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杜威“经验”概念的理解
对杜威教育哲学中“经验”的探析及其教育启示

当今 的教 育 仍 然 具 有 现 实 意 义 。
关 键 词 杜 威 哲 学 经验 教 育
Ex p l o r a i t o n o n” Ex p e r i e n c e ”i n De we y ’ S P h i l o s o p h y o f E— d u c a t i o n a n d I t s En  ̄ g h t e n me n t t o Ed u c a io t n/ /Ni u Xi a o —
na t i o n o f’ ’ e x p e ie r nc e ” i s t he ke y l i n k o f hi s p hi l os o p hi c a l
t h o u g h t , a n d he t l i n k h a s a l s o b e c o me he t s o l i d f o u n d a t i o n f o r De w e y ’ S t h o u g h t o f e d u c a t i o n . T h e o p e n n e s s , c o n t i n u i t y a n d i n - t e r a c t i o n e mb o d i e d i n h i s d e i f n i t i o n a n d me t h o d s o f e x p e i r e n c e
a r e s t i l l o f r e li a s t i c s i g ni i f ca nc e or f t od a y ’ S e du c a t i o n.
杜威“经验”概念及教育旨趣

杜威“经验”概念及教育旨趣作者:李辉来源:《新课程·教师》2014年第11期摘要:杜威的“经验”概念有其自身丰富的内涵和意蕴,通过对杜威“经验”概念内涵解析、教学意蕴阐发和其对教育者的要求三方面论述,以期更好地理解杜威的“经验”概念及其教育旨趣。
关键词:杜威;经验;教学;教育者;儿童一、杜威“经验”概念的内涵解析“经验”在杜威的教育思想中,可谓是最为核心的概念了。
那么,杜威的“经验”指什么?按照杜威的解释,我们对某一事物有所作为,然后它反过来又对我们有所影响,这样一个结合体就是我们所获得的经验。
具体讲,当我们作用于一事物的时候,还不能称作经验;当被我们作用的事物又反过来作用我们的时候,也还不能称作经验,只有当我们把这种前后发生的两件事联系起来思考时,也即当我们发现两件事之间的内在联系时,我们所获得的才是经验。
“经验包含一个主动的因素和被动的因素,这两个因素以特有形式结合着。
只有注意到这一点,才能了解经验的性质。
在主动的方面,经验就是尝试——这个意义,用实验这个术语来表达就清楚了。
在被动的方面,经验就是承受结果”。
[1]可见,按照杜威的理解,经验包含两个层面的内容,它既有主动的一面,又有被动的一面。
主动方面,它表示尝试或实验;被动方面,它表示承受结果或接受教训。
我们可以把经验的这两个方面看作经验的两种不同的状态。
动态的意思是“去经验”,这相当于经验的主动方面;静态的意思是“在经验”,这相当于经验的被动方面。
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就是一个从静态“在经验”到动态“去经验”再回到静态“在经验”的过程。
从这个意义上讲,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本身就是它的教学目的,而这样的教学过程又是在不断向前发展的,它作为下一个教学过程的一个手段或工具而存在,而正因为它作为进一步教学的工具而存在,它自身的价值才得以体现。
因此,杜威讲,教育本身无目的,教育过程既是目的,又是手段。
目的是已完成的手段,手段是未完成的目的。
经验本身也就在这种教育教学过程中被不断改组或改造,而正是这种被不断改组或改造的经验,实现了经验本身的意义。
杜威与经验——精选推荐

经验与课程——读杜威《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有感英国13 世纪的实验自然科学家培根第一次提出了“经验”概念。
此后,“经验”概念被西方许多哲学家所广泛使用,特别是17、18 世纪的哲学家,都曾把“经验”概念作为自己哲学体系的重要概念。
在哲学上,经验基本可以分为两种:来源于感官知觉的观念和来源于反思的、由内省而知道的那些观念,而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说的经验往往是指前者。
