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探新-2019年精选文档
概述利润率趋向下降的规律

概述利润率趋向下降的规律引言利润率(Profit Margin)是衡量一个企业盈利能力的重要指标,指的是销售收入中的利润占比。
利润率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经营状况和发展潜力。
然而,利润率在现实生活中往往存在趋向下降的规律。
本文将深入探讨这一规律的主要原因和影响。
二级标题1:成本上升利润率下降的首要原因是成本的上升。
以下是导致成本上升的几个主要因素:三级标题1:原材料价格上涨原材料是企业生产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要素,其价格波动对企业的成本是直接的影响因素。
而在现代经济中,原材料价格常常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而波动,例如供需关系、市场竞争等。
当原材料价格上涨时,企业的生产成本也会相应上升,从而降低了利润率。
三级标题2:人力成本增加人力成本是企业运营中的一项重要支出,包括员工工资、社会保险等。
随着社会发展和劳动力市场的变化,人力成本也在不断上涨。
企业需要支付更高的工资和福利,以吸引和留住优秀的人才。
然而,人力成本的增加也会直接导致利润率的下降。
三级标题3:能源和环境成本增长现代工业生产不可避免地需要大量的能源消耗,同时也面临来自环境保护的要求和限制。
为了符合环境保护标准,企业需要采用更清洁和节能的生产工艺,这增加了额外的成本。
另外,能源价格的上涨也直接增加了企业的生产成本,进一步压缩了利润率。
二级标题2:市场竞争加剧市场竞争加剧是另一个导致利润率下降的重要原因。
以下是市场竞争加剧对利润率的影响:三级标题1:同质化产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许多产品的同质化程度越来越高。
同质化产品的存在导致消费者更关注价格而不是品牌,这就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竞争。
为了争夺市场份额,企业唯有通过不断降低价格来吸引消费者。
而价格下降直接导致利润率的下降。
三级标题2:新企业的涌现市场竞争加剧还体现在各行各业不断涌现的新企业。
新企业进入市场后,通常会以低价格和新颖的产品或服务来吸引消费者。
这增加了已有企业的竞争压力,迫使它们降低价格和开展促销活动,以保住市场份额。
资本生产的总过程:利润率趋向下降的规律

( 1 .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 ,北京 1 0 0 8 7 2 ;2 .中国人 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 0 0 8 7 2 )
【 中图分类号】 F 2 4 9 . 3
[ 文献标识码Biblioteka C 【 文章编 号】 1 0 0 2 — 7 3 6 X ( 2 0 1 3 ) 0 8 — 0 0 3 1 — 0 8
两篇 阐明了剩余 价值到利润和利润到平 均利润 的转 化 ,形成 了一般利润率 。这
一
资本 。这种过剩资本不可能按通常利润 使用在 现有的生产部 门中,迫使一部分
本篇 由三章构成 。第十三章 ( 本篇
的第一章 )《 规律本身 》 ,揭示这个规律
的 内容及其表现形式 。第十 四章 ( 本篇
极——利润方 面 ,资本主义积累决定 了 利润率趋 向下 降的规 律 ,造成 了过剩 的
以上是 《 资本论》第三卷第三篇的
【 作 者简 介】 胡钧 ( 1 9 2 8 一) ,男,山东烟 台人 ,中国人 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 ,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 实践;沈尤佳 ( 1 9 8 1 一 ) ,女 ,江苏常熟人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研 究方 向:政治经济学。
求不 足”解 释 ,如马克思所指 出的,是
矛盾都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 中,即 在生产过程到流通过程的统一体 中所暴
露 出的矛盾 ,因而这些矛盾也更接近于
资 本 主 义 现 实 中所 表 现 的 那 些 形 式 。马
同义反复 ,等于什么也没有说明。 本篇作 为对 产业资本分析的总的结
2 . S c h o o l o f Ma r x i s m, R e n mi n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C h i n a , B e i j i n g 1 0 0 8 7 2 )
“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的经济生态学解释与现实启示

许 捷, 饶 育蕾
( 中南大学 商学 院 , 长沙 4 1 0 1 1 4 )
摘要 : 哈曼 ・ 克里斯通过对“ 利 润率趋 向下降” 规律 的辨析 , 提 出“ 马 克思的规律 应叫作 ‘ 利润 率趋向 下降和它
马克思对“ 利润率趋向下降” 规律的解释非常简 明: 资本家通过提高工人生产率来增进 自身竞争力 , 生 产资料投资( 不变资本 c ) 的增长总体必将快于对劳动力投资 ( 可变资本 V, 利润的源泉 ) 的增长即“ 资本有 机构成 ” 趋 向提高 , 从而对利润与投资的比率 ( 利润率 ) 产生一个 向下 的压力 ; 更高生产率利于个别资本家获 取超额利润 , 却使经济作为整体生产单位商 品所需的平均劳动量即“ 社会必要劳动” 下降 , 这种劳动量决定
机 制要 求并 提 出“ 劳 动股权 ” 这一“ 重建 个 人 所 有制 ” 实现 形 式 。 ¨ 3 本 文 沿 袭 经 济 生 态学 理 路 , 尝试对 “ 利 润
率趋向下降” 规律及其抵消机制给出一些新诠释 , 力图由此解答上面所述问题并整合有关理论逻辑。
一
、
“ 利润 率趋 向下降” 规律既有解释 的局 限性分析
况并具体应 对, 这对适应经济新常 态有重要启 示。 关键词 : “ 利 润率趋 向下降” 规律 ; 抵 消机制 ; 饱和效应 ; 饱 和 负载规 模 ; 自组 织临界 灾变
中 图分 类 号 : F 0 6 1 . 3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5— 2 6 7 4 ( 2 0 1 5 ) 0 8—0 4 5— 0 5
化为商 品价 格下 降 , 但代 谢竞 争 引致 的抵 消 机制抑 制这 个 过程 。 马克思 的论 证 中假 设 同一 个 部 门不 同企业
平均利润率趋向下降的规律

