楹联文化:龙江大地一面旗(定稿)(1)资料
赞美东北的对联

赞美东北的对联赞美东北的对联东北是中国辽阔的一片土地,这片土地上孕育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对联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东北地区也有着独特的风情和特色。
下面,我们以赞美东北为主题,来欣赏一些别具一格的东北对联。
1. 楚楚东北魂,浑浑男儿性。
这对联将东北的魂魄与男儿的气概相结合,形容东北人豪放而坚毅的性格。
东北人向来直爽、豪爽,他们像大自然一样无拘无束,充满活力。
2. 心系辽河岸,曲绕吉林山。
这对联描绘了东北地区辽阔的河流与山脉的壮丽景色,凸显了东北地区的壮美伟岸,以及东北人民对家乡的深情厚意。
3. 黑土红梁塔,阳光雪花舞。
这副对联用简练的词语表达了东北的自然风光,黑土富饶,红梁天成;阳光辉煌,雪花飘舞,彰显了东北地区四季分明、自然景色宜人的特点。
4. 茫茫大漠前,树影送春气。
这副对联将东北的大漠风情展现得淋漓尽致,茫茫大漠中,树木犹如绿洲,为人们带来了春天的气息,给人以温暖和希望。
5. 习习东北风,振翅雁花开。
这对联以东北的特有风貌和东北人民的风采为主题,东北风带着寒冷却振奋的力量,雁儿飞过,花儿竞相绽放,将东北的生机与活力展示得淋漓尽致。
6. 冰雪世界里,雄鹰翱翔天。
这幅对联形容了东北冰雪世界的壮观景色,更凸显了东北人民的勇毅精神,犹如雄鹰在天空中自由翱翔,展现了东北人傲视群雄的气势。
7. 铁马辽河畔,豪情压千山。
这对联以辽宁地区的河流与山脉为背景,抒发了东北人民豪情壮志的情感。
东北人崇尚自由,不屈不挠,铁马辽河畔,彰显了东北人不畏艰险,奋力奔跑的精神风貌。
东北地区的对联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富有情感的表达赢得了广大人民的喜爱。
这些对联不仅展示了东北地区的壮美景色和丰富文化内涵,更凸显了东北人民的开朗豪迈、坚毅勇敢的个性。
正是因为这些对联的存在和传承,使得东北地区的文化更加丰富多彩,也使得更多人对东北地区充满了向往和赞美。
我们应该珍惜这些对联,传承和弘扬东北的文化精神,使这片美丽的土地得到更广泛的认识和关注。
红色精神对于龙江全面振兴和发展的新时代意义

摘要:文章从红色精神的内涵入手,分析了龙江地区红色精神的地域性、传承性和时代性、群众性和引领性特征,进而提出了红色精神对于龙江全面振兴、全面发展的新时代意义。
关键词:红色精神;龙江振兴;新时代;意义“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在黑龙江的这片土地上孕育了非常庞大而独特的龙江红色精神体系。
这些红色精神就好比中国共产党人的灵魂和血脉,激励着无数后人树立崇高理想,坚定信念。
新的时代赋予了红色精神新的使命和责任,红色精神不单具有鼓舞人民坚定理想信念、开展革命教育的单纯性的引领、导向和凝聚作用,它还能为龙江文化产业注入红色精神要素,衍生文化附属产品,产生一定经济推动效力,为实现文化资源强省向文化强省战略跨越起到有力的经济推进作用。
一、红色精神的内涵红色精神是中国精神体系的重要精髓和灵魂,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团结一致,艰苦斗争,历经磨难,勇克难关,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而来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一系列精神集合,是中国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人民靠鲜血和汗水创造的智慧财富和精神食粮。
