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的语言禁忌

合集下载

汉英禁忌语对比分析

汉英禁忌语对比分析

汉英禁忌语对比分析摘要:Taboo word(禁忌语)是一种非常普遍的语言现象, 存在任何一种文化,任何一个社会中。

目前,中英两国人们之间的相互交流越来越频繁,在跨文化交际中,为了避免所谓的文化休克,因此了解哪些话语是被禁止的是十分重要的。

英汉禁忌语在语言和词汇层面存在一定的相似性,但是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思维方式又导致了英汉禁忌语的迥异。

为了提高人们的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人们必须提高对禁忌语的了解,并且能够清醒的意识到在交流中避免使用禁忌语。

关键词:禁忌语不同点文化成因。

一、定义在语言交际中,有一些词语是不能随便说的,说出来就可能会引起听话人的不快和反感,这就是语言学上所说的“禁忌语”。

18 世纪英国航海家詹姆斯库克(James Cook) 首先发现了汤加群岛居民的这种禁忌习俗(taboo),并将该词引入英语,并被全世界各民族人民使用。

顾名思义,所谓禁忌语就是在日常生活或工作中禁止人们说某种话,或忌讳人们说某种话。

二、禁忌语的演进原始时代——愚昧(ignorance),在人类社会的初始阶段,由于人类认识水平的低下与征服自然能力的不足, 人们往往对自然现象和自然力不能理解甚至困惑、恐惧。

作为交际工具的语言被赋予一种它本身所没有的、超人的感觉和力量。

人们竟以为语言本身能给人类带来幸福或灾难, 以为语言是祸福的根源。

他们盲目的崇拜迷信语言的力量, 认为谁要是得罪这个根源, 谁就得到加倍的惩罚; 反之则得到庇护。

这样就自然而然的促成了禁忌语的产生。

封建时代——偏见(p rejudice), 中西方社会的封建时代都以等级森严著称,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有严格的界限, 黎民百姓的言语都要受到限制, 他们不允许使用上级的所谓高贵语言表达, 否则会招致杀身之祸。

于是, 禁忌语随之产生了。

现代社会——民主(democracy),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人类对自然界及社会各方面的认识大大提高。

现如今,人们愈来愈注重人类的和谐相处与共同发展, 愈来愈追求平等和自由。

英汉禁忌语比较的分析

英汉禁忌语比较的分析

英汉禁忌语比较的分析摘要:禁忌语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

不同的禁忌语反映了不同的社会价值观念和社会心理状态以及与之相应的文化传统。

通过对中西方禁忌语的对比分析,希望人们提升交流技巧,减少跨文化交往过程中所引起的不必要的误会和矛盾。

关键词:禁忌语文化英语比较1 引言Taboo(禁忌、禁忌语)一词来自太平洋群岛波利尼西亚(Poynesia)的汤加语(Tongan),在任何一种文化,任何一个社会中,都存在语言禁忌(linguistic taboo)。

禁忌是中西方文化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并反映在英汉语言中。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剧,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交流日益频繁,而语言作为交际的工具和桥梁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突出。

因此,了解中西文化中的语言禁忌的异同,做到入乡随俗十分重要。

2 数字方面的禁忌语在数字方面的禁忌,中西方表现出很大的差异。

例如,在中国的很多地方谈论岁数忌言70,73和84。

传说是因为孔子73岁死,孟子84岁死,而且在中国古文中“七十古来稀”,说是能活到七十岁的人很少,对好多老人来说,七十岁是一道坎,如果能迈过去就能多活几年,否则就到头了。

汉语中还对4忌讳,因为它与死偕音。

对7也一样,选电话号码时带有7和4的要的人也少。

英语国家避讳13和星期五,因为耶稣遇难的日子恰好是13号,星期五。

另外,中国人和英语国家的人们对偶数和奇数的态度也不同。

中国人偏爱偶数,好事成双,六六大顺,成双成对都是很好的例子;而西方人则把奇数(13除外)当作幸运的象征3 生老病死的禁忌语英语国家的人对“old”(老)的态度与中国人大不一样。

他们对“old”没有赋予肯定的联想,而是忌讳提到它,因而与之有关的禁忌语、委婉语比汉语多得多。

在他们眼里,老龄象征着衰败、没落、靠近死亡,于是就有“年长者”、“成熟”(the elderly, mature, )等委婉语。

老人不叫“the old”或“old people”,而叫“a senior citizen”,上了年纪的妇女和男人被分别委婉地称为“a grandma dame”或“a distinguished gentleman”。

商务礼仪与跨文化交际

商务礼仪与跨文化交际

商务礼仪与跨文化交际1. 引言商务礼仪与跨文化交际是在国际化和全球化的背景下,对于商业领域中个体或组织之间的交流和合作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商务礼仪的概念、重要性以及如何跨越不同文化背景进行有效的商务沟通。

