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冷热源课程设计

合集下载

如何做冷热源课程设计

如何做冷热源课程设计

如何做冷热源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冷热源的基本概念,掌握冷热源的种类和特点。

2. 学生能描述冷热源在建筑节能中的应用,了解其对环境的影响。

3. 学生能掌握冷热源系统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步骤。

技能目标:1. 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建筑物的冷热源需求,选择合适的冷热源系统。

2. 学生能运用设计原则,完成简单的冷热源系统设计,并进行合理性分析。

3. 学生能通过查阅资料,了解我国冷热源行业的发展趋势,为实际工程提供参考。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认识到冷热源系统在节能环保方面的重要性,树立绿色环保意识。

2. 学生能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合作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

3. 学生能关注我国冷热源行业的发展,激发对相关领域的学习兴趣。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的专业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冷热源系统的基本知识和设计方法。

学生特点:学生具备一定的物理学基础和建筑环境知识,但对冷热源系统的了解有限。

教学要求: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具备绿色环保意识的工程师。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达到上述课程目标,并为后续课程和实际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1. 冷热源基础知识- 冷热源概念与分类- 冷热源系统的工作原理- 冷热源设备性能参数2. 冷热源系统设计原理- 冷热源系统设计的基本原则- 冷热源设备选型与配置- 系统运行调节与优化3. 冷热源系统设计方法- 冷热负荷计算- 冷热源系统形式选择- 系统设计步骤与案例分析4. 冷热源在建筑节能中的应用- 节能型冷热源技术- 冷热源系统在建筑节能中的贡献- 环境影响评价5. 冷热源行业发展趋势- 我国冷热源行业政策与发展趋势- 新型冷热源技术简介- 行业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第一周:冷热源基础知识第二周:冷热源系统设计原理第三周:冷热源系统设计方法第四周:冷热源在建筑节能中的应用第五周:冷热源行业发展趋势本教学内容基于教材相关章节,结合课程目标进行组织,旨在确保学生掌握冷热源系统的基本知识和设计方法,同时关注行业发展趋势。

建筑冷热源课程设计说明书

建筑冷热源课程设计说明书

建筑冷热源课程设计说明书课程设计说明书。

课程名称,建筑冷热源工程。

课程简介:建筑冷热源工程是建筑工程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旨在培养学生对建筑冷热源系统的设计、安装和运行维护等方面的理论和实践能力。

本课程将涵盖建筑冷热源系统的基本原理、设备选型、节能技术等内容,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建筑冷热源工程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为其未来从事相关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课程目标:1. 理解建筑冷热源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工作原理;2. 掌握建筑冷热源系统的设计、安装和运行维护技术;3. 熟悉建筑冷热源系统中常用设备的选型和使用;4. 了解建筑节能技术在冷热源工程中的应用;5.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实际动手能力。

课程大纲:第一部分,建筑冷热源系统基础知识。

冷热源系统概述。

空调原理及系统组成。

制冷剂基础知识。

热泵技术原理。

第二部分,建筑冷热源系统设计与安装。

冷热负荷计算。

冷热源设备选型。

管道布局与安装。

设备调试与运行。

第三部分,建筑节能技术在冷热源工程中的应用。

高效设备选用。

节能控制策略。

可再生能源在冷热源系统中的应用。

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理论授课、实验演示、案例分析和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通过理论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建立起对建筑冷热源系统的理论框架;实验演示和实践操作将帮助学生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并培养其实际动手能力;案例分析将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工程中。

考核方式:学生的考核将包括平时表现、实验报告、课堂测试和期末考试。

其中,实验报告和课堂测试将主要考察学生对建筑冷热源工程实际操作能力和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期末考试将全面考核学生对整个课程的掌握情况。

希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全面了解建筑冷热源工程领域的知识,掌握相关技能,为将来从事相关工作做好充分的准备。

ist冷热源课程设计

ist冷热源课程设计

ist冷热源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ist冷热源的基本概念,掌握其工作原理和主要性能参数;2. 学习并掌握ist冷热源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选型与设计方法;3. 了解我国能源政策及节能减排要求,理解ist冷热源在建筑节能中的重要性。

技能目标:1.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并解决实际工程中ist冷热源的相关问题;2. 培养学生查阅资料、独立思考、团队协作的能力,提高动手实践和创新能力;3. 能够运用计算机软件对ist冷热源系统进行模拟与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ist冷热源技术研究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新能源技术的热情;2.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认识到节能减排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3. 培养学生严谨、负责的学习态度,树立正确的工程伦理观念。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专业必修课,旨在帮助学生掌握ist冷热源的基础知识,培养其实际应用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具备一定的物理和工程基础,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实践欲望。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教学效果。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达到上述课程目标,为未来从事相关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1. ist冷热源基础知识:包括ist冷热源的定义、分类、工作原理及其在建筑节能中的应用。