平均利润率趋向下降的规律The final edition was revised on December 14th, 2020.平均利润率趋向下降的规律指平均利润在资本积累过程中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和资本周转速度的减慢而趋于下降的客观必然性。
亦称“一般利润率趋向下降的规律”。
它是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经济规律,是社会生产力日益发展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所特有的表现。
引起平均利润率趋向下降的因素资本家为了追逐超额利润以及在竞争中取得优势,不断地竞相改进生产技术,在愈来愈多的生产环节中用机器来代替手工劳动,这就必然要引起各个生产部门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从而引起社会资本的平均有机构成的提高,使平均利润率趋向下降。
假定在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一定时期中,可变资本(v)的绝对量不变(例如始终是100),剩余价值率(m□)不变(例如始终是100%),资本的周转速度也不变,但不变资本 (c)的绝对量却不断增加,从而资本总量也不断增加。
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出现平均利润率(p□)下降的倾向:□在上面的例子中,平均利润率的下降,是假设在剩余价值率不变的情况下发生的。
平均利润率的下降也可以在剩余价值率提高的情况下发生。
假定剩余价值率从100%提高到150%,资本有机构成(c:v)同时从60:40提高到80:20,在这样的情况下,利润率不仅没有提高,反而从40%下降为30%。
所以,平均利润率下降的倾向,决不意味着资本主义剥削程度的下降。
相反地,在资本主义发展的长过程中,剩余价值率是呈上升趋势的。
在平均利润率呈现下降的过程中,资本家阶级所得到的利润量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增加,这是资本积累规律作用的必然结果。
资本的积累,一方面提高劳动生产力,使资本有机构成提高,从而利润率下降;另一方面使社会资本总量扩大,可变资本同不变资本相比虽然会相对减少,但是它的绝对量却会增加。
社会资本所吸收的剩余劳动的绝对量,从而占有的剩余价值量或利润的绝对量也会不断增加。
马克思一般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研究

分 类 号:F0 密 级:内部
长春税务学院
硕士学位论文
马克思一般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研究
The Research on Marx’s Theory of the Tendency of the General Rate of Profit to Fall
本学位论文成果归长春税务学院所有。
指 导 教 师 签 名:
日期: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
日期: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长春税务学院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有权 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长春税务学院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 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Roemer about the theory of marxism economic research is reported in Leontief -- --Sraffa -- --Morishima labor value theory and production prices on the basis of the theory, apparently he has given up on real significance of Marx labor value decision price principle. Romer's certainly a specific questions about the crisis was born in marxism theory of the means of production, but in general, and his theory of marxism decline in margins of analysis is entered a new technical analysis of the classical theory of narrow range. In addition, his theory of marxism value of understanding or again, he gave up the relevant workers received only basic survival
论利润率趋向下降的规律及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内在联系

论利润率趋向下降的规律及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内在联系[摘要]“利润宰趋向下降的规律”是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理论的重要支柱,他通过规律内部矛盾的层层展开。
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进行了充分的分析,并通过论证资本主义一般利润率下降的必然性,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武的局限性和历史暂时性。
消费不足论和比例失调论由于完全忽视了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的作用,所以,在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解释上显得很无力。
[关键词]利润率;马克思;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中图分类号]F0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2674(2009)12-0035-04马克思高度重视“利润率趋向下降的规律”,称这一规律“从每一方面来说都是现代政治经济学的最重要的规律,是理解最困难的关系的最本质的规律。
从历史的观点来看,这是最重要的规律。
