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课本文化常识
高中语文常考文化常识有哪些必备文学知识

高中语文常考文化常识有哪些必备文学知识高中语文考试中,常出现一些与文化常识和文学知识相关的题目,以下是一些必备的文化常识和文学知识,供参考。
一、古代文化常识1.《孟子》:熟悉孟子的思想,并能分析和解读相关文段。
2.《庄子》:了解庄子的思想,并能归纳总结相关内容。
3.《论语》:掌握孔子的思想和言论,并能分析其意义和影响。
4.儒家文化:了解儒家的思想体系、礼仪制度、科举制度等内容。
二、中国古代文学作品1.《红楼梦》:了解作者、主要人物和故事情节,分析作品的主题和艺术手法。
三、外国文学作品1.《哈姆雷特》:了解作者莎士比亚及其代表作,分析作品的主题和艺术手法。
四、古代文学名句和常见典故1.司马相如的《凤求凰》:“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2.白居易的《长恨歌》:“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3.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4.苏轼的《赤壁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5.屈原的《离骚》:“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五、文化名人及其作品1.李清照:了解她的生平和代表作品,如《如梦令》等。
2.杜甫:了解他的生平和代表作品,如《登高》等。
3.白居易:了解他的生平和代表作品,如《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4.陆游:了解他的生平和代表作品,如《钗头凤·世情薄》等。
以上只是一部分必备的文化常识和文学知识,高中语文考试中可能还会出现其他相关内容。
同时,建议高中生通过阅读文学作品、了解古代文化和名人,提高对文化常识和文学知识的综合理解和运用能力,以便在考试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人教版新教材高中语文(必修上)熟记知识点

人教版新教材高中语文(必修上)熟记知识点【人教版新教材高中语文(必修上)熟记知识点】高中语文是学生学习的重要科目之一,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语言能力的关键环节。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人教版新教材高中语文(必修上)的重要知识点,本文将重点介绍相关知识,并分为四个部分进行讲解。
【一、古代文学史】1. 唐代文学:以诗歌为主要表现形式,盛产了大量优秀的诗人和诗作,代表性人物有杜牧、王之涣等,代表作品有《春夜喜雨》、《登鹳雀楼》等。
2. 宋代文学:在唐宋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学风貌,代表性人物有苏东坡、辛弃疾等,代表作品有《赤壁赋》、《水调歌头》等。
3. 元代文学:以戏剧为主要表现形式,代表性作品有《西游记》、《红楼梦》等,这些作品不仅具有艺术价值,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特点和人民的生活状况。
【二、现代文学】1. 现代散文:特点是自由散漫、抒发个人情感,代表性的作家有鲁迅、茅盾等。
其中,鲁迅的《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作品对于现代文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 现代诗歌:注重个人情感和对社会现象的思考,代表性的作家有徐志摩、胡适等,他们的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意义和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
【三、文言文阅读】1. 文言文的基本构造:文白、多音字、义项的选择等。
例如:“感君王化龙,使我得为凤。
”(《木兰辞》)2. 文言文的修辞手法:典、比、夸、讽。
例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登鹳雀楼》)【四、现代修辞方法】1. 比喻:通过对两个事物之间相似性的描绘,使文学作品更加生动形象。
例如:“你是我的太阳。
