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语言禁忌现象看中英文化差异
禁忌语中西文化差异探讨

禁忌语中西文化差异探讨概要:本文通过饮食禁忌、颜色禁忌、数字禁忌等几个方面的对比分析,使读者能够对汉英两种语言跨文化交际中的差异有更深的了解,明白丰富的语言和文化背景知识是必不可少的。
如果你想避免使用禁忌语,你应该尽量使用委婉语来避免尴尬。
而对于其他语言和文化现象,我们应该有一个客观的、包容的态度,以避免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错误。
总之,禁忌是民族思维方式、价值观、历史发展和社会背景等诸多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一种文化现象,随着社会传统文化研究的深化,我们还应分析禁忌语在未来发展中的趋势,促进跨文化对话的发展。
本文拟对中英禁忌语进行对比研究。
本文将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写禁忌语的定义,并从饮食,颜色,数字等方面来分析中英禁忌语之间的差异。
第二部分主要是讨论了中英文化之间的差异是跨文化交际失败的主要原因。
第三部分着重论述了如何避免在跨文化交际中使用禁忌语,使读者能对英语和汉语禁忌语有更为深刻的理解,并能有效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Ⅱ.禁忌语的定义与分类在以前的时代,由于人的知识和认知能力有限,人们对自然现象的认识会产生偏差和错误,这也可以解释某些程度的禁忌的起源。
在古代,人们不明白火山、地震、闪电风暴、月全食发生等其他自然规律和自然现象,而这些逐渐成为一些迷信的人恐惧但却无法解释的现象,为了缓解和避免这种恐惧,他们用自己有限的经验和想象创造神。
人们把自己的未来和希望像上帝祷告,因此人们无限尊重上帝,人们需要定时的崇拜和敬仰。
而那些与神的关系越来越少的人,就被列为禁忌文化的一部分。
其实禁忌一词源于汤加语。
汤加语是位于南太平洋汤加群岛上的居民使用的语言。
禁忌指的是神圣的、被禁止的或者需要特别注意的人、事物或者活动。
禁忌现象不止存在于汤加群岛,而是广泛地存在于所有的文化之中。
被禁忌的人、事物或者活动不允许被提到,或者只能以委婉的方式提及。
与社会禁忌相关的词语和表达方式被称为禁忌语。
禁忌语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反映特定文化的价值观和信仰的文化现象。
中英人之间的语言禁忌差异

中英人之间的语言禁忌差异——不同的地域人们有着不同的文化,这些都是我们应该了解的知识。
由于中西方人的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的不同,禁忌语(verbal taboos)也有很多不同之处。
禁忌是指在一些特定的文化或是在生活起居中被禁止的行为和思想,被禁止的某些词汇就是禁忌语。
禁忌有两种解释:一为“因风俗习惯或个人理由等,对某些语言或举动有所顾及,久积成禁忌”,二为“对某些可能产生不利后果的事力求避免,不愿说出或听到某些引起不愉快的字眼”,禁忌的一般都是崇高、神圣而凛然不可侵犯的,或被社会认为是神秘、罪恶、肮脏的事物或内容。
在中英两国的交际中间,因为历史与风俗习惯的不同也有很多禁忌需要我们了解。
一、数字禁忌对于数字的禁忌,中国人通常用谐音和典故来解释数字的意思,就像中国人大都喜欢2、6、8、9等数字,2表示好事成双,6表示六六大顺,8表示发财,9是长久,7和8在一起就是“七上八下”,1、6、8在一起就是一路发……最明显的还有4,4与“死”谐音,所以4无形中也就成了一种禁忌,在选电话号码时也会优先2、6、7、8、9这样的数字。
在英国等西方国家,因典故形成的数字禁忌也普遍存在。
就如数字 13 在英国就是禁忌。
据《圣经》记载,在《最后的晚餐》中,耶稣对他的十二门徒弟说:“你们当中有一个人出卖了我”结果出卖耶稣,使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而死的卑鄙小人就是第13位,犹大.从此,13就成了不吉祥、不道义的代名词。
因此,酒店不设13号房;重要的活动避开每月13号;请客人吃饭时,一桌的客人若满了12人,就不会再加人,因为他们认为第十三个人会给他们带来厄运。
5也是英国人所禁忌的,耶稣死的那一天正好是星期五,所以当星期五和十三号遇到一起时,就会被认为是最不吉利的。
英国人还不喜欢数字六,因为人是在第六天上帝被造出来的,拥有很多缺点。
二、称谓避讳制度中国,从商代开始就有“生名死讳”的制度,秦汉以后这种忌讳扩大到了活人身上,逐渐形成了“称谓避讳制度”。
从语言禁忌浅析中西文化差异

