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英禁忌语对比

合集下载

汉英禁忌语对比分析

汉英禁忌语对比分析

汉英禁忌语对比分析摘要:Taboo word(禁忌语)是一种非常普遍的语言现象, 存在任何一种文化,任何一个社会中。

目前,中英两国人们之间的相互交流越来越频繁,在跨文化交际中,为了避免所谓的文化休克,因此了解哪些话语是被禁止的是十分重要的。

英汉禁忌语在语言和词汇层面存在一定的相似性,但是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思维方式又导致了英汉禁忌语的迥异。

为了提高人们的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人们必须提高对禁忌语的了解,并且能够清醒的意识到在交流中避免使用禁忌语。

关键词:禁忌语不同点文化成因。

一、定义在语言交际中,有一些词语是不能随便说的,说出来就可能会引起听话人的不快和反感,这就是语言学上所说的“禁忌语”。

18 世纪英国航海家詹姆斯库克(James Cook) 首先发现了汤加群岛居民的这种禁忌习俗(taboo),并将该词引入英语,并被全世界各民族人民使用。

顾名思义,所谓禁忌语就是在日常生活或工作中禁止人们说某种话,或忌讳人们说某种话。

二、禁忌语的演进原始时代——愚昧(ignorance),在人类社会的初始阶段,由于人类认识水平的低下与征服自然能力的不足, 人们往往对自然现象和自然力不能理解甚至困惑、恐惧。

作为交际工具的语言被赋予一种它本身所没有的、超人的感觉和力量。

人们竟以为语言本身能给人类带来幸福或灾难, 以为语言是祸福的根源。

他们盲目的崇拜迷信语言的力量, 认为谁要是得罪这个根源, 谁就得到加倍的惩罚; 反之则得到庇护。

这样就自然而然的促成了禁忌语的产生。

封建时代——偏见(p rejudice), 中西方社会的封建时代都以等级森严著称,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有严格的界限, 黎民百姓的言语都要受到限制, 他们不允许使用上级的所谓高贵语言表达, 否则会招致杀身之祸。

于是, 禁忌语随之产生了。

现代社会——民主(democracy),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人类对自然界及社会各方面的认识大大提高。

现如今,人们愈来愈注重人类的和谐相处与共同发展, 愈来愈追求平等和自由。

英汉对比语言学之禁忌语--taboos

英汉对比语言学之禁忌语--taboos

Common Features
生老病死
共性特征
Birth, senility, illness and death Tabooed numbers
禁忌数字
Religion and superstition
宗教和迷信
Birth or Death
Pregnancy
怀孕
E: She is expecting.
How are you doing ? What’s going on?
C: “你到哪儿去啊?”
“现在在哪工作啊?”
“你这衣服真好看,在哪买的?”
Harmonics
E: Have no special tபைடு நூலகம்boos
about the harmonics.
C: 伞(散)、分梨(分离)、
四(死)
Causes for taboos
(她在待产中)
C: 她有喜了 E: Pass away…Be in heaven… C: 去世…驾鹤西去…
Death
死亡
Tabooed numbers
E: 5 C: 3 / / 6 4 / 13 / 7
Religion and superstition
E: God / Devil / Christ
禁忌语出现的原因
Social systems
社会制度
Values
价值观念
Customs
风俗习惯
Lifestyle
生活方式
C:牛鬼蛇神、鬼东西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差异性特征
Social status and appellation
社会地位和称谓

中英人之间的语言禁忌差异

中英人之间的语言禁忌差异

中英人之间的语言禁忌差异——不同的地域人们有着不同的文化,这些都是我们应该了解的知识。

由于中西方人的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的不同,禁忌语(verbal taboos)也有很多不同之处。

禁忌是指在一些特定的文化或是在生活起居中被禁止的行为和思想,被禁止的某些词汇就是禁忌语。

禁忌有两种解释:一为“因风俗习惯或个人理由等,对某些语言或举动有所顾及,久积成禁忌”,二为“对某些可能产生不利后果的事力求避免,不愿说出或听到某些引起不愉快的字眼”,禁忌的一般都是崇高、神圣而凛然不可侵犯的,或被社会认为是神秘、罪恶、肮脏的事物或内容。

