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药性理论

合集下载

药性理论——精选推荐

药性理论——精选推荐

第四章药性理论中医学认为任何疾病的发生都是邪气作用于机体,引起正邪斗争,从而导致阴阳气血偏盛偏衰或脏腑经络机能活动失常的结果。

因此,药物治疗疾病的基本作用是恢复脏腑经络的正常生理功能,纠正阴阳气血的偏盛偏衰,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药物所以能治疗疾病,是由于药物自身具有与治疗有关的若干特性,古人称之为药性或偏性。

中药的性能主要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五个方面。

第一节四气一、概念:四气是指药物具有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又称四性。

他反映了药物对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的作用倾向,为药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气之中寓有阴阳含义,寒凉属阴,温热属阳。

寒凉与温热是两种对立的药性,其间又有程度上的差别,即温次于热,凉次于寒。

另外寒热温凉四种药性中还包括大寒、大热、微温、微寒。

平性:此外,四性之外还有平性,是指寒热温凉界限不很明显,药性和平,作用和缓,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类药物。

然而平性能否入性,自古以来争论不休,多数本草学者认为虽然不少药物属于平性,但实际上也有偏寒偏热的不同,所以平性仍未超出四气范围,因此仍称四气,而不称为五气。

二、四气的确定依据是从药物作用于人体后所发生的反应概括出来的,是同所治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对而言的。

如感受风寒,恶寒发热、流清涕、小便清长、苔薄白、脉浮紧等寒症。

当服用生姜、紫苏后,上述症状得到缓解或消除,说明生姜、紫苏的药性是温热的。

又如病人表现为高热烦渴,咽喉肿痛,舌红脉数属于热性病证,使用黄芩、板蓝根、山豆根等药物,上述症状得到缓解或消除后,便说明它们的药性是寒凉的。

综上所述:凡能治疗热症的药物,一般属寒性或凉性;凡能治疗寒症的药物,一般属热性或温性。

三、四气的作用寒凉药:清热泻火解毒,用于热证。

温热药:温中散寒回阳,用于寒证。

四、应用寒凉药用治阳热证,温热药用治阴寒证,这是临床遵循的用药原则。

因而《内经》有:“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神农本草经》有:“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的治疗原则。

论述中药药性理论及其内容

论述中药药性理论及其内容

论述中药药性理论及其内容【关键词】中药药性理论中药药性理论是祖国医药学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

几千年来,一直指导着中医临床用药和中药材生产制剂,对我国人民的医疗保健事业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探讨中药药性的理论,对于指导临床实践,发展祖国医学,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1 药性理论的基本概念古代是以“毒”来代表药物的药性。

如《淮南子.修务训》记载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是指古代劳动人民在寻找食物过程中,发现了一些有毒的植物,这些植物对人体疾病有治疗作用,因而把毒物指为临床治疗药物。

《周礼》记载“医师掌医之政令”,聚“毒物以供医事”。

可见很早以前,就把药物的毒性作为药性被临床应用。

药性一词的最早记载是《神农本草经序列》:“药性有宜丸者,宜散者,宜水煮者,宜酒渍者,宜醋渍者,宜煎膏者,也有一物兼宜者,亦有不可入汤酒者。

并随药性不得违越”。

这里是指药物适宜于制剂种类的性质。

到南北朝时期,陶弘景对药性的概念又做了全面补充。

他在《本草经集注序录》中言:“药性一物,兼主十余病者,取其偏长为本”。

因而看出药性是指药物与疗效有关的性质和性能,药性理论即是研究药物的性质、性能及其运用规律的理论。

2 药性理论的来源药性理论来源于实践经验,并将经验寓于古代哲学思想阴阳五行学说之中,使之上升为理论,与中医理论相结合,形成一个完整的药性理论体系,大体分述如下。

2.1 实践经验包括生活实践和医疗实践两个方面。

原始社会是人类在寻找食物过程中,发现有毒的植物。

如大黄生吃泻下,生吃乌头令人麻木等。

为了避免中毒,就必须辨清楚哪些是“毒物”,经过零星的分散的却是有意识的试验、观察、口尝、身受逐渐创造并积累起用药知识,这就是产生原始社会经验,从而有了“神农尝百草”以治疗疾病的传说。

