沈从文《边城》的写作特色
概括沈从文《边城》艺术风格的准确词语

沈从文的《边城》是一部经典的文学作品,其艺术风格深受人们的喜爱和追捧。
在小说中,沈从文展现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以其独特的视角、精湛的笔法和丰富的想象力,刻画了一个真实的、具有吸引力的世界。
以下是对《边城》艺术风格的概括。
一、民族风情浓厚《边城》这部小说以异域风情为背景,塑造了许多鲜活的乡土人物形象。
在小说中,沈从文描绘了小说中对世界的认识,展现出了丰富的民族风情。
小说中融入了丰富的民间艺术元素,以其浓厚的乡土气息展现了一幅生动的乡村画卷。
二、情感细腻丰富在《边城》中,沈从文通过对人物情感的描绘展现了丰富的情感世界。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其内心世界丰富多彩。
作者通过对人物内心的细腻描写,展现了丰富的情感世界,使读者在阅读时能够感同身受,产生共鸣。
三、意境优美动人《边城》以其细腻的描写和优美的意境著称于世。
小说中的场景描写生动,意境优美,给人以美的享受。
作者通过对自然景色、人物情感的描绘,打造了一幅优美动人的意境画卷,带领读者进入一个充满魅力的世界。
四、语言质朴真实《边城》的语言风格质朴真实、朴素清新。
在小说中,沈从文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了生动的情节和丰富的情感,叙述风格简练明快,让人耳目一新。
作者用字如其人,质朴真实的语言风格使作品更具可读性和感染力。
总结:沈从文的《边城》以其浓厚的民族风情、细腻丰富的情感描写、优美动人的意境呈现和质朴真实的语言风格而闻名于世。
这部作品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展现了沈从文深厚的文学功底和艺术魅力。
《边城》艺术风格的独特魅力使其成为了我国现代经典文学作品,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边城》是我国现代文学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其艺术风格被认为是深邃动人、情感细腻、富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在小说中,作者沈从文通过描绘人物形象、风景描写以及情感表达,展现出了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多样的文学审美。
接下来,将深入探讨《边城》这部作品的艺术风格,进一步解读其精华所在。
一、民族风情豪放悲壮《边城》以其独特的民族风情而著称,其中蕴含着浓厚的乡土气息,展现出了独特的生活气息和文化品味。
从《边城》看沈从文的创作特点

从《边城》看沈从文的创作特点中国现代文学大家中,沈从文无疑是独特的一位,他以自己独特的心思、情感、视角,为现代小说世界带来独特的模样和魅力:营造了充满健康、人性美的“乡村世界”——“湘西世界”;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了“诗化小说”,让小说显出独有的美的感染力。
他的代表作《边城》成为讴歌人性美的典范,被誉为“现代文学史上最纯净的一个小说文本”“中国现代文学牧歌传说中的顶峰之作”,生动具体地体现了沈从文文学创作的情感特点、主题特点和文体特点。
一、特殊的审美情趣沈从文创作的思想情感特点是:追求美好人生、善良品格,形成对乡村和人性独特的审美情趣。
沈从文生于荒僻而风光如画、富有传奇色彩的湘西凤凰县。
少年时期开始,他一方面目睹社会的残酷和周围生活的愚昧,过早地熟悉了社会这本大书。
另一方面,家乡的自然风物深深吸引着他,他与童年的玩伴流连忘返于家乡的山水之间。
生活在这样一种特殊的环境中,有着这样的特殊经历,沈从文形成了追求美好人性、善良德性的品格。
这种品格又自然形成他对乡村和人性的独特的审美情趣。
沈从文曾说:“我实在是个乡下人。
说乡下人我毫无骄傲,也不在自贬,乡下人照例有根深蒂固永远是乡巴佬的性情,爱憎和哀乐自有它独特的式样,与城市中人截然不同!他保守,顽固,爱土地,也不缺少机警,却不甚懂诡诈。
他对一切事照例十分认真,似乎太认真了,这认真处某一时就不免成为‘傻头傻脑’。
这乡下人又因为从小飘江湖,各处奔跑,挨饿,受寒,身体发育受了障碍,另外却发育了想象,而且储蓄了一点点人生经验。
”[1]正因为这样的认识与反思,他对故乡的农民、兵士、终生漂泊的水手船工、吊脚楼的下等娼妓,以及童养媳、小店伙等等,都一律怀有同情和关注。
这对沈从文的文学创作产生深远的影响。
