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外电影看文化差异_研究性学习
由电影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由电影看中西方文化差异摘要: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文化全球化迅速发展起来,各地区以及各国文化迅速交融,日益深化。
电影作为文化的载体之一,已经作为商业或者文化交流的主要工具。
电影可以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
不同国家的文化可以在电影中充分的显示出来。
中西方电影中的文化差异,究其根源主要以自然环境,民族传统,思维模式,处世态度,宗教信仰,价值观等有关。
本文将通过电影这个文化载体讨论中西方文化之间的一些差异。
关键词:电影、文化差异电影作为文化载体,反映了文化的方方面面。
它就像一个容器,把人生的酸甜苦辣咸融入其中,作为人对未来的展望,现在的理解和过去的总结。
1.战争片。
《拯救大兵瑞恩》对比《集结号》影片《拯救大兵瑞恩》是梦工厂1998年出品的一部战争电影,由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执导,汤姆·汉克斯、汤姆·塞兹摩尔和马特·达蒙等联袂出演。
电影描述诺曼底登陆后,瑞恩家4名于前线参战的儿子中,除了隶属101空降师的小儿子二等兵詹姆斯·瑞恩仍下落不明外,其他3个儿子皆已于两周内陆续在各地战死。
美国陆军参谋长马歇尔上将得知此事后出于人道考量,特令前线组织一支8人小队,在人海茫茫、枪林弹雨中找出生死未卜的二等兵詹姆斯·瑞恩,并将其平安送回后方。
汤姆·汉克斯所饰演的米勒上尉在参军前是一个教师,刚刚经历过诺曼底登陆的弥勒上尉接到了上级命令去拯救二等兵瑞恩,他是整个小队的核心和领导者,他没有考虑过任务的价值,在他心里军令如山。
在拯救瑞恩的过程中队员一个一个的战死,最后找到了瑞恩,可是留给了观众一个问题:“这值不值得?仅仅是为了拯救一个二等兵,虽然这个二等兵是家族里的最后一个人。
”[1]《集结号》是2007年12月18日上映的一部以国共第一次内战和朝鲜战争为题材的中国电影,改编自杨金远的小说《官司》。
张涵予饰演的九连连长谷子地在1948年淮海战役中接到一项阻击战的任务。
研究性学习 中外电影差异

研究性学习成果报告——中外电影差距小组成员:(高二20班)人处在人的世界里,走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陌生、冷漠、喧嚣又没有意思,再善良的人眼里也会透着冷漠。
其实,行走的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自己的生活。
所以,电影是个好东西,它经常把镜头锁定其中一个人,讲述关于他的故事,于是你的眼睛变得温柔起来,顺着他的感觉,一起喜怒哀乐,许多缺点、错误都被容忍,让你觉得顺理成章,情有可原,因为那是一个人,仿佛就是你自己。
电影就是这样,让人喜,亦让人悲。
而在今天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时代,人们更多的是追求精神生活的充足。
电影迎合了人们的心理,所以今天电影的发展也倍受人们的关注。
带着对电影热爱与关心,我们走进了这个课题。
回眸过去的电影发展史,在经历了一百多年的风风雨雨后,电影已发展到数字化时代。
奥斯卡金像奖、金棕榈奖等已成为中外电影人一生追求的目标。
然而,这些奖项却大部分被外国影人拿走,为什么中国的影视作品很难在国际上获奖?为什么中国影视不被世界所接受?FIRST:提出疑问:-----大片仅仅是娱乐吗?SECOND:分析问题:1、《黄河绝恋》和《泰坦尼克号》对比:这两部影片均以一段历史题材为背景,以爱情为主线。
可是《泰坦尼克号》成为响誉全球的大片,获得多项奥斯卡大奖,而《黄河绝恋》却在奥斯卡评选中早早出局。
为什么会这样呢?《泰坦尼克号》成功之核心----征服世界人民的“思想性”!“人性的考验!” ----江泽民总书记评价《泰坦尼克号》“人性的考验”确实是这部影片的最能牵动人心的地方。
在今天经济高度发达的美国,在被超快感的忙碌渐渐冷淡下来的情绪中,人们可以从这部影片中找到些许人心的温暖。
在欣赏完这部电影之后,令我们感动的,难道仅仅是它美丽的爱情故事吗?不!在我们脑海里久久盘旋的镜头,是在生死关头还倾心的演奏交响乐的勇敢的乐手们,是在纷乱逃亡的脚步中还努力维持序的船员们,是在危急时刻仍然没考虑自身安危,主张先送走老人,小孩和妇女的举动,而老人们却安详的躺在床上,等待着与自己忠爱的伴侣化做永恒,把逃生的机会留给更多年轻的生命……,西方中产阶级价值观今天风靡世界,它的核心便是财富观念.这种观念的特点是一切判断均从财富出发。
中外电影文化差异探究

中外电影文化差异探究电影无疑是文化之间交流的重要渠道之一。
