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物理凸透镜成像规律练习试题

合集下载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同步练习题含答案(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同步练习题含答案(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同步练习题含答案(人教版)学校: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小红拿着爷爷的“放大镜”观看周围的物体时发现,近处的物体是正立、放大的,而稍远处的物体是倒立、放大的,更远处的物体则是倒立、缩小的。

针对这一现象,同学们经过讨论形成了下面四个问题。

你认为最具有探究价值且易于探究的科学问题是()A.放大镜成像情况与哪些因素有关?B.放大镜所成物体的像有哪些种类?C.凸透镜成像情况与物体和凸透镜之间的距离有何关系?D.凸透镜成像的条件是什么?2.如图中所示,可判断出邮票到放大镜的距离A.小于焦距B.大于焦距,小于两倍焦距C.等于两倍焦距D.大于两倍焦距3.把一物体放在凸透镜的焦点处沿主光轴向远离透镜的方向移动()A.像距逐渐增大像变大B.像距逐渐增大像变小C.像距逐渐变小像变大D.像距逐渐变小像变小4.如图为中国第一位女宇航员王亚平在太空授课隔着一滴悬浮的水球时被拍摄的一幅照片,由此可知王亚平通过水球(可看成凸透镜)成的像位于A.王亚平与水球之间B.水球内部C.拍摄相机的胶片上D.水球与拍摄相机之间5.赛赛有两个直径都为d的透镜,为辨别两透镜的种类,分别将它们正对太阳光,再把一张纸放在下方,在纸上分别得到大小不同的甲、乙两个光斑透镜与光斑的大小如图所示(d1<d<d2).则根据这两个光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形成甲光斑的可能是凸透镜,形成乙光斑的一定是凹透镜B.形成甲光斑的可能是凹透镜,形成乙光斑的一定是凹透镜C.形成甲光斑的一定是凹透镜,形成乙光斑的可能是凸透镜D.形成甲光斑的一定是凸透镜,形成乙光斑的可能是凸透镜6.图中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放大的像,下列哪一操作可能使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缩小的像()A.蜡烛、光屏都不动,透镜靠近光屏B.透镜不动,蜡烛、光屏向右移动C.透镜、光屏都不动,蜡烛向右移动D.透镜不动,蜡烛、光屏靠近透镜7.放映幻灯片时,想在屏幕山出现“F”画面,则幻灯片的插法应该选择()A.B.C.D.8.如图所示,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当蜡烛和凸透镜之间的距离为24cm时,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缩小的实像。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同步练习及答案-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同步练习及答案-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同步练习及答案-人教版学校: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手机扫描二维码,相当于给二维码照了一张照片,如图是市民用手机扫描物品上的二维码,查看相关信息,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摄像头是一个凹透镜B.二维码位于摄像头的二倍焦距以外C.二维码位于摄像头的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D.当二维码超出手机上设定的方框时,物品不动,把手机靠近物品2.物体放在凸透镜的主光轴上,在距透镜40厘米处的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放大的像,则该透镜的焦距可能为()A.40厘米B.30厘米C.20厘米D.10厘米3.图中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放大的像,下列哪一操作可能使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缩小的像()A.蜡烛、光屏都不动,透镜靠近光屏B.透镜不动,蜡烛、光屏向右移动C.透镜、光屏都不动,蜡烛向右移动D.透镜不动,蜡烛、光屏靠近透镜4.甲、乙、丙三个凸透镜的焦距:f甲>f乙>f丙,如图所示,用乙透镜进行实验,物体到透镜的距离等于它的两倍焦距时,光屏上成清晰的等大、倒立的像;用甲、丙透镜进行实验时,只把透镜放在乙透镜原来的位置,不改变物距,前后移动光屏,以下判断正确的是()A.用甲透镜实验,光屏上能成倒立、缩小的像B.用甲透镜实验,光屏上能成正立、放大的像C.用丙透镜实验,光屏上能成倒立、缩小的像D.用丙透镜实验,光屏上能成倒立、放大的像5.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中,光具座上各元件位置如图所示,此时在光屏上恰好成一个清晰的像,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利用这一原理制成了投影仪②该透镜的焦距f一定满足7.5cm<f<15cm③若将蜡烛稍稍靠近凸透镜,则应将光屏远离凸透镜才能得到清晰的像④若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将蜡烛和光屏的位置互换,会在光屏上成一个清晰倒立、缩小的像A.只有①②B.只有②③C.只有③④D.只有②③④6.同学们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时,测量出物距和像距的数据,并绘制成如图所示的图像,根据图像可知()A.该凸透镜的焦距f=10cmB.当物距u=10cm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照相机利用了这条规律C.当物距u=4cm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投影仪利用了这条规律D.若把物体从距凸透镜10cm处向距凸透镜20cm处移动过程中,所成的像逐渐变小7.小林同学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利用图甲来测凸透镜的焦距,利用图乙来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在如图乙所示的位置光屏上成清晰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由图甲可知凸透镜的焦距是10 cmB.图乙中光屏上成一个倒立放大的实像C.若将凸透镜用不透明的物体遮住一半,则光屏上像将是完整的烛焰的像D.图乙中如果凸透镜不动,将光屏和蜡烛的位置对调可以成倒立缩小的实像8.如图所示是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装置,下列实验操作和相关的分析中不合理的是()A.实验时,观察到光屏上像的位置偏高,则应向下调节凸透镜B.该凸透镜的焦距f满足条件f<7.5cmC.生活中利用这个规律制成的光学仪器是投影仪D.若将蜡烛适当远离凸透镜,可将光屏向凸透镜靠近,观察到光屏上的像将变小二、填空题9.物体位于凸透镜前 20cm 处,此时在凸透镜另一侧的光屏上呈现了一个清晰放大的实像,则该凸透镜焦距的范围为。

