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二中2020-2021学年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 第三节 地球的演化过程 同步练习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一 (地球的演化过程)宇宙中的地球课件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课程标准
KE CHENG BIAO ZHUN
运用地质年代表等资料,简要描述地球的演化过程。
学习目标
XUE XI MU BIAO
1.了解地层和化石的概念,掌握其规律。 2.了解地质年代表。 3.熟悉地球的演化历史,掌握不同地质年代的生物特征。
内容索引
跟踪训练
山东省诸城市恐龙博物馆收藏有大量恐龙化石和恐龙蛋化石,恐龙于白垩纪晚期 灭绝。据此完成3~4题。 3.白垩纪属于 A.古生代早期 B.古生代晚期 C.中生代早期
√D.中生代晚期
解析 中生代主要包括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白垩纪属于中生代晚期,故选D。
4.恐龙繁盛的地质年代,兴盛的植物是 A.孢子植物 B.被子植物
金属矿产
_铁__、钨、锡
(3)生物的进化: ①适应陆地环境的_裸__子__植物迅速发展,中生代被称为“_裸__子__植物时代”,代表植 物主要有松柏、苏铁、_银__杏__等。这些繁茂的植物成为当时主要的_造__煤__植物。 ②_爬__行__动物极度繁盛,其中最占优势的一类就是_恐__龙__,中生代也被称为“爬行动 物时代”。 5.新生代(距今0.66亿年~今) (1)海陆格局:规模巨大的构造运动——_喜__马__拉__雅__运动,形成了_阿__尔__卑__斯__山脉、喜 马拉雅山脉、安第斯山脉等,地球上的海陆分布与现在渐趋一致。 (2)矿产:在中国古近纪和新近纪的地层中含有_煤___、油页岩、_石__油__、石膏和岩盐等 矿产。
NEIRONGSUOYIN
梳理教材 夯实基础 探究重点 提升素养 随堂演练 知识落实
梳理教材 夯实基础
SHU LI JIAO CAI HANG SHI JI CHU
青岛二中2020-2021学年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单元宇宙中的地球双基训练金卷(二)

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单元双基训练金卷地 理 (二)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选择题)本卷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登陆火星五周年之际,“好奇号”探测器确认火星上有适合生命存在的物质。
分析检测显示,取出的岩石粉末含有黏土、硫酸盐和其他对生命非常关键的矿物成分。
火星以二氧化碳为主的大气既稀薄又寒冷,下图示意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高分辨率照相机抓拍到的“公牛眼”状陨石坑。
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1.火星虽然有适合生命存在的物质,但目前仍然没有发现生命存在,其原因最可能是 A .火星体积密度较小 B .火星上没有液态水 C .火星表面温度高 D .火星上大气稀薄 2.相对于地球,火星更易遭陨石袭击,其原因是 A .火星公转速度快 B .火星更靠近小行星带 C .火星大气稀薄 D .火星的质量小北京时间2019年1月3日上午10时26分,“嫦娥四号”探测器在月球背面的艾特肯盆地中部冯・卡门撞击坑成功着陆,实现了人类探测器首次月背软着陆,开启了人类月球探测新篇章。
“嫦娥四号”背负众多的科学探索任务,其中一个任务关系着生物能否在月球生存。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嫦娥四号”发射时A .伦敦时间为1月2日2时26分B .悉尼处于夏季C .纽约正午太阳高度一年中最小D .东京昼长变短 4.“嫦娥四号”着陆区选在冯・卡门撞击坑的原因是 A .着陆区地势相对平坦 B .着陆区距离地球近 C .到达着陆区消耗的能量少 D .便于地面观测 5.“嫦娥四号”着陆后A .用于搜寻太阳系外生命B .成为月球卫星C .与月球组成天体系统D .探测月球环境2017年4月20日19点41分,中国自主研制的首艘货运飞船一天舟一号在海南省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2天后与天宫一号空间实验室交会对接并对其进行“太空加油”,9月17日16时15分,在经过近5个月的飞行后,天舟一号货运飞船按计划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完成分离。
(新教材)2020-2021学年高中鲁教版地理必修第一册课件:1.2 地球的形成与演化

