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论述题历年41题总结全国新课标1卷
2011—2018高考历史-全国卷41题小论文汇编

(2011·全国新课标卷文综)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西方的崛起曾被视为世界历史中最引人入胜的历程之一。
这一进程始于民主与哲学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出现,继之以中世纪欧洲的君主制和骑士制度,经过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结束于西欧和北美对全世界军事、经济和政治的控制。
非洲、拉丁美洲和亚洲的人们只有在遭遇欧洲探险或被殖民时才会被提到,他们的历史也就是从欧洲的接触和征服才开始的。
然而,在过去的十多年中,一些历史学家对上述概括提出了颠覆性的认识。
他们认为在1500年前后的经济、科学技术、航海、贸易以及探索开拓方面,亚洲与中东国家都是全世界的引领者,而那时欧洲刚走出中世纪进入文艺复兴时期。
这些历史学家认为,当时的欧洲要远远落后于世界其他地方的许多文明,直到1800年才赶上并超过那些领先的亚洲国家。
因此,西方崛起是比较晚近才突然发生的,这在很大程度上都要归功于其他文明的成就,而不仅仅取决于欧洲本土上发生的事情。
——摘编自杰克•戈德斯通《为什么是欧洲?—世界史视角下的西方崛起(1500~1850)》评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
(12分)(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2012·全国新课标卷文综)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冲击—反应”曾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
其主要观点为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
有人据此图示中国近代历史变迁(见图1)。
图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冲击—反应”模式。
(要求: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2013·新课标全国全国Ⅰ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图1 东汉十四州示意图图2 唐开元十五道示意图比较图1、图2,提取两项有关汉唐间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高考历史论述题历年41题总结全国新课标1卷

知识回顾 Knowledge Review
论证:①第一次工业革命后,工厂制度确立起来,流水线作业 等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②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形成了垄断组织, 出现了跨国公司,提高了生产管理水平.
③第三次科技革命后推动了经营者革命,即专门的经理人开始 出现,使得管理日益科学化.
总结:
2016年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第二十三章 国民党反共高潮的被击退和《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
第二十四章 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
第二十五章 解放区的巩固和发展
第二十六章 国民党的黑暗统治和民主运动的开展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
第二十七章 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提出一条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
1.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2.解放区军民大反攻和日寇的无条件投降 3.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
余国进行官方贸易。废除丞相制度。郑和七 刷机。哥伦布到达美洲大陆。
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和中国古代对外交往 佛罗伦萨200余家纺织工场雇
史上的壮举。
佣3万余名工人。
张居正进行赋役合一、统一征银的“一条鞭 哥白尼提出“太阳中心说”。
法”改革。李时珍《本草纲目》刊刻。玉米 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到中国,
、番薯、马铃薯等高产物传入中国。汤显祖 传播了西方自然科学知识。莎
西方:这一时期文艺复兴运动兴起,如达芬奇、拉斐尔、莎士比 亚等人以复兴古典文化为旗帜,宣扬人文主义,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抨 击宗教神学,有利于人们思想的解放,而哥白尼提出"太阳中心说",否定 了教会支持的地心说,也有利于人们视野的开阔和思想的进步.
高考历史41题答题模板 历史41题答题套路总结

高考历史41题答题模板历史41题答题套路总结
高考文综考试题型众多,多积累些答题模板会对高考分数有一定的提高!下文小编给大家整理了高考历史大题的答题模板,供参考!
历史41题高考答题模板(一) 从原因广度上分析: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
内因或主观原因,一般是指与某事件(或人物)所在的阶级、阶层、团体、
个人的主观意识密切相关的那一方面因素。
外因或客观原因则指与前者有紧密关系但又不受前者主观意识影响的那一方面原因。
这和原因分析法的优点是抽象而又深刻,易于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需要指出的是,内外因属于社会、国家等人的意识很难起决定作用的大范围历史概念时,那幺它们是专指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这就区别主观原因与客观原因。
主观原因与客观原因:前者是属于自我意识方面的原因,即人为的原因;后者是独立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原因。
⑴主观原因:事件发起、参与者内在经济、政治、思想诸方面因素。
属于自我意识方面的原因,即人为的原因;
⑵客观原因:自然、社会环境、外在各方面经济、政治、思想因素等。
它是独立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原因。
原因广度与背景分析方法基本相同,背景侧重于静态分析,原因更侧重于动态分析。
如美国独立战争的原因广度分析:。
苏继红:高考历史论证题的解题策略:以近年全国课标卷第41题为例

