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政策概论课件 15 就业社会政策22页PPT
合集下载
社会政策概论ppt

需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予以保障。
国家鼓励、支持社会组织和个人救助流浪乞讨人员。
第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负责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工作,并对救助站进行指导、监督。
公安、卫生、交通、铁道、城管等部门应当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做好相关工作。
第五条 公安机关和其他有关行政机关的工作人员在执行职务时发现流浪乞讨人员的,应当告知
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同时废止。
流浪救助服务
来源: 福建省民政厅 时间: 2019-11-01 22:18
一、救助对象。救助管理站救助的对象为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 员,即自身无力解决食宿,无亲友投靠,不享受最低生活保障,正在 城市流浪乞讨、生活无着的人员。虽有流浪乞讨行为,但不具备上述 条件的,不属于救助对象。对偶遇失窃、务工不着且身无分文、无处 食宿而向救助管理站求助的人员,可在查清情况,履行必要手续的前 提下,给予短暂的食宿救助。 二、救助途径。一种是流浪乞讨人员自己主动到救助站求助,另一种 是由公安机关、其他行政机关的工作人员和热心群众引导、护送到救 助站求助。 三、救助内容。一是提供符合食品卫生的食物;二是提供符合基本条 件的住处;三是对在站内突发疾病的,及时送医院救治;四是帮助与其 亲属或者所在单位联系;五是对没有交通费返回其住所地或者所在单 位的,提供乘车凭证。对于一些特殊的困难群体、弱势群体,如未成年 人、智障人员、老年人、危重病人等要采取必要的保护性救助手段。
流浪救助
做好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
中特殊困难救助对象跨省返乡工作 的通知
来源: 社会福利和社会事务司 时间: 2019-11-09 16:23函〔2019〕128号 《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以下简称《救助管理办
就业社会保障PPT课件

统,失业控制对策及实施等几个环节。 3.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
(1)职业教育和培训有法可依。 (2)政府、社会和企业共同担负职业培训工作。 (3)职业教育中加强了就业指导。 (4)职业教育和培训从供给导向型向需求导向型转变。
第10页/共23页
社会保障概论(第三版) 21世纪劳动与社会保障系列教材
11.2 失业预防和就业扶助
以上述三种模式为基础,在实施中又派生出三种模式: (1)非强制性失业保险制度与失业救济制度并行,例如瑞典。 (2)强制性失业保险制度和失业救济制度并行,例如德国。 (3)强制性失业保险制度和非强制性失业保险制度相结合,例如日本。
第4页/共23页
社会保障概论(第三版) 21世纪劳动与社会保障系列教材
第11页/共23页
社会保障概论(第三版) 21世纪劳动与社会保障系列教材
11.2 失业预防和就业扶助
11.2.3 失业预防和就业扶助措施存在的问题
(1)对劳动市场的过度管制(解雇约束)限制了企 业的用人自由,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劳动市场的良性运 转。
(2)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心理教育薄弱。 (3)以优惠贷款、企业津贴的方式鼓励失业者创立 自营小企业,对降低失业率有一定作用。
2.享受失业保险的资格条件 (1)失业者必须是非自愿失业 (2)处在法定劳动年龄并具备工作能力 (3)有就业愿望 (4)依照法规或章程履行被保险人的义务
第6页/共23页
社会保障概论(第三版) 21世纪劳动与社会保障系列教材
11.1 失业保险
11.1.3 失业保险制度的基本框架
3.失业津贴给付标准 失业津贴的标准应以确保基本生活和有利于促进再就业为
11.3 中国就业社会保障制度
11.3.1 中国就业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1)职业教育和培训有法可依。 (2)政府、社会和企业共同担负职业培训工作。 (3)职业教育中加强了就业指导。 (4)职业教育和培训从供给导向型向需求导向型转变。
第10页/共23页
社会保障概论(第三版) 21世纪劳动与社会保障系列教材
11.2 失业预防和就业扶助
