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中体现的中西文化模式差异

合集下载

从电影《刮痧》看中外文化的差异

从电影《刮痧》看中外文化的差异

从电影《刮痧》看中外文化的差异一、引言国产影片刮痧的故事发生在美国中部密西西比河畔的城市圣路易斯。

该影影片的主角许大同在美国奋斗八年时间,事业有成,家庭美满,并在年终行业颁奖大会上获得电玩游戏制作大奖。

正当他在为实现美国梦而感到高兴的同时,随后降临的意外事件却使许大同从梦中惊醒,他五岁的儿子丹尼斯因闹肚子发烧,来美国探亲的爷爷因为不懂药品上的英文说明,便以中国民间传统的刮痧疗法为孙子治病,而这就成了许大同虐待儿童的证据。

接连不断的灾难噩梦般的降临,使原来美好幸福的家庭转眼间变得支离破碎,努力多年以为已经实现了的美国梦被这一场从天而降的官司彻底粉碎。

该片从表面上看似乎是一场误会,是一场司法纠纷,但实际上所展现的是两种不同的文化所产生的碰撞和冲突。

正是这种文化差异的客观存在的才导致影片中的冲突碰撞不断,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影片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

二、中西文化的差异(一)思维模式的差异不同的文化拥有不同的思维模式,而不同的思维模式导致了不同的世界观、价值观、信仰、情感与态度取向等差异,从而形成不同的社会习俗、行为准则、伦理道德乃至生活方式。

西方文化的思维模式讲究逻辑推理,注重理性与实证。

而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化则强调直觉感悟,多依赖经验与辩证的形象思维。

片中对于刮痧的争论是中西两种思维模式冲突的典型体现。

刮痧是中医的传统疗法,中医讲究“天人合一”与“阴阳调和”认为人体是气,形,神的统一体,刮痧的主要目的便是调节人体阴阳平衡,理顺体内的“气”。

而这在以解剖学为基础的西医理论中是讲不通的,西医的诊断更多的是借助先进的医疗仪器设备和实验对疾病作出准确的诊断。

因此,尽管许大同在法庭上极力为刮痧辩护,但他提到的“七经八脉”、“丹田”、“气”等涉及中医传统文化的术语仍让美国老法官不知所云。

不同的思维模式造就了不同的医学理论,如果硬要用西医的理论来解释中医的刮痧和“气”的概念,必然会带来中西方文化的冲突与碰撞。

由于思维模式的不同,加之长期以来东西方文化缺少交流,刮痧便成了大同在法庭举证的一大难题。

在文化领域里中西方电影的差异

在文化领域里中西方电影的差异

在文化领域里中西方电影的差异电影是特定文化的产物,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

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自然反映在他们的电影当中。

因此,分析电影是了解不同国家文化差异的很好途径。

中西电影中的文化差异究其根源,主要与自然环境、民族传统、思维模式、处世态度、宗教信仰、价值观等有关。

本文将从以下几方面分析中西电影中的文化差异。

一中西电影中的宗教差异基督教是世界最大的宗教之一,公元4世纪时成为罗马帝国的主要教派,中世纪时期欧洲大部分人都成为了基督教徒,同时,基督教也在中东、北非和印度部分地区成为了少数教派。

紧接着地理大发现之后,经过传教士的不断传播和殖民扩张,基督教传至美洲、澳洲,而后遍布世界各地。

因此,基督教对西方文明的成型有着重大影响作用。

佛教起源于印度,约在公元1世纪开始从古印度经丝绸之路传至中国,并得到了皇室的重视,许多佛经被引入中国,许多印度高僧来华讲道。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佛教又衍发出许多流派。

这些流派大多融入了儒家思想、道家思想或其它一些哲学思想,渐渐地中国佛教摒弃了那些不适合中国社会的规则与条例,融入了一些新的教义,成为了中华文明的一部分,并带有自己的特色。

