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楹联文化

合集下载

楹联文化

楹联文化
雅俗共赏话楹联
贴春联
一、起源 春联的起源究竟是什么呢?
(一)、桃符说
神荼郁垒
秦琼尉迟敬德
嘉 节 号 长 春
新 年 纳 余 庆
源起于唐宋,兴盛于明清
爆竹声中一岁除,东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元日 王安石
(二)、律诗说

赵执信:

王夫之: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两句为联,四句为绝, 始于六朝,元非近体
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平——读时平和,尾音长,有余韵。 上——读音响亮,声音短促,无尾音。 去——读音宛转,尾音短,高昂。 入——读音质朴而急,收音短促,低沉,无尾音。
电影《唐伯虎点秋香》中的对子
1、对穿肠:一乡二里共三夫子不识四书五经 六义竟敢教七八九子十分大胆 唐伯虎:十室九贫凑得八两七钱六分五毫四厘尤且 三心两意一等下流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春联只是中国对联众多形式之一。
对联
对联,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
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 对偶语句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 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文语言独 特的艺术形式。
楹联者,对仗之文学也
对子,就是中国阴阳二元思想运用 到文学方面的一种具体体现。
阴阳


姊 兄 夫 圆 君 雄 清 白 长 内 左 上 男 天 妹 弟 妇 方 臣 雌 浊 黑 短 外 右 下 女 地













……
双、对、副、两、偶、俩儿……
二、对联的特征
字数相同
节奏相应

两百字楹联

两百字楹联

两百字楹联(最新版)目录1.楹联的起源和发展2.楹联的种类和特点3.楹联的文学价值和艺术魅力4.楹联的现代应用和传承正文一、楹联的起源和发展楹联,又称对联,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汉语文学艺术形式。

它起源于汉朝,发展于唐宋,成熟于明清,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楹联最初起源于门神文化,古人在门上贴两张画着门神的纸片,后来在纸片上写上对仗工整的诗句,逐渐形成了楹联的雏形。

经过历代文人墨客的创作和发展,楹联逐渐成为了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

二、楹联的种类和特点楹联按照用途可分为春联、婚联、寿联、挽联等,其中春联最为常见,主要用于春节期间装饰门窗,表达祈福吉祥的美好愿望。

楹联的特点在于对仗工整、音韵协调、意境优美、言简意赅。

一副好的楹联,往往能够凝练地表达出作者的寓意和情感,给人以美的享受。

三、楹联的文学价值和艺术魅力楹联作为一种汉语文学艺术形式,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艺术魅力。

它要求作者在有限的字数内,表达丰富多样的意境和情感,展现出汉语语言的独特魅力。

同时,楹联的创作和欣赏过程,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哲学思想和审美情趣的传承和体现。

因此,楹联在文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四、楹联的现代应用和传承随着时代的发展,楹联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应用场景,而是逐渐融入到现代生活中。

如今,人们在节日庆典、结婚寿庆等场合,仍然喜欢使用楹联来表达祝福和喜悦。

同时,越来越多的书法家、画家也开始将楹联融入到自己的艺术创作中,赋予了楹联更加丰富的表现形式。

为了传承和发扬这一优秀的民族文化,我们应该更加重视楹联的教育和普及,让更多的人了解、欣赏和学习楹联艺术。

总之,楹联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更展现了汉语语言的独特魅力和艺术价值。

中华楹联大全

中华楹联大全

中华楹联大全一、什么是楹联?楹联,又称对联、联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独特的一种艺术形式。

楹联一般由上下两句对仗工整的诗句组成,寓意丰富,言简意赅。

它常常被用于装饰门楣或墙壁,以增加建筑物的美感和寓意。

楹联通常由文化人、书法家等撰写,也是展示华夏文明的一种重要形式之一。

二、楹联的分类楹联按照形式和内容可以分为多种类型,下面是一些常见的楹联分类:1. 形式分类•对联:由上下两句平行呼应而成。

例如:春风送暖/夏雨润泽•横批:楹联顶部一横的字。

通常与对联形成整体呼应。

例如:春满人间•对子:两个对联放在一起,形成四句话。

例如:步步生莲花/缤纷如画卷2. 内容分类•褒义楹联:表达美好寓意的对联。

例如:雄愿大志/英勇无畏•讽刺楹联:用讽刺、幽默的方式表达对某种现象或事物的不满。

例如:灵魂版簿记员/劳逸结合•宣传楹联:用于宣传某种观点、理念或政策。

例如:绿色出行/节能减排三、中华楹联的魅力中华楹联作为中国独特的文化艺术形式,具有以下几个深入人心的魅力点:1. 简洁明了楹联以简练的文字表达丰富的意境,往往通过精炼的文字将复杂的思想和情感传达给人们,给人以启迪和感悟。