2. 商务礼仪概述商务礼仪是指在商业场合中,根据社会习俗和道德规范来行事的一种行为准则。

它包括言谈举止、着装规范、餐桌礼仪、身体语言等方面的要求。

良好的商务礼仪有助于建立良好形象,增强信任,并推动商业合作取得成功。

2.1 言谈举止•注意用语和控制说话音量,避免使用冒犯性词汇。

•注意听取他人意见并及时回应。

•站立时保持姿势端正,坐下时保持直立且尊重对方。

2.2 着装规范•根据具体场合选择适当的服装,避免过于随意或过于正式。

•遵守当地的着装规范和习惯,尊重对方文化。

2.3 餐桌礼仪•使用正确的餐具,并掌握基本的餐桌礼仪。

•尊重对方饮食习惯和禁忌,避免冒犯他人。

2.4 身体语言•注意维持适当的眼神接触,展示自信和尊重。

•注意姿势、手势和表情,表达积极、友好的态度。

3. 跨文化交际技巧在跨文化交际中,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背景是非常重要的。

以下是一些跨文化交际技巧:3.1 倾听与学习•尊重并倾听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观点和意见。

•学习有关对方文化中重要的价值观、信仰和礼仪习俗等内容。

3.2 开放心态与谦虚•对于不同的观点持开放心态,并愿意接受其他文化视角。

•谦虚地接受并纠正自己可能存在的误解或偏见。

3.3 适应和灵活性•遵守对方文化的习俗和规则,尽量适应当地环境。

•在跨文化场合中展示适度的灵活性和亲近感。

4. 商务沟通技巧商务沟通是商务交际的重要环节,以下是在商务沟通中应该注意的一些技巧:4.1 调整语速和语言风格根据对方能力和理解程度,调整语速和语言风格,确保信息清晰地传达给对方。

4.2 注意非语言表达除了语言,还要注意肢体语言、面部表情以及声音、强调等非语言信号的传达。

4.3 提问与倾听通过提问来了解对方需求与期望,并通过倾听来积极回应,并表达自己的意见。

中西方禁忌语的差异

中西方禁忌语的差异

中西方禁忌语的差异称谓方面的差异由于汉英文化背景的差异, 使得两种语言在称谓和礼貌方面的表达截然不同。

西方人大多喜欢别人直呼其名,不论职位、年龄的差异如何悬殊, 他们认为这样的称呼很亲切。

如果称他们先生、夫人或小姐, 他们总觉得过于郑重其事, 不利于缩短相互间的距离。

西方人为了表示对前辈的尊敬, 晚辈可与长辈同名, 在外国人看来司空见惯的事情, 中国人则觉得不可理解。

对长辈或年龄大的人直呼其名或者取与之相同的名字, 被认为是大不敬或没教养的表现。

在中国, 人们用师傅、同志来代替不同的称谓, 而西方人经常用“Hi, hello”与别人打招呼, 或轻微发音来引起别人的注意。

4.2 私人话题方面的禁忌西方人很看重个人隐私, 对于他们来说, 年龄、金钱、婚姻状况, 一个人在政治上的见解和宗教上的信仰都属于他们的私事, 别人无权过问。

询问这些方面的问题会被看作是干涉他人隐私, 不礼貌、无教养的行为。

然而此类的禁忌在中国并不存在。

因为中国人热衷于密切的联系和相互之间的信任与关心。

一个人的事情也常常是所属大范围内的人们共同关心的与自己有关的事情。

询问在外国人看来是禁忌的问题, 中国人则认为这是密切人际关系,联络感情的表现, 在这种文化背景下, 所谓个人隐私几乎是不存在了。

4.3 数字方面的禁忌在数字方面的禁忌中西方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

例如, 在中国的很多地方谈论岁数忌言73 和84。

传说是因为孔子73 岁死, 孟子84 岁死。

英语国家避讳13 和星期五, 因为耶稣遇难的日子恰好是13 号, 星期五。

另外, 中国人和英语国家的人们对偶数和奇数的态度也不同。

中国人偏爱偶数, 好事成双, 六六大顺, 成双成对都是很好的例子; 而西方人则把奇数(13 除外) 当作幸运的象征。

4.4 动物方面的禁忌在中国, 人们认为猫头鹰是倒霉、晦气的象征, 汉语中夜猫子进宅意味着厄运将至, 而在西方, 猫头鹰则被认为是智慧的象征; 中国人对蝙蝠很有好感, 认为蝙蝠是吉祥、健康、幸福的象征, 通常与寿字连在一起出现, 如“五蝠拜寿”。