2.2 古代哲学――阴阳五行学说是前人认识和解释大自然现象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事物都有阴阳即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

在宇宙中存在着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和属性,互相制约,共同促进事物运动变化,逐渐形成了古代思想,即阴阳五行学说。

中药药性学说

中药药性学说

一、中药的性能1.含义:中药性能又称药性,是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

研究中药性能的理论就是药性理论。

2.内容: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

3.中药防治疾病的基本机制:(1)药物针对病情而各具有的独特性能,称为药物的偏性。

(2)中药的作用:治疗作用,不良反应。

(3)中药性状:指药物形状、气味、滋味、质地(包括轻重、疏密、坚软、润燥)是以药物为观察对象,中药性能是依据用药后机体反应归纳出来的,是以人体为观察对象。

二、四气1.含义:又称四性,指药物具有的寒热温凉四种品性,四气之外还有平性。

2.确定依据:以用药反应为依据,以病证寒热为基准。

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一般属于寒性或凉性,如板兰根,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属于热性或温性,如附子。

3.所示效用:治疗作用和不良反应。

(1)寒凉性所示效用: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热毒作用,有伤阳助寒之害。

(2)温热性:具有温里散寒、补火助阳、温经通络、回阳救逆等作用,有伤阴助火之害。

4.阴阳属性:温热属阳,寒凉属阴。

5.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1)根据病证寒热选择相应药物,治热病投寒药,治寒病投热药。

(2)据病证寒热程度的差别选择相应药物:治亡阳欲脱,选大热附子,中寒腹痛,投温性之煨姜。

(3)寒热错杂,寒热并用。

(4)真寒假热或真热假寒者,当分别治以热药或寒药,必要时加药性相反的反佐药。

三、五味1.含义:指药物因功效不同而具有辛、甘、酸、苦、咸等味。

既是药物作用规律的概括,又是部份药物的真实的滋味。

2.确定依据:五味学说是中医归纳解释药物效能的说理工具。

(1)确定的主要依据:今之药味的确定,主以药效,参以口尝。

(2)与所治疾病的关系:功能发表行散的药多辛味,能补虚缓急的药多甘味,能敛肺涩肠的药多酸味,能降泄燥湿的药多苦味,能软坚散结的多咸味。

3.所示效用与临床应用:(1)辛:能散、能行,有发散、行气、活血作用。

临床用于治疗表证,气滞,血瘀等证。

中药的药性理论

中药的药性理论

此外,还有一类平性药,它是指寒热偏性 不明显,实际上也有偏温偏凉的不同,称 其性平是相对而言的,仍未超出四性的范 围。如党参、山药、甘草等。故四性从本 质而言,实际上是寒热二性。 (平应入性?一直有争议,但从文献记载 或临床实践来看,平性是客观存在的,故 平应入性。)

2.四气的确定及作用 (1)四气的确定 药性寒热温凉,是从药物作用于机体所发 生的反应概括出来的,是与所治疾病的寒 热性质相对应的。故药性的确定是以用药 反应为依据,病证寒热为基准。

2.药物升降浮沉趋向性的认定 气机升降出入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气 机升降出入发生障碍,机体便处于疾病状 态,产生不同的病势趋向: 向上--如呕吐、喘咳; 向下--如泄利、脱肛; 向外--如自汗、盗汗; 向内--如表证不解等。

因此,能够针对病情,改善或消除
这些病证的药物,相对说来也就分 别具有向下、向上、向内、向外的 作用趋向了。

能坚:“苦能坚”的提法源于《内经》。 《素问· 脏气法时论》:“肾欲坚,急食苦 以坚之。” 后世举知母、黄柏等苦味药用治肾阴亏虚、 相火亢盛的痿证为例,认为苦能坚阴,并 以“泻火坚阴”之理解释之。 而泻火与存阴乃属因果关系,故“存阴” 是间接作用,“泻火”才是直接作用,因 而“苦能坚阴”实与“苦能清泄”直接相 关。

