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斯德阅读附答案
《巴斯德》阅读题及答案

《巴斯德》阅读题及答案(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阅读以下的文字,完成4—6题。
巴斯德法国化学家巴斯德是世界公认的微生物学的创始者。
他像牛顿开辟出经典力学一样,开辟了微生物领域,创立了一整套独特的微生物学基本研究方法,取得了重大成果,是19世纪最有成就的科学家之一。
在巴斯德的时代,有人认为生命可以由无生命物质产生,即“自然发生论”。
作为证据之一的是腐败生蛆现象。
出于他对神的信仰,他不相信非物质可以产生生命,相信只有神才是生命法则的作者。
因此他认定腐败生蛆现象是腐败物里本来就潜藏着某种生命。
经潜心研究,他证明了非生命物质不能产生生命。
亚里士多德认为苍蝇、蛆虫等小动物是从腐烂物中自然生成,许多人曾经和他有类似的看法。
曾经有人相信腐草化萤的传说。
巴斯德把一团腐草先用蒸汽灭菌,把它所有的幼虫种子全部杀死,然后用玻璃罩盖紧,观看腐草到底可不可能化为萤?实验证明腐草不能变为萤。
他还用简单的发酵实验证明,空气中的尘埃充满着微生物,加热或排除空气中的微生物,可防止微小动物的生长。
1864年,他在法兰西研究院举行的盛大讨论会上,用曲颈瓶实验证明,自然生成说是错误的,有力地驳斥了某些科学家以自然生成说否定创造论的论调。
巴斯德对神有充足的信心,对属灵的事不断追求,在他整个生命中,充满了对神绝对的信仰。
他说:“我愈研究自然,就愈惊奇和赞美造物主所成就的伟大工程。
我常在实验室里一面工作,一面祈祷。
”巴斯德的研发与那时盛行的达尔文观点针锋相对,一位著名科学家说:“巴斯德在拯救人类生命方面的贡献比任何人都伟大,今天大部分科学家认为他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生物学家。
但他在世时,生物界都在强烈地抵制他,因他反对‘自然发生’的理论和‘达尔文主义’。
由于他的坚持和周全的实验,终于迫使大部分的生物学家和医学家放弃‘生命自然生成’的观点,以及以此观点为基础的医治方法。
”巴斯德并不是提出疾病细菌学说的第一个人,类似的假想以前就由吉罗拉摩·费拉卡斯托罗及其他人提出过。
四年级语文下册《灰尘的旅行》阅读练习及答案(二)

四年级语文下册《灰尘的旅行》阅读练习及答案(二)四年级语文下册《灰尘的旅行》阅读练及答案(二)一、填空题。
1.溶血链球菌、肺炎球菌、流行性感冒球菌都是最爱吃人的微生物。
2.全肺所有肺泡的面积,涨得满满的时候,约有70平方米,这比全皮肤的面积还大了40倍。
3.血小板是一种卵形无色的小细胞,有凝结血液的力量,它是血液中的一种细胞成分。
4.一般微生物适宜的温度为20℃到45℃之间,巴斯德发现,以略高于100℃的温度加热20分钟,就可以将致病细菌彻底杀灭。
二、选择题。
1.在大肠的细菌中,(A.乳酸杆儿)是发酵造酒的细菌。
2.下列事物中细菌最怕的是(B.火)。
3.世界上的第一副眼镜——单眼镜,是用(A.红宝石)制成的。
三、判断题。
1.水是氢和氧的化合物。
(√)2.水可以分为清水和浊水两种,清水固不易多得,浊水更不可不预防。
(×)3.人类的肚皮是细菌的菜馆。
(×)四、拓展提升1.读了《灰尘的旅行》,我们知道灰尘对人类危害很大,那我们应该怎样控制灰尘的旅行呢?请写一写。
答:我们可以经常打扫卫生,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减少家里摆放过多的物品,每天洗脸洗手,不随地吐痰,这样就能控制灰尘的旅行。
2.细菌会危害我们的身体健康,平时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减少细菌入侵的机会呢?答:我们应该勤洗手,避免接触野生动物和家禽家畜,注意饮食卫生,保持个人卫生,避免在公共场所随地吐痰,这样就能减少细菌入侵的机会。
3.阅读了《灰尘的旅行》,你有什么收获?请简要的写一写。
答:通过阅读《灰尘的旅行》,我了解到了微生物的种类和特点,知道了灰尘对人类的危害,学会了控制灰尘和减少细菌入侵的方法,这让我更加关注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
答案(二)一、1.血红蛋白 2.90%-100% 3.血小板 4.28℃-37℃(正常体温范围)60℃(高热范围)二、选择题。
1.C。
2.A。
3.C.三、判断题。
1.√ 2.√ 3.√四、拓展提升。
1.提示:我们应该铺设柏油马路,让喷水车喷洒街道,将城市和工业区变成花园,为每个工厂配备通风和吸尘设备,保护生产过程和工人的安全。
《谈创造性思维》阅读答案

《谈创造性思维》阅读答案谈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创造性思维是指认识主体在强烈的创新意识下,以头脑中已有的信息为材料,通过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借助于想象与联想、直觉与灵感等,以渐进性或突发性形式对头脑中的现有知识和信息进行新的加工组合,从而产生新观点、新设想的过程。
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创造性能力,是中学物理教学中的主要目的之一,也是素质教育的主旋律。
那么,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呢?一、精心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创设有效教学情境要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前提,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观察、感受为基础,强化学生学习的探究性;以发展学生的思维为中心,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以陶冶学生的情感为动因,渗透性;以解决问题为手段,贯穿实践性。
精心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由景入情,情景交融,学习欲望就会达到旺盛状态,教学过程也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
”兴趣是推动学生求知欲的强大的内在动力。
一般来说,学生对物理产生了兴趣,就对物理知识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就能主动学习,积极思维,执着地去探索。