于是,“乡村世界”便成为他作品中的主要“世界”,“人性美”便成为他作品中的主旋律。
二、讴歌极致的人性美沈从文创作的主题特点是:以小说的形式来讴歌家乡与极致的人性美,营造出健康、优美的“湘西世界”。
沈从文《边城》的艺术特色

沈从文《边城》的艺术特色
说起来《边城》,那可真是一部让人心里头暖洋洋又带点儿小惆怅的好书。
沈从文老爷子用他那支笔,就像是在咱们心坎上轻轻画了一道彩虹,五彩斑斓的,美得让人心醉,又透着那么一股子说不出的味道。
书里头那翠翠啊,就像咱们村里头最水灵的小姑娘,眼睛亮得像山里的清泉,一眨一眨的,能把人魂儿都勾走。
她守着那条小船,守着那个渡口,也守着一份纯真得让人心疼的情谊。
那爷爷,慈眉善目的,一看就是那种能把故事讲到人心窝子里去的老人。
他们俩,就像是那幅画里最动人的风景,让人看了就忘不掉。
沈从文老爷子写这书啊,那真是下了功夫的。
他用词儿简单,就像是咱们平常聊天一样,但每一个字都像是从心窝里掏出来的,带着温度,带着感情。
读着读着,你就觉得自己好像也站在了那条河边,看着夕阳慢慢落下,听着河水轻轻流淌,心里头那个舒坦啊,真是没法儿说。
而且啊,老爷子还特会讲故事。
他不用那些个花里胡哨的修辞,就是那么平平常常地说,但说到关键处,嘿,那叫一个扣人心弦!就像是咱们小时候听老辈人讲鬼故事一样,明明知道都是假的,但心里头还是忍不住紧张得要命。
再来说说那书里头的景色吧。
哎呀,那真是美得不像话!山啊水啊的,都像是活的一样,能跟你对话似的。
特别是那晚上的星空,沈从文老爷子
写得那叫一个生动,让人看了就觉得自己好像也躺在了那片草地上,数着星星,想着心事。
总的来说啊,《边城》这本书就像是咱们生活中的一抹亮色,虽然带着点惆怅和遗憾,但更多的是温暖和希望。
它让咱们知道,不管生活有多难,只要咱们心里有爱,有信念,就能像翠翠一样,勇敢地守着自己的渡口,等着那个对的人出现。
《边城》艺术特色

《边城》艺术特色《边城》在艺术表现方面具有鲜明、独特的个性。
2、小说结构寓严谨于疏放。
全篇围绕翠翠的爱情故事这一中心逐步展开,情节集中、单纯;作品以傩送、天保两人钟情与翠翠为纬线,以老船夫关心、撮合孙女的婚事为纬线,推动故事有节奏地向前发展。
又以翠翠与傩送、天保的爱情纠葛为明线,以王团总想傩送当女婿为暗线。
经纬交织,明暗结合,将情节的单纯性与复杂性完美结合。
3、作者特意在故事的发展中穿插了对歌、提亲、赛龙舟等苗族风俗的描写。
特别是关于端午节风俗的描写,来展示边城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既是“边城”乡土性的诗意揭示,又是扑朔迷离的诗意烘托。
4、《边城》的艺术风格,是一首抒情的诗,一曲浪漫主义的牧歌。
翠翠与傩送的爱情故事成为诗情的载体,抒情才是小说的“本事”与目的。
作者叙事的笔端,倾泻着、流动着作者对“爱”与“美”的诗性的讴歌与咏叹。
作者还在艺术上追求诗意化的表现。
以关于动作、对话的白描与韵味发掘翠翠内心丰富的“潜台词”;情节结构方面,以经纬交织、明暗结合的手法,烘托内在的情绪节奏;在乡土风俗描写方面,将人物的活动置于一副副风俗风情画面上,形成了诗情画意的意境。
《边城》的故事基本上建筑在梦幻的基础上。
运用的是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一半是“梦”,一半是理想的“现实”,并非对当时社会的写真。
人物与故事是当时社会真实的超脱与超越。
作者在“边城”世界里有意识地消解了种种对立因素。
作品的结尾采用了比较平和、并非绝望结局,结尾更与余味袅袅的牧歌的情韵。
作者赋予他笔下的所有人一种淳厚质朴的人性、遵从古礼的美德、无欲无争的人生。
作者向往“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厌恶所谓的现代文明,痛恨现实的黑暗,于是他在作品中构筑了一个理想世界,以此来寄托他重造民族的希望,表达自己对理想人生的执著追求。
作者注重小说的意蕴和情致,却不讲究情节和结构,他将散文的笔法和诗歌的抒情因素融入小说中,创造出一种抒情写意的表现特点。
沈从文《边城》论文

试论沈从文《边城》的艺术特色内容摘要:沈从文先生的小说《边城》在艺术表现方面具有鲜明独特的个性。
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解读了《边城》这部作品的艺术性。
一是作品本身具有的抒情意境的诗化特征;二是其诗境中蕴含的悲凉况味;三是在悲凉感怀下凸显的永恒的人性美。
通过层层体味挖掘其作品中最具价值的东西--人性美。
人性美是永恒的,沈从文先生描绘的这一美好品质在物欲横流的当今仍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关键词:抒情意境悲凉人性美沈从文先生,是中国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兴起的京派作家中的代表人物。