从语言禁忌浅析中西文化差异【摘要】语言既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一部分,不同的社会背景,不同的历史文化会有不同的语言禁忌。
在一定的文化中,参与交际的人们都会不约而同地对某些话题和语言系统中某些词汇表现出“回避”行为。
于是,语言中便出现了禁忌现象,而这些禁忌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关键词】称谓禁忌数字禁忌词汇禁忌话题禁忌语言禁忌作为一定社会的文化现象,其背后所依托的是一个民族深厚的文化蕴藏。
文化的所指极其广泛,人类所创造的所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均属文化之列。
人们在日常交际中并不是可以涉及任何话题,也不是可以随便地使用语言系统中的任何词汇。
英语中有些禁忌和汉语是一致的,但由于中西方的历史发展状况、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也使语言禁忌的内容和形式在许多方面存有不同。
下面本文将围绕称谓禁忌、数字禁忌、词汇禁忌、话题禁忌这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称谓禁忌语言交际中怎样称呼对方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英汉两种语言在姓名称谓方面的禁忌迥然不同。
因为中国是一个拥有几千年封建历史的文明古国,汉语中称谓禁忌主要涉及讳名的风俗,在封建时代,对于帝王、圣人、尊亲、师长、官吏的名字,绝对避讳。
而汉语传统文化中的这种禁忌沿袭到今天:下级对上级、学生对老师、晚辈对长辈,绝对不能直呼其名,否则会被视为缺乏教养、唐突无理、大逆不道。
在人际交往中,不但晚辈忌呼长辈的名字,而且在不很熟识的同辈之间也忌直呼对方的名字,以示对对方的尊敬。
这些禁忌的传承,反映了汉民族根深蒂固的宗法观念。
而在讲英语的国家,尤其在美国,独立宣言中的名言“Allmenarecreatedequal”,深深地积淀在人们的文化心理之中。
因此英语在称谓方式上不像汉语有那么多忌讳。
西方人通常用名字称呼他人,如称Mike,Jane,Bob等。
而不称Mr.Black,Miss.White,初次见面亦是如此。
理由是他们认为Mr,Mrs,Miss等称呼过于正式,疏远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中英语言禁忌的不点及文化对比

二中英语言禁忌的不同点及文化对比1.隐私禁忌差异。
英语国的人非常重视个人隐私,对于他人的工资收入、年龄、体重、婚姻状况、宗教信仰等,都不能随便过问, 否则会被看作是对别人私生活的侵犯,是极为不尊重的行为。
英语中的“Mind your own business”(管好你自己的事情, 少管闲事.) 就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点。
因此, 在同英语国家的人交谈时, 应注意以下语言禁忌: What is your income? (你的收入是多少?) How much did the hat cost you? (你的帽子花了多少钱?) How old are you? (你多大年纪?) Are you married single?? (你结婚了吗) How many kids do you have? (你有几个孩子?) Are you a Republican or a Democrat? (你是共和党人还是民主党人) What is your religion? (你信什么教) 相反,中国人对待隐私却并非如此看重。
中国文化建立在集体主义基础之上, 一个中国人不是一个个体, 而是群体中的一个成员。
中国人重视亲情,友情, 同时追求宽广坦荡的胸襟, 认为‘事无不可与人言’对中国人来说,问他人个人问题, 如你多大了?你在哪里工作?你结婚了吗?有对象了吗?你去哪里了?你吃饭了吗?是聊天的一种方式,也是一种友好关心的表示。
这与英语国家完全不同中英文化对待年龄问题的态度也截然不同。
在中国“老”是智慧、经验的象征。
如:老马识途、老当益壮、老骥伏枥、都是对老的赞赏之词。
人们称呼上了年纪的人为老教授、老寿星、老太太以表达尊敬、敬仰之情。
而在英语国家“老”就意味着不中用了、能力下降了。
所以老的甚至是“中年的”这样的词,也就成middle- aged(中年的)这样的词。
也就成了他们的语言禁忌。
在言谈中,对年龄有所暗示,如:You are sostrong at that age ! (按你的年纪, 你可真健康! ) 之类的话都将引起对方的不快。
