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第一次研究性教学报告

合集下载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理论与实验教学改革初探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理论与实验教学改革初探
管理员可以登陆后 台,对 用户提交 的反馈意见进行查看,并查
r . os s Cl e
s t rs n hi g e = ot n %> ・
看该用户所查新的项 目,当前应用情况如何。
( )其他功 能。 9
四 、 结 语
该系统采用A P S 技术、基 于W b e 架构实现 。具有总体投入少、跨
学。0 4 2 0 作者简介 陈科 ,男 ,四川职业技术学 院电子 电气工程系,助教 ,硕士,研究
织教学模式,适时设计教学场景 ,通过建立 “ 虚拟 实验平 台” ,提
高了教学质量 ,改善了教学效果,全面拓展了学生的创新 思维 ,培
方 向:电气 自动化技术 。
张启 ,男,四川职业技术学 院电子 电气工程系,助教 ,硕士,研究 方 向:机 电一体化技术
查新站查新 申 请规范化管理 , 高了查新工作效率,减少 了工作失 提
误 ,提高 了 自动化水平 ,使查新工作人 员可以更好地为顾客服务。
录后分别具有不 同的系统菜单,执行不 同的任务,实现不 同的操作
行为。
( )超 级管理员。系统管理员具有查新系统 的最高权 限,可 1
以对所有 管理人 员信息进行添加、更改和删除操作,也可 以注册新 的管理员。
参考 文献 :
[杨 靖硎 用A P 1 】 S 技术构 建图书馆读者 需求表 单业务处理 系统Ⅱ. 】 吉
林: 图书馆 学研 究, 0 , 2 9 0 8 f 李彦鹏 , 2 ] 郑直, 孟卫. 于A P Q e e的在线投稿 系统的设 计 基 s 和s L S r r v
与 实现 Ⅱ. 徽 : 】 安 电脑 知 识 与 技 术 ,096 20 ,
< %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教学实践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教学实践
sud nt c u d s et e w a o s l epr b e s n p ii l riiae i t e c ure t ove te .Th rf r e sud n at n o s t e s o l e h y t ovet o lm ,a d ost y patcp t n h o s o s l h m h ve e eo e t t e t te t n i h s i
h t : w w.n sn t n t / w d z .e. p/ c
' 1 8 — 5 一 6 0 6 5 99 4 r : 6 5 59 9 3 e+ l 60 6
《 微机原理与接 口技术》 课程教学实践
袁 社 保
( 新疆 大学 信 息科 学 与 工 程 学 院 , 新疆 乌 鲁 木 齐 8 04 ) 3 0 6
微 机 原 理 与 接 口技 术 课 是计 算 机 科 学 与技 术 专 业 重 要 的专 业 基 础课 。由 于本 课 程 紧 密结 合 目前社 会 上 广 泛应 用 的微 型计 算 机 系统 组 织 教 学 生 毕业 后 接 触 的 也 都是 微 型 计 算 机 系 统 , 们 在 计 算 机 硬件 及 体 系结 构 方 面 的 知识 也 主要 来 自这 门课 程 , 以 说 学 他 可 是 一 门受 益 面 广 、 响力 大 的主 干 课 程 。 影 通 过 改 进课 堂 教 学 方 法 , 入 探 讨式 、 引 解决 问题 式 的课 堂教 学 模 式 。重 视 课 堂 提 出 问题 , 视 学 生 参 与提 出问 题 , 极 引导 学 生 重 积 探讨 解 决 问 题 , 过课 堂 演 示 实 验 验 证解 决 问题I, 通 l 创造 热 烈 、 动 的课 堂 教学 气 氛 , 提 高 课程 教 学 质 量 的重 要 途 径 。 1 互 是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实验报告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实验报告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实验报告
本次实验是关于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的实验报告,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将深入
了解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的相关知识,并通过实际操作来加深对这些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实验一,微机原理。