本文主要聚焦于杜威的哲学思想中对经验的理解。
一、经验的内涵“经验”在杜威的教育理论中,是最基本、最核心的概念。
“一盎司经验所以胜过一吨理论,只是因为只有在经验中,任何理论才具有充满活力和可以证实的意义。
一种经验,一种非常微薄的经验,能够产生和包括任何分量的理论(或理智的内容),但是,离开经验的理论,甚至不能肯定被理解为理论。
”杜威从主观经验论出发,把教学归结为让儿童自己活动来获取经验,认为教育是从已知经验到未知经验,促使经验不断积累和增加的连续过程。
杜威所说的“经验”突破了传统理性主义对于“经验”的理解。
传统理性主义认为,经验只是一种感官知觉上的观念,是未知的、易变化的、不可信赖的。
而杜威将经验作为一种过程,是一种机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
“经验”有其自身的原理,且无需外在的所谓标准来规定或提供这种原理。
当然,杜威也并非完全否认理性的作用:理性可以作为一种与“经验”相融的智慧,使机体所获得的“经验”更为完善和丰富,而这时的理性则不再是陈旧的、绝对化的旧时代产物,而可称之为“新理性”。
二、经验的教育价值标准杜威十分重视学生个人的经验,强调教育与个人经验之间的有机联系。
但是,“相信一切真正的教育是来自经验的,这并不表明一切经验都具有真正的或同样的教育的性质。
不能把经验和教育直接地彼此等同起来,因为有些经验具有错误的教育作用。
任何对经验的继续生长有阻碍或歪曲作用的经验,都具有错误的教育作用。
”那么,如何鉴别经验的教育价值呢? 在《经验与教育》中,杜威提出了连续性和交互作用这两个原则是衡量经验价值的标准。
浅论杜威的经验课程论中“经验”内涵

浅论杜威的经验课程论中“经验”内涵杜威的课程论是以其经验论为理论基础,改造了传统的认识论,在批判传统教育与进步主义教育的基础上,构建了他的经验课程体系。
通过对杜威著作中观点的分析,谈了杜威对经验的内涵和外延所作的深刻的改变。
杜威课程论经验内涵外延杜威的教育理论是一个极其复杂的体系,其中他对课程和教材的见解,很久以来,人们总是感到不是很明确。
我们认为,杜威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叶半个多世纪的教育活动中,他对课程与教材的看法是有一个发展过程的。
这个过程可以分为3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期,这个时期是他从事教育工作的早期,他主张在学校里“活动作业”应该占主导地位,这种观点在《学校与社会》《儿童与课程》之中体现,《杜威学校》一书中也提到过。
第二个阶段,是20世纪初至20年代末,这个时期是他从事教育工作的中期,他对课程与教材的看法从主张以“活动作业”为中心改变为“活动作业”与“分科教学”并举,这种观点体现在《民本主义与教育》之中。
第三个阶段,是从30年代一直到他于1952年去世,这个时期从整体上看,虽然他还坚持原来的主张,但是这时他已比较着重向青年一代传授自然科学的知识了,特别是对专业人员的培训,他认为通过各门课程来进行分科教学应占个主导地位,这种观点体现在《人的问题》之中。
众所周知,对于课程与教学论而言,两个恒久的基本问题是“教学什么”和“如何教学”,涉及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根本问题。
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在工业化的背景下主要解决的是“如何教学”的问题,其教学观是包含了“‘课程’的‘大’教学观,他的教学论是包含了课程论的‘大’教学论”。
经过200多年的发展,到了19世纪中期,“教学什么”成了实施教学之前必须加以解决的问题,斯宾塞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对这个问题作了有力的回答。
杜威的《儿童与课程》(1902)以及《民主主义与教育》(1916)对课程与教学的关系,进行了重新的考察。
[对杜威哲学中,经验,的再审视,杜威,经验]浅谈回到“儿童的经验”
![[对杜威哲学中,经验,的再审视,杜威,经验]浅谈回到“儿童的经验”](https://img.taocdn.com/s3/m/f2e885ac1711cc7930b716d6.png)
浅谈回到“儿童的经验”——对杜威哲学中“经验”的再审视一、杜威哲学:用经验的自然主义消解哲学上的二元论近代哲学自培根和笛卡尔开始,始终贯穿着两条主线,即我们认识世界的两种方式: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