2. 寓意深远楹联常常寓意深远,充满了智慧和哲理。

通过对联,人们不仅可以感受到美的享受,还可以获得一种思想上的启示。

3. 艺术价值高楹联作为一种文化艺术形式,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优秀的楹联常常需要精湛的书法技巧和出色的创作才华。

它们不仅美观,还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4. 弘扬传统文化楹联在它们的艺术表达中融入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元素,例如典故、名句等,展现了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通过楹联的传承和发扬,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传播中华文化。

四、中华楹联的发展与创新中华楹联自古以来就在不断发展与创新,从最早的传统楹联到现代的创意楹联,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和活力。

1. 传统楹联传统楹联通常遵循传统的对仗、平仄规则,常常以出自名家之手的经典名篇或警句为素材。

这些楹联往往精湛而典雅,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独特魅力。

对联有关的传统文化

对联有关的传统文化

对联有关的传统文化对联,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文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它是中国汉民族的文化瑰宝。

一、起源对联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桃符。

桃符是古代过年时挂在门上的两块桃木板,上面写着神荼、郁垒两位神灵的名字,用来驱鬼避邪。

到了五代十国时期,人们开始在桃符上写对偶语句,称为“桃符联”。

宋代以后,桃符逐渐被春联取代,对联也逐渐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形式。

二、发展对联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下几个特点:1.对仗工整:对联中的上下联字数相同,结构相同,平仄相对。

2.言简意赅:对联的内容要言简意赅,寓意深刻。

3.音韵和谐:对联的音韵要和谐优美,朗朗上口。

三、种类对联的种类繁多,按用途可分为以下几类:1.春联:春节时贴在门上的对联。

2.寿联:祝寿时贴在门上的对联。

3.婚联:结婚时贴在门上的对联。

4.挽联:哀悼死者的对联。

5.厅堂联:贴在厅堂内的对联。

6.条幅联:写成条幅悬挂的对联。

四、文化内涵对联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阴阳平衡:对联中的上下联是对偶的,体现了阴阳平衡的思想。

2.天人合一:对联的内容往往与自然、社会、人生等息息相关,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3.追求吉祥:对联的内容往往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体现了追求吉祥的思想。

五、传承对联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瑰宝,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

我们应该积极传承和弘扬对联文化,让对联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继续发扬光大。

中国楹联文化

中国楹联文化

中国楹联文化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艺术形式,也是寄托着人们无尽智慧和美感的艺术成果之一。

在中国文化历史中,楹联被誉为“国粹”,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富有特色的艺术形式之一。

楹联不仅具有艺术价值,更是中国文化与民风民俗的重要代表。

今天,我们来探究一下中国楹联文化的发展历程和意义。

楹联文化作为中国传统艺术之一,历史悠久,已有上千年的历史。

最早的楹联出现在唐代,当时的楹联多用作庙宇之间的对联,也可用于城市街道、宅院内外的悬挂。

此后,楹联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文化艺术形式,被广泛应用于建筑物的门楼、墙壁、楼阁、亭台、桥梁等各种建筑结构之上,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楹联文化。

据载明的历史文献和传说,楹联的形式和内容都相当丰富多样。

一些楹联通过细致体验作品所表达的决心和思考,在人们的正念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例如:“以文入画,以画入诗,以诗入楹联”,这句话不仅让楹联成为了中国文化精髓的代表之一,也使人们更为深刻地理解了楹联之美。

中国楹联文化在各个历史时期都有不断的发展,并在不同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其中,民间楹联文化更是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广泛应用于民间喜庆活动、宗教仪式、家庭装扮和历史文化遗址和旅游景区的保护等领域中。