”之所以重要,并不在于规律本身,而在于其构成了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理论的支柱,并由此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局限性和历史暂时性。
关于规律与经济危机之间的内在联系,争论由来已久,有就规律本身的否定,也有就规律对经济危机解释力的怀疑,更有对二者关系的完全忽视。
本文将力求在马克思原意的基础上,就此问题进行重点阐释。
一、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引起的一般利润率下降具有必然性和长期趋势性1,利润率趋于下降的必然性。
利润率趋于下降的必然性,是引起争论比较多的话题。
而争论的焦点则是,资本有机构成、一般利润率和剩余价值率之间的关系问题。
乔治?c?斯蒂贝林早在《资本论》第三卷出版之前就提出,“较高的资本有机构成与较高的剥削率是有关系的,因此,当资本有机构成提高时,利润率可能会保持不变”。
其后,斯威齐也对马克思的利润率下降理论持否定态度,“不能笼统地推测,说资本有机构成的变化相对地大于剩余价值率的变化,以致前者将支配利润率的动向。
相反,似乎我们应该把这两个变数看作是大体上同等重要的东西。
因为这个缘故,所以,马克思对利润率下降趋势规律的系统表述方式是没有很大的说服力的”。
马克思利润率下降规律:辨析与验证

5
当代羟降何在 2018年第8期
实 际 可变 资本 减少 ;第 三 ,不变 资 本 由于 劳动 生产 力 的提 高 而 出现 价值 下 降 ;第 四 ,相 对 过 剩人 口的存 在 压低 了工 资 导致 可变 资本 减 少 ;第五 ,对 外 贸易使 不 变资 本 中 的生 产 资料 和可 变 资本 中 的生 活资 料 变 得 便 宜 ,从 而 导致 预付 资本 的减 少 。… 招 鹋
关键词 :马克思经 济学;一般 利润率 下降规律 ;资本有机构成 ;剩余价值 率 中图分类 号:FO14.3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2674(2018)08—005—1】
一 、 一 般利润率趋 向下降规律 的提 出与争论
1.一 般 利润 率趋 向下 降规律 的提 出 一 般利润率趋 向下降是在马克思所处 时代 的经济学家们注意到 的一种经济现象 ,马克思在《资本 论》第三 卷 中对其 进行 了充 分 阐述 。 马克 思认 为 ,在竞 争 的 压力 下 ,资 本 家会 不 断 扩 大 固定 资本 的规模 以提 高劳 动生 产率 ,社会 资本 有机 构成 趋 向于 提高 。利 润 率 是剩 余 价值 与预 付 资本 的 比率 ,在剩 余价 值 率不 变 的条件 下 ,一 般利 润率 趋 向下 降 。马克 思指 出 :“不变 资 本 同可 变 资本 相 比的这 种逐 渐 增 加 ,就 必 然会有这样 的结果 :在剩余价值率不变或资本对劳 动的剥 削程度不 变的情况下 ,一般利润率会逐渐下 降。但是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的发展 ,可变资本 同不变资本相 比,从而 同被推动的总资本相 比,会相 对减少 ,这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规律 。”“因此 ,一般利润率 日益下降的趋势 ,只是劳动的社会生产力 13 益发 展在 资本 主义 生产 方式 下所 特有 的表 现 。”【1]236,237 马克思强调 ,一般利润率下降意味着相对于预付资本来说 的相对利润减少 ,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社 会 的绝 对 利润减 少 。马 克思 指 出 :“利 润率 不 断下 降 的规律 ,或 者说 ,所 占有 的剩 余 劳动 同活 劳动 所推 动 的物化 劳 动 的量 相 比相对 减 少 的规 律 ,决不 排斥 这 样 的情 况 :社会 资 本 所推 动 和 所剥 削 的 劳动 的绝对 量 在 增 大 ,因而社 会资 本所 占有 的剩 余 劳 动 的绝 对 量 也 在 增 大 ;同样 也 决 不 排 斥 这样 的情 况 :单 个 资 本 家 所支配的资本支配着 日益增加 的劳动量 ,从而支配着 日益增加 的剩余 劳动量 ,甚至在它们所支配的工人 人 数并 不增 加 的时候 ,也 支配 着 日益增 加 的剩余 劳 动量 。”… 但 是 ,马克 思指 出 :“必然 有某 些起 反 作 用 的影 响在 发 生 作 用 ,来 阻挠 和抵 销 这个 一 般 规 律 的作 用 , 使它只有趋势的性质 ,因此 ,我们也就把一般利润率 的下降叫作趋 向下降 。”… 船下述因素都会阻碍一般 利润率趋向下降:第一 ,劳动剥削程度的提高导致剩余价值增加 ;第二 ,工资被压低到劳动力价值之下使
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相关争论

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相关争论杨青梅[内容提要]自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提出以来,相关争论层出不穷㊂20世纪初以来,围绕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的争论主要有四个主题:一是规律存在性,二是规律所涉及变量以及变量之间关系,三是规律与资本主义阶段之间的关系,四是规律与危机的关系㊂通过对上述争论的梳理可以发现,对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的诘难是不成立的,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没有被否定;资本有机构成提高是利润率趋向下降的决定性因素;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不是只适用于资本主义初期;该规律构成了近期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㊂对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进行经验检验还存在诸如价值衡量㊁统计口径等问题,有待后续研究㊂[关键词]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资本有机构成;剩余价值率[作者简介]杨青梅,清华大学高校德育研究中心㊁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㊂一、引言马克思批判吸收古典经济学,建立科学合理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㊂[1]6-7即,在剩余价值率不变时,随着资本有机构成提高,一般利润率会下降㊂[2]2362012年8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第2版第二部分(M