以上述三种模式为基础,在实施中又派生出三种模式: (1)非强制性失业保险制度与失业救济制度并行,例如瑞典。 (2)强制性失业保险制度和失业救济制度并行,例如德国。 (3)强制性失业保险制度和非强制性失业保险制度相结合,例如日本。
第4页/共23页
社会保障概论(第三版) 21世纪劳动与社会保障系列教材
第11页/共23页
社会保障概论(第三版) 21世纪劳动与社会保障系列教材
11.2 失业预防和就业扶助
11.2.3 失业预防和就业扶助措施存在的问题
(1)对劳动市场的过度管制(解雇约束)限制了企 业的用人自由,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劳动市场的良性运 转。
(2)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心理教育薄弱。 (3)以优惠贷款、企业津贴的方式鼓励失业者创立 自营小企业,对降低失业率有一定作用。
2.享受失业保险的资格条件 (1)失业者必须是非自愿失业 (2)处在法定劳动年龄并具备工作能力 (3)有就业愿望 (4)依照法规或章程履行被保险人的义务
第6页/共23页
社会保障概论(第三版) 21世纪劳动与社会保障系列教材
11.1 失业保险
11.1.3 失业保险制度的基本框架
3.失业津贴给付标准 失业津贴的标准应以确保基本生活和有利于促进再就业为
11.3 中国就业社会保障制度
11.3.1 中国就业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社会政策概论ppt

流出地省级民政部门在接到流入地省级民 政部门的通知后,要尽快通知本省相关跨 省救助管理站将特殊困难救助对象从流入 地的跨省救助管理站接回,时间一般不超 过7天。因特殊情况需要延长时间的,流出 省跨省救助管理站应报省级民政部门批 准。。。
第七条 救助站应当根据受助人员的需要提供下列救助:
(一)提供符合食品卫生要求的食物;
第八条
【雪·保障】工作人员救助流浪人 员--石家庄
一名住在水泥管内的流浪老人被接到救助站内。
昨日一场暴雪袭击省城,石家庄市救助站与 市第六医院南院工作人员一起上街对流浪乞讨人 员进行了免费的救助。截至昨晚23时,共对20多 个流浪乞讨人员进行了救助,其中7人被送到救助 站救助。对其他不愿意进站救助的流浪人员,也 发放了军大衣、食品和救助卡,希望他们能进站 接受救助。
第十二条 受助人员住所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帮助受助人员解决生产、生活困难,
教育遗弃残疾人、未成年人、老年人的近亲属或者其他监护人履行抚养、赡养义务。
第十三条 救助站应当建立、健全站内管理的各项制度,门应当加强对救助站工作人员的教育、培训和监督。
北京市集中救助流浪乞讨人员
记者今天上午从北京市民政局了解到,由 于本市近几天气温骤然下降,为保障流浪 乞讨人员不会因天气寒冷而受冻,从昨晚6 时起,本市民政部门联合公安、城管等部 门已开始对流浪乞讨人员重点聚集地进行 巡查和集中救助。据东城区救助站冯站长 告诉记者,他们每天上午、下午和晚上都 会进行巡查,遇到流浪乞讨人员会劝其到 救助站。昨天晚上,东城救助站已救助流 浪乞讨人员4名
怎样确定救助对象?如果流浪乞讨人员不如实提供情况怎 么办?
《实施细则》第二条规定,“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 员”是指因自身无力解决食宿,无亲友投靠,又不享受城 市最低生活保障或者农村五保供养,正在城市流浪乞讨度 日的人员。必须同时这具备四个条件,才属于救助对象。 这样规定,就将一些强讨强要、靠流浪乞讨发财的人排除 在救助对象之外。为了准确地确定救助对象,《实施细则》 第三条规定,流浪乞讨人员向救助站求助时应当如实提供 本人的基本情况,拒不如实提供个人情况的,救助站不予 救助;救助站发现受助人员故意提供虚假个人情况的,应 当终止救助。
PPT大学生就业政策和社会保障

《关于切实做好 2013 年普通高等学 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规定从 2013年起,对享受城乡居民最低生 活保障家庭的毕业年度内高校毕业生, 可给予一次性求职补贴,补贴标准由 省级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会 同有关部门根据当地实际制定,所需 资金按规定列入就业专项资金支出范 围。
失业保险制度
领取失业保险金条件: 被保险人同时具备下列条件的,可以领取失业保险金:(一)在法定劳动年龄内非自愿性失业; (二)本人及单位按规定参加失业保险并连续缴费满一年以上;(三)进行失业登记;(四)有求职要求 并接受职业介绍和就业指导。 失业的被保险人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期限,根据其失业前缴纳失业保险费的年限(以下简称缴 费年限)确定:缴费年限1至4年的,每满一年可领取1个月的失业保险金;4年以上的,超过4年的 部分,每满半年可增加1个月的失业保险金。每次失业,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期限最长为24个月, 尚未领取完的失业保险金月份前后合并计算。 失业保险金按被保险人原单位所在地最低工资标准的80%,逐月计发。
