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之中英禁忌语比较

合集下载

浅析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方禁忌语之异同

浅析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方禁忌语之异同

摘要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从事跨文化交流或者跨文化商务谈判, 都回避不了文化差异问题。

中西方文化上的诸多差异导致了两种文化中禁忌语的差异。

了解这些差异对跨文化交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试图就中西方禁忌语的相同点和相异点进行对比,使人们更好地了解中西方禁忌语,从而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活动。

关键词:跨文化禁忌语异同浅析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方禁忌语之异同在经济和信息日益全球化的今天,不同国家, 不同民族和不同种族人们之间的交流也日益频繁。

这些属于不同文化群体的人们在相互接触的过程中遇到了许多障碍。

语言和文化上的差异是阻碍交流的主要原因。

虽然语言障碍被克服了,但人们有时还是不能理解对方,这是由于人们对不同文化的缺失引起的。

我们不难发现在众多跨文化交际书籍中,对禁忌方面的知识讲述相对其他知识要少。

然而,禁忌方面知识的匮乏却是导致误解,冲突等的主要原因之一,从而导致跨国商务谈判和贸易等失败无法预见的严重后果的。

在跨文化交流中, 了解和遵守对方的禁忌语习惯, 通常能使交流谈判得以顺利进行。

禁忌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而语言禁忌则是社会禁忌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任何一种文化社会中,都存在语言禁忌,英美社会也不例外。

在同一种文化中,由于地区或者次文化的差异,禁忌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在不同的文化中,禁忌的差异就更大了。

因此,禁忌就更为人们的交际活动尤其是跨文化交际设置了障碍,使得人们不得不注意它并避开它,以便交际的顺利进行。

本文试图就中西方禁忌语的相同点和相异点进行对比,使人们更好地了解中西方禁忌语,从而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一.中西禁忌语的相似之处1.1.对敏感词的禁忌无论是东方文化还是西方文化,都对“死”怀有强烈的恐惧, 极不愿意提及“死”字。

汉文化里“死”是人们最忌讳的字眼,人们忌讳谈死,在语言交际中总是回避“死”,尽量用其他词语代替。

据《汉语委婉语词典》记载,汉语中表示死亡的委婉语有481 条之多,英语中类似“死”的委婉语也有400 余条。

汉英禁忌语对比分析

汉英禁忌语对比分析

汉英禁忌语对比分析摘要:Taboo word(禁忌语)是一种非常普遍的语言现象, 存在任何一种文化,任何一个社会中。

目前,中英两国人们之间的相互交流越来越频繁,在跨文化交际中,为了避免所谓的文化休克,因此了解哪些话语是被禁止的是十分重要的。

英汉禁忌语在语言和词汇层面存在一定的相似性,但是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思维方式又导致了英汉禁忌语的迥异。

为了提高人们的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人们必须提高对禁忌语的了解,并且能够清醒的意识到在交流中避免使用禁忌语。

关键词:禁忌语不同点文化成因。

一、定义在语言交际中,有一些词语是不能随便说的,说出来就可能会引起听话人的不快和反感,这就是语言学上所说的“禁忌语”。

18 世纪英国航海家詹姆斯库克(James Cook) 首先发现了汤加群岛居民的这种禁忌习俗(taboo),并将该词引入英语,并被全世界各民族人民使用。

顾名思义,所谓禁忌语就是在日常生活或工作中禁止人们说某种话,或忌讳人们说某种话。

二、禁忌语的演进原始时代——愚昧(ignorance),在人类社会的初始阶段,由于人类认识水平的低下与征服自然能力的不足, 人们往往对自然现象和自然力不能理解甚至困惑、恐惧。

作为交际工具的语言被赋予一种它本身所没有的、超人的感觉和力量。

人们竟以为语言本身能给人类带来幸福或灾难, 以为语言是祸福的根源。

他们盲目的崇拜迷信语言的力量, 认为谁要是得罪这个根源, 谁就得到加倍的惩罚; 反之则得到庇护。

这样就自然而然的促成了禁忌语的产生。

封建时代——偏见(p rejudice), 中西方社会的封建时代都以等级森严著称,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有严格的界限, 黎民百姓的言语都要受到限制, 他们不允许使用上级的所谓高贵语言表达, 否则会招致杀身之祸。

