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学考知识点总结

合集下载

2024年高一历史常考知识点总结

2024年高一历史常考知识点总结

2024年高一历史常考知识点总结____年高一历史常考知识点总结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以及历史研究方法。

下面是对每个方面的详细总结。

一、古代史:1. 人类社会的起源和发展:包括石器时代、农业革命、城市文明的兴起以及古代文明的发展。

2. 中国古代的历史发展:包括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等朝代的兴衰变迁,以及各个朝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3. 古代世界的历史发展:包括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等古代文明的兴起和繁荣。

4. 丝绸之路的历史:包括丝绸之路的开通、发展和对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影响。

5. 文化的传播与交融:包括佛教传入中国的历史背景和影响,以及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过程。

二、近代史:1. 近代全球历史的背景:包括欧洲的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对世界的影响。

2. 中国近现代史的演变:包括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中国近代史中的重要事件和改革运动。

3. 东亚近代史的演变:包括明治维新、甲午战争、辛亥革命等东亚国家的近代史事件。

4. 世界两次世界大战的起因、经过和影响:包括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因和纳粹德国的兴起。

5. 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后世界秩序的重构和冷战时期的国际关系。

三、现代史:1. 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和发展:包括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红军长征、抗日战争等重要历史事件。

2.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和发展:包括新中国成立、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等阶段。

3. 世界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和变革:包括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兴衰等历史事件。

4. 当代世界的发展和变化:包括全球化、信息社会、科技革命等当代世界的重要特点和趋势。

四、历史研究方法:1. 史料的搜集和利用:包括各种史料的搜集渠道和利用方法。

2. 历史问题的提出和解决:包括历史问题的提出和解答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

3. 历史学的研究流派和方法论:包括历史学的不同研究流派和方法论的基本思想和应用。

新高考高一历史学考知识点

新高考高一历史学考知识点

新高考高一历史学考知识点新高考改革带来了高中历史学科考试的变革,高一历史学考是其中的一部分,它对学生的历史知识点掌握程度进行评估。

在新的高考制度下,丰富的历史知识是学生获得高分的基础。

下面将详细讨论高一历史学考的知识点。

一、古代史1. 文明起源与人类迁徙:讲述旧石器时代的人类进化、农业革命带来的定居生活和初次出现的文明。

2. 古代东方文明:重点是埃及、巴比伦、印度河流域和黄河流域的古代文明,它们的政治、经济、军事、宗教和文化特点等。

3. 古代希腊罗马文明:重点讲述希腊城邦制度、雅典民主制、斯巴达军事制度、罗马共和制和帝国制度,以及其对全球文明的影响。

二、近代史1. 近代欧洲风云:包括工业革命、法国大革命、英国议会政治、德意志统一和社会主义运动等。

2. 近代中国的命运:重点讲述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的起因、经过和影响。

3. 世界两大战争与中国:重点讲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及中国对其中的参与和发展。

三、现代史1. 冷战与后冷战时期:包括冷战形成的原因、两个超级大国的竞争与对抗、冷战的结束以及后冷战时期的国际格局。

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讲述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基本原则,具体包括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

3. 当代世界与中国:包括全球化的影响、国际组织与多极化、中国的外交政策和主权认同,以及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与作用。

四、历史方法论1. 史学史和历史研究方法:讲述史学发展的历程,探索历史研究的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

2. 历史文献的分析与应用:培养学生从历史文献中获取信息、分析史料的能力,并将其应用于历史研究。

通过对以上知识点的系统学习和掌握,高一学生可以全面了解历史的发展和变迁,掌握历史事件的关联和影响,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历史思维,从而为高考提供坚实的基础。

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也应注重历史知识与现实生活的结合,通过参观展览、阅读历史文献等方式,培养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高中历史学考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学考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学考知识点总结一、古代中国。

1. 先秦时期。

- 政治。

- 夏朝: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出现了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

- 商朝:内外服制度,商王对外服的控制力有限。

- 西周: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度。

分封制是将土地和人口分封给诸侯,诸侯对周王有朝觐、纳贡、服役等义务;宗法制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礼乐制度是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工具。

- 经济。

- 农业: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农具,但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仍是重要工具;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开始出现并逐渐推广。

- 手工业:商周时期青铜铸造业发达,如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西周晚期,中国已有铁器;商朝时已烧制出原始瓷器。

- 商业:商朝人善于经商,后世将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称为“商人”;春秋战国时期,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各地出现许多商品市场和大商人。