精品练习(附答案)《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6)

精品练习(附答案)《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6)

2021-2022学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天天练第5章第3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一、单选题1.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当物体从距透镜较远的地方逐渐移近焦点的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像越来越大,且为正立的实像B.像越来越大,且为倒立的实像C.像越来越小,且为正立的实像D.像越来越小,且为倒立的实像2.将蜡烛放在离凸透镜30 cm的地方,在离物体45 cm的光屏上可以得到烛焰的清晰的像,则()A.凸透镜的焦距可能是90 cm,像是放大的B.凸透镜的焦距可能是18 cm,像是放大的C.凸透镜的焦距可能是10 cm,像是放大的D.凸透镜的焦距可能是10 cm,像是缩小的3.(2020·武汉中考)全国多地在欢迎援鄂抗疫英雄凯旋时举行了“飞机过水门”的最高礼仪。

某次仪式中,摄影师拍摄了如图所示的照片,他所用的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像成在照相机的底片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所成的像是缩小的实像B.所成的像是缩小的虚像C.所成的像是放大的实像D.所成的像是放大的虚像4.如图所示是航拍的大地震时的楼房倒塌现场。

如果拍摄时所用照相机的镜头焦距是50 mm,则胶片到镜头的距离应()A.小于50 mmB.大于100 mmC.等于50 mmD.大于50 mm小于100 mm5.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时,当点燃的蜡烛、凸透镜和光屏在光具座上的位置如图所示时,烛焰在光屏上成了一个清晰的像。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此时成像情况符合投影仪成像原理B.透镜位置不变,蜡烛和光屏位置互换,光屏上也能得到烛焰清晰的像C.要使光屏上烛焰的像变小,只需将蜡烛靠近凸透镜D.为了便于从不同方向观察光屏上的像,光屏应选用较光滑的玻璃板6.关于光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在漫反射现象中光路是不可逆的B.同一个人离平面镜越远所成的像越小C.在折射现象中,折射角可能大于入射角D.凸透镜能成正立的实像7.(2021·厦门质检)当摄影师用一台镜头焦距固定的照相机,给全班同学照完合影后接着又给小明同学照半身像(照片尺寸相同),这时摄影师应采取()A.照相机离小明远一些,减小镜头到底片的距离B.照相机离小明近一些,减小镜头到底片的距离C.照相机离小明近一些,增大镜头到底片的距离D.照相机离小明近一些,镜头到底片的距离不变8.如图所示是小明通过实验得到的凸透镜的像距v和物距u关系的图象。