在黑龙江这片神秘广袤的土地上孕育了如北大荒、东北抗联、大庆精神和铁人精神等颇具地域与时代特色的红色精神财富,这些精神无论在过去、现在还是未来都是龙江振兴和发展的一股强劲的推动力量和必要源泉。
传承和弘扬红色精神可以做到统一思想、目标一致、汇聚力量、强化责任,加速推动龙江全面发展、全面振兴的步伐。
二、龙江地区红色精神特征(一)独特的地域性红色精神的地域性特征是由于红色精神产生在特定的地理区域和社会环境中,因历史与人文条件以及现实的经济发展等方面的综合作用,经过多年的时间上的沉淀以及社会的向前发展,红色精神成为该区域的独有的精神象征和符号。
龙江地区红色精神的产生在中国黑龙江的黑色土地上,是黑龙江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活动中人民群众在特殊的历史时期、特定的地域、特定的事件中形成的,是以抗战时期的“东北抗联精神”、建国初期“北大荒精神”、建设时期的“铁人精神”和“大庆精神”四大精神为主组成的龙江精神总和。
湖南江永水龙祠壁画旗帜图像考释

湖南江永水龙祠壁画旗帜图像考释作者:方强来源:《寻根》2022年第04期壁画是古代绘画艺术的一个重要门类,发展至今,历史悠久、体系完备,更不乏精品上乘之作。
中南大学中国村落文化研究中心于2015年6月在湖南省江永县勾蓝瑶寨发现的水龙祠壁画便属壁画艺术中的精品。
水龙祠壁画规模之大、绘制之精美、内容之丰富、保存之完好,实为瑶族地区乃至全国所罕见。
水龙祠壁画的发现为人们了解瑶族和研究瑶族都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
水龙祠壁画中的部分旗帜图像“明旗鼓各官兵,耳只听金鼓之声,目只看旗帜之色。
”(戚继光:《纪效新书》十四卷本,中华书局,2001年)旗帜于军队之作用犹如眼睛于人体之作用。
水龙祠壁画的内容以军队为主,故若想对水龙祠壁画进一步解读,考释壁画中所包含的大量旗帜很是必要。
现已清理出的五铺壁画中包含旗帜的有第一铺、第二铺和第五铺。
其中第二铺壁画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好。
第二铺壁画是气势恢宏的“三界图”长卷,分上、中、下三界,每界之间由云层隔开。
经统计,上界有旗帜19面,中界有旗帜14面,下界有旗帜10面,共计43面。
第一铺壁画因部分遭受损坏现存旗帜6面。
第五铺壁画与第二铺壁画呈遥相呼应之势。
首先是位置相对应,第二铺壁画绘于大殿右边的墙上,第五铺壁画绘于大殿左边的墙上。
其次是壁画内容相对应,第二铺壁画中所有人物均面朝大殿正堂方向,手中兵器俱收于肩腹处,当是前往水龙祠进行祭祀的场景。
第五铺壁画中所有人物均面朝水龙祠大门方向,手中兵器俱向身体前方端持,当是祭祀完毕返程的场景。
第五铺壁画整体损毁严重难以辨认,但因其与第二铺壁画内容呈对应之势,故其所含旗帜情况当与第二铺相同。
因壁画年代久远,墙面脱落,一些旗帜虽可辨认出大体形制却不能明确辨认出具体图像,故不能确认其类型。
保存相对完好的部分旗帜是笔者此次考释的主要对象。
这些旗帜图像以其形制和内容大致可以划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旗,包括五方旗、大五方旗和五方转光旗等;第二类是幡,形制与旗不同。
赞吴道南楹联

赞吴道南楹联一、吴道南的楹联啊,那可真是绝了!就像夜空中最亮的星,一下子就能抓住你的心。