于是, 禁忌语随之产生了。

现代社会——民主(democracy),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人类对自然界及社会各方面的认识大大提高。

现如今,人们愈来愈注重人类的和谐相处与共同发展, 愈来愈追求平等和自由。

英汉禁忌语对比分析

英汉禁忌语对比分析

3、功能
英汉禁忌语均具有维护社会秩序、遵循社会规范的功能。通过使用禁忌语, 人们可以避免谈论令人尴尬或冒犯的话题,从而减少不必要的冲突和摩擦。此外, 禁忌语还可以起到警示和教育的作用,提醒人们在不同场合下应该保持适当的言 谈举止。例如,在汉语中,“妄议中央”是一个较为严重的禁忌语,旨在引导人 们不要随意发表不当言论。同样地,英语中的“鞭打禁锢”等禁忌语也旨在维护 社会道德和秩序。
英汉禁忌语对比分析的应用
1、语言教学
英汉禁忌语的对比分析在语言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可以通过介绍英汉 禁忌语的异同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两种文化背景下的语言表达和交际方式。 同时,学生也可以通过了解不同文化中的禁忌语,提高自己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 能力。
2、翻译实践
在翻译实践中,英汉禁忌语的对比分析同样具有指导作用。译者需要具备跨 文化意识,了解两种语言中的禁忌语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只有这样,才能在忠 实原文的基础上,准确地传达原文中的信息。例如,在翻译过程中,遇到关于 “死亡”的禁忌语时,译者需要根据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选择适当的词汇和表 达方式。
英汉禁忌语在修辞手法和篇章结构方面也有其独特之处。英语中的禁忌语多 采用委婉语和替代词,以避免直接提及禁忌话题,如用“pass away”代替 “die”。而汉语中的禁忌语则更多地体现为避讳和省略,如对年长者的称呼中 会避免使用不吉利的字眼。
四、应用实践:跨文化交流的技 巧
在跨文化交流中,了解英汉禁忌语的异同十分重要。在语言交流中,我们应 尊重对方的文化习惯,避免使用冒犯性的言辞。同时,掌握相应的交流技巧,如 采用间接、委婉的语言表达方式,可以有效地避免因文化差异引起的误解和冲突。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也需充分考虑原文中的禁忌语,确保译文准确、得体。

跨文化交际之中英禁忌语比较

跨文化交际之中英禁忌语比较

• 尊称 • 尊:尊府、尊兄、尊驾、尊夫人; 贤:贤弟、贤妻; 贵:贵体(有问候意)、贵姓、贵庚; 高:高朋、高见; 大:大礼、大作、大驾。 惠:惠存、惠临、惠顾、惠赠 • 令: 令尊、令堂、令郎、令爱
• 2) 西方受自由平等思想的影响,强调个体 和个人价值,提倡个人的自信和实事求是 的态度,面对赞扬与恭维,大多趋于接受 ,并表示高兴与感谢。
中西方禁忌语差异比较
Taboo
引言
• 在经济和信息日益全球化的今天,不同国家、不 同民族和不同种族人们之间的交流也日益频繁。 不同文化群体的人们在相互接触的过程中,不是 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在日常交际中也不是什么话 题都可以涉及,在一定的文化中,参与交际的人 们都会不约而同的对某些话题和某些词汇有意回 避,因为人们不愿或不敢随便谈论这些话题和词 汇,于是语言中就出现了禁忌语。
• 4)五与星期五 • 在中国,“五”是个和谐、优美的数字,表示 “圆满、完全”,特别受人喜爱。如“五湖四海 ”、“五光十色”等。在西方人的观念中,“五 ”没有特别的涵义,却认为“星期五是个不吉祥 的日子,常给人以恐怖之感。一种说法是,星期 五是耶稣受难日,所以主凶,还有人认为,据《 圣经》记载,人类的祖先亚当和夏娃被逐出伊甸 园也是星期五这一天。含有“Friday”的习语也说 明了这一点,如:Black Friday(耶稣受难日,发 生灾难事件的星期五)
• •
3)六与七 在中国,“6”是一个时空谐和数,最为吉祥。俗语“六 六大顺”即是最好的印证。在使用电话号码或汽车车牌号 时,人们尤其钟爱尾数为“66”、“666”、“6666”这几组 数字,因为它们象征着顺顺利利,万事如意。然而由于宗 教的影响,在西方“6”不是一个受欢迎的数字,被视为大 凶数,这从以下习语中也可见。如:at sixes and sevens( 乱七八糟;糊涂的;迷茫的)、hit sb. for six/knock sb. Six (给敌人/某人以毁灭性打击) 、six of the best (以藤 鞭击六———一种惩罚手段)、six penny(不值钱)、six of one and half a dozen of the other (半斤八两,差不多)等 。在西方“666”一直被基督教称为“魔鬼数字”,因为在 《圣经》中,恶魔撒旦的代表符号便是“666”,所以在基 督教中6 代表了浑沌不堪。