- 思想文化。

- 商朝甲骨文是比较成熟的文字,汉字已形成完整体系。

-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

儒家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和“礼”;孟子主张“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荀子主张“仁义”和“王道”,提出“君舟民水”的观点。

道家老子主张“道”是世界的根本,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庄子追求精神自由。

墨家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贤”等。

法家韩非主张以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2. 秦汉时期。

- 政治。

- 秦朝:统一六国后,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皇帝制度具有皇位世袭、皇权至上的特点;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三公指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太尉(掌管军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地方实行郡县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 汉朝: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导致地方王国势力膨胀,出现“七国之乱”;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解决了王国问题;同时设立刺史,负责监察地方。

- 经济。

- 农业:西汉赵过推广耦犁,后来又出现犁壁,使铁犁可以朝着同一个方向翻土;东汉时,耦犁推广到珠江流域;西汉还发明了播种工具耧车。

历史学业水平考试必考知识点高一

历史学业水平考试必考知识点高一

历史学业水平考试必考知识点高一历史学业水平考试对于高中学生来说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考试,它需要学生掌握一定的历史知识点。

下面是高一必考的历史知识点:一、中国历史概述在高一历史学业水平考试中,首先要了解中国历史的大致发展轨迹。

这包括:1. 中国古代史概述:从夏朝、商朝、周朝的封建制度,到秦汉的统一和初步封建制度的形成,再到魏晋南北朝的分裂与民族融合等。

2. 中国中古史概述:包括隋唐的统一和盛世,五代十国和北方的契丹、南方的十国,以及宋朝的文化繁荣和金元的入侵等。

3. 中国近代史概述:从明朝的中兴和清朝的统一,到近代中国的封建主义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以及辛亥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等。

二、历史地理知识点高一历史学业水平考试还考查学生对历史地理的了解。

这包括:1. 中国的地理环境:了解我国的自然地理特点,比如华北平原、长江流域、黄河流域、西南丘陵地带等区域。

2. 世界的地理环境:了解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地理位置,比如印度、法国、美国等。

三、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历史学业水平考试还要求学生熟悉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这包括:1. 中国古代的重要事件和人物:比如夏朝的太康、商朝的盘庚、周朝的武王等。

2. 中国近代的重要事件和人物:比如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等,还要了解李鸿章、唐继尧、毛泽东等历史人物。

四、历史文化知识点历史学业水平考试还会考察学生对历史文化的了解。

这包括:1. 中国古代文化:包括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科技等方面的知识,比如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中药的发展等。

2. 世界历史文化:了解世界各地的历史文化,比如希腊古代文化、罗马文化等。

总结起来,高一历史学业水平考试的必考内容主要包括中国历史概述、历史地理知识点、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以及历史文化知识点。

在备考过程中,学生需要通过课堂学习、阅读相关书籍和资料,进行全面的复习和准备。

只有熟练掌握这些知识点,才能在历史学业水平考试中获得好成绩。

通过学习历史,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认识人类的发展历程,从中汲取智慧和经验,帮助我们更好地面对未来的挑战。

历史学考高一必背知识点

历史学考高一必背知识点

历史学考高一必背知识点历史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过去事件的学科,其目的是通过对过去的研究与分析,以增进人们对历史的了解和认识。

对于高中历史学的学习来说,必背的知识点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将介绍一些历史学考高一必背的知识点。

一、古代文明与古代历史1. 石器时代:包括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等。

人类开始使用石器,逐渐进入农耕社会。

2. 埃及文明:以尼罗河流域为中心的古代文明,建立了庞大的官僚体系和金字塔等建筑工程。

3. 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包括苏美尔、阿卡德、巴比伦等古代文明,发明了文字,建立了早期的城邦国家。

4. 古代希腊与罗马文明:古希腊是欧洲文明的发源地,拥有独特的政治制度和哲学思想;罗马帝国则统治了欧洲和地中海地区。

5. 中国古代文明:包括夏、商、周等朝代的历史,以及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

二、中国历史1. 三皇五帝时期:传说中的伏羲、神农、黄帝、颛顼、帝喾等古代传说人物。

2. 周朝: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较为完整的封建王朝,分为西周和东周两个时期。

3. 秦朝: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统一王朝,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统一了文字、度量衡等标准。

4. 汉朝: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大一统王朝,建立了汉族的主体地位,推行了科举制度。

5. 魏晋南北朝: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动荡时期,经历了三国分立、晋代、南北朝等阶段。

