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中语言禁忌

合集下载

跨文化交际中的禁忌

跨文化交际中的禁忌

跨文化交际中的禁忌在当今全球化的社会中,跨文化交际已成为一种必需的能力。

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进行交流和合作,需要了解和尊重对方的文化和习俗。

由于文化差异的存在,很容易出现误解和冲突。

而在跨文化交际中,有一些禁忌是需要格外注意的,以避免伤害他人或产生不必要的矛盾。

本文将就跨文化交际中的禁忌进行探讨,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重视和注意。

一、语言禁忌语言作为跨文化交际中最基本的工具,使用得当可以促进交流,但如果使用不当则可能引起误解甚至冲突。

需要注意的是语言的敏感词和禁忌词汇。

在不同国家和地区,敏感词和禁忌词汇可能有很大的差异。

在中国,四川话中的一些词汇在普通话中可能是禁忌词,因此需要注意避免使用。

在西方国家,一些种族和性别相关的词汇也是禁忌的,使用可能引起对方的反感。

需要注意的是语言的尊称。

在不同文化中,对待长辈和上级的称呼方式也有着不同的规定,需要根据当地的习俗来使用,以示尊重和礼貌。

二、宗教禁忌宗教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文化因素之一,而宗教礼仪和信仰观念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也有着巨大的差异。

在跨文化交际中,需要特别注意避免触犯对方的宗教信仰和禁忌。

需要避免在对方宗教场所进行不当行为。

在伊斯兰教国家,对清真寺和穆斯林的尊重是非常重要的,游客需要避免在清真寺内穿着暴露或者做出不当的行为;在印度,对牛的尊重也是非常重要的,需要避免伤害牛或者在牛神庙内进行不当的行为。

需要避免讨论对方的宗教信仰和观念。

宗教是人们最为敏感的话题之一,很容易引起争议和冲突。

在跨文化交际中,需要避免议论对方的宗教信仰和观念,保持中立和尊重。

三、饮食禁忌饮食文化是每个国家和地区都有的重要文化组成部分,而饮食禁忌也是跨文化交际中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

需要尊重对方的饮食习惯和忌讳。

在印度教国家,牛被视为神物,而在伊斯兰教国家,猪肉是被禁止食用的,因此在这些国家需要避免带入或者食用这些食物。

需要尊重对方的餐桌礼仪和用餐方式。

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用餐礼仪和方式也有着很大的差异,需要在跨文化交际中尊重对方的用餐规矩,以避免造成尴尬或冲突。

跨文化交际中的禁忌

跨文化交际中的禁忌

跨文化交际中的禁忌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员之间进行交流和沟通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由于每个文化都有自己的习惯和价值观念,因此很容易发生误解或冲突。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我们需要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的差异,避免触犯对方的禁忌。

跨文化交际中的禁忌包括很多方面,涉及到语言、行为、礼仪等多个方面。

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需要注意避免触犯对方的禁忌,下面就介绍其中一些常见的禁忌。

首先是语言方面的禁忌。

不同文化对语言的使用有着不同的要求,而且很多词汇在不同文化中有着不同的含义。

所以在跨文化交际中,需要特别注意避免使用对方文化中被视为不礼貌或冒犯的词汇。

比如在一些国家或地区,称呼对方的家庭成员或祖先是被禁忌的,因为这被视为对对方家庭的不敬。

其次是行为方面的禁忌。

不同文化对行为的要求也有着差异,一些行为在一个文化中可能是礼貌的,而在另一个文化中却可能是被视为冒犯的。

比如在一些亚洲国家,用左手触摸食物是被视为不礼貌的,因为左手在那里被认为是不洁净的。

所以在与这些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时,需要特别注意避免用左手触摸食物。

除了以上提到的几个方面,跨文化交际中的禁忌还包括风俗习惯、时间观念、形象和形体等方面。

在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时,我们需要通过学习和了解对方的文化习惯和价值观念,避免在交流过程中触犯对方的禁忌。

