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流域蚌埠段水环境问题识别与污染压力分析及治理措施的研究
淮河流域蚌埠段水环境问题识别与污染压力分析及治理措施的研究

淮河流域蚌埠段水环境问题识别与污染压力分析及治理措施的研究摘要:本文阐述了淮河流域蚌埠段区域内水环境存在的问题,以水生态安全和饮用水源安全保障为目标,通过调查研究和污染压力预测分析,研究探讨治理措施,为减轻淮河流域蚌埠段区域水污染压力和保护水质安全提供参考。
关键词:水环境问题识别;污染压力预测;治理措施Abstract: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existence of Huaihe River in Bengbu section of regional water environmental problems in safety, ecological safety of water and drinking water source protection as the goal, 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pollution pressure prediction, control measure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reducing regional water pollution pressure and water quality protection of Huaihe River in Bengbu section.Key words: identification of water environmental problems; pollution pressure prediction; control measures淮河是我国最早进行水污染治理的重点河流之一,经过多年治理,淮河水质有了比较明显的改善。
淮河流域蚌埠段位于淮河中游下段,安徽省东北部,淮北平原南部,北纬32°43′~33°30′,东经116°45′~118°04′,辖龙子湖、蚌山、禹会、淮上四区和怀远、五河(部分)县。
沿淮城市水环境演变与水生态安全的研究

沿淮城市水环境演变与水生态安全的研究【摘要】:当前淮河流域水环境质量不稳定,水污染时有反弹,沿淮城市水生态安全形势严峻,已经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下,本研究主要采用理论与实证、静态与动态、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运用城市生态学研究的热点理论,开展了沿淮城市水生态系统的专题研究。
研究选择蚌埠作为案例城市,蚌埠在地理区位、经济发展与水生态环境特征等方面在沿淮城市中均具有较好的代表性。
在对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水生态系统特征的基础上,深入开展了以下几点研究,①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研究城市水环境质量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找出影响城市水环境质量变化的主要因素;②采用价值评估法评价城市水生态系统服务的总价值,来直观反映了水生态系统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③运用因子分析的方法对城市水生态安全水平进行时空演变规律的综合评价,④结合蚌埠城市生态环境现状与研究结果,提出一套科学合理的城市水生态系统可持续管理对策体系。
本研究在实证与方法研究方面均具有一定的创新性,研究结果对保护案例城市自然生态资源,维持良好水生态环境及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案例城市生态系统管理实践提供了科学依据,对沿淮城市的相关研究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丰富了淮河流域生态系统研究的内容。
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蚌埠城市水污染源特征正从以工业污染为主,逐步转变为工业、农业、生活污染多样化的复合型污染。
城市工业废水污染源主要污染物COD排放总量低于综合生活污染源,非点源污染形势严峻。
2.城市水环境的时间动态变化规律分析表明,蚌埠城市水体有机污染特征显著,水环境演变分为水质缓慢恶化(1983-1988年)、加速恶化(1989-1996年)和逐渐改善(1997-2003年)三个阶段,水质状况的变化受国家水污染防治宏观调控影响明显。
3.长时间序列的水环境质量与社会经济发展关系研究表明,工业废水排放量,即工业污染是影响城市水环境质量的主要因素,第三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对水环境的影响也非常显著。
淮河的水污染措施

淮河的水污染措施概述淮河作为中国重要的河流之一,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生态价值。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和环境问题,淮河也面临着严重的水污染问题。