”2. 拟人:将无生命的事物赋予了生命和思想,以达到表现目的。
例如:“大海在呼唤着我。
”3. 排比:通过对同一事物或同一结构进行并列,以增强修辞效果。
例如:“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通过对以上四个部分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人教版新教材高中语文(必修上)的重要知识点。
在实际学习中,我们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多做题、多读书、多思考,努力提升语文素养和阅读能力。
2023高中语文教材文化常识汇总

2023高中语文教材文化常识汇总必修一《诗经》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又称“诗三百”,共收诗305篇。
内容为“风”“雅”“颂”,主要手法是“赋”“比”“兴”。
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创作手法的先河。
《诗经》“六义”风、雅、颂、赋、比、兴,前三者指的是诗的不同体制;后三者指的是诗的不同表现手法。
朱熹在《诗集传》中解释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总角古代少年男女把头发扎成丫髻,叫总角,后来用总角指代少年时代。
《离骚》《楚辞》的代表作,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
“楚辞体”是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的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以《离骚》为典型代表,故又称“骚体”。
《离骚》开创了我国浪漫主义创作手法的先河。
“风骚”《诗经》和《楚辞》分别是先秦时期北方中原文化和南方楚文化的辉煌结晶,中国文学史上往往将“风”、“骚”并称,“风”指《国风》,代表《诗经》;“骚”,指《离骚》,代表《楚辞》。
《诗经》与《楚辞》分别是中国文学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传统的两大源头。
《孔雀东南飞》我国古代汉民族最长的叙事诗。
它北朝的《木兰诗》(别称《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
结发古代成婚之夕,男作女右共髻束发。
后称原配为结发夫妻。
罗敷古代美女的通称。
伏惟下级对上级或晚辈对长辈说话表示恭敬的习惯用语。
新妇古代年轻妇女对夫家的长辈或平辈的自称。
下九古代农历每月十九为下九,是妇女欢聚的日子。
二十九为上九,初九为中九。
六合古人结婚要选好日子,要年、月、日的干支(干,天干,指甲、乙、丙、丁……;支,地支,指子、丑、寅、卯……;年月日的干支合起来共六个字,例如甲子年,乙丑月,丙寅日)都相适合,叫六合。
又指东、西、南、北、天、地。
青庐用青布搭成的篷帐,是举行婚礼的地方。
盛行于东汉到唐。
黄昏十二时辰之一,是戌时(相当于现在的19时至21时)。
人定是亥时(相当于现在的21时至23时),这里指夜深人静的时候。
语文常识积累大全高中

语文常识积累大全高中高中语文文学常识(一)先秦文学1、上古神话中国古代神话名篇有: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精卫填海、(盘古)开天辟地、黄帝战蚩(chī)尤、刘安《淮南子》等。
2、先秦散文A、儒家经典“四书”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六经”又称六艺(《乐》)。
B、历史散文。
《左传》(编年体) 《战国策》(国别体)《国语》(国别体)“春秋三传”《左传》《谷梁传》《公羊传》。
C、诸子百家散文著名的有:1)老子,李耳,字聃(dān),道家学派创始人,著有《道德经》。
2)孔子名丘,字仲尼。
是儒家学派创始人,《论语》是孔子弟子记载孔子和他的学生言行的书。
(《季氏》《荷》)3)墨子名翟(dí),墨家学派创始人。
《墨子》53篇。
4)孟子名轲,字子舆。
儒家学派继承者。
《孟子》是孟子学生记录孟子言行的书。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庄暴见孟子》《鱼我所欲也》。
)5)庄子,名周,战国道家著《庄子》。
(《庖丁解牛》)6)荀子,战国儒家,著《荀子》32篇。
(《劝学》)7)韩非子,法家。
著《韩非子》。
(《扁鹊见蔡桓公》《五蠹》《智子疑邻》。
)8)《吕氏春秋》又称《吕览》,是秦相吕不韦和他的门客的集体创作。