中英禁忌语比较

中英禁忌语比较

中英禁忌语比较摘要:现在,中英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交流变得越来越频繁。

对中英两国人民来说在跨文化交际中不仅要知道讲什么话是首选,而且了解哪些话是被禁忌的是十分重要的。

禁忌语是中英文化中一个很普通的语言现象。

这篇文章介绍了禁忌语的起源和禁忌语的定义,也从文化差异这个角度比较了中英禁忌语的不同点和相同点。

主要的目的使人们对语言禁忌有更好的了解,并且在交流中能够建立更高的警觉性避免使用禁忌语,然后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关键词:禁忌语;定义;相似处;不同点IntroductionNowadays, taboo has become a commonly used word in anthropology and studies of religion and folk custom. Furthermore, it has been a fairly important field of these branches of learning. In every nation and culture there are phenomena of using taboo in daily life.About the origin of Taboo, there are two viewpoints now. One viewpoint is that the term Taboo is originated from Polynesian (in south Pacific) Tonga language. In 1777, Captain James Cook arrived in south Pacific Polynesian Tonga. In Tonga, he found a strange behavior in their daily life. There were many things forbidden to do, many foods forbidden to eat, and some words not allowed to say. The local language of Tonga called this phenomenon Taboo or Tabu. Then Cook borrowed the word into English. The word in English refers to acts that are forbidden or to be avoided. When an act is taboo, reference to this act may also become taboo. That is, first you are forbidden to do something, and then you are forbidden to talk about it. The other viewpoint is that the term Taboo is originated from native language in the middle Pacific Islands. After referring to information of different sources, I find most scholars think the source of the word “Taboo” is Tongan word, which is introduced by Captain James Cook from Polynesia to Europe in 1777. And in book the CambridgeEncyclopedia of Language, when it defines “Taboo”, it point s out clearly that Taboo has been borrowed from Tongan.1. Definition of Taboo1.1 Definition of TabooSigmund Freud, the founder of psychoanalytic school, put forward interesting and detailed discussions on taboos in his classical work Totem and Taboo. He pointed out that taboos contained two opposite meanings: on one hand, it was lofty, sacred; on the other hand, it was mysterious, dangerous, prohibitive and unclean. On the basis of Freud’s views, the 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 defines the word “Taboo” as follows: “a) ban or prohibition on something that is regarded for religious or other reasons as not to be done, touched, used, spoken of etc. b) general agreement not to discuss or to do something.”(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2000 )We can also find the definition in the Cambridge Encyclopedia of Language: “Taboo has been borrowed from Tongan, w here it means ‘holy’ or ‘untouchable’. Taboos exist in all known cultures, referring to certain acts, objects, or relationships which society wishes to avoid-and thus the language used to talk about them. Verbal taboos are generally related to sex, the supernatural, excretion, and death, but quite often they extend to other aspects of domestic and social life.”(David,1997) In short, from these definitions of taboo, we can know all the taboos are likely to be considered sacred, dangerous, inviolable or obscene by certain people. It is usually not spoken directly.1.2 Differences between Taboo and EuphemismMany people think that taboo is to a degree similar to euphemism. In our daily life, we often meet certain things we cannot say directly, so we use language which can help us avoid saying certain things as well as to express them. Certain things are not said, not because there’s no way to express them, but because people do not want to talk about those things; or if those things are to be talked about, they are talked about in very roundabout ways. In the first case we have instance