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慢与偏见文本分析
基于“三义三向”文本分析法的高中英语文学文本阅读教学——以《傲慢与偏见》文本分析教学为例

篇章的过程,还是体验文化、领悟它不是读者被动接收信息的过程,文化品格、思维品质和学“英语学科核心素养”这一概念的提出英语阅读教学应当确保一但是并没有明确指出再加教师个体文学素养存在导致文学作品成了被遗忘的课程资如《课程标准》将文学文本阅读列入那么,开设选修课是否能够彰显其年发行的人教版、外研版、北师大发现它们包佩教学创新含的文学作品情况如下:外研版教材8篇、人教版教材2篇、译林版教材3篇、北师大版教材13篇,合计26篇,其中改编的作品有16篇,占比超过60%(如表1所示)。
可以这么说,当前大多教材中的文学阅读文本数量有限,且改编的篇幅偏多。
教师要想让学生体验到更地道的文学作品,就必须找寻更多文学文本阅读的课程资源,尝试构建一个以教材为主、以拓展资源为辅助的教学资源体系。
那么,如何在卷帙浩繁的英语名著中选取适合中学生阅读的材料就至关重要了。
因此,文学文本阅读教学选材也是教师有序开展文学文本阅读教学必须思考的问题。
(三)文学文本阅读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的指导下,结合大量的教学实践而提炼出的策略体系。
如同其他教学一样,文学文本阅读教学也需要文学阅读教学模式的指引。
目前,国外比较流行的关于文学文本阅读教学的研究包括美国佛蒙特大学的小莱曼·C.亨特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来的、由罗伯特和马林·麦克瑞肯传播开来的“持续默读”,由美国教育家哈维·丹尼尔斯提出的“文学圈”,以及由美国戏剧教育先锋瓦德于1930年提出的“创造性戏剧”。
这些模式或方法各有各的优点,国内不少教师纷纷引进效仿。
但是受高考升学压力、地域差异、课时、学情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一些教师难以长期坚持有效的文学文本阅读教学,不得不回归“课外阅读、课中检查”做法,而实践证明这种做法往往浮于表面、流于形式,既盲目又低效,对学生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的培养帮助不大。
在倡导文学文本阅读教学的背景下,如何构建一种可持续的、操作性强的英语文学文本阅读教学模式以促进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是摆在英语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大困惑。
《傲慢与偏见》的女性意识

《傲慢与偏见》的女性意识一、本文概述《傲慢与偏见》是19世纪英国女作家简·奥斯汀的代表作,通过细腻的笔触,刻画了贝内特家族五位女儿的婚恋故事,展示了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英国乡镇生活和世态人情。
本文旨在探讨《傲慢与偏见》中所体现的女性意识。
在这部小说中,奥斯汀不仅通过女主角伊丽莎白·贝内特的成长和婚姻选择,反映了当时英国女性所面临的生存状况和社会期望,同时也借助伊丽莎白这一形象,表达了她对女性独立意识、自尊和自强的深刻理解与独到见解。
通过对小说中的女性角色、婚恋观念、社会习俗等方面的分析,本文将进一步揭示《傲慢与偏见》所蕴含的女性意识及其在当时社会背景下的重要性和意义。
二、女性意识的觉醒与独立《傲慢与偏见》中的女性角色,尤其是主角伊丽莎白·班纳特,是简·奥斯汀笔下女性意识觉醒与独立的典范。
在19世纪的英国社会,女性往往被视为男性的附属品,她们的生活、婚姻和命运往往被社会和家庭所决定。
然而,在《傲慢与偏见》中,伊丽莎白却展现出了强烈的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这无疑是对当时社会观念的一种挑战。
伊丽莎白的独立意识首先体现在她对婚姻的看法上。
她拒绝接受那种仅仅基于经济利益和社会地位考虑的婚姻,而是坚持寻找真正的爱情和尊重。
她坚决反对母亲和姐姐们那种“嫁个有钱人就好”的想法,认为婚姻应该建立在相互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上。
这种对婚姻的看法,不仅体现了她的独立意识,也显示了她对女性地位和价值的深刻认识。
伊丽莎白的独立意识还体现在她对社会的态度上。
