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禁忌语比较分析

合集下载

浅析英汉禁忌语文化

浅析英汉禁忌语文化

浅析英汉禁忌语文化系别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班级12级06班学号20姓名丁香浅析英汉禁忌语文化摘要:禁忌语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和语言现象,它与人类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导致了禁忌语存在较大的差别。

本文着重介绍中西方禁忌语的相似与差异,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中西方的文化,完美地掌握交流用语,不至于说出一些对方反感的言语。

关键词:禁忌语相似差异一、英汉禁忌语的概况禁忌语是语言的一部分,就是指在日常交际中不能涉及到的特有的话题,可以说凡是在交往和公共场合中那些引起对方或公众反感或不快的一些词或表达方式都属于禁忌语的范畴。

在英语中,“禁忌”(Taboos)一词源于波利尼西亚语,原意指“神圣的”和“非凡的”,后引申为“禁止的”和“危险的”。

夏威夷语指导禁忌读作“卡普”(Kapu)。

在波利尼西亚文化中,禁忌是指“任何与帝王有关的而普通百姓接触后会有危险的事,或者帝王碰过后,从而变得具有威力的任何事”。

甚至帝王的影子对他来说也是危险的。

除此之外,波利尼西亚人还对其他一些显示力量的地方和事物用禁忌予以表示,例如某些食物、山脉或泉水。

“禁忌”这个词历史悠久,在各类历史文献中均有记载。

汉王符《潜夫论·忠贵》:“贵戚惧家之不吉而聚诸令名,惧门之不坚而为铁枢,卒其所以败者,非苦禁忌少而门枢朽也,常苦崇财货而行骄僭,虐百姓而失民心尔。

”汉应劭《风俗通·正失·彭城相袁元服》:“今俗间多有禁忌,生三子者、五月生者,以为妨害父母,服中子犯礼伤孝,莫肯收举。

”《后汉书·郎顗传》:“臣生长草野,不晓禁忌,披露肝胆,书不择言。

”唐苏拯《明禁忌》诗:“阴阳家有书,卜筑多禁忌。

”随着社会的发展,禁忌语在发展变化。

比如在中国人的俗信中,以为人的影子既和人的身体相像又和人的身体相关。

身体为阳,影像为阴,觉得影子大约就是自己的灵魂,所以古代有禁忌别人踩踏自己的影子。

而现在,这种说法已经少为人所知了。

浅论中西方禁忌语对比

浅论中西方禁忌语对比

浅论中西方禁忌语对比中西方文化有着不同的禁忌语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社会习惯导致了不同的语言禁忌。