避免触犯对方的禁忌,首先是要尊重对方的文化。

了解对方的文化习惯和价值观念,尊重对方的习惯和信仰,不轻易做出冒犯行为。

其次是要注重沟通技巧。

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时,要注重语言的表达方式和交流技巧,避免使用冒犯他人的词汇或行为。

再次是要保持谦逊和善意。

在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时,要保持谦逊、善意和友好,不以自我为中心,尊重对方的需求和感受。

在跨文化交际中要避免触犯对方的禁忌,需要我们了解和尊重对方的文化差异,注重沟通技巧,保持谦逊和善意。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和合作,促进文化交流与共同发展。

语用学角度下英汉交际中的禁忌语

语用学角度下英汉交际中的禁忌语

语用学角度下英汉交际中的禁忌语语用学是一门研究语言在交际中的应用和理论的学科,它对于研究语言交际中的禁忌语言有着重要的作用。

禁忌语言是指不受欢迎或令人反感的语言,由于不同文化、不同社会、不同地区、不同群体及不同时期等因素的影响,禁忌语言在不同语境和语言中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本文主要从语用学的角度出发,分析英汉交际中的禁忌语,探讨在跨文化交际中如何避免禁忌语言的使用。

一、社交禁忌语在英汉交际中,社交禁忌语是指可能导致或被认为导致犯忌的文化语言。

比如,中国人在生日时,听到别人祝福自己“生日快乐”会回答“谢谢”,而英语中“happy birthday”和中文不同,不属于一个可以直接回答的禁忌语,回答“谢谢”会显得很奇怪。

另外,在英语国家中,问别人年龄或身高体重等也是不被允许的,而在中国很普遍,这些问题可以直接问。

在社交场合,由于文化差异的存在,我们应该注意遵守当地文化礼仪和规矩,避免使用不含善意的暴力语言,比如歧视某个族群、某种性别和宗教信仰等。

此外,还要注意吐痰、打嗝、打哈欠、咳嗽等不雅行为,这些举动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中也有所不同,应该尽量避免。

二、性别禁忌语在英汉交际中,性别语言禁忌主要指使用差异不当或不考虑别人性别感受的语言。

我们应该避免使用一些暗含性别歧视的语言,如“男子汉气概”“窝囊废”等,因为这些语言不仅可能会让性别敏感的人感到冒犯,同时也不符合人类平等和尊重的原则。

在语言交际中,差异化并不是一件坏事,但是不该过度强调或者是值得注意的是,性别问题,和其它问题一样,应当尊重别人的性别选择和性别认同。

对于跨性别等特殊群体,在日常交往中要注意使用正确的称呼及用语,尊重其自我认同和平等权利。

三、宗教禁忌语在英汉交际中,宗教禁忌语的使用要特别注意,因为宗教是一个十分敏感的话题,底线、界限和约束都较为明确。

我们要注意避免在交际中涉及到诸如某个国家的宗教血统、教派争端、圣约、教义、神话、神明等方面的话题或用语。

跨文化交际中的禁忌现象与解决方法

跨文化交际中的禁忌现象与解决方法

跨文化交际中的禁忌现象与解决方法
跨文化交际是现代社会不可避免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人类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

无论是旅游、商务活动还是学术交流,都需要进行跨文化交流。

然而,由于人类的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也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禁忌现象。

本文将从跨文化交际中的禁忌现象以及针对这些现象的解决方法进行探讨。

首先,跨文化交际中的禁忌现象具体包括哪些呢?在不同的文化中,有些行为
或言语可能是非常普通的,而在另外一些文化中,却被视为不合适的、不礼貌的或是冒犯的。

例如,使用错误的手势、不当的问候语、不合时宜的饮食习惯等等,这些问题都会影响到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其次,针对跨文化交际中的禁忌现象,我们该如何解决呢?这里提供几种实用
的建议。