在本次实验中,我们首先学习了微机的基本原理,包括微机的组成结构、工作
原理和基本功能。

通过实际操作,我们了解了微机的主要组成部分,如中央处理器(CPU)、内存、输入输出设备等,并学习了它们之间的工作原理和相互配合关系。

同时,我们还学习了微机的基本指令系统和数据传输方式,加深了对微机工作原理的理解。

实验二,接口技术。

在接口技术的实验中,我们学习了微机与外部设备之间的接口技术,包括并行
接口、串行接口和通用接口等。

我们通过实际操作,了解了这些接口技术的工作原理和应用场景,学会了如何通过接口技术实现微机与外部设备的数据交换和通信。

实验三,实验综合。

在本次实验的最后,我们进行了一个综合实验,通过实际操作来综合运用微机
原理和接口技术的知识,实现一个具体的功能。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加深了对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的理解,掌握了如何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操作中。

总结。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学习了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的相关知识,并通过实际
操作加深了对这些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作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础知识,对我们今后的学习和工作都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通过这次实验,能够对大家的学习和工作有所帮助,并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以上就是本次实验的实验报告,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感谢大家的阅读!。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实验指导书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实验指导书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实验指导书实验内容EL-8086-III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教学实验系统简介使用说明及要求✧实验一实验系统及仪器仪表使用与汇编环境✧实验二简单程序设计实验✧实验三存储器读/写实验✧实验四简单I/0口扩展实验✧实验五8259A中断控制器实验✧实验六8253定时器/计数器实验✧实验七8255并行口实验✧实验八DMA实验✧实验九8250串口实验✧实验十A/D实验✧实验十一D/A实验✧实验十二8279显示器接口实验EL-8086-III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教学实验系统简介使用说明及要求EL-8086-III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教学实验系统是为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的教学实验而研制的,涵盖了目前流行教材的主要内容,该系统采用开放接口,并配有丰富的软硬件资源,可以形象生动地向学生展示8086及其相关接口的工作原理,其应用领域重点面向教学培训,同时也可作为8086的开发系统使用。

可供大学本科学习《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8086)》,《单片机应用技术》等课程提供基本的实验条件,同时也可供计算机其它课程的教学和培训使用。

为配合使用EL型微机教学实验系统而开发的8086调试软件,可以在WINDOWS 2000/XP等多种操作系统下运行。

在使用本软件系统调试程序时,可以同时打开寄存器窗口、内存窗口、反汇编窗口、波形显示窗口等等,极大地方便了用户的程序调试。

该软件集源程序编辑、编译、链接、调试与一体,每项功能均为汉字下拉菜单,简明易学。

经常使用的功能均备有热键,这样可以提高程序的调试效率。

一、基本特点EL型微机教学实验系统是北京精仪达盛科技有限公司根据广大学者和许多高等院校实验需求,结合电子发展情况而研制的具有开发、应用、实验相结合的高科技实验设备。

旨在尽快提高我国电子科技发展水平,提高实验者的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系统具有以下特点:1、系统采用了模块化设计,实验系统功能齐全,涵盖了微机教学实验课程的大部分内容。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教学研究与实践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教学研究与实践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教学研究与实践牛金霞(青海大学机械系青海西宁810016)[摘要]为适戊新世纪对机电类人才培养的要求,结合机电类学生专业特点,从重视实践教学环节、采用先进教学手段以及重视教学内容及考试的改革等角度分析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教学中的一些问题,提出优化课程教学方法,深化实验教学改革。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工程素质。

[关键词]教学研究实践微机原理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67卜7597(2009)0110159一01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课程是机械电子类专业的主干课程,主要阐述微型计算机的摹本组成结构和应用系统设计,以及指令系统和汇编语言编程。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获得微机软硬件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从而培养学生工程应用能力,为深入学习计算机控制技术、智能仪器的设计打下良好基础。

课程的特点是:理论性、实践性都很强,教学内容信息量大;教学内容更新快,学生感到难学,老师感到难教;实践环节特别多。

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针对课程的教学进行探讨,阐释一些教学心得。

一、■视课程教学实践环节,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技术基础课,课堂讲授的内容大都较为抽象,难于立即消化,掌握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这种情况迫切需要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进一步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

实验包括两部分:汇编语言程序上机调试和接口芯片的编程。

实验教学内容以单元实验为主,紧跟理论教学进程,即在相关章节的课堂教学结束时进行上机调试、验证。

相对而言这些基础实验难度不大,学生完全有能力靠自己去完成实验,自行设计硬件连线圈和软件程序。

通过实验不仅可以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在实验中给学生适当的指导,其余部分由学生自己动手进行硬件电路的连接,独立完成实验。