佛教对中国人的思想起着重要作用,影响着我们的美学、政治、文学、哲学和医药等方面,当然也影响着我们的电影。

1 佛教对中国电影的影响佛教教义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把灵魂从肉体中解脱出来,另一方面是引导众生从痛苦走向快乐。

佛教的创立者并不是命运或灾难的创造者,而是引导众生寻求祝福、避免灾难。

命运与灾难源于因果循环,与个人的前世今生有关。

每个人的想法无论是否付诸行动,都将在脑中留下印记。

一个人的言行也将在他人心中留下印记。

这些印象无论好坏,都将累积并影响一个人的命运,即所谓的业报。

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无处可逃,无佛可救。

佛教提供了“因果报应”的叙事模式。

中国许多古典文学主要采取佛家的因果报应叙事模式,而以曹禺先生的现代剧改编的电影《雷雨》也处处可见佛教意蕴。

跨文化交际视角下中西文化对比分析——以电影《孙子从美国来》为例

跨文化交际视角下中西文化对比分析——以电影《孙子从美国来》为例

1902018年31期总第419期语言文化研究ENGLISH ON CAMPUS跨文化交际视角下中西文化对比分析——以电影《孙子从美国来》为例文/李金花 【摘要】《孙子从美国来》是一部体现中西文化差异的电影。

影片讲述了一个中国皮影老人老杨头和一个美国男孩布鲁克斯从最开始的曲折碰撞到到最后的和睦相处的故事。

本文将以《孙子从美国来》为载体,在跨文化交际的角度下从语言、饮食、价值观三方面来对比分析中西方文化,从而加深对中西文化之间差异及融合的了解,促进跨文化交际的有效进行。

【关键词】中西文化对比;跨文化交际;《孙子从美国来》【Abstract】A Grandson from America is a film reflecting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The film tells the story of a Chinese shadow puppeteer, Lao Yang Tou, and an American boy, Brooks, from a tortuous collision to tolerant harmonies. The paper takes A Grandson from America as the carrier and makes a contrastive study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from three aspects of language, diet and values under 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 perspective, so as to deepen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culture and fusion and promote the effectiv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Key words】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 Grandson from America【作者简介】李金花(1995- ),女,成都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生一年级,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电影《喜福会》所表现的中西文化差异

电影《喜福会》所表现的中西文化差异
薇莉不明白,在传统的中国家庭,子女是没有话语权的,只有服从。成年后的薇莉甚至为了取悦母亲而和一个中国人结婚,这场婚姻给她留下一个女儿以后以失败告终。当薇莉带新男友李奇回家出席母亲的生日宴会时,由于李奇不懂中国传统的餐桌礼仪,接二连三的犯错误,先是在向长辈敬酒的的时候擅自再倒了一杯,而后又擅自把主菜舀到自己的盘子里并且表现了自己使用筷子的能力,最后在多林端出自己的拿手好菜却谦逊的说味道很淡时直接把酱油淋了上去。李奇不明白,在中国主人习惯谦虚自己,哪怕是自己最拿手的东西,在拿出来时总会说这并不是这样。
(四)母亲安美与女儿罗丝的故事
同样,在爱情和婚姻中失去自我的罗丝被母亲的故事深深震撼。她嫁入豪门,努力做一个好妻子好母亲,为了丈夫和孩子,放弃了学业,更为重要的,放弃了自我,婚姻却濒临破裂。她常和母亲对抗,宁愿去找心理医生也不愿和母亲交流。母亲所回忆的往事唤醒了她的自我意识,那股流淌在她身体之中的中国人自强不息的血液让她彻底清醒,自己并不是社会家庭之外的“他者”,她就是一个完整的个体,是一个独立、自尊、自强的女性,她在最后关头喊出了自己的想法,让她的丈夫重新认识了她的价值,挽救了他们的婚姻。罗丝的觉醒最终获得了丈夫的爱情和尊敬,她也理解自己的母亲始终关注她的一颗心。弱者的地位,如果是预先在心里就为自己设定了,那就势必无法摆脱,而女性的抗争首先从认识自己的价值开始,意识到自己不是弱者,是平等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才能有抗争的本钱。
关键词:教育方式;爱情婚姻观;价值观;文化差异
Abstract: With The Joy Club as an entry point, the paper contrasts and compares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 in many aspects of culture, mainly discussing from the following aspects: ways of education, views towards love and marriage, senses of values, ways of language expression and address terms. The article describes the combination of the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according to different figure characters, living ways, and individual fates in the movie The Joy Luck Club, and also profoundly expresses people’s inspiration and thinking upon the differences and combination. The fates of several female figures in the movie are the realistic manifestation of the differences and combinat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浅析电影《刮痧》中的中美文化差异

