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观点论述题训练
高考历史观点论述题训练4

例4、传统经济社会结构的近代更生常常伴随着迷惘和阵痛。
历史学家陈旭麓认为,在这一过程中,“除了旧生产方式逐步解体所产生的苦难之外,还应当有新生产方式破土而出的生机和朝气。
如果忠实于历史唯物主义,就不能不承认:历史的主题应当是后者而不是前者。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我们村里有一个老婆婆,年纪已经七十多了。
她天天纺棉,每天纺成几两棉纱。
她很少停手的时候。
到了晚上,我们还听见她那纺车摇动的声音。
有一回,她对我们说:“我年轻时候,纺纱织布,利息(收益倒不少。
到了现在,厂里出的纱和布,又细又好,价钱又便宜。
还有外国运来的纱和布,大乡小镇都有得卖。
我的利息就远不如从前了。
”她一边说,一边仍旧摇动着她的纺车。
——叶圣陶等《开明国语课本》(1932年初版材料二我的家乡余姚离宁波不远。
……老百姓现在已经能够适应新兴的行业,……任何变革都像分娩一样,总是有痛苦的,但是在分娩以后,产妇随即恢复正常,而且因为添了小宝宝而沾沾自喜。
……女人已经不再纺纱织布,因为洋布又好又便宜。
她们已经没有多少事可以做,因此有些就与邻居吵架消磨光阴,有些则去念经拜菩萨。
……有些女孩则纺织发网和网线餐巾销售到美国去,出息不错。
——蒋梦麟《现代世界中的中国·民国初年》材料三旧时妇女织成布匹,经纬之纱,都出女手。
自洋纱盛行,而轧花、弹花、纺纱等事,弃焉若忘。
……此又今昔不同之一端,而生活中又少一技能矣。
……女工本事纺织,今则洋纱、洋布盛行,土布因之减销,多有迁至沪地,入洋纱厂、洋布局为女工者。
虽多一生机,而风俗不无堕落。
——方鸿铠等修,黄炎培等纂《川沙县志》(民国二十六年版(3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论证陈旭麓先生提出的观点。
(6分(要求:观点理解准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00字左右。
范文:观点:我认为作者的观点正确。
旧生产方式解体虽然产生了苦难,但历史的主题更主要的是新生产方式破土而出的生机和朝气。
(2分,必须要两点论与重点论统一。
专题07 全国II卷论述题(解析版)

2020高考历史全国卷主观题专项精练全国Ⅱ卷论述题【高考真题】1.(2019·全国Ⅱ卷·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材料图6——据(美)菲利普·费尔南德兹-阿迈斯托《世界:一部历史》(注:“自然进程”是指人与自然的互动;“人文进程”是指文明与文明、人群与人群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有史以来,人们试图以各种方式认识历史。
材料反映了一位学者对19和20世纪世界历史的认识,对此认识提出你自己的见解(赞成、质疑、修改皆可),并说明理由。
(要求:见解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答案】示例一:见解:自然进程和人文进程的发展并不总是同步的。
理由:1905年爱因斯坦创立相对论,20世纪30年代,量子力学建立,它与相对论一起构成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推动了物理学自身的进步,并且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改变了人们认识世界的角度和方式。
这是自然进程的快速发展。
但在自然进程快速发展的同时,人文进程上却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使用的原子弹等新式武器,正是以自然进程的发展为前提。
新式武器的运用使战争规模扩大升级,死伤惨重,经济严重衰退,还给世界人民带来不可愈合的心灵伤口。
从人文进程的角度来看,这是一种退步。
由此可见,科技是一把双刃剑,自然进程和文明进程的发展并不同步,但我们应该努力使两者协调发展。
示例二:见解:在人文进程中应添加1917年十月革命。
理由: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它由无产阶级领导,以建立体现社会公正和平等的社会制度为目的。
十月革命成功地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上打开了一个缺口,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解放斗争。
十月革命将社会主义理论变为现实,开创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也为俄国的社会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社会主义苏联迅速的实现了工业化,为世界反法西斯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二战之后,社会主义运动不断发展,苏联实力不断增强,成为美国称霸世界的最大障碍,两极格局形成,对战后世界的政治,经济,国际关系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高考历史论述题集训

高考历史论述题集训我国的考试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的历史命题考试以论述题为主。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推荐的高考历史论述题集训,仅供大家参考!高考历史论述题集训题目及参考答案1、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政治:战争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一个落后封闭但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渐渐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经济:中国由封建自然经济变成了资本主义经济有所发展但发展不充分的半封建经济。
