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中英禁忌语
浅论中西方禁忌语对比

浅论中西方禁忌语对比中西方文化有着不同的禁忌语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社会习惯导致了不同的语言禁忌。
在中西方文化中,禁忌语是指因为特定原因而被视为不适当或不礼貌的言辞或用语。
这些禁忌语言可以包括对特定人群的称谓、特定事物的称呼、以及对某些话题的谈论等。
本文将对中西方的禁忌语进行对比,探讨其不同之处。
中西方在对待称呼的禁忌上有着不同的标准。
在西方文化中,称呼他人时通常会避免使用过于亲昵的称呼,尤其是在初次见面时。
直呼对方姓氏或称呼对方为先生、女士等都是很普遍的。
相比之下,在中国文化中,称呼对方通常会更加注重亲热和尊敬。
在称呼长辈或客人时,通常会加上尊称词如“阿姨”、“叔叔”等。
在亲密关系中,也常使用昵称来称呼对方,这在西方文化中是不太常见的。
在谈论某些特殊话题时,中西方也存在着不同的禁忌。
在西方文化中,谈论个人隐私、金钱、宗教信仰等话题都是比较敏感的。
在社交场合中,很少会有人主动谈论这些话题,通常会避免触及。
相比之下,在中国文化中,谈论个人隐私相对更加私人化,一般在不熟悉的人面前不会主动提及。
谈论金钱、宗教等问题在中国文化中通常并不是严格的禁忌,有时候人们之间也会就这些话题进行交流。
对于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人群,在中西方文化中也有着不同的称呼禁忌。
在西方文化中,谈论他人的年龄、财富等属于隐私问题,通常不会在公众场合涉及这些话题。
而在中国文化中,对于长辈、领导等身份的人,通常会特别尊敬对待,避免直呼其名。
在西方,通常会使用尊称词如“sir”、“madam”等,而在中国,称呼长辈或领导时通常会使用尊称词如“老师”、“领导”等。
中西方文化在禁忌语言方面存在着一些差异。
在称呼、谈论话题、对待不同身份人群等方面,中西方都有各自的文化传统和社会规范。
了解并尊重对方的文化禁忌,是进行跨文化交流的重要基础。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读者能够更加了解中西方的禁忌语言差异,并在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往时更加得体。
中英语言禁忌的不点及文化对比

二中英语言禁忌的不同点及文化对比1.隐私禁忌差异。
英语国的人非常重视个人隐私,对于他人的工资收入、年龄、体重、婚姻状况、宗教信仰等,都不能随便过问, 否则会被看作是对别人私生活的侵犯,是极为不尊重的行为。
英语中的“Mind your own business”(管好你自己的事情, 少管闲事.) 就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点。
因此, 在同英语国家的人交谈时, 应注意以下语言禁忌: What is your income? (你的收入是多少?) How much did the hat cost you? (你的帽子花了多少钱?) How old are you? (你多大年纪?) Are you married single?? (你结婚了吗) How many kids do you have? (你有几个孩子?) Are you a Republican or a Democrat? (你是共和党人还是民主党人) What is your religion? (你信什么教) 相反,中国人对待隐私却并非如此看重。
中国文化建立在集体主义基础之上, 一个中国人不是一个个体, 而是群体中的一个成员。
中国人重视亲情,友情, 同时追求宽广坦荡的胸襟, 认为‘事无不可与人言’对中国人来说,问他人个人问题, 如你多大了?你在哪里工作?你结婚了吗?有对象了吗?你去哪里了?你吃饭了吗?是聊天的一种方式,也是一种友好关心的表示。
这与英语国家完全不同中英文化对待年龄问题的态度也截然不同。
在中国“老”是智慧、经验的象征。
如:老马识途、老当益壮、老骥伏枥、都是对老的赞赏之词。
人们称呼上了年纪的人为老教授、老寿星、老太太以表达尊敬、敬仰之情。
而在英语国家“老”就意味着不中用了、能力下降了。
所以老的甚至是“中年的”这样的词,也就成middle- aged(中年的)这样的词。
也就成了他们的语言禁忌。
在言谈中,对年龄有所暗示,如:You are sostrong at that age ! (按你的年纪, 你可真健康! ) 之类的话都将引起对方的不快。
英汉禁忌语对比分析