浅析电影《刮痧》中的中美文化差异

浅析电影《刮痧》中的中美文化差异浅析电影《刮痧》中的中美文化差异电影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表达媒介,不仅仅是众多观众追逐的艺术形式,同时也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电影《刮痧》通过讲述主人公在美国居住期间与中国刮痧文化的碰撞与融合,生动地展示了中美两国文化之间的差异与交流。

本文将在对电影剧情和细节进行详细分析的基础上,从家庭观念、医疗文化、社交礼仪以及审美观念四个方面,浅析电影《刮痧》中的中美文化差异。

首先,家庭观念是中美文化差异的重要体现之一。

在电影中,主人公窦婷在美国的生活中渐渐实现了对独立自主的追求,而与她共同生活的美国室友们则对自己的亲属和家庭关系表现出较为淡漠的态度。

这对比直观地展示了中美两国在家庭观念上的差异。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观念相对较为传统和重视,亲情关系在家庭以及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而在美国,独立自主的个人观念更为突出,个人追求和个体权利获得更高的评价,对亲属关系的关注度相对较低。

这种差异在电影中通过主人公与美国室友交往和沟通的种种细节所表现出来。

其次,医疗文化也是中美文化差异的重要方面之一。

在电影中,片中的窦婷因为身体不适去看医生,却被告知“肚子没问题”的奇怪答案,而主人公坚持为自己找到解决方案,最终选择了传统的刮痧疗法。

中国的传统医疗文化强调整体的平衡和自然的治疗方式,相对更加注重对病因的深入剖析和综合的治疗手段。

而在美国,医疗体系更加注重科学化和现代化,倾向于药物治疗和手术疗法。

片中的对比恰好体现了中美在医疗文化上的差异,同时也探讨了传统医疗文化的价值与科学医疗的优劣。

第三,社交礼仪是中美文化差异体现中的重要方面。

电影中,主人公窦婷在与美国主人公一起生活的过程中,经历了一系列社交礼仪的碰撞与融合。

在中国文化中,人们在社交场合中普遍注重面子和礼仪,尤其是对于长辈和上级等不同身份的人,有着独特的尊重和行为模式。

而在美国,强调个人的平等和自由,社交礼仪相对简洁和自由。

电影中,主人公逐渐融入美国文化,学会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情感,同时也影响了室友们积极面对生活的态度。

跨文化交际视角下中西文化对比分析——以电影《孙子从美国来》为例

跨文化交际视角下中西文化对比分析——以电影《孙子从美国来》为例

1902018年31期总第419期ENGLISH ON CAMPUS跨文化交际视角下中西文化对比分析——以电影《孙子从美国来》为例文/李金花 【摘要】《孙子从美国来》是一部体现中西文化差异的电影。

影片讲述了一个中国皮影老人老杨头和一个美国男孩布鲁克斯从最开始的曲折碰撞到到最后的和睦相处的故事。

本文将以《孙子从美国来》为载体,在跨文化交际的角度下从语言、饮食、价值观三方面来对比分析中西方文化,从而加深对中西文化之间差异及融合的了解,促进跨文化交际的有效进行。

