饲料中真菌毒素生物脱毒的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农作物中真菌毒素研究进展

农作物中真菌毒素研究进展

粮油检测与品质分析农作物中真菌毒素研究进展・47・农作物中真菌毒素研究进展廖子龙1于英威2唐坤1单晓雪1(1中储粮成都储藏研究院有限公司610091)(2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标准质量中心100037)摘要真菌毒素在全球范围内,在耕农作物感染面积已达到70%$真菌毒素防治工作刻不容缓。

在真菌毒素检测方面,超过1000种真菌毒素已被发现和分离纯化$为检测技术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本文主要介绍了农业生产中真菌毒素污染现状和最新真菌毒素检测技术。

关键词真菌毒素污染检测研究进展1概述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统计$全世界每年大约有25%的农产品受到$2%的粮食因失去价值$从而引起高达数十亿美元的损失。

饲料及原料(粮食)中业巨大$在美国因业造成的损失就高达每年12亿美元$而欧盟则损失近30元$我国因其构的性$粮食产量以及设施的$因造成的损失也是巨大的。

2017年BIOMIN公司的真菌毒素调查结果:抽取来自72个国家的18757份农作物产品我们可以看出成为饲料行业的最大威胁。

图1我们可以看出$在欧洲$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检出率最高$达到65%$平均含量555 ppb$最高含量达到28470ppb。

在亚洲$伏马毒素检出率最咼$达到85%$平均含量1354ppb$最高含量达到169500ppb$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检出率也高达77%$平均含量735ppb$最高含量达到13206ppb。

在其他地区伏马毒素和脱氧雪腐镰检出率也相。

值得一*提的是在性最高、最大的最大检出值高达10918ppb0可以看出$黄曲霉毒素、腐和即将成为农产品及其下游产品最大生物威胁。

Table1,Detailed results of m ycotoxin occurrence by regionAfla ZEN DON|3FUM OTA 1Number of s amples tested247042314755276S264924541Positive(%)16%44%65%33%51%24%1Average of Positive(ppb)672555367776|Maximum (ppb)斗6860822847097815554889Number of samples tested283$32013317152224651540 Asia1Positive(%)38%49%77%3%85%27%Average of Positive(ppb)582017355313547|Maximum (ppb)109188113132062211695002701Number of samples tested149614961496133714961496 North AmericaPositive(%)6%37%75%2%52%5%1Average of Positive (ppb)362139S55424414|Maximum(ppb)14842135137439929051739Number of samples tested69436030484916735500396 South AmericaPositive〔%〕23%51%82%28%75%5%Average of Positive (ppb)811391938299241Maximum(ppb)133635531280297621B98314I Number of s amples tested168204211204209155Middle EastPositive(%)15%53%70%9%74%27%I Average of Positive(ppb)3127652259991Maximum(ppb)19756480111658Number of s amples tested469482494457457457 Africa1Positive(%]11%37%68%2%63%16%Average of Positive (ppb)1711849619114841Maximum[ppb]2321995咖5801693295全内样和检出率$以及平均含量、最大含量(ROMER LABS)农产品一旦被污染$利用常规的加工技术很难去除$而且农产品中可能产生的真菌毒素种类繁多$结构复杂$潜在的性巨大。

饲料中霉菌毒素生物学特性及其检测防治的研究进展

饲料中霉菌毒素生物学特性及其检测防治的研究进展

饲料中霉菌毒素生物学特性及其检测防治的研究进展朱润芝赖林泉李京敬张海彬 Charles Han Andrew H, Davis 俞雁摘要:霉菌毒素是毒性很强的霉菌次生代谢产物,农作物的霉变是重要诱因。