初中物理专题《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同步练习原卷

初中物理专题《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同步练习原卷
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 5 章 《透镜及其应用》
第 3 节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同步基础练习)
题型 题数
选择题 30
填空题 5
作图题 0
实验题 10
计算题 0
总计 45
一、选择题(共 30 小题):
1.如图所示,凸透镜位于 P 处(图中未画出)位置不变,移动蜡烛,光屏先后在 P 同侧的甲、乙两
处得到烛焰清晰的像,且甲处的像比乙处大,则( )
像与该透镜的距离大于 35 厘米,则物体与该透镜的距离可能为( )
A.12 厘米
B.20 厘米
C.24 厘米
D.35 厘米
6.将一凸透镜正对太阳,可在距透镜 20cm 处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若将一个物体放在此透
镜前 50cm 处,则可在透镜另一侧得到( )
A.倒立、缩小的实像
B.倒立、放大的实像
A.照相机和镜头都不动,人站近一些 B.人不动,照相机离人近一些,镜头往里缩一些 C.人不动,照相机离人近一些,镜头往外伸一些 D.人不动,照相机离人远一些,镜头往里缩一些 21.老奶奶用放大镜看报纸时,为了使看到的字更大、更清晰,应使( ) A.报纸与眼睛不动,放大镜离报纸近一些 B.报纸与眼睛不动,放大镜离报纸远一些 C.报纸与放大镜不动,眼睛离报纸近一些 D.报纸与放大镜不动,眼睛离报纸远一些 22.集体照相时,发现有些人没有进入镜头,为了使全体人员都进入镜头,应采取( ) A.人不动,照相机离人远一些,镜头往里缩一些 B.人不动,照相机离人近一些,镜头往里缩一些 C.人不动,照相机离人近一些,镜头往前伸一些 D.照相机和镜头都不动,人站近一些 23.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调节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的位置,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 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 5.3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同步测试(含解析)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 5.3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同步测试(含解析)