【关键词】中西文化对比;跨文化交际;《孙子从美国来》【Abstract】A Grandson from America is a film reflecting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The film tells the story of a Chinese shadow puppeteer, Lao Yang Tou, and an American boy, Brooks, from a tortuous collision to tolerant harmonies. The paper takes A Grandson from America as the carrier and makes a contrastive study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from three aspects of language, diet and values under 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 perspective, so as to deepen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culture and fusion and promote the effectiv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Key words】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 Grandson from America【作者简介】李金花(1995- ),女,成都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生一年级,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从电影《土婆婆PK洋媳妇》看中西文化差异——社会家庭关系的差异

从电影《土婆婆PK洋媳妇》看中西文化差异——社会家庭关系的差异
他 而 已。在 西方 , 人本位 , 个 自我依 赖 , 彼此独 立 , 严格 区分你我 , 哪怕 是最 亲近 的夫妻之 间也 互不 相 关 , 自拥有 各 自的事业 , 不过 问关 心彼 此 的工作 、 济 收 各 互 经
人等 , 因为他们 强调的是个人 空间 和隐私权 。 2父母子女 之间 ( ) 会特权与平 等 一 社 影 片中爱玛 把 以前 雇佣 小保姆 兰 兰的劳务 费 以及 买菜 钱 在影 片 中 , 当全 家人上桌 吃饭 时 , 爱玛坐 在饭 桌 的主要位 共一千 元给 了婆婆 。原 以为 爱玛有 孝心 的婆婆后 来发 现 了媳 置上 。这时魏 国赶 紧把 自己的位 置让给妈妈 坐 , 向爱玛解释 妇 的真实 意图时 十分生气 。爱玛 忙 向魏 国解释 。 婆帮他们 照 并 婆 中 国人 吃饭 应让长辈 坐主要位置 。这让爱玛 困惑不解 . 她认 为 顾孩子不 能让她 白忙 活 。而魏 国急 得说“ 那是 你妈 !”说完后 。 自己是这个 家 的主人 , 就餐 时理 当坐在 主要位置上 。这是 由于 就安慰妈妈 去 了。另一片段 中 。 爱玛 对魏 国给婆婆 零花钱也 大 爱玛受到 西方个人主义文 化思想影 响的结果 。在西方 , 个人 主 为不解 , 而两人 就“ 展 开 了一场讨 论 。爱玛 说在 西方 , 继 家” 父 位 , 究人人平等 , 讲 不讲特 权 。子女 成年结婚后 就 自立 门户 , 过 母有 自己的 家 , 儿女 长大 后离 开父母 。 也会 组 建 自己 的家 庭 。 着独立 于父母 的生活 ,他 们也就 理所 当然认 为 自己是 家庭 的 而魏 国告诉爱 玛 , 中国“ ” 一个大 概念 , 在 家 是 包括 父母 兄弟 姊 主人 。而传 统的 中国文化深受儒 家思想的影 响 . 族宗法观念 妹 , 家 妻子儿女 , 是一个 血脉相连 的“ 家” 大 。这在爱玛 看来 ,家 ” “ 在人们 的头 脑 中根深 蒂固 。中国社会 以长为尊 , 敬老爱 老。辈 只应包 括父母 子女两 代人 。因此 , 在魏 国走 后 , 爱玛依 然不 解 分高低 , 年龄大小在 中 国的人 际关系 中占有 重要地位 。 地 自言 自语 :我们家 怎么会有那 么多人 ” “ 。这些都 是 由于 中西 ( ) 二 称谓 泛化与特定 方不 同的家庭 观念所 带来 的文化 冲突 。在 中 国传 统 的大家 庭

从中外影视发展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从中外影视发展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从中外影视发展看中西方文化差异——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一.中国影视发展之路这个世界有了光,然后有了影。