京派作家是以人道主义为根基,遵循“为人生”的创作思想的作家流派,他们由文化层面探讨人性、人生和国民性,艺术上熔写实、浪漫、记“梦”和象征于一体,多写自然景物、纯真爱情、童心及原始纯朴的人性美和人情美。
就沈从文先生而言,其小说创作大体可分为重叙民间传奇和历史小说、都市讽刺和乡土抒情三部分,其中乡土小说又称湘西小说,是作者对边地山民人情美、人性爱的深情礼赞和讴歌。
中篇小说《边城》就是构筑湘西小说的柱石,也是沈从文先生的代表作。
《边城》以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湘川边境的小山城茶峒及其附近的乡村为背景,描写了撑渡船的老人和他外孙女翠翠的生活,以及翠翠与当地掌水码头船总顺顺的两个儿子大老和二老之间曲折的爱情悲剧故事。
《边城》共二十一节,每一节都充满了诗意,作者以舒缓的节奏、细腻的描画、清丽的语言,给予读者一种悠远质朴的美感。
一、一首具有抒情意境的诗《边城》因其全篇弥漫着悠然袅袅的诗意,而常被人称作“一部田园牧歌式的杰作”、“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刘西渭语)。
在沈从文先生的诗化小说长廊中,《边城》无疑是高居其王冠之上的宝石。
首先,作品中的人、事、物皆被镀了一层诗意的光辉。
在故事情节方面,是以翠翠和二老的爱情为诗情的载体,悠然道来二人故事中“爱”与“美”的特质。
翠翠本身就是美的,纯的。
“翠翠在风日里长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养着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从想不到残忍的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1)沈从文先生用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了翠翠的纯美与柔和,翠翠像一件带有灵魂的美玉。
《边城》的写作特色

《边城》的写作特色《边城》的写作特色一.小说的散文化特征小说的散文化、抒情化和诗化特征,给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注入了新的活力,展现了一幅牧歌式的湘西画卷。
“溪水如弓背,山路如弓弦”“静静的河水即或深到一筒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自都可以计数。
”“两岸多高山,山中多可以造纸的细竹,长年做深翠颜色,迫人眼目。
”湘西清澈见底的河流、深翠逼人的竹子、碧玉簪似的连绵群山,透过抒情的语言自然跃然纸上,让读者赏心悦目。
而作者这种诗意的叙述不独在描写自然之物上,描写人事也是诗意的:“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里,春天时只需注意,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凡有人家处必可沽酒”诗意的语言将桃花深处的人家表现出了一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朦胧,透露出原始的自然气息。
就是描写小女孩的眼睛也将它比成两粒水晶球,其间能透露出人物的害羞样。
两山竹篁里的竹雀叫的使人发松,和其他的鸟一起,以至于那么多,“翠翠在睡梦里尽为山鸟歌声所浮着了”。
“浮”这些字眼的出现,也正体现了小说语言的诗意。
湘西独特的对歌定情也成为了体现沈从文语言抒情诗化的重要因素。
苗人用对歌来定情,沈从文也在边城中为我们展示了一些苗人的歌,这歌绮丽浪漫,充满魅力,还有其本身形式的美,唱来朗朗上口,看来也像小诗一样的隽永。
马悦然作为唯一懂汉语的诺贝尔评审委员,他在向西方世界介绍沈从文的作品时,是将他的作品翻译成诗的形式的,像这样有高水平的汉学家,之所以会这样翻译,我们就不难看出原著的语言是有多么的抒情、诗化,作为“叙述抒情诗人”,沈从文是当之无愧的。
他的语言使得这个现实生活中的边陲小城纯洁晶莹、温柔又不乏壮伟,小城无需浓涂艳抹,已如拂面的春风一般,在字里行间带给我们一阵清新。
这样的美如果还不能启示一种审美理想,不能启示一种关于“回归自然”的愿望,才真正奇怪。
二.“乡下人”的语言每每读起《边城》时,那种语言总让人感到放松,这是其最大的特色:带着一股浓厚的乡土气息并且口语化明显,贴近我们的生活。
从《边城》看沈从文小说的艺术特色

从《边城》瞧沈从文小说的艺术特色20130211班沈炜煜小说《边城》就是沈从文最负盛名的代表作,就是她浓郁的怀乡情节的艺术结晶。