跨文化交际学

跨文化交际学

第二节跨文化交际学一、跨文化交际学的历史1、跨文化交际学兴起于美国原因:跨文化交际学的兴起与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外交政策有紧密的联系;P8美国有重要的社会文化背景:美国是个移民国家,文化多元化是它突出的特点;美国作为世界上教育和经济最为发达的国家之一,国际交流非常频繁;2、跨文化交际学的创立1959年,霍尔出版了无声的语言一书,标志着跨文化交际学的诞生;(6)价值观研究中国的跨文化交际研究起步晚,历史比较短,研究范围还比较窄,重要集中在外语教育和对外汉语教学领域,研究的成果是跨文化语用学;中国的跨文化交际研究一般性探讨比较多,而基于大量数据的实证研究还比较缺乏;第三节跨文化交际与汉语国际教育一、汉语教师学习跨文化交际的必要性1、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2、建立更敏锐的跨文化意识3、提高文化适应的能力4、建立开放宽容尊重的文化态度5、提高在不同文化环境中进行汉语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6、掌握培养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方法和策略;5、刘新身边周围的跨文化交际的事件和现象;第一节文化一、文化的定义文化是大多数说同一种语言和住一起的人们所分享的价值观念,这些价值和观念是世代相传的而且为人们提供对日常行为的指导;二、文化的要素1、第一种分类:与跨文化交际有密切的关系历史、宗教、社会组织、语言核心2、第二种分类:二、交际的要素1、传送者;信息的来源和发送者;2、信息;交际的内容;3、编码;指信息传送者在发出信息之前,在内心考虑要怎么样表达的过程;4、解码;指在信息发出后,接收信息的人对信息进行解读并赋予意义;5、媒介;6、反馈;接收信息的人在解读信息后,做出的反应;7、噪音;可能阻碍交际进行的因素;三、交际的特点1、交际是象征性的;2、交际是动态的过程;3、交际涉及意义的协商和共建;4、交际发生在意识的各个层面;5、交际是在特定的语境中发生的;;人第一节价值观一、价值观的定义价值观不是实际的行为,而是关于行为的规则;价值观是一套关于什么是真善美的标准系统;这些规则和标准是用来判断和指导人们行为的;价值观不是个人的喜好或者倾向,而是一种集体的文化意识;二、价值观的种类1、终极性价值观:关于生命、生存等终极目标的价值观2、工具性价值观:关于道德和能力的价值观;4、不确定性回避5、长期导向与短期导向三、霍尔的高语境文化和低语境文化理论1、定义:高语境文化与低语境文化指的是,当人们进行交际时,他们对于倾听者知道多少所交谈内容的一种理作当然的想法;在低语境交际中,倾听者对于所交谈内容知之甚少,必须明确被告知所有事情;在高语境交际中,听者已了解了语境,并不需要提供背景信息;2、低语境交流倾向于使用直接的语言交际风格;有如下方面(1)不特别强调情景或语境(2)重要的信息通常靠明确的语言交流来传递(3)自我表达、流利的语言和雄辩的讲话收到推崇(4)直接表达自己的意见,并试图说服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3、高语境文化的交际特点(1)不强调明晰的语言信息(2)重要的信息通常靠情景性的线索来传递地点时机情景关系(3)崇尚人际关系的和谐,在交流中有使用模棱两可的语言和保持沉默的倾向(4)人们试图绕圈子,不直接说不,3、文化模式和价值观是动态的,具有多样性,每种文化中都会存在逾期主流文化完全不相同的亚文化,应避免对一种文化模式作简单化的概括;4、以文化相对主义的态度来看文化的不同,学会站在对方文化的角度来理解文化价值观的差异,要避免以自己的文化价值观作为唯一标准来评判来自不同文化的人的行文对错或好坏5、到一种新的文化中去的时候,要接触更多的人群,观察更多的事物;第一节语言与文化一、萨丕尔沃尔夫假说1、基本观点:语言不仅表达和反映了思想,而且还塑造了人们的思想和世界观;2、三层含义:1不同的语言以不同的方式感知和划分现实世界;2一个人所使用的语言结构影响他感知和理解世界的方式3讲不同语言的人感知到的世界是不同的;二、语言与价值观1、语言与文化的关系;第三节语用与文化一、礼貌原则与策略1、礼貌原则:得体准则;慷慨原则;赞扬原则;谦虚原则;一致原则;同情原则2、1中国人礼貌的四个特征:尊重谦逊热情文雅2中国人的五条礼貌准则:①贬己尊人原则最重要②称呼原则③文雅原则④求同原则⑤德、言、行原则3、礼貌策略的使用程度受到以下三个因素的制约(1)说话人与听话人之间的权力距离(2)说话人与听话人之间的社会距离(3)言语行为的加强程度二、称呼语三、称赞语四、道歉语五、请求语在语言中的文化因素,培养敏锐的“文化意识”;2、语言的含义与文化有密切关系;汉语教师要特别关注词语的内涵意义,特别是处于的象征意义联想意义风格意义感情色彩等与文化密切相关的内涵意义;3、语境交际风格的差异是造成跨文化交际障碍的重要因素;4、语言的含义和使用规则具有跨文化的差异性;第一节非语言交际一、什么是非语言交际1、定义:1一切不使用语言进行的交际活动统称为非语言交际;2通过多种交际渠道进行有意和无意的编码与解码的非语言行为;3非语言交际涉及所有在一种交际情境中发出这自己生成的以及他对环境利用形成的非语言刺激;这些刺激对发出者或接受者具有潜在的信息价值;2、分类:1体态语2副语言3时间观念4空间利用;;体态语,又称为身体语言;包括外贸服饰、面部表情、眼神交流、首饰、姿势、身体接触等;第三节时间观念与文化看书时间观念,指的是人们如何对待和使用非正式的时间,例如人们对于准时、预约、计划性、最后期限等问题的看法和处理方式第四节空间利用与文化看书第一节文化适应一、文化适应的模式跨文化心理学把文化适应的研究对象分为四大类:旅游者、旅居者、移民者和难民;旅居者是指在国外短暂