(《察今》)9)李斯的代表作是散文《谏逐客书》。
3、先秦诗歌A、《诗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
分风、雅、颂三类、风是民歌,雅是乐歌,颂是祭歌。
诗经的表现手法是比、兴、赋。
“比”即比喻,以彼物比此的。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赋”直陈其事。
B、《楚辞》。
西汉学者刘向把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编辑成书,定名为《楚辞》。
屈原(前340-前277)名平,我国伟大爱国主义诗人、曾在楚国任左徒三闾大夫等职。
代表作是《离骚》《九歌》《九章》。
高中语文文学常识(二)两汉文学A、两汉散文1)贾谊,世称贾生。
又称贾长沙,贾太傅。
著《新书》十卷。
高中语文文化常识

必修一到必修五语文文化常识一.官职1.牧:古代称州的长官。
[陈情表]2.郞中:秦汉时是侍卫武官,晋至南北朝是尚书省的属官。
[陈情表]3.洗马:太子的侍从官,掌图藉,祭奠先圣先师,讲经,太子出行则为先驱。
[陈情表]4.参乘:亦作“骖乘”,古代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
[鸿门宴]5.司马:州刺史的副官,实际上是闲职。
[琵琶行]6.教坊:唐代官办管领音乐杂技、教练歌舞的机关。
[琵琶行]二.科举1.孝廉:汉代以来推举人才的一种科目,举孝顺父母,品行方正的人。
汉武帝开始令郡国每年推举孝廉各一名,晋时仍保留此制,但办法和名额不尽相同。
[陈情表]2.秀才:别称茂才,原指才之秀者,汉代以来选拔人才的一种科目名。
后也作为学校生员的专称。
与后代科举的“秀才”含义不同。
[陈情表]三.地理常识1.关中:函谷关以西,今陕西一带。
[鸿门宴]2.山东:崤山以东,即函谷关以东的地区。
[鸿门宴]3.阴阳: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
[游褒禅山记]4.河:黄河[鸿门宴]5.三江:泛指长江中下游。
[滕王阁序]6.东隅:日出的地方,表示早。
[滕王阁序]7.桑榆:日落的地方,表示晚。
[滕王阁序]8.斗牛: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阿房宫赋]9.四海:古代中国四境有海环绕,各按方位为“东海”、“南海”、“西海”和“北海”,但亦因时而异,说法不一。
后指全国各地。
[阿房宫赋]10.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总称为十天干。
[孔雀东南飞]11。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作十二地支。
又指东、西、南、北、天、地。
[孔雀东南飞]12.青庐:用青布搭成的帐篷,举行婚礼的地方,东汉至唐有这种风俗。
[孔雀东南飞]13.锦城:锦官城,即今四川成都。
[蜀道难]四.宗法礼俗.1.羽化登仙:古代修道士修炼到极致。
跳出生死轮回、生老病死,是谓羽化成仙。
[赤壁赋]2.无尽藏:佛教语,意谓包罗万有。
[赤壁赋]3.期功:在宗法制度中,以亲属关系的远近制定丧服的轻重。
部编高中语文必修上文化常识汇集

部编高中语文必修上文化常识汇集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文化历史的国家,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和传统习俗。
在高中语文必修上,我们不仅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还涉及到了一些与文化相关的知识。
下面是一些与中国文化相关的常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高中语文课程中的内容。
1.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思想流派之一、儒家强调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主张孝道、仁爱、中庸等价值观念。
学习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时,了解儒家思想对古代文人的影响,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的含义。
2.佛教与道教佛教和道教是中国的两大传统宗教。