社会:鸦片战争后,中国产生了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中国的社会结构、社会阶级矛盾相应地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总之,鸦片战争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进程,从而成为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2、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关系?中华民族的两大历史任务:一、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
两大历史任务的相互关系:1、两者既相区别,又相联系。
2、只有先取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才能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创造前提和开辟道路3、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最终目的是要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3、资本-帝国主义对华侵略的表现?近代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原因?表现:1、商品输出2、资本输出3、垄断商品倾销市场4、掠夺廉价劳动力原因:一是社会制度的腐败。
这个是更根本的原因,正是因为社会制度的腐败,才使得中国经济技术落后的现状长期得不到改变。
在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近代中国社会开始了屈辱史-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
造成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全面落后。
第二,经济技术的落后军事、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落后,腐朽没落的封建主义不能对抗新的资本主义。
应着政治的腐败是经济的落后,中国几千年一直以封建自然经济为主导,小农经济有它根深蒂固的局限性:自私、狭隘、保守、落后。
它不能为反抗列强侵略提供合格的经济基础。
经济技术的落后直接造成军事装备的落后,以及反抗侵略者的军事科学技术和战略战术思想的滞后。
4、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的概况、失败原因和教训。
高考历史论述题题目详解范例

高考历史论述题题目详解范例高考历史论述题题目例、“冲击——反应”曾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其主要观点为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从 19 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
有人据此图示中国近代历史变迁(见图 10) 。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冲击——反应”模式。
(要求: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高考历史论述题题目参考观点:1、赞成“冲击——反应”模式。
近代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从19世纪中期开始,在西方的冲击下,中国社会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发生了剧烈变化。
2、反对“冲击——反应”模式。
近代中国社会的剧烈变化是近代中国社会内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3、“冲击——反应”模式有其合理的一面,但它夸大了西方冲击的作用。
中国19世纪中期以来的社会变化,虽然有西方的影响,但主要是中国社会自身发展变化的结果。
高考历史论述题各观点解析观点一参考答案赞成“冲击—反应”模式。
近代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从19世纪中期开始,在西方的冲击下,中国社会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发生了剧烈变化。
(或者阐述: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和两次工业革命的开展,西方国家加紧侵华步伐,从而使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导致中国社会发生深刻变化。
)鸦片战争后,中国一些封建士大夫被西方的“坚船利炮”所惊醒,于是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惊醒了“天朝上国”的迷梦。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入侵北京,清政府面临“外患”危机,为挽救清王朝自身的统治,洋务派在“中体西用”思想的指导下,开展以“自强”和“求富”为主要内容的洋务运动,在学习西方技术方面迈出了第一步,开始了中国近代化(工业化或现代化)的进程。
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完成向帝国主义过渡,他们先后发动了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随后加紧资本输出,并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清政府彻底暴露了其软弱腐败的真面目并最终沦为帝国主义在华统治的工具,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境地。
高中历史论述题专练含详细答案

高中历史论述题专练含详细答案第一篇:中国近代史题目:辛亥革命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意义及影响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它标志着中国封建专制政治的覆灭和资本主义弱化,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解析辛亥革命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意义和影响。