2.归经理论的形成 前人在用药实践中观察到,一种药物往往 主要对某一经或某几经发生明显的作用, 而对其它经的作用较小,甚至没有作用。 同属性寒清热的药物,有的偏于清肝热, 有的偏于清胃热,有的偏于清肺热或清心 热。 反映了药物在机体产生效应的部位各有侧 重。前人将这些认识加以归纳,系统化, 便形成了归经理论。

(3)升降浮沉与炮制和配伍的关系 影响药性升降浮沉的主要因素--炮制和 配伍。 炮制: 酒炒则升,姜汁炒则散,醋炒则收敛,盐 水炒则下行。

中药药性理论

中药药性理论
药性主要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 降沉浮、有毒与无毒等方面。
药性的范围
药性的范围非常广泛,不同药物具有不同的药性特点。
药性涵盖了寒、热、温、凉“四气”以及酸、苦、甘、辛、咸“五味”、归经、毒性等方面。
药性与四气五味
四气是指寒、热、温、凉四种药 性,是药物作用性质的总概括。
五味是指酸、苦、甘、辛、咸五 种滋味,是药物作用特性的总概
06 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 方法
实验药理学方法
01
02
03
药效学研究
通过观察药物对实验动物 或离体组织的作用,了解 药物对机体的影响和作用 机制。
药代动力学研究
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 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 ,了解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和药效持久性。
安全性评价
对药物的安全性进行评估 ,包括药物的急性毒性、 长期毒性、致畸作用、致 突变作用等方面的研究。
指导药物炮制
01
通过炮制可以改变中药的药性 ,如生地黄经过炮制后变成熟 地黄,性质由寒转温,具有补 血滋阴的作用。
02
炮制还可以降低中药的毒性和 副作用,如制首乌经过炮制后 能够减少肝脏毒性,提高治疗 效果。
03
不同的炮制方法可以产生不同 的药效,如醋炒柴胡可以增强 疏肝解郁的作用,蜜炙黄芪可 以增强补气健脾的作用。
括。
四气和五味是相互关联的,药物 的四气确定了药物的治疗作用,
而五味则决定了药物的功效。
02 中药药性理论的历史沿革
药性理论的起源
神农尝百草
自古以来,中药药性理论起源于神农尝百草的传说。神农氏通过亲自尝试各种 草药,记录其功效和毒性,为后世对中药药性的认识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黄帝内经》
古代医家在长期实践中逐渐形成了《黄帝内经》这一经典著作,其中详细描述 了中药的药性理论,为后世对中药药性的系统研究奠定了基础。

中药药性理论

中药药性理论

一、概念:
是药物作用旳定位概念,即表达药物作用部位, 指药物对人体不同部位旳选择性作用,是主要性能 旳主要内容。
二、拟定根据:
脏腑学说,经络学说,药物疗效,药物特征。
三、对临床旳指导意义:
有利于临床辨证用药、有利于区别功能相同旳药 物,有利于组方配伍,指导合理用药,提升用药旳 精确性。还要注意结合其他药性。
③坚阴——或称“存阴”,即泻火存阴,用于火热亢盛, 灼伤阴液者。坚阴是泻火旳成果。苦味药经过泻火消除 了灼伤阴液旳火热之邪,使得阴液得以保存,故称之为 “坚阴”、“存阴”。与苦泄有关,而非苦味能补阴液。
5.咸味 能软——咸味有软坚散结旳作用。 治疗瘰疬、瘿瘤。
能下——咸味有泻下旳作用。便秘。
*淡味 能渗、能利——即有渗利水湿旳作 用。水湿内停所致旳水肿、小便不利等。
咸味药
化学成份:碘、钠、钾、钙、镁等无机盐成份 药理作用:治疗单纯性甲状腺肿、泻下、补益
第三节 升降浮沉
1 升降浮沉旳概念及起源 升降浮沉旳概念:
第三节 升降浮沉
一、概念: 指药物进入人体后四种不同作用趋势。升
是上升,降是下降,浮(向外)是发散、外 行,沉(向内)是收敛、固藏。 升降浮沉反应药物对人体作用旳趋向性, 是阐明药物性质旳概念之一。是药物作用旳 定向概念。 二、阴阳属性 升、浮——阳 降、沉——阴
“毒药”
广义:西汉此前,全部能治疗疾病旳药物均称为 “毒药”
狭义:当代旳毒药即为此义,指具有一定毒性旳药 物。这些药物用旳不当,就可能造成中毒。
二、中药毒性旳分级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采用大毒、有毒、小毒三类
三、中毒常见旳临床体现
有毒中药所含毒性成份有生物碱类、毒青类、毒性 蛋白类、萜与内酯类等旳不同,作用于人体不同旳 系统或器官组织如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 统、消化道等等,而引起不同旳症状。