E G A2I I)一经出版便引起学术界的兴趣㊂迈克尔㊃海因里希(M i c h a e l H e i n r i c h)于2013年4月在美刊‘每月评论“发文,指出马克思实际上已经放弃了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㊂[3]海因里希的观点引发了新一轮关于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的争论㊂回溯历史,关于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的争论达到过四次高潮:20世纪初,罗莎㊃卢森堡(R o s a L u x e m b u r g)㊁娜塔莉㊃莫兹科斯卡(N a t a l i e M o s z k o w s k a)㊁奥拓㊃鲍尔(O t t o B a u e r)㊁亨里克㊃格罗斯曼(H e n r y k G r o s s-m a n n)㊁莫里斯㊃道布(M a u r i c e D o b b)㊁鲁道夫㊃希法亭(R u d o l f H i f e r d i n g)对这一规律发表看法,这一时期的争论以理论分析为主;20世纪四五十年代,相关争论伴随着保罗㊃斯威齐(P a u l S w e e z y)的‘资本主义发展论“和琼㊃罗宾逊(也作乔安㊃罗宾逊,J o a n R o b i n s o n)的‘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出版而产生,约瑟夫㊃吉尔曼(J o s e p h G i l l m a n)301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2020年第3期的‘利润率下降“一书使得争论内容拓展到经验验证层面;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矛盾加深,美国爆发石油危机,对危机问题的讨论使得围绕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的争论再一次达到高潮,代表学者如置盐信雄(N.O k i s h i o)㊁爱德华㊃沃尔夫(E d w a r d N. W o l f f)㊁弗雷德㊃莫斯里(F r e d M o s e l e y)㊁大卫㊃耶菲(D a v i d Y a f f e)㊁欧内斯特㊃曼德尔(E r n c s t M a n d e l)㊁本㊃法因(B e n F i n e)和劳伦斯㊃哈里斯(L a u r e n c e H a r r i s);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蔓延至其他国家,危机再次成为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争论热潮的触发点㊂不仅理论界对于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有着诸多争论,现实经济的发展似乎也否定了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㊂如热拉尔㊃杜梅尼尔(Gér a r d D u mén i l)和多米尼克㊃列维(D o m i n i q u e L e v y)对美国1948 2000年的利润率进行考察发现,自20世纪80年代,利润率出现新的上升趋势㊂[4]他们和米歇尔㊃于松(M i c h e l H u s s o n)都认为利润率与当前危机关系不大,克里斯㊃哈曼(C h r i s H a r m a n)㊁安德鲁㊃克里曼(A n d r e w K l i m a n)㊁阿兰㊃弗里曼(A l a n F r e e m a n)㊁路易斯㊃吉尔(L o u i s G i l l)等人则持有相反观点㊂那么,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是否真的存在?如何解释现实中出现的反例?如何理解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与资本主义发展阶段以及资本主义危机的关系为了回答这些问题,需要系统地梳理现有的争论㊂这样才能厘清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的内涵,为我们正确理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与资本主义危机提供正确的视角㊂下文对围绕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的争论进行梳理,回顾马克思的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在此基础上得出结论㊂二、围绕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的争论(一)规律存在性海因里希认为马克思实际上放弃了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原因在于:(1)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仅适用于未来,它表述的是一个遥不可及的存在性命题,过去有关利润率的事实无法证实或驳倒它,规律因不能被证实而崩溃;(2)利润率公式为p=s/(c+v),可变形为p=(s/v)/[(c/v)+1](p㊁s㊁c㊁v分别表示利润率,剩余价值,不变资本,可变资本),无法证明分母增长快于分子,马克思也未对长期中利润率趋向下降会超越所有抵消因素的假设做出解释;(3)马克思没有任何关于危机的统一理论,他关于资本主义危机倾向的构想与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无关;(4)马克思怀疑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的正确性,在1863 1865年手稿中,他不相信自己的解释,在19世纪70年代,他的疑虑加深,在1875年以‘剩余价值率和利润率的数学分析“为题发表的稿子中,他发现尽管资本价值构成增加,但利润率仍有增加的可能性㊂[3]克里曼等人声明海因里希误解了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的含义和马克思的意图,规律是解释利润率趋向下降的原因而不是预测利润率必然下降㊂[5]他们引用马克思恩格斯的原话,证明马克思坚持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的正确性 剩余价值率这样的反作用因素增长受限,不能因为存在反作用因素就认为规律不存在㊂[5]谢恩㊃玛治(S