罗素曾写道,从严格的哲学观点看,杜威工作的重要性主要在于他对传统的真理概念的批评,这个批评表现在他称之为工具主义的理论中。
其中,罗素还提到杜威不是把真理和知识作为逻辑的要素,而是把探究作为逻辑的要素。
罗素提到的探究,也就是经验,也是杜威用以反对传统的二元论,即身体和精神、经验和自然、感性和理性、心灵和物质的工具。
杜威的哲学思想受到实用主义者皮尔士和詹姆斯的影响,同时也受到黑格尔哲学的影响,但对他们的思想又有改造。
杜威反对传统的经验主义,认为传统的经验主义将经验和自然分离,而我们的一切认识都离不开自然和经验。
杜威说,经验到达了自然的内部,它具有了深度,它也有宽度而且可扩展到一个有无限伸缩性的范围。
它伸展着,这种伸展便组成了推论。
在哲学的认识上,尼采曾试图用酒神和日神,即非理性和理性统一于自然的方式建构其回归酒神精神的前苏格拉底时代的纯粹的自然哲学,也就是人的认识的经验和理性的统一,而这种回归是为了人类免于整体性的毁灭。
杜威和尼采一样,受到黑格尔哲学的影响并力图用经验的自然主义或者自然的经验主义将经验和自然统一起来,从而达到认识论上的统一和民主社会的构建。
这种观点贯穿于杜威的哲学观点和教育思想中。
经验既是关于自然的,也是发生在自然之内的。
被经验到的并不是经验而是自然岩石、树木、动物、疾病、健康、温度和电力等。
由此看来,元青在《杜威与中国》中提出的观点是恰当的,即所谓哲学的本体既不是物质和存在,也不是观念和精神,而是他们的统一体经验。
在杜威的哲学中,杜威用经验替代了以往哲学研究中的二元对立,把经验作为世界的本体论认识,经验是人类不断向前的唯一确定性的道路,这如同康德的绝对理性、黑格尔的绝对精神,他们皆以此来打破和消解哲学认识上的二元对立。
论杜威的经验观

论杜威的经验观“经验”是西方哲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概念。
杜威在对传统哲学的经验观进行批判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经验观,这就意味着理解杜威的经验观必然离不开对传统哲学经验观的讨论。
以传统哲学的经验观为切入点,通过介绍杜威对传统经验观的批判,来了解杜威经验观的出发点、概念的界定和本质特征,来进一步阐述杜威经验观的哲学意义和现实意义。
标签:经验;生活世界;实践;生活杜威是西方实用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主要哲学思想集中在他的经验观上。
虽然从古希腊开始就已经有关于经验问题的思考,但直到实用主义的发展才形成关于经验问题的新的思维路径和解释方式——实用主义试图对从古希腊以来的关于经验问题的思考进行梳理和批判。
在此之中,把经验论发展到金字塔顶端的杜威,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
一、传统哲学的经验观“经验”一词是美国哲学家杜威的关键所在,他的全部哲学思想乃至教育思想都是围绕这个核心词汇展开的。
在现代汉语语境下,经验主要是指人们从多次实践中得到的知识或技能,是人们活动后的感受等。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经验来源于实践。
但在杜威那里,经验有着独特的含义。
从来源上看,杜威的经验观建立在对传统哲学经验观即古希腊哲学的经验观思考之上,他在考察传统哲学的经验观时,发现传统经验观的弊端,在对此进行批判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经验观。
因而我们在探讨杜威的经验观时也必须从古希腊哲学的经验观开始进行思考。
(一)古希腊哲学的经验观当我们试图去探讨哲学的历史和起源时,总是不能脱离希腊哲学,我们常常把它作为哲学的“摇篮”。
古希腊对于知识、理智是看重的,而对经验、感知则予以贬低。
经验所能提供的是一种信息、消息式的东西,它能使人对外在世界有一个暂时的、大概的认识。
奴隶夜以继日地重复手头的工作,他们对于这种工作有丰富的经验,但在一种追求确定性的前提下,他们所积累的经验却难以把握住事情的本质。
经验在希腊人那里更倾向于自然属性,它常常能够解决具体问题,因而是日常生活中的一种实用的智慧。
杜威教育理论中的“经验”

《杜威教育理论中的“经验”》摘要:“经验”是西方哲学史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在西方哲学发展史中,经验是位于理性之下的概念,与理性相对立,且受到轻视,“一盎司经验所以胜过一吨理论,只是因为只有在经验中,任何理论才具有充满活力和可以证实的意义”,杜威“经验”的两个原则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摘要:“经验”这一概念在西方哲学发展史中一直是人们所轻视的,而与“经验”相对立的“理性”这一概念在人们心中则高高在上。