小说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田园牧歌式的浪漫情调与质朴自然的诗化语言,以船家少女翠翠与船总的儿子天保、傩送兄弟凄美的爱情悲剧为情节框架,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展现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寄寓了作者的崇高的文化理想与人性理想,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让人深深地陶醉于其中。
小说的艺术特色独树一帜,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
以《边城》为例,我认为的沈从文小说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有大量如诗如画的环境描写小说三要素分别为人物、情节与环境,而田园小说的关键则就是环境,《边城》也不例外,环境描写在小说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边城》中的环境与景物描写极其富有诗意与梦幻色彩,充满地方色彩,有种世外桃源般的美感,令人神往。
小说中环境描写的艺术手法也多种多样,有顶针(比如第一段“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
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
”这句话以当地人熟知的弓与弦作喻体来比喻溪流与山路的关系, 以小喻大, 新鲜别致, 形象生动, 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同时,顶针的运用突出了事物之间的环环相扣,贯通了语气,给人一种清新的格调。
);有比喻(如“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一句生动形象而简介地写出了溪流与山路弯曲的形态;又如“月光如银子”“身边草丛中虫声繁密如落雨”等,给人展现了一幅静谧柔与的月夜图。
);也有拟人(如“这小鸟儿又好像明白这就是半夜,不应当那么吵闹,便仍然闭着那小眼儿安睡了”一句,赋予小鸟儿人的情感,生动形象)。
小说中,“月光”“竹篁”“鸟雀”“小溪”等景物频繁出现,而这些景物只有在远离城市的乡村中才能凸显出来,充满了浓浓的田园气息,如诗如画,美不胜收。
小说中的不少景物描写不仅仅只就是为了描写景物,还会借景抒情,通过景物来折射人物的内心世界。
沈从文《边城》赏析

沈从文《边城》赏析《边城》寄托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的作品中最能表现人性美的一部。
《边城》正是通过抒写青年男女之间的纯正情爱、祖孙之间的真挚亲爱、邻里之间的善良互爱来表现人性之美的。
作者想要通过翠翠、傩送的爱情悲剧,去淡化现实的黑暗与痛苦,去讴歌一种古朴的象征着“爱”与”美”的人性与生活方式。
沈从文在谈及《边城》时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而边城的青山绿水是美的,边城的故事是美的,边城人那种沉浸于生活、融会于自然的心态也是美的。
标签:沈从文;边城;爱;凄美一、创作背景《边城》这部小说完成于1934年4月19日,是作者最负盛名的代表作,在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中排名第二,仅次于鲁迅的《呐喊》。
(一)作者简介沈从文,1902年出生于湖南湘西凤凰县,六岁进入私塾,十四岁之后便无心上学,于1917年8月进入地方土著部队。
1922年夏天,五四运动波及湘西,受其影响,沈从文只身来到北平,寻求新的文化。
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31年到1933年在山东大学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一生经历坎坷,1988年病逝于北京,享年86岁。
(二)时代背景《边城》完成于1934年4月19日,是作者沈从文的代表作。
1931年的社会虽然动荡不安,但总体上还是稍显和平。
这个时候,中国有良知的文人都在思考着人性的本质。
1933年冬天,沈从文的母亲病重,1934年1月,沈从文回到湘西,但他发现家乡已经不是记忆中的样子了,”现代”二字到达,充斥着唯实唯利庸俗的人生观,正直朴素的人情美快要消失了,使沈从文生出了很多人生感慨。