《关于切实做好 2013 年普通高等学 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规定从 2013年起,对享受城乡居民最低生 活保障家庭的毕业年度内高校毕业生, 可给予一次性求职补贴,补贴标准由 省级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会 同有关部门根据当地实际制定,所需 资金按规定列入就业专项资金支出范 围。
《关于做好2003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 通知》提出“毕业半年以上未能就业并要求就业的 高校毕业生,可持学校证明到入学前户籍所在城市 或县劳动保障部门办理失业登记。劳动保障部门所 属的公共职业介绍机构和街道劳动保障机构应免费 为其提供就业服务。”“对于因患病等原因短期无 法工作并确无生活来源者,由民政部门参照当地城 市低保标准,给予临时救助。”
就业形势与政策PPT课件

7
课前引言: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
❖ 2008年全国应届高校毕业生559万人,比上年增加了64 万人,是近年来毕业生人数最多的一年。
年份(年) 2002 2003 总量(万人) 145 212
2004 280
2005 340
2006 413
2007 495
2008 559
增量(万人)
67
68
60
75
82
第四部分 求职过程指导
❖ 课程目标
▪ 知识层面
• 解就业政策、就业制度、就业市场和就业程序。 • 了解求职、招聘与面试的过程和形式。 • 了解就业过程中的基本权益与常见的侵权行为。 • 掌握就业协议、劳动合同、违约责任与劳动争议、社会
保险等相关知识。
1
第四部分 求职过程指导
❖ 课程目标
▪ 技能层面
7年增加了444万人
与此同时:企 业 ———— 减员增效 政 府 ———— 精简机构 事业单位 ———— 下岗分流
人才需求下降
12
就业形势有利方面分析
❖ 大学毕业生总体上仍属供不应求。 ❖ 我国现行的经济发展,加入WTO增加就业机会。 ❖ 高新技术企业对高新技术人才需求加大。 ❖ 民营企业需求加大。 ❖ 毕业生就业市场逐步规范。 ❖ 西部大开发为毕业生提供了新的舞台。
大学生就业程序
❖ 了解就业政策。 ❖ 收集与处理就业信息。 ❖ 做好资料及心理准备。 ❖ 应聘和签约。 ❖ 离校与报到。
25
四、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
❖ 有效需求不足,劳动力供大于求 ❖ 社会保障不到位,难以优化配置 ❖ 供求信息不对称,求职难寻其位 ❖ 就业观念未调整,长期犹豫观望 ❖ 盲目人才高消费,适者被阻门外 ❖ 人才生产未接轨,供求关系失调
课前引言: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
❖ 2008年全国应届高校毕业生559万人,比上年增加了64 万人,是近年来毕业生人数最多的一年。
年份(年) 2002 2003 总量(万人) 145 212
2004 280
2005 340
2006 413
2007 495
2008 559
增量(万人)
67
68
60
75
82
第四部分 求职过程指导
❖ 课程目标
▪ 知识层面
• 解就业政策、就业制度、就业市场和就业程序。 • 了解求职、招聘与面试的过程和形式。 • 了解就业过程中的基本权益与常见的侵权行为。 • 掌握就业协议、劳动合同、违约责任与劳动争议、社会
保险等相关知识。
1
第四部分 求职过程指导
❖ 课程目标
▪ 技能层面
7年增加了444万人
与此同时:企 业 ———— 减员增效 政 府 ———— 精简机构 事业单位 ———— 下岗分流
人才需求下降
12
就业形势有利方面分析
❖ 大学毕业生总体上仍属供不应求。 ❖ 我国现行的经济发展,加入WTO增加就业机会。 ❖ 高新技术企业对高新技术人才需求加大。 ❖ 民营企业需求加大。 ❖ 毕业生就业市场逐步规范。 ❖ 西部大开发为毕业生提供了新的舞台。
大学生就业程序
❖ 了解就业政策。 ❖ 收集与处理就业信息。 ❖ 做好资料及心理准备。 ❖ 应聘和签约。 ❖ 离校与报到。
25
四、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
❖ 有效需求不足,劳动力供大于求 ❖ 社会保障不到位,难以优化配置 ❖ 供求信息不对称,求职难寻其位 ❖ 就业观念未调整,长期犹豫观望 ❖ 盲目人才高消费,适者被阻门外 ❖ 人才生产未接轨,供求关系失调
国家有关大学生的就业政策PPT幻灯片课件