从中英语言禁忌看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从中英语言禁忌看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摘要】禁忌语是一种非常普遍的语言现象,几乎存在于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世界上每一种语言都拥有它自己的禁忌语。
这些禁忌语在交流中起重要作用,并且反映了它所处社会的社会价值。
本文通过对宗教信仰禁忌、姓名称谓禁忌、话题禁忌,数字禁忌等方面对中西方禁忌语进行比较分析,旨在减少在中英语言交际过程引起的不悦或者反感,避免语用失误,提升跨文化交际效果。
【关键词】禁忌语;文化差异;比较;跨文化交际一、引言禁忌(taboo),有人将其音译为“塔布”,也被称作忌讳,意思是人们对自己某些言行的强行约束以至禁绝。
这一词源于太平洋加群岛的Tongan(汤加语),意为“神圣的”或“不可碰触的”。
1771年英国航海家James Cook到汤加参观时,首先发现了当地的这种禁忌习俗,并将其引入到英语中。
禁忌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出现在很多国家的文化当中。
由禁忌所形成的语言特殊形态——言语禁忌,是多种禁忌现象中非常常见的一种。
在语言交际过程中,人们使用语言传达各种思想时极力避免的某些词语或话语,就是言语禁忌;被禁止或忌讳说或写的话就是禁忌语。
我们知道“语言是文化的符号,文化是语言的管轨”。
既然禁忌是普遍存在的一种文化现象,不同的文化就有不同的禁忌和禁忌语存在。
中西方社会生活中由于存在不同的政治、文化、宗教等社会制度和价值系统取向,言语禁忌的内容和形式也不尽相同。
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中西方文化禁忌的差异就成为人们交际与交流的一个十分敏感的问题,乃至一个大障碍。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剧,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交流日益频繁,了解中西方文化中的禁忌语的差异,对于消除交流障碍,能够入乡随俗,达到顺利地跨文化交际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二、中英禁忌语的差异中西方两者有不同的文化背景、思维习惯、价值观等,因此使得两者在禁忌语方面有很多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宗教信仰宗教信仰是英汉禁忌语中存在的一个重要方面。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汉英禁忌文化差异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汉英禁忌文化差异随着中国的崛起以及对中文学习的需求日益增长,对外汉语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
然而,在进行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中英文化差异常常会成为一种障碍。
本文将就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汉英禁忌文化差异问题进行探讨。
一、概述文化差异是指由于不同地域、种族、历史以及文化背景等的不同,导致人们在语言、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习惯等方面存在的差别。
汉英禁忌文化差异则是指在汉语和英语之间存在着的不同禁忌、忌讳和文化传统的差异,这种差异会对对外汉语教学产生重要影响。
二、分析汉英禁忌文化差异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影响1、身体动作禁忌汉语和英语中存在着溢美之辞和谦虚之语的差别:在讲述自己的成就时,汉语中通常会使用“我很优秀”这样的词语;而英语中则更倾向于使用更具谦虚性质的词语,如“我不错”,“我还行”,这是它们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不同所造成的。
在口语交流中,因为对对方的尊重,有时还会有身体动作的禁忌。
例如,中国人在表示“不”时,习惯于摇头,而这在英语中通常是表示“yes”或“ok”的意思。
而当外国人摇头表示不同意时,中国人却会误认为他们同意了。
2、言辞禁忌言辞禁忌,是指因文化差异而产生的语言交流中不同的表达方式或是不同的文化传统的差异,从而产生的禁忌现象。
在中国,赞美别人有时不仅仅是赞美,还包含了祝福的含义。
"你跳的真好"在英语中就是一个普通的赞美,没有任何祝福的意思。