今天,在中国各地,都可以看到各式各样的楹联作品,它们不仅展示了文艺和审美的多彩面貌,更让人们重新认识到了传统文化的无尽魅力。

同时,楹联也成为了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桥梁之一,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通过深入了解中国楹联文化的发展历程和意义,可以发现,楹联文化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凝聚着中国人民的心血与智慧。

在今天,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文化的传播已成为了日益重要的任务,而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最佳方式之一,便是让传统文化如楹联的艺术形式以各种方式得以传承,让中国文化的魅力在全球范围内得以展现和传递。

总之,中国楹联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楹联的名词解释

楹联的名词解释

楹联的名词解释楹联,又称对联、对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独特形式。

它以墨绝纸壁之间的搭配为特色,结合语言的美感和文化的内涵,给人以欣赏和思考的空间。

楹联常见于祠堂庙宇、官衙街市、古代文人墨客的书院等地,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楹联的特点是言简意赅,字数有限。

通常由两句构成,上下对称,平行布局,左联和右联之间意义相关,形式呼应。

楹联的内容可以是祝福、赞美、劝勉、教育等各种主题,通过富有艺术性和表现力的语言形式,将思想和情感以凝练的方式表达出来。

楹联的构成常用的形式有押韵和对仗。

押韵是指在对联的词句中,两个字或多个字的音韵相同。

例如"晨兴理荒秽"和"带月荷锄归"中的"荒秽"和"归","夕照凝银汉"和"晨霞点朱楼"中的"汉"和"楼",都是采用了押韵的手法。

对仗则是指对联的语句中,字句结构相对呼应,遵循一定的对称关系。

例如,"古镇人烟实如梭"和"繁华车水影如霜"中的"如梭"和"如霜"形成了均称的对仗关系。

楹联的内容和形式多种多样,从常见的吉祥寓意到诗词经典、典故故事等等,都可以成为楹联的创作素材。

例如,著名的"天人合一"楹联,寓意着人与自然的和谐相融,倡导人们与大自然和睦相处。

这种寓意的传递不仅思想深刻,而且语言简练,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楹联的欣赏需要一定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意识。

首先,楹联的艺术价值在于它融合了多种元素,包括音韵、字义、文化内涵等。

只有了解这些背后的文化知识,才能真正领略楹联的美妙之处。

其次,楹联的欣赏也离不开对语言的敏感和审美能力。

通过对对联的阅读体会和推敲,感受到语言的韵律和节奏,把握到字句之间的呼应和联想。

最后,楹联作为一种文化艺术形式,更需要在欣赏过程中体会其中的情感和哲理,与作者思想交流和对话。

中华诗词楹联知识点总结

中华诗词楹联知识点总结

中华诗词楹联知识点总结楹联,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一种艺术装饰,常见于楼阁、亭台、门额等建筑物上。

楹联以对联为主,又有匾额、额匾、横扁、横匾等形式,其内容一般以吉祥寓意或者对景抒怀为主。

在中国文化传统中,楹联是一种重要的文学艺术形式,它既是一种装饰性的艺术品,又是一种寓意深远的文学作品,具有丰富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内涵。

下面将从楹联的历史渊源、传统特色、艺术价值等方面,对中华诗词楹联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历史渊源楹联的使用始于中国古代,最早可追溯到周代的祭祀仪式上。

周代的祭祀大多在门户上张贴对联,意在表达敬神尊祖、祈求吉祥的心情。

秦汉时期,楹联的使用逐渐扩展到宫殿、亭台等建筑上。

唐代以后,楹联的应用更是日益广泛,终于成为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固定装饰之一。

楹联在宋代达到了高峰,宋代的楹联在内容上更加注重寓意深远,以及形式上更加讲究工艺和艺术,为中国楹联的传统奠定了基础。

明清时期,楹联的装饰形式更加多样化,且在内容上更加突出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独特特色。

到了现代,楹联在中国的传统建筑中依然得到了充分的发扬和传承。

二、传统特色1. 语言文学楹联是一种兼具文学与艺术特色的作品。

从文学角度来看,楹联一般要求对仗工整、意境深远、语言优美。

对仗工整,意味着上下联要呼应对仗,音律和谐,用字简练精炼。

意境深远,要求楹联能够表达出作者对建筑物或景色的抒怀与赞美之情。

语言优美,则要求楹联表达清丽雅致,用词精练得体。

在语言上,楹联所要求的这些特点,也是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审美追求和文学技巧。