5.3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同步测试一.选择题1.如图所示,小明用放大镜看窗外远处的物体,他看到的像是()A.倒立缩小的实像B.倒立缩小的虚像C.正立缩小的实像D.正立放大的虚像2.如图所示,烛焰在光屏上成了一个清晰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此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B.要使光屏上烛焰的像变小,只须将蜡烛靠近凸透镜C.在凸透镜左侧放一个凹透镜,需要把光屏向右移才能再次看到清晰的像D.为了便于从不同方向观察光屏上的像,光屏应选用较光滑的玻璃板3.“停课不停学”,张同学拍照上传的作业图片总是一头大一头小,一侧亮一侧暗。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成像性质角度:大的一头是虚像,小的一头是实像B.成像大小角度:大的一头是放大的,小的一头是缩小的C.物距大小角度:大的一头离镜头近,小的一头离得远D.拍摄技术角度:把拍照手机水平放到作业本的上方,拍出来就会一样亮4.测绘人员绘制地图时,需从飞机上向地面拍照,叫航空摄影,如果所用相机的镜头焦距为5cm,则所成清晰的像与镜头的距离为()A.10cm B.略大于5cm C.5cm D.略小于5cm5.如图所示是某小组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的一个情景,此时光屏上呈现清晰的像,由此可知()A.此时光屏上成倒立放大的实像,与照相机的成像原理相同B.将蜡烛远离透镜,要想在光屏上呈现清晰的像,应将光屏靠近透镜C.仅将蜡烛和光屏的位置互换,光屏上无法呈现出清晰的像D.随着蜡烛越烧越短,呈现在光屏上的像也会向下移动6.小明做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当蜡烛与凸透镜之间的距离为20cm时,移动光屏,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用刻度尺测量像的高度为h1,像到凸透镜的距离为s1;当蜡烛与凸透镜之间的距离为15cm时,移动光屏,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用刻度尺测量像的高度为h2,像到凸透镜的距离为s2.在下列四个选项中,判断正确的是()A.h1=h2B.h1<h2C.s1=s2D.s1>s27.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当蜡烛、凸透镜、光屏位于如图所示的位置时,在光屏上呈现一个与凸透镜口径等大的圆形光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透镜的焦距为10.00cmB.将光屏向右移动,光斑大小不变C.将蜡烛向左移动20cm,光屏上会成像D.若使该透镜成虚像,蜡烛与透镜的距离应小于20cm8.物体放在凸透镜前30厘米处;在透镜另一侧距离透镜20厘米的光屏上成清晰实像。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五单元 第三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一课一练(word版带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五单元 第三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一课一练(word版带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五单元第三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一课一练1.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中,凸透镜焦距为15cm,把蜡烛放在凸透镜前25cm处,光屏上可承接到烛焰放大、倒立、淸晰的实像,然后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将蜡烛缓慢向凸透镜靠近.最终停在距凸透镜20cm处,为在光屏上得到烛焰清晰的实像,则光屏的移动方向和光屏上所得到像的大小变化分别是( )A. 靠近凸透镜,变大B. 远离凸透镜,变大C. 靠近凸透镜,变小D. 远离凸透镜,变小2.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时,把蜡烛放在凸透镜前30cm处,光屏上可接收到倒立缩小清晰的像. 则该凸透镜的焦距可能为()A. 10cmB. 15cmC. 20cmD. 30cm3.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小红调节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的位置,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教学中使用的投影仪就是利用了图中的成像规律B、换上焦距小一些的凸透镜,只将蜡烛向右适当移动就能在光屏上接收到清晰的像C、如果使蜡烛向左移动,光屏需要向右移动才能接收到清晰的像D、如果把蜡烛与光屏对调,光屏上将不会出现清晰的像4.在做“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当烛焰、透镜及光屏处在图所示位置时,恰能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由此判断,他所用凸透镜的焦距()A、一定小于8cmB、一定在8cm到10cm之间C、一定大于20cmD、一定在10cm到16cm之间5.如今天津的很多街口都安装了360°高清晰摄像头,由公安局实施24小时监控,来保护人民的安全,摄像机的像距几乎不变,但镜头的功能类似于人眼睛的晶状体,焦距可以调节,如图所示,某嫌疑犯在成像板上已经成清晰的像,此时镜头的焦点在F处,在监控此人的过程中(该人在成像板上的像保持清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如果该人远离镜头,镜头的焦点可能变在b点B.如果该人远离镜头,镜头的焦点可能变在a点C.如果该人靠近镜头,镜头的焦点可能变在c点D.如果该人靠近镜头,镜头的焦点可能变在b点6.小明用凸透镜先后两次观察书本上的字,看到如图所示两种情景.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甲图中成的是实像;乙图中成的是虚像B.甲图中书本在凸透镜2倍焦距以外;乙图中书本在凸透镜l倍焦距以内C.甲图中凸透镜靠近书本,所成的像变小;乙图中凸透镜远离书本,所成的像也变小D.甲图中成像规律可应用于投影仪;乙图中成像规律可应用于照相机7.物体S经透镜L成清晰的像于M处的光屏上。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5-3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习题(原卷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5-3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习题(原卷版)

5.3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一.选择题(共7小题)1.太原市部分街道路口安装有行人闯红灯抓拍系统。

当行人闯红灯时,监控摄像头就会拍照,拍到的人像跟数据库内的有效证件照片进行对比识别,紧接着LED屏上就会出现闯红灯者的照片。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拍照时,行人位于摄像头2倍焦距以外B.行人通过摄像头成正立的实像C.行人通过摄像头成缩小的虚像D.摄像头成像原理与投影仪相同2.李强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将烛焰放在凸透镜前某一位置时,恰好在凸透镜后30cm处的光屏上出现一个与该烛焰等大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此时蜡烛离凸透镜的距离大于30cmB.该凸透镜的焦距是15cmC.当物距是10cm时,光屏上呈现倒立放大的像D.实验中蜡烛燃烧变短,屏上的像将向下移动3.如图所示,小明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时,记录并绘制了物距u和像距v之间的关系图象。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凸透镜焦距为20cmB.物距为5cm时,可以通过移动光屏承接到清晰的像C.物距为15cm时,成放大的像,根据这一原理可以制成投影仪D.物距由15cm增大到30cm的过程中,在光屏上看到的像一直是变大的4.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将点燃的蜡烛放在距凸透镜30cm处,在透镜另一侧距透镜15cm处的光屏上得到烛焰清晰的像。