为了保护淮河的水质和生态环境,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的水污染措施。
本文将针对淮河的水污染问题,介绍淮河水污染的主要来源,并详细介绍当前采取的水污染措施,包括点源污染和非点源污染的治理措施。
淮河水污染的主要来源淮河水污染的主要来源可以分为点源污染和非点源污染两类。
1. 点源污染点源污染是指可以确定其污染源头的污染物排放源,一般包括工业企业、污水处理厂、化肥厂等。
在淮河流域,存在大量的工业企业和化肥厂,它们的废水直接排放到淮河中,导致淮河水质受到严重污染。
2. 非点源污染非点源污染是指难以确定具体污染源头的污染物排放,其主要来源包括农业面源污染、城市雨水径流和固体废弃物排放等。
在淮河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是淮河水污染的主要问题之一,农田使用过量的化肥、农药,以及农业渗漏和农田灌溉引起的水土流失都会导致淮河水质受到污染。
淮河水污染措施为了减少淮河的水污染,相关部门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分别针对点源污染和非点源污染进行治理。
1. 点源污染治理措施为了控制和减少工业企业和化肥厂的废水排放,相关政府部门加强对这些企业的监管,制定了严格的排污标准,并对违法排污企业进行处罚。
此外,政府还鼓励企业进行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以实现废水达标排放。
2. 非点源污染治理措施为了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包括:•加强农业非点源污染监测和评估,制定相应的农业面源污染防治规划,并定期对农田土壤和水质进行监测;•鼓励农民科学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提供技术指导和培训,引导农民采用有机农业和绿色农业的种植方式;•推广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加强农田水利设施的规划和建设,以减少农业渗漏和农田灌溉对淮河水环境的影响;•强化农村环境管理,加大对畜禽养殖的监管力度,鼓励农民采取科学的养殖模式,减少畜禽养殖对水环境的污染。
新形势下蚌埠地区淮河水运发展分析

新形势下蚌埠地区淮河水运发展分析蚌埠地区淮河水运在中部地区能源运输、商品运输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极有助于促进蚌埠地区商品经济发展,解决长三角地区能源短缺问题,促进中部地区发展。
蚌埠港是淮河流域核心城市,新港年综合通过能力1500万吨,最大起重能力已达到40吨,同时蚌埠港地处淮河中游,毗邻合肥,西通国家重要煤炭基地,东连苏南经济发达地区。
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区位优势,2015年吞吐量达到852万吨,具有极大发展潜力。
但由于过去蚌埠港模糊的定位和发展模式、港航发展资金不足、蚌埠地区船员等流失严重等问题,蚌埠水运的发展严重受阻。
本文通过对港口及航道本身、相关企业、相关政府部门三个方面的问题进行分析。
提出在新形势下应总结并吸取发展经验,抓住机遇,提升航道水平,加快增加集装箱航线,加大水运宣传力度,加强货运信息发布,降低水运成本,加强环境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这对将蚌埠港打造成为淮河经济带的重要水运交通核心,提升蚌埠港在我国中部地区重要交通运输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标签:蚌埠;淮河水运;“十三五”規划;发展规划建议0 引言“新中国”成立初期淮河水患严重,给人民生命和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
毛主席发出“一定要把淮河治理好”的号召。
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淮河水患得到了很大的遏制。
近些年,蚌埠市发展迅速,主要经济指数增速居安徽省前列。
在“重返安徽省第一方阵”的发展战略规划下,经济又有了长足进步。
与此同时,经济的发展导致对耗能低,运量大的运输方式依赖加大,特别是在淮河水运方面,作为“千里淮河第一大港”的蚌埠港仅2015年集装箱吞吐量就达到了3300TEU(标箱),计划至2020年港口吞吐能力突破2500万吨、集装箱吞吐量50000TEU以上。
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推进交通运输低碳发展,集约节约利用资源,加强标准化、现代化运输装备和节能环保运输工具推广应用,将淮河内河高等级航道建设列为交通建设重点工程,交通运输部将淮河航道列为京杭运河与淮河水系高等级航道网“一纵、二线”布局中的一线(一纵为京杭运河,二线为淮河、沙颍河)。
淮河治理调研报告

淮河治理调研报告淮河是我国重要的河流之一,流域面积广大,同时也频繁发生洪涝灾害。
为了更好地治理淮河,保护流域生态环境,进行了淮河治理调研。