在杜威那里,经验才获得了公正的解释,它与理性之间的关系也得到了正确的理解;经验有其丰富的内涵,它不只包含生活,还包含生命历程;不只包括感知的,还包括行动的;不只包括理性的,还包括非理性的;不只包括有组织的,还包括无组织的,等等。
杜威教育理论中的经验还涉及了两个原则:一个是连续性原则,另一个是交互作用原则。
这两个原则在教育中有其重要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杜威教育理论经验交互作用连续性原则一、经验与理性之间“经验”是西方哲学史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在西方哲学发展史中,经验是位于理性之下的概念,与理性相对立,且受到轻视。
在人们眼中,经验意味着纷乱、庞杂、孤立、不定,而理性则高高在上。
从古希腊的德谟克利特、苏格拉底到近代的培根、洛克、康德,都对理性与经验有着精辟的论述,然而在这场论战中,“经验”似乎总是处于下风,被戴上了“零碎、片面、不可信”的帽子。
理性主义者认为,经验是幻想与谬误的源泉,从而也是获得知识的障碍。
传统哲学认为,理性是超出经验之外的一种达到普遍性、必然性和确定性的力量。
柏拉图曾认为,经验是虚幻的,存在于现象世界之中,理性则是真实的,存在于理念世界之中。
杜威对经验的理解与前人不一,他对经验作了一番改造,使经验概念受到了重视,重新解释了经验与理性之间的关系。
杜威将“经验”发展成一个含义十分丰富和广泛的概念。
它既指人,又指物;既指事,又指关系;既指所作所为,又指如何作为;既指活动,又指活动之方式。
在杜威那里,不再那样神圣,也不再那样抽象,理性不是凌驾于经验之上的东西,而是一个寓于经验之中的东西;理性是经验的一部分,且在经验之中不断地修正、改变、完善着自己。
论杜威课程理论中的_经验_概念

课程・教材・教法1999年第1期论杜威课程理论中的“经验”概念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 褚宏启 “经验”一词是杜威教育理论尤其是其课程理论中的关键词。
国内许多课程研究者对杜威经验概念的理解有误,往往将之视为直接经验,视为一种只与人的认识相关的事情,将经验的过程视为一个被动的认识过程。
这种理解并没有将杜威的经验概念与近代西方哲学史上的经验概念区分开来,没有看到杜威对经验的内涵和外延所作的深刻的改变。
这种理解上的失真现象至今犹存,严重影响着课程理论研究的严肃性和对杜威课程理论评价的客观性。
本文不评述杜威的课程论本身,只想阐明杜威课程理论中经验概念的本意,以助益于课程理论研究。
一、经验的含义杜威的经验既不同于古代的经验,也不同于近代的经验,他对传统的经验概念作了改造,赋予它以新的含义。
杜威对传统经验概念的改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克服了经验与理性的对立在西方哲学发展史上,经验作为一个与理性、与知识对立的概念而受到轻视,因为“关于经验,有某些在道德上危险的东西,例如,肉欲的、好色的、物质的和世俗的兴趣这类词语所暗示的意义;而纯粹理性和精神则意味着道德上某些值得赞扬的东西。
此外,经验总是和变化中的东西、和无法解释的变幻莫测的东西以及形形色色变化多端的东西有着根深蒂固无法根除的联系。
经验的材料本来就是变化无常和不可信赖的。
经验是混乱的,因为它是不稳定的。
”〔1〕理性主义(不论是旧的还是新的)以此为由认为,若使经验摆脱混乱、孤立及易走向不道德的局面,必须诉诸统一、完整而纯洁的理性。
杜威对传统的理性持否定态度,认为它“过于鲁莽、浮夸、无责任心和呆板”,并“陷于绝对论”。
这种理性给经验加上一个比事实更为好看的外观,以一个单纯、统一和普遍的外表掩饰实际经验的缺陷和弊病,如同给一个丑陋的人套上了一件漂亮的衣服,追求的是虚饰而非实际,结果不仅自欺,而且欺人。
理性主义认为理性概念是自足的从而是超乎经验之上的,自然无须确证,也无从得到确证,杜威因此认为这种理性是一种无责任心的理性;理性主义自满于这种假定,于是不积极从事具体的观察和实验,蔑视经验,贬低经验,使自身与实际隔绝,杜威认为这种理性也是一种消极退隐的理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对杜威“经验”概念的理解
[摘要]杜威使教育领域的“经验”概念得以不断的丰富与深化,使其不停留在静态与结果的属性之上,富有了动态的特征与过程的属性。