同样,汉语中有许多趋吉避凶的习惯,如不喜欢直接叫别人的姓名,又怕唤起邪祟,于是就用“大姐”、“小弟”等称呼,而在英语中则不一定如此,常常使用人名或是直接称呼性称谓。
3、社交禁忌不同的汉英文化传统中,也有着不同的社交禁忌。
例如在英国,人们最好不要问别人的年龄和工资,而这却是中国人交际中经常问到的问题。
在交际中,如果不了解这些社交禁忌,就会给人留下不礼貌的印象。
4、习俗禁忌中国的一些习俗,在英语文化中会被视为禁忌。
例如,中国人传统上喜欢送钟、送伞之类的礼物,因为钟与终止,伞与拥有幸福作对比。
从语言禁忌看中西文化差异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行为与举止
西方人注重个人隐私,不喜欢过多询问私人信息 中方更注重礼貌和谦虚,有时会过分夸大自己的能力或成就 西方人表达方式较为直接,中方表达方式较为委婉含蓄 西方人强调个人独立,中方强调家庭、亲情和友情
异禁中
第 四
忌西 章
的语
差言
语言禁忌的种类差异
话题禁忌:中西方对于某些话题有不同的敏感度,如宗教、政治等。 词语禁忌:某些词语在中西方文化中具有不同的含义或敏感性。 表达方式禁忌:中西方在表达方式上存在差异,如委婉语和直接表达等。 礼仪禁忌:中西方在礼仪方面存在差异,如称呼、问候、告别等。
语言禁忌与社会地位
中西方语言禁忌的差异源于文化背景 和社会地位的不同。
在西方,语言禁忌与宗教、政治等 敏感话题相关,而在中国,语言禁 忌则与家庭、职业等社会地位相关。
中西方语言禁忌的差异反映了不同文 化背景下人们的社会地位和价值观的 差异。
了解中西语言禁忌的文化内涵有助于 跨文化交流和沟通。
语言禁忌与民俗习惯
西方语言禁忌主要涉及宗教、 政治等敏感话题
中国语言禁忌则更多地与道 德、礼仪、吉利等有关
中西语言禁忌的差异源于文 化背景的不同
中西语言禁忌都反映了各自 的民俗习惯和价值观念
代禁中
第 六
价忌西 章
值的语
现言
语言禁忌与跨文化交际能 力
语言禁忌在不同文化中的表现 形式
语言禁忌在现代交际中的影响
跨文化交际能力在避免语言禁 :原始社会中的崇拜 和信仰
发展:封建社会的等级制 度和宗教观念
演变:现代社会的多元文 化和全球化趋势
跨文化交流中的语言禁忌: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禁
中西方禁忌语的差异

中西方禁忌语的差异称谓方面的差异由于汉英文化背景的差异, 使得两种语言在称谓和礼貌方面的表达截然不同。
西方人大多喜欢别人直呼其名,不论职位、年龄的差异如何悬殊, 他们认为这样的称呼很亲切。
如果称他们先生、夫人或小姐, 他们总觉得过于郑重其事, 不利于缩短相互间的距离。
西方人为了表示对前辈的尊敬, 晚辈可与长辈同名, 在外国人看来司空见惯的事情, 中国人则觉得不可理解。
对长辈或年龄大的人直呼其名或者取与之相同的名字, 被认为是大不敬或没教养的表现。
在中国, 人们用师傅、同志来代替不同的称谓, 而西方人经常用“Hi, hello”与别人打招呼, 或轻微发音来引起别人的注意。
4.2 私人话题方面的禁忌西方人很看重个人隐私, 对于他们来说, 年龄、金钱、婚姻状况, 一个人在政治上的见解和宗教上的信仰都属于他们的私事, 别人无权过问。
询问这些方面的问题会被看作是干涉他人隐私, 不礼貌、无教养的行为。
然而此类的禁忌在中国并不存在。
因为中国人热衷于密切的联系和相互之间的信任与关心。
一个人的事情也常常是所属大范围内的人们共同关心的与自己有关的事情。
询问在外国人看来是禁忌的问题, 中国人则认为这是密切人际关系,联络感情的表现, 在这种文化背景下, 所谓个人隐私几乎是不存在了。
4.3 数字方面的禁忌在数字方面的禁忌中西方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
例如, 在中国的很多地方谈论岁数忌言73 和84。
传说是因为孔子73 岁死, 孟子84 岁死。
英语国家避讳13 和星期五, 因为耶稣遇难的日子恰好是13 号, 星期五。
另外, 中国人和英语国家的人们对偶数和奇数的态度也不同。
中国人偏爱偶数, 好事成双, 六六大顺, 成双成对都是很好的例子; 而西方人则把奇数(13 除外) 当作幸运的象征。
4.4 动物方面的禁忌在中国, 人们认为猫头鹰是倒霉、晦气的象征, 汉语中夜猫子进宅意味着厄运将至, 而在西方, 猫头鹰则被认为是智慧的象征; 中国人对蝙蝠很有好感, 认为蝙蝠是吉祥、健康、幸福的象征, 通常与寿字连在一起出现, 如“五蝠拜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1 《白象似的群山》里的潜意识2 从目的论角度分析商业电视广告中双关语的翻译3 An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 of Scarlett in Gone With the Wind4 英汉“悲伤”情感隐喻认知对比分析5 解读《最蓝的眼睛》中的姐妹情谊6 英汉网络缩略语对比研究7 从电影《伴你高飞》看美国文化中人与自然的和谐主题8 浅析《红字》中的森林意象9 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