当被动物体食入、吸入或被皮肤吸收后,霉菌毒素常常会引起机能减退、疾病乃至死亡。

导致饲料霉菌毒素污染的原因包括环境因素和饲料生产环节两个方面。

高温高湿的环境会促进霉菌毒素的生长旺盛。

近十年来霉菌毒素的研究因为与人类以及动物的健康和生产密切相关而不断得到重视。

因此,饲料原料有效的、低成本的、快速的检测手段尤为重要。

当前方法有使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薄层色谱法(TLC)。

此外,酶联免疫吸附(ELISA)也被应用到快速检测中。

荧光偏振免疫法等新方法也逐步被应用,基于红外光谱技术的方法也不断被报导。

防治农作物霉变的方法包括提早收割,合理干燥、设备处理和储存加工。

此外可以使用化学、生物、脱霉剂等来减少霉菌毒素的危害。

关键词:饲料;霉菌毒素;霉菌毒素检测;污染;防治霉菌毒素研究相继开展了霉菌毒素的分子结构测定、霉菌毒素的产生条件、霉菌毒素的毒理学、霉菌毒素降解等方面的研究。

霉菌毒素的结构、化学、生物和毒理性是多种多样的,不同情况下毒性也不同,这些影响因素包括摄入量、摄入时间长短、动物种类、性别、年龄、品系、生理状态、营养状况、环境条件(包括卫生状况、温度、空气状况、湿度、生产密度)以及最终同时存在于饲料和食品中的霉菌毒素之间的协同作用。

尽管存在着诸多变异,霉菌毒素得毒性效果仍主要表现为致癌性、遗传毒性、致畸性,还会引起肾中毒、肝中毒、生殖异常以及抑制免疫反应。

因此,消除霉菌毒素,对保证动物健康,充分发挥动物的生产潜能有重大意义[1-4]。

1霉菌毒素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危害1.1 霉菌毒素的生物学特性霉菌毒素是毒性很强的霉菌次生代谢产物,这些霉菌主要属于镰刀菌属,青霉菌属以及链格孢属(Fusarium,Aspergillus,Penicillium及Alternaria species)。

科技成果——饲料中霉菌毒素生物降解技术创新与产业化应用

科技成果——饲料中霉菌毒素生物降解技术创新与产业化应用

科技成果——饲料中霉菌毒素生物降解技术创新与产业化应用技术开发单位中国农业大学适用范围饲料成果简介我国粮食和饲料普遍受到霉菌毒素污染,其中黄曲霉毒素(AFT)、玉米赤霉烯酮(ZEA)和呕吐毒素(DON)等污染最为严重。

物理化学方法效果不稳定、营养成分损失大。

吸附剂法对AFT效果较好,但对DON和ZEA效果不佳,对维生素、微量元素的吸附作用降低了其利用率。

生物降解法具有特异性强、解毒效率高、不影响饲料营养价值等特点受到重视。

本技术主要从毒素降解菌的筛选、作用机理、动物应用效果、新型霉菌毒素生物降解剂的创制、规模化发酵生产、饲料霉菌毒素污染控制、成果推广应用等方面进行研究,为全面控制和解决饲料霉菌毒素污染问题奠定基础。

(1)从自然界样品中筛选到1株对饲料AFT降解效率大于80%的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subtilis)ANSB060、1株对饲料ZEA降解效率高达85%的枯草芽孢杆菌ANSB01G和1株对饲料DON降解效率高达95%的枯草芽孢杆菌ANSB471。

筛选到1株高效降解AFT的橙红色粘球菌,并对黄曲霉毒素降解酶进行分离纯化研究。

(2)解毒作用机理研究表明,在菌株所产酶的作用下,AFT分子氧杂萘邻酮环上的芳香内酯键被裂解;ZEA分子中酚羟基首先与谷氨酸的γ-羧基结合,然后内酯环水解、脱羧、还原羰基、最后脱水;DON分子中环氧基被破坏,生成去环氧化合物(DOM-1)。

这些解毒机制是新的代谢途径,国内外未见报道。

(3)将以上3株枯草芽孢杆菌进行工业化发酵生产,优化中试发酵参数,研制高效霉菌毒素生物降解剂,已获得饲料添加剂生产许可和批准文号,证号为饲添(2012)3160,该添加剂为国内外首个同时降解饲料多种主要毒素的生物降解剂。