具体分析,经验的过程是实践与认识相统一的过程,是连续互动的过程,是在情境中理性思维的过程。
[关键词]杜威经验过程
经验在杜威的视野中有着丰富而系统的内涵,他使教育领域的“经验”概念得到了不断的丰富与深化。
以往的“经验”有两层含义:一是指由实践得来的知识或技能,二是指体验。
并且习惯把经验划分为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直接经验是指个人通过亲自活动获得的经验,间接经验是指他人的知识成果。
从概念和分类可以看出以往更多的是从结果和静态的角度看待“经验”,更多是指从实践或体验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或某种成果。
而杜威对“经验”的认识明显不同于传统的意义,它既指经验的结果,也指经验的过程;既指经验着的事物,也指经验着的感受;经验既是一种直观体验,也是一种思维和反思。
而且杜威更多从动态与过程的角度来解释经验,使经验具有过程的属性。
在经验过程中,他看重的不是“结果”,而是“尝试”、“承受”等行动与实践。
在此过程中,经验是主体作用于事物、而事物也在作用于主体的互动过程,而且在这个交互过程中,不是主体对于环境的被动“印象”,而是一种主动“契入”事物后的感受性获得。
经验是反思的经验、理性的经验,经验包含着理性,引导主体利用以往的经验去经受新的经验,形成“经验的改组和不断改造”。
概括说,经验是实践与认识相统一的过程,是连续互动的过程,是在情境中理性思维的过程。
一、经验是实践与认识统一的过程
1.经验的过程是实践的过程。
实践是指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是社会人(主体)有意识地作用于客观世界(客体)的各种形式的活动,简单地说就是实际去“做”,去“行动”。
经验同样意味着“行动”,去经历、去做一定的事情。
杜威强调“经验首先是做的事情”、“从做中学”。
从“做”中学,就是从“行动”中学,从“行动”的经验中学。
杜威认为“一切学习来自于经验”,这里的经验就是指动态的实践、行动、做。
可见,“杜威的经验概念是融合于行动中的,行动是杜威经验概念的生命力所在。
”
2.经验的过程是认识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出,认识过程是指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是不断升华的过程。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基础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没有丰富的感性认识就难以上升到理性认
识,也就没有深刻的理性认识。
所以,在认识过程中,我们首先要储备大量的、丰富的感性认识。
局限于书本的认识是理性认识,过分注重书本知识的学习,强调理性认识,就会抹杀感性认识,从而破坏认识的发展规律。
这样不可能有深刻的理性认识,不可能使自身获得真正的发展。
经验意味着经历,意味着亲身见过、做过、接触过、遭受过等等,经验是主体作用于外部世界,外部世界又反作用于主体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它提供了丰富的感性认识。
另外,经验还是反思的经验,经验中包含着理性,所以经验还提供一定的理性认识。
可以说,经验过程是一个科学的认识过程。
3.经验的过程是实践与认识统一的过程,符合人类认知的规律。
辩证唯物主义表明:人类认识的辩证法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
知识、理论只有在经验活动中才能获得深刻理解。
杜威说:“一盎司经验所以胜过一吨理论,只是因为只有在经验中,任何理论才具有充满活力和可以证实的意义。
一种经验,一种非常微薄的经验,能够产生和包含任何分量的理论(或理智的内容),但是,离开经验的理论,甚至不能肯定被理解为理论。
”在经验中学习知识,符合人类认知的一般规律。
二、经验是连续互动的过程
1.经验的过程是互动的过程。
杜威认为:经验实质为主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对对方产生影响,主体对环境施以行动,产生影响,同时环境反作用于主体,对主体产生影响。
在这个过程中主体即经历着行动,又承受行动后果。
经验包含一个主动的因素和一个被动的因素。
在主动的方面,经验就是尝试;在被动的方面,经验就是承受结果。
在杜威的经典事例中,小孩将手伸进火焰是尝试,是主动的方面,小孩感到疼痛是承受结果,是被动的方面,小孩获得的经验就是将手伸进火焰会痛,这是主动与被动的联结,行动本身与行动结果之间的联结。