电影是一种能够将光影关系玩弄得最出神入化的现代发明。

有人认为,如果要谈电影,就要上溯到我国汉代出现的灯影戏及之后出现的皮影戏。

但是,真正有意义的电影,不是发明自中国,而是科技发达的近代欧洲。

1895年12月28日,法国卢米尔兄弟在巴黎卡普辛路14号咖啡馆放映成功之后,正式标志着电影时代的来临。

既然中国与电影的发明无缘,那中国电影发展就由电影放映开始。

1896年,卢米尔兄弟雇用了二十个助手前往五大洲去放映电影。

就是这样,电影这种拥有艺术和商品双重价值的文化产品,在西方商人扩大市场商业策略推动下,传入了中国。

随后,很多欧美商人见中国的放映业有利可图,纷纷来华投资。

他们经营放映业,修建及发展连锁式影院,甚至在中国建立电影企业,摄制影片。

由1896年至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虽然外商在中国电影市场占据了垄断地位,但亦阻止不了我国电影活动的开始。

1903年,德国留学生林祝三携带影片和放映机回国,租借北京前门打磨厂天乐茶园放映电影。

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的任庆泰为了向京剧老旦谭鑫培祝寿,拍摄了一段由他主演的京剧《定军山》的部份场面。

中国电影诞生于1905年,历经了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时期,革命战争时期,新中国建设时期,文革时期,改革开放时期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时期等各个历史阶段;经历了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模拟到数字,从传统到现代的技术变革进程。

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中国电影都留下了优秀的代表作:20年代拓荒时期,有《孤儿救祖记》等关注社会改造的进步电影;抗日救亡时期,有《狂流》《中华儿女》等鼓舞斗志、弘扬爱国主义的影片;抗战后,《八千里路云和月》《一江春水向东流》等又深刻揭示社会矛盾和本质,形成现实主义的创作潮流。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的17年间,涌现出《白毛女》《祝福》《林家铺子》等一大批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优秀作品,塑造了一大批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的银幕形象,形成了新中国电影发展的第一次高潮;经历十年文革浩劫,中国电影走出低潮,拍摄出《小花》《人到中年》等一大批反映改革实践、针砭社会时弊的优秀影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影中体现的中西文化模式差异
电影作为一门文化艺术,其意义在于体现出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价值观、道德观与文化观。

优秀的影视作品是对现实社会和生活的概括与总结,是对生活中有代表意义的人物和事件的加工和演绎。

1993年的《喜宴》可以说是华裔导演李安的代表作品之一,它荣获第43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熊奖,第30届台湾金马奖最佳剧情片奖。

李安用一场《喜宴》,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中外文化差异的冲突和融合。

▲▲一、传统保守的文化特征和多元开放的文化特征
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文明的摇篮,这一地区三面接陆地一面靠海。

由于地理环境的封闭性,中国人一直以天朝上国自居,不愿与外界打交道,所以中国文化始终保持着一种自我独立的状态。

中国人的性格特征就是对人谦恭、办事小心、遇事忍让、表达含蓄等。

而作为西方文化源头的希腊与古罗马地处半岛之上,那里海上交通发达,海上贸易繁荣。

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开放的海洋性地理环境使西方人形成了外向好动、勇于开拓、积极进取、富有冒险精神的性格特征。

古希腊哲人赫拉克里克的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形象地诠释了西方人的这种海洋型文化。

对待同性恋的态度是中西文化特征的差异在《喜宴》中最突出的表现。

影片男主人公高伟同是个在美国纽约做房地产生意的台湾人,事业有成、收入可观,他的同性恋身份并没有对他的事业和生活造成太大影响。

然而,如果高伟同以同性恋身份生活在中国,即使他有出类拔萃的能力和高人一等的学历,他也只会被主流社会认为是异类,受到排斥,很难获得平静的生活和事业的发展。

▲▲二、集体主义价值观和个人主义价值观
中西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体现在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