本报告主要总结了淮河治理调研的情况,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首先,调研发现淮河流域水土流失严重,导致水资源供应紧张。
由于流域内土地过度开发和河道不畅,降雨过程中的水无法迅速排出,导致洪水泛滥,同时洪水过后又缺少灌溉水。
因此,我们建议加强淮河流域的水土保持工作,减少水土流失,增加土地的利用率,并进一步规划灌溉系统,合理利用洪水资源。
其次,调研发现淮河流域存在着严重的水污染问题。
工业和农业废水的直接排放,导致河水质量严重下降,影响到人民的生活和健康。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建议加强水污染防治工作,提高废水处理技术的水平,严格控制工业和农业废水的排放标准,加大对污染企业的监管力度,并加强对流域内的农药和化肥的使用管理,减少农业源污染。
此外,调研结果还显示淮河流域植被破坏严重,生态环境恶化。
大量的森林砍伐和湿地开发,导致植被的破坏和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为了保护淮河流域的生态环境,我们建议加强植被恢复工作,进行生态修复,增加植被覆盖率,并严格管理湿地开发,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最后,我们还调研了淮河流域农村经济发展的情况。
调研结果显示,淮河流域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农民收入较少。
为了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我们建议加大对农村经济的扶持力度,鼓励农民转变经营方式,发展农业特色产业,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总之,淮河治理调研报告总结了淮河流域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的治理建议。
我们相信,在国家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淮河治理工作一定能够取得更好的成果,保护好淮河的生态环境,实现流域可持续发展。
蚌埠市洪涝旱灾害成因分析及治理措施

地面积水剧增 , 加之河 道水位猛涨 , 排 对较 小 ; 淮河 以南需水量大( 主要是城 域经济发 展和人 民生活水 平提 高 ;对保 水不及时 即造成严重 的内涝 。淮河 中 区用水 )但可开采量又极为贫乏 。 , 游河道河底 比降较缓 ,蚌埠 以下河道 呈倒 比降 , 洪水排 泄 困难 , 中 、 遇 小洪 水水位 即超 出地面 ,而且时间一般长 达 2~3 月 , 个 沿淮洼地及支流涝水受
区涝 、 渍灾 害严重 。
獬 ’ 浍河等洼地约有 2万多户 、万 8 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 ,防洪排涝治理 河 、 河 、
二是投入不足 , 排涝能力低 。 部分 功能与抗旱灌溉功能相结合 ,充分发 多人 , 群众 生活 困苦 , 迫切要求 从洼地搬 支流河道至今未治理 , 河道淤积严重 , 挥水利工程的综合效益 。
排水能力差 , 防洪除涝标准低 ; 部分低
出 。怀远县 荆 山湖 20 0 3年 实施 移 民迁
还 5 涝 灾治理按 高低水 分排 的原 则 , 建 , 有庄 台上 6 0余 户没有列入计划 。
洼 地区缺乏排涝泵站等设施 ,或已有 调整水系 ,做好干支流与 田间工程配 建议 结合新 农 村和小城镇建设 ,统一规 的排涝设施 排涝标准较低 , 年久失修 、 套 , 形成完整的排涝工程体 系。 中小河 划 ,逐步将支 流洼地和行 洪区孤岛庄 台 损 坏严 重。 面上排水治理不系统 , 工程 流治 理要结合农 田水利 基本建设 , 增 上的群众迁 出。
20 严重 , 不断垦殖 , 减少了洪 涝水滞蓄 的 过改造和新建相结合 ,提高排涝站除 性 骨 干 工 程 。工 程 建 成 后 ,0 3年 和 场所 。
涝标准 。分期分批对大型骨干排涝站 20 0 7年两次运用分洪 , 效益显著 。 进行技改和设备更新 ;通过新建排涝 怀洪新河灌区在蚌埠境 内耕地约有
淮河污染及治污困境分析(历史措施难治理分析建议)

一、淮河污染历史及现状淮河是中国第三大河流,流经河南、安徽、山东、江苏4省,流域面积27万平方公里,全长约1000公里,养育着一亿五千多万人口。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特别是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淮河水污染日趋严重,水污染事故频频发生。
从90年代后,水污染危害已成为严重制约流域内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根据实测,1993年全流域污废水排放总量为36.8亿吨/年,主要污染物质化学需氧量(COD )排放量为150.14万吨/年,已远远超出淮河的纳污能力。
[1](p19)1993年国家环保局发表的《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指出:“淮河流域水污染较重。
枯水期水质污染严重,超标河段占82%。
”淮河成为中国水污染最严重的一条河流,它直接危害到了两岸人民的生存环境和生命健康,祸及子孙。
从1994年5月24日国家宣布对淮河污染大规模治理至今已超过10年了。