6. 唐朝:中国历史上的繁荣时期,出现了大量的优秀诗人,如杜甫、李白等。

7. 宋朝: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王朝,分为北宋和南宋两个时期,出现了科学技术、商业文化的繁荣。

8.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外族政权,统治者是蒙古人,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全国性政府。

9. 明朝: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较为稳定的王朝,实行科举制度,建造了长城,进行了郑和下西洋等重要事件。

10. 清朝: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实行了满族的统治,经历了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等重大事件。

三、世界历史1. 文艺复兴:是欧洲历史上从中世纪向近代过渡的一个重要时期,标志着人文主义思想的兴起。

高中历史必考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必考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必考知识点总结一、古代史部分高中历史的古代史可是超级重要的呢。

就说咱们中国古代史吧,先秦时期那可是各种思想流派争奇斗艳的时候。

比如说儒家,孔子这个大思想家,他倡导“仁”,他的思想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文化。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他老人家说的,这可是人际交往中的黄金法则呀。

再看秦朝,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

他统一度量衡、文字,这对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意义。

汉朝的时候,汉武帝那可是相当霸气。

他派遣张骞出使西域,这一去就打通了丝绸之路,让中国的丝绸、茶叶等特产走向世界,同时也把西域的一些新奇玩意儿带回中国。

唐朝就更不用说啦,那是中国古代的一个高峰时期。

诗歌创作达到了顶峰,像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他的诗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唐朝的长安城可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之一,各国的商人、使者都汇聚于此。

宋朝虽然军事上相对弱一点,但是经济和文化那也是相当发达的。

商业繁荣,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文化上,宋词也是别具一格,苏轼的词“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不知感动了多少人。

元朝地域辽阔,它实现了中国历史上又一次大一统,而且促进了民族融合。

明朝的时候郑和下西洋,那船队规模之大,在当时的世界上可是独一无二的。

清朝前期也是很厉害的,康乾盛世让中国的人口和经济都有很大的增长,不过后来闭关锁国就慢慢落后啦。

二、近代史部分近代史那就是中国的一部辛酸史啦。

鸦片战争,英国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南京条约的签订,让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太平天国运动是农民阶级的一次大反抗,虽然最后失败了,但是也反映了当时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提出了一些平均主义的思想,像天朝田亩制度。

洋务运动是清朝统治阶级的自救运动,他们想通过学习西方的技术来挽救统治。

创办了很多近代企业,像江南制造总局等。

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对中国的打击很大,马关条约的赔款让中国的经济更加困难,而且还割让了台湾等地。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必考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必考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必考一、古代历史1. 中国古代历史- 夏、商、周三代的更迭与特点- 春秋战国时期的分裂与百家争鸣- 秦朝的统一与法家治国- 汉朝的兴衰与丝绸之路的开通-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与文化发展- 隋唐盛世的政治制度与文化繁荣- 宋元明清四个朝代的变迁与对外交流2. 世界古代历史- 古埃及文明的兴起与金字塔的建造- 两河流域的苏美尔、阿卡德、巴比伦文明- 印度河流域的哈拉帕文明- 古希腊的城邦制度与哲学思想- 古罗马的共和制与帝国时期- 基督教的兴起与中世纪欧洲的形成二、近现代史1. 欧洲的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 文艺复兴的起源、特点与影响- 宗教改革的背景、过程与结果- 启蒙运动的思想家与主张2. 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的发展- 英国工业革命的起因、过程与影响- 欧洲其他国家的工业化进程- 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形成与特点3. 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形成- 欧洲列强的殖民扩张过程- 殖民地的经济剥削与文化影响- 亚洲、非洲、美洲的反殖民斗争4. 世界近现代重要战争与政治变革- 法国大革命与拿破仑时代的欧洲- 一战的爆发原因、过程与后果-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的建立- 二战的起因、主要战役与战后格局5. 中国近现代史的重大事件- 鸦片战争与近代中国的开端- 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的尝试与失败-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与抗日战争-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三、当代史1. 冷战时期的国际关系- 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与对抗- 冷战期间的代理人战争与国际冲突- 冷战结束后的世界格局变化2. 全球化与国际合作- 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与影响- 国际组织的作用与挑战- 全球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3. 中国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 改革开放的决策背景与实施过程- 经济体制改革与市场经济的发展- 中国的对外关系与国际地位的提升4. 当代科技革命与社会变迁- 信息技术革命的起源与发展- 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的进步与应用- 科技对社会结构与人类生活方式的影响四、历史学科的学习方法与思维培养1. 历史资料的搜集与分析- 一手资料与二手资料的区分与价值- 历史文献的解读与批判性思维- 历史事件的多角度考察与综合分析2. 历史知识的系统整理与复习- 时间线的记忆与历史事件的串联- 历史人物与事件的比较研究- 历史规律的总结与应用3. 历史思维的培养与应用- 历史逻辑推理与因果关系的分析- 历史事件的背景理解与影响评估- 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与启示通过以上对高中历史知识点的总结,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历史学科的核心内容,为应对考试和深入理解历史提供坚实的基础。