2. 寓意深远楹联以其深刻的寓意著称,一般是通过对句的巧妙组合,来传达作者的情感和观念。

楹联的寓意不仅是对景的赞美,更多的是通过景物来表达对生活的理解、对命运的把握,或者是寄托对未来的期许。

寓意深远的楹联能够引发人们对人生、自然、道德等方面的沉思,促进人的感悟和实践。

正是因为寓意深远,楹联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得到了极大的推崇和赞美。

3. 装饰特色楹联作为一种装饰艺术品,其装饰特色也是十分突出的。

楹联的意思

楹联的意思

楹联的意思楹联的定义楹联是一种中国传统文化形式,常被用于门楣、联理牌匾等场合。

它由两行对联组成,上联置于物象之前,下联置于物象之后,形成一个完整的意义。

楹联通常由四个字构成,也有八个字或更多字的情况。

楹联的起源楹联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最早出现在商代的甲骨文中。

楹联作为一种文化表达形式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唐代。

随着时间的推移,楹联逐渐在中国社会中得到广泛应用,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楹联的特点楹联的特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对仗工整:楹联的上下联通常在意义上对仗,字数上也保持平衡。

这种对仗让楹联具有韵律美和视觉美。

2.意义深远:楹联往往富有哲理或寓意,能够传达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通过简洁而有力的表达,楹联能够给人以启示和思考。

3.形式多样:楹联的形式多样,可以根据场合和需求采取不同的方式。

有的楹联采用对仗的形式,有的楹联则采用了顺读、逆读等特殊结构。

楹联的意义楹联不仅仅是一种文字的组合,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表达。

它承载着人们对生活、人生和社会的思考和感悟。

楹联的意义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理解:1.艺术意义:楹联作为一种文艺形式,追求韵律和美感的结合。

通过精炼的语言和工整的结构,楹联将艺术与文字融为一体,给人以审美的享受。

2.传统文化意义: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通过阅读和欣赏楹联,人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和价值观。

3.人文意义:楹联表达了人们对于生活和人生的思考。

它可以唤起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激发人们的勇气和智慧。

楹联可以激励人们追求更高的目标和意义。

楹联的创作和欣赏楹联的创作是一项具有一定要求的艺术,需要作者对语言和文化有一定的理解和创造力。

创作楹联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主题选择:楹联的主题可以涵盖人生哲理、自然景观、社会风俗等方面。