所以,为了使学生能从旁观者、被动的接受者变成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主体者,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必须是能让学生产生共鸣、能激发起浓厚探索兴趣的问题。
这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创设宽松环境,鼓励求异质疑爱因斯坦在回答别人问他为什么能做出创造时说:“ __什么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刨底地问问题罢了。
”所以,要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首先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在教学中首先要做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而不是主宰者;宽容待人,让学生能平等地人人参与教学,使学生能克服心理障碍,大胆地质疑问题。
其次在教学中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火花,不要以成人的所为成熟的眼光看待学生的世界;多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求异质疑,激励学生多提问题,鼓励他们以研究者和创造者的姿态去独立思考。
托福阅读tpo57R-2原文+译文+题目+答案+背景知识

tpo57 阅读-2 The Debate over Spontaneous Generation原文 (1)译文 (2)题目 (4)答案 (8)背景知识 (8)原文The Debate over Spontaneous Generation①Until the second half of the nineteenth century, many scientists and philosophers believed that some forms of life could arise spontaneously from nonliving matter; they called this hypothetical process spontaneous generation. Not much more than 100 years ago, people commonly believed that toads, snakes, and mice could be born of moist soil; that flies could emerge from manure; and that maggots, the larvae of flies, could arise from decaying corpses.②A strong opponent of spontaneous generation, the Italian physician Francesco Redi, set out in 1668 to demonstrate that maggots did not arise spontaneously from decaying meat. Redi filled three jars with decaying meat and sealed them tightly. Then he arranged three other jars similarly but left them open. Maggots appeared in the open vessels after flies entered the jars and laid their eggs, but the sealed containers showed no signs of maggots. Still, Redi’s antagonists were not convinced; they claimed that fresh air was needed for spontaneous generation. So Redi set up a second experiment, in which three jars were covered with a fine net instead of being sealed. No larvae appeared in the net-covered jars, even though air was present. Maggots appeared only when flies were allowed to leave their eggs on the meat.③Redi’s results were a serious blow to the long-held belief that large forms of life could arise from nonlife. However, many scientists still believed that tiny microorganisms were simple enough to be generated from nonliving materials.④The case for spontaneous generation of microorganisms seemed to be strengthened in 1745, when John Needham, an Englishman, found that even after he heated nutrient fluids (chicken broth and corn broth) before pouring them into covered flasks, the cooled solutions were soon teeming with microorganisms. Needham claimed that microbes developed spontaneously from the fluids. Twentyyears later, Lazzaro Spallanzani, an Italian scientist, suggested that microorganisms from the air probably had entered Needham’s solutions after they were boiled. Spallanzani showed that nutrient fluids heated after being sealed in a flask did not develop microbial growth. Needham responded by claiming the “vital force”necessary for spontaneous generation had been destroyed by the heat and was kept out of the flasks by the seals.