佛教强调人的解脱与世界的超越,注重修行和慈悲观念;道教则主张返璞归真,追求自然与自由。
在一些文化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佛教和道教的影响,例如《西游记》中的唐僧和孙悟空都与佛教有关。
3.四大名著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被誉为“四大名著”的是《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和《三国演义》。
这些小说是中国文学的经典之作,对于理解中国古代文化有着重要意义。
4.四书五经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是中国古代儒家经书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习这些经典著作,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儒家文化的价值观和思想。
5.中国古代诗词中国古代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具有丰富的意境和深刻的哲理。
早在唐朝时期,中国古代诗词就达到了巅峰,唐诗宋词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辉煌时期。
学习古代诗词,可以加深我们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同时也提升我们的语言表达和审美能力。
6.中国传统节日中国有许多重要的传统节日,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每个节日都有自己的传统习俗和文化内涵,了解这些习俗和背后的文化意义,有助于丰富我们对中国文化的理解。
7.古代礼仪规范中国古代有非常严格的礼仪规范,例如古代宴会的席次、穿戴的礼仪、古代婚礼的程序等。
了解这些礼仪规范,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一些情节和细节。
高中语文必修1-5文化常识汇总

人教版课本必修1~5文化常识必修1文化常识《烛之武退秦师》1、《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全称《春秋左氏传》,别称《左氏春秋》,和《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2、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春秋初期,周天子分封天下,一般就是功劳大的,分得土地多,爵位就高,就可以分封为公爵,比如晋文公、秦穆公、齐桓公等。
3、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4、寡人:诸侯谦称,寡德之人。
5、执事:办事的官吏,也用于对对方的敬称。
6、大夫:官职等级名。
夏商周时,官分卿、大夫、士三级,大夫又分上、中、下三等。
后来成为对有官位者的通称。
《荆轲刺秦王》1、《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著。
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又称《国策》。
由西汉刘向所整理编写,共33篇,分为十二策。
2、卿:古代对人的敬称。
如燕人称荆轲为荆卿。
3、竖子:对人的蔑称。
除此之外还有“童仆”和“小孩”的意思。
4、祖: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和送别。
5、古代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
变徵是徵的变调,音调悲凉;羽,声调激愤。
6、中庶子:管理国君的车马之类的官。
7、郎中:宫廷的侍卫。
民间又称医生。
8、箕踞:坐在地上,两腿张开,形象像箕,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
《鸿门宴》1、《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到汉武帝。
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类,共130篇,50余万字。
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等,表记各个时期的简单大事记。
