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恩伯简介
部编版初二上册语文第1课《消息二则》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初二上册语文第1课《消息二则》课文原文及教案《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二日)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
国民党*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
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二日)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
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
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
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
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拒绝签定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
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
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
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
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
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
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
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
败将——国民党的末代军长们生平简介 3

败将——国民党的末代军长们生平简介 3【败将——国民党的末代军长们生平简介】(下)【第八十五军军长:吴求剑】第85军是汤恩伯手中的两支主力之一,可以说汤氏的一家一当,就是靠着这个番号走上发达之路的,该军历任军长皆都是汤氏骨干,其战斗力自不用说,仅次于13军之后。
不过这个军自从汤恩伯系统瓦解后,就成了无主的孤儿,在中原到处游荡,一直到淮海战场的覆没。
重建起来的85军,和汤恩伯是没有任何关系了,甚至和陈诚和胡宗南都没有关系,这也难怪于这个军重建没多久就被裁撤了。
吴求剑,字虬剑,湖北黄梅人,生于1902年9月。
吴求剑毕业于黄埔军校第三期步兵科,起先跟着陈诚混,结果陈诚在21师被副师长赶走,吴失去了靠山,就回到军校教学弟去了。
北伐胜利后,吴求剑找关系进了警卫军系统,并且跟着部队参加了一二八淞沪抗战。
吴求剑毕竟是警卫军的外来户,起先只能当当参谋,但是在一二八的时候,身为参谋的他竟然带起士兵和日军打冲锋,结果战后立功,被张治中给提拔上了团长。
抗战全面爆发时,吴求剑跟着孙元良的部队,也就是警卫军分编出来的88师重新回到上海战场和日军交锋。
据说四行仓库本来是要他带部队守的,可孙元良要找他下达命令时,吴求剑正好挂了彩,这才选了谢晋元去当仓库指挥官。
这事也不知道是真是假,反正就是有这么一说吧。
总之,吴求剑从上海撤到南京,正巧碰上升任72军军长的孙元良要扩编补充旅,孙氏左看右看,自己的部下就剩下一个吴求剑还生龙活虎点,干脆就让吴来当旅长吧。
于是吴求剑从上校团长升任少将旅长,挤身于将官之列。
南京保卫战中,吴求剑是拿出劲来和日本人拼命了,他亲自登上城墙指挥部队反击,可惜火力不行啊,被日军轰炸了几次,编制不全的补充旅就不行了。
吴求剑是怎么从南京突围,目前笔者没能找到相关史料记载,总之,吴求剑突围后就丢了官,被送到南岳游干班去训练了,毕业后带了一阵游击队在陕南游荡,一直到率部编入汤恩伯的85军193师,这才当了师参谋长,并由此成汤系干部。
台儿庄战役

台儿庄战役台儿庄大捷,又称台儿庄战役、鲁南会战或血战台儿庄。
台儿庄战役的起止时间有几种说法,一般认为从1938年3月16日开始至4月15日结束。
战役由滕县战斗、临沂附近战斗、台儿庄战斗和日军的溃退,中国军队的追击作战等部分组成。
在历时1个月的激战中,中国军队约29万人参战,日军参战人数约5万人。
中方伤亡约5万余人,毙伤日军约2万余人(日军自报伤亡11984人)。
它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坚定了全国军民坚持抗战的信心。
这次战役鼓舞了全民族的士气,改变了国际视听,消灭了日本侵略者的威风,歼灭了日军大量有生力量。
此次大捷是中华民族全面抗战以来,继长城战役、平型关大捷等战役后,中国人民取得的又一次胜利,是抗日战争以来取得的最大胜利,也是徐州会战中国民革命军取得的一次重大胜利。
战役由民族英雄李宗仁、白崇禧、孙连仲、汤恩伯、张自忠、田镇南、关麟征、池峰城、王铭章等抗日将领指挥。
战役期间,中国抗战最高统帅蒋介石曾三次赴徐州视察、督导、调配兵力,其中第一次,蒋介石在台儿庄战斗最激烈的时刻亲赴台儿庄南站观战,并亲自勉励池峰城,前线将士因而士气大振,大大增强了前线将士的战斗力。
基本信息∙名称台儿庄战役∙伤亡情况国军伤亡5万余,毙伤日军2万余∙地点以山东枣庄台儿庄为中心的鲁南区域∙主要指挥官李宗仁、孙连仲、汤恩伯等∙时间1938 年3 月14日—4月15日∙参战方国民革命军与日军∙结果中方获胜,中国正面战场最大的胜利之一∙参战方兵力国军约29万,日军约5万∙从属会战徐州会战历史背景1937年12月日军占领南京、济南以后,企图沿津浦线对进,南北夹击,会攻徐州,以便沟通南北战场,进而击破陇海路军防线,夺取郑州,武汉等地。
中国以李宗仁为第5战区司令长官,指挥中国军队同日本侵略者在以徐州为中心的津浦路南北的广大地域上,展开了一场大会战。
徐州会战共有3个阶殷。
第1阶段是津浦路沿线的初期保卫战。
第2阶段即台儿庄大战。
台儿庄,位于津浦路台枣(庄)支线及台潍(坊)公路的交叉点,扼运河的咽喉,是徐州的门户。
汤恩伯军团与随枣会战