比 较两 份
,
目
并结 合 所 学 知 识 指 出 其 中
,
—
一
处 不 同 并分析 出 现
。
細不 剛 細
、
”
,
也属历 史 阐释 题
历 史 论 证 题 主 要 考 查 学 生 获 取 和 解 读 信 息 调 历 史 探 讨 题 是 对 材 料 和 题 目 中 所 呈 现 的 观 点
、
;
国 民 党 反共高 潮
自
“
国 民党 的黑 暗 统治
等内
方式 不 同 等
,
。
关
容 也可 以 根 据
; ,
己 对 历史 的 理 解 对 目 录 结 构 进 行
、
开论 证 而 不 是 停 留 在 简 单 的 表 层 叙 述 上
,
是 要 多 角 度 逻 辑严密 地逐层 展
、
。
因此
’
调 整 嫌 据 抗 战 的 三 个 阶段 的 时 序 正 面 战 场 肖
、 、
这样 的认识 再
;
’
幅 中 外 政 治 场 所 配 以 简 短 文 字 说 明 呈 现 试 题 内 如
,
2 0
“
1
2
年全国 卷 评 析
“
‘
冲击
”
一
反应 模 式 题 确
,
”
容 材 料简 明 扼要 隐 含 信息 丰 富 要求考生
,
, , , ,
“
提 取 立
中 国 的 近 代 化是 西 方 冲 击 的 结 果
?"
IK
教 学 参 考
丨
機坛
高考历史论证题的解题策略
全国高考新课标卷历史41题汇编

(2016新课标三卷)4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材料近代以来,在列强的压力下,中国被迫开放了一系列通商口岸。
自1898年至1910年,清政府又主动开设了30余个商埠。
图9清末自开商埠分布示意图——据严中平等编《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等从材料中提取一个有关自开商埠的信息,并加以简要分析.(2016新课标二卷)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图6玄奘西行与鉴真东渡路线示意图玄奘(602~664),为寻求准确的佛经文本,西行“求法”,历经艰辛,十余年中,行程数万里,游历百余国。
回国后,他译出佛经1300多卷,精炼而准确。
由他口授而成的《大唐西域记》一书,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典籍。
鉴真(688~763),深明佛学,50余岁时,受日本邀请,发愿东渡.他排除千难万险,历时12年,经6次努力,最终到达日本。
鉴真东渡,对日本的佛学、建筑、雕塑、医药、艺术乃至日常生活,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据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等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其他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12分)(2016新课标一卷)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材料人民订立契约建立国家,他们是国家的主人,人民主权不可转让,也不可代表,议员不能是人民的代表,只能充当人民的“办事员”.英国“只有在选举国会议员的期间,才是自由的;议员一旦选出之后,他们就是奴隶,他们就等于零了".人民主权不可分割,否则主权者将被“弄成是一个支离破碎拼凑起来的怪物”。
——据卢梭《社会契约论》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制度构想与实践"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2016佛山市质检一)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607—1775年英国在北美东起大西洋沿岸西迄阿巴拉契亚山脉的狭长地带建立了13个殖民地。
全国卷高考历史41题

说明:汉唐间南方社会经济有了很大发展。
示例二:
信息:汉代州名与唐代道名有很大不同。
说明:唐代“道”的划分更注重山川地理形势。
比较图9、图10,提取两项有关汉唐间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 识予以说明。
宏观变化:由北密南疏到南北平衡(经济水平、经济重心) 行政区划名称不同(行政区划原则,中央集权)
3、(2013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一第41题). (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图9 东汉十四州示意图
图10 唐开元十五道示意图
比较图9、图10,提取两项有关汉唐间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参考答案】:
示例一: 信息:汉代的州集中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唐代的道南北分布大体平衡。
参考答案二: 观点:我认为西方的崛起主要是西方历史发展的结果,但也受到其他文明成就的 影响。 史实:西方的崛起的开端是新航路开辟、资本主义兴起。经过文艺复兴、宗教改 革和启蒙运动,资产阶级人文主义和理性主义成为思想核心,民主科学思想逐渐深 入人心。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运动,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工业革 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水平,又通过殖民扩张促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所 以西方的崛起是西方历史发展的结果。
历年高考全国卷1历史材料分析题论述题汇编(含答案)