她敢于挑战社会的偏见和傲慢,不畏强权,坚持自我。
例如,当达西先生初次出现时,他傲慢的态度让所有人都对他产生了偏见。
然而,伊丽莎白却不受他人影响,坚持自己的观察和判断。
她最终发现达西先生并非外界所描述的那样,而是个有着高尚品质和深厚感情的人。
这种对社会偏见的挑战和对自我认知的坚持,无疑展现了她的独立和勇气。
伊丽莎白的独立意识还体现在她的职业选择上。
《傲慢与偏见》的语言特色与翻译

《傲慢与偏见》的语言特色与翻译【摘要】十九世纪初的英国小说艺术出现了走下坡路的迹象。
追求浪漫色彩的“感伤”和哥特式的“恐怖”导致虚假做作、刻板陈腐的情节模式充斥文坛,小说的结构形式之美被普遍忽视。
这时候,一位生活在宁静乡村的女性作家,简·奥斯丁,却以为数不多的几部作品跻身文坛,令人耳目一新。
本文研究了《傲慢与偏见》的语言特色与翻译。
【关键词】《傲慢与偏见》;语言;爱情奥斯丁往往以青年爱情婚姻为主题,给我们讲述一些平常家事。
这些作品算不上思想深邃、见识不凡,也没有离奇的情节、刺激的场面。
奥斯丁只喜欢描绘普通事物—平凡生活中的事件、感情和人物。
她确切地知道自己能写些什么和应该避开些什么。
在《傲慢与偏见》中,我们听到了女作家自信的口吻,看到了女作家对素材严格而自如的控制。
那些看似琐屑孤立、随手拈来的片断,在奥斯丁绵密的构思下衔接起来。
一、《傲慢与偏见》概述《傲慢与偏见》写于1813 年,属于简·奥斯丁的早期作品,但当时已经三十七岁的简·奥斯丁结合自己刻骨铭心的初恋经历,将她对英国十八、十九世纪中产阶级乡村生活的观察和自己的爱情理想凝练成小说中过着日常生活的平凡人物。
通过描写生活中的悲喜剧和绅士淑女之间的爱情故事,她以一贯优雅的写作技巧和巧妙的故事结构描画出那个时代下的生活场景,而这本小说也一直以来都被视为她的代表作并且被公认为世界十大小说名著之一,她也成为了英国文学史上最受欢迎的女作家之一。
《傲慢与偏见》一书贯穿始终的就是主人公达西与伊丽莎白从一开始对各自怀有各种偏见和保持各自的傲慢到冰释前嫌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线索,二人的结合应该是这本小说中最幸福、理想的婚姻,也正是作者所提倡的婚姻观的典型代表。
其实这段爱情来源于作者简·奥斯丁本人的初恋经历,因为在姐姐的订婚典礼上所作的发言,简·奥斯丁与她的初恋汤姆·勒弗罗伊闹出矛盾并由此相识、相恋。
但是为了处于下层中产阶级的汤姆今后物质富足并保障其家人的生活,简·奥斯丁放弃了与其私奔的机会,并最终把现实生活中有情人分离的结局在书中变成了幸福完满的画面。
中西文化背景下的婚姻观对比分析以《傲慢与偏见》和《红楼梦》的文本分析为例

中西文化背景下的婚姻观对比分析以《傲慢与偏见》和《红楼梦》的文本分析为例一、本文概述婚姻,作为人类社会的基本制度之一,不仅承载着繁衍后代的生物学意义,更在文化、社会和心理层面反映出深刻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本文旨在通过对比分析《傲慢与偏见》和《红楼梦》两部文学经典,探讨中西文化背景下婚姻观的异同。
两部作品分别作为19世纪英国社会与18世纪中国封建社会的缩影,其文本中蕴含的丰富婚姻观念为我们提供了独特的研究视角。
通过深入分析两部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及其婚姻选择,本文试图揭示中西婚姻观念在时代背景、家庭角色、爱情观念和社会等级制度等方面的差异与共性,进而探讨这些差异对个体命运和社会发展的深远影响。
《傲慢与偏见》通过伊丽莎白·班纳特与达西先生的爱情故事,展现了英国乡村社会中婚姻观念的变迁。
小说中的婚姻选择往往受到经济、社会地位和个人品质等多重因素的影响,而爱情则在经历了误解与偏见后逐渐显露出其重要性。
相比之下,《红楼梦》则通过贾宝玉和林黛玉等人的复杂情感纠葛,深刻揭示了封建社会中婚姻与家族利益、社会等级之间的紧密关联。
在《红楼梦》中,婚姻不仅是两个人的事,更是两个家族之间的联结,其背后隐藏着深刻的社会和文化含义。
通过对比分析这两部作品,我们不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西文化背景下婚姻观的差异,还能从中汲取对现代社会婚姻观念发展的启示。
本文旨在通过文本分析的方法,揭示婚姻观念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为现代社会的婚姻观提供新的思考角度。