鲁迅评价该书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关中:函谷关以西,今陕西一带。
3、山东:崤山以东,即函谷关以东的地区。
4、季父:叔父。
古代兄弟或姊妹间长幼排序为伯、仲、叔、季。
5、河:特指黄河。
江,特指长江。
6、亚父:对对方的敬称,意为仅次于父亲。
7、参乘:亦作“骖乘”,古代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
高中语文必修课本文化常识

高中语文必修课本文化常识必修三1白帝城:古城名,在今重庆奉节东白帝山上。
东汉初年公孙述所筑,公孙述自号白帝,故名城为“白帝城”。
2青冢,指王昭君的墓。
传说冢上草色常青,故名“青冢”。
3琵琶行,行,古诗的一种体裁。
4元和十年,元和,唐宪宗的年号。
5左迁,贬官,降职。
白居易任谏官时,因为屡次上书批评朝政,触怒了皇帝,被贬为江州司马。
6司马,州刺史的副职,当时实际上是有职无权了。
7京都声,唐代京长安城流行的乐曲声调。
8贾人,商人。
9出官,(京官)外调。
10管弦,指音乐。
管,箫笛之类的管乐。
弦,琴瑟或琵琶之类的弦乐。
11教坊,唐代官办管领音乐杂技、教练歌舞的机关。
12五陵年少,指京城富贵人家的子弟。
五陵汉代五个皇帝(高、惠、景、武、昭)的陵墓。
13青衫,黑色单衣,唐代官职低的服色为青黑色。
后人常用“司马青衫”形容悲伤凄切的情感14望帝,周朝末年蜀国君主的称号,传说他死后,魂魄化为鸟,名杜鹃,啼声哀凄,暮春而鸣,伤感春去。
也哀痛亡国。
春心是伤春之心,比喻对美好事物的怀念。
15鸡人报晓筹,汉代制度,宫中不养鸡,而用传唱报晓。
鸡人,宫中掌握时间的卫士。
筹,更筹,敲击报时用的竹签,这里指代时间。
16“六军”,周制,天子有六军,一万二千五百人为一军。
后泛指军队。
所指因时代不同而不同: (1)指天子所统领的军队。
《周礼·夏官·序官》:“凡制军,万有二千五百人为军。
王六军,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
”后来把“六军”作为国家军队的统称。
如《三国志·魏志·辛毗传》:“且四方之寇,莫大於河北;河北平,则六军盛而天下震。
”宋范成大《州桥》诗:“州桥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驾廻。
忍泪失声询使者:几时真有六军来?” (2)晋代称领军、护军、左右二卫、骁骑、游击为“六军”。
《南齐书·百官志》:“领军将军、中领军,护军将军、中护军……左右二衞将军,骁骑将军,游击将军。
晋世以来,谓领护至骁、游为六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必修课本文化常识第一册:1.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等爵位。
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男爵等还真不是西方独有的,我们周朝就开始了。
2.子:古代对男子尊称。
3.执事:办事的官员,文中可用作对对方的敬称。
4.中庶子:管理国君的车马之类的官。
5.箕踞:坐在地上,两脚张开,形状像箕。
这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
6.参乘sheng,亦作骖乘古时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
乘:四匹马拉的车。
7.窃:常用作表示个人意见的谦称第二册:1.《诗经》“六义”指的是风、雅、颂、赋、比、兴,前三者指的是诗的不同体制;后三者指的是诗的不同表现手法。
朱熹在《诗集传》中解释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2.古代少年男女把头发扎成丫髻,叫总角,后来用总角指代少年时代。
3.“楚辞”又称“楚词”,是战国时期伟大诗人屈原创造的一种诗体。
由于屈原的《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所以楚辞又称为“骚”或“骚体”。
《诗经》和《楚辞》分别是先秦时期北方中原文化和南方楚文化的辉煌结晶,中国文学史上往往将“风”、“骚”并称,“风”指《国风》,代表《诗经》;“骚”,指《离骚》,代表《楚辞》。
《诗经》与《楚辞》分别是中国文学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传统的两大源头。
4.妾:旧时妇女谦卑地自称。
5.公姥:公公和婆婆。
6.伏惟:下级对上级或晚辈对长辈说话表示恭敬的习惯用语。
7.初阳岁:冬至之后,立春之前。