3、功能
英汉禁忌语均具有维护社会秩序、遵循社会规范的功能。通过使用禁忌语, 人们可以避免谈论令人尴尬或冒犯的话题,从而减少不必要的冲突和摩擦。此外, 禁忌语还可以起到警示和教育的作用,提醒人们在不同场合下应该保持适当的言 谈举止。例如,在汉语中,“妄议中央”是一个较为严重的禁忌语,旨在引导人 们不要随意发表不当言论。同样地,英语中的“鞭打禁锢”等禁忌语也旨在维护 社会道德和秩序。
英汉禁忌语对比分析的应用
1、语言教学
英汉禁忌语的对比分析在语言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可以通过介绍英汉 禁忌语的异同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两种文化背景下的语言表达和交际方式。 同时,学生也可以通过了解不同文化中的禁忌语,提高自己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 能力。
2、翻译实践
在翻译实践中,英汉禁忌语的对比分析同样具有指导作用。译者需要具备跨 文化意识,了解两种语言中的禁忌语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只有这样,才能在忠 实原文的基础上,准确地传达原文中的信息。例如,在翻译过程中,遇到关于 “死亡”的禁忌语时,译者需要根据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选择适当的词汇和表 达方式。
英汉禁忌语在修辞手法和篇章结构方面也有其独特之处。英语中的禁忌语多 采用委婉语和替代词,以避免直接提及禁忌话题,如用“pass away”代替 “die”。而汉语中的禁忌语则更多地体现为避讳和省略,如对年长者的称呼中 会避免使用不吉利的字眼。
四、应用实践:跨文化交流的技 巧
在跨文化交流中,了解英汉禁忌语的异同十分重要。在语言交流中,我们应 尊重对方的文化习惯,避免使用冒犯性的言辞。同时,掌握相应的交流技巧,如 采用间接、委婉的语言表达方式,可以有效地避免因文化差异引起的误解和冲突。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也需充分考虑原文中的禁忌语,确保译文准确、得体。
中英禁忌语比较

中英禁忌语比较禁忌语是语言的一部分,而语言又是社会现象的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禁忌语也是学习社会文化的一种工具。
禁忌语就是指在日常交际中所不能涉及到的特有话题,可以说凡是在交往和公共场合中那些引起对方或公众反感或不快的一些词或表达方式都属于禁忌语的范畴。
通过对比分析英汉两种语言中禁忌语的异同之处,能深刻地理解东西方不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能帮助我们更准确地理解和使用英语,有助于跨文化交流的成功,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展开有很大帮助。
在中国,“禁忌”一词历史悠久,早在汉朝《汉书·艺文志》等一些史料典籍中就有出现。
对于“禁忌”的含义《说文解字》中的记载可谓简明扼要:“忌,憎恶也。
在西方,禁忌语的英文说法是“taboo”,最早是南太平洋波里西亚汤加岛人的土语,意思“需要极端注意的事情”。
禁忌语的产生是与一个民族的社会文化发展息息相关的。
中国古代由于生产力低下和文明落后,受封建迷信思想的影响,人们对上天、鬼、神都有所避讳。
西方国家,特别是信奉基督教的国家,出于对上帝的信仰,对于“God、Christ”这些词都是不能随便说的。
下面我们具体来看看中英禁忌语的异同。
中英禁忌语相同点:1)神灵圣人名的禁忌。
在中国,自古就有皇族名避讳,凡是涉及到与皇公贵族名字谐音或是相近的音时,就要换一个说法。
例如秦代为避秦始皇的名“赢政”而将“正月”改为“端月;西方则用委婉动听或迂回曲折的表达方式来指代与鬼神有关的词,如:上帝魔鬼撒旦一般要用:God of this world, the big D和the good man等委婉说法。
2)令人难以启齿或难过之事。
如“怀孕”英语中的表达方式有She is expecting.(她在待产中。
)She is well-along(她心满意足)等;而汉语中人们通常说“她有了”或者说“她有喜了”等。
在汉语中,我们一般说患了癌症的人得了“不治之症”。
英文中人们用C.C或Big C或是long disease代替癌症(cancer),艾滋病AIDS (可传染的社会疾病);汉语中“上厕所”有“方便”、“去一号”等委婉的说法。
中西文化对比与应用之禁忌语