(4)该制剂的蛋鸡、肉鸡、肉鸭、猪、奶牛等的应用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其对缓解动物AFT、ZEA和DON中毒,增加动物生产性能的作用效果十分显著。

(5)调研我国近7年饲料霉菌毒素污染情况,完成《饲料霉菌毒素含量分析技术规范》、《饲料霉菌毒素生物降解剂有效性体外评定方法》、《霉菌毒素污染控制添加剂产品使用规范》等技术文件,综合运用各技术成果,为饲料企业和养殖者提供合理的霉菌毒素污染控制技术和解决方案。

青贮饲料中霉菌毒素的产生、毒性作用及脱毒研究进展

青贮饲料中霉菌毒素的产生、毒性作用及脱毒研究进展

DOI :10.15906/11-2975/s.20210317基金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1910234068);哈尔滨市科技创新人才研究专项资金项目(RC2014XK002018)*通讯作者[摘要]青贮饲料是反刍动物日粮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但青贮饲料在收获前、发酵期间及青贮完成后都会受到多种霉菌毒素污染。

反刍动物摄入霉菌毒素后会对其健康和生产性能产生不利影响,并对食品安全及人类健康构成威胁。

青贮饲料中优势霉菌包括镰刀菌属(Fusarium )、曲霉属(Aspergillus )、青霉属(Penicillium )和链格孢属(Alternaria )真菌,所产生的主要霉菌毒素包括单端孢霉烯族毒素、伏马菌素、玉米赤霉烯酮、黄曲霉毒素、赭曲霉毒素、蓝酪霉菌毒素、霉酚酸和麦角生物碱等。

本文将对上述毒素在青贮饲料中的产生、影响、预防和脱毒的方法进行简要综述,以期为生产优质青贮饲料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青贮饲料;霉菌毒素;反刍动物;脱毒[中图分类号]S81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314(2021)03-0083-06青贮饲料中霉菌毒素的产生尧毒性作用及脱毒研究进展沙珊珊,胡玮琪,黄渤舒,杨玉菊*(哈尔滨学院食品工程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86)青贮饲料是厌氧条件下通过物料中乳酸菌发酵产生有机酸,抑制微生物活动,从而可长期保存的青绿饲料。

青贮的主要目的是在贮藏过程中最大限度地降低营养损失,保留饲料原料中的营养物质,使其在饲料短缺期间可作为优质粗饲料提供给反刍动物,避免生产的季节性限制(Driehuis ,2015;郭勇庆等,2012)。

近年来,青贮饲料尤其是全株玉米青贮已经在全世界范围内成为包括奶牛和肉牛等反刍动物日粮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Cheli 等,2013)。