据有关部门的评估,治理工作虽取得一定成效,但治理成果相当脆弱,稍有松懈污染即会反弹。
特别是2004年7月的一场暴雨引发的淮河大规模水污染团,彻底暴露了十年治污的隐忧。
根据淮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2007年5月淮河流域省界水体及主要河流水资源质量状况通报》的数据,2007年5月淮河流域47个省界断面水质综合评价结果显示,水质较好达到Ⅲ类水的断面只有9个,占19.2%;水质一般达到Ⅳ类水的断面有11个,占23.4%;水质受到污染的Ⅴ类水的断面4个,占8.5%,而水质严重污染的劣Ⅴ类水的断面竟有23个,占48.9%。
也就是说,Ⅴ类和劣Ⅴ类水质几乎占到60%。
[2](p34)可见,淮河水质并没有明显好转,与当时政府提出的“1997年污染企业达标排放,2000年淮河水体变清”的目标相差甚远。
二、政府治理政策措施回顾自1994年我国启动了淮河流域污染综合治理工程以来,国务院环委会先后8次开会研究部署淮河治污工作,淮河流域水资源保护领导小组召开了4次会议,研究解决淮河治污工作中的具体问题。
淮河水利工程河道治理方案

淮河水利工程河道治理方案一、背景淮河是中国东部重要的水系之一,是黄河的第二大支流,流经安徽、江苏、河南三省,全长1076公里,流域面积约27.51万平方公里,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灌溉水源和生态环境支撑。
然而,由于长期以来的过度开发和人类活动对河道的破坏,淮河的水质和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影响,河道治理亟待解决。
二、问题分析1.水质污染由于沿岸工业和农业的发展,淮河流域的水质受到了严重影响,水中含有大量的工业废水和农业化肥农药残留,严重影响了河道生态环境和周边居民的健康。
2.河道水位下降长期以来,淮河流域的过度开发造成了河道的水位下降现象,这不仅影响了河道的自净能力,还对沿岸农田的灌溉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
3.河道漫滩扩散由于长期疏于管理和维护,淮河河道的漫滩扩散现象严重,这不仅影响了沿岸居民的生产生活,还对河道的水流和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三、治理方案1.水质治理针对淮河流域的水质污染问题,我们将采取以下措施进行治理:(1)加强工业和农业污染源的管理,逐步减少工业废水和农业化肥农药的排放。
(2)加强河道采砂、排污和环保等治理力度,优化水质净化设施。
(3)加强对淮河水质的监测和评估,加大对水质污染的巡查和执法力度,严惩违法排放者。
2.河道生态修复为了改善淮河流域的生态环境,我们将采取以下措施进行生态修复:(1)加大对淮河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投入,加强生态环境监测和评估。
(2)逐步修复淮河流域的湿地生态系统,优化河道湿地建设。
(3)加强淮河流域的水土保持和植树造林工作,保护各类植物和动物的生态环境。
3.河道整治为了解决淮河河道水位下降和漫滩扩散的问题,我们将采取以下措施进行河道整治:(1)加大对淮河河道整治的投入,优化河道整治方案设计。
(2)加强对淮河河道的维护和管理,对河道进行定期的清淤和疏浚,确保河道的通畅。
(3)加大对淮河河道防洪和河道管理设施的建设力度,提高河道的抗洪能力和水位调节能力。
四、实施措施1.政府重视政府部门应当高度重视淮河水利工程的河道治理工作,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加大对淮河流域治理工作的投入和支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淮河流域蚌埠段水环境问题识别与污染压力分析及治理措施的研究摘要:本文阐述了淮河流域蚌埠段区域内水环境存在的问题,以水生态安全和饮用水源安全保障为目标,通过调查研究和污染压力预测分析,研究探讨治理措施,为减轻淮河流域蚌埠段区域水污染压力和保护水质安全提供参考。
关键词:水环境问题识别;污染压力预测;治理措施Abstract: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existence of Huaihe River in Bengbu section of regional water environmental problems in safety, ecological safety of water and drinking water source protection as the goal, 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pollution pressure prediction, control measure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reducing regional water pollution pressure and water quality protection of Huaihe River in Bengbu section.Key words: identification of water environmental problems; pollution pressure prediction; control measures淮河是我国最早进行水污染治理的重点河流之一,经过多年治理,淮河水质有了比较明显的改善。