中西文化对比与应用之禁忌语某些词语和概念令人不快,最好不用,而换一种婉转的说法——这就是委婉语。
有些词语因传统习惯或社会风俗不同,会引起对方强烈反感,应避免使用——这就是禁忌语。
禁忌英语taboo,原义为“神圣”,“不许触摸”的意思。
一、禁亵渎性词语在西方国家,人们认为滥用上帝或上帝的名字是不敬的,所以与这类相关的词语一般是要避免的,而且也常常避免谈到魔鬼,如:上帝的名字JehovahGod(上帝)hell(地狱)devil( 魔鬼)Christ(基督)Jesus ChristHoly Mary如果要使用,则God说成Dod,Gom,Godfrey等,将Jesus Christ说成Caessar’Crutch等或是使用god of this world, the Big D( Lord of flies), the good man 等委婉语。
在中国,人们也尽量避免对“神”的不敬, 对自己信奉和崇拜的神仙不能在言语上有任何的轻慢和不敬。
但对于“鬼”却是不避讳的,如汉语中就有“牛鬼蛇神”、“妖魔鬼怪”、“鬼东西”、“扮鬼脸”等。
另外,在中国的封建社会,皇帝的名字,甚或与皇帝的名字同音或同形的字都在禁忌之列。
如中国的秦始皇名“嬴政”,为避其“政”名,一年的“正月”被该为“端月”;宋朝知州一官吏名“田登”,为避其“登”字,下令百姓不能说“点灯”,而说“放火”,因此有“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之说。
二、禁辱骂性词语辱骂性语言在英语中属于淫秽性语言(obscene language),也可以说是脏话(dirty words),常常是人们避讳的。
如:son of bitch(狗娘养的)For Christ's sake! (为了基督!)God damned! (神啊,受诅咒吧!)Oh, damn it! (诅咒它吧!)英语里还有用动物的名称来骂人的,如骂某人为cow, swine, pig,stallion等等, 这些是禁止使用的。
浅论中西方禁忌语对比

浅论中西方禁忌语对比禁忌语在各个国家和文化中都有存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会遇到禁忌语。
然而,不同文化之间的禁忌语也是有很多不同的。
中西方的禁忌语对比,虽然大体上是一致的,但是在一些特定场景中,却也存在一些差异。
下面我们就来简要讨论一下中西方的禁忌语对比吧。
首先,中西方的禁忌语对比在敬称方面就有所不同。
在西方文化中,称呼对方的时候,不用加上其他限定词,例如 Mr.或 Ms.。
而在中文中,我们称呼对方时则通常会表示对对方的尊重。
所以,在某些场合中,如果没有加上敬称,会显得不礼貌或者有点失礼。
但是,在西方文化中却不一样,要强制要求对方使用敬称通常不是一种常规行为。
其次,在言语语调方面,中西方的禁忌语对比也存在差异。
用中文进行交流时,通常需要避免使用刺耳或尖锐的语调,因为这种说话方式会显得不友善或者有攻击性。
因此,在进行交流时,我们通常会更注重控制语调,避免说话过于激烈或者不礼貌。
而在西方文化中,人们通常更喜欢直截了当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所以语调多变不被认为是有问题的。
另外,在讨论话题方面,中西方的禁忌语对比也有所不同。
在西方文化中,关于政治、宗教和种族等话题通常是很敏感的话题,而且很容易引发争议。
因此,在进行交流时,通常要避免讨论这些话题。
而在中文中,虽然也存在这些禁忌话题,但还应该注意到一些其他的话题,例如感情、家庭、性等,并不是所有人都希望公开谈论。
所以在中文交流中,我们也应该更加谨慎地选择话题和对话。
最后,在礼仪方面,中西方的禁忌语对比也有所不同。
在西方文化中,人们通常重视独立和自主,因此在礼仪方面也会有所区别。
例如,在西方的婚礼上,新娘通常不会选择红色婚纱,因为在西方文化中,红色代表着热情和性欲,并不适合当做婚礼的主题色。
而在中文文化中,红色则通常代表着喜庆和福气,并且婚礼上的红色装饰也是必不可少的。
因此,在礼仪方面,中西方也存在不同的禁忌语。
综上所述,中西方的禁忌语对比虽然有很多差异,但在日常生活中却是互相影响、互相借鉴的。
中英人之间的语言禁忌差异

中英人之间的语言禁忌差异——不同的地域人们有着不同的文化,这些都是我们应该了解的知识。
由于中西方人的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的不同,禁忌语(verbal taboos)也有很多不同之处。
禁忌是指在一些特定的文化或是在生活起居中被禁止的行为和思想,被禁止的某些词汇就是禁忌语。
禁忌有两种解释:一为“因风俗习惯或个人理由等,对某些语言或举动有所顾及,久积成禁忌”,二为“对某些可能产生不利后果的事力求避免,不愿说出或听到某些引起不愉快的字眼”,禁忌的一般都是崇高、神圣而凛然不可侵犯的,或被社会认为是神秘、罪恶、肮脏的事物或内容。
在中英两国的交际中间,因为历史与风俗习惯的不同也有很多禁忌需要我们了解。
一、数字禁忌对于数字的禁忌,中国人通常用谐音和典故来解释数字的意思,就像中国人大都喜欢2、6、8、9等数字,2表示好事成双,6表示六六大顺,8表示发财,9是长久,7和8在一起就是“七上八下”,1、6、8在一起就是一路发……最明显的还有4,4与“死”谐音,所以4无形中也就成了一种禁忌,在选电话号码时也会优先2、6、7、8、9这样的数字。
在英国等西方国家,因典故形成的数字禁忌也普遍存在。
就如数字 13 在英国就是禁忌。
据《圣经》记载,在《最后的晚餐》中,耶稣对他的十二门徒弟说:“你们当中有一个人出卖了我”结果出卖耶稣,使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而死的卑鄙小人就是第13位,犹大.从此,13就成了不吉祥、不道义的代名词。
因此,酒店不设13号房;重要的活动避开每月13号;请客人吃饭时,一桌的客人若满了12人,就不会再加人,因为他们认为第十三个人会给他们带来厄运。
5也是英国人所禁忌的,耶稣死的那一天正好是星期五,所以当星期五和十三号遇到一起时,就会被认为是最不吉利的。
英国人还不喜欢数字六,因为人是在第六天上帝被造出来的,拥有很多缺点。
二、称谓避讳制度中国,从商代开始就有“生名死讳”的制度,秦汉以后这种忌讳扩大到了活人身上,逐渐形成了“称谓避讳制度”。
浅论中西方禁忌语对比