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知识点

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知识点

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知识点摘要:一、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知识点概述1.考试内容范围2.知识点的重要性3.学习方法和建议二、中国古代史部分1.夏商周时期2.春秋战国时期3.秦汉时期4.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5.隋唐时期6.宋元时期7.明清时期三、中国近现代史部分1.鸦片战争及后续不平等条约2.太平天国运动3.洋务运动4.戊戌变法5.辛亥革命6.五四运动7.抗日战争8.解放战争四、世界历史部分1.古代文明2.欧洲中世纪3.文艺复兴4.殖民扩张与帝国主义5.第一次世界大战6.第二次世界大战7.冷战时期8.当代世界正文:一、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知识点概述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是对学生历史学科知识掌握程度的一次全面检测。

考试内容涵盖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历史等多个方面,知识点繁多,既有深度,又有广度。

对于学生来说,掌握这些知识点,不仅能够提高历史学科的学习成绩,也有助于提高人文素养,培养正确的历史观和世界观。

二、中国古代史部分中国古代史是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的重点内容,包括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等时期。

每个时期都有其特点和重要历史事件,如夏商周的封建制度、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秦汉的统一、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融合、隋唐的盛世、宋元的科技文化繁荣、明清的衰落等。

学生需要掌握各个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知识点,理解历史发展的脉络。

三、中国近现代史部分中国近现代史部分包括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重要历史事件。

这些事件反映了中国人民在近现代历史中的抗争和探索,对于学生来说,要深入了解这些事件的背景、经过、结果和影响,理解中国近现代历史的演变过程。

四、世界历史部分世界历史部分包括古代文明、欧洲中世纪、文艺复兴、殖民扩张与帝国主义、两次世界大战、冷战时期和当代世界等内容。

学生需要了解世界历史的主要脉络,学习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历史特点,如古希腊罗马的民主制度、欧洲中世纪的封建制度、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殖民扩张与帝国主义的影响、两次世界大战的起因和结果、冷战的背景和影响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会考历史复习要点(依据高中会考考试说明)(必修1)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分封制:把土地和人民分封给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但同时存在分裂的隐患。

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秦代中央设置三个最高官职: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御史大夫,执掌奏章,下达诏令,兼理国家监察事务;太尉,负责全国军事。

2、郡县制建立: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统一,以及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都起了重要作用。

唐朝三省六部制: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并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汉初,在地方上,郡国二制并行。

元朝:中央以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在地方采用行省(行中书省)制度,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汉的州和唐的道,起先都是监察机构,后都演变成地方行政实体。

明朝:通过废除丞相制度和创设内阁,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

清朝:雍正帝时,军机处的创设,使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

君主专制制度的影响:极大地妨碍了社会的进步,自此,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

二、列强武装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鸦片战争(1840~1842):战争中,广州北郊三元里人民自发起来反抗英国侵略者。

1842年8月,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内容规定:①割香港岛给英国;②赔款2100万银元;③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口通商;④协定关税。

影响: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中国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英法联军侵入北京,洗劫焚烧了圆明园。

1860年清政府被迫签订《北京条约》。

俄国在此期间趁机先后共侵占了中国150多万平方千米的领土。

甲午中日战争(1894):黄海海战中致远舰管带邓世昌英勇作战,壮烈殉国。

1895年,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中日《马关条约》,内容规定:①割辽东半岛、台湾(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澎湖列岛给日本;②赔款白银2亿两;③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④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影响: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八国联军侵华:1900年6月,八国联军借口镇压义和团运动,发动侵华战争。

1901年9月,清政府与侵略者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内容规定:①赔款白银4.5亿两;②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保护;③拆除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允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④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斗争。

影响: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抗日战争开始标志:1937年的“卢沟桥事变”。

侵华日军罪行:1937年12月,日本攻陷南京后,屠杀南京平民和放下武器的军人30万人。

日军还在中国成立了从事细菌战的“七三一部队”。

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企图。

抗战前期,中国军队取得了平型关战役(太原会战)、台儿庄战役(徐州会战)的胜利。

1940年,彭德怀指挥八路军发动百团大战,这是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大规模战役。