若把点燃的蜡烛放在距凸透镜15cm处,则移动光屏()A.能承接到倒立、缩小的实像B.能承接到倒立、放大的实像C.不能承接到像D.距透镜15 cm 处才能承接到清晰的像5.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同学们选用多个LED灯制成字母“F“做为实验光源,用标有格子的白色板做成光屏进行实验探究,如图所示,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此时恰能在光屏上成一个清晰的像,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将图中的光源和光屏对换,可在光屏上得到清晰、放大的实像B.将图中光源“F”向右移动5cm,再向右移动光屏得到清晰的像,这是投影仪的原理C.在图中贴近凸透镜右侧放置镜片,只向左移动光屏能得到清晰的像,该镜片是近视镜D.用焦距为12cm的凸透镜替换图中凸透镜,只向右移动光屏,就可得到清晰的像6.如图甲测凸透镜的焦距,如图乙“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过程中小徐同学将蜡烛分别放在甲、乙、丙、丁不同的位置(图甲和图乙中的透镜相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由图甲可知凸透镜的焦距是5.0cmB.图乙四个位置中,移动光屏,4个位置上的蜡烛都可以在光屏上成像C.将蜡烛放在丙位置,若凸透镜上有一个泥点,则在光屏上不会出现泥点的影子D.将蜡烛放在乙位置,光屏应向左移动才能找到清晰的像,此时成放大的像7.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中,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的位置如图所示,此时烛焰在光屏上成一个清晰的像,则下列判断错误的是()A.此时成像情况符合照相机的成像原理B.此凸透镜的焦距大于20cmC.将蜡烛移动到25cm刻度处,应向右移动光屏,才能再次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D.将蜡烛移动到40cm刻度处,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不会在光屏上成像二.填空题(共8小题)8.如图所示是生活中常用手机扫描二维码的情形,这相当于给二维码拍了一张照片,照相机镜头相当于一个透镜,二维码经摄像头扫描成倒立、(选填“缩小”、“等大”或“放大”)的实像。

物理人教版(2024新教材)八年级上册5.3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课时练含答案(1)

物理人教版(2024新教材)八年级上册5.3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课时练含答案(1)

5.3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一、选择题1.某摄影师在某次利用相机拍照时,发现被拍摄人的正面照在照片中的比例太小,很不美观。

为增加人在照片中的比例,摄像过程应该()A.被拍摄人不动,摄影师后退,镜头向后调B.被拍摄人不动,摄影师向前,镜头向前调C.摄影师不动,被拍摄人向前,镜头向后调D.摄影师不动,被拍摄人后退,镜头向前调2.如图所示,是无锡市中小学统一安装的“一键式报警柱”。

按下按钮就可以通过摄像头进行面对面视频通话,实现校园安全事件的紧急救助。

关于此设备,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该摄像头成像原理与投影仪相同B.光经过摄像头成像利用的是光的反射定律C.“报警”时,面部应位于摄像头两倍焦距之外D.“报警”时,面部经摄像头成正立放大的虚像3.一个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为30cm时,在光屏上得到一个缩小的实像,如果把物体沿凸透镜主光轴移动到距离凸透镜20cm处,则成像的情况是()A.放大的实像B.缩小的实像C.等大的实像D.三种情况都可能4.某物理兴趣小组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过程中,记录并绘制了像到凸透镜的距离v和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u之间关系的图象,如图所示,下列分析判断正确的是()A.实验中所使用的的凸透镜焦距为16cmB.物体放在A点对应的位置上,成缩小倒立的实像C.物体放在C点对应的位置,放大倒立的实像D.物体从A点移到C点的过程中,所成的像逐渐变小5.凸透镜的焦距是15cm,当将一个物体放在这个透镜50cm处时,在凸透镜的另一侧可以得到()A.倒立、放大的实像B.倒立、缩小的实像C.正立、放大的实像D.正立、缩小的实像6.用光具座和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做成像实验,当把点燃的蜡烛放在离凸透镜20cm处,则在透镜另一侧的光屏上得到的像是()A.放大、倒立的实像B.放大、正立的虚像C.等大、倒立的实像D.缩小、倒立的虚像7.如图是北京时间2023年10月26日11时13分59秒,搭载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七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的照片,火箭周围冒有大量的“白气”,载着空间站建造任务启动以来平均年龄最小的航天员乘组,向中国自己的太空家园飞奔而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凸透镜成像规律练习试题
一、填空
1、凸透镜的镜片中央比边缘________,对光线有_________作用;凹透镜的镜片中央比边缘_________,对光线有_________作用。