“从经验中学习就是指我们对事物有所作为和我们所享有的快乐或痛苦这一结果之间,建立前前后后的联结。
”行动即意味着一次寻找世界真相的实验,而承受的结果就变成教训——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结。
2.经验的过程是连续的过程。
“有了生长的积累,经验才具有了生命力。
”我们碰到很多使人感到快乐或痛苦的事情,但是因为这些事情并没有和自己过去的或将来的活动联系起来,所以对于我们来说,这些事情只是偶然的事情。
因为这种所谓的“经验”没有前没有后,既无回顾,又无展望,缺乏连续性,因此它是没有意义的,严格地说,这些经验不能称之为“经验”。
经验要具有连续性,“估量一个经验的价值的标准在于能否认识经验所引起的种种关系或连续性”。
“在某种意义上,每种经验都应该提供某些东西,使人做好准备去获得未来的更深刻更广泛的经验。
”这正是经验的生长、经验的连续性的涵义。
3.经验的过程是连续互动的过程。
经验的连续性还意味着,每种经验既从过
去经验中采纳了某些东西,又以某种方式改变未来经验的性质。
由此,“经验”一词不仅表示一次互动作用后主体所达到的经验水平,更侧重于由一种经验水平经互动作用上升为更高经验水平的互动过程,形成“经验的不断改组与改造”。
三、经验是在情境中理性思维的过程
1.经验的过程是理性思维的过程。
杜威的经验反对理性与经验的对立,他提到的经验并不是毫无理性的经验,而认为经验是思维着的经验,经验中包含着理性,没有无思维的、无理性的经验,“没有某种思维的因素便不可能产生有意义的经验。
”“所谓思维与反思,就是识别我们所尝试的事和所发生的结果之间的关系。
”经验的形成要求尝试和所经受的结果之间进行“联结”,而这种“联结”正是通过“思维”或者“反思”完成的,通过“思维”找出某一行动和某一结果彼此关联的事实,思考它们是怎样联结的。
而经验的价值高低取决于这种经验是否是“反省的经验”,即是否是“有意识地努力去发现我们所做的事和所造成的结果之间的特定的联结,使两者连接起来。
”任何思维过程的出发点都是正在经历中的事情,思维是深化下去的经验,经验的意义便是思维。
2.经验的过程是处于特定情境中的过程。
杜威认为:经验为主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而这里的“环境”并不是指一般意义上的人周围存在的客观条件与事物,而是指特定的“情境”。
我们无时无刻不生活中客观的世界之中,这些客观存在的外部世界构成了环境,但不构成情境。
环境与情境是两个不同但有联系的概念。
环境对于个体来说,是纯客观的,不同个体可以处于同样的环境之中,而情境则是主客观之间的统一,每一个体总是处于一定的情境之中。
一般意义上的环境只有经过情境才对个体起作用,只有当客观条件从属于具有某种经验的个人内心情境时,这时的环境才称得上情境。
只有情境才能跟人之间形成互动,因而才能产生真正意义上的经验。
所以我们的经验过程处于特定的情境之中,在特定的情境中发生与发展。
3.经验的过程是在情境中理性思维的过程。
杜威将教学过程分为五个步骤:“第一,儿童要有一个真实的经验情境,也就是对活动本身感兴趣的连续的活动;第二,在活动过程中产生一个促使儿童思考的问题;第三,调动已有的经验,从事必要的观察;第四,儿童产生解决问题的种种设想;第五,儿童把思维的结果运用于实践,检验这种方法的可靠性。
”从中可以看到,反思的经验或思维的经验以情境中的问题为出发点,并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观察与试验,最后在相应的情境中对结果与方法进行检验。
终上所述,“经验”的过程是实践与认识相统一的,符合人类认知规律的过程,是连续互动的实现“不断改组与改造”,不断提升的过程,是在具体情境中理性思维的过程。
当然,杜威教育理论中的“经验”概念是多方面的,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经验”在杜威看来指的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的概念。
参考文献
[1][美]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2]马开剑.杜威“经验”概念的动态特征及其课程意义[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
[3]陈怡.试论杜威经验的方法对传统经验概念的重建[J].哲学研究,19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