在中西方文化中,禁忌语是指因为特定原因而被视为不适当或不礼貌的言辞或用语。

这些禁忌语言可以包括对特定人群的称谓、特定事物的称呼、以及对某些话题的谈论等。

本文将对中西方的禁忌语进行对比,探讨其不同之处。

中西方在对待称呼的禁忌上有着不同的标准。

在西方文化中,称呼他人时通常会避免使用过于亲昵的称呼,尤其是在初次见面时。

直呼对方姓氏或称呼对方为先生、女士等都是很普遍的。

相比之下,在中国文化中,称呼对方通常会更加注重亲热和尊敬。

在称呼长辈或客人时,通常会加上尊称词如“阿姨”、“叔叔”等。

在亲密关系中,也常使用昵称来称呼对方,这在西方文化中是不太常见的。

在谈论某些特殊话题时,中西方也存在着不同的禁忌。

在西方文化中,谈论个人隐私、金钱、宗教信仰等话题都是比较敏感的。

在社交场合中,很少会有人主动谈论这些话题,通常会避免触及。

相比之下,在中国文化中,谈论个人隐私相对更加私人化,一般在不熟悉的人面前不会主动提及。

谈论金钱、宗教等问题在中国文化中通常并不是严格的禁忌,有时候人们之间也会就这些话题进行交流。

对于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人群,在中西方文化中也有着不同的称呼禁忌。

在西方文化中,谈论他人的年龄、财富等属于隐私问题,通常不会在公众场合涉及这些话题。

而在中国文化中,对于长辈、领导等身份的人,通常会特别尊敬对待,避免直呼其名。

在西方,通常会使用尊称词如“sir”、“madam”等,而在中国,称呼长辈或领导时通常会使用尊称词如“老师”、“领导”等。

中西方文化在禁忌语言方面存在着一些差异。

在称呼、谈论话题、对待不同身份人群等方面,中西方都有各自的文化传统和社会规范。

了解并尊重对方的文化禁忌,是进行跨文化交流的重要基础。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读者能够更加了解中西方的禁忌语言差异,并在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往时更加得体。

中英语言禁忌的不点及文化对比

中英语言禁忌的不点及文化对比

二中英语言禁忌的不同点及文化对比1.隐私禁忌差异。

英语国的人非常重视个人隐私,对于他人的工资收入、年龄、体重、婚姻状况、宗教信仰等,都不能随便过问, 否则会被看作是对别人私生活的侵犯,是极为不尊重的行为。

英语中的“Mind your own business”(管好你自己的事情, 少管闲事.) 就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点。

因此, 在同英语国家的人交谈时, 应注意以下语言禁忌: What is your income? (你的收入是多少?) How much did the hat cost you? (你的帽子花了多少钱?) How old are you? (你多大年纪?) Are you married single?? (你结婚了吗) How many kids do you have? (你有几个孩子?) Are you a Republican or a Democrat? (你是共和党人还是民主党人) What is your religion? (你信什么教) 相反,中国人对待隐私却并非如此看重。

中国文化建立在集体主义基础之上, 一个中国人不是一个个体, 而是群体中的一个成员。

中国人重视亲情,友情, 同时追求宽广坦荡的胸襟, 认为‘事无不可与人言’对中国人来说,问他人个人问题, 如你多大了?你在哪里工作?你结婚了吗?有对象了吗?你去哪里了?你吃饭了吗?是聊天的一种方式,也是一种友好关心的表示。

这与英语国家完全不同中英文化对待年龄问题的态度也截然不同。

在中国“老”是智慧、经验的象征。

如:老马识途、老当益壮、老骥伏枥、都是对老的赞赏之词。

人们称呼上了年纪的人为老教授、老寿星、老太太以表达尊敬、敬仰之情。

而在英语国家“老”就意味着不中用了、能力下降了。

所以老的甚至是“中年的”这样的词,也就成middle- aged(中年的)这样的词。

也就成了他们的语言禁忌。

在言谈中,对年龄有所暗示,如:You are sostrong at that age ! (按你的年纪, 你可真健康! ) 之类的话都将引起对方的不快。

英汉禁忌语比较的分析

英汉禁忌语比较的分析

英汉禁忌语比较的分析摘要:禁忌语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

不同的禁忌语反映了不同的社会价值观念和社会心理状态以及与之相应的文化传统。

通过对中西方禁忌语的对比分析,希望人们提升交流技巧,减少跨文化交往过程中所引起的不必要的误会和矛盾。

关键词:禁忌语文化英语比较1 引言Taboo(禁忌、禁忌语)一词来自太平洋群岛波利尼西亚(Poynesia)的汤加语(Tongan),在任何一种文化,任何一个社会中,都存在语言禁忌(linguistic taboo)。

禁忌是中西方文化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并反映在英汉语言中。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剧,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交流日益频繁,而语言作为交际的工具和桥梁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突出。

因此,了解中西文化中的语言禁忌的异同,做到入乡随俗十分重要。

2 数字方面的禁忌语在数字方面的禁忌,中西方表现出很大的差异。

例如,在中国的很多地方谈论岁数忌言70,73和84。

传说是因为孔子73岁死,孟子84岁死,而且在中国古文中“七十古来稀”,说是能活到七十岁的人很少,对好多老人来说,七十岁是一道坎,如果能迈过去就能多活几年,否则就到头了。