二、《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傲慢与偏见》是简·奥斯汀的代表作,其深刻地揭示了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英国乡镇中产阶级的婚姻观。
在这部小说中,作者通过班纳特五个女儿对待婚姻的不同态度和处理方式,展示了不同的婚姻观念。
小说中的主角伊丽莎白·班纳特,她的婚姻观体现了作者对于理想婚姻的追求。
伊丽莎白并非盲目追求金钱和地位,而是更加注重双方的感情基础和相互尊重。
《傲慢与偏见》文本和电影版本的审美比较研究的开题报告

《傲慢与偏见》文本和电影版本的审美比较研究的开题报告题目:《傲慢与偏见》文本和电影版本的审美比较研究背景简介:《傲慢与偏见》是英国作家简·奥斯汀的代表作之一。
作品主要讲述了贫寒但爱读书的侯爵一家和富有的达西一家之间的故事,表现了男女主角伊丽莎白·班纳特和先生·达西由傲慢与偏见到相互了解、相爱的过程,是一部典型的“爱情喜剧”。
该作品被誉为英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小说之一,被翻译成超过40种语言,并且多次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及舞台剧。
研究意义:《傲慢与偏见》作为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一,不仅在文学上具有重要地位,同时也成为了影视剧改编的经典之作。
因此,通过对电影和小说的审美比较研究,可以深入了解文学作品和电影的审美价值,从文学与艺术本身和它们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两个方面进行探究,更好地认识文学和电影的发展历程及其在当代文化中的地位与作用,以期更好地推进艺术研究的深入发展。
研究内容:本研究将围绕《傲慢与偏见》原著小说和它的两部电影版本来展开,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刻画男女主人公的形象,对比他们在文本和电影中的呈现方式,并进行审美分析。
2.对比原著和电影在剧情、人物关系、情感表达等方面的差异,探讨其中的原因,并进行审美分析。
3.考察原著小说和两部电影版本对社会与文化的反映,评价它们所呈现的审美价值。
4.分析电影在表现文学作品时所采用的创作手法与美学原则,探讨它们对观众的艺术享受产生的影响。
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文献研究法和实证研究法相结合,通过对小说原文的阅读和两部电影的观看,收集相关的文献资料,将对《傲慢与偏见》的文本和电影版本进行详尽地对比分析,并围绕文学、艺术、文化三个层面进行审美评价。
预期结果:本研究的预期结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对比分析《傲慢与偏见》小说和电影版本的审美闪光点和创新处。
二、探讨文本和电影创作在审美理念上的差异和契合,分析其不同的审美价值和特点。
三、分析小说和电影作品在反映社会与文化方面的异同之处,并评价它们在审美意义上的意义。
《傲慢与偏见》中的讽刺艺术

傲慢与偏见》中的讽刺艺术《傲慢与偏见》是一部生动反映19 世纪初英国中上阶层道德、价值观念以及对爱情婚姻态度的小说。
小说围绕贝奈特太太一家,描述了四起不同的婚姻,分别是达西和伊丽莎白、宾利和简、柯林斯和夏洛特、威克姆和莉迪亚,并顺带描写了贝奈特夫妇的婚姻生活。
表面上,《傲慢与偏见》是一部爱情小说,实际上,通过反讽的运用,奥斯丁批评了当时社会一味追求金钱和地位的婚姻观。
《傲慢与偏见》整部小说从开场到结束都贯穿着财产、地位与婚姻这个主题。
小说一开场,作者就直接用言语反讽把主题烘托出来。
卷首第一句“凡有产业的单身汉,总要娶位太太,这已经成了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看似是对事实的描述,可能会引起读者的广泛认同。
但紧接着的第二段却进一步描述道:“这样的单身汉,人们总是把他看作自己某一个女儿理所应得的一笔财产。
”言语层次上的反讽意味就昭然若揭了。
这个开头影射了贝奈特太太一直想把五个如花似玉的女儿嫁给有钱人的想法,因此,尼日斐花园刚搬来一个有钱单身汉,尽管人们对其一无所知,她都急着把他摆在了嫁女儿的如意算盘上了。
更具体地说,不是有产业的单身汉非得娶位太太,而是尚单身的女儿总要嫁个有产业的男子不可。
从这个开头开始,作者就运用言语反讽凸现小说主题,把婚姻和财产紧密结合了起来。