做到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开发能力。

课程设计也是本课程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实践环节,是面向实际应用而进行的一种设计。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与实践的调研报告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与实践的调研报告
摘要 : 进一步贯彻高校质量工程,突出“ 为了 强调动手、加强实践、培养兴趣、积极创新”的理念,实施 “ 基础、综合、系统、创新”
的教学体系,提 高计算机硬件技术教学质量,课题 组对 “ 微机原理与接 口技术”课程教 学改革进行了 调研。通过调研,对于提 高该课 程 教学水平有一定的启发,并对工科不同专业人 才的培养方向定位起到指导作用。课题 组依托微机接 口实验开发平 台和机电工程训练中心 教学优势, 建设满足多 层次多规格人才培养的计算机硬件技术公共课程体系, “ 以 重组基础、 综合 交叉、 分类分层”为原则, 革新教学内容, 重构实验室实践平台,提 高教学质量。
惯,创设丰富的教学环 境,激发学生的学 习动机 ,为学生提供
四 结束语 语文包含着博大 的中华文化 的精 华,能够孕育 高尚的道德
各种 便利,为学生 的学 习服氖 教师作为 学习的参与者,要 和
学生一道寻 找真理 ,与学生进 行灵魂与灵魂 的对 话,心灵与心 情操。每个教 师的知识 和阅历能够给 予学生的也许只是茫茫大 灵的沟通,让语文课 堂真正鲜 活起 来。 海中的一滴水 ,但 是这一滴滴的水 终究会汇集 成小溪 ,汇聚成


调研 目的
()通过调研 ,了解企业对 计算机硬件技术课程建设 的需 1
构上 由点 及面 到系统 ,注 重加 强系统 观念 的培 养和 系统设 计 求 ,以便进行微 机接 口课 程体系重构、课 程 内容更新、专业培
方法 的训练 ,逐 渐增 强设 计性实 验 和综合 性 实验 比重,并 以 养 目标和课程教学 大纲的调整,将 微机接 口课程建 设成为学校
81 8 - 2.
予及 时的指导,充分放手让学生 围绕 重点 问题去探 索” 。另外, 育( 理论版) 0 8( : -I. , 0 .)1 j 2 12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开放性试验教学的研究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开放性试验教学的研究
路 。其 次 ,在 实 验 中教 师要 向学 生 提 出 问 题 ,使 实 验 的 容 ,小设 计 、小 制 作 、小 创新 等组 成 。 实 验 考 试 是 实验
过 程 成 为 多 向 交 流 的 过 程 ,使 分 组 实 验 既 生 动 又 扎 实 。 成 绩 评 定 的 一个 重要 组 成 部 分 ,考 试 时 由老 师 准 备 好 题 在 实 验 中 ,根 据 每 个 小 组 实 验 进程 ,不 时 的 向各 个 小 组 目随 机 抽 题 ,允 许 学 生 带 教 材 、实验 指 导 书 和 作 业 本 参
●参 考 文 献 :
斌 . 微 机 原 理 与接 口技 术 实 验 的 改 革 与 实 践 [ ] 实 验 技 术 J.
1 征 ,体 现 广 、新 、实 的 特 点 。根 据 学 生 能 力 水 平 的 不 [ ]杨
同 、兴 趣 爱 好 不 同 、专 业 的实 际 情 况 等 ,有 效 设 置 选 修
3 3 课 外 活动 加 强微 机 接 口 实验 教理 与 接 口技 术 是 理 论 性 很 强 的课 程 ,而 要 学
在 自愿参 与 的原 则 下 ,积 极 组 织 学 生 开 展 和 具 体 实 好 这 门课 必 须 重 视 实验 教 学 ,通 过 探 讨 实 验 内 容 、实 验 验 与 理 论 学 习有 机结 合 的活 动 。 由于课 外 活 动 能 高 效 率 教学方法 ,建立 多平 台的教学系统 ,必将增强 同学们学 培 养 学 生 能力 ,重 视 课 外 实 验 教 学 活 动 已 经 成 为 世 界 教 习微 机 原 理 与 接 口技 术 的 兴 趣 , 同 时 ,通 过 学 习 这 门
. 和 实 验 程 序 ,缺 乏 学 生 直 接 调 用 R M 中 的 程 序 ,实 验 2 2 学生课 上认 知 O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实验报告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实验报告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实验报告实验一,微机原理实验。