高产奶牛的饲料主要由牧草和精饲料组成,青贮在日粮中所占比例通常可达到50%~75%,甚至更高。

因而全株玉米青贮对作为节粮型畜种的草食性家畜的重要性更加明显(赵雪娇等,2018)。

饲料霉菌毒素污染及其脱毒方法

饲料霉菌毒素污染及其脱毒方法

饲料霉菌毒素污染及其脱毒方法(中国农业科学院畜牧研究所动物营养与饲料研究室张军民)霉菌毒素是次生性的真菌代谢物,全世界极为关注。

据估计,全世界供应的谷物中有25%受到霉菌毒素污染。

有几种方法一直被用来对收霉菌毒素污染的饲料进行脱毒或灭活处理,但是其作用极不稳定,或者不实用。

一、霉菌对饲料的危害自从1960年英国火鸡X-病爆发,世界开始注重对毒素中毒的彻底调查。

已知有300多种真菌产生毒素,但除几种毒素外,人们对它们产生的毒素所知甚少。

已知的重要的毒素有:黄曲霉素、赭曲霉毒素、桔霉素和玉米赤霉烯酮。

这些有霉菌分布各异,都已从范围广泛的各种谷物及混合饲料中分离。

真菌生长: 曲霉属菌属曲霉科,大多数真菌污染事件都发生在操作不当的收获、运输、饲料原料和混合饲料储藏过程中。

饲料水分含量12%或以上,相对湿度80~90%和温度在10~42℃都足以使真菌生长。

而霉菌对饲料造成严重的危害。

微生物活动是导致贮藏饲料霉变的主要原因,微生物个体极小,在其未大量繁殖前,常不易被发现。

当发现霉变颜色时,说明微生物繁殖已处于旺盛阶段,饲料品质已受到严重破坏。

1、造成大量的营养物质损失。

据研究,导致饲料霉变的孢霉菌,属一种腐生微生物。

该微生物自身不仅不制造营养,而且常可通过分泌多种酶分解饲料养分,供其生长繁殖。

因此,凡被霉菌污染的饲料,营养物质含量大大降低,并散发一股难闻的霉味。

联合国粮农组织调查,全世界每年被真菌污染的各类谷物、油料种子和饲料,约占其总量的10%左右。

可见,霉菌是影响全世界农业、饲料业和养殖业发展的一大危害,必须预以高度重视。

2、引起发热,使贮料发生质变。

霉菌在消耗饲料营养物质的同时,还释放出热量。

料温升高的结果,使饲料中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发生变化。

首先使蛋白质发生质变,出现蛋白质溶解度降低,纯蛋白减少、氨态氮增加、蛋白质利用率和氨基酸含量下降。

3、产生毒素污染饲料。

在本文中重点强调霉菌毒素对谷物和饲料的污染及其可能的脱毒方法。

霉菌毒素的危害及脱霉脱毒技术研究进展

霉菌毒素的危害及脱霉脱毒技术研究进展

工作研究畜牧业环境 2020.1536摘 要:霉菌毒素是霉菌生长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次级代谢产物,具有较强毒性,它们往往以农作物和饲料原料为媒介进入动物机体,给养殖业造成不可估计的经济损失,严重威胁食品安全。

本文重点探讨霉菌毒素对动物的危害,几种常见的霉菌毒素,目前霉菌毒素的污染状况和脱霉脱毒技术现状及其发展方向。

关键词:霉菌毒素;毒害作用;脱霉;发展趋势1 前言霉菌毒素是一种有毒的次级代谢产物,主要由各种不同类型的真菌产生,例如镰刀型菌、曲霉菌和青霉菌等,截至目前已经有500多种霉菌毒素公布,霉菌毒素污染谷物的比例高达25%,据统计,我国90%的饲料中都含有少量霉菌毒素,其中约50%超过国家标准。

自从1960年黄曲霉毒素被发现,影响人类的健康和动物生产的霉菌毒素就被列为首要因素。

霉菌毒素种类较多,其中毒性最强的应属黄曲霉毒素,通常会引起动物急慢性中毒,病理解剖可观察到肝肾损伤严重,以及动物癌细胞增加,能降低动物免疫力等,在众多的毒素中被列为Ⅰ类致癌物;霉菌毒素无处不在,虽然不能在自然链条中防止霉菌污染,但在养殖过程中通过脱霉脱毒技术,可以很好地控制霉菌毒素对养殖效益的影响,目前无论是在国际上还是我国都推出了相关政策,来规定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主要霉菌毒素的安全值,以求最大程度来保证消费者安全。

2 霉菌毒素对动物的影响霉菌毒素是霉菌的次级代谢产物,并不是所有的霉菌毒素都是有毒的或会引起疾病;在养殖业和饲料行业中,麦角生物碱类、赭曲霉毒素(OT)、单端孢霉烯毒素、黄曲霉毒素(AFT)和玉米赤霉烯酮(ZEN)是人们生产生活中最具有代表性的霉菌毒素;这些毒素一直危害养殖业和饲料行业,且间接影响着人类食品安全,对养殖业和饲料行业造成的损失是不容忽视的。