在中英两国的交际中间,因为历史与风俗习惯的不同也有很多禁忌需要我们了解。

一、数字禁忌对于数字的禁忌,中国人通常用谐音和典故来解释数字的意思,就像中国人大都喜欢2、6、8、9等数字,2表示好事成双,6表示六六大顺,8表示发财,9是长久,7和8在一起就是“七上八下”,1、6、8在一起就是一路发……最明显的还有4,4与“死”谐音,所以4无形中也就成了一种禁忌,在选电话号码时也会优先2、6、7、8、9这样的数字。

在英国等西方国家,因典故形成的数字禁忌也普遍存在。

就如数字 13 在英国就是禁忌。

据《圣经》记载,在《最后的晚餐》中,耶稣对他的十二门徒弟说:“你们当中有一个人出卖了我”结果出卖耶稣,使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而死的卑鄙小人就是第13位,犹大.从此,13就成了不吉祥、不道义的代名词。

因此,酒店不设13号房;重要的活动避开每月13号;请客人吃饭时,一桌的客人若满了12人,就不会再加人,因为他们认为第十三个人会给他们带来厄运。

5也是英国人所禁忌的,耶稣死的那一天正好是星期五,所以当星期五和十三号遇到一起时,就会被认为是最不吉利的。

英国人还不喜欢数字六,因为人是在第六天上帝被造出来的,拥有很多缺点。

二、称谓避讳制度中国,从商代开始就有“生名死讳”的制度,秦汉以后这种忌讳扩大到了活人身上,逐渐形成了“称谓避讳制度”。

英汉禁忌语比较的分析

英汉禁忌语比较的分析

英汉禁忌语比较的分析摘要:禁忌语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

不同的禁忌语反映了不同的社会价值观念和社会心理状态以及与之相应的文化传统。

通过对中西方禁忌语的对比分析,希望人们提升交流技巧,减少跨文化交往过程中所引起的不必要的误会和矛盾。

关键词:禁忌语文化英语比较1 引言Taboo(禁忌、禁忌语)一词来自太平洋群岛波利尼西亚(Poynesia)的汤加语(Tongan),在任何一种文化,任何一个社会中,都存在语言禁忌(linguistic taboo)。

禁忌是中西方文化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并反映在英汉语言中。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剧,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交流日益频繁,而语言作为交际的工具和桥梁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突出。

因此,了解中西文化中的语言禁忌的异同,做到入乡随俗十分重要。

2 数字方面的禁忌语在数字方面的禁忌,中西方表现出很大的差异。

例如,在中国的很多地方谈论岁数忌言70,73和84。

传说是因为孔子73岁死,孟子84岁死,而且在中国古文中“七十古来稀”,说是能活到七十岁的人很少,对好多老人来说,七十岁是一道坎,如果能迈过去就能多活几年,否则就到头了。

汉语中还对4忌讳,因为它与死偕音。

对7也一样,选电话号码时带有7和4的要的人也少。

英语国家避讳13和星期五,因为耶稣遇难的日子恰好是13号,星期五。

另外,中国人和英语国家的人们对偶数和奇数的态度也不同。

中国人偏爱偶数,好事成双,六六大顺,成双成对都是很好的例子;而西方人则把奇数(13除外)当作幸运的象征3 生老病死的禁忌语英语国家的人对“old”(老)的态度与中国人大不一样。

他们对“old”没有赋予肯定的联想,而是忌讳提到它,因而与之有关的禁忌语、委婉语比汉语多得多。

在他们眼里,老龄象征着衰败、没落、靠近死亡,于是就有“年长者”、“成熟”(the elderly, mature, )等委婉语。

老人不叫“the old”或“old people”,而叫“a senior citizen”,上了年纪的妇女和男人被分别委婉地称为“a grandma dame”或“a distinguished gentleman”。