一、政治意义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专制政治,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创建了中国的第一共和国,标志着中国的政治革命和民主化进程开始。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建立了完整的宪制体系,颁布了一系列宪法、法律和政治制度,建立了国家机构和政府系统,促进了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和壮大。
二、经济意义辛亥革命对中国经济的影响非常深远。
革命期间中国社会经济的变革明显,营商环境的改善为经济活动提供了更多的自由空间,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同时,革命后国家机器开始启动,实施的治国方略和政策有力地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新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措施,重视用人,加快铁路、公路、电力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打开了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大门。
三、文化意义辛亥革命对于中国的文化影响也非常显著。
辛亥革命后,宗族藩镇制度被瓦解,中国文化的开放与变革得到了机会。
中国思想文化界相继掀起了一场关于中国文化传统的“变法运动”,试图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思想相结合。
一批思想文化领袖如梁启超、康有为等先后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理念,为中国的思想文化变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变革,它在许多方面都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辛亥革命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一步,也为中国其他重要历史事件奠定了基础。
第二篇:世界现代史题目: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因和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是20世纪初的一场极为破坏性的战争,它不仅给各大帝国主义国家带来了沉重的打击,也对世界格局和历史进程产生了深刻影响。
本文将从起因和影响两个角度论述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起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并非突如其来,其深层次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两大方面:1. 帝国主义和民族矛盾20世纪初期,欧洲列强的殖民地和疆域扩张引起了民族矛盾的不断激化。
高考历史观点论述题训练3

答题思路:三部分――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评述题,先述后评)例3、(2008年海南单科26题)(12分)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天下已平,(汉)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
孝惠、高后时……市井之子孙亦不得仕宦为吏。
---- 《史记》工商杂色之流,假令术逾侪类(同辈之人)……止可厚给财物,必不可超授官秩,与朝贤君子比肩而立,同坐而食。
---- 《旧唐书》古者官民一家也,农商一事也……商籍农而立,农赖商而行,求以相辅,而非求以相病,则良法美意,何尝一日不行于天下哉。
---- (宋)陈亮:《龙川集》士之子恒为士,商之子恒为商。
严氏之先,则士商相杂,(严)舜工又一人而兼之者也。
然吾为舜工计,宜专力于商,而戒子孙勿为士。
盖今之世,士之贱也,甚矣!---- (清)归玄恭:《归庄集》评述中国古代商人社会地位的变迁。
(12分)(解析)本题以商人的社会地位变迁为线索展开的,考查学生通过对抑商到“工商皆本”的社会地位的变化,进一步阐述对社会的影响,应坚持站在生产力的发展方面看问题,才能更好地对商人的社会地位和“重农抑商”的政策有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本题是开放性的题目,要注意观点正确文字通顺,逻辑严谨。
范文:第一部分:分述地位变迁(是什么)汉朝,严格限制商人的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唐朝,商人经济地位有所提高,但政治地位低下;宋朝,农商并举(并重),地位提高;清朝,商人社会地位甚至超过士,社会重视商人。
第二部分:分述地位变迁的原因(为什么)汉初经济残破,为恢复发展农业。
严格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唐朝商品经济发展繁荣,政府实行开明的政策(中唐以来,重农抑商政策有了某种松动);宋朝商品经济进一步繁荣;清朝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拜金逐利的社会风气。
(注:以上两部分可以按朝代顺序逐条对应着写,条理更清楚,更不容易丢分。
)第三部分:总体评价(怎么样)商人社会地位提高是生产力发展,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历史观点论述题,

历史观点论述题一(分封制)司马炎(晋武帝)代魏后,认为曹魏失权是因为没有强大的宗室拱卫中央皇室。
鉴于宗族无力勤王的史实,在尚未统一全国时,就进行分封诸王,封27个同姓王,以郡建国。
西周、东周、汉朝,都普经分封诸王,受封诸王获得土地和人口,作为交换,他们也有保卫王畿、保护国君、交纳贡赋等义务。
但是,由于各诸侯王在封地内拥有绝对的统治权而成了大大小小的独立王国。