h a n e M a g e)认为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能够解释资本特有的周期运动,符合合格的危机理论的特征㊂[6]通过对马克401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相关争论思利润率公式p'=s/(c+v)=s'/(c/v+1)的变形(其中p'㊁s'㊁c㊁v分别表示利润率㊁剩余价值率㊁不变资本㊁可变资本),将v略去(长期中v越来越小,可不予考虑),以Q 表示资本有机构成(在玛治的公式中Q=c/ (v+s)=c/v(1+s')),最终利润率公式变为p'=s/c=s'/Q(1+s'),Q的增加在马克思的分析中表明社会劳动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的提高带来资本有机构成Q和剩余价值率s'的提高,但s'在分子分母中均出现,长期中,前者带来的下降效应会超过后者带来的增长效应㊂[6]在每个经济周期中,工资上涨导致资本家寻求节约劳动的技术创新,造成每个经济周期中都有一轮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起反作用的是短期的甚至一次性的因素㊂[6]海因里希对此回应指出,玛治略掉v在数学上是冒险的㊂[7]从玛治的公式出发,剩余价值率s'同时出现在分子和分母中只是一种错觉,因为Q=c/(v+s)也可以写成Q=c/v(1+s'),当把Q的这个表达式放入玛治的利润率表达式中时,得到s/c=s'/ [c/v(1+s')](1+s'),因为分母中的两个(1+s')可以完全被抵消,所以得到s/c=s'/ (c/v),因而s'在分母中存在只是一个错觉,海因里希进一步提到,当用玛治定义的方法来理解时,可以把任何分量放在分母中㊂[7]玛治对于海因里希的批判并不严密,因为玛治从利润率公式中直接去除可变资本v (罗宾逊夫人有v趋近于零的论述,后文将提及),但这不意味着应该放弃马克思的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㊂因为(1)规律是对趋势的判断,不要求利润率永恒下降;(2)马克思对利润率公式中为何分母增长会超过分子有过解释,随着技术发展,劳动生产力的增长(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是无限的,但剩余价值率的增长受到众多束缚;(3)马克思对于危机的构想和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紧密联系;(4)马克思承认规律的正确性㊂(二)规律相关变量以及变量之间关系1.前提条件的正确性一般认为马克思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有两个重要假设:剥削率(即剩余价值率)不变和实际工资不变㊂并认为有一个对规律发挥决定性作用的事实:资本有机构成随资本主义生产发展而提高㊂罗宾逊指出上升的资本有机构成(人均资本)㊁不变的实际工资㊁不变的剥削率相匹配是错误的,该规律和马克思的其余观点相矛盾㊂[8]33-34具体如下:(1)随着技术进步,不变要素低廉化㊁可能出现的资本货物周转时期减少(如可以节约生产和销售所需资金的运输发展)会抵消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倾向,因此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不一定会增加每人资本㊂[8]33-34(2)如果剥削率不变,则实际工资在生产率提高的前提下必定提高,而马克思阐述规律时认为实际工资倾向于不变㊂[8]36-37罗宾逊进一步提出,保证劳动时间和劳动强度既定,所创造的价值率不变,则v+s不变,生产率提高带来商品价值下降,实际工资不变的条件下,劳动力价值减小,因而,v渐趋向零,而s/v趋向无限大㊂[8]36-37同样地,斯威齐对规律的条件提出质疑:(1)同时假定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和剩余价值率不变可能不适当,因为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增加产业后备军,必然会带来剩余价值率的提高,一般情况下应该假定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和剩余价值率提高同步,利润率变化方向将未定㊂[9]135-144(2)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小于资本技术构501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2020年第3期成的提高,前者并没有人们想的那么大,因为:1)资本有机构成是一种价值表现;2)劳动率保持上升,工人个人拥有的机器和原料数量增长,但这不能作为资本有机构成变化的指数㊂[9]135-144他得出结论,应该视资本有机构成和剩余价值率两个变量大体同等重要,因而,从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着手无法得出利润率趋向下降的结论㊂[9]135-144曼德尔认为资本价值构成必然提高:竞争带来节约生产成本的压力,推动技术进步,除非活劳动代替机器是有利可图的,或者第1部类生产出的机器能够节约劳动且不增加本身的内在价值或工资货物价值下降小于新原料的价值下降(即第1部类生产率增长大于整个经济生产率增长),才可能使得节约成本的技术进步不提高资本有机构成,但是,新设备的价值取决于当前劳动生产率且在开始阶段不能大量生产,因此条件不成立,节约成本的技术进步会提高资本有机构成㊂[10]74-75哈曼提到 你不能用明天的砖建今天的房子㊂ ,一年或两年后购买新机器的成本更低的事实,并不能减少你已经花费在现有机器上的钱㊂事实上,技术革新和生产力提高得越快,机器遭受 道德贬值 而过时的速度也就越快㊂结果利润率的压力有增无减㊂ [11]罗宾逊认为剥削率不变和实际工资不变不可能同时存在,因其未理解马克思的抽象思维;斯威齐提出同时假定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和剩余价值率提高,且假定前者提高的幅度比后者大,这样的假定不合适,因其未考虑到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可为无限,并且,技术进步只可能减少未来投资,不可能帮助资本家从现有投资中获益,不能减缓资本有机构成提高,而剩余价值率的提高受到诸多因素的限制㊂2.