2.1 黄曲霉毒素在养殖中常常提到的黄曲霉毒素(AFT),是二氢呋喃香豆素的衍生物,高温低湿的环境是黄曲霉毒素衍生的最有利条件,AFB1是当前众多所知毒素中致癌率最高、毒性最强的霉菌毒素,其次是AFM1,在原料中花生、玉米及其副产品、小麦、棉籽、鱼粉等黄曲霉毒素最为常见。

饲料中真菌毒素生物脱毒的研究进展

饲料中真菌毒素生物脱毒的研究进展

饲料中真菌毒素生物脱毒的研究进展张晓琳汪洋*李爱科(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37)摘要:真菌毒素是某些有害真菌产生的分子质量小、化学性质稳定、具有毒害作用的次级代谢产物,其存在不仅严重威胁着动物生产性能和人类健康,也给畜牧业和食品行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由于物理、化学脱毒法存在着营养成分流失、脱毒不彻底等问题,而不能被广泛应用。

生物脱毒法不仅避免了上述缺点,还具有作用条件温和、安全环保的优点,是一种理想的脱毒方法。

本文对饲料中常见真菌毒素的种类及其生物脱毒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对目前生物脱毒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旨在为研究人员探求实用高效、经济可行的真菌毒素生物脱毒方法提供参考。

关键词:饲料;真菌毒素;生物降解;生物脱毒;微生物中图分类号:S816.17;S37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真菌毒素(mycotoxins)是某些真菌在污染谷物或者食品的生长繁殖过程中,产生的具有毒害作用的次级代谢产物,由其引起的中毒症状被称作是真菌毒素中毒症状(mycotoxicoses)。

目前,已经发现真菌毒素的种类达400多种,其化学、生物学和毒理学性质多种多样,主要的毒性作用包括致癌作用、遗传毒性、致畸作用、肝细胞毒性、中毒性肾损害、生殖紊乱和免疫抑制。

真菌毒素的存在不仅给人类及牲畜的健康带来极大的危害,也造成了相应的经济损失。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FAO)统计,全球每年约有25%的农作物被真菌毒素污染,约2%的农作物因污染严重而失去营养和经济价值,造成数千亿美元的经济损失[1]。

另外,2003年末至2004年秋,由于养猪行业大量使用发霉玉米,动物出现多种并发传染病,养殖场出现难以控制的局面。

据调查,仅河南省死亡猪只就达1 000万头。

如果以平均每头100元计算,经济损失达10亿元;如果再考虑饲料转化率低下、动物药品消耗增加,则2004年中国范围仅养猪业损失就在100亿元以上[2]。

饲料微生物脱毒技术的研究进展与再认识

饲料微生物脱毒技术的研究进展与再认识

42猪业科学  SWINE INDUSTRY SCIENCE 2016年33卷第5期主题策划F E A T U R E4.2 发展低碳、生态畜牧业在能够构成一个小生态圈的“生态型”农林牧结合畜牧养殖方式中,养殖的废弃排泄物可用于农林渔类生产,实现废物的资源化利用。

如通过收集动物排泄物建造沼气池,从而利用其发酵产生可使用的沼气资源,同时减少污染;使用粪肥与堆肥等生物有机肥料替代化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秸秆分解物还田,防止风蚀水蚀侵蚀地表,增加土壤的养分生产力等。

这些方式可以大大提高对养殖污染的控制,提高资源的可再生性,实现畜牧业的资源科学循环利用及可持续发展[10]。

4.3 发展循环经济发展畜牧业循环经济,主要目标是减少化肥与农药的使用从而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减少煤、电、燃气等的使用从而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需求,减少畜牧生产中产生的碳排放,提高资源的重复利用率。