1934年回湖西,沈从文希望通过自己对相西的印象,描写一个近似于桃花源的湘西小城,给都市文明中迷茫的人性指一条明路。
沈从文在谈及《边城》时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沈从文《边城》的写作特色
《》是沈从文的代表作。
作为一部乡土题材的,《边城》向读者展示了一个活色生香的湘西。
下面是我们为大家带来沈从文《边城》的写作特色,欢迎大家阅读。
沈从文《边城》的写作特色
内容摘要:诺贝尔奖关注的是既反映人类共同的生存体验,又突显民族特色的作品。
沈从文是中国离诺贝尔文学奖最近的一位文学家,这样的机会并不是偶然的,正是沈从文独特的写作特色吸引了世界的注意。
在沈从文的作品中,《边城》无疑是具有代表性的,本文从三个角度分析《边城》的写作特色,由点及面展现沈从文独特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边城》化乡土气息白描手法
沈从文是怀着写散文的情感与思维来写《边城》的,他并不急于将整个一口气展现在我们眼前,而是在故事中穿插了很多看似对小说情节无关紧要的环境描写与抒情语言,但这是沈从文的聪明,也是我们的财富。
边城叙述的其实就是一个简单的故事,这个故事也许用几句话就能概括完了,可如果真是这样,不久后我们也就不会记得有这么一个作品了,因为它只会让我们读的兴趣索然。
一支笔落在纸上,总是缓缓的淌出细腻、抒情的语言来,正是这些抒情的语言让我们的心灵放慢了节奏,暂时脱离烦扰的社会,到一个没有被污染的世界中小憩一会儿。
“乡下人”的语言也总是那么的纯朴亲近,即便这是一个我们从没到过的地方,却一点不觉得生疏。
他也不会用奢华耀眼的文字来描述这片未被开垦的处女地,因为那只是对她的亵渎,轻描淡写的语言足以展现她美若处子的神韵。
本文从小说的散文化特征,语言的特色及白描手法的运用来探索这部小说的写作特色是一个较为合理的切入口。
一.小说的散文化特征
小说的散文化、抒情化和诗化特征,给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注入了新的活力,展现了一幅牧歌式的湘西画卷。
他从如画的湘西走来,许我们迤逦的画卷。
“我感情流动而不凝固,一派清波给予我的影响实在不小……我认识美,学会思索,水对于我是有极大的关系的。
”[1]沈从文对于自己的创作有着深刻的认识,水至善至柔、柔韧清丽,对沈从文的写作特色是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的。
他的语言像溪水一样缓缓流淌,像泉水一样清新可人,像井水一样沁人心脾。
沈从文用一种画家的笔法描摹出了如水柔、如云洁的世外桃源——边城。
就是用这种语言展示出了这种超脱尘世的美,这种从未被现代工业文明污染的通体澄澈的“处女气息”。
他在作品尤其是《边城》中所传达出来的诗意也让他被誉为“叙事抒人”。
这样的语言我们在边城中触目都可遇到。
“溪水如弓背,山路如弓弦”“静静的河水即或深到一筒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自都可以计数。
”“两岸多高山,山中多可以造纸的细竹,长年做深翠颜色,迫人眼目。
”湘西清澈见底的河流、深翠逼人的竹子、碧玉簪似的连绵群山,透过抒情的语言自然跃然纸上,让读者赏心悦目。
而作者这种诗意的叙述不独在描写自然之物上,描写人事也是诗意的:“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里,春天时只需注意,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凡有人家处必可沽酒”诗意的语言将桃花深处的人家表现出了一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朦胧,透露出原始的自然气息。
就是描写小女孩的眼睛也将它比成两粒水晶球,其间能透露出人物的害羞样。
两山竹篁里的竹雀叫的使人发松,和其他的鸟一起,以至于那么多,“翠翠在睡梦里尽为山鸟歌声所浮着了”。
“浮”这些字眼的出现,也正体现了小说语言的诗意。
湘西独特的对歌定情也成为了体现沈从文语言抒情诗化的重要因素。
苗人用对歌来定情,沈从文也在边城中为我们展示了一些苗人的歌,这歌绮丽浪漫,充满魅力,还有其本身形式的美,唱来朗朗上口,看来也像小诗一样的隽永。
马悦然作为唯一懂汉语的诺贝尔评审委员,他在向西方世界介绍沈从文的作品时,是将他的作品翻译成诗的形式的,像这样有高水平的汉学家,之所以会这样翻译,我们就不难看出原著的语言是有多么的抒情、诗化,作为“叙述抒情诗人”,沈从文是当之无愧的。