居住的人,他们一段时间之后会回到自己的国家;主要注意这一种人群;1、BR认为文化适应的过程是个人改变自我的过程,而个人处理文化适应的策略主要是由两个因素组成:一是个人对保持自己原有文化传统和身份的态度;二是个人寻求与新环境主流文化建立新的人际关系的模式;这两种因素的不断互相作用,形成了四种不同的文化适应策略或模式:;2、个人性格特点:指个人性格因素中,与文化适应能力有密切关系的对模糊性的忍受度,内在动机、灵活性、幽默感、内向与外向的性格特点;3、期望值:过高则会形成负面影响,过低则会形成正面影响4、社交支持:指包括家人、朋友以及其他人士的人的支持;没有社会网络的支持,人们容易产生孤独感和焦虑感;5、目的文化的知识:掌握越多目的文化的知识,越能促进文化适应;流利的目的国语言水平对文化适应有直接的积极影响;第二节文化休克一、什么是文化休克1、文化休克是指由于失去了熟悉的社会交往符号而引起的焦虑;文化休克是一种心理焦虑;2、文化休克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过去熟悉的文化规则在新的环境中不再适用,而新的文化模式对于陌生人来说不是庇护所而是冒险的场所;这种变化带来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使人产生心理上的紧张和焦虑;二、文化休克的表现,①有文化地位vs目的语文化地位②第二语言学习者的文化适应模式是融合、通话、分离还是边缘化③第二语言学习者对目的语文化的态度是开放的还是封闭的④第二语言学习者的原有文化是否具有很强的内聚力它的规模有多大⑤第二语言学习者的原有文化与目的语文化在价值观和信仰方面是否一致⑥两种文化对彼此的态度怎么样⑦第二语言学习者在目的语文化中居住的时间有多久(2)社会距离对第二语言学习的主要影响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决定第二语言学习者与目的与接触的数量二是决定第二语言学习者对于可获得语言输入的开放程度二、文化关键期假说1、含义:指一个人从出生到青春期12岁是学习外语的最佳时期,一旦错过这个时期,第二语言学习者很难达到母语者的水平;2、第二语言学习的最佳时期出现在文化适应的第三个阶段——恢复期;三、对汉语教师的建议1、了解学生可能处于的文化适应阶段;2、了解学生可能采取的文化适应策略;3、为学生创造更加有利和宽松的学习环境4、培养学生对于中国文化和其他国家文化的兴趣和积极态度;5、关注学生的情感因素,帮助他们调整心理状态,减轻心理焦虑第一节刻板印象一、什么是刻板印象1、含义:刻板印象又叫做“成见”或“定向观念”,是指对一个群体成员的概括性看法;2、特点:(1)刻板印象是人们正常思维的一部分;(2)刻板印象是文化的一部分;(3)刻板印象的最大局限是以偏概全;二、刻板印象的来源1、诅咒2、规避3、歧视4、人身攻击5、灭族三、如何克服偏见1、坦诚面对自己的偏见2、扩大与不同文化的人的接触范围3、参加课程学习和培训4、在交际中避免使用带有偏见或歧视色彩的表达方式,特别是对弱势群体要注意使用委婉而礼貌的称呼第三节种族中心主义一、什么是种族中心主义1、含义:又叫“民族中心主义”或“文化中心主义”,是人类学的一个概念;种族中心主义指的是在思考和评价别的文化时,把自己的文化放在一切事物的中心位置,并且以自己文化的框架作为衡量的标准2、表现:一是认为自己的文化比别的文化优越;二是以自己文化的价值观或规范来衡量或评价别的文化;3、特点:(1)种族中心主义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有自己的社会思想、道德观、世界观,人们不应该用自己的一套标准来衡量其他民族的文化;二、从种族中心主义到文化相对主义的转变看书否定阶段→辩护阶段→轻视阶段→接受阶段→适应阶段→融合阶段三、发展移情能力移情是站在他人的立场上看待问题;1、关注和留心2、接受并欣赏文化差异3、了解自己的文化4、以移情方式去交际第一节教学理念与方式一、以教师为中心和以学生为中心1、以学生为中心(1)主要体现:第一,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和兴趣;第二,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2)特点:①教学方法充分考虑学习者的需求、风格和目标②教学方法赋予学生一切控制权③课程安排吸收了学生的意见,而不是教师自行确定教学目标三、以语言结构为中心与以意义和交际为中心教学理念1、以语言结构为中心的汉语教学主要有以下特点①以讲解和练习语法及词汇为中心内容②大多采用演绎法来讲授语言形式③课堂活动以语言练习为主④大量使用句型操练或翻译练习⑤强调语言的准确性,纠错行为较多⑥课堂上缺少学生之间的真实的交际性活动2、以意义和交际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多被西方第二语言教学所采用;主要采用交际法和第五节学习的动机、风格与策略一、学习动机1、工具性动机和融合性动机动机取向工具性动机是指学生学习外语是为了实际的目的,比如得到学分、获得文凭、能够阅读相关资料等;工具性动机在母语环境下的外语学习中更加普遍;融合性动机是指学生对于目的语国家的人们和文化感兴趣,希望与目的语国家的人进行交流或融入目的语社会;融合性动机更适合目的语环境中的第二语言教学;2、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内在动机是指学习完全处于内在的需要或者欲望;外在动机是指为了追求外在的奖励或逃避惩罚而学习;二、学习风格学习风格是人们对所学的信息进行感知、记忆、处理和反应的一般方式;下面分析集中有明显跨文化差异的学习风格进行分析;(1)场独立与场依存风格(2)分析型与整体型风格(3)冲动型与深思型风格(4)视觉性、听觉型与动感型风格。