1. 实验目的。

本实验旨在通过对微机原理的实验,加深学生对微机原理相关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技能。

2. 实验内容。

本实验主要包括微机原理的基本知识、微处理器的结构和功能、微机系统的总线结构、存储器与I/O接口。

3. 实验步骤。

(1)了解微机原理的基本知识,包括微处理器的分类、功能和工作原理。

(2)学习微机系统的总线结构,掌握总线的分类、功能和工作原理。

(3)了解存储器与I/O接口的基本概念和工作原理。

(4)进行实际操作,通过实验板进行微机原理实验,加深对微机原理知识的理解。

4. 实验结果。

通过本次实验,我深刻理解了微机原理的基本知识,掌握了微处理器的结构和功能,了解了微机系统的总线结构,以及存储器与I/O接口的工作原理。

通过实际操作,我对微机原理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提高了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技能。

实验二,接口技术实验。

1. 实验目的。

本实验旨在通过对接口技术的实验,加深学生对接口技术相关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技能。

2. 实验内容。

本实验主要包括接口技术的基本知识、接口电路的设计与调试、接口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

3. 实验步骤。

(1)了解接口技术的基本知识,包括接口的分类、功能和设计原则。

(2)学习接口电路的设计与调试,掌握接口电路设计的基本方法和调试技巧。

(3)了解接口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包括各种接口的应用场景和实际案例。

(4)进行实际操作,通过实验板进行接口技术实验,加深对接口技术知识的理解。

4. 实验结果。

通过本次实验,我深刻理解了接口技术的基本知识,掌握了接口电路的设计与调试方法,了解了接口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

通过实际操作,我对接口技术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提高了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技能。

总结。

通过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的实验,我对微机原理和接口技术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提高了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技能。

希望通过今后的学习和实践,能够更加深入地掌握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的知识,为将来的工作和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研究性教学报告仝欣 13213029 通信1303 一.微型计算机发展史现代电子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离不开人类科技知识的积累,离不开许许多多热衷于此并呕心沥血的科学家的探索。

从计算机发展简史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科技发展的艰辛及科学技术的巨大推动力。

(1)机械计算机的诞生在西欧,由中世纪进入文艺复兴时期的社会大变革,极大地促进了自然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长期被神权压抑的创造力得到了空前的解放。

而在这些思想创意的火花中,制造一台能帮助人进行计算的机器则是最耀眼、最夺目的一朵。

从那时起,一个又一个科学家为了实现这一伟大的梦想而不懈努力着。

但限于当时的科技水平,多数试验性的创造都以失败而告终。

(2)电子计算机问世在以机械方式运行的计算器诞生百年之后,随着电子技术的突飞猛进,计算机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由机械向电子时代的过渡,电子器件逐渐演变成为计算机的主体,而机械部件则渐渐处于从属位置。

二者地位发生转化的时候,计算机也正式开始了由量到质的转变,由此导致电子计算机正式问世。

(3)晶体管计算机的发展真空管时代的计算机尽管已经步入了现代计算机的范畴,但因其体积大、能耗高、故障多、价格贵,从而制约了它的普及和应用。

直到晶体管被发明出来,电子计算机才找到了腾飞的起点。

(4)集成电路为现代计算机铺平道路尽管晶体管的采用大大缩小了计算机的体积、降低了价格、减少了故障,但离用户的实际要求仍相距甚远,而且各行业对计算机也产生了较大的需求,生产性能更强、重量更轻、价格更低的机器成了当务之急。