我第一次看到他写的楹联,“[楹联内容1]”,当时就惊住了。
我寻思着,这哪是简单的几个字组合啊,这简直就是一场文字的魔法秀。
你想啊,平常咱们说句话能把事儿说明白就不错了,人家这几个字里,既有景色描写又有情感寄托,这难道不厉害吗?就好比一个小小的盒子,打开却发现里面装满了宝藏。
二、吴道南的楹联,真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
有一副他写的楹联,“[楹联内容2]”,读起来朗朗上口。
这楹联就像一位贴心的老友,在你耳边轻声诉说着那些美好的故事。
我把这楹联给我朋友看,我朋友眼睛都瞪大了,说道:“这写得也太妙了,这几个字就把那种意境全给带出来了。
”可不是嘛,就像画家几笔就勾勒出一幅绝世画卷一样,吴道南用几个字就构建出了一个充满诗意的世界。
三、嘿,你们知道吴道南的楹联吗?那可不得了。
我记得有次去一个地方,看到他写的“[楹联内容3]”挂在那儿,就像一把神奇的钥匙,一下子打开了我对那个地方文化底蕴的理解之门。
我站在那儿看了好久,心里想,这楹联怎么能写得这么有深度呢?这要是让我写,估计绞尽脑汁也写不出这么有韵味的句子。
这就像一个厨艺高超的大厨,随便摆弄几下食材,就做出了让人垂涎欲滴的美食,吴道南摆弄几个字,就弄出了这令人惊叹的楹联。
四、吴道南的楹联,那简直是文字界的璀璨明珠。
“[楹联内容4]”这副楹联,每次读都有新感觉。
它就像一面镜子,能反射出不同人的心境。
我和邻居讨论这楹联的时候,邻居说:“这楹联越看越有意思,感觉里面藏着好多故事呢。
”是啊,它不像那些普通的句子,看过就忘,而是像一首经典的老歌,越听越有味道。
你能说这样的楹联不伟大吗?五、我跟你们讲啊,吴道南的楹联太迷人了。
我在一本书里看到“[楹联内容5]”这副楹联的时候,感觉自己像是进入了一个世外桃源。
这楹联里的每个字都像是一个活泼的小精灵,在我的眼前跳动。
我就想啊,吴道南是不是有什么特殊的魔法,能让这些字组合得这么巧妙?这就好比一个技艺精湛的工匠,把一块块普通的石头,雕琢成了价值连城的艺术品。
龙江文化一面旗 ——全力打造中国楹联文化县

龙江文化一面旗全力打造中国楹联文化县摘要:舟曲,地处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四川盆地的结合部,是甘肃大地南部群山峻岭中的一座小城,汉藏人民在这里共同繁衍生息两千多年,孕育了多彩的历史、民族文化。
其中,以松棚楹联灯会为重要载体的楹联文化是舟曲传承历史最久、地域最广、群众性最强的文化事象。
一、传统及呼唤(一)、传说一切源于一个久远的传说,相传在明代嘉靖年间,约公元1522—1567年,一位江南籍的人氏王忠实在当时称西固的舟曲任千户(注:记载作于清嘉庆《武阶备志》),相当于县令一级的地方官员。
千户对父母极孝,接双亲于任职的西固县。
时逢元宵,二老不悦,思念故乡元宵辉煌。
千户心起愧疚,遂仿效扬州灯节,自出银钱,派官兵百姓采摘松枝,于街巷搭木橡棚架,别出心裁挂出三面成对的灯对联,廊间悬挂各式简易彩灯,并亲自书写“不二扬州”横额和“半间松棚半间架,一重明月一盏灯”等楹联。
千户造出这等似江南一带元宵时的夜间灯景,既慰藉双亲,又娱乐百姓。
这既是松棚、楹联、灯会三者汇集于一体的关键节点,更是楹联文化在舟曲本土的华丽登场。
从此,这里有了一个久远的传说,开启了一个红彤彤的历史。
(二)、传统楹联文化,通过松棚楹联灯会的传播,在舟曲得以流传。
同灯会一起历经沧桑岁月,饱经风雨,生生不息。
数百年来,舟曲人爱联、作联、赏联、兴联,与这两行文字,结下了不解之缘。