中外文化禁忌语比较

中外文化禁忌语比较

习俗禁忌:清明 节、中元节等节 日被视为不吉利
数字禁忌
数字4:与“死”谐音,被 视为不吉利
数字7:与“气”谐音,被 视为不吉利
数字8:与“发”谐音,被 视为吉利
数字9:与“久”谐音,被 视为吉利
日常生活中的禁忌语
数字禁忌:如4、13等不吉利的数字 颜色禁忌:如白色、黑色等不吉利的颜色 语言禁忌:如“死”、“病”等不吉利的词语 行为禁忌:如踩门槛、打喷嚏等不吉利的行为
感谢您的观看
汇报人:
第三章
西方文化中的禁忌语
称谓禁忌
称呼他人时,避免使用种族、性别、年龄等敏感词汇 在正式场合,避免使用过于亲昵的称呼 在非正式场合,避免使用过于正式的称呼 在西方文化中,直呼其名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
话题禁忌
宗教信仰:在西方文化中,宗教信仰是重要的话题,需要尊重他人的信仰和宗教习惯。
政治观点:在西方文化中,政治观点是敏感的话题,需要避免过于激烈的讨论和争议。
添加 标题
起源:禁忌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社会,当 时人们认为某些词语或表达方式具有特殊的力 量,可能会带来不幸或灾难。
添加 标题
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禁忌语的范围逐渐扩 大,涵盖了更多的词语和表达方式,同时也受 到不同文化、宗教和社会背景的影响。
添加 标题
影响:禁忌语的使用和传播,反映了不同文化 之间的差异和冲突,也体现了人们对语言和文 化的尊重和敬畏。
正确使用语言,避免冒犯他人
在交流中注意使用礼貌用语
避免使用带有歧视或侮辱性 的语言
了解不同文化背景的禁忌语
尊重他人的文化信仰和价值 观
了解不同文化背景,避免误解和冲突
学习不同文化的禁忌语和习俗 在跨文化交际中尊重对方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 避免使用可能引起误解或冲突的语言和行为 学会用恰当的方式表达歉意和感谢,以化解误解和冲突

中美社交禁忌比较

中美社交禁忌比较

中美社交禁忌文化比较之礼仪禁忌【摘要】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都保留着各自的文化以及特色文化。