历年高考全国卷1历史材料分析题论述题汇编(含解析答案)2019年全国卷一(材料分析题)41.(2019•全国I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分)材料一表21950〜1980年部分国家钢产量变化表(单位:万吨)年份中国美国苏联日本1950618785273348419552851061745279411965122311926910241161975239010582141341023119803712100801480011141——摘编自《1949〜1984中国工业的发展统计资料》材料二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钢产量迅速增长,1983年达到4002万吨,1986年达到5205万吨,至2002年达到18224.89万吨,钢产量已连续7年保持世界第一。
2002年全行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比2001年增长39.30%,2002年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科技活动经费筹集总额比2001年增长33.82%.钢材品种结构继续改善,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的特殊品种和高附加值品种大幅增加。
摘编自《中国统计年鉴》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四个国家钢产量的总体发展趋势及基本原因。
(15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钢铁业发展的主要原因。
(10分)2018年全国卷一(材料分析题)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分)中国基层社会治理历史悠久。
改革开放以后,村民自治成为中国亿万农民的伟大创造。
材料一宋代一些地方实行乡约制度,其功能主要是扬善惩恶,制定规约进行道德教化,并建立民间组织和相关的赏罚制度。
明清时期,宣讲“圣谕”成为乡约最重要的内容。
当时,由地方官吏广泛推行乡约制度,设立乡约组织,每月召集百姓宣讲、教化。
康熙九年颁布了乡约组织必须宣讲的《上谕十六条》,内容包含“重农桑以足衣食”“训子弟以禁非为”等。
——据杨开道《中国乡约制度》等材料二、清末,时人认为“地方自治者,为今世界立国之基础……于救亡之事,至为切要”。
高考历史全国卷第41题加分指导:全国卷第41题加分指导(一)——观点评论类 含解析