8.初七:农历七月七,旧时妇女在这天晚上乞巧。
9.适:出嫁10.青庐:用青布搭成的蓬帐,举行婚礼的地方,东汉至唐有这种风俗。
11.黄昏:十二时辰之一,是戌时(相当于现在的19时至21时)。
12.人定:是亥时(相当于现在的21时至23时),这里指夜深人静的时候。
13.杜康:相传是最早造酒的人。
14.建安风骨是以曹氏父子为中心形成的文人集团所表现出的共同的文学倾向,他们高扬政治理想,展示强烈个性,具有浓郁的悲剧色彩,展现了东汉末年动荡的时代,形成了慷慨激昂、刚健有力的诗歌风格,所以称为“建安风骨”。
代表人物主要有“三曹”、“七子”和蔡琰。
“三曹”指曹操、曹丕、曹植;“七子”指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15.暮春:春季的末一个月。
16.蜉蝣:一种小飞虫,夏秋之交生在水边,生存期很短,古人说它朝生暮死。
17.苏轼苏洵、苏辙均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
”在书法方面成就极大,苏轼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18.王安石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并称“唐宋八大家”。
必修三1青冢,指王昭君的墓。
传说冢上草色常青,故名“青冢”。
2.贾人,商人。
3.教坊,唐代官办管领音乐杂技、教练歌舞的机关。
4.五陵年少,指京城富贵人家的子弟。
5.望帝,周朝末年蜀国君主的称号,传说他死后,魂魄化为鸟,名杜鹃,啼声哀凄,暮春而鸣,伤感春去。
也哀痛亡国。
春心是伤春之心,比喻对美好事物的怀念。
6.鸡人报晓筹,汉代制度,宫中不养鸡,而用传唱报晓。
鸡人,宫中掌握时间的卫士。
筹,更筹,敲击报时用的竹签,这里指代时间。
7.寡人,寡德之人,是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称。
8.河内凶,河内遇到饥荒。
河内,今河南境内黄河以北的地方。
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9.监生,国子监生员的简称,指在国子监读书的人。
清代乾隆以后,国子监只存空名,地主豪绅可以凭祖先“功业”或捐钱取得监生资格。
国子监:我国封建时代的中央最高学府,也是国家管理教育的最高行政机构。
隋朝以前称太学,以后称国子监10.谨庠序之教,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
谨,谨慎,这里指认真从事。
庠、序,都是学校。
商(殷)代叫序,周代叫庠。
教,教化。
11.执敲扑而鞭笞天下,用严酷的刑罚来奴役天下的百姓。
敲扑,刑具,短的叫“敲”,长的叫“扑”。
12.俯首系颈,意思是愿意服从、投降。
系颈,颈上系绳,表示投降。
13.迁徙之徒,被征发的人。
指陈涉被征发戍守渔阳。
14.谪戍,因有罪而被贬调去守边。
15.万乘,兵车万辆。
表示军事力量强大。
16.七庙隳,宗庙毁灭,就是国家灭亡的意思。
七庙,天子的宗庙。
17.敕造,奉皇帝之命建造。
敕,本来是通用于长官对下属、长辈对晚辈的用语,南北朝以后作为皇帝发布诏令的专称。
18.百工,各种工匠。
19.六艺经传,六经的经文和传文。
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
《乐》久已失传,这是沿用古代的说法。
传,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
必修四1.戏曲中的行当:京剧行当又称角色,主要可分为生、旦、净、末、丑,共五大行当。
末行:在京剧形成之初,舞台上确实有末这一行。
后并入了生行。
青衣:以唱为主,扮演贤妻良母型角色。
花旦:多表演性格活泼的女子,也有一部分悲剧和反面人物。
武旦、刀马旦:为演武功见长的女性。
老旦:用本噪子演唱,多为中老年妇女。
2.把吴钩看了:吴钩是春秋时期流行的一种弯刀,后又被历代文人写入诗篇,成为驰骋疆场,励志报国的精神象征。
在众多文学作品中,吴国的利器已经超越刀剑本身,上升成为一种骁勇善战、刚毅顽强的精神符号。
3.一片神鸦社鼓:社日是古代农民祭祀土地神的节日。
4.冠冕:(1)指仕宦的代称。
《北史·寇洛等传论》:“冠冕之盛,当时莫与比焉。
”(2)指第一;首位。
《三国志·蜀志·庞统传》:“徽甚异之,称统当为南州士之冠冕。
”钟嵘《诗品序》:“此皆五言之冠冕。
”(3)指体面。
《官场现行记》第五十六回:“有些老一辈人见他话说得冠冕,都说,‘某人虽有嗜好,尚还有自爱之心。
’”5.相坐:相连坐(治罪)。
一个人犯了罪,有关的人连同治罪,叫“连坐”或“相坐”。