英汉禁忌语对比分析

英汉禁忌语对比分析

3、功能
英汉禁忌语均具有维护社会秩序、遵循社会规范的功能。通过使用禁忌语, 人们可以避免谈论令人尴尬或冒犯的话题,从而减少不必要的冲突和摩擦。此外, 禁忌语还可以起到警示和教育的作用,提醒人们在不同场合下应该保持适当的言 谈举止。例如,在汉语中,“妄议中央”是一个较为严重的禁忌语,旨在引导人 们不要随意发表不当言论。同样地,英语中的“鞭打禁锢”等禁忌语也旨在维护 社会道德和秩序。
英汉禁忌语对比分析的应用
1、语言教学
英汉禁忌语的对比分析在语言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可以通过介绍英汉 禁忌语的异同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两种文化背景下的语言表达和交际方式。 同时,学生也可以通过了解不同文化中的禁忌语,提高自己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 能力。
2、翻译实践
在翻译实践中,英汉禁忌语的对比分析同样具有指导作用。译者需要具备跨 文化意识,了解两种语言中的禁忌语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只有这样,才能在忠 实原文的基础上,准确地传达原文中的信息。例如,在翻译过程中,遇到关于 “死亡”的禁忌语时,译者需要根据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选择适当的词汇和表 达方式。
英汉禁忌语在修辞手法和篇章结构方面也有其独特之处。英语中的禁忌语多 采用委婉语和替代词,以避免直接提及禁忌话题,如用“pass away”代替 “die”。而汉语中的禁忌语则更多地体现为避讳和省略,如对年长者的称呼中 会避免使用不吉利的字眼。
四、应用实践:跨文化交流的技 巧
在跨文化交流中,了解英汉禁忌语的异同十分重要。在语言交流中,我们应 尊重对方的文化习惯,避免使用冒犯性的言辞。同时,掌握相应的交流技巧,如 采用间接、委婉的语言表达方式,可以有效地避免因文化差异引起的误解和冲突。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也需充分考虑原文中的禁忌语,确保译文准确、得体。

英汉禁忌语对比研究

英汉禁忌语对比研究

英汉禁忌语对比研究摘要:禁忌语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一个普遍现象,它反映了不同的文化特征。

讨论禁忌语的产生根源、应用范围的共同性、相异性等,对英汉禁忌语进行对比研究,有助于了解语言的文化内涵,避免交际失误,实现理想的交际效果。

关键词:禁忌语文化交际语言是人与人之间互相交往的纽带,语言运用的正确与否对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起着重要的影响。

在任何一种文化中,尽管语言中存在明确表达概念或事物名称的方法和词语,但针对某些概念或事物,人们总是期望避免谈及。

这就是本文要讨论的语言的一种特殊现象——禁忌现象。

1 禁忌语的由来及产生根源英语taboo一词的含义是禁忌,它源于太平洋汤加群岛的汤加语(Tongan),意为“神圣”,“不可接触”。

1777年英国的库克(James Cook)在南太平洋上探险来到汤加群岛时发现,当地存在着许多令人惊异的社会现象,如某些词语允许某一特定的社会集团使用,而不允许一般居民所使用,当地居民把这禁忌的现象称为“taboo”。

从此,“taboo”这个词就进入了西方的人类学,社会学及语言学等学科,开始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和研究课题而得到广泛重视和使用。

2 英汉禁忌语应用范围的共同性禁忌语普遍存在于各种语言之中。

从历史的角度看,英语汉语植根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中,但通过比较可以发现,英汉禁忌语存在着许多共同点,在表达上更有许多相似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2.1涉及亵渎神明的禁忌语在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中,一般都不能随便提到神灵或所崇拜的对象的名字,否则就是亵渎神灵。

在英语中,宗教上的好多词语,像God(上帝),devil(魔鬼),heaven(天堂),hell(地狱),Christ(基督),Jesus(耶稣),damn(该死)等只有在严肃的讲话里才是合适的,违反了这个规则就会使说话人受到谴责或遭到人们的回避。

于是在英语中,就用gosh来代替God,用Goodman来代替the devil。

中国也是如此,早期的中国禁忌的内容与形式相当繁杂。

英汉文化中禁忌语的比较

英汉文化中禁忌语的比较

《教学与管理》2008年8月20日语言是人类进行思维,沟通情感的工具。

尽管语言有任意性,但由于语言蕴含着难以形容的神奇力量,人们在使用某些词语时,这些词语所指代的事物往往会生动逼真地呈现在人们的眼前,并引起某种心理上的反映,像汉语成语中“望梅止渴”的故事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令人高兴、让人欢欣的词语往往能引起愉快、欢喜的心情,而令人沮丧、让人不快的词语同样也会引起相应的心理反映,使人产生恐惧、不安、悲伤或厌恶的情绪。