⑤This intangible “vital force”was given all the more credence shortly after Spallanzani’s experiment, when Laurent Lavoisier showed the importance of oxygen to life. Spallanzani’s observations were criticized on the grounds that there was not enough oxygen in the sealed flasks to support microbial life.⑥The issue was still unresolved in 1858, when the German scientist Rudolf Virchow challenged spontaneous generation with the concept of biogenesis, the claim that living cells can arise only from preexisting living cells. Arguments about spontaneous generation continued until 1861, when the work of the French scientist Louis Pasteur ended the debate.⑦With a series of ingenious and persuasive experiments, Pasteur demonstrated that microorganisms are present in the air and can contaminate sterile solutions, but air itself does not create microbes. He filled several short-necked flasks with beef broth and then boiled their contents. Some were then left open and allowed to cool. In a few days, these flasks were found to be contaminated with microbes. The other flasks, sealed after boiling, were free of microorganisms. From these results, Pasteur reasoned that microbes in the air were the agents responsible for contaminating nonliving matter such as the broths in Needham’s flasks.⑧Pasteur next placed broth in open-ended long-necked flasks and bent the necks into S-shaped curves. The contents of these flasks were then boiled and cooled. The broth in the flasks did not decay and showed no signs of life, even after months. Pasteur’s unique design allowed air to pass into the flask, but the curved neck trapped any airborne microorganisms that might have contaminated the broth.⑨Pasteur showed that microorganisms can be present in nonliving matter—on solids, in liquids, and in the air. His work provided evidence that microorganisms cannot originate from mysterious forces present in nonliving materials. Rather, any appearance of “spontaneous”life in nonliving solutions can be attributed to microorganisms that were already present in the air or in the fluids themselves.译文关于无生源说的争论①直至19世纪下半叶,许多科学家和哲学家均认为,某些生命形式可以从无生命物质中自发产生; 他们把这个假设的过程称为无生源说。
人教版(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名著导读《昆虫记》同步练习

2、普林尼
松树腮角金龟
3、野蟋蟀
意大利蟋蟀
4、蚂蚁
二、选择题
1、 B 2 、 A 3 、 B 4 、 A
三、简答题
1、黑狗的大长牙、粉红色布包着的鼠嘴、从活绿蜥蜴身上取下来的放在羊皮袋里的右眼、
左手掏出的一条蛇的心脏、 黑布裹着的带有毒针的四条蝎尾 (这药方和做药房的人在三天中
还不能让病人看到) 。这一系列荒诞不经的医术反映出了普林尼的愚昧无知。作者称他为博
2. 法布尔是从(
)﹑(
)﹑(
究大孔雀蝶如何传递信号的。
3. 橡树蛾也被称为(
),也叫(
4. 法布尔认为雌小阔条纹蝶是通过(
5. 一只雌象态橡栗象钻了一天橡栗,可能是在(
6. 豌豆被豌豆象侵蚀后还可以发芽,是因为(
)﹑(
)。 )来传递讯号的。
)等方面来研
)。 )。
7. 在过去,很多人认为(
)是不长虫的,直到有一天, (
),又能(
)。
3、蝉的蛴螬蜕皮(金蝉脱壳)前,先要找到合适的树枝,外层的皮总是先从(
开,然后依次露出来的是(
)、(
)、(
)、(
)、(
)。
)裂
4、螳螂是通过(
、
5、灰蝗虫的幼虫蜕皮,先用(
二、简答题
、
)这样吓人的姿势威慑猎物的。
)使得外皮破裂,然后躯体一点一点出来。
1、法布尔为什么说蚂蚁是“厚颜无耻” “忘恩负义”的强盗?