1.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和艰苦地区工作。各级政府要为高校 毕业生创造工作条件,主要充实城市社区和农村乡镇基层单位, 从事教育、卫生、公安、农技、扶贫和其他社会公益事业。在艰 苦地区工作2年或2年以上者,报考研究生的,应优先予以推荐、 录取;报考党政机关和应聘国有企事业单位的,同等条件下,应 优先录用。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战略,带来了更多的 就业机遇
25
三、我国关于不同类型毕业生就业的方针 和政策
(一)不同类型学校毕业生的就业政策
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本、专科毕业生面向全国 就业,积极满足国防、军工、科研、教学、高新技术 等单位,以及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党政机关和人民 解放军的所属单位的用人需求。国务院有关部委和省、 市、自治区所属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优先满足本系统、 本行业、本地区需要,同时努力为地方、为全国的经 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师范类本、专科毕业生应优先满
6
一、保障大学生就业的基本原则
贯彻统筹安排、合理使用、加强重点、兼 顾一般和面向基层充实生产、科研、教学第一 线的方针。在保证国家需要的前提下,贯彻学 以致用、人尽其才的原则。在计划安排上要优 先考虑国家和地方重点建设的需要,尤其要保 证国防军工和科研等重点单位的需要。
7
二、保障大学生就业的指导思想
4
计划经济下的大学生就业制度―分配
(建国初到1988年)
1特点:高度集中,毕业生必须服从国家分 配。
2意义:保证毕业生充分就业和合理使用, 使人才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平衡。
5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大学生就业制度
――双向选择(就业阶段)
1、特点:少数由国家安排就业,多数由学 生“自主择业”。
2、意义:发挥市场机制实现毕业生资源的 合理配置,促进高等学校与企事业单位的紧 密联系。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战略,带来了更多的 就业机遇
25
三、我国关于不同类型毕业生就业的方针 和政策
(一)不同类型学校毕业生的就业政策
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本、专科毕业生面向全国 就业,积极满足国防、军工、科研、教学、高新技术 等单位,以及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党政机关和人民 解放军的所属单位的用人需求。国务院有关部委和省、 市、自治区所属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优先满足本系统、 本行业、本地区需要,同时努力为地方、为全国的经 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师范类本、专科毕业生应优先满
6
一、保障大学生就业的基本原则
贯彻统筹安排、合理使用、加强重点、兼 顾一般和面向基层充实生产、科研、教学第一 线的方针。在保证国家需要的前提下,贯彻学 以致用、人尽其才的原则。在计划安排上要优 先考虑国家和地方重点建设的需要,尤其要保 证国防军工和科研等重点单位的需要。
7
二、保障大学生就业的指导思想
4
计划经济下的大学生就业制度―分配
(建国初到1988年)
1特点:高度集中,毕业生必须服从国家分 配。
2意义:保证毕业生充分就业和合理使用, 使人才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平衡。
5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大学生就业制度
――双向选择(就业阶段)
1、特点:少数由国家安排就业,多数由学 生“自主择业”。
2、意义:发挥市场机制实现毕业生资源的 合理配置,促进高等学校与企事业单位的紧 密联系。
社会政策概论课件 就业社会政策

(1)最主要特点是计划安置就业制度
論
(2)政府在城市实行了充分就业的政策,即一定时期社会
中的劳动力基本上都能获得巨野,失业率降低到最低水平
目录
(3)当时的全民所有制企业中实行高度稳定的就业政策, 即以固定共性是把劳动者与企业的劳动关系固定下来,一旦 劳动者进入某企业,便和企业达成基本上是终身固定的关系
導
区分:
論
□ 古典和新古典经济学学派
□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中对劳动力实行计划安置的理论与 实践
目录
□ 以凯恩斯主义为代表的“市场机制+政府调节”理论
退出
二、就业社会政策的基本内容
1、促进就业机会增多的社会政策
社
就业机会是社会中提供的就业岗位的可能性,
會
其主要方式有:
政