随着情节的展开,感情的纠葛随之发展,反讽的手法也一直如影随形,最终完成了一桩又一桩的婚姻。
一、柯林斯和夏洛特柯林斯和夏洛特的婚姻是卷首这一真理的第一“反射”。
奥斯汀对于柯林斯先生这个人物自始至终都是充满讽刺意味的。
描写柯林斯先生的第一段话对他评价并不高:“柯林斯先生并不是个通情达理的人,一身兼有了骄傲自大和谦卑顺从的两重性格”。
第二段就直接和小说主题一一“婚姻”相结合了:“他现在已经有了一幢好房子,一笔可观的收入,想要结婚了。
他原是想要在他们府上找个太太,为的是将来继承她们父亲的遗产时可以问心无愧。
”所以小说中柯林斯先生的求婚过程就构成了一个典型的情景反讽。
《傲慢与偏见》中反讽的译语赏析——王科一译本和孙致礼译本对比赏析

《傲慢与偏见》中反讽的译语赏析——王科一译本和孙致礼译本对比赏析在中国的著名译者中,王科一和孙致礼是我们最熟悉的。
作为20世纪英译中文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两位译者都曾将英国浪漫主义大文豪达芬奇的作品《傲慢与偏见》译成中文。
在这两种译本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深刻而微妙的反讽。
首先,从王科一的译本来看,他对通俗语的处理非常出色。
这种精准的选择带给读者细腻的情感和表情,而且他的译文具有极强的韻律感。
例如,当本特鲁克抱怨把傲慢视为最坏的罪行的那句英文:”Vanity and pride are different things, though thewords are often used synonymously”,王科一将其译为“高傲与骄傲,虽同称还不异类”。
这段话中完美地反映出人类对傲慢的坚持和偏见,同时也影射出当时人们对傲慢的错误看法,这正是王科一提出的反讽。
另一方面,孙致礼在译稿中也展示了极为丰富的情感和技巧。
他处理古典文献时运用了精巧的句式,处理通俗文献时涉及细腻的生活细节,使作品更加生动逼真。
例如,当伯特莱克说到“傲慢是一种悬殊不容的罪孽”,孙致礼翻译成“傲慢罪孽极大,怨之至深”,而不是简单直接的译出对抗的感情,而是把傲慢的分量更加凸显出来,让读者觉得有种震撼与愠怒的情绪。
从这一点来看,孙致礼也是在施加鲜明的反讽。
从以上对比赏析中我们可以看出,英译中文的王科一和孙致礼都在《傲慢与偏见》一书中十分重视手法上的反讽,尤其是孙致礼,译作中对古典文学和通俗文学的发挥格外出色。
他们的译稿把文本中的反讽不仅保留了原有的张力,而且让我们更加深入地感受到达芬奇的文学手法。
如此,王科一和孙致礼翻译中的反讽,令人敬佩,值得细细推敲。
它们也是西方文学翻译中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对西方文学翻译起到重要作用。
名词性照应在文学语篇中的衔接和连贯功能——文本分析《傲慢与偏见》

i 0 es ~ n nv l一
一T e Cs td f P iea d Pe u ie 一h a eS uy o r d n r jdc
A s rc b t a t:R f r n e i e y i p r a t c n e t i e t 1 n u s is ee ec s av r mo tn oc p n tx ig itc . B s n H l i a ’s e e e c h o y t i a e t e p s o s u y t e a e o a 1 d y r f r n e t e r . h s p p r a t m t t t d h 1 n u s i e t r s a d t x u lf n t o fn m n lr f r n ei i e a u e g i t cf a u e n e t a u c i n o o i a e e e c n 1 t r t r i
语言 表现形 对语 式, 篇的衔 连贯 接和 起着重 作用。 要的
这 种照应关系也 涵盖了 德所讨 韩礼 ຫໍສະໝຸດ 的 指称、 省略、 替代及词汇衔接
等粘连关系 根据照应语的词类的不同,照应可以分为名词性照应、动词性照 应、形容词照应、副词性照应、代词性照应以及句子性照应。下面, 笔者将对名词性照应做进一步分析,通过对 《 傲慢与偏见》的文本分 析,探讨名词性照应的语言形 式和语篇功能。
维普资讯
20 0 7年
《 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和 汉文综合版 )
J1 0 7第 2 卷 第一期 u. 0 2 7
总第 4 5期
名词性照应在文学语篇中的衔接和连贯功能
… .