集成电路的发明解决了这个问题。

高集成度不仅使计算机的体积得以减小,也使速度加快、故障减少。

从此,人们开始制造革命性的微处理器。

(5)微型计算机的发展历史第一代微机——第一代PC机以IBM公司的IBM PC/XT机为代表,CPU是8088,诞生于1981年。

后来出现了许多兼容机。

第二代微机——IBM公司于1985年推出的IBM PC/AT标志着第二代PC机的诞生。

它采用80286为CPU,其数据处理和存储管理能力都大大提高。

第三代微机——1987年,Intel公司推出了80386微处理器。

386又进一机器,称为该档次的微机,如386DX。

第四代微机——1989年,Intel公司推出了80486微处理器。

486也分为SX和DX两档,即486SX、486DX。

486档次的微机也已很少使用。

第五代微机——1993年Intel公司推出了第五代微处理器Pentium(中文名“奔腾”)。

Pentium实际上应该称为80586,但Intel 公司出于宣传竞争方面的考虑,改变了“x86”传统的命名方法。

其他公司推出的第五代CPU还有AMD公司的K5、Cyrix公司的6x86。

1997年Intel公司推出了多功能PentiumMMX。

奔腾档次的微机由于可运行Windows95,所以现在仍有部分在使用。

第六代微机——1998年Intel公司推出了PentiumⅡ、Celeron,后来推出了PentiumⅢ、Pentium4,主要用于高档微机。

其他公司也推出了相同档次的CPU,如K6、AthlonXP、VIAC3等。

第七代微机——2003年9月,AMD公司发布了面向台式机的64位处理器:Athlon64和Athlon64FX,标志着64位微机的到来。

二.微型计算机结构微型计算机系统从全局到局部存在三个层次:微型计算机系统、微型计算机、微处理器。

微处理器(Microprocessor)也常称为微处理机,它包括算术逻辑部件ALU(ArithmeticLogicUnit),控制部件CU(ControlUnit)和寄存器组R(Registers)三个基本部分和内部总线,相当于一般计算机系统结构中的运算器和控制器的组合。

通常是利用大规模集成电路(LSI)或超大规模集成电路(VLSI)技术将这些功能制作在一块集成电路芯片上,即一般计算机系统概念的中央处理器(CPU)。

微处理器先后经历了4位、8位、16位、32位和64位的发展阶段,目前生产的微型计算机所用的微处理器主要是64位Pentium4芯片,除Intel公司之外,AMD、Motorola及Cyrix公司也有类似的产品。

微型计算机(MicroComputer)是以微处理器为核心,加上由LSI 制作的内存储器M(ROM、RAM)、I/O(输入/输出)接口和系统总线(包括地址总线AB、数据总线DB、控制总线CB)组成的裸机。

该层次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主板,它已安装了CPU和内存条。

微型计算机系统(MicroComputerSystem)是以微型计算机为核心,再配以相应的外部设备、电源、辅助电路和控制微型计算机工作的软件而构成的完整的计算系统。

由此可见,单纯的微处理器不是计算机,单纯的微型计算机也不是完整的微型计算机系统,它们都不能独立工作,只有微型计算机系统才是完整的信息处理系统,才具有实用意义。

一个完整的计算机系统应该包括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两大部分。

目前的各种微型计算机系统,无论是简单的单片机(又称为微控制器或嵌入式计算机)、单板机(属微型计算机系统),还是较复杂的个人计算机(PC)系统,其硬件体系结构采用的基本上是计算机的经典结构——冯.诺依曼结构:由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含内存和外存)、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五大部分组成,采用“指令驱动”方式。

微型计算机软件的种类很多,功能各异,但按计算机专业可划分为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两类。

系统软件是计算机系统的核心,管理和控制计算机硬件各部分协调工作,为各种应用软件提供运行平台。

系统软件主要包括:操作系统、标准实用程序、各种语言处理程序、数据库管理系统以及各种工具软件(如杀毒软件),其中操作系统是系统软件的核心,用户只有通过操作系统才能完成对计算机的各种操作。

应用软件指系统软件之外的所有软件,是为某种应用目的而编制的计算机程序,如文字处理软件、图形图像处理软件、网络通信软件、财务管理软件、CAD/CAM软件、各种应用软件包等。

三.微型计算机发展趋势计算机技术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科学技术之一,产品不断升级换代。

当前计算机正朝着巨型化、微型化、智能化、网络化等方向发展,计算机本身的性能越来越优越,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泛,从而使计算机成为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

(1)多极化如今,个人计算机已席卷全球,但由于计算机应用的不断深入,对巨型机、大型机的需求也稳步增长,巨型、大型、小型、微型机各有自己的应用领域,形成了一种多极化的形势。