教材章节:第一章 ist冷热源概述2. ist冷热源的性能参数与选型:分析ist冷热源的主要性能参数,探讨不同场景下的选型方法。

教材章节:第二章 ist冷热源的性能与选型3. ist冷热源系统设计:学习ist冷热源系统设计原则,掌握设计方法和步骤。

教材章节:第三章 ist冷热源系统设计4. ist冷热源在建筑节能中的应用:结合实际案例,探讨ist冷热源在建筑节能中的应用及效果。

教材章节:第四章 ist冷热源在建筑节能中的应用5. ist冷热源系统模拟与优化:学习使用相关软件,对ist冷热源系统进行模拟与优化。

教材章节:第五章 ist冷热源系统模拟与优化6. 节能减排与环保:介绍我国能源政策,分析ist冷热源在节能减排中的重要作用。

冷热源工程课程设计指导书

冷热源工程课程设计指导书

《冷热源工程课程设计》指导书专业: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课程名称:《冷热源工程》嘉兴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嘉兴学院教务处一、课程设计目的冷热源工程课程设计是《冷热源工程》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与内容,是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学生在学完该门专业课之后,进行的一次重要实践训练,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阶段,通过这一实践性教学环节,使学生掌握《冷热源工程》课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设计程序和步骤,同时也使学生学会查阅和使用设计资料的方法,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所学课程知识分析并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

二、设计书的内容和要求详细计算和技术分析过程参考:(1)《中央空调设备选型手册》第二章、第四章4.2节(2)或《实用供暖空调手册》第12.1节、第26.4节、第26.5节、第26.8节和第29章等(3)GB50736-2012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第8章1 冷水机组选型1.1 冷水机组选型技术分析从技术上分析各种机组选择的可行性:主要包括各自的优缺点、可用冷热源情况(常用的机组主要包括:水冷蒸汽压缩式冷水机组、风冷蒸汽压缩式冷水机组、蒸汽溴化锂冷水机组、直燃溴化锂冷水机组等)1.2 冷水机组选型经济分析从经济上计算各种机组的初投资(只考虑机组本身投资,不考虑辅助构件的投资情况)、安装(按机组投资的25%计)及年运行费用,按设备年度费用法比较各种机组的经济性,选出最经济的机组:设备的年度费用一般包括两个部分:.其中一部分为部分为固定费用,主要是指系统设备(初投资和安装费用)的折旧费用(又称资金恢复费用):另部分是变动费用,也称为年度使用费用,包括系统运行过程中消耗物水、电、汽等能耗费用、及设备维修管理费等等。

1)固定费用1)1()1(1-++⨯=n ni i i L L 式中:1L —每年系统折旧费用L —系统总投资费用,包括设备初投资和安装费用i —银行年利率2)年度使用费用按照设备额定供冷功率,供冷月为6-9月份,并按照每天24小时供冷计算年度运行费用1.3 选择机组技术参数汇总表2 冷冻水系统的设备选型和计算2.1冷冻水泵流量的确定2.2冷冻水泵配管布置2.3冷冻扬程H 的确定2.4冷冻水泵型号及技术参数表3 冷却水系统的设备选型和计算3.1 冷却塔选型及技术参数表3.2冷却水泵流量的确定3.3冷却水泵扬程H 的确定3.4 冷却水泵配管布置3.5冷却水泵型号及技术参数表4 分水器和集水器的选择4.1 分水器和集水器的构造和用途4.2 分水器和集水器的尺寸1)分水器的选型计算2)集水器的选型计算集水器的直径、长度、和管间距与分水器的相同,只是接管顺序相反。

大工18春《建筑冷热源课程设计》模板及要求

大工18春《建筑冷热源课程设计》模板及要求

网络教育学院
《建筑冷热源课程设计》

目:某建筑冷热源设计
学习中心: 学 学
1 基本情况
本章需简单介绍课程设计的原始资料,建筑总负荷,水质资料,气象资料地理限制等因素。

2 建筑冷热源设计
2.1 制冷工程设计
本节内容是根据已知的建筑冷负荷要求,对制冷工程所需冷水机组、水泵、冷却塔等设备进行计算选择。

2.2 热源工程设计
本节内容是根据已知的建筑热负荷要求,对供热工程所需的换热器类型、循环水泵的选择进行选择计算。

3 心得体会
为区分作业是否独立完成,请写些自己对本课程的想法或者学习心得。

字体大小宋体小四。

(本段在完成自己内容后删除。

)。

冷热源工程课程设计摘要

冷热源工程课程设计摘要

冷热源工程课程设计摘要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冷热源工程的基本原理,理解各种冷热源设备的工作过程及其能量转换机制。