汉语中还对4忌讳,因为它与死偕音。

对7也一样,选电话号码时带有7和4的要的人也少。

英语国家避讳13和星期五,因为耶稣遇难的日子恰好是13号,星期五。

另外,中国人和英语国家的人们对偶数和奇数的态度也不同。

中国人偏爱偶数,好事成双,六六大顺,成双成对都是很好的例子;而西方人则把奇数(13除外)当作幸运的象征3 生老病死的禁忌语英语国家的人对“old”(老)的态度与中国人大不一样。

他们对“old”没有赋予肯定的联想,而是忌讳提到它,因而与之有关的禁忌语、委婉语比汉语多得多。

在他们眼里,老龄象征着衰败、没落、靠近死亡,于是就有“年长者”、“成熟”(the elderly, mature, )等委婉语。

老人不叫“the old”或“old people”,而叫“a senior citizen”,上了年纪的妇女和男人被分别委婉地称为“a grandma dame”或“a distinguished gentleman”。

英汉禁忌语对比分析

英汉禁忌语对比分析

3、功能
英汉禁忌语均具有维护社会秩序、遵循社会规范的功能。通过使用禁忌语, 人们可以避免谈论令人尴尬或冒犯的话题,从而减少不必要的冲突和摩擦。此外, 禁忌语还可以起到警示和教育的作用,提醒人们在不同场合下应该保持适当的言 谈举止。例如,在汉语中,“妄议中央”是一个较为严重的禁忌语,旨在引导人 们不要随意发表不当言论。同样地,英语中的“鞭打禁锢”等禁忌语也旨在维护 社会道德和秩序。
英汉禁忌语对比分析的应用
1、语言教学
英汉禁忌语的对比分析在语言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可以通过介绍英汉 禁忌语的异同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两种文化背景下的语言表达和交际方式。 同时,学生也可以通过了解不同文化中的禁忌语,提高自己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 能力。
2、翻译实践
在翻译实践中,英汉禁忌语的对比分析同样具有指导作用。译者需要具备跨 文化意识,了解两种语言中的禁忌语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只有这样,才能在忠 实原文的基础上,准确地传达原文中的信息。例如,在翻译过程中,遇到关于 “死亡”的禁忌语时,译者需要根据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选择适当的词汇和表 达方式。
英汉禁忌语在修辞手法和篇章结构方面也有其独特之处。英语中的禁忌语多 采用委婉语和替代词,以避免直接提及禁忌话题,如用“pass away”代替 “die”。而汉语中的禁忌语则更多地体现为避讳和省略,如对年长者的称呼中 会避免使用不吉利的字眼。
四、应用实践:跨文化交流的技 巧
在跨文化交流中,了解英汉禁忌语的异同十分重要。在语言交流中,我们应 尊重对方的文化习惯,避免使用冒犯性的言辞。同时,掌握相应的交流技巧,如 采用间接、委婉的语言表达方式,可以有效地避免因文化差异引起的误解和冲突。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也需充分考虑原文中的禁忌语,确保译文准确、得体。

中英禁忌语比较

中英禁忌语比较

中英禁忌语比较禁忌语是语言的一部分,而语言又是社会现象的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禁忌语也是学习社会文化的一种工具。

禁忌语就是指在日常交际中所不能涉及到的特有话题,可以说凡是在交往和公共场合中那些引起对方或公众反感或不快的一些词或表达方式都属于禁忌语的范畴。

通过对比分析英汉两种语言中禁忌语的异同之处,能深刻地理解东西方不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能帮助我们更准确地理解和使用英语,有助于跨文化交流的成功,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展开有很大帮助。