对此,人们总是期望避免或直接提及,这就是语言中的禁忌现象。

一、禁忌语产生的文化背景“禁忌”一词源于玻利尼西亚汤加语,意思是“需要极端注意的事”。

1777年,英国航海家JamesCock在南太平洋的汤加岛上发现了一种令人震惊的社会现象。

一些话在当地居民中禁止使用,他们称其为“Taboo”,意为“holy”,“untouchable”。

JamesCock记录了当地有关“taboo”的种种现象。

这些禁忌主要反映两个方面:一是受尊敬的神物不能随便使用;二是受鄙视的贱物不能随便接触。

禁忌语的产生有其时代原因。

在人类远古时代,人们迷信鬼神,信仰上帝、崇拜神祗。

有关帝、神的名字以及他们的话语是不能随便提及的神圣的东西,否则就被视为是对帝、神的不敬和对神力的亵渎。

人们往往认为某些话语与其所指称的人和事物之间存在着一种神秘的联系,说出这些词语,就会触犯其所指代的人或事物,招来灾祸,这就自然导致了语言的禁忌。

英汉文化中早期的禁忌语主要与迷信神力、崇拜神祗有关。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除了宗教原因外,社会风俗、文化传统、个人修养、交际需要等因素对英汉禁忌语的发展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二、英汉文化中禁忌语的趋同性尽管英汉语言反映不同的社会习俗和历史文化,但不同民族的人们在交际中对语言的选用上会表现出一致的倾向性,交际中涉及禁忌语时,都采用了相同的交际策略,如避凶求吉等。

英汉两种语言的禁忌语有许多共同之处,英汉文化中共同的禁忌语及其委婉说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死亡英语中表达“死”的委婉说法有:gotoheaven,breatheone'slast,gotoanotherworld,kickthebucket等;汉语常用的表达有:逝世、寿终、牺牲、百年了等。

跨文化交际中汉英禁忌语的对比研究

跨文化交际中汉英禁忌语的对比研究

2019年39期总第479期ENGLISH ON CAMPUS跨文化交际中汉英禁忌语的对比研究 文/卢绍迎全球化政治经济的不断发展,各国之间在文化上的交流也日渐密切。

中西方所使用的语言文化存在明显的差异性,汉语言和英语在禁忌语方面存在明显的不同。

因此中西方人们在交往的过程中,会因为禁忌语的不同,而出现尴尬的情况。

禁忌语作为语言文化中一项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不同国家社会发展的真实映照,因此要想加大中西方之间的交流,就需要了解两者禁忌语的异同点。

一、汉英禁忌语存在的相同点1.猥亵性词语禁忌。

对猥亵词语的忌讳也是中西方跨文化交际中同有的现象。

如汉语中骂人的话有“王八蛋”,而英语中则有“fuck”“shit”。

在谈及排泄物时,汉语中为了避免尴尬常将“大便”“小便”用去方便一下来代替,而英语中则说“go to restroom”。

中西方对猥亵性词语的禁忌充分说明了人们心里中的社会理论道德是部分国界的。

2.宗教神灵禁忌。

对宗教神灵的忌讳是中西方之间的共同点。

特别是中国受原始社会的影响,将不能解释的现象归结为神灵,因此就出现了太阳神、门神、财神等称谓。

每逢佳节还要祭拜神灵,供奉祖先。

在西方人们信奉基督教,因此上帝是他们比较忌讳的神灵。

不管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都禁止使用对神灵不敬的词语,这也是人们精神寄托的一种表现。

3.疾病死亡禁忌。

疾病和死亡不仅在中国是禁忌的,在西方也是禁忌的,虽然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但是不管是西方人还是中国人都不愿直接说出自己的疾病,常常会选择“身体不舒服”来代替。

在英国当询问某个人身体怎么样时,也会直接问“Are you ill?”而是采用Are you feeling good?来代替。

模糊性地表达可见疾病在人们心中都是非常忌讳的。

分析其原因是死亡是不能国界的,任何人都有生老病死的那一天,但是同样任何人都畏惧死亡。

因此汉语中常常将“死”用“老了”“归西”“去世”等来代替。

二、汉英禁忌语存在的不同点1.颜色禁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英禁忌语对比【摘要】禁忌是世界各民族之间普遍存在的一种文化现象,禁忌规范了人们的言语行为与社会交际。

而中西文化的巨大差异直接导致了汉英禁忌语的迥异。

所以,无论是在英语还是汉语中,我们都会遇到一些因传统或社会风俗不同,会引起对方强烈反感,结果导致了有些词语我们要避免使用,就是禁忌语。

跨文化交际是现代交际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语言禁忌现象可以使跨文化交际更加得体。

汉语和英语中的禁忌语反映在社会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因此从语用角度看汉英禁忌语的异同对跨文化交际有重要意义。