楹联文化已经融入到了舟曲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在过春节时贴春联,或在红白喜事时作婚嫁联,丧挽联,贺乔迁、升学、开张、寿诞、落成联等等。
由于历史变迁,清代中期以前的联家已无可考察,但至迟在清代后期,舟曲已有记载清楚,师承有序的联家及联作。
其中,代表人物有清同治年间的贡生张尚仁,稍后有西固州同黄为楷、峰迭贡生洪文蔚,清末民初有张万杰、沈渤霖、杨培俊、杨秀章、张问仁,民国时期有刘可仁、李品芳,上世纪四十年代以来有房存义、张鸣凤、杨述椒、赵兴、杨淑、杨慕椒、王正德等等。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张鸣凤、杨述椒、赵兴等人承前启后,恢复了中断近三十年的松棚楹联灯会,并影响和培养了一大批楹联文化传人,使舟曲传统的楹联文化灯火不灭,联花再开。
楹联欣赏

楹联赏析(转载)鸿蒙开圣地皮具辟新天——狮岭“圣地杯”海内外征联大奖赛终评述评2010-8-132010年8月6日,由中国楹联学会、广州市花都区狮岭镇人民政府等单位联合举办的“中国皮具之都、盘古文化之乡——狮岭…圣地杯‟海内外楹联大奖赛”终评会议在北京隆重举行。
经过与会专家严谨热烈、公平公正的评审过程,全部一、二、三等奖各有得主,征联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
本届“圣地杯”征联自2010年4月20日开始,至6月30日截稿为止,征联组委会办公室共收到来自除西藏外的全国各个省、市、自治区以及部分海外对联作者的应征联作三万二千多副,经过中国楹联学会及广东省楹联学会组织专家进行初评和复评,计有2010副佳作通过初评,480副联作通过了复评。
复评作品全部经过隐名编号后,提交给终评评委。
8月6上午九时,终评会议在北京通州区亚太花园酒店举行。
中国楹联学会会长孟繁锦,中共狮岭镇党委书记全泰源、宣传委员罗桂妹以及广东圣集团常务副总经理侯伟军等征联组委会成员出席了会议。
评委会主任由中国楹联学会名誉会长常江担任,中国楹联学会顾问王庆新,副会长刘育新、常治国、蒋有泉、卢晓,会长助理叶子彤、张海生、刘太品,副秘书长薛宗汉等联界专家共同担任此次征联活动的终评委。
会议由征联组委会主任孟繁锦主持,狮岭镇党委书记、组委会常务主任全泰源代表主办方致辞并介绍了狮岭镇的经济、社会及文化事业的发展状况。
终评程序由常江先生主持,会议首先对第一个征联出句“盘古开天地,创世精神昭日月”的应对句展开了评议。
香港作者王国松的对句“黎元续斧斤,无穷造化祭鸿濛。
”得到了评委的一致认可,王庆新评委说:“出句颂扬了盘古王开天辟地的创世精神,对句承接了出句的文脉,赞扬了狮岭镇人民以盘古开天的气概,用无穷的创造和化育,开创事业新天地的精神风貌。
”此联最后获得第一个征联出句应对的一等奖。
广东作者姚志力的“花都绽紫红,革新风采灿春秋。
”和湖南作者李爱民的“皮都铸品牌,争先理念领潮流。
最新当代实力派楹联家联袂庆国庆

最新当代实力派楹联家联袂庆国庆当代实力派楹联家联袂庆国庆天津纪根起国庆观光,国计民生皆有新荣,新气象;良辰纪念,良方妙策不无太岁,太平年。
山西临县张兴贵国号以中华冠首,厚我人民,方是共和,不靠帝王兴伟业;龙姿因大德披襟,腾其羽翼,已成特色,只争朝夕拓前程。
陕西渭南曾正社神州焕彩,赤县复兴,万里江山龙气象;大地飞歌,民族崛起,百年愿景梦华章。
河南西峡杨旭党举红旗,军披绿甲,百年圆大梦;国臻大治,民步小康,万里起宏图。
河南南阳朱启亮题戴安澜浩气犹存,援缅抗倭何惧死,终血溅异邦,甘献寸丹纾国难;忠魂不朽,同心勠力俱言甜,正梦圆华夏,长教盛世现安澜。
江西全南袁晓平一声壮语,雄狮醒转,中华南北新风彻地;四海平波,龙象庄严,盛世军民豪气通天。