of linguistic taboo; in thesecond case we have the employment of euphemism so as to avoid mentioning certain things directly.Taboo is the prohibition or avoidance in any society of behavior believed to be harmful to its members in that it would cause them anxiety, embarrassment, or shame. Euphemism is more obvious than taboo words and expressions in our society. Euphemistic words and expressions allow us to talk about unpleasant things and “neutralize” the unpleasantness. They also allow us to give labels to unpleasant tasks and jobs in an attempt to make them sound almost attractive. These two linguistic are have some similar, however, each group is different from each other in how it constrains linguistic behavior in one way. Taboo is certain things that we cannot say, and euphemism is a linguistic we say certain things by better way, and then make people more comfortable.Taboo and euphemism affect us in all aspects of life. When we speak, we must constantly make choices of many different kinds: what we want to say, how we say it, and the specific sentence patterns, words and expressions that best unite the “what’s”with the “how’s”. We should know some words we never and hardly use when we are talking with others. If we use these words, it may cause some troubles in communication.2. Similar taboos in English and Chinese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world becomes smaller and smaller; the increasing communication between different countries and nations make the mutual understanding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Thus, different social values and life customs blend as well as collide with one another. People in one culture may not use euphemism when referring to a social phenomenon while in another culture euphemism is the preferred way people address it. So the former may find a different equivalent in the latter’s language. For instance, English-speaking people usually substitute “underachieve” for “slow student” and nowadays Chinese people also tend to use the euphemistic phrase“后进生”instead of “差生”. In present society,taboo plays a considerably important part in the development of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 English and Chinese.According to International English Usage, there are mainly six taboo aspects as follows, religion and god, sex, secretions and excretions, disease and death, society, and privacy regarding age, weight, income etc. I have read some book about Chinese culture. Then, I compare English taboos with Chinese taboos. Chinese taboos are similar to English taboos. Chinese taboos also contain mainly six aspects.2.1 Religion and GodIn English-speaking countries, most people believe Christianity, they have a strong sense of religion, and people are strictly prohibited from mentioning God’s name. In the third commandment of Ten Commandments, it says,”Thou shalt not speak my name in vain”. Once you break the rule, you will be criticized or even be alienated by other members. Jesus Christ was a Jew who lived in Palestine 2000 years ago and is accepted by Christians as the Son of God. So in these countries, the religious terms like God, devil, Christ, damn, Jesus Christ etc, are only allowed to be mentioned in serious talk. If someone mentions Jesus Christ in casual talk or in a joke, he will be considered impolite. However, when English people scold someone, they will use these words:“For Christ's sake!” , “God damned!”, “Hell!”, “ Oh, damn it!”In Chinese, it is similar for people to avoid calling God’s name. Most Chinese people believe Buddhism, they also do not mention God’s name. They often call God such as“玉皇大帝”,“大圣”,“佛主” etc. when they swears, they will use sky, such as “上苍作证”, “对天发誓”,“上天为证”。