中药学课件 第四章 药性理论

中药学课件 第四章 药性理论

第四章
药性理论
一、中药药性的含义

前人常将药物的药性称为偏性。也就是说 古人认为中药的药性就是中药的偏性。 中药的药性是中医理论对中药性质和功能 的高度概括。 药物治病的基本原理:利用药物的偏性来 纠正人体脏腑阴阳气血所发生的偏盛偏衰

疏散风热药——风热感冒/表证 清泄里热药——里热证
滋阴药——阴虚证——阴虚生内热
少阴经头痛——细辛
厥阴经头痛——川芎
第五节
毒性
一、毒性的含义

毒性是药物对机体的伤害性,是用以反映 药物安全程度的性能。 广义的毒性:即是药物偏性,凡药皆有偏 性,因此毒性具有普遍性。
《周礼》:“医师聚毒药以共医事” 张子和《儒门事亲》:“凡药有毒也,非止大毒 小毒谓之毒。甘草、苦参不可不谓之毒,久服必 有偏胜。” 张景岳《类经》:“药以治病,因毒为能,所谓 毒者,以气味之有偏也。”

二、影响毒性的因素


用量
砒霜 五加皮 关木通


药材的品种 关木通 质量 乌头 附子 采集 桑寄生 槲寄生 杜鹃花 贮存 轻粉见光析出汞 霉变产生黄曲霉素 加工炮制 朱砂 雄黄 附子 配伍 剂型与给药途径 乌头 附子 桔梗 个体差异
三、正确对待中药的毒性

目前的几种观点
认为中药是天然的药,所以中药是无毒的
确定依据

药物的真实滋味 药物的的功效
山楂

消食
甘能和

活血化瘀 辛能行
四、五味的临床意义

增强临床用药的准确性
咳喘 麻黄——辛——宣肺平喘 杏仁——苦——降肺止咳 五味子——酸——敛肺止咳 人参——甘——补益肺气
第三节

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中药药理学

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中药药理学

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中药药理学药性是药物与疗效有关性质和性能的统称。

中药药性理论主要包括四性(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以及有毒和无毒。

中药药性理论是中药理论的核心,也是中药学的主要特色,是中医药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药在长期的临床用药过程中用药经验的高度概括,是中医临床用药的重要依据。

第1节中药四性(四气)的现代研究四性是指寒、热、温、凉是四种不同的药性,实际是药物寒性与热性两种不同的性质。

是从药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概括出来的,是与所治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对应的,是中药最重要的基础理论之一,是中医处方用药的重要依据,中医治病是利用药性之偏性调整人体这偏性,从而达到阴阳之间的相对平衡,“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然而四性是否客观存在?是否有客观而有效的差别标准?四性的生理活性及物质基础是什么等问题一直为历代医家所关注,至今仍有很大争议。