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是否构成利润率趋向下降的主要原因置盐信雄从技术问题上对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进行讨论,其观点(即置盐定理)成为20世纪70年代学者讨论的焦点㊂置盐定理将利润率趋向下降的原因归结为实际工资的提高㊂置盐的三个假定是:实际工资不变;资本家是否引入新技术依据 成本准则 而非 利润率准则 ;斯拉法价格体系决定利润率㊂[12]置盐进行数理分析后得出,资本家引入新技术不一定提高劳动生产率;由于统计研究的缺乏而不讨论资本有机构成是否会随着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技术引进而提高;一般利润率不受 非基本品行业 引进新技术的影响,但随 基本品行业 引入新技术而上升;除非实际工资上涨足够高,否则 基本品行业 所引进的每一项技术创新必然提高一般利润率㊂[12]置盐的观点引发大量争议,裴宏等人总结:对置盐定理提出批评的观点主要分为四个方面但都未指出置盐定理和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的结论截然相反的本质原因㊂[13]裴宏等人将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分为三个基本命题:技术进步将导致社会资本有机构成上升;技术进步将对利润率产生正反两方面的影响;长期中,利润率呈现下降趋势㊂[13]他们通过证明得出置盐定理支持第一㊁二个命题,置盐定理和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的核心差异在于技术选择标准不同,置盐定理证明了成本节约型技术进步最终会导致社会平均利润率上升,这只是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的一个特例㊂[13]沃尔夫和莫斯里基于美国数据探讨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㊂在1979年的文章中,沃尔夫构建一个两部门经济体 第一㊁二部门分别生产工601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相关争论资品和资本品,资本品在两个部门都被使用且不存在其他的行业间流动,资本品折旧率为δ,将利润率简化为当前成本利润率,将劳动力价值定义为劳动力再生产成本㊂[14]推演结果显示:如果实际工资提高速度和技术构成速度一致,则有机构成不会上升;资本有机构成和剩余价值率正相关㊂[14]他将两部门经济体扩展到n部门经济体,并使用美国经济分析局1947年㊁1958年㊁1963年和1967年87个部门的投入产出数据进行经验验证㊂[14]综合两个过程,沃尔夫得出:尽管马克思的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在理论上不健全且在经验上无法获得支持,但是马克思的分析图式对于分析利润率运动中孤立的决定因素是有用的;利润率的变动根本上是劳动生产率变化和真实工资改变综合作用的结果;一般利润率的变动未必与资本有机构成的变动相反,因而利润率未必随着资本主义发展而下降㊂[14]沃尔夫在1986年的文章中重新估算并得出利润率下降,但下降原因不是资本有机构成提高而是剩余价值率下降㊂[15]莫斯里认为沃尔夫的经验检验不可靠,因为沃尔夫没有区分生产性资本和非生产性资本㊂[15]莫斯里区分生产性资本和非生产性资本,使用美国1947 1976年的数据估算,结果是:从1947年到1976年,资本构成增加41%,以五年平均水平看,资本构成从1947 1951年到1972 1976年,提高了28%;从1947年到1976年,剩余价值率增加了19%,以五年平均水平看,剩余价值率从1947 1951年到1972 1976年,上升15%;最终,由于资本构成的提高比率大于剩余价值率的上升,因而这段时期内利润率显著下降 估算得出1947 1976年利润率下降了15%,从五年平均水平看,从1947 1951年到1972 1976年,下降10%㊂[15]莫斯里指出如果生产性资本和非生产性资本的差异被沃尔夫考虑在内,则可得出美国二战后利润率的下降由资本构成提高而非剩余价值率下降导致㊂[15]在驳斥莱伯曼对自己的质疑时,莫斯里进一步指出马克思关于非生产性劳动的理论和个别公司利润最大化是一致的,个别公司增加非生产性劳动是为了提高个别利润率或者避免利润率更多地下降,但是这些私人决策对于经济整体的结果是降低一般利润率㊂[16]置盐定理只是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的一个特例,并非否定了马克思的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㊂在一定时期内,区分生产性投资和非生产性投资有必要性,因为只有生产性活动能够创造剩余价值,但长期来看,生产性领域和非生产性领域,其利润都趋向下降㊂本文对此进行的构想是,沃尔夫和莫斯里所针对的只是美国二战后二三十年的数据,如果从更长期来看,或许会更加准确㊂(三)规律与资本主义阶段的关系1.规律只适用于资本主义发展初期吉尔曼认为,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只适用于资本主义发展初期,不适用于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利润率下降是由于剩余价值实现困难㊂[17]127-129通过统计1849 1952年美国制造业的资本有机构成㊁剥削率和利润率,他发现,1919年之前,资本有机构成和剥削率都上升,利润率变化不明显,1919年之后,资本有机构成㊁剥削率和利润率几乎没发生什么变化㊂[17]127-129对于1919 1952年,资本有机构成㊁剥削率㊁利润率动态与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不一致,吉尔曼提出两种态度:一是认为一战后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已经失效;二是探讨公式各因素能否充分反映美国20世纪以来的经济发展701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2020年第3期新情况㊂[17]127-129吉尔曼持后一种态度并指出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剩余价值生产条件发生变化 科学管理等生产技术革命节约不变资本,缓和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劳动生产率发展促使剩余价值率继续提高,利润率由下降变为上升,马克思的公式中,剩余价值=工人新创造的价值-工资,实际上,余额还包括销售成本和税收等非生产性开支,资本主义初期,这笔费用可忽略不计;随着资本主义发展,垄断盛行,非生产性开支增大,资本家净利润下降,马克思公式不再适用㊂[17]127-129他提出,净利润率=(s-U)/C [s㊁C㊁U㊁s-U分别表示已实现的总剩余价值㊁总成本(=不变资本c+可变资本v)㊁非生产性开支㊁已实现的净剩余价值],在资本主义初期,U可忽略不计,规律存在的前提是s/v比c/v增长更慢,在垄断资本主义时期,U变大,规律存在的前提变为s/v比U/v 增长更慢㊂[10]261-262吉尔曼已经把垄断时期利润率趋向下降的原因归为剩余价值实现困难㊂2.