抗战胜利的历史地位:①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②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③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④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太平天国运动:1851年初,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宣布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9月,永安建制,初步建立政权。

1853年占领南京,改名为天京,定为国都。

1853年冬,太平天国颁布《天朝田亩制度》作为建国纲领。

进步性:反映了农民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局限性:体现了平均主义思想,只是空想,根本无法实现。

1859年冬,干王洪仁玕提出具有鲜明资本主义色彩的治国方案《资政新篇》,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但迫于形势未能实行。

1864年,天京的陷落,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辛亥革命:1905年,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政治纲领,并将其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武昌起义首役成功。

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成立。

同年春,孙中山领导的临时政府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辛亥革命意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革命,它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局限性: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证明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

五四运动: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成为五四运动的直接导火线。

1919年5月4日,五四运动爆发。

运动分为前后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地点北京,运动主力为学生;从6月5日起转入第二阶段,地点上海,主力转为工人。

五四运动的影响:是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运动的性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中共的成立: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在上海秘密举行,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1922年7月,中共二大明确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第一次国共合作:1924年1月,孙中山在广州召开国民党一大,将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事实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合作的基础,国共第一次合作形成。

北伐战争:1926年7月开始,直接打击的目标是北洋军阀孙传芳、吴佩孚和张作霖三派势力。

南昌起义: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等在南昌发动起义,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同年10月,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长征:1934年10月,中央机关和红军八万多人,离开根据地开始长征。

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宣告长征胜利结束。

遵义会议:1935年1月长征途中,党中央在遵义召开会议,内容:会议全力纠正了军事上、组织上的“左”倾错误,肯定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

意义: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1947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

1948年中共中央连续发动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军队主力。

七届二中全会:1949年春,中国共产党在河北西柏坡召开,毛泽东指出将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并提出促进革命取得全国胜利的方针。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①国内:标志着中国一百多年屈辱分裂的历史从此结束和独立统一的中国即将诞生;②国际:它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对比,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争的士气。

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1954年,一届人大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1949年举行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初步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949年的“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

1954年宪法也规定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并成为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

民主法制建设:1982年,全国人大修订宪法,这部宪法对建国以来三十多年历史经验教训进行了总结。

1999年,九届人大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进宪法。

祖国统一大业: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发出海峡两岸和平统一的呼吁。

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中国政府于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1999年12月20日,澳门也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九二共识:1992年,台湾海基会与大陆海协会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重要共识,史称九二共识。

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3年12月,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它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日内瓦会议:1954年4月在瑞士的日内瓦举行会议,这是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重要国际会议,周恩来为首的中国代表团展开了积极的外交活动。

万隆会议:1955年4月,亚非29个国家政府首脑,在印尼的万隆举行国际会议,这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

会议期间,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会议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会后,中国同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打开外交新局面:1971年10月,联合国第26届大会上,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972年2月,尼克松总统访华,在上海签订了《中美联合公报》。

1978年底,中美两国发表《中美建交公报》,中美两国于1979年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1972年秋,田中角荣首相访华,第二年,中日建交。

中美、中日建交的影响:符合三个国家的利益;有利于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中国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1991年开始,中国外交部长每年都作为特邀贵宾出席东盟会议;由中国领导创立的“上海合作组织”,于2001年在上海正式成立。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外交:1985年,邓小平明确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

这一论断成为新时期中国对外方针的出由中国领导创立的“上海合作组织”,于2001年在上海正式成立,对加强中国与俄罗斯及中亚各国的政治和经济合作,起到重要作用。

六、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的发展:公元前6世纪初,梭伦改革——为雅典的民主制度奠定了基础。

公元前6世纪末,克利斯提尼改革——确立起雅典民主政治。

公元前5世纪,伯利克里改革——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黄金时代)。

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在雅典城邦,公民大会——最高权力机构;陪审法庭——最高法院兼最高司法与监察机关;首席将军——执掌军政大权。

为鼓励公民参政,国家为担任公职和参加城邦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津贴。

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公元前5世纪中期,由贵族组成十人委员会制定的法律,镌刻在十二块铜表上发表,称为《十二铜表法》。

它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

公元前3世纪中期之前,罗马法律的适用范围仅限于罗马公民,用来调整罗马公民之间的关系,被称为公民法,具有明显的狭隘性;在罗马对外扩张的过程中,公民法逐渐演变为普遍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即“万民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