)
A. 回家享用 B. 给人家吃 C. 做冬天的存粮 D. 做着玩
三、简答题
1、“除此之外, 还有不少怪诞的玩意儿。 我看到这里就吓得赶紧把书合上, 这些愚昧无知的
治疗方法真是骇人! ”请问这些治疗方法都有什么?你对它们有什么看法?为何作者仍然称
“对陨石的研究可以帮助人们了解人类文明的一些问题”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训练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地球和太阳系的其他行星相比,最大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它上面居住着各种各样的生物。
从南极到北极,从东半球到西半球,生命活动的迹象在地球上如此繁盛。
然而,这些种类繁多的生物是否一直就存在呢?公元前4世纪的亚里士多德认为生命可以从非生命的物质中自然发生。
法国化学家巴斯德在1864年进行了著名的“曲颈瓶”实验。
实验结果证明,即使在曲颈瓶子里,微生物这样简单而微小的生命都不会自然发生。
这个实验有力地否定了自然发生论,为人们正确了解生命是如何发生提供了启示。
还有一种观点是“宇宙发生说”。
这种学说认为宇宙是生命的来源地,陨石是运载生命种子的“飞船”,陨石通过撞击地球的方式,把它们带进了地球。
在地球的适宜条件下,来自宇宙的生命就生存发展起来了。
但是,“宇宙发生说”只解释生命是从宇宙空间移居到地球上来的,并没有真正揭示出生命起源的原因。
年轻的化学家斯坦利·米勒是美国圣迭戈大学的一位科学家,1953年他进行了一个有趣的实验。
他先把甲烷、氨气、氢气和水蒸气等气体,按照“地球原始状态”时的组成比例,混合在一个玻璃瓶中。
然后,他用电流模仿闪电,轰击这些气体。
结果发现在玻璃瓶中出现了一种从未见过的橘黄色气体。
米勒对这种气体进行了测定,证明这一气体中含有大量的氨基酸等有机物质。
科学家通过最新研究表示,地球的生命起源离不开陨石撞击。
科学家相信,陨石能够帮人们解开人类文明研究中的种种困惑。
一直以来,在科学界,关于生命的起源问题有很多种说法。
其中有一种认为地球生命起源于天外,这种观点大多与天外来客陨石有关。
一个火球从天而降,紧接着是隆隆的巨响。
有经验的人大概猜得出是陨石来了。
陨石以这种“轰动”的方式造访过世界各地。
对于陨石,很早以前人们就有所描述,视它为神秘的天外来客。
那么这个天外来客缘何降落地球?原来,太阳系里一些高速运行的较大流星体或小行星,受到大行星的摄动,就会脱离原轨道,闯入地球大气层并与地球大气摩擦,发生爆炸,燃烧未尽的残留部分坠落到地球表面上,这就是陨石。
考研英语一阅读理解真题加解析1994 Passage 4

1994P a s s a g e4 "Ihavegreatconfidencethatbytheendofthedecadewe'llknowinvastdetailhowcancercellsarise,"saysmicrobiologistRobertW ei nberg,anexpertoncancer."But,"hecautions,"somepeoplemayhavetheideathatonceoneunderstandsthecauses,thecurewillr apidlyfollow.ConsiderPasteur.Hediscoveredthecausesofmanykindsof infection s,butitwasfiftyorsixtyyearsbeforecureswer eavailable."Thisyear,50percentofthe910000peoplewhosufferfromcancerwillsurviveatleastfiveyears.Intheyear2000,theNationalCance rInstituteestimates,thatfigurewillbe75percent.Forsomeskincancers,thefive-yearsurvivalrateisashighas90percent.Butothe rsurvivalstatisticsarestilldiscouraging—13percentforlungcancer,and2percentforcancerofthe pancreas. Withasmanyas120varietiesinexistence,discoveringhowcancerworksisnoteasy.Theresearchersmadegreatprogressintheeaact[B]重点词汇:infection(in+fect+ion,in-在内,fect词根“做”,面起作效的),2002年T ext1。
2023-2024学年深圳市高二语文(下)期中考试卷及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深圳市高二语文(下)期中考试卷(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说:“只要自然科学在思维着,它的发展形式就是假说。