山东龙口张树路点滴言行代表家,将美德笃修,丕扬正气;万千你我组成国,愿诸君奋起,共振中华。
山西应县杨怀胜国以苍生为重,卅年思想树人,卅年经济强邦,又七年惠政施民,于今世界龙昂首;庆而赤县所隆,万里河山披彩,万里云天逐梦,更千里长歌载道,喜我中华凤恋巢。
河南济源孟凡国五角旗红新世界,廾八声礼炮,地动天惊,喜神州虎跃龙腾,古国初立辉煌业;全民梦筑大中华,九万里金瓯,风清春暖,看禹甸山欢水笑,赤县犹开烂漫花。
山西忻州姜诚嫦娥奔月,玉兔关情,扶摇直上神仙境,舞得中秋故事;塞北玲珑,江南锦绣,歌舞升平龙马风,迎来祖国艳阳。
河南内乡白定稳经历艰难困苦,红旗猎猎映霞彩;揣携伟大光荣,国梦煌煌照锦程。
山东郓城温继鹏值华诞嘉时,放歌一曲,向母亲祝福;趁秋阳正好,煮酒几壶,为祖国干杯。
山东徐州蒋继辉绿草茵茵,鲜花编织九龙势;白云淡淡,祥鸽盘旋一哨风。
河南郑州牛蕴神州万里奔神骏;寰宇亿年翔巨龙。
重庆双桥咸丰收几千年积弱积贫,凭谁整顿,弊病洗空空,历史书中新赤县; 十月一当歌当庆,唱我繁荣,歌声听次次,天安门上赞红星。
河南三门峡董永峡一带繁荣海上行,一路丝绸迎国庆!千秋昌盛书,千枝蓓蕾报春潮!北京延庆赵春明本币装篮,国逢大寿礼单重;调资到位,民乐中天笑语多。
庆七一五言对联

《庆七一五言对联》
七一即将到来,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所有人的特殊日子。
作为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标志,七一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们可以创作一些具有纪念意义的对联来表达我们对党的敬意和感激之情。
下面,我将为您展示一副庆七一五言对联,希望能够为您的创作提供一些灵感。
上联:红旗飘扬庆七一
下联:中华崛起国更强
解析:上联中的“红旗飘扬”象征着党的诞生和发展,也代表着我们国家的繁荣昌盛。
下联中的“中华崛起”表达了我们国家在党的领导下不断向前发展,国力不断增强。
整个对联简洁明了,寓意深刻,表达了我们对于党的敬意和感激之情。
除了这副对联之外,我们还可以创作其他一些具有创意和寓意的对联。
下面再为您展示两副对联:
上联:七一光辉照大地
下联:人民幸福乐无边
上联:历史长河七一载
下联:英雄史诗传千秋
这两副对联同样表达了我们对于党的敬意和感激之情,同时也体现了我们对于国家未来的美好祝愿。
最后,我想强调的是,对联是一种非常具有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的文学形式。
在创作对联时,我们应该注重语言的简练、押韵、意境等方面的表现,力求创作出具有高度艺术价值的对联作品。
同时,我们也应该注重对联的内涵和寓意,真正体现出对党的敬意和感激之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江文化一面旗——全力打造中国楹联文化县摘要:舟曲,地处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四川盆地的结合部,是甘肃大地南部群山峻岭中的一座小城,汉藏人民在这里共同繁衍生息两千多年,孕育了多彩的历史、民族文化。
其中,以松棚楹联灯会为重要载体的楹联文化是舟曲传承历史最久、地域最广、群众性最强的文化事象。
一、传统及呼唤(一)、传说一切源于一个久远的传说,相传在明代嘉靖年间,约公元1522—1567年,一位江南籍的人氏王忠实在当时称西固的舟曲任千户(注:记载作于清嘉庆《武阶备志》),相当于县令一级的地方官员。