一种文化与另一种文化发生碰撞,会衍生出一种新的文化,但在两种甚至多种文化进行交流时,必然会有摩擦的部分,即“文化禁忌”的敏感触及。

中国文化是东方文化的一个典型代表,美国是西方文化的一个融合体,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侵袭,中美文化的交流也越老越密切起来。

将中美这两个最具典型代表性国家进行比较,能够使我们在审视中国五千年文化的同时,让我们更全面的了解美国文化,因此我们组就“中美社交禁忌文化比较”这一具象课题进行了讨论、分析及论述,而该篇就中美礼仪禁忌进行比较【关键词】中美社交礼仪禁忌文化一、中美社交禁忌文化产生的宏观背景(一)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集体主义指的是一种强调集体和国家的重要性,强调集体利益应该凌驾于个人利益之上的文化价值观念。

个体主义认为个人虽然离不开社会集体,但是正是由于个人对自我利益和幸福不断追求才最终推动了社会的前进,因此在社会事务中应首先考虑个人的幸福和需要。

不同的文化传统,使中美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等方面也存在着相当大的文化差异。

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的过程中,儒家思想一直占据着根深蒂固的统治地位,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极其深刻和久远的影响。

中国人向来以自我贬扬的思想作为处世经典,接人待物、举止言谈以谦虚为荣、以虚心上进为本,反对过分地显露自己表现自我。

因此,中国文化表现出群体性的文化特征,这种群体性的文化是不允许把个人价值凌驾于群体利益之上的。

而美国价值观的形成至少可以追溯到文艺复兴运动时。

生活中人们崇拜的是“强者”、“英雄”,有本事、有才能的强者得到重用,缺乏自信的弱者只能落伍甚至被无情的淘汰。

因此,美国文化体系出个体特征,从他们追求的“个人英雄主义”和“自由主义”都表现出美国人的个体主义特征崇尚个人价值凌驾于群体利益之上。

(二)“天人合一”与“天人相分”中国人传统的宇宙观,对自然的态度是“天人合一”,人应当顺应自然规律和对大自然的膜拜,世间万物都是一个统一体,而且大自然有生命且有灵性。

论中西禁忌习俗

论中西禁忌习俗

论中西禁忌习俗【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国际间的交往合作日益增多,有中西的文化背景不同,在交往中难免产生误解,而禁忌就是其中一个最敏感的话题,禁忌无所不在,大到政治、文化、外交,小到衣食住行、社会交往,如果对交往对方的禁忌不了解,触犯了对方的禁忌,那么交往就无法进行,为了在跨文化交际中避免误会产生,了解西方禁忌习俗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禁忌禁忌习俗中国西方一、中西禁忌习俗的意义和目的(一)禁忌的意义随着社会的发展,国际间的交往合作日益增多。

有中西的文化背景不同,在交往中难免会产生误解,而禁忌就是其中一个最敏感的话题。

禁忌无所不在,大到政治、文化、外交,小到衣食住行,社会交往。

如果对交往对方的禁忌不了解,触犯了对方的禁忌,那么交往就无法进行。

为了在跨文化交际中避免误会产生,了解西方禁忌习俗是十分必要的。

帮助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更好的了解对方,意识到怎样在合适的文化氛围中,做出恰当的语言交际行为。

如果意识到交际失误,怎样采取补救措施,调整自己的言语行为规范,避免交际冲突。

论文中涉及到的中西禁忌习俗,可以减少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失误,避免人际冲突,保证交际顺利实现。

(二)禁忌的目的禁忌是十分敏感和不详的,它在跨文化交际中为我们设置了障碍。

在日常交往中,如果不慎触犯了禁忌,会导致对方产生误会 ,甚至拒绝继续来往,因此,研究禁忌可以避免不愉快的事发生,促进国际交往的顺利进行二、禁忌的定义和起源(一)禁忌的定义“禁忌的国际通用名词是Taboo或Tabu(英文,音译‘塔布’或‘塔怖’,意译即禁忌),这个词来源于中太平洋的波利尼西亚群岛,系太平洋波利尼西亚群岛土语音译。