”假说是研究工作中的最重要的智力活动手段。
其作用是指出新实验和新观测,因而有时带来新发现,甚至在假说本身并不正确时亦如此。
我们先来看几个实例:首先是哥伦布航行的故事,它具有科学上第一流发现的许多特征。
哥伦布全神考虑着一个设想——既然世界是圆的,他就能向西航行到达东方。
这个设想绝非他的首创,但显然他曾从一个水手那里获得了新的佐证,此人被大风刮离了航道,据他自己说,他在西方重登陆地,然后返航。
他好不容易才得到资助,得以检验自己的设想,而且,在进行实验性航行的实际过程中也历尽了艰辛。
最后成功的时候,他找到的不是预期的新航线,而是整整一个新大陆。
任凭一切佐证于他不利,他仍然死死抱住自己的假说不放,并相信自己是找到了通往东方的航线。
他生前所获赞誉和酬报甚少。
不论他自己或是别人都未充分认识他新发现的意义。
以后曾有证据说明,他绝不是到达美洲的第一个欧洲人。
然后,是“联脒”——一种根据假说发现的化学治疗物,用来杀死引起黑热病的利什曼原虫。
研究开始时的设想,是用某种胰岛素衍生物干预寄生虫的自然代谢过程,特别是其葡萄糖的代谢。
人们发现有一种胰岛素衍生物——合成灵具有杀死利什曼原虫的特效,不过其稀释程度之高是绝不可能影响葡萄糖代谢的。
这样,尽管假说是错误的,却导致了一组新的有用药物的发现。
但是,一些幸存的错误假说和概念,不但不能带来收获,而且实际上阻碍了科学发展。
巴斯德反对并战胜了自然发生的观念;霍普金斯则反对并战胜了把细胞质看作一个巨大分子的半神秘概念;医学上的错误概念,不但阻碍发展,而且会带来很大的危害,造成不必要的痛苦。
有句有趣的俗话:除了它的创始人,谁也不相信假说;除了其实验者,人人都相信实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巴斯德阅读附答案
巴斯德
法国化学家巴斯德是世界公认的微生物学的创始者。
他像牛顿开辟出经典力学一样,开辟了微生物领域,创立了一整套独特的微生物学基本研究方法,取得了重大成果,是19世纪最有成就的科学家之一。
在巴斯德的时代,有人认为生命可以由无生命物质产生,即“自然发生论”。
作为证据之一的是腐败生蛆现象。
出于他对神的信仰,他不相信非物质可以产生生命,相信只有神才是生命法则的作者。
因此他认定腐败生蛆现象是腐败物里本来就潜藏着某种生命。
经潜心研究,他证明了非生命物质不能产生生命。
亚里士多德认为苍蝇、蛆虫等小动物是从腐烂物中自然生成,许多人曾经和他有类似的看法。
曾经有人相信腐草化萤的传说。
巴斯德把一团腐草先用蒸汽灭菌,把它所有的幼虫种子全部杀死,然后用玻璃罩盖紧,观看腐草到底可不可能化为萤?实验证明腐草不能变为萤。
他还用简单的发酵实验证明,空气中的尘埃充满着微生物,加热或排除空气中的微生物,可防止微小动物的生长。
1864年,他在法兰西研究院举行的盛大讨论会上,用曲颈瓶
实验证明,自然生成说是错误的,有力地驳斥了某些科学家以自然生成说否定创造论的论调。
巴斯德对神有充足的信心,对属灵的事不断追求,在他整个生命中,充满了对神绝对的信仰。
他说:“我愈研究自然,就愈惊奇和赞美造物主所成就的伟大工程。
我常在实验室里一面工作,一面祈祷。
”
巴斯德的研发与那时盛行的达尔文观点针锋相对,一位著名科学家说:“巴斯德在拯救人类生命方面的贡献比任何人都伟大,今天大部分科学家认为他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生物学家。
但他在世时,生物界都在强烈地抵制他,因他反对‘自然发生’的理论和‘达尔文主义’。
由于他的坚持和周全的实验,终于迫使大部分的生物学家和医学家放弃‘生命自然生成’的观点,以及以此观点为基础的医治方法。
”
巴斯德并不是提出疾病细菌学说的第一个人,类似的假想以前就由吉罗拉摩·费拉卡斯托罗及其他人提出过。
但是巴斯德通过大量的实验和分析论证,有力地支持了细菌学说的正确性,这种支持是使科学界相信该学说正确的主要因素。
如果疾病是由细菌引起的,那么通过防止有害细菌进入人体就可以避免疫病,因此巴斯德强调防菌方法对内科临床的重要性,他对把防菌方法引入外科临床的约瑟夫·李斯特有重大的影响。
有害细菌可以通过食品和饮料进入人体,巴斯德发明了巴斯德氏消毒法,这种方法在使用之处几乎把受污染的
牛奶传染源彻底消除了。
年仅二十六岁的巴斯德因对酒石酸的镜像同分异构体的研究而一跃跨入著名化学家的行列之中。
巴斯德年过半百又开始潜心研究炭疽,即一种侵袭牛和许多其他动物包括人在内的严重传染病。
他证明了有一种特殊的细菌是这种病的致病因素,但是远比这更为重要的是他发明的一种弱株炭疽杆菌,用这种弱株炭疽杆菌给牛注射,会使这种病发作轻微,而无致命危险,并且还会使牛对此病产生免疫力。
巴斯德公开演示了他的方法会使牛产生免疫力,引起了巨大的轰动。
人们很快就认识到这个方法可用于许多其他传染病的预防。
他去巴黎参加学术会议时,旅店服务人员见他衣着朴素、行李简单,以为他是一位普通的客人,就把他安排在一间偏僻阴暗的小房间里。
后来服务员知道他的身份时,跑来帮他更换房间,并道歉说:“我以为旅客的阔绰和地位,和他所携带的行李是成正比的,所以认错了,很抱歉!”巴斯德笑着回答说:“不!我认为一个人的摆阔和他的无知才是成正比的!”