在一定条件下,这些王国势力逐步壮大,直接或间接威胁国君的安全,酿成诸王争霸,征战不断。
国君势力衰微,甚至大权旁落,最终导致国家分裂,人民也陷于混战之中,阻碍社会经济发展。
因此,分封制也是会威胁中央集权统治的。
(1 )材料中“分封诸王”的制度名称是什么?(2)阅读以上材料,从“分封诸王的作用和影响的角度”提炼一个观点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
参考答案: (1)分封制。
(2)观点:分封制巩固了统治。
论述: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
观点:分封制威胁中央集权统治。
论述:西周分封诸侯,造成日后周天子面临诸侯割据混战局面束手无策,严重威胁中央集权统治;西晋初年,晋武帝认为曹魏削弱所封诸王的势力,导致孤立而亡 ,于是大封同姓诸王。
后来到晋惠帝时,手握重兵的八个封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相互混战,史称"八王之乱”。
“八王之乱”历时16年,严重削弱了西晋中央政权的势力,西晋从此衰落。
二(商鞅变法)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
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
----《战国策秦策》观点:商鞅变法使得秦国富裕强大。
论述:战国时期,秦孝公任用商鞅,实行变法,通过奖励军功生产、承认土地私有、统-度量衡等措施,使得秦国国力大增,为以后兼并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结论: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强大起来,说明变法是富国强兵之道。
【高考历史】真题专项训练2.全国卷论述题(原卷版)

2021高考历史全国卷主观题专项精练全国卷论述题【高考真题】1.(2020全国Ⅰ卷·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 分)材料关于宋代历史,海内外学者著述颇丰,叙述各有侧重,如《儒家统治的时代:宋的转型》《中国思想与宗教的奔流:宋朝》《宋史:文治昌盛与武功弱势》等,这些书名反映了作者对时代特征的理解。
结合所学知识,就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自拟一个能够反映其时代特征的书名,并运用具体史实予以论证。
(要求: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2.(2020全国Ⅱ卷·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 分)材料有学者将欧洲联盟的结构列为三大支柱,如图12所示:——摘自(法)法布里斯·拉哈《欧洲一体化史(1945~2004)》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三列支柱中各选取一点。
三点之间要有相互联系,展开论述。
(要求:明确列出三点,联系符合逻辑,史实准确,论述充分,表达清晰。
)3.(2020全国Ⅲ卷·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材料表1摘自1995年7~8月对江苏昆山,浙江乐清的部分农民进行的调查统计,调查对象中近60%为18~35岁的青壮年。
表1 1995年7~8月江苏昆山,浙江乐清部分农民调查统计单位:%——据周晓虹《传统与变迁》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
(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高考模拟】1.(2021·福建漳州一模·19)(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表4 中国近现代人物事迹摘录——摘编自郑春奎《试论李鸿章的求富思想》、刘建中《张謇利用外资的思想》、钟瑛《论邓小平关于利用外资的思想》等依据材料并结合时代背景,自拟一个论题,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评述。
(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不得照抄材料)(12分)2.(2021·辽宁大连一模·18)(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解题方法:
• 步骤一:亮明观点。用词一定要确定,比如
我认为……正确、我认为……错误等。正确、
错误之后一定要用明确的语句把你的观点表 述清楚。要对材料进行提练概括,尽量不要 照抄材料原文。(关键词可以抄下来)
• 步骤二:用史实来论证这个观点。史实
要注意多角度分析。
• • • •
当西方崛起的时候,亚非拉各国相对落后,西方 国家在世界掀起殖民扩张的浪潮,亚非拉国家逐渐沦 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境地,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 市场,所以亚非拉是被西方文明征服的。比如中国明 清时期是封建社会由盛转衰时期,资本主义萌芽虽然 产生,但发展缓慢,受以下因素阻碍:政治上专制主 义达到顶峰;经济上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 外交上闭关锁国政策;思想上八股取士极大地束缚了 人们的思想和创造力。自鸦片战争英国始对中国侵略 战争,西方各国相继加入入侵中国行列,使中国最终 沦为半殖地国家,成为资本主义国的附庸。 西方的崛起固然有其内在的动力,但其崛起是建 立在控制殖民地基础之上。对亚非拉民族来说,西方 的扩张是血与泪的灾难。