选择一个适合自己和目的的主题是创作楹联的首要步骤。

2.对仗和韵律:楹联的对仗和韵律是其独特之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吕蒙正不平则鸣
北宋丞相吕蒙正,河南洛阳人。相传在他年轻 时,穷困潦倒,对贫富不均的社会现象十分不满。 春节到了,家里空无一物,他一气之下,写了一副 怪联。 上联是:二三四五; 下联是:六七八九。 横批是:南北 怪联贴出后,穷朋友们一个个都来观看。他们先 是莫名其妙,待领悟过来,不由得拍手称快。原来, 此联的寓意是:缺衣(一)少食(十),没有“东 西”。
楹联文化
楹联,又称对联,春节贴于门上叫“春 联”是我国的一种独特艺术。主要将文学( 诗词)和书法结合在一起的一种美化和修饰 的艺术,其中蕴含着人们的理想和情趣。
楹联的起源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每逢过年 ,有在大门的左右悬挂桃符的习俗。桃 符就是用桃木做的两块大板,上面分别 书写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 “ 神荼 (tu) ” 和 “ 郁垒 ” 的名字,用以驱鬼压邪 。这种习俗延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 ,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在桃木板上代替 了降鬼大神的名字。据历史记载,后蜀 之主孟昶( chang )在公元 964 年除 夕题于卧室门上的对联 “ 新年纳余庆 ,嘉节号长春 ” 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 联。
李白戏权臣 唐玄宗的宠臣杨国忠,嫉恨李白的才华,心里很不 服,总想奚落他一番。一天,杨国忠想出一个办法,约 李白去对三步句。李白一进门,杨国忠便看着李白,讥 讽道:两猿截木山中,问猴儿如何对锯? ‚锯‛谐‚句‛,‚猴儿‛暗指李白。李白听了, 微微一笑说:‚请大人起步,三步内对不上,算我输。‛ 杨国忠想赶快走完三步,但刚跨出一步,李白便指着杨 国忠的脚喊道:匹马隐身泥里,看畜生怎样出蹄! ‚蹄‛谐‚题‛,与上联对得很工。杨国忠本想占 便宜,却反被李白羞辱了一番,刚抬脚就被讥为‚畜生 出蹄‛,弄得他走也不是,不走也不是,十分尴尬。
纪晓岚讽对石先生
清代文学家纪晓岚自幼聪颖好学,兴趣甚广。他的私塾老 师石先生是个非常古板的老学究,晓岚对他很反感。一天晓 岚去喂养家雀,将砖墙挖一深洞,喂饱家雀后便将它送回洞 内,堵上砖头,以防飞走。后来,被石先生发现,便把家雀 摔死,仍旧送回洞内堵好,并在墙上戏书一联: 细羽家禽 砖后死; 当晓岚再去喂家雀时,发现它已经死了。心里正在疑 惑,忽见墙上有一对联,他断定这是石先生所为,于是续写 了下联: 粗毛野兽石先生。 石先生见了大为恼火,觉得晓岚不该辱骂老师,于是 手势教鞭责问晓岚。只见晓岚从容不迫地解释说,我是按着 先生的上联套写的。有'细'必有'粗',有'羽'必有'毛',有 '家'必有'野',有'禽'必有'兽',有'砖'必有'石',有'后' 必有'先',有'死'必有'生'。所以,我便写了粗毛野兽石先 生,如不应这样写,请先生改写一下吧。" 石先生捻着胡子想了半天,也没有想出满意的下联, 最后无可奈何地叹了口气,扔下教鞭,拂袖而去。