淮河流域蚌埠段位于淮河中游下段,安徽省东北部,淮北平原南部,北纬32°43′~33°30′,东经116°45′~118°04′,辖龙子湖、蚌山、禹会、淮上四区和怀远、五河(部分)县。
淮河是蚌埠境内最大自然地表水,自怀远县尹家沟北的赵拐村入境,纳茨淮新河、芡河来水后,穿越荆山峡,汇涡河之水,折头向东,过蚌埠闸,向东经蚌埠市区、五河县,过浮山后在五河县东卡子出境,境内全长约147公里,其中,在蚌埠市区北岸长16.8公里,南岸长28公里,河床宽600~800米,年平均径流量263亿立方米。
除淮上区外,蚌埠市区主要位于淮河南岸,所辖怀远、五河两县则主要居于淮河北岸。
在“十五”和“十一五”流域水污染防治期间,采取了一系列治理措施,有效地遏制了淮河水污染的加剧。
但从目前情况来看,淮河流域蚌埠段水污染防治形势仍然不容乐观,一些主要支流污染比较突出;治污项目市场化程度不高,运转资金落实困难;环境违法成本低,守法意识差,执法难度大;治污体制和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理顺等,治理的预期目标尚未实现。
因此,有必要对淮河流域蚌埠段水环境综合治理进行研究探讨,制定有效措施,与整个流域水污染防治协调一致,进一步遏制和治理淮河水污染,改善水质,使其更好地为整个流域经济发展服务。
1 自然地理淮河流域蚌埠段区域主要包括:蚌埠市区(龙子湖区、蚌山区、禹会区、淮上区)、怀远县、五河县部分,境内流域面积约2120平方公里,河流主要有:淮河及左岸汇入的有黑河(蚌埠-淮南边界河道)、茨淮新河、芡河、涡河、北淝河下游等支流,右岸汇入的有独山河、天河湖(天河)、八里沟、席家沟和龙子湖(龙子河)等支流,主要蓄水洼地及湖泊有:芡河洼、天河湖、龙子湖。
淮河流域蚌埠段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与南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的过渡带,兼有两个气候带的特点。
季风显著,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光照充足,无霜期较长。
该区域属季风气候区,风向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
全年四季以东北风最多,另夏季盛行偏南风,冬季盛行偏北风。
历年平均风速每秒2.5米,相当于2级风力。
2 水资源根据统计,该区域多年(1956~2000年)平均降水量为872 mm、地表径流深为221 mm、地表径流系数为0.37,产水模数为32.22万m3/km2。
2009年该区实际地表水资源量约为4.74亿m3。
蚌埠市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为3.26亿m3,地下水资源模数15.20万m3/km2·a,可开采资源模数为9.80m3/km2·a,平均可开采系数0.645。
3 社会经济现状淮河干流蚌埠优先控制单元辖4区2县,含市区两个开发区合计57个乡镇和街道,详见表1-2。
其中,五河县城关镇紧邻怀洪新河与淮河干流之间,考虑到城关镇污水处理厂排向怀洪新河,因此不将城关镇纳入优先控制单元。
总面积5952平方公里,2012年末总人口367.81万。
4 水环境现状蚌埠市2005-2010淮河干流水质监测结果显示,淮河干流水质明显好转。
由表2-1可见,2005年至2007年均是在淮河干流新铁桥下和沫河口断面水质超标,主要超标因子是氨氮。
根据2005年-2010年全年12个月的监测数据,选用化学需氧量和氨氮两个指标来分析“十一五”水质变化趋势,见表2-1和表2-2。
表2-1 淮河干流蚌埠段化学需氧量年均变化(mg/L)表2-2 淮河干流蚌埠段氨氮年平均值(mg/L)5 环境问题识别与压力分析5.1问题识别5.1.1饮用水安全保障问题突出淮河为蚌埠市城市饮用水水源,以粪大肠菌群超标为表征的水质问题突出,饮用水安全难以保障。
监测表明,2005年至2008年饮用水源地的超标因子主要集中在氨氮、溶解氧、粪大肠菌群三项指标。
虽然随着城市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的推进,近两年饮用水源地水质明显改善,但目前生活污水治理水平不高,城镇污水处理设施普遍存在未脱氮除磷和未消毒的问题,特别是丰水期上游支流污染水团下泄对水源地安全构成潜在威胁。
在饮用水安全保障还存在以下问题:(1)受上游支流入淮污染物汇入影响较大蚌埠市饮用水源地取水口位于蚌埠闸上,距离涡河入淮口下游约2km,距离怀远县城下游约2.5km。
因此涡河入淮水质的好坏和怀远县废水排放对取水口水质影响较为明显。
(2)缺乏联动管理机制淮河流域蚌埠段区域内主要污染物排放口均位于取水口下游,因此饮用水源地水质主要受上游淮河淮南段及涡河、茨淮新河水质影响。
目前饮用水源保护区的水域和陆域管理牵涉到许多单位,属于多头管理,造成管理权限不明确,难以进行有效管理。
因此,淮河流域蚌埠段区域水安全保障既需要上下游水环境管理协调控制,更需要多部门协同管理,占在流域管理的角度,建立水源地联动管理机制势在必行。