但是,随着世界各地文化的不断融合和交流,不同文化间的差异也逐渐凸显。
本文旨在探究中外电影文化差异所在。
一、情节设置情节是电影的核心,而电影的情节设置往往受到本国文化的影响。
例如,在中国电影中,文化背景往往会成为情节中的重要因素。
《活着》从农民的角度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巨大变化,而《霸王别姬》则通过戏曲文化展现了中国历史上的宏大背景。
相比之下,西方电影则更加注重个体。
《泰坦尼克号》讲述了年轻人之间的爱情故事,而《肖申克的救赎》则是一个由囚犯组成的群体,探究每个人在囚禁状态下的内心变化。
二、人物性格电影中的人物性格也受到文化差异的影响。
在中国电影中,人物性格往往更加内敛,表情语言也更加含蓄。
例如,张艺谋的电影中经常呈现出“满脸沉默”的画面,《千里走单骑》中的主人公文雄正是这样的代表。
而在西方电影中,人物往往更加情绪化,表情语言也更加直白。
例如,在《美国往事》中,主角马克·哈里斯扮演的角色充满了情感的爆发和激情的外露。
三、审美标准审美标准是电影创作中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
不同文化的审美标准差异很大,这也导致了在电影中呈现出不同的审美呈现。
例如,在中国电影中,往往注重“意境”的塑造。
《梅兰芳》中的梅兰芳,用整个人的形象和所表达出的情感,寄托了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的精髓。
相比之下,在西方电影中,影片展示的往往更多是肢体美和和谐感。
例如,电影《变形金刚》中,机器人的变形和震撼场面被赞誉为一种新颖的审美体验。
四、文化背景电影中的文化背景也是造成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国文化中的传统美学观点,多元的艺术元素以及社会价值观在中国电影的创作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例如,《举起手来》中传达出的民族精神,通过一位老兵的人物形象所体现;《大唐玄奘》中玄奘与弘一大师的以立场、以心灵、以智慧抗衡的传奇故事,大大提升了中国电影的国际地位。
而西方电影则更加注重现实主义和实用主义,更容易引入科技元素、时尚元素和特效场景。
中西方电影文化比较

中西方电影文化比较电影是一种全球性的文化现象,它承载着不同民族的故事和情感,体现着不同文化的思想和审美观。
中西方的电影文化因为地域和历史的原因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也有相互借鉴与碰撞的部分。
本文将就中西方电影文化进行比较,探讨其异同之处。
一、价值观念中西方的价值观念在电影中有着明显的不同。
西方电影文化强调个人英雄主义和自由民主,追求个体的自由和独立。
而中国传统电影文化则更加注重集体主义和家庭观念,强调家庭和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这种价值观的不同也影响了电影的主题和情节,西方电影的主角通常是独立的英雄,以个人奋斗为主题;而中国电影则更多地展现了集体的力量和个体在集体中的奋斗。
二、审美取向在审美取向上,中西方电影文化也存在着明显差异。
西方电影更加注重视觉冲击和情感表达,追求高度的表现技巧和视听效果,强调悬念和紧张感,突出个人情感和个性特征。
而中国电影更注重情感的内在表达和深度的意境,侧重于情感的柔和和细腻,追求一种含蓄的审美感。
中国电影也更加注重叙事的节奏和情节的纠缠,展现了一种缓慢的审美趣味。
三、文化传承在文化传承方面,中国电影注重历史和传统文化的传承,致力于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电影之中,使观众领略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丰富内涵。
而西方电影则更加喜欢突破传统和挑战权威,强调创新和变革,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更加倾向于个体的创造性表达。
由于西方文化的多元性和开放性,西方电影产业更容易接受来自不同文化的影响和融合,形成了丰富多样的电影文化产业。
四、影响力和发展中西方电影文化在全球范围内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力和地位。
西方电影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和影响力是无可置疑的,好莱坞电影在全球市场上占据主导地位。
这得益于西方电影产业的发达和市场化,以及其对世界各地文化传统的吸收和融合。