千户对父母极孝,接双亲于任职的西固县。
时逢元宵,二老不悦,思念故乡元宵辉煌。
千户心起愧疚,遂仿效扬州灯节,自出银钱,派官兵百姓采摘松枝,于街巷搭木橼棚架,别出心裁挂出三面成对的灯对联,廊间悬挂各式简易彩灯,并亲自书写“不二扬州”横额和“半间松棚半间架,一重明月一盏灯”等楹联。
千户造出这等似江南一带元宵时的夜间灯景,既慰藉双亲,又娱乐百姓。
这既是松棚、楹联、灯会三者汇集于一体的关键节点,更是楹联文化在舟曲本土的华丽登场。
从此,这里有了一个久远的传说,开启了一个红彤彤的历史。
(二)、传统楹联文化,通过松棚楹联灯会的传播,在舟曲得以流传。
同灯会一起历经沧桑岁月,饱经风雨,生生不息。
数百年来,舟曲人爱联、作联、赏联、兴联,与这两行文字,结下了不解之缘。
楹联文化已经融入到了舟曲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在过春节时贴春联,或在红白喜事时作婚嫁联,丧挽联,贺乔迁、升学、开张、寿诞、落成联等等。
由于历史变迁,清代中期以前的联家已无可考察,但至迟在清代后期,舟曲已有记载清楚,师承有序的联家及联作。
其中,代表人物有清同治年间的贡生张尚仁,稍后有西固州同黄为楷、峰迭贡生洪文蔚,清末民初有张万杰、沈澍霖、杨培俊、杨秀章、张问仁,民国时期有刘可仁、李品芳,上世纪四十年代以来有房存义、张鸣凤、杨述椒、赵兴、杨淑、杨慕椒、王正德等等。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张鸣凤、杨述椒、赵兴等人承前启后,恢复了中断近三十年的松棚楹联灯会,并影响和培养了一大批楹联文化传人,使舟曲传统的楹联文化灯火不灭,联花再开。
舟曲传统的楹联文化正是因为有了一代代本土楹联艺术家的坚守,才能传承至今。
关于历史上很早时候的松棚楹联灯会情况,没有留下一丝半爪的图片资料。
据说,1954年元宵,曾办过一次灯会。
当代人最早观赏到元宵松棚楹联灯会,是在1980年代初的时候。
1982年的元宵,舟曲城关的四条大街上,在村干部的组织下,村上的老文化人按照1949年以前的记忆,指导村民们各自筹集长杆,一家负责搭建一间廊架,村上将在林业部门募集到的松枝覆盖在廊架顶上,将文化人在红纸上写好的对联贴到灯对上,再把灯对挂到长廊两面的杆子上。
那时,还没有电灯,晚上是用放在灯柱里的青油灯照亮的。
从正月十二到二十一,县城大街小巷上长廊贯通,白天松枝成荫,晚上灯火辉煌,家家上街观灯,孩子提灯游玩,游人赏联品文,舟曲县城成了一个灯联的迷宫和火红的殿堂。
正月十九的晚上,村民们按照古老的传统,将各自庙里象征天上主宰子嗣的“婆婆”盛妆在华丽的轿子里,一村一位“婆婆”,十六位“婆婆”按照以往的排序,一起浩浩荡荡从城东到城西,让“圣母”也欣赏人间的辉煌。
这些,整个构成了舟曲县城正月的喜庆气象。
对于小城正月里的这阵喜庆,普通老百姓看的是热闹,图的是红火。
但是一些有文化的人想得更多,思考得更深远。
杨述椒与赵兴,是老一辈中松棚楹联灯会的传承人和思考者的代表。
杨述椒(1929-2006),字剑锋,舟曲城关镇北关村人,解放前在西固县政府教育科任职,解放后在宕昌县文化馆、舟曲一中任职,为舟曲县政协第八届、九届、十届、十一届委员会委员,改革开放以来,他为舟曲楹联灯会作了大量雅俗共赏的佳联,有大量道德教化和风俗人情佳作传世,不论是赋诗成篇,还是应邀作联,都极为讲究文韵悠远,务必使押韵对仗工整严谨。
杨述椒先生目前存世的文稿中包括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始摘录、撰写的楹联诗词,其中保存了舟曲近代联家洪文蔚、张尚仁的传世诗文楹联。