原创Q 175 567 12 4810 《女勇士》中美国华裔身份危机的探寻11 试析邓恩《别离辞•节哀》中圆规与圆的意象12 英语专业学生议论文写作中连接词使用情况研究13 论《简爱》中的疯女人14 论《傲骨贤妻》字幕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策略15 论《德伯家的苔丝》的苔丝悲剧原因16 从《喧哗与骚动》中凯蒂的悲剧看世纪初女性的社会地位17 A Tactics Study of English Listening Teaching in Basic Education Stage18 托马斯•哈代《无名的裘德》中的书信研究19 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20 国际商务合同的用词特点及翻译21 美国人对枪支管制的态度的文化根源22 Tradition and Beyond—Reading The Diviners as a Bildungsroman23 对希腊神话和中国神话中“爱”的比较及其文化影响初探24 浅谈文化差异与英汉翻译25 《野性的呼唤》中巴克形象分析26 输出理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27 中美商务谈判中恭维语的分析28 从思维方式差异看英语复杂句汉译29 影响高中学生英语学习兴趣因素的调查及分析—以x市高中学生为调查对象30 A Research on Vocabulary Learning Strategies Employed by Non-English Majors in the CALL Environment31 论《厄舍古屋的倒塌》的哥特式写作风格32 从《麦田里的守望者》分析青少年的叛逆与成长33 女性哥特视角下的《蝴蝶梦》34 A Pragmatic Analysis of Puns in English Advertisements under the Cooperative Principle35 关于照料母婴的市场分析36 浅析《宠儿》中塞丝背上的树的形象37 浅析《警察与赞美诗》中欧亨利的写作风格38 艾丽斯•沃克《紫色》中的书信体叙事研究39 论商标名称汉英翻译中的合作原则40 英语委婉语的内涵41 跨文化交际中文化移情能力的培养42 用会话含义理论分析《傲慢与偏见》中的人物对白43 从女性主义视角看《蝴蝶梦》44 浅谈英语颜色词汇的象征意义45 论《儿子与情人》中的恋母情结46 《雾都孤儿》中南希的人物性格分析47 从文本类型角度看旅游宣传资料的汉英翻译48 论汉语政治新词的英译49 丰田如何成为全球第一汽车生产商50 论《傲慢与偏见》中简奥斯丁的女性意识51 An Analysis of Symbolic Metaphor in To the Lighthouse52 一首平凡女性成长的赞歌—用“成长小说”理论来解读《简爱》53 从小说人物分析简奥斯汀的情感智慧54 浅谈中国经济发展中的问题55 《雾都孤儿》中南希双重性格分析56 女性主义视角下汤婷婷《女勇士》中华裔女性的重生57 从异化归化角度看汉语四字词组的英译策略—以中国苏州古典园林为例58 论希斯克利夫出走的必然性59 汉英叠词对比研究及其翻译60 Disillusionment of American Dream in death of a salesman61 广告翻译62 中西方婚姻观的差异63 中西跨文化交际中非语言行为的比较研究64 从女性主义解读《威尼斯商人》65 从女性主义角度解读惠特曼的《草叶集》66 天才的悲剧人生——论杰克伦敦的自传体小说《马丁伊登》67 论《白鲸》主角的悲剧实质68 《傲慢与偏见》中女性意识的体现69 《闻香识女人》角色分析70 跨文化视域中的英汉动物隐喻比较研究71 论圣经诗篇的修辞特点72 图式理论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73 虽不起眼,但不可或缺:从《洛丽塔》中的小人物看亨伯特悲剧的必然性74 论不可译到可译的历史性变化75 A Comparative Study on Business Etiquette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ofstede’s Cultural Dimension76 艾米莉狄金森死亡诗歌的解读77 国际时政专有名词的翻译与解读78 