而中国电影在国际影响力方面也有所增强,尤其是近年来中国电影市场的崛起和国际化努力,使得中国电影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逐渐增强。
随着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中国电影也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和认可。
从中外影视发展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从中外影视发展看中西方文化差异——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一.中国影视发展之路这个世界有了光,然后有了影。
电影是一种能够将光影关系玩弄得最出神入化的现代发明。
有人认为,如果要谈电影,就要上溯到我国汉代出现的灯影戏及之后出现的皮影戏。
但是,真正有意义的电影,不是发明自中国,而是科技发达的近代欧洲。
1895年12月28日,法国卢米尔兄弟在巴黎卡普辛路14号咖啡馆放映成功之后,正式标志着电影时代的来临。
既然中国与电影的发明无缘,那中国电影发展就由电影放映开始。
1896年,卢米尔兄弟雇用了二十个助手前往五大洲去放映电影。
就是这样,电影这种拥有艺术和商品双重价值的文化产品,在西方商人扩大市场商业策略推动下,传入了中国。
随后,很多欧美商人见中国的放映业有利可图,纷纷来华投资。
他们经营放映业,修建及发展连锁式影院,甚至在中国建立电影企业,摄制影片。
由1896年至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虽然外商在中国电影市场占据了垄断地位,但亦阻止不了我国电影活动的开始。
1903年,德国留学生林祝三携带影片和放映机回国,租借北京前门打磨厂天乐茶园放映电影。
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的任庆泰为了向京剧老旦谭鑫培祝寿,拍摄了一段由他主演的京剧《定军山》的部份场面。
中国电影诞生于1905年,历经了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时期,革命战争时期,新中国建设时期,文革时期,改革开放时期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时期等各个历史阶段;经历了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模拟到数字,从传统到现代的技术变革进程。
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中国电影都留下了优秀的代表作:20年代拓荒时期,有《孤儿救祖记》等关注社会改造的进步电影;抗日救亡时期,有《狂流》《中华儿女》等鼓舞斗志、弘扬爱国主义的影片;抗战后,《八千里路云和月》《一江春水向东流》等又深刻揭示社会矛盾和本质,形成现实主义的创作潮流。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的17年间,涌现出《白毛女》《祝福》《林家铺子》等一大批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优秀作品,塑造了一大批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的银幕形象,形成了新中国电影发展的第一次高潮;经历十年文革浩劫,中国电影走出低潮,拍摄出《小花》《人到中年》等一大批反映改革实践、针砭社会时弊的优秀影片。
浅析中西方电影文化差异

浅析中西方电影文化差异摘要:电影是特定文化的产物,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
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自然反映在他们的电影当中。
因此,分析电影是了解不同国家文化差异的很好途径。
中西电影中的文化差异究其根源,主要与自然环境、民族传统、思维模式、处世态度、宗教信仰、价值观等有关。
本文将从以下几方面分析中西电影中的文化差异。
正文:中西方文化在许多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
通过中西方文化价值观之比较,我们可以知道,事实上,无论是中国的文化还是西方的文化都有其自身的精华和糟粕。
生于不同的土地,长于不同的环境,中西两种文化矛盾又统一地屹立于七块大陆之上。
或是针锋相对,或是胶乳相融,两种文化从时间的沙漏遗漏,抑或张扬,抑或安分地拥着蓝色星球。
有幸,我们可以在一种文化的保护下,尝试着接受、理解另一种文化。
“有容乃大,无欲则刚”,在多元化的潮流中,我们得以更加充实、圆满。
也只有了解了、正视了中西文化的差异,我们才得以在全球化的洪流中正视自我,知己知彼。