”1“‘塔怖’原是南太平洋波利尼西亚汤加岛人的土语,其基本含义是‘神圣的’、‘不洁的’和‘危险的’、‘不可接触的’意义。

在中国,与‘塔怖’相对应的词便是禁忌。

”2禁忌,原本是一个民俗学的概念。

东汉学者许慎所著的《说文解字》是这样解释这两个词的含义的:禁,吉凶之忌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方make love, in a state of nature my friend, little sister,number three
分泌以及排泄
中方分泌及排泄涉及到人的隐私部位又与性器官联系紧密,所以也被视为禁忌直
说的词语,而且这些行为本身有些污浊,实在不算是一件雅事,与人交谈中随便
提及此类词语很容易引起别人的反感。在中国,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通常改称为解手、方便一下、去卫生间、去洗手间,这反映了人们鄙弃粗俗,崇尚文雅的心理除此之外,这类禁忌还包含妇女的月经。在生活中有些人常常用好朋友,特殊期,来事,见习等委婉方式表
隐私
中方家丑不可外扬,团结,友好
西方
在中国人们最常见的一种寒喧方式是问“你吃了么?”为了表示
关心,人们喜欢问一些诸如“你多大了?”、“你结婚了没?”、
“有小孩没?”、“你一个月挣多少钱?”等等,但在英美人看来却
是很无礼的。因为英美人强调独立的个性,他们认为这属于他们的
Privacy(隐私),是绝对不能让别人干涉的。在英语中有这样一种说
姓名称谓
中方有亲属工作上有区分
中国尊敬长辈的优良传统依然代代流传,如果子女直呼父母的姓名会被认为是忤逆不敬缺乏教养的表现。汉语中有很多称呼长辈的亲属称谓,如爸爸,妈妈,爷爷,姥姥等,同时还有张爷爷,李奶奶,孙阿姨等由姓氏加辈分称谓构成的称呼语。在工作中,单位一般有上下级的分别,下级称呼上级一般以职务相称,如总经理,董事长,厂长等,有时会在职务前加姓,如王总等。

中方
在中国文化中,人们向往长生长寿,避忌说死。受伤,生病使人痛苦,很可能让
人死亡,是人们最不想经历的事情。死亡是人们的意识中最恐怖的事,所以在汉
语中,表达这些事物的词语都是语言中的禁忌,这一观念在今天的现代汉语方言
中还可以找到影子。在北方某些地区,受伤常常被称作“挂彩”,在南方,则称为
“带花”。在某些地区,人们忌讳说“吃药”而称“吃好茶”。在香港探望病人时,
西方英语国家的人在社会交往中很少考虑地位、辈分、年龄等差距,常常直接以姓名相称,这在他们看来是在表示平等与亲切。everyone borns equal
不可妄称耶和华上帝的名字பைடு நூலகம்妄称者必有罪
人们对god, heaven, christ, Jesus等有关宗教的词语怀有很深的敬意,认为只有在严肃庄严的语言中才可以使用这些词语
忌送剑兰、梅花等花束,因为剑兰与“见难”即日后难相见谐音,“梅”与“霉”
谐音,被视为倒霉,这些花卉被视为“不吉利”特别不适合送给病人
西方如西方人用B.0.代
替狐臭Body Odor;用C.C代替癌症cancer; V.D代替性病
venereal disease; a slow learner代替愚笨的学生( a stupid
“老孙”是汉语中特有的称呼方式,
西方禁忌说”old”.”Old”inducates someone is not useful,sick and ugly
“Old”can be said”senior, the long-lived,elderlymen, a distinguished gentleman”
济、婚姻状况、政治倾向和宗教信仰方面的话题。
私人财产,年龄,收入,婚姻,工作,住址,经历,信仰,健康
Mind your own business. 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
贫穷
西方poor needy, unserpriviliged,disadvantaged
种族歧视
种族歧视是一个很敏感的话题,有种族歧视意味的词语毫无疑问应当被禁止
动物
中方鸡是吉祥的动物(吉祥如意),狗含贬义(狗急跳墙,疯狗咬人)
西方chicken is not brave,and afraid to do something,妓女,cock (男性生殖器)
数字
中方好事成双,“六”“禄”同音,六六大顺
四”和“七”,也是由于不同的原因和死亡联系在一起。对“四”的避讳是因为它的读音与汉语中的“死”相似。人们在选择电话号码、车牌号码、门牌号码时都会尽量避过“四”。在台湾的医院里没有四号楼或四号病房;公共汽车没有四路;四月忌婚嫁的习俗这些都出于对“四”的禁忌。数字“七”因为和中国的丧葬习俗有关,也被列入忌讳的数字之列。在中国人死后每隔七天要做一次佛事,称为“作七”直至七七四十九天而止。所以在有些场合,人们是要避过数字七,比如人们选择良辰吉日一般避过逢七的日子。
西方
西方人信奉基督教,耶稣正是由于犹大的出卖才被钉在十字架上,而
犹大正是最后的晚餐上的第十三位客人,所以十三被认为是一个不吉利的数字。
在西方,受最后的晚餐的影响,对十三个人同桌进餐有很大禁忌,常常有招之即
来的十四号宾客。所以座
位、房间、街道、车牌、楼层,房间等一般都不会出现13这个号码,重大活动都
不适宜在13日举行。如果“十三”号又逢星期五,那就更加不祥了,因为星期五
现在,在英语中black people可以用来称呼黑人,此外还可以称他们为AfricanAmerican,这种称呼最为得体。中国是多民族共同生活的国家,有一些涉及民族
歧视的禁忌语。有些人把回民说成“回子”,用“高丽棒子”指代朝鲜族。这些种
族歧视语毫无疑问也应该杜绝。