在中国,“禁忌”一词历史悠久,早在汉朝《汉书·艺文志》等一些史料典籍中就有出现。

对于“禁忌”的含义《说文解字》中的记载可谓简明扼要:“忌,憎恶也。

在西方,禁忌语的英文说法是“taboo”,最早是南太平洋波里西亚汤加岛人的土语,意思“需要极端注意的事情”。

禁忌语的产生是与一个民族的社会文化发展息息相关的。

中国古代由于生产力低下和文明落后,受封建迷信思想的影响,人们对上天、鬼、神都有所避讳。

西方国家,特别是信奉基督教的国家,出于对上帝的信仰,对于“God、Christ”这些词都是不能随便说的。

下面我们具体来看看中英禁忌语的异同。

中英禁忌语相同点:1)神灵圣人名的禁忌。

在中国,自古就有皇族名避讳,凡是涉及到与皇公贵族名字谐音或是相近的音时,就要换一个说法。

例如秦代为避秦始皇的名“赢政”而将“正月”改为“端月;西方则用委婉动听或迂回曲折的表达方式来指代与鬼神有关的词,如:上帝魔鬼撒旦一般要用:God of this world, the big D和the good man等委婉说法。

2)令人难以启齿或难过之事。

如“怀孕”英语中的表达方式有She is expecting.(她在待产中。

)She is well-along(她心满意足)等;而汉语中人们通常说“她有了”或者说“她有喜了”等。

在汉语中,我们一般说患了癌症的人得了“不治之症”。

英文中人们用C.C或Big C或是long disease代替癌症(cancer),艾滋病AIDS (可传染的社会疾病);汉语中“上厕所”有“方便”、“去一号”等委婉的说法。

跨文化交际之中英禁忌语比较

跨文化交际之中英禁忌语比较

• 尊称 • 尊:尊府、尊兄、尊驾、尊夫人; 贤:贤弟、贤妻; 贵:贵体(有问候意)、贵姓、贵庚; 高:高朋、高见; 大:大礼、大作、大驾。 惠:惠存、惠临、惠顾、惠赠 • 令: 令尊、令堂、令郎、令爱
• 2) 西方受自由平等思想的影响,强调个体 和个人价值,提倡个人的自信和实事求是 的态度,面对赞扬与恭维,大多趋于接受 ,并表示高兴与感谢。
中西方禁忌语差异比较
Taboo
引言
• 在经济和信息日益全球化的今天,不同国家、不 同民族和不同种族人们之间的交流也日益频繁。 不同文化群体的人们在相互接触的过程中,不是 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在日常交际中也不是什么话 题都可以涉及,在一定的文化中,参与交际的人 们都会不约而同的对某些话题和某些词汇有意回 避,因为人们不愿或不敢随便谈论这些话题和词 汇,于是语言中就出现了禁忌语。
• 4)五与星期五 • 在中国,“五”是个和谐、优美的数字,表示 “圆满、完全”,特别受人喜爱。如“五湖四海 ”、“五光十色”等。在西方人的观念中,“五 ”没有特别的涵义,却认为“星期五是个不吉祥 的日子,常给人以恐怖之感。一种说法是,星期 五是耶稣受难日,所以主凶,还有人认为,据《 圣经》记载,人类的祖先亚当和夏娃被逐出伊甸 园也是星期五这一天。含有“Friday”的习语也说 明了这一点,如:Black Friday(耶稣受难日,发 生灾难事件的星期五)
• •
3)六与七 在中国,“6”是一个时空谐和数,最为吉祥。俗语“六 六大顺”即是最好的印证。在使用电话号码或汽车车牌号 时,人们尤其钟爱尾数为“66”、“666”、“6666”这几组 数字,因为它们象征着顺顺利利,万事如意。然而由于宗 教的影响,在西方“6”不是一个受欢迎的数字,被视为大 凶数,这从以下习语中也可见。如:at sixes and sevens( 乱七八糟;糊涂的;迷茫的)、hit sb. for six/knock sb. Six (给敌人/某人以毁灭性打击) 、six of the best (以藤 鞭击六———一种惩罚手段)、six penny(不值钱)、six of one and half a dozen of the other (半斤八两,差不多)等 。在西方“666”一直被基督教称为“魔鬼数字”,因为在 《圣经》中,恶魔撒旦的代表符号便是“666”,所以在基 督教中6 代表了浑沌不堪。

浅论中西方禁忌语对比

浅论中西方禁忌语对比

浅论中西方禁忌语对比禁忌语在各个国家和文化中都有存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会遇到禁忌语。