首先,需要尽可能地了解对方的文化,包括语言、习俗、礼仪等等。

在和对方交流的时候要特别注意不要触碰对方的禁忌点,比如一些敏感话题、食物偏好、习惯等等。

其次,需要注意自己的用语和行为,尽量做到与对方文化相符合。

第三,需要与对方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及时解决双方之间的误解或不适应。

最后,需要对自己的态度进行调整,尽可能地保持开放、理解和接纳,不断拓展自己的视野,提高自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总的来说,跨文化交际中的禁忌现象在实际交流过程中很难避免,但是我们可
以采取上述措施来尽可能减少这种影响。

在全球化时代,跨文化交际能力已经成为一个必备的素质,只有不断学习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才能更好地适应未来的挑战和发展。

跨文化交际中的英语语言中的禁忌语

跨文化交际中的英语语言中的禁忌语

跨文化交际中的英语语言中的禁忌语作者:马锐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2年第41期摘要:禁忌语是人类社会特有的而且是普遍的文化现象,是人类思维对文化的一种反应。

本文从禁忌语的定义、起源、特点和功能四个方面对英语中的语言禁忌进行分析,从而加强对跨文化交际中英语文化的了解,促进跨文化的交流。

关键词:禁忌语;起源;特点;功能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1-0174-02一、引言: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将禁忌一词解释为:words likely to be considered offensive,shocking or indecent by certain people(though not necessarily by everyone)。

现代语言学家Bobbinet (1978)认为,禁忌是一个社会所树立的原则或规范,用以阻止有害于人们的行为。

禁忌反映在语言上就是禁忌语,由于其敏感性,在特定文化的实际交流中通常采取“回避”态度,权威性的语言学史很少有记载,但是禁忌语有其存在的意义。

在跨文化交际如此广泛的今天,由于不同文化的禁忌并不相同,如果使用不当,会造成误解、冲突。

本文从禁忌语出现的原因、分类、特点以及作用方面对语言禁忌进行深入探讨。

一、禁忌语出现的原因首先,语言灵物崇拜的影响。

自然知识不发达的古代,人们无法理解如风雨雷电所产生的声音。

这些似乎具有某种超自然力量的声音就变成了一种神秘且具有魔力的东西,会给人们带来好运或者是厄运,这也就是“语言灵物崇拜”。

最能说明这一现象的就是咒语(spell),人们相信咒语具有神奇的力量,可以保护自己或作为复仇的工具。

再如对死亡、疾病、贫穷等的禁忌,日常交流中都是要尽可能避免。

如英语中会用pass away,go to Heaven,go to see God等来表达死亡。

其次,心理因素的作用。

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些词汇不受欢迎的情感内涵甚至会盖过该词原本的信息化内涵成为该词的主要含义,这类型表达自然也就成了语言中的一种禁忌。

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英语语言禁忌语及运用

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英语语言禁忌语及运用

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英语语言禁忌语及运用作者:殷华来源:《速读·中旬》2014年第10期一、前言在全球快速国际化的过程中,跨文化交际和沟通,不论是在人们的日常交际还是学校教学、商务往来中都日趋重要。

在不同文化或多元文化背景下进行跨文化交际时,当人们想表达或传递信息和表达想法时,就会涉及语言的使用,也会涉及禁忌语的应用。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其本身的表达和交流也是文化的一部分。

语言禁忌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是一种文化现象,存在于不同的民族、区域和国家,也体现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生活、社交、商务、沟通等不同领域。

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不同的地理环境下,语言禁忌是大不同的。

它是语言文化的一种体现,也是社会普遍存的一种文化现象。

禁忌语作为语言中的一种特殊语言,不管是在社会的普遍交际中,还是在教育体系的教学中,都非常重要且不可或缺。

语言禁忌在跨文化交际中逐渐变得重要和必要,成为跨文化交际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言禁忌是语言现象中的一部分,也是普遍存在的。

所谓跨文化沟通,涉及语言和文化两个层面,二者有着既相互独立又密不可分的关系。

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区域,不同的国家,都有其独特的文化,从历史和语言文化发展角度看,文化会作用于语言的发展,影响语言的表达和准确含义的传递。