中国人主张的集体主义体现在:个人从属于社会,个人利益应当服从集团、民族、阶级和国家的利益。

中国的集体主义在家庭范畴上的体现就是孝道。

几千年来,儒家的孝文化就指导着中国人的思想准则和行为规范。

在家庭范围内,孝道体现在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孝敬老人,顺从老人的意志,满足老人的要求。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是中国人一直秉承的孝道传统。

《喜宴》一片中,高伟同的父亲病重之时最大的遗憾就是儿子没结婚生子。

高伟同骨子里根深蒂固的孝道观念使他无法让老父亲带着遗憾离开这个世界。

因此他接受了同性恋伴侣赛门的提议,和从上海到美国求学的女孩顾威威假结婚。

他的初衷就是安抚病重的老父,缓解家庭的矛盾,实践中国的孝道传统。

个人主义是西方价值观的出发点和核心。

西方人将个人的地位视为至高无上,他们倡导的个人主义主要体现在:强调个人的独立性和个人发展,不受社会、政治团体和宗教的约束,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个人价值高于群体的价值,是群体价值的源泉。

在个人主义这一西方核心价值观指导下,更加独立和自由,非常重视个人的感受,较少受到纪律的约束与束缚。

因此,西方的个人主义及家庭价值观都使同性恋具有更多自我选择的机会和更宽阔的生活空间,在美国同性恋者不会像高伟同那样受到来自父母的巨大压力,这也是赛门能够较为自由地选择同性恋生活的原因。

▲▲三、重情重礼的文化习俗和短期和简约的文化习俗
文化习俗是指一个民族在风俗习惯、历史传统、宗教信仰等方面的特点。

而电影是文化的载体,必然被刻上文化传统的烙印。

中西方历史发展的过程完全不同。

中国经历了漫长的封建社会,长期的农业经济导致了中国人根深蒂固的乡土情怀。

中国人非常重视自己的家族,普遍存在着落叶归根的习俗,国外的侨民都想方设法回家乡寻根。

同样,中国人在国外遇到一个同乡,会很激动,因此很多同乡会应运而生,正所谓他乡遇故知。

西方国家的人在这方面就很淡漠,他们没有经历十分漫长的封建社会,不必遵循严密的
宗法,为了眼前利益可以暂时抛弃传统文化,这在文化习俗上也体现得十分明显。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盛行着人人生而平等的核心思想,反对繁文缛节。

《喜宴》还从婚礼的角度反映了中西方文化习俗的差异。

中国人认为婚礼的隆重性和婚姻的稳定性密切相关。

在中国,领了结婚证并不是真正的结婚,摆了酒席才算结婚。

喜宴当晚,家长离开后,年轻的宾客们把伟同和威威送入洞房,之后便逼迫新人盖着被子脱光所有衣裤后才一哄而散。

结果使得双双喝醉了的伟同和威威在一起发生了性关系,以致有了威威日后的怀孕。

相反,西方人并不看重形式,他们习惯了双方在宗教和法律面前进行宣誓以表示对彼此感情的认真和精神上的相互忠诚,这就是在美国生活多年的伟同选择和威威领证结婚的原因。

▲▲四、结论与启示
在这场《喜宴》中,李安导演将一个中国家庭的故事放在大洋彼岸的美国背景下,通过一场闹剧展现了中国传统与西方现代思想的碰撞。

然而,中西方的这种矛盾和冲突并不是完全不能调和的,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中国的中庸之道。

影片结尾送别伟同父母后,伟同、赛门、郭威威三人百感交集地拥抱在一起这整个片子画上了喜剧性的句号。

也给了我们深刻的启示--中庸之道是解决不同文化间冲突的最好工具。

对于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和冲突,最好的解决方法就是和而不同,只有接纳不同于自己的思想,才能做到与之和谐共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