中药四性理论的研究是国家基金优先资助的领域之一。

1、四性的药效学研究1.1 60年代侯灿:对72味中药分别通过抗菌、退热、抑制、兴奋作用和是否含有挥发油五个项目进行研究。

结论:寒凉药具抗菌、退热、抑制作用,认为寒凉药是能够最终改善机体热量过午剩反应状态或适应这种状态和药物。

温热药具有兴奋、刺激作用,主认为温热药能够最终改善机体热量不足的反应状态或适应这种状态和药物。

1.2 70年代梁月华从寒证或热证病人常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症状的角度进行研究临床与药理研究。

结论:温热药增强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系统功能活动;寒凉药使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系统功能活动降低。

两类药通过对植物神经功能的调节,纠正机体寒热不平衡状态。

2、四性对环核苷酸的影响结论:温热药提高cAMP水平寒凉药提高cGMP 水平3、四性对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结论:寒证病人和温热证病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及神经递质含量等研究也表明四性与中枢神经有关。

寒证模型动物和热证模型动物给予电刺激后,寒证大鼠痛阈值和惊厥阈值升高,表明中枢抑制增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性状鉴定】 呈团块状或不规则纺锤形。表面红棕色。两端各具有一个明显的根痕,露出纤 维状维管束。质坚实而重,不易折断。 切断皮部散列“云锦状花纹”(异常维管 束),中央形成层环明显,有的有木心。气微,味微苦涩。以体重、质坚实、 粉性足者为佳。
Company Logo
何首乌
❖ 【显微鉴别】块根横切面: 木栓层,含红棕色物质。在木栓层的内方和韧皮部的外侧有异常维管束,
❖ 【功效】 生首乌 截疟解毒,润肠通便。 制首乌 补益精血,固肾乌须
Company Logo
中药药性理论
❖ 中药药性理论是我国历代医家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通 过长期的临床实践不断摸索总结出来的。药性是指药物的 药效和性能,是药物性质与功能的高度概括。
❖ 把药物形成的机制及其运用规律的理论称为药性理论,包 括中药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配伍、 禁忌等
中药药性理论
2011.11.2
小组成员:徐珏华,杨郁,张溧玶,马柳青 LOGO
何首乌
❖ 【来源】本品为蓼科植物何首乌Polygonum multiflorum Thunb.的干燥块根。
❖ 【植物形态】 多年生缠绕藤本。根细长,末端成肥大的块根,外表红褐色至暗褐色。茎基 部略呈木质,中空。叶互生,具长柄,叶片狭卵形或心形,先端渐尖,基部心 形或箭形,全缘或微带波形,上面深绿色,下面浅绿色,光滑无毛。圆锥花序 ,花小,花被绿白色,果具明显的三翅。花期8-10月,果期9-11月。
Company Logo
四气的现代学研究
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
对神经系统的影 响
对机体代谢的影 响
中药四气的现代研究显示,温热药主要是兴奋机体的功能活动,寒凉 药主要是抑制机体的功能活动,使之恢复阴阳平衡,从而达到治愈疾 病的目的。
Company Logo
中药药性理论
1. 四气 2. 五味 3. 升降沉浮 4. 归经 5. 有毒与无毒
❖ 药性理论
❖ 中药理论的核心。 ❖ 以阴阳、五行、脏腑、经络、治疗法则等医学理论为础。 ❖ 中医学的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Company Logo
中药药性理论
1. 四气 2. 五味 3. 升降沉浮 4. 归经 5. 有毒与无毒
Company Logo
中药药性理论
1.四气
概念
四气的归 纳