会 战 中具有 十 分重要 的地位 和作 用 。
一
、
汤恩伯 军 团是 日军作 战 的主 要 目标
武汉会 战后 , 日军 战 区扩 大 , 补 给线 延 长 , 兵
力不 敷分 配 , 有 陷 入 泥淖 之势 。与之 对 峙 的 中国
抗 日军 , 坚守南 口 2 0 余天 , 一时名声大震 后第
尽, 也 无力 对 日军 进行 大 规 模 的反 攻 。在 这 种情 况下 , 中E t 双方 就在 桐柏 山、 大洪 山地 区形 成 了对 峙 状态 。为 了加 强这 一 地 区 的抗 战 力量 , 1 9 3 9 年
日军 对该 军 团 的评 价颇 高 , 这 也是 该 军 团转 人第 五 战 区会 使 日军倍 感威 胁 的原 因之_ 。
同时第五 战 区将 战 区左 翼 , 即襄 花公 路 地 区作 为
攻势 防御 的重 点地带 。
1 9 3 9年 4月 1 7日 日军 第 l l 军 制 定 了作 战 指 导策 略 , 其 发动此 次会 战 的主要方 针是 “ 捉住 敌 军 准备 进攻 的态势 , 采取 快速 奔袭 给予反 击 , 一举
1 3 军 的部 队 自北 平 、 河 北 至 山东 转 战 , 1 9 3 8年 1 月 1 8日扩编 为第 2 0 军 团, 汤恩 伯任 军 团长 , 下 辖 第 1 3 、 8 5军 。该 军 团 曾隶 属 第 五 战 区 , 参 加 台 儿 庄 战役 , 切 断 矶 谷 师 团后 路 , 解 台儿 庄 之 围 , 为 台
在 枣 阳附近 捕 捉 和 歼灭 敌军 ” _ 2 ] ( n , 同时, 还要
为 了实现 既定 目标 , 第 五 战 区将 兵 力分 成 左
集团军、 右集团军和江防军 。第 3 1 集团军在第五 战区现有军队中战斗力较强, 人员也较为完整 , 所
国民革命军第98军