(3)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量较低上游怀远、淮南乡镇生活污水、农村污水和雨水排放系统还不完善,村庄排水多为地表漫流,生活污水随意排放,未经处理的污水就近排人沟渠、河道、渗坑,最终流入淮河及主要支流,对水源地水质影响较大。
5.1.2水污染防治仍面临的巨大挑战(1)工业污染防治压力加大根据《蚌埠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十二五”时期蚌埠市经济预期年均增长14%以上,经济总量五年翻一番,工业主导地位将进一步突出,工业化率超过50%。
这无疑将给工业污染控制带来较大压力,如何实现工业污染物的达标排放和总量控制将成为“十二五”期间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城镇、乡镇生活污水快速增长“十二五”期间,蚌埠市将加快城镇化进程,预计城镇化率超过55%,市区人口增加到130万。
现有城镇污水处理能力已不能适应未来城镇化和工业化快速发展需要,部分无污水处理设施的工业园区其相应配套污水处理设施急需投入建设;由于配套管网建设滞后等原因,部分已建成污水处理项目不能稳定达标运行,减排效益不能充分发挥,城镇污水处理厂运行管理和配套管网建设急需进一步完善。
(3)农村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农村人居环境亟待改善,乡镇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基本空白,乡镇生活污水多通过暗渠、排水沟直排水体,对控制单元地表水影响较大。
畜禽养殖粪水无害化处理率不高,大量未经处理的废水直排沟渠或农田,污染当地水源和农田;化肥、农药的施用量较大,利用率较低,大量农药和化肥随地表径流渗入地下和流入地表水体,带来严重的面源污染问题。
5.2压力分析5.2.1工业污染新增量预测根据预测“十二五”GDP增长数据,按照单位GDP排放强度法测算,工业废水增加量为2932.9万吨,工业COD新增量为3197.2吨,工业氨氮新增量585.9吨。
(注:根据环保部《“十二五”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规划编制指南》规定的取值原则)。
5.2.2城镇生活污染预测根据预测“十二五”城镇常住人口增长数据,按照人均综合产污系数法测算,生活废水新增量为897.8万吨,COD新增量3314.1吨;根据预测“十二五”城镇常住人口增长数据,按照人均综合产污系数法测算,生活氨氮新增量354.3吨。
5.2.3农业源污染预测根据预测“十二五”各类畜禽养殖数量增长数据,按照各类畜禽排污系数测算,农业源新增量为12.4万吨,COD新增量为237吨;根据预测“十二五”各类畜禽养殖数量增长数据,按照各类畜禽排污系数测算,规模化畜禽养殖业氨氮新增量为17吨。
6 治理措施6.1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从生产源头控制污染实行强制淘汰制度,加大工业结构调整力度。
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不得新上、转移、生产和采用国家明令禁止的工艺和产品,严格控制限制类工业和产品,禁止转移或引进重污染项目,鼓励发展低污染、无污染、节水和资源综合利用的项目。
通过产业结构调整,生产工艺改造等措施,实现节能、降耗、减污、增效,有效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减轻流域内水环境压力。
按照循环经济理念调整经济发展模式和产业结构,鼓励企业实行清洁生产和工业用水循环利用,建立节水型工业。
6.2治理工业和生活污水,有效削减排污总量加快建设城镇生活污水、垃圾及固体废弃物的处置设施,以及污水处理厂的配套管网。
所有的污水处理厂要配套脱氮工艺,确保达到一级排放标准(GB 18918-2002)。
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要与供水、用水、节水与再生水利用统筹考虑。
省级以上的工业园区必须建设污水处理设施。
工业企业要在稳定达标排放的基础上进行深度治理,鼓励企业集中建设污水深度处理设施。
按流域总量控制要求发放排污许可证,把总量控制指标分解落实到污染源,实行持证排污。
6.3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提高水质达标率全面开展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核查,依法划定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根据不达标水源地实际情况,制定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实施方案。
严格依法执行排污口关停、垃圾清运处理、水产与畜禽养殖控制等各项环境管理措施,坚决取缔水源一级保护区范围内的排污口,严防养殖业污染水源,禁止有毒有害物质进入饮用水水源保护区。
6.4修复河流生态系统,有效消纳污染物协调林业、水利等部门,依法保护好区域内的林草植被、湿地和自然保护区,大力营造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减少水土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