规律适用于整个资本主义时期,且推动资本主义进入新阶段希法亭认为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适用于整个资本主义时期,伴随着资本主义从工场手工业和早期资本主义工厂进入现代工厂 劳动生产率的增长,技术的进步,表现为等量活劳动所推动的生产资料量的日益增加㊂在经济上,这个过程反映为资本有机构成的增加,反映为总资本中不变资本额比可变资本额的增长㊂c:v比例中的这一变化表现了从工场手工业和早期资本主义工厂到现代工厂的情景变化:前者是处于狭小的劳动空间和拥挤在几台小机器周围的工人;后者是在庞大的自动化机器后面的少量的㊁有时几乎看不到的工人,而且他们似乎越来越少见了㊂ [18]201-202同时,不变资本组成也发生变化,固定资本比流动资本增长更快,生产规模的扩大使得无论是扩大再生产还是建新企业都需要大量资本投入㊂[18]202-208资本流动因此受限,利润率平均化受到影响,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两极上,利润率降到平均利润水平之下由完全不同的原因产生㊂[18]211繁荣时期,原料价格上升比成品价格快,采掘工业利润率提高;萧条时期,供给原料的部门利润率长期低于平均水平,有利于加工工业利润率恢复到平均水平,不同部门在不同时期所受影响不同,通过联合来克服利润率差别㊂[18]214-216联合是走向垄断的中介㊂[19]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及为克服利润率差别所采取的措施促成垄断,而后伴随垄断出现金融资本㊂吉尔曼的创新之处在于把剩余价值实现问题引入,但剩余价值实现问题是否能构成资本主义垄断时期利润率趋向下降的主要原因值得深思㊂此外,规律涉及的是总资本,而非单个资本,吉尔曼所用数据时间段可能有其特殊性㊂希法亭则较为准确地把握住了马克思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与资本主义发展阶段之间的关系㊂(四)规律与危机的关系1.理论分析鲍尔探讨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的初衷是为了反驳卢森堡的观点 只有资本主义生产框架外的第三方为一部分资本主义产出提供市场,积累才会发生㊂鲍尔的模型假定不变资本比可变资本积累增长更快,资本有机构成倾向于上升,只有活劳动创造剩余价值,给定剩余价值率不变,意味着利润率倾向下降,生产循环四次时,模型顺利运行,鲍尔认为,模型表明,在没有外部市场的801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相关争论情况下资本主义可以存活,资本主义系统不会以卢森堡所论证的方式崩溃㊂[20]他让模型运行到第七次并提出,只要不同部门的产出保持正确比例,资本主义将没有危机并永存㊂[21]格罗斯曼系统地描述了马克思的观点 崩溃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内在趋势,以利润率趋向下降的形式表现出来㊂[21]他使用鲍尔模型发现,循环到第35次,资本家没有可用于私人消费的剩余价值,剩余价值总量甚至不足以购买额外的用于维持模型运行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因为积累以有形使用价值投资,所以不可能将太小的剩余价值进行投资),利润率趋向下降必然引发危机㊂[20]格罗斯曼提出一个计算公式以强调减缓或加速崩溃的因素,结果显示由于更高的资本有机构成以及不变资本更快的积累率,危机加速出现,而可变资本积累率的上升效应模糊,因为更高的剩余价值率减缓了资本主义崩溃的趋势,他指明抵消机制意味着资本主义的崩溃将以危机不断发生的形式而非一次性崩溃的形式发生㊂[20]格罗斯曼对危机研究的两大贡献在于,指出:(1)资本主义生产以剥削劳动创造新价值来扩张自身价值,资本主义的动态性和不平衡使得在按比例扩张的再生产中需求的满足很偶然;(2)资本主义本身限制了价值自我扩张的可能性,因为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没有限制,生产利润却受限㊂[22]道布㊁耶菲㊁法因㊁哈里斯都将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视为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㊂道布指出,不同情况下,互相冲突的要素的互相作用可能产生不同后果,各种冲突的力量达到平衡只是偶然出现,平衡的破坏和随之产生的波动以危机的形式表现出来㊂[23]93耶菲以只有当机器的价值低于它所替代的劳动力的价值时,机器才会被使用为前提来说明随着技术构成提高,资本价值构成必然提高㊂[24]耶菲认为对该规律的分析应限定在资本生产领域,以资本一般和资本概念作为出发点㊂[10]272-273法因和哈里斯视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为舍象非本质因素后对事物本质联系的解释,是抽象规律,利润率下降趋势和反趋势的矛盾表现为:一是矛盾暂时解决时必定爆发危机,二是可以是实际利润率下降㊂[1]162.经验检验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蔓延至他国,进而全球性金融危机爆发,危机从金融领域发展到实体领域㊂关于利润率是否呈现下降趋势以及利润率下降是否是此次危机根源的争论达到高潮㊂于松㊁杜梅尼尔㊁列维等人认为利润率与当前危机关系不大,而哈曼㊁克里曼㊁弗里曼㊁吉尔等人则认为利润率下降是当前危机的根本原因㊂[25]杜梅尼尔和列维认为自二战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利润率下降,到20世纪80年代早期,下降过程被打断,利润率出现上升趋势并已局部恢复;利润率下降是20世纪70年代结构性危机的决定性因素,最近的恢复可能预示着资本主义历史的一个新阶段出现㊂[4]类似地,于松指出,利润率上升趋势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很明显,并使用欧盟数据进行证明,但哈曼认为于松的批判存在诸多问题,如数据问题和对理论的错误理解,其中数据问题分为数据本身的问题(如于松未对欧盟数据来源进行说明)以及数据处理技术的问题(如于松未对其使用的方法及来源进行解释,使得分析很难精确)㊂[11]至于对理论的错误理解方面,于松认为在完美情况下利润率未必下降,理由是:(1)劳动生产率可以得到补偿,如实际工资上升和物质90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的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探新