国民革命军第98军lemanhb国民革命军第九十八军(一)汤恩伯所部一、部队简史:该军于1938年6月由第82师、第193师、预备第13师合编而成,参加武汉会战。
1938年12月番号撤消。
二、隶属关系:第31集团军(1938年6月——1938年12月)三、序列沿革:1938年6月成军时序列:军长汤恩伯,副军长张刚第82师,师长张刚(兼)第193师,师长李宗鉴预备第13师,师长罗启疆(该师1938年7月并入第82师)1938年7月张刚接任军长时序列:军长张刚,副军长郑洞国第82师,师长罗启疆第193师,师长李宗鉴(1938年10月该师缩编为一个团并入第82师)四、主官简历:汤恩伯(1899—1954)浙江武义人,原名克勤,以字行。
日本陆军士官学校中国队第十八期毕业。
历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参谋、第1师学兵连连长、中央军校军事教官、学生大队大队长、教育处副处长、军官团团附、教导第2师第1旅旅长、第4师副师长兼第10旅旅长、第2师师长、第89师师长、第13军军长、第20军团军团长、第31集团军总司令、鲁苏豫皖边总司令、第1战区副司令长官、黔桂湘边总司令、第3方面军总司令、第1绥靖区司令官、徐州绥靖公署副主任、第1兵团司令官、首都卫戍总司令、陆军副总司令兼首都警备司令、代理陆军总司令、衢州绥靖公署主任、京沪杭警备总司令、福建省主席兼厦门警备司令、“东南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总统府”战略顾问、“驻日本军事代表团”团长。
1954年6月29日病逝日本。
张刚(1895—1977)湖北谷城人,字寄尘。
保定军校毕业。
历任东路讨贼军连长、参谋、参谋处长、中央军校主任教官、团长、湖北省民政厅科长、保安处参谋长、保安司令、第82师师长、第98军副军长、军长、第31集团军参谋长、军委会高参、军委会特派四川省东区禁烟巡查执法监、武汉行辕参议。
1946年10月退役。
逃台后任台湾烟酒公卖局研究员。
1977年病逝。
(二)冯钦哉所部一、部队简史:该军于1939年3月由第42师、第169师合编而成。
关于《孩子那些事》观看心得体会范文

关于《孩子那些事》观看心得体会范文今天我们看了一部电影,名字叫《孩子那些事》。
这部电影主要讲的是一位名叫林冬青的老师,当起了学校问题生最多的五(4)班的语文老师兼班主任。
为了让问题生的成绩提升,林老师一直用爱感化他们,让他们一步步走向未来的故事。
看完这部电影,我很感动:为了教育问题生,林老师把自己所有的精力都投入了教育中,还开设了心理咨询室,并挨个到每个学生的家中家访。
家访过后,林老师才明白,其实问题生并不是问题生,他们只是在学习方面有一些差,而在其他方面都十分优秀。
比如说孝敬父母,比如生活自理能力强等等。
我还记住了林老师说的一句话:“许多老师都把成绩好的学生当成好学生,而成绩差的学生在他们眼里就是差生。
这样的老师不是一个好老师。
”我觉得林老师说的这句话十分有道理。
成绩好,不一定品德就好,人缘关系就好,朋友就多。
老师一般都放弃那些差等生,认为他们“朽木不可雕也”,而林老师呢他一点一点去发掘那些问题生的优点,并鼓励他们提起信心,在课堂上积极发言,并让他们在生活和学习当中改掉一些坏习惯,让他们慢慢的变成了优等生。
原来朽木是可以雕的!教育学生,用爱感化学生,观察学生,与学生们打打闹闹已经成为了他生活中的一部分。
林老师真的是一位好老师!很庆幸,我也拥有这样的老师。
在我的五年学习生涯中,我所有的老师都像林老师一样,关心、呵护我们,把我们当成她们自己的孩子一样,不厌其烦地教育我们,发掘我们的优点,让我们茁壮成长。
老师,你是美的耕耘者,美的播种者。
是您用美的阳光普照,用美的雨露滋润,我们的心田才绿草如茵,繁花似锦!您为花的盛开,果的成熟忙碌着,默默地垂着叶的绿荫!老师,您真伟大!我爱您!我从《孩子那些事儿》中感受到了虽然几个“问题班”的孩子们调皮惹事,但新任的班主任林冬青老师依然能跟这些孩子成为好朋友。
一次上音乐课,郑宵带来了一条玩具蛇,想吓唬周围同学,不料却吓到了音乐老师宋老师。
气得宋老师连连掉眼泪,称“这种班,真的不想再教了。
浙江近百年来人才辈出

