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浅析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要坚持“ 五个必须” 基本原则-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坚持的五项原则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坚持的五项原则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实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必须坚持以下5项原则。
1、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
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
我国宪法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
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幸福所系,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题中应有之义。
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是一致的,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
只有在党的领导下依法治国、厉行法治,人民当家作主才能充分实现,国家和社会生活法治化才能有序推进。
依法执政,既要求党依据宪法法律治国理政,也要求党依据党内法规管党治党。
必须坚持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把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同依法执政基本方式统一起来,把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同人大、政府、政协、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依章程履行职能、开展工作统一起来,把党领导人民制定和实施宪法法律同党坚持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统一起来,善于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善于使党组织推荐的人选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政权机关的领导人员,善于通过国家政权机关实施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善于运用民主集中制原则维护中央权威、维护全党全国团结统一。
2、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
必须坚持法治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以保障人民根本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承担应尽的义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共同富裕。
必须保证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
坚持五个必须严守政治纪律政治规矩学习体会

“五个必须”学习心得体会2015年是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也是实现“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
习近平总书记在这个关键时刻强调严守政治纪律、政治规矩,提出“五个必须”的要求,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党的政治纪律与政治规矩是全党在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言论、政治行动方面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是党的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
从战火纷飞到和平年代,从百废待兴到经济总量世界排名第二,我们党能够始终团结带领广大群众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从根本上说,靠的就是对政治纪律与政治规矩的坚守。
然而,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经历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一些党员干部的信仰迷失了,观念扭曲了。
有的喜欢拉山头、破坏党内团结;有的不服从组织决定,不执行重大决策;还有极少数,甚至与境外敌对势力相互勾结,其卑劣行径另人惊诧之余,也另人不耻。
这些现象虽然出现在少数党员干部身上,但却严重损害了党的形象,削弱了党的力量,腐蚀了党的根基,任其发展下去,将直接影响到我们党的执政地位与国家的前途未来。
回顾历史,我们不能忘记,上世纪80年代,在原苏联全国上下形成了一股否定苏共、否定苏联历史的思潮,苏共逐渐放弃了对全党政治纪律的要求,最终导致了亡党亡国的地缘性政治灾难。
前车之鉴,总书记提出“五个必须”的要求,是目有所视、剑有所指的。
它是对行为准则的要求,更是对思想意志的要求,因此,我认为,贯彻落实“五个必须”,关键在于武装头脑。
从这个方面,我谈几点感想:一是保持对党的忠诚,坚守共产党人的政治底线。
三国时期的吕布骁勇善战,却被人戏称为“三姓家奴”,可见从古至今,忠诚都被视为最基本的道德品质。
对党忠诚更是对党员干部最根本的政治要求。
当前,意识形态斗争领域复杂尖锐,境内外敌对势力总不失时机地开展反党宣传。
对此,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应当内外兼修,自觉提高政治素养,增强定力,始终把党放在心中最高位臵,在党爱党、在党忧党、在党为党、在党护党,切忌像某著名主持人那样,端党的碗、砸党的锅,为人唾弃。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坚持的五项原则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坚持的五项原则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实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必须坚持以下 5 项原则。
1、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
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
我国宪法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
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幸福所系,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题中应有之义。
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是一致的,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
只有在党的领导下依法治国、厉行法治,人民当家作主才能充分实现,国家和社会生活法治化才能有序推进。
依法执政,既要求党依据宪法法律治国理政,也要求党依据党内法规管党治党。
必须坚持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把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同依法执政基本方式统一起来,把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同人大、政府、政协、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依章程履行职能、开展工作统一起来,把党领导人民制定和实施宪法法律同党坚持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统一起来,善于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善于使党组织推荐的人选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政权机关的领导人员,善于通过国家政权机关实施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善于运用民主集中制原则维护中央权威、维护全党全国团结统一。
2、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
必须坚持法治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以保障人民根本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承担应尽的义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共同富裕。
必须保证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坚持的五项原则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坚持的五项原则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实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必须坚持以下5项原则。
1、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
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
我国宪法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
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幸福所系,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题中应有之义。
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是一致的,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
只有在党的领导下依法治国、厉行法治,人民当家作主才能充分实现,国家和社会生活法治化才能有序推进。
依法执政,既要求党依据宪法法律治国理政,也要求党依据党内法规管党治党。