文本分析 《 傲慢与偏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统与反传统矛盾下的理性思考——《傲慢与偏见》中的“偏见意识”的流露及分析总论《傲慢与偏见》是十八世纪末英国现实主义女作家简.奥斯丁的代表作,奥斯丁一生的主要作品有六部,分别是《理智与情感》、《傲慢与偏见》、《曼斯菲尔德花园》、《爱玛》、《劝导》和《诺桑觉寺》,其中有两部还是她去世后发表的。
但是,这并不影响她的成就,她被称为世界上最伟大的艺术家之一。
正如爱德蒙.威尔逊在《漫谈简.奥斯丁》中所说“英国文学最近这一又四分之一世纪的历史上,曾经发生过几次趣味革命。
文学口味的翻新影响了几乎所有作家的声望,惟独莎士比亚和简.奥斯丁经久不衰。
”他将煎.奥斯丁和莎士比亚相提并论,另外,像司各特、麦考莱等人对她的评价也很高,可见奥斯丁的成就不菲。
所以,从奥斯丁发表作品以来就有很多人评论她的作品,喜欢的、不喜欢的、褒奖的、贬低的都不乏其人,本文则是对其《傲慢与偏见》加以分析的。
《傲慢与偏见》是简.奥斯丁最早的作品,起初简为它题名“初次印象”,但由于某些原因遭到回绝而未出版,继而,在《理智与情感》发表之后重新修改,并该名为《傲慢与偏见》出版取得成功。
简自己也对这本书喜爱非常,她曾在给姐姐卡桑德拉的信里亲切地称其为“我的小宝贝”足以表明她对其喜欢程度。
简.奥斯丁的作品细致入微地描绘了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绅士、地主、牧师的生活,她更擅长描写英国社会中中产阶级的生活。
而仔细读她的作品会让人感觉到一切是那么合乎理性,没有过分的抒情或是激情,没有气势如鸿,没有撕心裂肺,好象一切的一切在她的眼中都是平凡无奇的,甚至于列奥.基尔什鲍姆曾经认为,简.奥斯丁宁愿视世界为冰一样凝滞不动。
当然这并不是说简冷酷无情,而是衬托简作品中的理性思维的突出。
同样的《傲慢与偏见》中的理性思考也是其特点之一,但不同的是这本书似乎可以让人读到波澜,读到非理性色彩的存在,这是有别于其他作品的一点。
本文就是着眼于此来分析文中的理性色彩和非理性色彩的碰撞。
19世纪50年代,乔.亨.刘易斯曾说过“简.奥斯丁的创作才能全部见之于人物和主题”,“剧情展开了;人物说话、生情、行事;每有所言、所感、所为,无不在促成情节的难解难分或有解有分;而我们不仅是这出小戏的观众,还不由分说的几乎当上了演员”刘易斯用这些来说明奥斯丁的写作特点在于擅长主题创作。
《傲慢与偏见》的主题正如题目所点名的分为“傲慢”、“偏见”两条,在此,我们就其中的一条“偏见”来展开全文。
在书中,偏见主要来自于女主人公伊丽沙白.班纳特对男主人公达西的偏见,但是经过分析可以看到,文中所流露出的“偏见意识”有很多面,主要的分为阶级偏见和性别偏见。
而具体论及这些偏见却会发现在文中不同之处体现出不同的特点。
本文认为,这些不同可以归因于作者本身的一种矛盾,在她对这种矛盾加以理性的思考之后想要达到一种融合恰到好处的地方,所以呈现出文章中的种种情节或结局。
而这所谓的自身的矛盾就在于简.奥斯丁内心中的传统与非传统思想的矛盾。
一、传统思想根深蒂固的表现——阶级偏见随处可见自古以来,甚至从原始社会、氏族制开始出现社会分工的不同就相应出现了不同的阶级,无论是中国还是英国都是如此。
社会上存在众多不同的阶级是一个处处存在显而易见的事实,这已经存在了几千年,超越了空间和时间,成为每个国家传统思想中最主要的部分之一。
即使是现代社会已经有一些呼吁平等自由的口号使社会有了种种变动,但是阶级结构决不会就此消失,所以在18、19世纪的英国,这种阶级结构更是明显突出地展现在每个人面前,简.奥斯丁就生活在这个时间段的英国,所以她的生活中所遇到的所经历的虽然不是上流贵族的生活,可也已经了解了社会阶级各种各样的现象。