浙江近百年来人才辈出浙江近百年来人才辈出,其中许多人都具有相当深远的影响力。
尤其是文人,他们对近代中国文化繁荣作出了巨大贡献。
以下是我所了解的部分解除人物及其简介。
希望大家都来添加!!~为家乡浙江而自豪,更为中华民族而自豪!~浙江省近现代名人录(非严格分类):文人:鲁迅(1881——1936),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朱自清(1898—1948)散文家,诗人。
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
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
茅盾(1896-1981)作家,政治活动家。
原名沈德鸿,字雁冰。
笔名有玄珠、方璧、郎损等。
浙江桐乡人。
巴金(1904.11.25—2005.10.17),原名李尧棠,字芾甘。
文学家。
祖籍浙江嘉兴。
徐志摩(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
名章垿,笔名南湖、云中鹤等。
浙江海宁人。
王国维(1877-1927),字静安、伯隅,号观堂,浙江海宁人。
近代中国著名学者,国学大师,杰出的古文字、古器物、古史地学家,诗人,文,艺理论家,哲学家,中国新学术的开拓者,连接中西美学的大家。
周作人(1885—1967),原名周櫆寿,后改名槐树,字启明,起孟,号知堂。
浙江绍兴人。
鲁迅之二弟。
现代散文家、诗人。
艾青(1910-1996),诗人,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
梁实秋(1903-1987年)原籍浙江杭县,生于北京。
学名梁治华,字实秋,一度以秋郎、子佳为笔名。
著名文学评论家、散文家、翻译家。
曾与徐志摩、闻一多创办新月书店,主编《新月》月刊。
郁达夫(1895~1945)现代作家。
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
夏衍(1900-1995年)作家、剧作家。
原名乃熙,字端先。
浙江杭州人。
中国电影事业拓荒者。
章太炎(1869-1936年),学者,清末民初的革命家。
初名学乘,字枚叔,后更柔石(1902-1931),原名赵平复,生于浙江宁海,现代作家。
俞平伯(1900-1990)著名昆曲研究家、昆曲活动家、我国现代著名文学家。
评《汤恩伯传》

244评《汤恩伯传》文/杨雷汤恩伯,是一个有一定历史影响的人物。
他深得蒋介石的器重,其部队被称为蒋介石的嫡系部队,在我国现代战争史上的作用不可小视。
特别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汤恩伯作为国军将领在南口战役和台儿庄战役中显示出他过人的军事才能,体现出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
邹伟平和章瑞年经过长期的积累、发掘、整理和艰辛的考证、编撰工作,终于完成了这部20多万字的长篇传记——《汤恩伯传》,其目的就是想从历史的角度,比较客观的去描述民国上将汤恩伯的一生,还一个比较真实全面的汤恩伯于读者。
《汤恩伯传》用细致的考证和缜密的分析,力图还原一代抗日名将的心路历程。
他是铁血硬汉,死守南口,使日寇三天内占领该城的狂言落空。
而能守城半个多月,歼灭武装到牙齿的强敌一万五千余,在著名记者范长江看来,“全凭勇气”。
汤恩伯和全体守城将士的英勇战斗,极大地挫伤了日寇的嚣张气焰,打乱了日军的作战计划,并使日本军国主义者“三月亡华”的神话破灭。
他在台儿庄战役中机智勇敢,阻击日寇,再得嘉奖。
而在大陆上,却流传着汤恩伯在此战中“逡巡不进”“贻误战机”的议论,此说的始作俑者即是当时的战役指挥官李宗仁,所以得到许多人的轻信。
本传记作者多方排比求证,认为李宗仁由于与蒋系的矛盾,对汤恩伯横加指责,是没有道理的。
汤恩伯在台儿庄战役中迂回作战,选择战机得当,为战役的胜利奠定了基础,这一点,与李宗仁同为桂系、当时也参与指挥作战的副总参谋长白崇禧将军也是认同的:“汤恩伯司令用兵适宜……此为其用兵灵活合适之处”,这与李宗仁一味强调汤恩伯不听调度、违抗军命,其境界不可同日而语。
白崇禧且说“若论功行赏,汤恩伯部进攻机动,包围迅速;孙连仲部坚强防守,英勇杀战,皆战守同功”,持论公允,为深知兵法者所言。
台儿庄战役是整个抗战中中国军队取得的最辉煌的胜利,而汤恩伯的用兵得当与孙连仲部的奋勇守城一样,都属首功。
汤恩伯其后仍屡立战功,率部在信阳阻击日军,斩杀9000,收复贵州独山,夺回广西桂林,都是他的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