然而,不同文化之间的禁忌语也是有很多不同的。

中西方的禁忌语对比,虽然大体上是一致的,但是在一些特定场景中,却也存在一些差异。

下面我们就来简要讨论一下中西方的禁忌语对比吧。

首先,中西方的禁忌语对比在敬称方面就有所不同。

在西方文化中,称呼对方的时候,不用加上其他限定词,例如 Mr.或 Ms.。

而在中文中,我们称呼对方时则通常会表示对对方的尊重。

所以,在某些场合中,如果没有加上敬称,会显得不礼貌或者有点失礼。

但是,在西方文化中却不一样,要强制要求对方使用敬称通常不是一种常规行为。

其次,在言语语调方面,中西方的禁忌语对比也存在差异。

用中文进行交流时,通常需要避免使用刺耳或尖锐的语调,因为这种说话方式会显得不友善或者有攻击性。

因此,在进行交流时,我们通常会更注重控制语调,避免说话过于激烈或者不礼貌。

而在西方文化中,人们通常更喜欢直截了当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所以语调多变不被认为是有问题的。

另外,在讨论话题方面,中西方的禁忌语对比也有所不同。

在西方文化中,关于政治、宗教和种族等话题通常是很敏感的话题,而且很容易引发争议。

因此,在进行交流时,通常要避免讨论这些话题。

而在中文中,虽然也存在这些禁忌话题,但还应该注意到一些其他的话题,例如感情、家庭、性等,并不是所有人都希望公开谈论。

所以在中文交流中,我们也应该更加谨慎地选择话题和对话。

最后,在礼仪方面,中西方的禁忌语对比也有所不同。

在西方文化中,人们通常重视独立和自主,因此在礼仪方面也会有所区别。

例如,在西方的婚礼上,新娘通常不会选择红色婚纱,因为在西方文化中,红色代表着热情和性欲,并不适合当做婚礼的主题色。

而在中文文化中,红色则通常代表着喜庆和福气,并且婚礼上的红色装饰也是必不可少的。

因此,在礼仪方面,中西方也存在不同的禁忌语。

综上所述,中西方的禁忌语对比虽然有很多差异,但在日常生活中却是互相影响、互相借鉴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封面
( 2017 届)
论文(设计)题目
作者
学院、专业
班级
指导教师(职称)
论文字数
论文完成时间
大学教务处制
英语原创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一、论文说明
本写作团队致力于英语毕业论文写作与辅导服务,精通前沿理论研究、仿真编程、数据图表制作,专业英语本科论文5000起,具体可以找扣扣958035 640 ,下列所写题目均可写作。