古典经济学家最早觉察到利润率下降现象,利润率趋向下降是19世纪上半叶经济学界一个热门问题,形成了诸如亚当·斯密的竞争说,马尔萨斯的报酬递减说,李嘉图的工资说,以及西斯蒙第的消费不足说等等。
但是,古典经济学家和后来的西方经济学家都无法对这个现象做出合理解释。
一、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
马克思十分重视利润率趋向下降的规律,在《资本论》第三卷中,马克思用了整整一篇(共三章)的内容来阐述这一问题。
马克思从w=c+v+m这一公式引出三个比例,即资本有机构成(c/v)剩余价值率和利润率(p’=m/(c+v))。
马克思从这三个比率又演绎出利润率随资本有机构成提高而趋向下降的理论。
因此,利润率随着剩余价值率即剥削率的提高而提高,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而下降。
简言之,马克思认为,所谓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是指在剩余价值率不变或资本对劳动的剥削程度不变的情况下,利润率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和资本有机构成提高而逐渐趋向下降。
马克思关于一般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的理论,是建立在他的劳动价值论和资本有机构成提高两个理论基础上的。
需要强调的是,马克思之所以说利润率下降规律是指一种“趋向下降”的“趋势”,是因为“必然有某些起反作用的影响在发生作用,来
阻挠和抵消这个一般规律的作用,使它只有趋势的性质,因此,我们也就把一般利润率的下降叫做趋向下降。
”马克思认为,起反作用的“最普遍的原因”除了剩余价值率的提高以外,还有工资被压低到劳动力的价值以下、不变资本各要素变得便宜、相对过剩人口和对外贸易等因素。
他认为这些因素能延缓但不能在长期内完全阻止利润率的下降。
综合各因素作用的结果,马克思认为,利润率下降规律“只是作为一种趋势发生作用;它的作用,只有在一定情况下,并且经过一个长的时期,才会清楚地显示出来。
”同时,马克思又指出,不能把利润率趋向下降的规律当作利润绝对量趋向下降的规律。
他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中,劳动的社会生产力的同一发展,一方面表现为利润率不断下降的趋势,另一方面表现为资本家所占有的剩余价值量或利润的绝对量不断增加。
这种分析就可以避免做出资本主义生产要绝对萎缩的结论。
马克思把这一“产生于同一些原因”的规律叫做“二重性”的规律。
二、国内外学者关于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的研究
1.国外学者对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的争论
国外理论界对于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的争论,主要有三种代表性的观点:
(1)否定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的存在。
这种否定主要通过两种方法,一是通过否定与规律有关的基本理论来否定规律本身;二是通过统计资料和数学方法从“经验事实”上来否定规律。
前
者如德国的马克思主义者罗莎·卢森堡,她怀疑这个理论并认为资本主义不会因为利润率下降而崩溃。
事实上,她没能认识到马克思的利润率下降规律和资本主义灭亡间的内在联系。
英国“凯恩斯左派”的代表人物琼·罗宾逊,则从两个方面否定利润率趋向下降的规律。
她一方面认为马克思没有考虑凯恩斯的“有效需求不足”问题,另一方面通过否定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必然性来否定该规律。
此外,美国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通过攻击劳动价值论否认利润率趋向下降的规律,这显然是站不住脚的。
后者如爱德华·N·沃尔夫和菲利普·帕里吉斯,他们通过对美国1947-1967年间的统计资料计算和纯粹用数学公式推导,否认利润率趋于下降规律。
而森岛通夫在其《马克思经济学》中,假定在技术变化之前,资本品生产部门和工资品生产部门有同样的技术系数,并由此推导出,任何一个周期中两个部门的资本价值构成都是相同的,还进一步假定资本家的储蓄倾向在任何时期都不变,他用剑桥增长公式和他的价格决定公式得出结论,认为不但利润率没有趋于下降,而且也不会出现资本对劳动需求的相对减少,不会产生相对过剩人口。
然而,森岛通夫仅仅考虑到各个周期中两个部类的资本价值构成都是相同的,并假定它们不变,这些都导致他的结论不能成立。
(2)认为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值得商榷,至少是不完善的。
代表人物如英国的约瑟夫·吉尔曼,他考察了美国制造业20世纪初期至50年代的利润率数字材料,认为“如果我们的考察止
于1919年,马克思的规律毫无问题:资本有机构成日益提高;剩余价值率日趋稳定;利润率不断下降。
但自1919年以后,资本有机构成比率趋向于不变甚至下降。
剩余价值率趋向于跳跃式的增长。
利润率没有下降反而趋于上升。
难道马克思搞错了吗?”他认为,如果非要得出利润率下降的规律,需要改变计算方法,要将剩余价值减去广告费、一般行政费、租税等“非生产”费用,从而得出实现的“净剩余价值”,再将“净剩余价值”除以预付资本总额,以此比率代替利润率,才能得出垄断时期利润继续下降的规律。
否则,他认为,马克思所定义的利润率的变动趋势在垄断时期已不再下降了。
(3)肯定马克思的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的存在。
针对吉尔曼的论点,美国的莫里斯指出,在垄断资本主义的条件下,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实现之间的矛盾更加深化,垄断资本家为了克服这个矛盾而大量增加销售和广告等费用,企图通过这种非生产支出来阻止利润率的下降。
但这种非生产支出与资本家的个人消费不同,它“在资本家的账簿上是要从利润中扣除的”。
因此,“垄断资本主义消灭不了利润率下降的规律,正如它不能消灭地心引力的定律一样。
”安东尼阿,配森特认为利润率的主要倾向在下降,吉尔曼数字只是一个局部,不能代表整个社会经济。
在垄断时期,既有垄断集团的利润率,又有非垄断集团的利润率,这样整个社会的平均利润率就不好形成。
他认为不能从统计资料来直接证明利润率的走向,只能从利润率下降规律本身来证明它的存
在与作用。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整个资本主义经济增长率趋于下降就是利润率下降的间接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