2、常用体温计的刻度部分为三棱体,横截面如右图,其正面呈圆弧形,这样就可看清体温计内
极细的水银柱,以便于读数,这是因为圆弧形玻璃的作用相当于___ ,使我们能看到水银柱
的___ _的像。

3、在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当烛焰距凸透镜6厘米时,可以在光屏上成一个放大的像,移
动蜡烛使它距透镜12厘米时,调整光屏,________(填“能”、“不能”)在光屏上得到清晰
的像,若能得到像,那么成的是________、_______的________像。

4、将点燃的蜡烛沿凸透镜的主轴,从大于二倍焦距处逐渐向透镜移动时,在光屏上可先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__的实像,当蜡烛移到距凸透镜二倍焦距时可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__的实像,接着移动蜡烛可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__的实像,最后在光屏上观察不到像了,可在凸透镜的另一侧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的虚像。

5、凸透镜成放大实像和缩小实像的分界点是____ ___;凸透镜成实像和虚像的分界点是____ ____。

6、某同学拿了一个焦距为15 cm的凸透镜,要想观察细小的物体,应将物体放在凸透镜下方距凸透镜的 cm 内,要使此时的像放大一点,可以将凸透镜往(填“上”或者“下”)移一点;要想用它得到放大的实像,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应该在_____ ___ _范围内,此时像的位置在距离凸透镜_____ _ ___的范围内;要想用它得到缩小的实像,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应该______ ___,此时像的位置在距离凸透镜_____ _____的范围内。

7、青少年如患有近视眼,应配戴由制成的眼睛进行视力矫正;中老年如患有远视眼,应配戴由制成的眼镜进行矫正。

“老花镜”的“度数”等于它的焦距(以m为单位)的倒数乘以100,某同学测得他奶奶所戴的老花镜的焦距为25cm,则此眼镜的度数为度。

8、物体从很远处向凸透镜的2倍焦距靠近时,像将(填“变大”、“变小”、“不变”),物体和像之间的距离将(填“变大”、“变小”、“不变”)。

二、选择题
1、()关于透镜对光的作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凸透镜只对平行光束有会聚作用
B、凸透镜对发散光束有会聚作用
C、凹透镜对发散光束有会聚作用
D、凹透镜对会聚光束没有发散作用
2、()下列关于凸透镜或凹透镜的光路图中不正确的是
3、()把凸透镜当作放大镜来观察物体时,必须把物体放在凸透镜的
A.焦点以内B.2倍焦距处C.焦点上D.2倍焦距和焦点之间
4、()将一个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在距凸透镜20 cm的纸上接到一个很小的亮斑,当将一个物体放在距这个透镜50 cm处时,在凸透镜的另一侧可以得到
A.倒立、放大的实像 B.倒立、缩小的实像 C.正立、放大的实像 D.正立、缩小的实像
5、()有一物体在凸透镜5倍焦距以外的地方,沿着主光轴逐渐移到1.5倍焦距处,像的变化是:
A、从小变大;
B、从大变小;
C、不变;
D、从小变大,又从大变小;
6、()凸透镜前20厘米处的物体沿主光轴远离透镜时,所成的倒立、缩小的像将
A.由实变虚B.由虚变实C.由小变大D.由大变小
7、()在凸透镜的成像现象中,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凡是实像必是倒立的; B 凡是虚像必是正立的;C凡是放大的像必是虚像; D 凡是缩小的像必是实像。