和谐,由此而生;生命,由此完满;文化,由此精致;世界,由此安宁。
中西方文明由于建立在各自自成系统的迥然各异的文化背景上,两种孑然不同差异悬殊的文化背景,造成中西双方在价值追求和伦理取向上旨趣迥异,从而使得中西方现实人格特征大异其趣。
从电影文化浅析中西文化,从小小的一点,认识大地之外的广博。
价值观左右人们的意见,影响人们的行为和评价,决定人们的言行和思维方式。
在不同的环境下,不同国家有不同的文化系统,不同的文化价值。
“一种文化下的价值观与言行或许得不到另一种文化的理解与接受”。
如电影《刮痧》中许爷爷用中国传统的刮痧方法给他的孙子丹尼斯治疗轻微的发烧,却被美国当局误认为是虐童事件。
因此,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流也变得更加复杂。
1、西方的个人主义价值观个人主义通常被解释为独立、自恃、独断独行、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这些字眼。
科本哈瓦却说:“它帮助人们不断向前,是人类本性,身体,感官,心灵,智力的觉醒。
从中西方电影看文化差异

从中西方电影看文化差异现代生活发展日新月异,特别是在21世纪后,人们越来越关注自己的精神生活。
与此同时,电影的发展也十分迅速,电影已成为我们精神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
中西电影在全球化的潮流中碰撞融合,但终究有其各自独有的特点,文化差异无可厚非地在电影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文化是没有优劣之分的,可是观念却不同,观念与观念之间从来就是有高下之别的。
不同民族孕育了各有差异却同样优秀的文化,而民族的整体思维定势却仍可能不可避免地导致整个民族艺术的沦丧,比如电影。
所以研究中西方电影有利于我们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从而更好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知己知彼,扬长避短,加深我们对文化的了解。
调查分三个阶段:1.调查问卷 2.具体抽取有代表性的电影具体研究3.收集资料下面展示我们的成果我们的调查问卷共有6个有针对性的问题调查结果如下:问题一:问题二:问题三:问题四:问题五:问题六:分析:公元2085年的未来世界,人类仰赖着高科技太阳能“天幕”笼罩着才得已有生存空间,因太阳能替代石油、煤炭等能源,世界各国从此不再为此纷争。
这项技术是由马博士研发而成,但恐怖分子们为了谋取巨额的能源利益,正在进行一个透过时空倒转的技术,带领一批用未来技术改造的半机械人,回到公元2008年,想要刺杀马博士...... 公元2085年的警察周志豪(刘德华饰),处事果断、冷静,身上肩负着保护能源技术发明人人身安全之重,在保护马博士的过程中,恐怖分子杀害周志豪的妻子(范冰冰饰)并绑架他的女儿(徐娇饰),为了拯救被绑架到公元20……故事一开始就是追杀。
哈利在17岁生日前离开德斯里家,凤凰社的6个成员服用分身药化成哈利的样子,但真正的哈利还是被认了出来,伏地魔和食死徒半途攻击,但哈利的魔杖毁损了伏地魔的魔杖,在付出惨重代价后终于逃脱……比较:从制作上说,《哈利波特》更胜一筹,从整体剧情,技术制作,人物表现,发展安排来说,中国的科幻类电影稍有逊色。
中国的科幻电影大多延续过去的一些题材,技术表现上就略有逊色了。
从电影论中西文化差异

从电影论中西文化差异从电影论中西文化差异无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从电影的内容中可以明显感觉到思维方式的差异。
其实思维方式是主导一切文化差异的根本。
二是从电影的拍摄习惯这一技术层面可以感觉到文化的差异。
东方电影导演是注重色彩表达感情的,而西方电影更加注重光影的变化,来传达情感。
三是从电影的文化衍生物副产品的方面,也明显能感觉到文化差异。
美国的电影是工业化的,产业链条非常完整。
而中国和东方的电影更多是为了传递情感、表达述求。
即使拍出了大片,也不能把大片的产品中影像转化为实物,进行二次销售。
思维方式上,西方人崇尚个人英雄主义,于是便有来一大批《超人》、《蜘蛛侠》、《蝙蝠侠》、《007》等一系列凭借个人能力拯救世界的电影。
同样西方人是崇前的,于是《黑客帝国》、《变形金刚》也成为来西方人的不朽之作。
而对于东方人而言,他们崇尚团结,反对特立独行,同时怀古情节也颇为严重,因此《黄金甲》、《赤壁》也会风靡一时。
从技术层面来讲,中国的各方面特效技术都远不及美国。
但从一个《阿凡达》来讲——由著名导演詹姆斯〃卡梅隆斥资5亿美元,历时12年精心打造的史诗级科幻巨作,其特效成分就占了整部电影的80%。
而中国的电影则更注重于人物的刻画,电脑特效使用的程度与深度都是微乎其微的从电影的文化衍生物副产品的方面来讲,西方的电影做的是非常之完美的。