生老病死

在某一时期,汉语中表达怀孕,生育的词语是不能直说的。受落后的封建迷
信思想的影响,人们认为怀孕及生育与性行为有关,所以生育之事也沾染了“可
耻”的性质,往往不直说。在旧时中国社会,人们十分看重子嗣,生子添丁是家
庭中一件大喜事,所以人们常常将妇女怀孕婉称为“有喜了”。在现代社会,人们
的认识发生了很大变化,涉及到生育的问题一般不再避讳,怀孕、孕妇、分娩等
都是会话中常见词汇。在英语国家中,人们可以直接谈论生育的问题不用加以避
讳,英语中也有一些委婉语表示怀孕,如eat for two/in a delicate condition /expecting
a child/well—along(心满意足).

中方人会变老是自然规律,中国人对待衰老没有什么特别的顾忌。在汉语中“老”
在中国,丧葬和死亡密切相连是有诸多禁忌的,寿衣,
寿材是带有委婉意义的词汇,用来代替人们不愿说出的词语,人们特意加“寿”字以破不祥。有些人忌讳说“棺材”而改称为“寿材”、“寿器”或“长生板”
西方pass away, go to another world, go to sleep forever, return to dust, be with God,expire, decease, perish, cut off
出于礼貌和尊重,有很多委婉的表达方式。人们当着跛腿的人不
说“瘸”,而说“腿脚不灵便”,“腿脚不好”。当着失聪的人不说聋,可以说“耳
朵背”,“耳朵不好使”。同理,身体的很多部位的缺陷人们都用“……不好”来委
婉表达。“残废”在汉语里是一个不受欢迎的词,“废”是一个很让人伤心的字眼,
人们对“废”字有很大的忌讳,现在用“残疾人”不用“残废人”。
性,分泌以及排泄

中方由于受到儒家伦理思想的影响,人们认为性行为是充满邪恶让人羞耻的事,即使是正常的两性关系也是极其私密不便直说的,在公共场合谈及“性”很容易让人面红耳赤,感到难堪。平常说话人们在提到“性”时,常用“房事”“同床”等词语代替,至于不正当的两性关系汉语中有“有外遇”“走野路”等代替说法。现代社会,人们通常用“发生关系”“做爱”指代性行为,在不得不说到性器官时,要用“下体”“阴部”等代替。
使用。
如nigger, niggruh, negro, boy.毫无疑
问,用“黑鬼、黑奴”这样的称呼语是对别人尊严的践踏,是一种很无礼的行为。如“black”与“邪恶”、“罪孽”、“肮脏”等有关,“blackguard”(恶棍)、“black mark”(污点)等等。因此在美国英语中,白人曾一度回避使用“black”这个词,并用“Negro”来代替,
也是凶日,亚当和夏娃被逐出伊甸园,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都是星期五,因此
这一天被认为是罪恶之日,结婚、旅行、乔迁等都不适宜在这一天进行。
十三,星期五(凶日)
关于生理缺陷的语言禁忌汉语英语中都有。
具有生理缺陷是人的一种不幸,
没有人希望自己有无法改变的缺陷。如果直接跟他们谈论缺陷,是一种极其不礼貌的行为。
student) ; a special student代替有残疾的学生( a disable
student) ; a visually retarded student指盲学生( a blind
student) ; the handicapped代替跛子( the crippled)等等。
He doesn’t feel well(He is ill)
死亡
中方
死亡是人们最不喜欢涉及的事情。亲戚
朋友去世后,人们在与死者关系亲近的人面前,不方便用“死
亡”一词直接提到死者。中国和西方在这一点上是一样的。
我们中国人往往用“安息”、“仙逝”、“夭折”、“长眠”、“作
古”、“永别”、“辞世”、“逝世”、“过世”、“走了”、“老了”、“不
在了”、“出远门了”、“没了”等说法来代替“死亡”一词。
字没有贬义有些时候它还含有褒义。在中国“敬老尊贤、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流传千百年,汉语中有很多称赞老年人的成语如:“老当益壮”、“老骥伏枥,志在
千里”等。在中国,“老了”并不等于没有能力了,相反“老”是智慧、权威、学
识的象征,老人们都以自身丰富的阅历和生活经验为荣,“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
前”“老马识途”“姜还是老的辣”等俗语都是用来形容老年人丰富的经验。“老张”
go to the bathroom/restroom, powder her room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