浅论中西方禁忌语对比禁忌语是某些语言和文化中被认为不应该被说出来的话语,往往涉及到一些敏感话题。
在中西方文化中,禁忌语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下面将从几个方面进行比较和分析。
一、性方面在中西方文化中,性是一个长期存在的话题,但在禁忌语方面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在西方社会中,谈论性是比较普遍的,因此禁忌语相对较少。
不过,在家庭教育方面,禁忌语仍然存在。
例如,孩子通常被告知不要使用粗俗的性词汇,并将性指向浪漫与爱情。
而在中国文化中,性问题则被视为一种不可谈论的话题,关于性的禁忌语非常丰富。
由于性在中国文化中具有较强的私人性和神秘色彩,因此相关禁忌也较多。
一些常见的禁忌词汇包括“危言耸听”、“风凉话”、“不三不四”等等。
二、食品方面在中西方文化中,食品禁忌是一个比较重要的话题。
在中国文化中,有一些食品被视为禁忌食品。
例如,猪肉、鸡肉、牛肉等肉类在某些文化中是被视为禁忌的。
此外,还有一些特定的厨具和调味品也被认为是禁忌的,例如刀子、大蒜等。
而在西方文化中,禁忌食品相对较少。
但近些年来,一些新的禁忌话题涌现,例如食品的营养成分、动物权利和环保问题等,使得食品禁忌问题变得更加复杂。
三、宗教方面宗教是中西方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因此宗教相关的禁忌语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在西方文化中,天主教和基督教往往被认为是主流宗教。
这些宗教有一些关于禁忌语的规定。
例如,在天主教传统中,上帝的名字不应该被随意使用或滥用。
另外,在基督教中,说谎、盗窃、杀戮等渎犯神的禁忌行为也被雕刻在了“十诫”中。
在中国文化中,佛教和道教是较为重要的宗教,这些宗教同样有大量的禁忌语。
例如,在佛教中,杀戮、妄语、淫欲等禁忌行为被视为违背佛教原则的有罪行为。
综上所述,中西方禁忌语的差异并非单一的从语言角度出发,而是涉及到文化、宗教、食品和性等多个维度。
这些差异反映了不同文化和价值观之间的区别,为跨文化交流和沟通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比英汉禁忌语
胡小甜王海榕王家惠王玲玲
摘要:那些因传统文化或民族风俗不同, 在公开场合使用或提及会引起对方强烈反感的词语就是禁忌语。
禁忌语是一种非常普遍的语言现象。
文章重点分析了英汉禁忌语的异同点。
关键词:英汉语禁忌语异同点
一、引言
当今处于全球化时代, 随着人们使用英汉语进行双向交际交流的日益频繁。
交际中人们会对某些话题,某些词汇及行为采取回避态度,于是出现了许多禁忌现象。
为了能更好地交流,我们有必要了解和遵守对方的禁忌语习惯。
二、禁忌语的来源
禁忌( taboo ) 一词原见玻利尼西亚汤加语, 原义含有神圣、需要极端注意的事的意义。
1777年, 英国航海家James Cook在南太平洋探险, 航行到tonge群岛, 发现了当地许多有关taboo的令人惊异的社会现象。
Taboo 现象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受尊敬的神物不能随便使用; 二是受鄙视的贱物不能随便接触。
而所谓语言塔布( verbal taboo) 也包括两个方面: 即语言的灵物崇拜和语言的禁用或代用。
当一种行为属于禁止之列, 意指该行为的词语也相应地成为禁忌语。
禁忌语作为一种语言现象有其文化根源。
我们在探其差异的同时, 也要探其差异之源。
中西方禁忌语的差异, 常常是由不同的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等因素造成的。
参考文献:李玲玲,陈集清。
浅谈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禁忌语[A].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