必须坚持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把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同依法执政基本方式统一起来,把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同人大、政府、政协、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依章程履行职能、开展工作统一起来,把党领导人民制定和实施宪法法律同党坚持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统一起来,善于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善于使党组织推荐的人选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政权机关的领导人员,善于通过国家政权机关实施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善于运用民主集中制原则维护中央权威、维护全党全国团结统一。
2、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
必须坚持法治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以保障人民根本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承担应尽的义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共同富裕。
必须保证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
浅析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浅析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作者:吴冰来源:《资治文摘》2016年第05期【摘要】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关系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核心问题。
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是一致的,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
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
【关键词】依法治国;党的领导;法制建设;依法执政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关系是法治建设的核心问题,科学准确把握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内在逻辑极为重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上的重要讲话强调,“党和法治的关系是法治建设的核心问题”。
以“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基本原则,提出“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回答了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关系这个法治建设的核心问题,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明确了基本方向。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党的领导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最根本的保证。
《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大问题决定》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实现这个总目标,必须坚持的原则的第一条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即必须加强和改进党对法治工作的领导,把党的领导贯彻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过程。
从历史层面看,中国共产党一直高度重视法治建设。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就正式颁布了第一部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开启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依法治国的新征程。
1954年宪法可以说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无论它的内容,还是它产生的过程,都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依法治国的坚强决心和信心。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十六字方针,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开启了新征程。
1997年召开的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了依法治国的方略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任务。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高中政治《政治与法治》(统编版必修3)

2021年1月
党的十一届 三中全会提 出:“为了保障 人民民主,必须 加强社会主义法 制,使民主制度 化、法律化,使 这种制度和法律 具有稳定性、连 续性和极大的权 威,做到有法可 依,有法必依, 执法必严,违法 必究。
党的 十五大报 告提 出:“依法 治国,是 党领导人 民治理国 家的基本 方略。”
1、为什么要全面依法治国P81
知识提纲 重点突破
(1)重要性: ①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法律是治国
理政的最大的规矩。 ②法治是国家长治久安和繁荣发展的重要保障,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 以理性方式解决社会矛盾的最佳途径。(P73单元引言) ③依法治国是我国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通过实行法治,保障人权,维护社会和 谐,实现长治久安,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P74课题引言) (2)必要性: ①要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不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 的发展前景,必须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 ②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关系党执政兴国,关系人民幸福安 康,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
不能让做好事的人吃亏!
重点突破
做好事有法律保障
我国民法规定:“因保护他人民事权益使自己受到损害的,由侵权人承担 民事责任,受益人可以给予适当补偿。没有侵权人、侵权人逃逸或者无力承担 民事责任,受害人请求补偿的,受益人应当给予适当补偿!” “ 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
案例:2022年2月16日,周某、周某某、张某三人与呼和浩 特市新冠肺炎病毒阳性患者接触后,未向所在地社区报备行 程,擅自在鄂尔多斯市东胜区牛某家自行居家隔离,导致牛 某被隔离。周某、周某某、张某三人违反新冠肺炎防控规定, 公安机关依法决定给予三人行政处罚。
2024-2025学年高二政治必修三教学课件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二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

课堂探究
【探究与分享】我国民法典规定:“因保护他人民事权益使自己受到损害的,由 侵权人承担民事责任,受益人可以给予适当补偿。没有侵权人、侵权人逃逸或者 无力承担民事责任,受害人请求补偿的,受益人应当给予适当补偿。”“因自愿 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 探究问题:从法律与道德关系的角度,谈谈你对上述规定的理解。 提示:规定旨在鼓励见义勇为。见义勇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以法律形式保 护热心救助他人的行为,有助于倡导乐于助人的良好道德风尚,弘扬社会主义核 心价值观。 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法律和道德都具有规范社会行为、调节 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在国家治理中都有其地位和功能。法安天下, 德润人心。法律有效实施有赖于道德支持,道德践行也离不开法律约束。法治和 德治不可分离、不可偏废,国家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协同发力。
例题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领域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必须坚持厉行 法治,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 ①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②总目标是纠正一些党政 领导干部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 ③需要发挥人民群众在依法治国过程 中的主体作用 ④旨在促进部分维权意识薄弱的公民学法、懂法、守法、用法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①③符合题意,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 化的必然要求,需要发挥人民群众在依法治国过程中的主体作用;②错误,全面 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④说法错误。 【答案】A