• ③肯定西方历史的同时,也不应否定亚洲、非 洲和拉丁美洲的传统文明的成果,尤其是其对于 西方崛起的贡献。东西方文明交往自古有之。尤 其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指南针、火药、印刷 术和造纸术,分别为近代西方的大航海事业、资 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和近代思想的传播,起到了积 极的推动作用。 • ④西方在近代崛起的过程中同样离不开非西方 国家。通过殖民掠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从亚非 拉获得了大量的廉价劳动力、原料和市场,可以 说,没有上述支持,就没有西方产生巨大影响。 比如: 经济上:中国古代农耕经济发达,综合国力在清前期以 前一直世界领先。 政治上: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影响到欧洲,尤其是科举 选官制度影响近代西方文官制度。 科技上: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传到欧洲,对西方新航路的 开辟、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为西方资产阶级战胜封建 势力创造了条件,促进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封建制度 的衰落。 贸易上:中国古代陆上丝绸之路连接欧洲和中国,以及 郑和下西洋,都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中国是世界贸易 的中心,传播了中国先进的技术和文明。
• 参考答案二:
• 我认为,西方的崛起首先归功于自身的创造,但同时在 一定程度上受惠于其他文明的成果。论据及说明如下: • ①西方的政治文明传统和思想文化成果为其后来的崛 起产生了积极影响,西方不是“突然崛起”的。如古希 腊的民主制度、完备的罗马法体系,为后世资产阶级民 主代议制度提供了借鉴来源。再如中古基督教文化传统 奠定了后世西方思想文化的基调。 • ②近代西方通过自身的全方位社会革命而加速了崛起 的过程,最终实现了全球霸权的建立。通过大航海和一 系列殖民扩张,形成了以西方为中心的世界体系。通过 资产阶级革命和民主制度的建立,实现了政治文明的现 代化。通过两次工业革命,实现了生产力质的飞跃。通 过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实现了思想解放和文化繁荣。
及探索开拓方面,亚洲与中东国家都是全世界 的引领者,而那时欧洲刚走出中世纪进入文艺复 兴时期。这些历史学家认为,当时的欧洲要远远 落后于世界其他地方的许多文明,直到1800年 才赶上并超过那些领先的亚洲国家。因此,西方 崛起是比较晚近才突然发生的,这在很大程度上 都要归功于其他文明的成就,而不仅仅取决于欧 洲本土上发生的事情。 • ——摘编自杰克· 戈德斯通《为什么是欧洲?— 世界史视角下的西方崛起(1500~1850)》 • 评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12分)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综上所述,强调西方完全以自身力量实现崛起,是一 种狭隘的“西方中心论”,而将西方崛起纳入到更广阔的 世界背景来看,重视亚非拉文明对西方的影响,则体现了 “全球史观”。
• 范文三:(答案仅供参考) • 观点:我认为西方的崛起主要是西方历史发展的结果, 但也受到其他文明成就的影响。 • 史实:西方的崛起的开端是新航路开辟、资本主义兴 起。经过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资产阶级 人文主义和理性主义成为思想核心,民主科学思想逐 渐深入人心。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运动,资本主 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 产力水平,又通过殖民扩张促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 步形成。所以西方的崛起是西方历史发展的结果。
• 参考答案一: • (观点:)我认为西方崛起是西方历史发展的结 果,非洲、拉美、亚洲是被西方文明征服的。 • (论述)西方的崛起的开端是新航路开辟、资本 主义兴起。思想方面,经过文艺复兴、宗教改革 和启蒙运动,资产阶级人文主义和理性主义成为 思想核心,民主科学思想逐渐深入人心;政治方 面,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运动,资本主义制 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经济方面,工业革命极大 地提高了生产力水平,又通过殖民扩张(外交) 促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所以西方的崛 起是西方历史发展的结果。
• (注:如果只答西方或只答中国, 最多给一半分数。西方和中国史实 至少要各有3个角度也就是6方面史 实才可以得满分,如果少一个角度 的史实就扣2分。如果只有一个观点 加一个史实,只能得三等分)
• 步骤三:结论。
• 用理论来论证这个观点或写总结性语言或 评价性升华。(这个结论一定要结合这道 题目的内容写出,一般不要照搬政治课所 学的原理,但要以政治课上所学原理为思 路、为依据,用历史的语言来表达。)
• 例1、(2011年全国新课程卷41题)(12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 材料:西方的崛起曾被视为世界历史中最引人 入胜的历程之一。这一进程始于民主与哲学在 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出现,继之以中世纪欧洲的 君主制和骑士制度,经过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 代,结束于西欧和北美对全世界军事、经济和 政治的控制。非洲、拉丁美洲和亚洲的人们只 有在遭遇欧洲探险或被殖民时才会被提到,他 们的历史也就是从欧洲的接触和征服才开始的。 然而,在过去的十多年中,一些历史学家 对上述概括提出了颠覆性的认识。他们认为在 1500年前后的经济、科学技术、航海、贸易以
思路一: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社会生活。 思路二:内因、外因。 思路三:国际因素、国内因素。 思路四:与该事件有关联的多个主体(国家或 组织)等。 • 思路五:以时间为线索选取史实论证。 • 不同的问题适用不同的思路,在审题时一定要 先整出思路再写答案,千万不能想一句写一句。 史实与观点要紧密结合,要准确运用所学的知 识,表述要准确,层次要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