因此,看待语言禁忌也要考虑到多元文化的影响和作用,下面结合不同民族与国家的独特文化,分析和解读语言的禁忌现象。

二、禁忌语的语用原则和特点我们简单了解禁忌语的语用原则和特点,所谓语用原则,即语言会受到一些因素的制约,包括特定的某种社会条件、社会环境。

从语言的表达一方和受众一方进行研究,在某一特定的社会环境中,有其独有的特定语言,即语用原则的建立。

英语禁忌语的语用原则基本上分为以下四点:(一)禁用亵渎性词语在研究禁忌语的语用原则时,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有其独特的原则与特点。

例如,在西方社会中,宗教是一个很重要和具有文化特点的领域,其中涉及很多禁忌语。

在基督教中,“上帝”是个非常重要的语言词汇,具有特殊的文化渊源。

浅谈跨文化交际中的禁忌问题

浅谈跨文化交际中的禁忌问题

浅谈跨文化交际中的禁忌问题在经济和信息日益全球化的今天,不同国家, 不同民族和不同种族人们之间的交流也日益频繁。

禁忌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最为普遍的文化现象之一。

在跨文化交际中,禁忌无所不在,无时不有,对人们有着强有力的现实约束力。

跨文化交际是不同语言模式和文化圈之间的接触,最容易引起误解和引发冲撞的就是禁忌。

在跨文化交流中, 了解和遵守对方的禁忌语习惯, 通常能使交流谈判得以顺利进行。

禁忌语的表现类型是多种多样的。

最众所周知的就是数字禁忌,英汉中的数字禁忌主要源自于宗教。

信奉基督教的国家的人们忌讳“13”和“星期五”,这源于《圣经》中“最后的晚餐”的故事。

据记载,耶稣基督最后的晚餐是和12个门徒共进的。

第13个人就是弟子犹大,他为了银币出卖了耶稣,导致耶稣在星期五被钉在十字架上,所以在西方人眼里,“13”是凶数,星期五是凶日。

中国人却与西方人相反,崇偶忌单。

中国有一些地方忌讳数字“7”,按佛教说法,人死后每隔七天做一次佛事。

因此,“7”便跟死联系在一起,变成了不吉利的数字。

中国人也不喜欢“4”,因为它的发音与“死”相似。

中西方文化中也有共同的禁忌,比如对生老病死的禁忌。

不管是中国还是西方国家,都避讳提到“死亡”,如果一定要提,就用委婉说法来代替,汉语如“走了”、“仙逝”等,英语如“go to heaven”、“be with god”等。

所不同的是,英语中关于死亡的委婉语和基督教有密切的联系,而汉语中表示死亡的委婉语则受佛教和道教的影响。

不光语言在跨文化交流中有禁忌,非语言禁忌也有很多种,比如身体动作、面部表情、穿着打扮等多种表现形式。

比如,美国人在召唤别人的时候,往往手心向上,食指来回勾动,然而在中国却是召唤动物的手势,对人是一种侮辱性的动作。

又如,在中国同性之间手拉手、肩挽肩是友好的表示,而在美国,这被看作是同性恋者公开示爱的动作。

欧美的父母不喜欢他人不时触摸自己的小孩,而在中国这被认为是一种亲近的表示。

跨文化交际的语言禁忌1

跨文化交际的语言禁忌1
字没有贬义有些时候它还含有褒义。在中国“敬老尊贤、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流传千百年,汉语中有很多称赞老年人的成语如:“老当益壮”、“老骥伏枥,志在
千里”等。在中国,“老了”并不等于没有能力了,相反“老”是智慧、权威、学
识的象征,老人们都以自身丰富的阅历和生活经验为荣,“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
前”“老马识途”“姜还是老的辣”等俗语都是用来形容老年人丰富的经验。“老张”
也是凶日,亚当和夏娃被逐出伊甸园,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都是星期五,因此
这一天被认为是罪恶之日,结婚、旅行、乔迁等都不适宜在这一天进行。
十三,星期五(凶日)
关于生理缺陷的语言禁忌汉语英语中都有。
具有生理缺陷是人的一种不幸,
没有人希望自己有无法改变的缺陷。如果直接跟他们谈论缺陷,是一种极其不礼貌的行为。
使用。
如nigger, niggruh, negro, boy.毫无疑
问,用“黑鬼、黑奴”这样的称呼语是对别人尊严的践踏,是一种很无礼的行为。如“black”与“邪恶”、“罪孽”、“肮脏”等有关,“blackguard”(恶棍)、“black mark”(污点)等等。因此在美国英语中,白人曾一度回避使用“black”这个词,并用“Negro”来代替,
在中国,丧葬和死亡密切相连是有诸多禁忌的,寿衣,
寿材是带有委婉意义的词汇,用来代替人们不愿说出的词语,人们特意加“寿”字以破不祥。有些人忌讳说“棺材”而改称为“寿材”、“寿器”或“长生板”
西方pass away, go to another world, go to sleep forever, return to dust, be with God,expire, decease, perish, cut off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India——To save disabled children with total solar eclipse