株连:指一人有罪而牵连他人。
株,本指露出地面的树根,根与根之间牵连甚多。
6.皇天后土:皇天:古代指天,天帝。
后土:古代指地,土神。
天地或天地神灵的总称。
指天地。
旧时迷信天地能主持公道,主宰万物。
亦作“后土皇天”。
7.举孝廉不行:孝廉是汉武帝时设立的察举考试,以任用官员的一种科目,孝廉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
后代,“孝廉”这个称呼,也变成明朝、清朝对举人的雅称。
8.公车特征:汉代以公家车马递送应征的人,后因以“公车”为举人应试的代称。
必修五一、人的称谓【谦称】(1)表示谦逊的态度,用于自称。
愚,谦称自己不聪明。
鄙,谦称自己学识浅薄。
卑,谦称自己身份低微。
窃,有私下、私自之意,使用它常有冒失、唐突的含义在内。
臣,谦称自己不如对方的身份地位高。
仆,谦称自己是对方的仆人,使用它含有为对方效劳之意。
(2)古代帝王的自谦词有孤(小国之君)、寡(少德之人)。
(3)古代官吏的自谦词有下官、末官、小吏等。
(4)读书人的自谦词有小生、晚生、晚学等,表示自己是新学后辈;如果自谦为不才、不佞、不肖,则表示自己没有才能或才能平庸。
(5)古人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时,常用“家”、“舍”等谦词。
“家”是对别人称自己的辈份高或年纪大的亲属时用的谦词,如家父、家母、等。
“舍”用以谦称自己的家或自己的卑幼亲属,如寒舍、敝舍、舍弟、舍妹、等。
(6)其他自谦词有:因为古人坐席时尊长者在上,所以晚辈或地位低的人谦称在下;小可是有一定身份的人的自谦,意思是自己很平常、不足挂齿;小子是子弟晚辈对父兄尊长的自称;老人自谦时用老朽、老夫、老汉、老拙等;女子自称妾;老和尚自称老衲;对别国称自己的国君为寡君。
【敬称】也叫“尊称”。
(1)对帝王的敬称有万岁、圣上、圣驾、天子、陛下等。
驾,本指皇帝的车驾。
古人认为皇帝当乘车行天下,于是用“驾”代称皇帝。
古代帝王认为他们的政权是受命于天而建立的,所以称皇帝为天子。
古代臣子不敢直达皇帝,就告诉在陛(宫殿的台阶)下的人,请他们把意思传达上去,所以用陛下代称皇帝。
(2)对皇太子、亲王的敬称是殿下。
(3)对将军的敬称是麾下。
(4)对有一定地位的人的敬称:对使节称节下;对三公、郡守等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称阁下。
(5)对于对方或对方亲属的敬称有令、尊、贤等。
令,意思是美好,用于称呼对方的亲属,如令尊(对方父亲)、令堂、令阃(kǔn) (对方妻子)、令兄、令郎、令爱。
尊,用来称与对方有关的人或物,如尊上(称对方父母)、尊公、尊君、尊府(皆称对方父亲)、尊堂(对方母亲)、尊亲(对方亲戚)、尊驾(称对方)。
贤,用于称平辈或晚辈,如贤家(称对方)、贤郎(称对方的儿子)、贤弟(称对方的弟弟)。
仁,表示爱重,应用范围较广,如称同辈友人中长于自己的人为仁兄,称地位高的人为仁公等。
(6)称年老的人为丈、丈人,如“子路从而后,遇丈人”(《论语》)。
唐以后,丈、丈人专指妻父,又称泰山,妻母称丈母或泰水。
(7)称谓前面加“先”,表示已死,用于敬称地位高的人或年长的人,如称已死的皇帝为先帝,称已经死去的父亲为先考或先父,称已经死去的母亲为先慈或先妣,称已死去的有才德的人为先贤。
称谓前加“太”或“大”表示再长一辈,如称帝王的母亲为太后,称祖父为大(太)父,称祖母为大(太)母。
(8)对尊长者和用于朋辈之间的敬称有君、子、公、足下、夫子、先生、大人等。
(9)君对臣的敬称是卿或爱卿。
(10)对品格高尚、智慧超群的人用“圣”来表敬称,如称孔子为圣人,称孟子为亚圣。
后来,“圣”多用于帝王,如圣上、圣驾等。
古代的刑罚(01)黥刑:又叫“墨刑”,额颊上刺字涂墨。
(02)劓刑:割鼻子(03)笞刑:又叫“杖刑”,打板子(背、腿、臀)(04)刖刑:将脚砍掉(和氏璧)(05)宫刑:又叫“腐刑”,去掉男子生殖器(司马迁)(06)膑刑:剔去膝盖骨(孙膑)(07)大辟:砍头(08)炮烙:将人烧烤死(09)车裂:又叫“五马分尸”(商鞅)(10)汤镬:将人煮死(11)腰斩:从腰部斩簖(12)凌迟:又叫“千刀万剐”(13)弃市:在闹市对犯人执行死刑,暴尸街头,以示为大众所弃。
中国的古称:九州、神州、赤县、华夏、九土、中华、华夏。
百姓的称谓:布衣、黎民、庶民、苍生、氓、黔首。
君主即位也可叫“践祚”、登极”、“登庸”、“御极”。
卒,“死”的‘种说法:古代天子、太后之死称崩、百岁、千秋、山陵崩等;对公、侯、伯的世爵之死,称为“薨”;有官职,有名望的人死日“卒”;只有平民之死,才直言不讳地通称“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