8、()一个物体通过凸透镜在另一侧光屏上成像,若将透镜下半部分用纸遮住,物体的像将
A、在屏上只被接到物体上半部分的像;
B、能得到物体不清晰的完整的像;
C、能得到物体完整的像,但亮度却减弱了;
D、能得到物体大部分的实像。

9、()某凸透镜焦距在10厘米与15厘米之间,当物体距凸透镜的距离为25厘米时,所成的像一定是
A.放大的B.缩小的C.正立的D.倒立的
10、()某凸透镜的焦距可能在10厘米与15厘米之间,当物体距透镜12厘米时,所成的像一定是
A.放大的B.缩小的C.正立的D.倒立的
11、()烛焰通过凸透镜成一个倒立放大的像,如果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将蜡烛和光屏的位置相互交换,那么:
A、光屏上能得到一个倒立放大的像
B、光屏上能得到一个倒立缩小的像
C、光屏上不一定能得到像
D、光屏上能得到一个像,但是像的性质不能确定。

12、()房间内的人通过防盗门上的猫眼可以看到外面的人,而外面的人却不能看到房间里面的人,猫眼外侧和内侧分别相当
A、凸透镜凹透镜
B、凹透镜凸透镜
C、凹透镜凹透镜
D、凸透镜凸透镜
三、实验(1×17=17)
13、在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
(1)可以用法测量凸透镜的焦距。

(2)实验所需的仪器有蜡烛、火柴、____ __、___ ___、___ ___。

(3)为了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的中间,要调整______和______高度,使它们的中心跟____ __的中心大致在。

(4)若透镜的焦距是15厘米,蜡烛和凸透镜的位置距离是40cm,调节光屏的位置可得到一个清晰的像,这个像的性质是______的______的______像。

像距的范围是。

(5)实验一段时间以后发现像(填“变高”、“变矮”),是因为。

(6)实验时发现有个蚂蚁爬上了凸透镜的镜头,此时在光屏上(填“会”、“不会”)有蚂蚁的像。

(7)某同学在光具座上依次放置蜡烛、凸透镜和光屏,接着他移动凸透镜位置,使蜡烛到与凸透镜的距离大于凸透镜的焦距小于二倍焦距,然后点燃蜡烛移动光屏,可他无论怎样移动,也无法在光屏上观察到像可能的原因是:①②。

14.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中.
(1)把物体放在2倍焦距外,能够观察到像的大小是 ____、____的____像.利用这一原理制成____.
(2)把蜡烛放在如图2所示的位置时,在光屏上出现清晰的烛焰像,由此可判断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所在范围是________,利用这一原理制成____.
(3)他把蜡烛放在一倍焦距以内的位置,他____(填“能”或“不能”)
在屏上看到像,利用这一原理制成____.
(4)由实验可以得到的规律是:当蜡烛从远处向透镜靠近时,像逐渐____
透镜,像的大小逐渐____,当蜡烛位于____时,可以在光屏上接收到像,
并成实像;当蜡烛位于____时,不能够在光屏上接收到像,并成虚像.
15().一束平行光线沿主光轴射到凸透镜上,经凸透镜折射后会聚于透镜另一侧主光轴上距透镜中心12cm 的地方.若把点燃的蜡烛分别置于主光轴上距透镜15cm和6cm处,两次成像
A.都是放大的像 B.都是正立的像 C.都是实像 D.都是虚像
16().某同学将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距凸透镜15cm处时,在光屏上得到一个缩小的像,当蜡烛距透镜9cm 时,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放大的像,这个凸透镜的焦距可能是A.10cm B.8cm C.6cm D.4cm
17().一物体经凸透镜在光屏上成一个实像,如果这时用纸将透镜遮住一半,则
A.屏上不能成像 B.屏上成像是原来的一半
C.要移动光屏,才能成清晰的像 D.屏上仍成原来的像,但比原来的暗
18().拍集体照时,摄像师发现两侧都有人不在画面中,而该相机镜头的焦距不变,为了使每个同学都能进入画面,应采取的措施是
A.使镜头离人群远些,离底片近些B.使镜头离人群远些,离底片也远些
C.使镜头离人群近些,离底片也近些 D.使镜头离人群近些,离底片远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