在印度卡纳塔克 邦古尔伯加地区 ,当出现日全食 时,一些瘫痪儿 童的身体被部分 埋入一堆肥料之 中。当地人相信 ,日全食能够治 愈他们的瘫痪。
Death
Death “安息”、“仙逝”、“夭 折”、“长眠”、“作古”、 “永别”、“辞世”、“逝 世”、“过世”、“走了”、 “老了”、“不在了”、 “出远门了”、“没了” “崩”“薨”“卒”“不禄” Funeral 人们特意加“寿”字以破不祥。 有些人忌讳说“棺材”而改 称为“寿材”、“寿器”或 “长生板”

She is in an interesting condition(1980) She is in a delicate condition.(1895) She is knitting little booties(1910) She is in a family way(1920) She is pregnant/anticipating/enceinte /expectant/expecting
Other taboos
Address
In Chinese, the ancestors’ and the older generation’s names cannot be referred directly. 爸爸,妈妈,爷爷,姥姥,姑 姑,阿姨,舅舅,叔叔 In the English culture, the younger generation can refer the elder generation’s name directly. It shows that they are equal, friendly and intimate.


Definition


Taboo is a certain expression or behavior that should be avoided in certain contexts. Some expressions related to social taboos are linguistic taboos.




pass away, go to another world, go to sleep forever, return to dust, be with God, expire, decease, perish, cut off
Linguistic Taboo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成员:苗茜茜
王慧婷
宋嘉
Introduction

Taboo, a complicated cultural phenomenon, exists in all human societies. Linguistic taboo, as an integral part of language, is not only a linguistic phenomenon but also a social phenomenon.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it is impossible to be indifferent to linguistic taboo. Neglecting taboo will result in cultural conflict or even cultural shock.
Linguistic Taboo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Linguistic taboos
Address
Pregnant Old Diseases Death
Sex Excretion
Daily life
Swearword Number
Discrimination Privacy
Old
complement “老当益壮”、“老骥伏枥, Sick, disable and 志在千里” useless Intelligent, authoritative and “Old ” can be knowledgable substituted by senior, “老中医” the long-lived, elderly “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men, a distinguished “老马识途”“姜还是老的辣” gentleman “老张”“老孙”是汉语中 特有的称呼方式,

Diseaபைடு நூலகம்es




“挂彩”(北方) “带花”(南方) “抱恙”“不适 ”“欠安” “腿脚不方便”“ 耳朵背”“眼睛不 太好” “吃药” “吃好茶 ”。 在香港探望病人时 ,忌送剑兰、梅花 等花束。



B.O. (Body Odor) ; C.C. (cancer) ; VD (venereal disease) ; SARS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 AIDS (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 ) TB (tuberculosis); MD (Mental deficiency) a slow learner (a stupid student) ; a special student ( a disable student) ; a visually retarded student ( a blind student) ; the handicapped ( the crippled) He doesn’t feel well (He is ill)



总经理,董事长,厂长 王总,张局长,李处长
The words like god, heaven, Christ, Jesus are holy and respectable and can’t be referred directly.
Pregnant
•“有喜了” • 怀孕 • 孕妇 • 分娩 • 有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