全国卷第41题加分指导(一)——观点评论类观点评论(析)类试题的特点在于评价的对象不是具体的历史事物或历史现象,而是历史观点。
历史观点是人们对客观对象的主观评价,可能与客观历史存在某些不符,因此还需要对历史观点进行再“评论”。
这种题型非常富于“历史味”,具有“借古鉴今”的功能,很受命题者的青睐。
下面以典型高考题为例,分析这种题型的解题步骤和解题技巧,以期学生能从中得出规律性的认识。
典例1(2012年新课标全国卷•4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冲击—反应”曾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
其主要观点为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
有人据此图示中国近代历史变迁(见下图)。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冲击—反应”模式。
(要求: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答题思路解析:第一步:明确答题要求——“评析”“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第二步:解读“观点”的内涵(如:时间界定、包含因子等)观点梳理:归纳材料中的观点(是什么);有几种观点?赞成(或正确)、反对(或错误)、片面等均可。
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
第三步: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与内涵相关的史实。
评论和阐述自己的观点:①判断观点(是否同意)②多角度举出理由(为什么)中国发生变化的时间定位:19世纪中期~20世纪初期(1919年)观点一:若赞成“冲击—反应”模式,应侧重从外因角度给予肯定。
注意从西方政治、经济、思想等角度分析西方文明的先进性和近代中国文明的落后性对比,然后从西方历次侵华(“冲击”)后,中国人如何从器物—制度—思想等层次向西方学习着手回答。
观点二:若反对“冲击—反应”模式,应侧重从中国社会变化的内部动力角度给予否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比较图9、图10,提取两项有关汉唐间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 予以说明。
2014年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建议:增加“淞沪会战”一目。 材料 理由:淞沪会战是抗战初期中,中日双方的重大 下面是1960年我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抗日战争”内容的目录摘编。 第二十章 全国抗日战争的开始 战役,中国军队顽强抵抗日军侵略,粉碎了日军 第二十一章 两条战线、两个战场 三个月灭亡中国的企图。抗日战争是全民族的抗 1.抗日战争中的两条路线 战,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都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2.国民党军队的大溃退 应予增加,才能反映出抗战的全貌。 3.平型关大捷 4.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迅速发展 第二十二章 毛主席《论持久战》的发表和中国共产党的六届六中全会 第二十三章 国民党反共高潮的被击退和《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 第二十四章 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 第二十五章 解放区的巩固和发展 第二十六章 国民党的黑暗统治和民主运动的开展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 第二十七章 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录提出一条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 1.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理由。(所提修改建议及理由需观 2.解放区军民大反攻和日寇的无条件投降 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 3.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
2017年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P89
时间
14~15世纪
16世纪
17世纪
中国 朱元璋在位期间,与占城、爪哇、暹罗等30 余国进行官方贸易。废除丞相制度。郑和七 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和中国古代对外交往 史上的壮举。 张居正进行赋役合一、统一征银的“一条鞭 法”改革。李时珍《本草纲目》刊刻。玉米 、番薯、马铃薯等高产物传入中国。汤显祖 出生,代表作《牡丹亭》表现男女主人公冲 破礼教束缚,追求爱情自由。 朱子学在日本为官方推崇,成为显学。茶叶 大量输往欧洲。宋应星《天工开物》刊刻。 美洲白银大量流入中国。郑成功收复台湾。
答案一: 关系:科学技术促进了劳动工具的改进,有利于生产力提高. 论证:①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瓦特改良蒸汽机,解决了工业发展 中的动力问题,出现了发明和使用机器的热潮,新式交通运输 工具蒸汽轮船、火车的发明,使得各地经济文化交流更加密 切. ②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电力的发明和应用,使得人类社会进入电 气时代,内燃机的发明和应用,出现了汽车、飞机等新式发明, 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③第三次科技革命电子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极大提高了 生产效率,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 总结:
2013年 参考答案: 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示例一:信息:汉代的州集中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唐代的道南北 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分布大体平衡。说明:汉唐间南方社会经济有了很大发展。 示例二:信息:汉代州名与唐代道名有很大不同。说明:唐代 “道”的划分更注重山川地理形势。
2015年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有历史学者为说明近代以来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引 用了如下公式: 生产力=科学技术x(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生产管理) 这一公式表明,科学技术有乘法效应,它能放大生产力诸要素。 —————摘自齐世荣总主编《世界史》 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对上述公式进行探讨。 (说明:可以就科学技术与公式中一个或者多个要素之间的关系 进行论证,也可以对公式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的公式, 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2016年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人民订立契约建立国家,他们是国家的主人,人民主权不可 转让,也不可代表,议员不能是人民的代表,只能充当人民 的“办事员”。英国人“只有在选举国会议员的期间,才是 自由的;议员一旦选出之后,他们就是奴隶,他们就等于零 了”。人民主权不可分割,否则主权者将被“弄成是一个支 离破碎拼凑起来的怪物”。 ——据卢梭《社会契约论》 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制度构想与实践” 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 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简述须有史实依据)。
关系:科学技术推动了生产管理水平的提高,有利于生产力 发展. 论证:①第一次工业革命后,工厂制度确立起来,流水线作 业等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②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形成了垄断组 织,出现了跨国公司,提高了生产管理水平. ③第三次科技革命后推动了经营者革命,即专门的经理人开 始出现,使得管理日益科学化. 总结:
论题:14—17世纪的中国与西方都出现了早期人文主义思想。 阐述:中国:明朝戏剧家汤显祖代表作《牡丹亭》表现男女主人公冲 破礼教束缚,追求爱情自由。此外,出现了早期启蒙思想。明朝思想 家李贽抨击封建礼教,追求个性解放。明清之际的三大思想家黄宗羲、 顾炎武等人也抨击封建专制,主张“工商皆本”,提倡经世致用。 西方:这一时期文艺复兴运动兴起,如达芬奇、拉斐尔、莎士比 亚等人以复兴古典文化为旗帜,宣扬人文主义,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 抨击宗教神学,有利于人们思想的解放,而哥白尼提出“太阳中心 说”,否定了教会支持的地心说,也有利于人们视野的开阔和思想的 进步。 小结:4—17世纪的中国与西方,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人 文主义思想得到了弘扬,冲击了封建统治,有利于人们思想的解放。
——据李亚凡编《世界历史年表》等 表4为14~17世纪中外历史事件简表。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 外图文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 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外国 德国人古登堡发明了最早的印 刷机。哥伦布到达美洲大陆。 佛罗伦萨200余家纺织工场雇 佣3万余名工人。 哥白尼提出“太阳中心说”。 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到中国, 传播了西方自然科学知识。莎 士比亚出生,代表作《哈姆雷 特》。 英国入侵印度,英属东印度公 司在印度开展殖民活动。英国 早期移民乘“”五月花号”到 达北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