赵兴(1925-2007),字诗林,号懒翁,是舟曲县城关镇北街村人,擅长诗联、书法,曾在舟曲商业部门工作,为舟曲县政协第八届、九届、十届、十三届委员,第十一届、第十二届常委,舟曲县城凡举办元宵松棚楹联灯会,他都积极参加,创作有新意的对联,挥毫书写灯对。
其联或抒情状物,或劝喻讽世,妙趣横生,鞭辟入里,对仗工整,文采斐然,留下了许多被民间传诵不衰的佳作,是舟曲楹联文化史上承上启下的关键性人物之一,其传世手稿《迎晖楼文稿》,记载了晚清、民国时期,舟曲从事教育、传承楹联文化的部分人物,载有最早研究舟曲元宵松棚楹联灯会的原始资料《舟曲元宵灯会浅谈》一文,以及自撰的部分楹联作品。
《晚秋诗联集》手稿则汇集了他历年所作的全部楹联、诗文。
赵兴先生在《浅谈舟曲元宵灯会》一文中,最早对元宵灯会的来历做过一些研究推测。
他认为,当时从南方来这里做官、戍边和经商的有一些人,他们对舟曲的文化和风俗应该有所影响。
从现存前人元宵节灯联迹象,如“三分谁谓扬州二,一石莫言子建八”,还有在横额上所书的“赛过扬州”、“不二扬州”等语来看,多与南方特别是扬州有关。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恢复元宵楹联灯会起,直至2000年代初,除了最知名的杨述椒与赵兴两个老人外,还有舟曲县城关镇西关村的张恒、王会明,南街村的杨琳、杨炎新等人,也是舟曲楹联文化史上代表性的重要联家。
1993年,冰鼎编辑整理的舟曲历次灯会上的楹联《舟曲灯对大观》铅印面世,绝大部分是舟曲楹联人所创作,共计八百余副,使舟曲历史上第一次有了一本楹联专集。
1995年该书荣获首届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作品展示会“优赏奖”。
虽然书中收录的楹联没有注明作者,但这并不妨碍这它成为当时舟曲人所珍爱的书籍,普通民众在婚丧嫁娶和过年时常在这本书里查阅书写使用带有本土气息的楹联。
当时,作为新一代楹联爱好者的冰鼎已经朦胧地感受到,在舟曲元宵的社火和灯会热闹中,楹联事象可能是其中最为重要的文化事象。
2003年,年迈的杨述椒与赵兴二位老人将自己多年创作积累的楹联诗词资料交给了一位本县文学爱好者知否,希望有朝一日能有所面世。
这是一个潜在的标志性事件,它标志着传承和弘扬舟曲传统诗词楹联文化的这一历史使命,潜在地过渡到了新一代舟曲文化人的肩上。
(三)、传承历史在呼唤着小城新一代楹联文化爱好者的崛起,舟曲传统楹联文化涌动着黎明前的曙光。
2008年4月15日,舟曲历史上第一个传统文化协会——藏乡江南楹联诗词学会由知否等人发起成立。
成立大会会集了舟曲县老中青三代楹联诗词爱好者共30多人参加,其中包括县内一些中小学校的校长。
藏乡江南楹联诗词学会后来改名为舟曲楹联诗词学会。
它标志着舟曲楹联诗词爱好者开始有了文化传承和发展的自觉性,有了一个即时交流和方便联系的平台,舟曲传统楹联文化有了一个持续发展和不断壮大的基石。
学会成立后,立即组织和召集楹联创作骨干,给会员们发放了《楹联通则》,让大家学习系统规范的楹联知识,安排大家互相修改楹联作品,以期共同提高,收集舟曲历代楹联作品,筹备编辑舟曲楹联全集。
首任会长张希骞老人在楹联创作上是十分活跃的。
当时,每遇一位文友家有婚丧嫁娶、贺寿乔迁,他都要亲自撰写对联,予以纪念。
他激励老年人写作楹联,鼓励年轻人学习楹联,以七十五六岁的高龄起了很好的带头作用。
2008年10月,收录有舟曲藉作者3200副楹联、500多首古典诗词的《达玛花——中国楹联故乡舟曲历代楹联诗词作品集》问世。
这部作品以楹联诗词作品面世的时间为序,按照实用类型分为十大类,将能落实的作者尽量予以署名,收录了舟曲县从古至今现存的所有楹联作品。