4.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1)原因: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 (2)要求。 ①必须坚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 ②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培育社会公德、职 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 ③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以法治体现 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 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 益彰。
关于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基本原则的理解

关于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基本原则的理解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指在国家治理中,依法治国的基本原则贯穿于各个方面,各个领域,全面促进法治观念和法治体系的建立和发展。
基本原则是指依法治国的核心要求和基本准则。
理解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基本原则应包括以下要点:
1. 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基本方式。
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基本方式,是保证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的有力手段。
依法治国要求政府行为、社会行为和个人行为都要受到法律的约束和监督,确保国家治理的规范性和公正性。
2. 依法治国是以宪法为基础。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国家治理的基本准则和原则的集中体现。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从依宪立法、依宪行政、依宪司法出发,确保国家治理的合法性和合宪性。
3. 依法治国要建立健全的法治体系。
法治体系是指由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司法解释、地方性法规等构成的良好法律秩序体系。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需要不断完善法律体系,加强法律执法和司法实施的能力,保障法律的公正、透明和可信度。
4. 依法治国要注重权威和公正。
权威是法治建设的基础,必须确保法律的权威性和统一性。
公正是法治建设的目标,要确保司法公正和行政公正,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5. 依法治国要注重法律意识和法制文化建设。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需要提高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培养公民
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与道德,形成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法制文化。
总之,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基本原则的理解是建立在宪法基础上,依法治国以宪法为依据,遵循法治原则和法律规定,建立完善的法治体系,注重权威和公正,提高法律意识和法制文化,从而实现国家治理的合法性和公正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本司将予以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编辑修改,推荐下载使用!==
浅析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要坚持“五个必须”基
本原则
一、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基本经验和重要保证
只有充分发挥党纵览全局、协调各方的政治和领导核心作用, 我国的社会主义法治化建设道路才能沿着正确方向和既定轨道顺利推进。
党的领导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实现依法治国总目标提供了最根本的政治保障, 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是相互促进, 相辅相成, 协调一致的。
在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体系过程中所要重点解决的如系统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高效公正的法治实施体系、严肃严密的法制监督监管体系、坚强有力的法制保障体系、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等的建立, 都离不开党的领导。
只有坚持党对依法治国的全面领导,才能保证我国法治的社会主义这一正确方向永不偏离, 保证人民的利益得到最大保证; 才能保证法治进程的协调有序和快速推进。
面对依法治国的新形势新要求, 我们党必须进一步提高依法执政的能力和水平, 不断提升公信力, 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使党对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更加坚强有力。
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决定了依法治国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
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民主, 坚持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通过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努力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保证人民民主的主体地位。
法治建设是为了保护广大人民的利益, 造福百姓的生活, 同时, 法治建设更离不开人民的信念、理解、拥护和支持, 法律的权威依靠全体人民来维护, 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不竭动力和力量源泉。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充分激发人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使知法懂法, 学法用法成为人民的自觉行动。
要把以民为本、立法为民作为法律体系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完善立法机制和体制, 规范立法程序, 提高立法的民主化、科学化水平, 保证立法符合宪法精神.
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
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原则, 是通过宪法明确规定的, 是实现公平正义的前提和基础, 这种公平体现在立法、守法、执法、维权、司法的各个方面, 公民依法享有法律规定的一切权力, 同时有责任依法履行各项义务,
法律面前没有特权, 对待党组织、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都一视同仁、标准统一, 禁止歧视。
特殊的是立法虽然体现人民的意志, 但具体行使立法权和表决权的却不是全体公民,而是人民选举产生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
只有把全体人民的普遍共同意愿和根本利益通过宪法和法律的形式予以制度化、法律化, 通过法律的公平公正、严肃权威、系统稳定予以明确并强制执行, 才能通过遵纪守法、依法维权、公正司法、依法行政等途径实现国家法治化。
因此, 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遵守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 这样才能得到全体人民的拥护支持, 得到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遵守。
四、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结合原则
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不相矛盾, 而是相互补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彼此促进的关系。
法律和道德在作用上有相互依赖性,但在功能上又具有不可替代性。
法律解决的是他律问题, 具有外在强制性; 道德解决的是自律问题, 解决的是内在约束问题。
法律以道德作为根基, 才能得到民众的广泛认同和自觉遵守,当道德底线被突破, 就需要法律发挥维护公平正义、惩恶扬善的功能和作用; 道德以法律作为监督和保障, 但在精神文明建设领域一定要强调德治精神, 遵循德治原则, 采用德治方式,不能用法治手段解决思想道德问题。
因此,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坚持道德与法律有机结合原则, 保证治国方略的完整统一。
要从思想上提高认识, 行动上狠抓落实, 强化法治对道德建设的规范、促进作用; 在司法和执法过程中要重视道德的教化和引导作用, 注意体现人文关怀和道德指引,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为依法治国打下道德基础。
五、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原则
推进依法治国才能解决实际问题国家法治体系的完善、法治目标的确定必须符合国家的基本国情。
依法治国方略的确立与全面推进需要不断创新, 但绝不能不顾国情实际, 超越发展阶段, 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原则,适应我国国情现状、改革发展实际、未来发展方向、法治发展现状和阶段特点、法治发展需要。
提倡借鉴国外法治理念和法治模式, 但绝不照搬照抄, 生搬硬套, 要总结我国法治建设成功经验, 体现时代特色、实践特色, 法治特色和中国特色, 解决好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推动中国特色法治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 解决好中国自身的经济社会发展、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立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