跨文化交际下的中英文禁忌语

跨文化交际下的中英文禁忌语

跨文化交际下的中英文禁忌语【摘要】语言禁忌是各个民族共有的社会现象,但是由于民族文化背景的不同,语言禁忌的内容也有一些差别。

随着人们使用英汉语进行双向交际交流的日益频繁,英汉语言禁忌已成为我们研究有效进行跨文化交际的一个重要窗口,正日益受到语言学习者、教学工作者和研究者的重视,以保证实现有效、得体的交际。

本文主要对跨文化交际下的中英文禁忌语进行研究,分析中英文禁忌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中【关键词】跨文化交际;中英文;禁忌语;相同点;不同点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不同的国家和民族由于文化特征不同,语言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在跨文化交际中,经常会遇到语言禁忌的问题,某种语言在某个国家很正常,但在另一个国家可能就成了人们需要注意的语言禁忌。

语言禁忌作为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文化特征和底蕴。

中英国家由于文化背景不同,语言禁忌存在着一些相同点,也存在着一些不同点,只有掌握了这些相同点和不同点,才能在跨文化交际中同国际友人有效的进行交流。

一、跨文化交际下中英文禁忌语的相同点1.疾病和死亡的禁忌语。

人的一生中不可避免的会经历“疾病和死亡,但是人们都非常忌讳有关疾病和死亡方面的词语,希望能够远离疾病和死亡。

由于人们在生病的时候身体会觉得非常痛苦,因此东西方人都非常忌讳疾病,觉得疾病是不幸的象征。

在英语里通常用"long illness"或是"the big C"等词,避而不用“癌(cancer)”一词。

在中文里,当人们谈论到生病的话题时,通常使用“身体不舒服”、“身体不适”等词,尽量避免说“病”一词。

死亡是人们最不愿意看到的字眼,在中英文中表达死亡的词都比较隐晦。

如在英文中通常用“be gone,be no more,,ent off,,ent the,ay of all f lesh”等词。

汉语中仅在《汉语委婉语词典》中表示死亡的别称就有481条之多,有升天、归天、谢世、辞世、与世长辞,寿终正寝、仙逝等。

跨文化交际中汉英禁忌语的对比研究

跨文化交际中汉英禁忌语的对比研究

2019年39期总第479期ENGLISH ON CAMPUS跨文化交际中汉英禁忌语的对比研究 文/卢绍迎全球化政治经济的不断发展,各国之间在文化上的交流也日渐密切。

中西方所使用的语言文化存在明显的差异性,汉语言和英语在禁忌语方面存在明显的不同。

因此中西方人们在交往的过程中,会因为禁忌语的不同,而出现尴尬的情况。

禁忌语作为语言文化中一项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不同国家社会发展的真实映照,因此要想加大中西方之间的交流,就需要了解两者禁忌语的异同点。

一、汉英禁忌语存在的相同点1.猥亵性词语禁忌。

对猥亵词语的忌讳也是中西方跨文化交际中同有的现象。

如汉语中骂人的话有“王八蛋”,而英语中则有“fuck”“shit”。

在谈及排泄物时,汉语中为了避免尴尬常将“大便”“小便”用去方便一下来代替,而英语中则说“go to restroom”。

中西方对猥亵性词语的禁忌充分说明了人们心里中的社会理论道德是部分国界的。

2.宗教神灵禁忌。

对宗教神灵的忌讳是中西方之间的共同点。

特别是中国受原始社会的影响,将不能解释的现象归结为神灵,因此就出现了太阳神、门神、财神等称谓。

每逢佳节还要祭拜神灵,供奉祖先。

在西方人们信奉基督教,因此上帝是他们比较忌讳的神灵。

不管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都禁止使用对神灵不敬的词语,这也是人们精神寄托的一种表现。

3.疾病死亡禁忌。

疾病和死亡不仅在中国是禁忌的,在西方也是禁忌的,虽然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但是不管是西方人还是中国人都不愿直接说出自己的疾病,常常会选择“身体不舒服”来代替。

在英国当询问某个人身体怎么样时,也会直接问“Are you ill?”而是采用Are you feeling good?来代替。

模糊性地表达可见疾病在人们心中都是非常忌讳的。

分析其原因是死亡是不能国界的,任何人都有生老病死的那一天,但是同样任何人都畏惧死亡。

因此汉语中常常将“死”用“老了”“归西”“去世”等来代替。

二、汉英禁忌语存在的不同点1.颜色禁忌。

跨文化交际下的汉英禁忌语异同探究

跨文化交际下的汉英禁忌语异同探究

跨文化交际下的汉英禁忌语异同探究前言随着经济的发展,当今中外之间跨文化交际愈加频繁,进行交际的人都是在自己特定的文化背景下成长,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时很容易在无意间用本民族的社会规范、文化准则和社会语言来理解和判断他人的言行,因此很容易造成交际失误,造成这种失误的很敏感的因素便是汉英禁忌差异,其映射出的是中西文化差异。

在同一种文化中,由于地区或次文化的差异,禁忌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在不同的文化中,禁忌的共性就更少,而个性便愈鲜明。

禁忌无处不在,并反映在中、英语言中,禁忌中最明显的也是语言禁忌,因此,为了提升跨文化交际效果,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对汉英禁忌语进行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一.禁忌语的概述(一).语言禁忌的定义所谓禁忌就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禁止做某些事或说某些话,或是忌讳别人做某些事或说某些话,禁忌是一道无形的戒律,约束着人们的言语和行为。

在英语中,禁忌被称为"Taboo";,即神圣的、被禁止的,语言禁忌则是禁忌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被称为"verbaltaboo";;在中国,禁忌则是指忌讳,语言禁忌则是人们在语言交流中的忌讳。