本文主要分析了汉英禁忌语语用原则的共同性和差异性,总结出了三条共同的禁用原则并对汉英文学作品、动物习语以及称谓语等方面的禁忌语语用差异进行分析。

尝试从语形讳饰和语义讳饰两个方面进一步探讨汉英禁忌语的语用表达,通过语用的艺术解决跨文化交际中的禁忌问题。

【关键词】禁忌语;交际;语用;对比AbstractTaboo is a commonly existing cultural phenomenon among nations in the world which regulates people’s language and soci al communication .The great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directly results in the great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taboo .So ,taboo exiting both in Chinese and English .With the consideration of the different cultures and customs ,we should avoid using offensive expression: taboo, in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is the important part of modern communication. The phenomenon of the taboo can make the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more appropriate. Taboos in both Chinese and English reflect every corner of the different social life, so the pragmatic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Chinese and English taboos can be of great help for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By analyzing the intercommunity and the otherness of the pragmatic principles, the thesis summarized three principles of using the taboos and discussed the pragmatic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taboos from angles ofliterature, animal idioms and the addressing words,trying to have a further discussion on the pragmatic expressions between the Chinese and English taboos.Key wordtaboo; communication; pragmatic ;comparison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中的禁忌语在应用中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意识到这一点对英语学习和跨文化交际有很大的益处。

禁忌语作为一种特殊语言,无论是在实际交际中还是在教学中,都显得相当重要。

由于中西文化差异很大、历史文化背景的不同,禁忌语所禁忌的范围也不一样,对于同一种事物有不同语用方式。

因而人们就把语言称作是反映民族文化的一面镜子。

面对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的高度全球化的挑战,如何培养跨文化意识。

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已是当今社会交际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学习禁忌语并且了解汉英两种禁忌语的语用差异有利于得体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一、禁忌语的概况禁忌语是一种非常普遍的语言现象,它几乎存在于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英语和世界上任何一种语言一样,也拥有自己的禁忌语。

在任何语言中, 尽管存在着明确表达某些概念或者事物的方法的词语, 但针对某些概念或事物, 人们总是期望避免或直接提及, 这些人们“回避”的行为, 就是语言中的禁忌现象。

总的来说 ,任何文化之间都存在着共同性和差异性,任何语言的禁忌语之间都存在着共同性和差异性。

意识到这一点,在跨文化交际中就能知道什么可以说,什么不可以说,从共同性达到交际的共识,从差异性中了解不同文化,避免彼此之间的尴尬。

汉英禁忌语的语用共同性主要是表现在对比较粗俗的一些语言和事物上的禁忌、在宗教上、心理上和生理上的一些禁忌。

二、汉英禁忌语语用原则的共同性在英语和汉语中,人们相见时一般用姓名称呼对方;问候语就要遵守相互性的原则。

这是一个比较普遍的原则,甲向乙问候,乙也必须向甲问候。

这主要是从语用的礼貌性来阐述的。

汉英禁忌语的语用原则有如下的共同性: (一)禁用亵渎性词语在西方国家,有些基督教徒,对上帝非常的虔诚,他们认为滥用上帝或上帝的名字是不敬的,所以与这类相关的词语一般是要避免的.宗教和宗教信仰是禁忌语存在的一个重要领域。

在信仰基督教的西方,上帝的名字 Jehovah便是最大的禁忌语。

在任何情况下,人们都不说,不滥用上帝的名字。

就像中国人一样,要尽量避免对“神”的不敬,并且,人们还经常避免提到魔鬼的名字。

这在西方国家也是同样存在着禁忌的。

这通常是因为人们的畏惧心理, 怕它给自己带来噩运。

于是用the deuce, the dickens, Old Nick等语来代替the Devil一语。

不论是原始人,还是现代人,对神和鬼都有一种敬畏之心。

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很多,与宗教相关的禁忌语是很多的。

首先中国忌亵渎神灵,对自己信奉和崇拜的神仙不能在言语上有任何的轻慢和不敬。

在中国信仰佛教和道教的人都是忌妄言。

所谓“妄言”就是胡说、乱说、说假话。

中国人受孔子思想影响较深。

孔孟之道崇尚礼仪,要求人们在社交活动中言语适度,不可妄言或者信口开河,不着边际。

中国人主要是汉族,为了保护一家老少生活幸福平安,还信仰家庭门神。

“门神”, “财神”, “水神”等,他们能保佑一家人生活平安喜乐。

因此人们买来贴于门户或供于堂中。

但“买”字是很忌讳的,于是换成”请”,以免亵渎神灵。

因此,中西文化中,对神的崇拜使人们对上帝、鬼神等宗教信仰融入了日常生活,宗教上禁用亵渎性词语成为一种共识,在中西文化中,人们言语上都尽量避免使用这些带有亵渎神灵的词语。