如巨型计算机主要应用于天文、气象、地质、核反应、航天飞机和卫星轨道计算等尖端科学技术领域和国防事业领域,它标志一个国家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水平。

目前运算速度为每秒几百亿次到上万亿次的巨型计算机已经投入运行,并正在研制更高速的巨型机。

(2)智能化智能化使计算机具有模拟人的感觉和思维过程的能力,使计算机成为智能计算机。

这也是目前正在研制的新一代计算机要实现的目标。

智能化的研究包括模式识别、图像识别、自然语言的生成和理解、博弈、定理自动证明、自动程序设计、专家系统、学习系统和智能机器人等。

目前,已研制出多种具有人的部分智能的机器人。

(3)网络化网络化是计算机发展的又一个重要趋势。

从单机走向联网是计算机应用发展的必然结果。

所谓计算机网络化,是指用现代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把分布在不同地点的计算机互联起来,组成一个规模大、功能强、可以互相通信的网络结构。

网络化的目的是使网络中的软件、硬件和数据等资源能被网络上的用户共享。

目前,大到世界范围的通信网,小到实验室内部的局域网已经很普及,因特网(Internet)已经连接包括我国在内的150多个国家和地区。

由于计算机网络实现了多种资源的共享和处理,提高了资源的使用效率,因而深受广大用户的欢迎,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4)多媒体多媒体计算机是当前计算机领域中最引人注目的高新技术之一。

多媒体计算机就是利用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大众传播技术,来综合处理多种媒体信息的计算机。

这些信息包括文本、视频图像、图形、声音、文字等。

多媒体技术使多种信息建立了有机联系,并集成为一个具有人机交互性的系统。

多媒体计算机将真正改善人机界面,使计算机朝着人类接受和处理信息的最自然的方式发展。

四.微型计算机发展瓶颈(1)主板的传输速率是CPU运行速度的瓶颈。

这可以通过增加主板的传输线的数目,发掘合理的主板布线和制造工艺,研制利用新型材料作为传输介质等方法来解决。

(2)随机存储器RAM存储速度是CPU运行速度的瓶颈。

目前与CPU的速度相差1个数量级。

①通过采用静态RAM代替动态RAM以提高速度。

静态RAM的集成度低,对于同样的存储容量占用的空间大,但它不像动态RAM芯片需定时刷新。

目前大部分计算机利用静态RAM作为高速缓存来解决此瓶颈。

②将来可利用生物电子学中生物存储器芯片作为换代产品。

③利用光器件组成的存储器。

(3)解决外设与CPU速度的矛盾。

通过使用智能I/O卡,CPU只需与智能的I/O卡之间进行快速数据交换。

(4)采用多CPU以提高整机的运行速度。

目前的多CPU系统某一时刻虽然都在运行,但它们完成的是各自独立的操作。

而并行机中的各CPU交互并行地协同工作,即在同一时刻应完成相同的操作,具有并发性,模仿人脑的思维工作过程,一心一意。

因此,现在的多处理器计算机虽然使整机运行速度大为提高,但与并行机不属于同一概念。

(5)采用硬布线控制的计算机,流水线计算机和数据流计算机等以提高计算机的运行速度。

(6)新一代计算机的工作机理是模仿人脑的思维方式,但目前对人脑的思维过程还在进一步的研究之中,它将是新一代计算机研制和发展的理论与技术瓶颈。

目前在这方面取得的成果还不理想。

五.总结自主技术是一切创新的基石,进入行业发展成熟期更为明显。

只有拥有自主的芯片技术,才能从根本上找到创新的立足点和突破点,而不只是拘泥于表面化的产品设计和简单的功能变化。

甚至包括联想、戴尔、华硕、惠普在内的主要计算机企业,都不掌握核心的芯片技术,多年来的发展都过分依赖英特尔。

如果可以在自主创新方面加强投入,相信微型计算机的发展会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1./view/b8f4e10502020740be1e9bde.h tml2./view/0aeb0c5dbe23482fb4da4c3e.h tml3.微型计算机发展与瓶颈/p-9059006834910.html4.2014年计算机行业运行情况及2015年发展趋势展望/freereport/65157.html。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