部分题目已经写好原创。

二、原创论文参考题目
1 哈克贝里·费恩与汤姆·索亚性格的对比分析
2 解析《紫色》中妇女意识的形成
3 A Contrastive Study on Meanings of Animal Word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4 英语听力理解障碍及应对策略
5 浅析海明威《战地钟声》中的女性形象
6 《论语》中“孝”的英译——基于《论语》两个英译本的对比研究
7 中美鬼节文化的对比研究
8
9 伍尔夫的悲剧—电影《时时刻刻》观后
10
11 中西方餐桌礼仪文化对比
12 《尤利西斯》与《春之声》中意识流手法的不同
13 中西谚语的文化比较研究
14 《雾都孤儿》中的善与恶
15 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口语教学
16 跨文化交际中英语副语言的表现和交际功能
17 网络表情符号的分析
18 英语文化中的禁忌语
19 从适应与选择角度看公示语翻译方法
20 初中英语课堂反馈策略教学研究
21 A Brief Study of Bilingual Teaching in China--from its Future Developing Prospective
22 浅析《红字》中丁梅斯代尔的挣扎
23 从托妮莫里森透析世纪黑人民族意识演变
24 论政治文本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25 边缘人群的孤独与无奈——对《夜访吸血鬼》中路易斯的研究
26 从后殖民女性主义视角分析《他们眼望上苍》
27 政治委婉语的取效性行为分析
28 中学英语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的比较研究
29 从对立到和谐—解读伍尔夫《到灯塔去》的女性主义
30 浅析《伟大的盖茨比》中的爱情观
31 浅析短篇小说《我不再爱你》的荒诞性
32 苔丝悲剧原因探究
33 海明威文学创作中主题的转折点——《乞力马扎罗的雪》
34 中美礼貌语中的“面子文化”
35 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
36 从生态女性主义视角分析艾丽丝门罗《逃离》中女性人物命运
37 跨文化交际中的母语文化研究
38 追求自然和谐的童真理想—解析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中的儿童形象
39 中西方传统节日文化差异比较
40 维拉凯瑟《我的安东尼亚》中的生态女性主义分析
41 Oscar Wilde’s Aestheticism on The Picture of Dorian Gray
42 Reconstructed Motherhood in Beloved
43 论亨利詹姆斯《贵妇画像》中伊莎贝尔的两次选择
44 理智的动人诗篇——《马语者》
45 从合作原则的角度看《辛普森一家大电影》中的黑色幽默
46 汉英习语翻译及其所反映的文化差异
47 设计中国际主义风格与民族主义风格的平衡
48 An Analysis of Feminism in Little Women
49 环境、性格、命运--评《远大前程》主人公皮普
50
51 论谭恩美《喜福会》中文化身份迷失与探寻
52 论《月亮宝石》的现实主义手法
53 论概念隐喻视角下的隐喻翻译
54 高中英语写作作业的反馈及实施效果
55 浅析初中英语语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56 《玻璃动物园》中的逃避主义解读
57 在归隐中相遇—论梭罗与陶渊明的诗意人生
58 中英颜色词内涵对比分析——《骆驼祥子》个案分析
59 浅析隐藏在“面纱”之后的伯莎梅森
60 A study on Lin Yutang’s Translation standards:faithfulness,fluency and beauty
61 从《喜福会》中透视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62 英语中的性别歧视
63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Translation Strategies
64 Living in the Crack: A Study of the Grotesques in Winesburg, Ohio
65 城市公共标识翻译技巧及问题分析
66 走出迷茫,寻回丢失的信念——富兰克林给毕业者的条忠告
67 科技英语的语言特点及翻译方法
68 从谭恩美小说中“家”的概念看其文化身份认定
69 《南方与北方》中玛格丽特·黑尔的人物分析
70 英国湖畔派诗歌的语言特点及其汉译
71 [毕业论文](日语系毕业论文)从《菊与刀》看日本人的情义
72 委婉语在商务英语中的应用
73 打破沉默——接骨师之女中“沉默”主题的解读
74 合作原则视角下探析广告语篇中省略的会话含意
75 中西文化差异对商务礼仪的影响及对策
76 Translation of Gududeqiu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Qian Zhongshu’s Realm of Sublimation
77 A Tentative Analysis of the Reasons for McDonald’s Success
78 从会话含义分析鲍西娅人物形象
79 任务型语言教学在高中英语听力教学中的应用
80 词块理论在英语专业学生写作中的应用
81 中美企业并购中的文化整合分析
82 目的论在英文电影片名汉译中的应用
83 On the Causes of the Death of Willy Loman in Death of A Salesman
84 中华老字号英译顺应论分析
85 浅析《远大前程》中主人公皮普性格发展的形成因素
86 论《呼啸山庄》中希思克利夫的性格
87 浅析《蝇王》的人物及其象征意义
88 Pronunciation Problems in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89 任务型教学在高中英语阅读课堂中的实施
90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91 情景法在新概念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以杭州新东方为例
92 如何有效做好交替传译笔记
93 奴隶制下的压迫与爱——浅析托尼莫里森的《宠儿》
94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95 吸血鬼传说对英国文化的影响
96 论《汤姆琼斯》中流浪汉模式的继承与创新
97 《紫色》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
98 《请买票》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
99 斯佳丽,在逆境中成长
100 英语思维模式及其对英译汉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