(二)禁用辱骂性词语从原始社会到人类跨入文明的新世纪,一些辱骂性的词语,一般是被大众所禁忌的。

因为这类词语通常会冒犯他人,令人不愉快,愤怒,或者引起双方的冲突,此类词语常常利用动物的名称来表示,比如, cow, swine, pig等。

英国议会曾公布一份不适合于议会内使用的词语表,表上所列词语多属辱骂性词语,如cheeky, liar, prevaricating ,fascist等。

像shit(胡扯);hell(混蛋); damn(该死)等,人们对这类词十分的敏感。

中文中的:该死的,砍头的,挨炮的等都是要禁用的。

在一般情况下,这些单词都是禁忌的。

但是目前在一些中西方电影中常常出现这些辱骂性的词语,这是商家为了宣扬一种暴力效果以增加电影的生动性所采取的手段。

在中国北方人,骂不明事理的人为“混蛋”;骂愚蠢的人为“笨蛋”;骂那些无事生非,无理取闹的人为“捣蛋”或“捣蛋鬼”;骂品行极差的人为“王八蛋”等等。

所以这些带有辱骂性词语在汉英中一般是不用的,被人们所禁忌的。

在现代文明社会,禁止使用辱骂性词语已经成为一种共识,人们都提倡文明而有礼貌的交流方式,这也放映出在各种不同文化中,人类都在追求文明,提升道德品质修养的一种共性。

为了顺利地进行交际,人们都尽量避免使用这些带有辱骂性的词语,以免引起交际过程中的尴尬。

(三)禁用关于病和死方面的词语“生﹑老﹑病﹑死”是人之常情,是一个自然规律。

但是人们对于生老病死的恐惧,导致了人们对这一话题的禁忌。

中西方都有这些禁忌,不愿或者不敢提及这类词,主要是一种心理因素,因为人们都感到恐惧。

比如人们忌说癌症,说话人一方面担心自己会染上这种病,另一方面也顾及到听者的感受,所以英语一般用“the big C”“long illness”来避免使用“cancer”这个词。

在古代皇帝死了,一般称为驾崩,年轻人死就叫做夭折,战争中死的称为光荣牺牲坏人的死用断气等。

死对于人们来说是一种不愉快的事情,汉英禁忌语语用有它共同的一面,也有不同的一面。

这是由于受不同的文化传统﹑不同的伦理道德﹑宗教信仰的影响。

我们在阅读一些文学作品,以及日常交际中的称谓,还有从一些人们广为流传的习惯用语中,不难看出汉英禁忌语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因此通过这些汉英禁忌语的差异性的理解和分析,有利避免不同文化冲突,让交际能够顺利进行。

三、汉英禁忌语语用的差异性(一)从汉英文学的语用透析汉英禁忌语差异“英汉文化对事物的价值观念不同,因而导致在交际中不知什么该说,什么不该问。

价值观念差异还包括因文化差异对事物持不同的评价和看法。

”因此,我们在读一些文学作品的时候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

我们可以通过以下的文学作品中,看出中西禁忌语语用的不同:1、法国作家雨果的著名小说悲惨世界第二部第一卷写到法军和英军在滑铁卢的决战。

当法军陷入重围与绝望的时候,英军向突围的法军发出投降的呼喊,这时法军康白鸾向英军喊出了极端鄙视的话:“屎”。

“屎”这个词本来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含义,但是它都是作为禁忌语为人们所回避的。

此时此刻它却能够充分表达民族的一种自尊感,他们认为说这种不文明的话是对他们的一种歧视。

2、在许多东西方国家,人们对于13是非常禁忌的,这个禁忌在电视剧《铁臂阿童木》中得到了体现,在这个片子中,把世界毁灭的日子定在13日13点13秒。

这说明西方语言中普遍认为13是不吉祥的数字。

人们通常忌讳在13号的星期五去旅行;订婚也要避开13号,要避开13层,以及13号作为房间号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