Company Logo
五味的功效
❖甘
能补、能和、能缓,用于虚证或痉挛疼痛
补—补益诸虚
明这种药物具有温热之性。
Company Logo
四气与药物功效的关系
❖ 病理机制:“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 则寒”
❖ 用药规律:“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 四气的应用: 1.阴性寒凉药用于治疗阳证、热证,可清热、泻火、解毒、定
惊等。 2.阳性温热药用于治疗阴证、寒证,可散寒、温里、助阳等。 3.平性药根据寒热不同,配伍温热药和寒凉药。
四气与药 物功效
现代学研究
Company Logo
❖何为四气?
A.香臭腥臊 B.寒热温凉 C.酸甜苦辣
四气
Company Logo
四气的概念
❖何为四气?
▪ 又称四性。是指药物具有寒、热、温、凉四种不 同的性能特征。
▪ ——反应药物在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方 面的作用倾向。
▪ 属阴:寒、凉 ▪ 属阳:温、热 ▪ 平性药:无明显的寒热偏性
❖五味的阴阳属性?
酸、苦、甘、辛、咸、淡
▪ 阴:? ▪ 阳:?
Company Logo
五味的概念
❖何为五味?
▪ 是指药物具有酸、苦、甘、辛、咸五种不同的味道, 分属五脏而合五行
▪ “具体五味”:药物的味道,“滋味说” ▪ “抽象五味”:代表药物功能,通过观察药物的实际
疗效总结出来的,直接与药物功效相对应,“五味说”
Company Logo
何首乌
❖ 【理化鉴别】 (1)粉末 微量升华得黄色柱状或针簇状结晶, 遇碱液显红色。 (2)粉末约0.1g+10%氢氧化钠溶液10ml,煮沸3min,冷后过滤。取 滤液加盐酸使成酸性,再加等量乙醚,振摇,醚层呈黄色。分取醚层 4ml,另氨试液2ml,振摇,氨液层显红色。(检查蒽醌衍生物)
Company Logo
中药药性理论 2.五味
五味的概念
五味的功能
Company Logo
五味的概念
❖何为五味?
▪ 是指药物具有酸、苦、甘、辛、咸五种不同的味道, 分属五脏而合五行
▪ “具体五味”:药物的味道,“滋味说” ▪ “抽象五味”:代表药物功能,通过观察药物的实际
疗效总结出来的,直接与药物功效相对应,“五味说”
❖ 【含量测定】CP2010 何首乌 二苯乙烯苷: 2,3,5,4’-四羟基芪-2-O-β-D葡萄糖苷不得少于1.0% 。 结合蒽醌:以大黄素、大黄素甲醚总量计不少于0.1%。 炙首乌 游离蒽醌:以大黄素、大黄素甲醚总量计不少于0.1%
Company Logo
何首乌
❖ 【性味归经】 生首乌 甘、苦,平;归心、肝、大肠经 制首乌 甘、涩,微温;归肝、肾经。
Company Logo
四气的归纳
四气是从药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概括出来的, 与疾病的寒热性质是相对应的。
❖ 寒性或凉性药物——减轻或消除热证 ❖ 热性或温性药物——减轻或消除寒证
举例: 如石膏、知母对发口渴等热证有清热泻火的作用,表明
这种药物具有寒凉之性。 如附子、干姜对四肢厥逆等寒证有散寒助阳的作用,表
呈单个维管束或复合维管束,均为外韧型。中央维管束形成层成环状 ,导管稀少,有管胞及少数木纤维,中心为初生木质部。薄壁细胞含 有淀粉粒及草酸钙簇晶。
❖ 【成分】 蒽醌衍生物(约1.1%):大黄酚、大黄素、大黄酸、大黄素甲醚、大 黄酚蒽酮等,大黄素-8-O- β-D葡萄糖苷(益智)。 芪类:2,3,5,4’-四羟基二苯乙烯-2-O-β-D葡萄糖苷(抗衰老、降血 脂、保肝等)。 卵磷脂(3.7%)等。
❖五味的阴阳属性?
酸、苦、甘、辛、咸、淡
▪ 阴:酸、苦、咸 ▪ 阳:辛、甘、淡
Company Logo
五味的功效



药物的五味

与功效


不同的味 具有不同的作用
Company Logo
五味的功效
❖辛
能散、能行,用于表证和气滞血瘀证
散—发散表邪
如解表药中的麻黄、薄荷等
行—行气、活血
如行气药中的陈皮、香附,活血药中的桃仁、红花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