这部书籍,编排科学,资料丰富,是一部相当完备的楹联文化图书,舟曲传统楹联文化历史在这里得到了真正意义上的总结与传承。
2014年夏,《古今楹联——中国对联集成•甘肃舟曲卷》,正式由中国电影出版社出版发行,其中收录古今舟曲楹联人的作品4550副。
同时,舟曲县韩吉祥、杨俊时等近十人的作品也相继入选由中联会主编的《当代楹联家大观》等一批国家级的楹联书籍。
至此,舟曲县楹联文献整理传承、整体创作水平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跨越和突破。
民间创作蔚然成风,楹联文化风生水起。
二、契机及发展(一)、决策历史是必然的,任何一个变化都需要一个量的积累,需要势能的增加。
但历史也是偶然的,其突变需要一个偶然事件的点燃和激发。
舟曲楹联文化的突破在等待这一时刻,也遇到了这一时刻。
2014年10月,甘南州政府要求舟曲县政府承办第十六届香巴拉艺术节。
以往的艺术节,州内其他县主要是以唱歌跳舞为主,而舟曲县需要超越,要办出特色,就必须另辟蹊径。
经过深入调研,县上的决策者想到了地域特色鲜明、受众面较广、辐射面较大的舟曲楹联文化。
随即,县政府分管领导赶赴甘肃省楹联学会。
在甘联会的支持与联系下,11月初,舟曲县委主要负责同志亲自带队,前往中国楹联学会,汇报了舟曲县元宵楹联灯会的历史和现状,以及将要在2015年6月举办的香巴拉艺术节上将楹联文化作为节会主题的打算,中联会的领导和专家们热情支持,他们认为全国像舟曲楹联文化这样有这么悠久历史的地方很少,尤其是在我国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有这样的文化传统十分难得。
交流中,专家们在中国传统文化层面与国学层面的高度上给予了高屋建瓴的指导,介绍了当前国内其他地方发展楹联文化的好做法和好经验,并针对舟曲的历史状况和现实情况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
北京之行,极大地扩充了决策者的思路和视野,坚定了打造舟曲楹联文化县品牌的信心和决心。
随后,当即组建了舟曲楹联文化考察队。
(二)、考察考察队一行接着赶赴全国楹联文化先进地区--山西省运城市及下辖新绛、闻喜两县,实地考察楹联文化景观,深入学校参观楹联文化教育活动情况,听取当地楹联文化组织在楹联文化建设上的做法与经验,了解他们在创建中国楹联文化县工作中的具体做法,开展了全面、深入的学习交流观摩活动。
考察工作结束后,县委、县政府立即行动,在全县广泛开展和深入宣传创建楹联文化县的重大意义,开展了四个方面的具体工作:一是,在县城及乡镇的重点学校开展楹联文化进校园活动;二是,联合甘肃省楹联学会编写一本普及楹联知识的读本;三是,开展一次全国性的征联大赛;四是将老县城的西街改造成为楹联文化一条街。
(三)、指导之后,甘肃省楹联学会会长薛渊、副会长胡志毅、王家安等前来舟曲,实地考察,现场指导楹联文化景观建设,深入各学校指导楹联文化教育工作,讲授楹联文化知识。
一时间,舟曲一中、峰迭中学、城关一小、城关二小纷纷掀起了学习楹联文化的热潮。
2015年5月,中国楹联学会会长蒋有泉、顾问赵金光二人,在甘联会会长薛渊等人的陪同下,实地考察楹联文化建设情况,与县委、县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深入交流建设楹联文化县的想法与建议,深入公园、学校、街道了解实际情况,并现场指导楹联文化景观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