因此,在她的作品中一直带有极浓重的阶级色彩存在,她以最真实的手笔描绘了最真实的社会,但却因此更深地呈现出了阶级地位的差别。
美国的道格拉斯.布什在他的一篇文章中写到“我们不可忽略的是,虽然现代社会可以发生各种各样的变动,但是阶级结构一直是英国生活中的一种事实”“奥斯丁显然不是一个叛逆者,但是作为一个天生的现实主义者,她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描绘了她所选择的那部分世界”。
与此同时,奥斯丁像其他讽刺家一样,目光过于敏锐,处事过于理智,因此不满足于现存世界而且对她那等级分明的社会中流行的许多态度见解加以幽默性的嘲讽或道德上的谴责,不过,也始终有一些读者,象D.H.劳伦斯和哈罗德.尼克森这样截然不同的读者,到底没能理解她那戏剧性的和嘲讽式的表现手法,以至于称她为“势利眼”。
通过道格拉斯的这段话,我们不难体会出奥斯丁在其作品中一定是把社会各个阶级各个等级应有的种种态度见解不加掩饰地表现了出来,所以才会招致尼克森和劳伦斯所赠的“势利眼”之称。
其实在读过奥斯丁的作品后就会明白,这些阶级不同而体现出来的地位和世俗礼仪的差别是沉积了几千年文化的传统中着力维持的方面,不仅是个人在维持,连整个社会也在维持;不仅是本阶级的人在维持,连其他阶级的人也在有意无意地维持着。
所以奥斯丁在作品中流露出的种种,不仅是因为她在内心之中的传统思想在作祟也是真实再现18、19世纪的英国现实社会的必须。
她用她所特有的理性笔调描写着这些并努力思考如何去表现揭示在作品中。
在简.奥斯丁的作品中,大多以讽刺嘲弄来回应阶级差别所显示的态度见解的不同,具体到《傲慢与偏见》,这种手法依然存在切更重要体现为由于阶级不同而产生的种种偏见。
(一)书中地位较高的阶级内心深处自觉不自觉地在维护自己的威严而对地位较低的阶级的人展现出傲慢无礼和贬低。
他们刻意在用语言或是行为疏离或嘲笑地位较低的人,奥斯丁着力刻画出地位的不同引起了种种的误会,有的甚至是喜剧幽默地结局,但看到书中的人物我们清楚地看到类似于达西,彬格莱等上层阶级家族的人他们自身内心深处自然而然的有一种高人一等的心理,这种心理使他们对低于他们地位的人产生一种嘲讽式的偏见,而导致他们的傲慢与无礼。
当然,《傲慢与偏见》中的饿所谓上层阶级也分两种,一种是象达西及凯瑟琳.德.包尔夫人,他们不仅是有产业的人同时也拥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另一种是象彬格莱及其姐妹,他们只占有财产的优势,可以接触到地位高的人。
所以这两种人由于身份地位的差别,尽管同样有着偏见但在对待其他低于他们阶级地位的人时也有着不同的态度。
第一、达西及凯瑟琳夫人,由于财富地位的优势使他们从内心深处有一种优越感,认为本身就是一种高贵,无论言谈举止再有教养也是拒人千里的。
在身份地位上,达与凯无疑是《傲慢与偏见》一书中的最优者,书中多处点明了这一点,从书的开始达西一出场起,身份地位的光环就笼罩着他,不仅一年一万英镑的进项,还有彭伯利庄园的美丽风景,更在教会中有着很大的权力。
他无疑是高贵的,这不用别人,仅他自己内心就无时无刻不这样认为,在书的第三卷第十七章中写到:从孩提时候起,大人们就开始都给我讲什么是对的,可从来没有人教导我去改好我的性情,他们教给了我好的信条,可任我以那种骄傲和自负的方式去实行它们。
由于家中只有我一个儿子(很多年中就我一个孩子),我被父母宠爱坏了,他们虽然自身很好(尤其是我父亲,待人仁厚和蔼)可却允许和纵容我,甚至是教育我自私自利,高傲自大,去关心家庭以外的人,去认为天下人都不好,希望或者至少是认为别人的见解,悟性,品格都不如我,我就这样从八岁活到了二十八岁。