2. 使学生了解冷热源系统在建筑节能中的应用,掌握冷热源系统的设计原则和评价方法。

3. 引导学生了解我国能源政策及节能减排的重要性,认识冷热源工程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能够进行简单的冷热源系统设计。

2. 提高学生查阅相关资料、技术手册和标准规范的能力,为将来从事工程技术工作打下基础。

3.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技巧,能够就冷热源工程问题进行有效的讨论和交流。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激发学生对冷热源工程领域的兴趣,培养他们探索科学技术的热情。

2. 引导学生树立节能减排、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增强环保责任感。

3. 培养学生严谨、务实的工程态度,提高他们在实际工程中的职业素养。

本课程针对高年级学生,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注重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相结合,旨在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工程技术发展的需求,为我国节能减排事业贡献力量。

二、教学内容1. 冷热源工程基本原理:包括能量守恒定律、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在冷热源设备中的应用,以及制冷剂和载热介质的热物理性质。

教材章节:第一章《冷热源工程基础》2. 冷热源设备工作原理及性能:详细讲解压缩机、蒸发器、冷凝器、膨胀阀等主要设备的工作原理及性能参数。

教材章节:第二章《制冷设备》3. 冷热源系统设计原则及评价方法:介绍冷热源系统的设计流程、原则以及评价方法,包括能效比、制冷量等指标。

教材章节:第三章《冷热源系统设计》4. 建筑节能中的应用:分析冷热源系统在建筑节能中的应用,讲解节能技术及措施。

教材章节:第四章《建筑节能与冷热源工程》5. 节能减排与可持续发展:阐述我国能源政策、节能减排的重要性以及冷热源工程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冷热源课程设计总结

冷热源课程设计总结

冷热源课程设计总结以下是一个关于冷热源课程设计的总结示例,你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和适应:冷热源课程设计总结一、设计目标与背景:本次课程设计旨在通过深入研究冷热源相关知识,使学生能够深刻理解不同冷热源的工作原理、性能参数,以及在实际工程应用中的设计和优化方法。

设计的背景是应对现代建筑和工业系统对高效、可持续能源的需求,培养学生具备冷热源系统设计和运维的能力。

二、课程设计内容:1.冷热源基础知识:•介绍冷热源的基本概念,包括制冷机、热泵、锅炉等。

•解释不同冷热源的工作原理和热力循环。

2.性能参数与评估:•讲解冷热源系统的性能参数,如制冷系数(COP)、能效比等。

•提供评估冷热源系统性能的方法和工具。

3.系统设计与优化:•分析不同建筑和工业场所对冷热源的需求,进行系统设计。

•探讨优化冷热源系统的方法,考虑节能、环保等因素。

4.新技术与创新应用:•介绍新兴的冷热源技术,如地源热泵、太阳能制冷等。

•引导学生思考未来冷热源领域的创新应用。

三、学生实践活动:1.实验操作:•安排学生进行冷热源实验操作,深入理解设备的运行机理。

•分析实验数据,培养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2.案例分析:•提供不同冷热源系统的实际案例,让学生分析并提出改进建议。

•引导学生在复杂环境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3.设计项目:•分组设计冷热源系统项目,包括选择合适的设备、优化系统参数等。

•学生通过项目设计,锻炼团队协作和项目管理能力。

四、课程效果与评价:1.学生反馈:•学生对冷热源课程设计表示了浓厚的兴趣,认为实践环节让他们更深刻理解了理论知识。

2.综合评估:•通过学生的实验报告、案例分析和设计项目,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了评估。

•发现学生在理论知识应用、问题解决和团队协作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五、改进建议与展望:1.更新实验设备:•考虑更新实验设备,引入更先进的冷热源系统模型,以适应新兴技术的发展。

2.拓展实习机会:•与相关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实习机会,增加实践经验。

建筑冷热源设计书-zhangxuxu

建筑冷热源设计书-zhangxuxu

第一章冷热源设计初步资料1.1课程设计题目毕节市某大厦冷热源机房设计1.2课程设计原始资料1.2.1工程概况本工程是集商业、办公、酒店客房、地下设备用房和地下车库于一体的多功能高层公共建筑,位于大城市中心重要街道一侧,水、电、燃气供应等市政设施完备,总建筑高度77.5米,总建筑面积34216m2,其中地上建筑面积29411m2,地下建筑面积6179m2。