实现畜禽的生态养殖是减少碳排放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建设新型农业现代化畜牧业的重要措施,是减污减排、实现低碳畜牧业的关键,更是改善农村居住环境,保护生态环境和持久发展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1] 陶明亮,张鸯.基层发展低碳养殖的对策与意义[J].中国畜禽种业,2012,8(5):31.[2] 崔淘气,杨新凤,李花乔.如何实现低碳养殖[J].科学种养-畜禽天地,2012(9):35-36.[3] 毛文星,苏效良.从几例实证看低碳养殖业的发展潜力[J].中国牧业通讯,2011(5):58-60.[4] 毛文星,苏效良.固碳型生态农业和低碳养殖业刍议[J].中国草食动物,2010,30(6):31-34.[5] 耿博文.怀柔规模养殖场低碳养殖污染物零排放[N]北京日报,2011-11-14(B07)[6]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EB/OL].)[2016-04-11]. /,2011-03-16.[7]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EB/OL]./,2016-03-18.[8] 顾招兵,徐顺来,刘作华,等.国外养猪业现状与发展趋势[J].畜牧与兽医,2012,44(7):88-92.[9] 沈满洪,贺震川.低碳经济视角下国外财税政策经验借鉴[J].生态经济, 2011(3):83-89.[10] 李庆东.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养殖引领低碳畜牧业转型升级[J].当代畜牧, 2015(14):21-22.(收稿日期:2016-04-11)霉菌毒素的污染在饲料及饲料原料加工过程中普遍存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饲料中真菌毒素生物脱毒的研究进展张晓琳汪洋*李爱科(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37)摘要:真菌毒素是某些有害真菌产生的分子质量小、化学性质稳定、具有毒害作用的次级代谢产物,其存在不仅严重威胁着动物生产性能和人类健康,也给畜牧业和食品行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由于物理、化学脱毒法存在着营养成分流失、脱毒不彻底等问题,而不能被广泛应用。

生物脱毒法不仅避免了上述缺点,还具有作用条件温和、安全环保的优点,是一种理想的脱毒方法。

本文对饲料中常见真菌毒素的种类及其生物脱毒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对目前生物脱毒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旨在为研究人员探求实用高效、经济可行的真菌毒素生物脱毒方法提供参考。

关键词:饲料;真菌毒素;生物降解;生物脱毒;微生物中图分类号:S816.17;S37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真菌毒素(mycotoxins)是某些真菌在污染谷物或者食品的生长繁殖过程中,产生的具有毒害作用的次级代谢产物,由其引起的中毒症状被称作是真菌毒素中毒症状(mycotoxicoses)。

目前,已经发现真菌毒素的种类达400多种,其化学、生物学和毒理学性质多种多样,主要的毒性作用包括致癌作用、遗传毒性、致畸作用、肝细胞毒性、中毒性肾损害、生殖紊乱和免疫抑制。

真菌毒素的存在不仅给人类及牲畜的健康带来极大的危害,也造成了相应的经济损失。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FAO)统计,全球每年约有25%的农作物被真菌毒素污染,约2%的农作物因污染严重而失去营养和经济价值,造成数千亿美元的经济损失[1]。

另外,2003年末至2004年秋,由于养猪行业大量使用发霉玉米,动物出现多种并发传染病,养殖场出现难以控制的局面。

据调查,仅河南省死亡猪只就达1 000万头。

如果以平均每头100元计算,经济损失达10亿元;如果再考虑饲料转化率低下、动物药品消耗增加,则2004年中国范围仅养猪业损失就在100亿元以上[2]。

因此,如何解决真菌毒素对粮食和饲料的污染,对改善动物生产性能和提高人类食品安全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目前,毒素污染饲料的脱毒方法主要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脱毒法。

虽然物理、化学脱毒法取得了一定程度上的成功,但存在操作困难、降低饲料的营养品质和适口性等缺点[3-4]。

与物理、化学脱毒法相比,生物脱毒法具有作用条件温和,对原料的感官性状、适口性等影响极小,增加原料营养价值等优点,被认为是最佳脱毒方法。

随着物理、化学脱毒手段弊端的不断出现和人们对迅猛发展的生物技术优点的认识增加,国内外利用微生物进行毒素脱毒的研究正在逐步展开,而且相关研究成果表现出了良好的开发和应用前景。