以上是达西自述他之所以回那样傲慢的原因,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上层阶级的人即使内心再善良,但由于阶级偏见的存在他们也会有傲慢存在,这些都是与身俱来的,所以,我们看到文中的达西,一直以来,“虽然他的举止很有礼貌和教养,但仍然是拒人门外的感觉”当然,达西是个例外,作者笔下把他设计为一个在受爱情影响后改变自己本身的态度而学会与人相处,不会或者说尽量少地表现出傲慢和鄙夷,但是从某一角度来说,作者并未过多谴责他,相反,从一开始就很看重很喜欢他,这些也说明了奥斯丁在内心深处也认为贵族阶级也该有他们自己的高贵存在他们的傲慢无礼可以接受,只要他们稍微改变一点态度人们就可以接受他们,而且回是非常开心的接受,这些从后来的班纳特先生等人对达西的态度就可以看出,种种这些暴露出奥斯丁的传统思想仍然根深蒂固,不过当所谓的上层阶级傲慢无礼得过分或是过于危及自身时,奥斯丁的笔是决不容情的。
这些主要体现在凯瑟琳夫人身上,她是达西的姨妈,不仅有钱,还有很高贵的地位,她自视甚高,很喜欢说教,更喜欢指责别人,人们对她多是敬和怕,但却与达西有着本质的不同,她自始至终都在拼命维持自己的高贵地位,她对下层阶级傲慢,不仅是有偏见,更多的是鄙夷,她会指手画脚地指责别人的做法如何不妥说别人自私,她是天生的贵族,是所谓的贵夫人在书中被尊为高人一等的“女主人”。
作者用她最独特的语言展示出一个傲慢目中无人的贵妇,明明白白地划出了贵族和平民的界限,但是由于凯瑟琳夫人过于无视别人的感受,作者给予她的更多的就是讽刺和嘲笑了。
这些又表现出奥斯丁反传统的一面,她没有阿谀奉承,她的笔下没有巴结谄媚的语言,她对于贵族丑恶的傲慢嘴脸无情地揭露,但又有选择的接受,在达西和凯瑟琳的身上我们正好看出了传统与反传统思想在奥斯丁笔下的矛盾和融合,而最终的喜爱达西和嘲讽凯瑟琳就是奥斯丁在其理性思考后作出的选择。
第二、彬格莱及其姐妹,他们属于拥有财产但缺乏权力的人,所以他们有机会认识相交达西这样的贵人,但却并非真正的贵族,彬格莱是个讨人喜欢的角色这毫无疑问,在此,焦点集中在他的妹妹彬格莱小姐身上。
她是仗着遗产和哥哥彬格莱生活的人,她爱慕达西多是看中其外在条件,以她巴结逢迎达西目的是为了和达西结合,但是她对下层阶级则有着极深的偏见和鄙夷。
她没有凯瑟琳夫人的高贵身份所以缺乏一定的气势,以至于她的嘲讽和鄙夷显得庸俗和愚蠢。
她嘲讽伊丽沙白,鄙视乡下人的粗俗,她带着有色眼镜以嘲讽来面对一切她认为不如她的也无须努力巴结的人,任由对他们的偏见支使着无礼的态度,可以说彬格莱小姐是传统思想影响最深的人,她内心深处充满了对贵族地位的向往和对平民的鄙夷,是典型的势利眼,但她会虚伪的周旋,书中提到“只要她们想,她们可以让任何人喜欢她们”她受到礼貌教育,懂得什么是所谓的高雅,所以她会表现出她们这个阶级应该有的风度,但同样有着尖锐刻薄的一面,传统的世俗小人正是这样的写照。
她在书里是一面镜子,反射出真正想攀龙附凤的一群人,这也是在18、19世纪的英国确实存在的一种人,现实主义者奥斯丁真实地再现了这些人,她冷眼观世界还人物本来面貌,我们看着这些人,听着他的话就会感到这样的人确实就会这样说话,这更多地体现了奥斯丁充满理性的特色。
无论自觉或非自觉,无论最终的结局如何,我们都可以看到上层阶级在有意或无意间维护着他们认为必要的阶级身份,让自己在平民中突显出来,归根结底还是对阶级结构存在的种种偏见使然。
(二)下层阶级对上层阶级也存在着很深的偏见,在事实中也配合或者是滋养着阶级结构的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