该建筑为一类建筑,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主楼按一级耐火等级,结构体系为框架筒体。

1.2.2 大楼冷热负荷数据大楼供冷总负荷为5200kW,所有冷源由制冷机房提供,参数为7℃/12℃。

大楼供热总负荷为4800kW,所有热源由锅炉房提供,参数为60℃/50℃。

按照《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2016)可知,毕节地区处于温和地区,因此酒店卫生热水系统热负荷取360kW。

1.2.3 气象资料本次课程设计以毕节为设计城市,按照《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736-2012)可知下列参数:1)海拔高度:1510.6m2)夏季参数:大气压:84420Pa,空调室外干球温度:29.2℃,空调室外湿球温度:21.8℃,室外平均风速:0.9m/s,主导风向:C SSE。

3)冬季参数:大气压:85090Pa,室外供暖计算干球温度:-1.7℃,室外空调计算干球温度:-3.5℃,室外平均风速:0.6m/s,主导风向:C SSE。

4)供暖天数:以日平均温度≤+5℃来计算有67天,以日平均温度≤+8℃来计算有112天,供暖期日平均温度:以日平均温度≤+5℃来计算为3.4℃,以日平均温度≤+8℃来计算为4.4℃。

本次设计供暖天数及供暖期日平均温度均采用以日平均温度≤+5℃计算的数据,分别为67天、3.4℃。

1.2.4 水文地质资料地质:以喀斯特地形和高山丘陵为主。

区内地势西高东低,山峦重叠,河流纵横,高原、山地、盆地、谷地、平坝、峰丛、槽谷、洼地、岩溶胡等交错其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冷凝器(冷却水)
流量
l/s
94(338.13 )
100.4(361.15 )
压力
kPa
88
78.4
接管尺寸
mm
300
DN200
机组尺寸

mm
4560
4365

mm
2057
1908

mm
2496
2153
重量
运行
kg
11809
7970
吊装
kg
13046
6684
制冷充注
kg
(R22)907
(R134a)413
3.3方案的选择5
第四章冷却塔设计计算5
第五章水泵6
5.1冷冻水泵计算选型6
5.1.1冷冻水泵扬程的组成6
5.1.2冷冻水泵的流量计算6
5.1.3水泵并联同时使用时的衰减问题6
5.1.4冷冻水泵的型号6
5.2冷却水泵计算选型7
5.2.1冷却水泵扬程的组成7
5.2.2冷却水泵的流量计算7
5.2.3冷却水泵的型号7
补给水泵宜设两台,一用一备,以保证系统的可靠补水。
5.3.
型号
流量
扬程
m
转速
r/min
功率kW
效率
%
汽蚀余量m
重量
kg
轴功率
电机功率
IS50-32-200
7.5
52.5
2900
2.82
5.5
38
2.0
43
12.5
50
3.55
48
2.5
15
48
3.85
51
2.5
第六章
6
=A× × ×
:有效容积, ;
A:水的膨胀系数,0.024;
485
39
61.5
83.6
612
32
67.5
79
5.3
5.3.1
补水泵的扬程 不应小于补水点压力加30~50kPa的富裕量。
=40+5=45m
5.3.
正常补给水量为循环水量的1%,但是要考虑事故补给水量,因此补水泵的流量通常不小于正常补水量的4倍,富裕系数5%~10%。
Q=925.9×1%×(1+10%)=10.23
无锡地区处于北纬31°35′,东经120°17′,海拔5m;夏季大气压力为1004.4hPa,年平均气温16℃;夏季室外计算干球温度:通风温度31.3℃,空气调节温度34.5℃,空气调节日平均温度31.4℃,计算日较差温度6.5℃;夏季空气调节室外计算湿球温度为28.2℃。无锡市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热量充足,降水丰沛,雨热同季。无锡电力相对周边地区还是不太紧张的。
37
转运重量
5800
出水温度
32
配管尺寸
(mm)
进水管
200
温差
5
出水管
150
冷却水流量(m^3/h)
355
溢水管
50
外形尺寸
(mm)
W
6890
排水管
50
L
3230
手动、自动给水管
40
H
4150
风扇
ψD·台数2130Leabharlann 2噪声dB(10米处)昼/夜
51.5/ 44.5
第五章
5.1冷冻水泵
5.1.1
①制冷机组蒸发器水阻力:9.3m /台
①冷却水量
富裕系数0.05~0.1。
338.13×3=1014.39
②进/出水温度
进水温度37℃,出水温度32℃
③环境空气的湿球温度
28.2℃
④噪声
≤60/50dB
⑤飘水率:一般常规冷却塔飘水率为0.2~0.3%
型号
DFT-375L
马达
kW·台数
5.5·2
温度℃
湿球温度
28
重量(kg)
自重
2550
进水温度
7.2
L=130+ + +…+ +120+2h
= +120=350+120=470mm
= + +120=350+150+120=620mm
= + +120=150+200+120=470mm
= + +120=200+250+120=570mm
= + +120=250+100+120=470mm
= +120=100+120=220mm
※冷却水进/出水温度32/37℃;冷冻水进/出水温度12/7℃
3.3
选三台冷却机组。电力驱动的冷水机组时,当单机空调制冷量φ>1163kW时,宜选用离心式;φ=582~1163kW时,宜选用离心式或螺杆式;φ<582kW时,宜选用活塞式。COP值方案一大于方案二。考虑节能选用方案一。
第四章
由于冷却塔台数与制冷主机的数量一一对应,可以不考虑备用。因为有三台机组,所以选三台冷却塔。
根据制冷机组的要求,实际流量为Q=(1+10%)*3*338.13=1115.8
这里,选择三台水泵并联考虑衰减485*2.51=1217.35 >1115.8
5.2.3
型号
流量
扬程
m
转速
r/min
功率kW
效率
%
汽蚀余量m
重量
kg
轴功率
电机功率
250S39
360
42
1450
54.2
75
76
3.2
380
Qj—总冷量
Qz—实际负荷
A—冷损失附加系数,取0.05~0.2.这里取0.1
所以 =(1+0.1)*4400=4840kW=4162400kcal/h
3.2
本次设计采用水冷式电动压缩式制冷机组;
下面是各方案的分析比较如下表:
方案一
方案二
型号
螺杆式YSFXFXS55CLE
离心式19XR4141386CQS
②末端装置阻力:(20~50kPa) 4m
③管路的阻力:10m
④调节阀阻力:二通调节阀4m
⑤分、集水器阻力:一般3m
水泵总扬程H=30.3×1.1=33.3m
5.1.2
水泵流量由制冷机的额定水流量在加上富裕系数(5%~10%)确定
根据制冷机组的要求,实际流量为Q=(1+10%)*3*280.58=925.9
9
保温材料采用PVC难燃橡塑保温管材,厚度为:冷水管25mm,凝结水管13.0mm,所有缝隙均要求用专用胶水粘接严密,不得存在漏气现象,且冷冻水管与支吊架之间应做经过防腐处理的木垫块,具体做法参见《通用图集91SB-6》。