跨文化交际中的体态语79 The Comparison of Table Manners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80 星巴克营销策略研究81 从成长小说角度比较研究《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和《麦田里的守望者》82 田纳西•威廉斯《玻璃动物园》中的南方淑女形象83 童话世界里的诗意与纯美—赏析奥斯卡王尔德的《夜莺与玫瑰》84 威廉·斯泰伦《苏菲的选择》中的人文主义85 论《绯闻女孩》中的美国社会文化特征86 莎士比亚戏剧《皆大欢喜》的人物原型分析87 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角色扮演88 A Survey on Self-regulated Learning of English Major89 从僵尸和吸血鬼比较中西方文化的异同90 A Brief Analysis of the Syntactic Features of English Contracts9192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的追求和理想的分析93 阿法——《多芬的海》中的加勒比人94 盖茨比的人物形象分析95 《飘》中郝思嘉性格特征透析96 英语广告的语言特点97 An Analysis of Symbols in Young Goodman Brown98 跨文化商务谈判中的语用原则分析99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100 游戏教学法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101 翻译腔成因浅探102 从《儿子与情人》谈家庭失和与失衡103 论海明威作品中的语言特征104 黑人英语与非裔美国黑人文化的研究105 元认知策略在初中英语写作中的应用研究106 《本杰明•富兰克林自传》和《嘉莉妹妹》美国梦的对比研究107 论英语俚语的汉译—以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为指导108 商务英语中的颜色词浅析109 杰克•伦敦《海狼》中海狼拉尔森的性格分析110 英语广告双关语的语用分析111 从文化价值观对比研究中美企业管理模式的差异112 从合作原则视角析《认真的重要性》中人物对话的文学效果113 解析电影《黑暗骑士》中的美国个人英雄主义114 中美文化交际中的礼仪文化差异研究115 On the English-Chinese Translation of Movie Titles116 交际式语言测试在初中英语课堂中的应用117 An Analysis of Sexism in English Proverbs118119 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角色扮演120 浅析《珍妮姑娘》的悲剧原因121 英文歌曲名称翻译浅析122 英语报刊标题的词汇特点和修辞特点123 正面解读《名利场》中的蓓基-夏泼124 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重要性125 Christ Love in Uncle Tom’s Cabin126 英汉习语中的文化比较127 从功能对等理论看汉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128 灵魂救赎者—《七个尖角阁的老宅》中菲比的人物分析129 “集体无意识”理论观照下艾米莉的悲剧性130 汉语量词“条”“支”“枝”的认知研究及其英文表达131 从关联理论看《阿甘正传》的字幕翻译132 从用餐礼仪看中美核心价值观差异133 On Aestheticism in Oscar Wilde's The Picture of Dorian Gray134 从心理学的角度论《儿子与情人》中保罗的恋爱模式135 以《喜福会》中的母女关系为例试析跨文化交际中的“失语”现象136 论《野性的呼唤》的多重主题137 高中英语写作前口语活动设计与实施建议138 论《奥兰多》中双性同体观139 The Artistic Value of The Call of the Wild140 [毕业论文](经贸英语系毕业论文)国内手机APP营销现状及其策略分析141 从文化角度探析中英基本颜色词的比较和翻译142 图式在英语阅读中的作用143 论国际商务非礼貌言语行为144 On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from the Feminist Perspective145 