从《变形金刚》来看,虽然其电影在影院早已下线,然而其票房却一直处于收入状态,原因就在于电影公司对电影的周边产品的制作与版权保护方面做得十分周到,使得标价近千元的实物“变形金刚”热销于荧屏之外。
而中国的《长江七号》正版的“七仔”在还未面世之前,各式各样的“七仔”就开始活跃于全国各个电影周边市场。
类似于这样的中国电影还有很多,不得不说这是中国电影的悲剧。
以上是对中西方电影内容上的总结,下面我们要说一下关于电影叙事上的不同。
很多人都发现了,中国的一些电影,在表达情感时候经常会用景物来做铺垫和衬托,靠景色来突出人物的情感及当时环境的氛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中外电影看文化差异结题报告
指导老师:
研究小组成员:刘芳陈琦宋朝张劲文罗杰秦梦寒刘家巍
从中外电影看文化差异结题报告
一背景说明
现在很多人用自己的休闲时间去看电影,那么是中国电影好看还是外国电影好看?而中国电影和外国电影又有那些区别呢?为了弄清楚这些问题,我们小组决定
二研究成果
从电影论中西文化差异无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从电影的内容中可以明显感觉到思维方式的差异。
其实思维方式是主导一切文化差异的根本。
二是从电影的拍摄习惯这一技术层面可以感觉到文化的差异。
东方电影导演是注重色彩表达感情的,而西方电影更加注重光影的变化,来传达情感。
三是从电影的文化衍生物副产品的方面,也明显能感觉到文化差异。
美国的电影是工业化的,产业链条非常完整。
而中国和东方的电影更多是为了传递情感、表达述求。
即使拍出了大片,也不能把大片的产品中影像转化为实物,进行二次销售。
思维方式上,西方人崇尚个人英雄主义,于是便有来一大批《超人》、《蜘蛛侠》、《蝙蝠侠》、《007》等一系列凭借个人能力拯救世界的电影。
同样西方人是崇前的,于是《黑客帝国》、《变形金刚》也成为来西方人的不朽之作。
而对于东方人而言,他们崇尚团结,反对特立独行,同时怀古情节也颇为严重,因此《黄金甲》、《赤壁》也会风靡一时。
从技术层面来讲,中国的各方面特效技术都远不及美国。
但从一个《阿凡达》来讲——由著名导演詹姆斯·卡梅隆斥资5亿美元,历时12年精心打造的史诗
级科幻巨作,其特效成分就占了整部电影的80%。
而中国的电影则更注重于人物的刻画,电脑特效使用的程度与深度都是微乎其微的
从电影的文化衍生物副产品的方面来讲,西方的电影做的是非常之完美的。
从《变形金刚》来看,虽然其电影在影院早已下线,然而其票房却一直处于收入状态,原因就在于电影公司对电影的周边产品的制作与版权保护方面做得十分周到,使得标价近千元的实物“变形金刚”热销于荧屏之外。
而中国的《长江七号》正版的“七仔”在还未面世之前,各式各样的“七仔”就开始活跃于全国各个电影周边市场。
类似于这样的中国电影还有很多,不得不说这是中国电影的悲剧。
以上是对中西方电影内容上的总结,下面我们要说一下关于电影叙事上的不同。
很多人都发现了,中国的一些电影,在表达情感时候经常会用景物来做铺垫和衬托,靠景色来突出人物的情感及当时环境的氛围。
这似乎有点传承于宋朝的人文画和古代的一些借景抒情的诗歌。
而西方的电影更多是靠人物细腻的表情来刻画人物的情感。
从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中国更注重自然的规律,而西方则更注意自我的主观能动性。
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侧重于主张“天人合一”,强调尊重自然,遵循自然规律,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中国文化主要地是把自然作为崇拜的对象而不是研究和征服的对象,作为想象的对象而不是作为探究的对象,始终把谋求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统一作为人生理想的主旋律。
从而也造成了谦虚谨慎、含蓄内向的柔弱的文化品格。
更使得景物的描写成了中国电影中的一种特色。
而西方更为崇尚个人的意志自由和人格独立,强调个体的生命价值和尊严和保护,整体意识和集体观念淡薄。
又因为西方自由的教育模式,使西方人富有直面挑战,大胆追求、崇力尚武、急功近利,甚至不惜以片面掘进的思维方式和不择手段的行为方式去达到目的、争取胜利的精神品质和心理状态,从而形成率直、豁达,具有刚硬的文化品格。
在电影中,西方人细腻的表情变化成为了衡量一个演员的尺度。
三小组成员的心得体会
在这次的研究性学习中我们受益匪浅,明白了许多以前不知道的事情。
同时也知道了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性。
四指导老师评价和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