本次课程设计为期两周。说实话我做的很辛苦,所有数据、公式、图表都是经过反复思考最后才定下来的。好在有老师不断的鼓励,同学们不断地帮助,使我有了勇气与决心完成设计。虽然本次课设距离实际工程标准差很多,但是我用心去做了。通过课设的磨砺为我今后的实际工作积攒了宝贵的经验。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在此特向辛勤工作的建环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
5.宋孝春.民用建筑制冷空调设计资料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6.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排污口径

W
HJ/1.0-350
350
640~870
270
720×1850
DN80
950
843
HJ/1.0-400
400
870~1130
310
720×2050
DN80
950
900
除污器选择Y型除污器。
管径
L
H
有效过滤面积
DN50
220
130
250
0.01161

9
非镀锌钢管表面除锈后,刷防锈漆两道,明装管道再刷银粉两道;镀锌钢管表面缺损处刷防锈漆一道,银粉两道。
进、出口总接管
新风机组配管
风机盘管配管
空调处理机配管
冷负荷(kW)
4400
500
1800
2100
水流量(t/h)
756.8
86
309.6
361.2
标准管径
DN350
DN150
DN200
DN250
7.1.2
水流速度设定为0.3m/s,工作温度为10℃。
因为总接管流量685.79(900mm)<756.8<846.75(1000mm),所以筒体直径定为1000mm。相应的筒体封头高度275mm,排污管径为100mm。附加100mm的备用管。
所以L=130+470+620+470+570+470+220+120+2*275=3620mm
7.3
型号
公称直径mm
阀长mm
流量系数
ZY-4M-16
DN200
480
340

除污器和综合水处理器的型号是按照接管直径选定的。
型号
进出水管径(mm)
处理流量
功率
W
外形尺寸(mm)
重量
(kg)
罐体直径Φ×Η
1.3设计参数
①冷冻水供回水温度7/12℃
②冷冻水供回水温度32/37℃
③建筑物最大高度H=40m
第二章
知本建筑的空调冷负荷(4400)kW:其中新风机组负荷:(500)kW,风机盘管负荷:(1800)kW,组合式空调处理机组负荷:(2100)kW。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