声韵启蒙 一、东 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 三尺剑,六钧弓,岭北对江东。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 夹岸晓烟杨柳绿,满园春雨杏花红。 两鬓风霜途次早行之客;一蓑烟雨溪边晚钓之翁。 沿对革,异对同,白叟对黄童。江风对海雾,牧子对渔翁。 颜巷陋,阮途穷,冀北对辽东,池中濯足水,门外打头风。 梁帝讲经同泰寺,汉皇置酒未央宫。 尘虑萦心懒抚七弦绿绮;霜华满鬓羞看百炼青铜。 贫对富,塞对通,野叟对溪童。鬓皤[pó ]对眉绿,齿皓对唇红。 天浩浩,日融融,佩剑对弯弓。半溪流水绿,千树落花红。 野渡燕穿杨柳雨,芳池鱼戏芰[jì ]荷风。 女子眉纤额下现一弯新月;男儿气壮胸中吐万丈长虹。
如“拆字对”,相传朱元璋出访与重庆一书生 相遇,为试其才学出一上联: 上联 :千里为重,重水重山重庆府; 谁料书生早已看出朱的身份,但不点破,对一下 联 下联 :一人为大,大邦大国大明君。
又如一个贪官叫李儒卿,人们将其姓名拆开作联 讽刺 上联 :本非正人,装作雷公模样,缺少三分面目 ; 下联 :惯开私卯,会打银子主意,绝无一点良心 。
楹联的起源
说法一: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chǎng] 。 后蜀广正二十七年(公元九***年)的春 节前夕,后蜀主孟昶因平日善习联语,故趁 新年来到之际,忽然下了一道命令,要求群 臣在‚桃符板‛上题写对句,以试才华。群 臣们各自写好一幅,耐心等待审查。孟昶一 一看过,均不满意。于是他就亲自提笔,在 ‚桃符板‛上写了‚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 春‛。
如何才能作对联?
楹联是中华文学宝库中的 一块瑰宝,它蕴藏着那么多的 学问,短短的几个字常常能涵 盖洋洋千言的意蕴。上下联如 果对仗工整,平仄合律读起来 会琅琅上口,给人一种美妙的 乐感,一种愉悦的心灵享受。 最快意的是那些文字里的意境 ,真是只能与雅客讲不能与俗 人说。那是需要用心去体会的 ,让感觉去摸拟,去深入、去 触摸、去享受……那样的氛围 ,那样的景致,仙境也不过如 此。
又如趵突泉对联: 上联 :佛脚清泉,飘飘飘飘,飘下两条玉带; 下联 :源头活水,冒冒冒冒,冒出一串珍珠。 再如杭州西湖岳飞墓前,秦桧后裔所题对联: 上联 :人从宋后羞名桧; 下联 :我到坟前愧姓秦。 再如北京潭柘寺弥勒佛联: 上联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 下联 :开口便笑,笑时间可笑之人。
对 联 的创作ຫໍສະໝຸດ 对联的故事十九世纪末,八国联军对我国发动了疯狂的侵略战争,先后占领了天津和北京。 腐败的清政府毫无抵御能力,屈膝求和。据说,在 " 议和 " 会议开始之前,某国 的一位代表,想借此侮辱中国人民。于是,他对举政府的代表说: " 对联,是贵 国特有的一种文学形式。现在我出一联,你们如能对上,我给你们磕五个头,如 对不上,也应如此。 " 在清政府的代表未置可否之时,他脱口念出了上联: 琵琶琴瑟八大王,王王在上; 在 " 琵琶琴瑟 " 四字上面,共有八个 " 王 " 字,用来指代 " 八国联军 " ,同时, 也用以炫耀征服者不可一世的狂妄气焰。在场的其它帝国主义分子听了,不约而 同地发出一阵阵笑。清政府的代表中,有的呆呆地发笑;有的虽然胸有不平,但 无词可答;首席代表更是怕惑不安,头晕眼花。这里,只见代表团中的一书记员 ,投笔而起,铿锵答对: 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鬼犯边。 " 魑魅魍魉 " 是传说中能害人的四种妖怪,联语不公对仗工稳,而且以蔑视的口 吻严厉谴责了帝国主义像害人的 " 小鬼 " 一样,经常侵犯我国主权的罪行。其它 代表听了,心里出了一口气;侵略者们听后,个个愕然肃目;那位挑衅的先生听 了,瞠目结舌,不得已向北半蹲半跪地磕了一个头,引起哄笑。
严 肃 性 和 游 戏 性 的 统 一
通 俗 性 和 高 雅 性 的 统 一
实 用 性 和 艺 术 性 的 统 一
寄 生 性 和 包 容 性 的 统 一
独 特 性 和 普 遍 性 的 统 一
﹃ 五 个 对 立 统 一 ﹄
楹 联 的 特 征
对 联 的创作 要 求
对联从古典诗歌发展而来,它的艺术特点也 就跟古典诗歌一样,讲究工整、对仗、平仄。富 于意境美、哲理美,字数没有严格要求。 如秦皇岛孟姜女庙对联: 上联 :秦皇安在哉,万里长城筑怨; 下联 :姜女未亡也,千秋片石铭贞。
经典楹联欣赏
一字联
墨(对)泉 这是最经典的一字联。 ‘墨’字上部为‘黑’字;而‘泉’字上半部为 ‘白’字。各属于颜色的一种,且词义相反。 两个字的下半部分别为‘土’和‘水’又同属于五 行之一。
四字联
青山不老(对)绿水长流 山清水秀(对)人杰地灵 东南西北(对)春夏秋冬 百花齐放(对)百家争鸣

再如“嵌字对”袁世凯窃据总统后,有人为他题 联: 上联 :民犹是也,国犹是也,无分南北; 下联 :总而言之,统而言之,不是东西。 再如“跌字对”杭州市九溪十八涧一副对联: 上联 :重重跌跌山,曲曲弯弯路; 下联 :高高低低树,叮叮咚咚泉。
对 联 的创作
如“回文对”,厦门市鼓浪屿对联: 上联 :雾锁山头山锁雾; 下联 :天连水尾水连天。 又如“谐音对” 上联 :塔上点灯,方方孔明诸角亮; 下联 :滩前洗藕,节节太白理长根。 再如“异字同音对” 上联 :天心阁,阁落鸽,鸽飞阁未飞; 下联 :水陆洲,洲停舟,舟行洲不行。 再如“同字异读对” 上联 :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 下联 :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