(1)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增加就业机会
政
一种职业转换,从农业转到非农产业——乡镇企业
策
導 論
(2)离土又离乡,向城镇转移:即劳动力向外转移的方 式,其前提是国家对城乡劳动力流动限制的放宽——民工潮
目录 退出
策
(2)鼓励农村中非农经济的发展,以转移剩余劳动
導
論
(3)放宽城乡限制,允许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
(4)加强农村教育工作,以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科技文化 数值,增强其就业能力。
目录 退出
三、目前中国农村的劳动就业制度及相关政策
3、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途径
社
會
(1)离土不离乡:即劳动力在农村内部的转移,或说是
政
农村劳动力供给的增长快于农村经济发展对劳动力
策
的需求,其结果是劳动力资源的数量相对于土地等生产
導
要素大大过剩,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存在。
社会政策概论课件社会政策的价值分析演示文稿

相对规模指标则要关心一个国家的人口(或劳动力数量)与其 GDP总量之间的关系。相对规模指标中最常用的是“人均GDP”指标, 在经济发展速度方面,最常用的指标是“GDP年增长率”。
第25页,共45页。
一、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政策水平的衡量标准
2.社会政策水平的测量指标 与经济发展的测量相比,对社会政策水平的测量要更复杂一 些: 首先社会政策是对政府或其他组织在社会福利事务方面 的行动,对这些行动的测量可以先偶那个行为本身去测量, 也可以从成果方面去测量;其次,在对社会政策行为的测量 中应该包括哪些行为,各国之间也有很大不同;再有,测量 所调动的资源或者测量这些行动本身不确定。
从某种意义上看,当代社会政策实质上是通过政府干预而对社 会财富和机会进行再分配,因此各国的社会政策都不得不面临 着如何处理福利机制与市场机制关系的问题。
第21页,共45页。
目录
第一节 社会政策的经济基础
第二节 社会政策行动的效率
第三节 社会政策与经济运行:社会政策经济功 能的微 观分析
第四节 社会政策与经济发展:社会政策经济功能的宏观分 析
第19页,共45页。
第九章 社会政策的经济分析
第20页,共45页。
对社会政策进行经济分析的重要性:
任何一个国家的社会政策都是在一定的经济条件下产生和发展的,都 会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一定时期经济条件的影响。
尽管社会政策具有非经济性的基本目标,但任何一项社会挣得的 运行过程都将是对经济体系的干预。
适龄青少年平均入 学率; 人口平均受教育水 平; 人口平均健康水平 ; 贫困率、犯罪率等 降低的程度; 老年人、残疾人等 特殊人口的生活水 平;等等
第27页,共45页。
一、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政策水平的衡量标准
第25页,共45页。
一、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政策水平的衡量标准
2.社会政策水平的测量指标 与经济发展的测量相比,对社会政策水平的测量要更复杂一 些: 首先社会政策是对政府或其他组织在社会福利事务方面 的行动,对这些行动的测量可以先偶那个行为本身去测量, 也可以从成果方面去测量;其次,在对社会政策行为的测量 中应该包括哪些行为,各国之间也有很大不同;再有,测量 所调动的资源或者测量这些行动本身不确定。
从某种意义上看,当代社会政策实质上是通过政府干预而对社 会财富和机会进行再分配,因此各国的社会政策都不得不面临 着如何处理福利机制与市场机制关系的问题。
第21页,共45页。
目录
第一节 社会政策的经济基础
第二节 社会政策行动的效率
第三节 社会政策与经济运行:社会政策经济功 能的微 观分析
第四节 社会政策与经济发展:社会政策经济功能的宏观分 析
第19页,共45页。
第九章 社会政策的经济分析
第20页,共45页。
对社会政策进行经济分析的重要性:
任何一个国家的社会政策都是在一定的经济条件下产生和发展的,都 会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一定时期经济条件的影响。
尽管社会政策具有非经济性的基本目标,但任何一项社会挣得的 运行过程都将是对经济体系的干预。
适龄青少年平均入 学率; 人口平均受教育水 平; 人口平均健康水平 ; 贫困率、犯罪率等 降低的程度; 老年人、残疾人等 特殊人口的生活水 平;等等
第27页,共45页。
一、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政策水平的衡量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