《汉语委婉语研究》一书中,作者李军华提到"人们在交际中出于某种原因,不能、不敢或不愿意说出的某些词语,这些词语有的被认为危险、神圣、神奇,有的被认为令人难堪,还有的被认为不堪入耳,他们往往只限于某些人或某些场合下,这些现象被称为语言禁忌。

";【1】(P34)(二).禁忌语的分类标准不同,禁忌语的分类也大有不同。

以汉语为中心做分类可以分为人名称呼禁忌、岁数和属相禁忌、凶祸词语禁忌、财运衰败词语禁忌、污秽不洁词语禁忌、汉字禁忌;若以汉语与英语做对比为前提来分类,则可以分为人体器官和性行为禁忌、死亡病残禁忌、人体排泄的禁忌、字词发音禁忌、词汇禁忌、称谓禁忌以及话题禁忌,词汇禁忌中又可以分为色彩词汇禁忌、动植物词汇禁忌、数字词汇禁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词汇禁忌语
• 1 怀孕与生育 • 中西方都对怀孕、生育有一定的避讳。汉民族十分重 视后代繁衍,中国民间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说 法,因此,生子添丁是大喜之事,但是由于怀孕与性行为 有关,加上旧时一些封建迷信思想,认为产妇不吉利,因 此无论孕妇本人还是他人对怀孕一事总是不便直说, 而是采用委婉语代指,诸如“有喜”、“有身”、“ 快要做妈妈了”之类。 • 英语国家的人可以比较自由地、公开地谈论女性的身 孕,甚至怀孕的女性本人也向异性直言其事。
What is Taboo?
Definition of Taboo
• 禁忌语的定义: • 原意是“神圣的”“不可接触的”“极其 注意的”东西。 • 在语言交际中,有一些词语是不能随便说 的,说出来就可能会引起听话人的不快和 反感,这就是语言学上所说的“禁忌语” • 禁忌语指人们在说话时,因不能、不敢或 不愿说出不愉快的联想色彩的词语。
• 4 “性” • 中西方文化都有禁忌,但方式和程度不同。汉民 族是比较保守的民族,无论是在公共场合还是在 日常生活中,关于性的词汇都是在禁忌之列。 • 在英美国家,性教育早已实施,性观念比较开放, 有部分词汇受到禁忌,如“同性恋”一词很少用 homosexual ,而多用gay或者queer 。
• 3 “疾病” • 生病是被看作是一种不幸(misfortune) ,它给人们 带来不适和痛苦。中西方文化中对疾病都比较忌 讳,病人本人不愿意提起,也不愿他人提起。 • 在美国,病人有知道自己真实病情的权利,如果病人 要求,医生则会直言相告。 • 在汉文化里,病情确实很重时,为减轻病人的负担, 医生和病人家属则倾向于向病人隐瞒病情。
• 5 数字 • 中西方文化对数字禁忌很不相同, 中西数字 禁忌差异及民族文化心理总体而言,汉民 族讲究对称,注重成双,喜联想吉祥,小 心或刻意躲避因语言同似或构字相关造成 的不祥意义的联想。而西方民族崇拜单数 ,追求独立,将由于宗教和神话传说影响 而不受欢迎的数字,如“13”“星期五”视若 蛇蝎。
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对于姓名称谓的禁忌有着 悠久独特的历史及丰富的内容。中国既是文明 古国,又是礼仪之邦,从孔老夫子起,中国封 建社会的道德规范———三纲五常和三从四德, 对于人们的称谓就有了明确的规定。李中生在 《中国语言避讳习俗》一书中说,古时中国人 认为名字具有超人的力量,人们的灵魂就附在 人的名字上。于是人们对于名字的种种禁忌就 带有了迷信观念以及政治礼教的色彩, 对于帝王、圣人、尊亲、师长、 管理等等的名字做出了 种种避讳的规定。