生物脱毒作用除了包括微生物通过酶促反应将毒素转化成低毒或者无毒产物的生物转化作用之外,还包括将毒素黏附在其细胞壁上形成复合物而达到去除毒素目的的吸附作用,后者通常不改变毒素分子本身的结构,不是本文阐述的重点。

本文针对饲料中常见的真菌毒素,对近年来国内外真菌毒素生物脱毒的研究进展进行概述。

1 真菌毒素的生物脱毒1.1 黄曲霉毒素(aflatoxin,AFT)AFT是一类由多种寄生曲霉(Aspergillus parasiticus)和黄曲霉(Aspergillus flavus)产生的二呋喃氧杂萘邻酮的衍生物[5],现已分离出B1、B2、G1、G2、B2a、G2a、M1、M2、P1等18种之多,其中以黄曲霉毒素B1(aflatoxin B1,AFB1)的毒性和致癌性最强。

AFB1广泛存在于玉米、高粱、花生粉、豆粕、棉籽粕等饲料原料中,其危害包括降低动物产乳量及产蛋量,导致动物免疫力低下以及致癌、致畸和致突变。

对AFT生物降解的研究较早,已发现多种真菌和细菌都具有降解AFT的能力。

真菌中的树状指孢霉(Dactylium dendroide)[6]、少根根霉(Rhizopus arrhizus)[7]、寄生曲霉[8]、茎点霉(Phoma sp.)[9]、白腐菌(Trametes versicolor)[10]、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11]、假蜜环菌(Armillariella tabescens)[12]及食用真菌糙皮侧耳(Pleurotus ostreatus)[13]都具有生物降解AFT的作用。

虽然这些真菌能够降解AFT,但是降解过程缓慢并且不彻底[6-13],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在饲料行业中的应用。

在20世纪末,国内研究者刘大岭等[12]首先发现假蜜环菌E-2的粗酶液可使样品中的AFB1含量减少80%;随后,该真菌产生的AFB1降解酶得以分离纯化[14],其编码基因也得以成功克隆和表达[15]。

另外,对该脱毒酶的固定化技术和酶特性研究表明,此脱毒酶的理想反应条件是中性pH,高水分的体外反应体系,比较适合在植物油、酱油、啤酒以及牛奶等液体反应体系中进行,难以在籽实、饼粕等低水分饲料原料中直接应用[16-17]。

细菌降解AFT的报道并不太多,Lillehoj等[18]首先发现橙色黄杆菌(Flavobacterium aurantiacum)具有去除溶液中AFT的能力。

后来,Smiley等[19]研究发现橙色黄杆菌能产生一种脱毒酶,该脱毒酶通过酶促作用使AFT达到降解。

Hormisch等[20]从煤田附近污染的土壤样品中分离到1株能够同时降解荧蒽和AFB1的分支杆菌(Mycobacterium fluoranthenivorans)。

Teniola等[21]也从多环芳烃化合物污染的土壤中分离得到红串红球菌(Rhodococcus erythropolis)DSM 14303和分支杆菌DSM 44556T,它们分泌的胞外酶都具有较高的降解AFB1的能力。

Alberts等[22]通过薄层色谱-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质谱-液相质谱技术,对红串红球菌降解AFB1的机理进行了进一步研究,结果表明该菌对AFT的消减是由于其产生的酶的生物降解作用。

另外,李俊霞等[23]以香豆素为唯一碳源和能源进行初筛,以AFB1为唯一碳源和能源进行复筛,获得1株嗜麦芽窄食单胞菌(Stenotrophomonas sp.),该菌株对100 μg/kg 的AFB1的72 h的降解率达到85.7%。

1.2 赭曲霉毒素(ochratoxin,OT)OT是由曲霉属(Aspergillus)和青霉属(Penicillium)中的某些菌株产生的具有毒害作用的次级代谢产物。