网络英语对汉语词汇的影响研究146 An Exploration on Different Cultures in Terms of Flowers147 从《宠儿》透视美国黑人女性的悲剧148 The Effect of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on Creativity in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149 中美两国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地位的比较150 社会变化对马克•吐温文学风格的贡献151 《飘》的成长主题解读152 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的研究153 论密西西比河对马克吐温和《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影响154 On Carl’s Personality in Titanic155 《喜福会》中的象征主义156 《名利场》中女性命运对比157 交际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现状探究158 浅析商务谈判中的恭维语应用159 高中生英语学习成败归因现状调查及对策160 英语委婉语中的转喻现象分析161 高中英语阅读课堂教师提问策略对学生口语输出的影响162 从《爱玛》看简•奥斯丁的爱情观163 On the Translation of Names of Scenic Spots164 从生态批评论梭罗《瓦尔登湖》中对工业化的思考165 《呼啸山庄》和《暮色》系列的对比研究:《呼啸山庄》再次热销引发的思考166 On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American Culture in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167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esert Island Literature from Lord of the Flies168 爱的缺失:班吉康普森的痴人说梦—《喧哗与骚动》班吉叙述视角研究169 《等待野蛮人》中的寓言式写作手法170 汉英谚语翻译中的文化异同171 教师对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的作用及相对应的培养策略172 从旅游看中美核心文化差异173 Coincidences and Images in The Mayor of Casterbridge,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174 《麦琪的礼物》中环境语的分析175 嘉莉悲剧的原因探析176 守望何物--《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的困惑177 从语用学角度看广告英语中的模糊表达178 汉语无主句英译方法探析179 浅谈英语教学中的”合作学习法”180 关联理论关照下文化缺省现象及其翻译应对策略181 电影《死亡诗社》中的教育意义182 英汉绿色词对比研究183 Beyond Language, Toward Nature: A New Reading of In the Heart of the Country 184 试析厄内斯特.海明威的悲观主义倾向的成因及其在《丧钟为谁而鸣》中的体现185 美国基督新教与中国儒家的伦理道德的比较186 从儒学与基督教的角度探析中西文化差异187 H.G.威尔斯科幻小说中的科学措辞研究188 盖茨比悲剧的必然性189 礼貌原则框架下化妆品广告语篇研究190 中美奢侈品消费行为差异背后的文化影响研究191 浅析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及消除语言歧视的策略192 美国新闻报道中政治委婉语的语用解读193 解析《简爱》的帝国主义意识194 显现的被动•隐现的自我——《看不见的人》中被动语态的身份建构功能研究195 论《呼啸山庄》中耐莉丁恩的作用196 心灵探索之旅——析《瓦尔登湖》的主题197 金钱决定婚姻198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Translation Strategies199 会话含义理论在英文广告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