如皇上及其父祖的名、字号、生肖、国号等等包 括同音字都要避讳,否则就会引来杀身之祸。如 秦始皇名政,一名正,所以秦代称“正月”为 “端月”。宋太祖的祖父名( 赵) 敬,于是宋代 人的书中就把所有该用“敬” 字的地方改称 “恭”或“严”,同音的“镜”改用为“鉴”。
• 唐太宗名世民,当时“世”改为“代”或“系”,“民”改 为“人”。《捕蛇者说》就将“民风”改为“人风”。 • 苏轼的祖父名序,苏洵文章改“序”作“引”,苏轼为人 作序又改用“叙”字。 • 中国讳名制度的盛行,不仅由于历代统治阶级的提倡,更 在于广泛的社会土壤和文化积淀。 • 中国是一个尊法社会,尊宗敬祖是中国人的一贯传统,至 今一般家庭的子女仍然禁止直呼自己父母及其他长辈的 名字,更不可用长辈的名字给晚辈取名。
尊老与敬老
1) 中国以尊敬老人为美德,以“老”尊称, “老先生,老太太,老大娘,郭老,谢老, 老师,老板,老师傅”
2) 西方:“老” 衰朽残年,人们忌讳“老”
自谦与自信
• 1) 中华文化重视谦逊准则,尽量减少对自 己的表扬,尽量贬低自己。
• 谦称 • 愚:愚兄、愚弟(此二词都表示“我”)、愚见、 愚 意(这两个“愚”均可译为“我的”)。 贱:贱体、贱躯、贱息(在国君皇帝面前称自己的 儿子)贱内(称自己的妻子)。((“贱”相当于 “我的”) 小:小女、小儿、小犬。 家:家父、家君、家尊、家严、家母、家慈、家兄 • 舍:舍弟、舍侄
• 尊称 • 尊:尊府、尊兄、尊驾、尊夫人; 贤:贤弟、贤妻; 贵:贵体(有问候意)、贵姓、贵庚; 高:高朋、高见; 大:大礼、大作、大驾。 惠:惠存、惠临、惠顾、惠赠 • 令: 令尊、令堂、令郎、令爱
• 2) 西方受自由平等思想的影响,强调个体 和个人价值,提倡个人的自信和实事求是 的态度,面对赞扬与恭维,大多趋于接受 ,并表示高兴与感谢。
• 2)四与十三 • 在中国,“四”常常被视为不吉祥的数字,因为它与汉字“死”谐 音,所以在选择车牌号码、电话号码时人们尽量避免尾数是“4”的号 码。尤其要避开“14”(谐音“要死”)、“514”(谐音“我要死”)、44 、444、4444 等数字。然而,西方人对“4”极为崇拜,认为“四”是 公平、正义、力量的象征。早期的基督教象征主义者则认为,“4”代 表福音传教士,象征着统一、坚韧和稳定。在西方,“13”是个令人 恐惧不安的数字,象征着“不吉,倒霉”。中古时代的西方,绞人的 绞环有13 个绳圈,绞台有13 个台阶,刽子手薪金是13 个钱币。西方 人忌讳13 就像逃避瘟疫一样。高层建筑隐去第13 层的编号;医院不 设13 号病房;飞机、火车、剧场等都无第13 排、13 座;重大的事情 也都不在13 号那天去做。 • 在汉文化中“十三”不具有凶义,相反,具有积极的文化内涵。北方 戏曲的押韵都定为“十三辙”;中国佛教宗派为十三宗;中国古建筑 塔多为十三层;儒家的经典《十三经》;明朝皇帝的陵墓有十三座, 统称“十三陵”;北京同仁堂药店有十三种最有名的中成药,号称“ 十三太保”。行政十三级及其以上者为“高干”等等。
• 众所周知,不同的语言代表不同的文化,语言 植根于文化又反映着文化,禁忌语作为一种语 言现象有其文化根源。 • 中西方禁忌语的差异,常常是由不同的历史传 统、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等因素造 成的。 • 不管哪种文化,人们交流思想感情,不光用语言, 还可以用面部表情、身体动作等,禁忌语中也 就出现了言语禁忌语(verbal taboos) 和非言语 禁忌语(non - verbal taboos) 。