OT是污染谷物食品与饲料的重要真菌毒素,共有A、B、C和α 4种衍生物,其中毒性最大、与人类健康关系最密切、产毒量最高、对农作物的污染最重、分布最广的是赭曲霉毒素A(ochratoxin A,OTA)。

OTA能对肾脏和肝脏产生损伤作用,具有致畸性、致癌性和免疫毒性等多种毒性,对动物和人体健康有很大的潜在危害。

OTA由异香豆素通过酰胺键与β-苯丙氨酸相连形成。

OTA分子结构中的苯丙氨酸基团是其毒力基团[24],其生物降解通常是将OTA水解为低毒的赭曲霉毒素α(ochratoxin α,OTα)和β-苯丙氨酸[25]。

在细菌降解OTA方面,研究显示动物的胃肠道微生物通常能有效地降解OTA,特别是在反刍动物中[26-27]。

Madhyastha等[28]研究发现,非反刍动物肠道内的微生物也能影响OTA的生物降解率,OTA的降解率可能与盲肠和大肠中微生物的多少有关。

Hwang等[29]对37种细菌进行筛选后发现,醋酸钙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calcoaceticus)能在乙醇无机盐培养基中将OTA降解为OTα。

Fuchs等[30]筛选到1株嗜酸乳杆菌(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VM20可以降解OTA,并且通过人类肝肿瘤细胞微核试验对该菌株的脱毒效果进行了生物学验证。

Petchkongkaew 等[31]从泰国发酵大豆产品中分离到的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CM21对OTA的降解率达到92.5%,其中的降解产物之一是OTα,其降解机制可能是该菌株产生的羧肽酶(carboxypeptidases)的酶促分解作用。

短杆菌属(Brevibacterium)细菌同样具有降解OTA 的能力,降解产物为OTα和L-β-苯基丙氨酸[32]。

Shi等[33]从新鲜的麋鹿粪便中分离到的1株枯草芽胞杆菌(Bacillus subtilis)CW14,该菌株不仅能够抑制OTA产生菌——曲霉菌的生长,还具有高效降解OTA的能力。

Böhm等[34]报道,乳酸杆菌(Lactobacillus)、芽孢杆菌(Bacillus)、酵母菌(Saccharomyces)都具有一定的OTA降解能力,但降解产物的结构、毒性以及这些微生物在毒素污染饲料中的实际应用效果都有待进一步研究。

某些真菌如烟曲霉(Aspergillus fumigatus)、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匍枝根霉(Rhizopus stolonifer)TJM8A8和小孢根霉(Rhizopus microsporus)NRRL2710都具有降解OTA的能力[35-36]。

除了霉菌之外,Péteri等[37]发现红发夫酵母(Phaffia rhodozyma)CBS 5905不仅能吸附OTA,还能通过羧肽酶将OTA降解为低毒的OTα。

1.3 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ZEN)ZEN,又称F2毒素,是一种具强烈致畸作用的生殖系统毒素。

ZEN能导致家畜生长速度下降、免疫抑制、繁殖障碍等。

近年来,对ZEN生物降解的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

据报道,粉红螺旋聚孢霉(Clonostachys rosea)IFO 7063可以通过分泌碱性水解酶——泛解酸内酯水解酶,将ZEN转化成无雌激素性质的产物,水解酶编码基因zhd101也已经被成功克隆和表达[38-39]。

Molnar等[40]从白蚁的后肠中分离出了1种新酵母菌——解毒毛孢酵母(Trichosporon mycotoxinivorans),它可以成功地将1 mg/L的ZEN降解成无毒的非雌激素类化合物。

Altalhi 等[41-42]研究发现恶臭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utida)ZEA-1具有降解ZEN的能力,编码此ZEN降解酶的基因在大肠杆菌中也获得了表达。

另外,一些根霉菌,如匍枝根霉(Rhizopus stolonifer)、米根霉(Rhizopus oryzae)、小孢根霉(Rhizopus microsporus),也具有降解ZEN的能力[3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