他是位信仰非常虔诚的人,愈老信仰愈坚定。
他说:“我知道的愈多,我的信仰就愈接近乡下农民;如果我能完全了解,相信我的信仰必然像乡下农妇一般坚定。
”撰写巴斯德传记的拉多说:“巴斯德的一生始终对神和永生有绝对的信心,
并深信神所赐给人在世上追求美善的能力必会延续到另一个国度,福音的美德对他而言一直是存在的。
”当他过世时,他一只手握着妻子,另一只手握着十字架。
(摘编自《科学与信仰》,有改动)
相关链接:
①巴斯德对神有充足的信心,这神不一定是虚无的迷信意识,而是一种信仰和追求,其中也包括对科学的追求,甚至就是科学本身。
②巴斯德年迈时回到母校演讲, 他认为能节节得胜的因素有两个:一是信心, 相信神的启示,信心是一条绳子, 维系你周围所发生的事情, 与你内心的呼召,成为一个和谐的关系。
二是热心,真正持久的热心,是来自神住在我的心里。
(张文亮著,《科学大师的求学,恋爱与理念》)
4.下列各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巴斯德用腐草化萤的实验,否定了亚里士多德等人关于生命生成的观点,证明了非生命物质不能产生生命。
B.巴斯德通过大量的实验和分析论证,支持了细菌学说的正确性,并把它运用在了内外科的临床医学中。
C.巴斯德发明的巴斯德氏消毒法,可以把受污染的牛奶传染源彻底消除,为人类的身体健康带来了福音。
D.巴斯德发明了弱株炭疽杆菌,用该菌给牛注射后会产生免疫力,这一成果有利于人类对其他传染病的预防。
5.下列各项对传主巴斯德品质的概括与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A.巴斯德敢于质疑,挑战权威。
他用曲颈瓶实验证明了“自然生成说”的错误,驳斥了一些科学家否定创造论的论调。
B.巴斯德年轻有为,成果突出。
因为研究酒石酸的镜像同分异构体,26岁的他就跻身著名化学家的行列。
C.巴斯德热爱科学,淡泊名利。
年过半百的他潜心研究炭疽,收获颇丰,比如他发现了这种传染病的致病原因。
D.巴斯德生活节俭,和蔼可亲。
巴黎学术会议时,服务员怠慢衣着朴素的巴斯德,他笑着委婉责备。
E.巴斯德坚守信仰,至死不渝。
他愈老信仰愈坚定,用“像乡下农妇一般坚定”的比喻,诠释了自己对信仰的理解。
6.巴斯德始终坚守信仰,他在微生物学上有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卓越成就。
请结合材料,分析坚守信仰与取得科学成就之间的关系。
(5分)
答:▲ .
试题答案: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4.(3分)B(将防菌方法运用到外科临床是李斯特,而不是巴斯德。
)
5.(4分)选A给2分,选E给2分,选A、E给4分,
选三项不给分。
(B.答非所问,这一项不是讲巴斯德的品质。
C.“年过半百的他潜心研究炭疽,收获颇丰”说明的应是不满足已有的成绩,不断超越自我;而非“淡泊名利”。
D错在“笑着委婉责备”,巴斯德并未有责备之意。
)
6.(5分)①巴斯德坚守信仰,对自然和生命充满了好奇,从而为日后取得科学成就奠定了基础。
②巴斯德坚守信仰,他形成了不断追求、不断超越自我的品质,也为他日后取得科学成就提供了精神上的保障。
③巴斯德坚守信仰,生活有乐趣,心胸开阔,富有创造性,从而为日后取得科学成就带来了学术生命力。
(答对1点给1分,答对2点给3分,答对3点给5分。
意思对即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