“7”在汉语中是被人们敬而远之的数字。给人送礼时忌七 件或七样,饭桌上的莱绝不能是七盘。人们在挑选吉日良 辰时不挑七、十七或二十七。在我国某些地区,农历的七 月初七为凶日,绝对禁止嫁娶。汉语中以“七”组成的习 语大多带有贬义,如:七零八落、七手八脚、七嘴八舌、 七拼八凑、七上八下、七扭八歪等。然而,“7”在西方是 最具矛盾色彩的数字,时而受人欢迎时而让人厌恶。上帝 七天创世界,用了七天造了亚当,又取亚当的第七根肋骨 造了夏娃。耶稣劝告人们原谅别人要七乘七十次之多,圣 母玛利亚有七件快乐的事,七件悲伤的事;主祷文有七部 分;圣灵有七件礼物。于是西方人就讲究七种美德,七种 文理学问,七次圣餐,人生有七个时期,也讲究七宗罪。
等级与平等
• • • • • • 1) 中国:职称,职业,职务(官衔)+姓 姓+ 职务 李主任 job title 姓+ 职称 王教授 a profession title 姓+ 职业 白老师 occupation or profession 2) 西方:Mr., Mrs., Miss, Ms + family name 头衔性称谓只局限于皇族royal family、政府上层、 宗教界、军界或法律界人士。 • 衔称+ 姓 Queen Elizabeth President Bush Captain Johnson
中西方禁忌语差异比较
Taboo
引言
• 在经济和信息日益全球化的今天,不同国家、不 同民族和不同种族人们之间的交流也日益频繁。 不同文化群体的人们在相互接触的过程中,不是 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在日常交际中也不是什么话 题都可以涉及,在一定的文化中,参与交际的人 们都会不约而同的对某些话题和某些词汇有意回 避,因为人们不愿或不敢随便谈论这些话题和词 汇,于是语言中就出现了禁忌语。
主讲内容
• 一、言语禁忌语: • 社交称谓语 • 社交词汇(怀孕生育,死,疾病,性,数字,咒 骂语,种族歧视语等) • 社交话题 • 二、非言语禁忌语 • 身势语 • 时间观禁忌 • 空间观禁禁忌

在科学尚不发达时,人类把自己的名字看作是某 种超凡的东西,认为一个人的名字和其肉体与灵魂 不可分。出于恐惧心理和保护意识,对名字的禁忌 比较普遍,但中西方对称谓的禁忌有所不同。 • 1 在中国,早在商代,就实行了“生名死讳”的制 度。秦汉以后这种禁忌扩大到活人身上,这样一来 就形成了称谓避讳制度,不直接称呼君王或尊长的 名字,凡是遇到和君主尊长相同的字,用改字或缺 笔的方式来避讳。 • 2 在西方,直呼父母名字是天经地义的事,有时为 了纪念已故的先辈还特意用其名为晚辈命名。
• •
3)六与七 在中国,“6”是一个时空谐和数,最为吉祥。俗语“六 六大顺”即是最好的印证。在使用电话号码或汽车车牌号 时,人们尤其钟爱尾数为“66”、“666”、“6666”这几组 数字,因为它们象征着顺顺利利,万事如意。然而由于宗 教的影响,在西方“6”不是一个受欢迎的数字,被视为大 凶数,这从以下习语中也可见。如:at sixes and sevens( 乱七八糟;糊涂的;迷茫的)、hit sb. for six/knock sb. Six (给敌人/某人以毁灭性打击) 、six of the best (以藤 鞭击六———一种惩罚手段)、six penny(不值钱)、six of one and half a dozen of the other (半斤八两,差不多)等 。在西方“666”一直被基督教称为“魔鬼数字”,因为在 《圣经》中,恶魔撒旦的代表符号便是“666”,所以在基 督教中6 代表了浑沌不堪。
• 2 “死” • 英语中关于death 的委婉语与基督教有密切的联系,而汉语 中表示死亡的委婉语,则是受佛教和道教的影响。 • 西方国家是宗教文化盛行的国家, 其中以信奉上帝的基督 教为主要宗教, 这在替代死亡这一禁忌语的委婉语中得以 充分体现。他们相信死后而生,希望死后进入天堂, 并用 “go to be with God”, “betaken to paradise”, “answer the final summon"," sleep in the arms of God”, “depart to God"," go to meet one’s maker”等代替死亡一词。 • 道教和佛教在中国影响深远, 因此, 中国人喜欢用“升天” 、“仙逝”、“上西天”、“驾鹤西游”、“下黄泉”等 表示死亡之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