他的语言使得这个现实生活中的边陲小城纯洁晶莹、温柔又不乏壮伟,小城无需浓涂艳抹,已如拂面的春风一般,在字里行间带给我们一阵清新。
这样的美如果还不能启示一种审美理想,不能启示一种关于“回归自然”的愿望,才真正奇怪。
二.“乡下人”的语言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而文字则是语言的记录。
一个作家如果要把自己脑中所现的生活、想法准确地表达出来,没有适当的语言是万万不行的。
沈从文很重视语言文字的作用,他在回答青年学生如何写小说时的讲话中我们就可以看到:文字是作家的武器,一个作家不重视文字,不懂文字的魔力,有好的思想也表达不出这种好的思想。
沈从文生在淳朴的乡下,也长在淳朴的乡下,因为这样的背景,他也被嘲笑为“乡下人”。
但是他却将“乡下”进行到底,不仅写的是乡下人的故事,就是他的语言也是“乡下人”语言。
每每读起《边城》时,那种语言总让人感到放松,这是其最大的特色:带着一股浓厚的乡土气息并且口语化明显,贴近我们的生活。
《边城》描述的是乡下的生活,他的意象与对象都是极其纯朴自然的,那山那水那人就是静静的摆在那里不加一句描述也已经让我们置身自然倍感放松了。
这浓厚的乡土气息我们可以从人物的谈话中轻易感觉出来。
如水手冲着二老说道:“二老,你这时捉鸭子,将来捉女人一定有同样的本领。
”这么戏谑的话语,出自白河水手的口中倒是十分贴切的。
又如翠翠在小巷里见到二老时自语道:“人那么多,有什么三脚猫好看!”这样的语言在这里又显得多么活泼。
还有祖父赞美事物时
总会说“好的,妙的,这是难得的”。
这又是很符合祖父善良随和的个性的。
沈从文写的'是乡下人,没有多少人有受过多高的教育,也许多数人是一字不识的。
用这样粗俗原始的语言才更贴近乡下人的真实生活状态,才能更贴切的展示人物形象。
不仅是人物的语言,作家在此之外的话语也很质朴。
“这世界若有人唱歌,隔溪应和,实在太美了”,“过溪”、“越小山走去”、“住临河吊脚楼”,这些话语也都是沈从文作为“乡下人”喜爱与惯用的。
沈从文说过他的边城是“预备给一些本身已离开了学校,或始终就无从接近学校人……他们真知道当前农村是什么,想知道过去农村有什么”[2]的人看的,那么这样乡土气息的语言是很适合的。
三.表达手法上擅用白描技巧
沈从文抒情语言如流水般诗意,乡土气息的语言显得质朴亲切,而他擅用的白描,又使得句式简峭,自有神韵。
寥寥几笔就将山水灵气与人的秀气准确勾出,不用铺张方式诉说,对小说语言的凝练与简洁起到了促进作用。
在描述翠翠和祖父生活的渡口时,只是写道小溪宽约廿丈,河床为大石头作成。
河水深到一蒿不能落底。
写发洪水的场景也是极其简单的,对人们带了包袱、铺盖、米缸从梯子进城去描述了一句,再附上几句极其简单的说明,水中常可见房子、牛、空船、大树等。
并没有如何仔细激动地描述水势如何猛烈,河水如何湍急。
再如描述翠翠的美:“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
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
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同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
”只那么淡淡的描述,就将翠翠与山野融为一体的自然美展现的淋漓尽致。
还有对情窦初开的翠翠的描写,亦是用简洁、蕴藉的话含而不露的展示少女思春的天真烂漫的。
她学新娘子在发间插几多野花;喜欢多听关于新嫁娘的故事;学小山羊叫妈妈的声音;话说到某处,脸会红了。
这些都是很简短的话语,却恰到好处的将坠入爱河的翠翠的形象完美展示了出来。
沈从文对一切都不反反复复的描写、不破口道出,只叫我们自己去感受,因为他相信美的事物是不待他去“推荐”,自然会走进我们的心里的。
沈从文从野性与柔美的边城走来,一眼都是水的环境让他写的多是水边的故事,他的写作特色也与当时社会主流截然不同。
原味的湘西世界陶冶出了他小说浓厚的散文化特点,同时这位“乡下人”也把自己独特的乡土气息融入小说中,让我们品味到与自然融为一体的“乡下”语言的独特魅力。
对于真正美的东西,沈从文更有自己的表现手法,只用寥寥几笔的描述,就显现出了那种不施粉黛的美。
我们从这三个切入口窥探到了沈从文小说边城的魅力。
参考文献
[1]沈从文.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A].沈从文自述[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
[2]沈从文.边城题记[A].沈从文全集第8卷[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