A.前寒武纪
B.古生代早期
C.中生代侏罗纪时期 D.新生代第四纪时期
(3)华南虎事件曾轰动一时,导致华南虎消失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补偿训练】
海生无脊椎动物繁盛的地质年代是 ( )
A.古生代
B.中生代
C.前寒武纪
D.新生代
【解析】选A。动物群以海生无脊椎动物中的三叶虫、软体动物和棘皮动物最繁
盛。
【素养提升】 化石林国家公园位于美国亚利桑那州,公园矗立在沙漠之中形成了独具特
圈层 大气圈
水圈
形成过程
火山喷发,释放水蒸气、二氧化碳等气体
地表温度降低,气态水凝结,通过降雨形成河流、湖泊和海 洋
3.地球演化简史:
年代(百万年前) 1.8 542 3850
大事件 人类诞生 寒武纪生命大爆发 地球上生命的出现
任务小测: 2.新生的地球 ( ) A.先增温,后冷却 B.先冷却,后增温 C.较重的岩石物质固结成地壳 D.较轻的岩石物质熔融被吸进地球内部 【解析】选A。地球形成后先有大规模的火山喷发,后气温降低形成了适宜人类 居住的环境,较重的物质形成地核,较轻的物质形成地壳。
5.4亿年前至今
特征 没有_生__命__的地球 _原__始__生命的地球
充满生机的地球
任务小测:
1.盛极一时的恐龙突然从地球上完全销声匿迹的地质历史时期是 ( )
A.古生代末期
B.中生代末期
C.前寒武纪
D.新生代末期
【解析】选B。盛极一时的恐龙突然从地球上完全销声匿迹的地质历史时期是中
生代末期,为白垩纪;古生代末期是原始鱼类和古老的两栖类灭绝;前寒武纪是动
第二节 地球的形成与演化
课前自主学习
一、地球历史的记录 任务驱动:
青岛二中2020-2021学年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4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高一地理必修1课时训练:第一章第4节地球的圈层结构一、单项选择题浅层地能主要指地球浅层地表数百米内的土壤砂石和地下水所蕴藏的低温热能。
据专家测量,我国近百米内的土壤每年可采集的低温能量达1.5万亿千瓦,是我国目前发电装机容量4亿千瓦的3 750倍,而百米内地下水每年可采集的低温能量也有2亿千瓦。
由于储量大,分布普遍,被喻为“绿色聚宝盆”。
据此回答1~2题。
1.浅层地能存在的内部圈层是( )A.地壳B.地幔C.地核D.软流层2.浅层地能的主要来源最可能是( )A.地面辐射B.太阳辐射C.大气辐射D.地球内部地球表面四个圈层联系紧密,存在物质、能量交换,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读下图,回答3~4题。
3.①圈层的主要特点是( )A.连续但不规则B.由气体和悬浮物质组成C.能够进行光合作用D.由坚硬岩石组成4.关于图示圈层的正确叙述是( )A.各圈层上下平行分布B.各圈层相互渗透C.③圈层单独占有空间D.都属于地球的外部圈层下图为“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读图回答5~6题。
5.图中数码所代表的地球圈层正确的有 ( )A.①为地壳B.②为岩石圈C.③为软流层D.④为下地幔6.下列有关地球圈层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有( )A.①圈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B.②圈层的厚度陆地较海洋大C.③圈层横波不能穿过D.④圈层的物质状态为固体读某地地震波速度随深度的变化图,回答7~9题。
7.图中曲线表示的地震波是 ( )A.纵波B.横波C.纵波和横波D.无法判断8.该地莫霍界面大约位于地下 ( )A.5千米处B.17千米处C.33千米处D.2 900千米处9.在莫霍界面以下 ( )A.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都增加B.纵波传播速度下降,横波传播速度增加C.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都下降D.纵波传播速度增加,横波传播速度下降读秀丽的黄果树景观图,回答10~13题。
10.图示景观体现出的地球圈层的个数是( )A.2个B.3个C.4个D.5个11.构成该景观的主体要素属于的圈层是 ( )A.生物圈B.水圈C.岩石圈D.地壳12.在景观图中,代表自然地理系统中最活跃的圈层的要素是( )A.瀑布B.岩石C.树木花草D.大气13.该景观的形成过程,充分说明了 ( )A.图中各圈层都是连续而不规则的,且都相互联系B.图中的各圈层之间存在着物质迁移和能量转化C.图中的各圈层是独立发展变化的D.图中各圈层的内部物质运动的能量都来自太阳辐射能读我国大陆部分地壳厚度线图,回答14~15题。
2020-2021学年新教材地理必修一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二节 地球的演化过程

陆生植物出现——蕨类植物
3. 晚古生代时期形成的主要矿产是什么? 煤矿
鱼类繁盛
动物登陆
思考:
找出生物演化与地表形貌 变化的关系。
古生代泥盆纪地表景观
思考:找出生物演化与矿产形成的关系。
蕨类森林
3. 走进中生代和新生代
“一代霸主”——恐龙
“哺乳动物时代”
设计表头
要求1:尝试总结,我们从哪几个角度出发能较全 面地概括某一地质年代?并从这几个角度出发尝试概 括中生代与新生代的特点,完成下表。
中生代 新生代
要求2:找出中生代、新生代演化过程中各事象之 间的关系。
四、能力提升
学习成果展示 活动一:
运用地质年代表,简要描述地球的演化过程。
活动二:
“夸夸新生代”,用你喜欢的任何方式(可以是 绘画、标语或表演等),来夸一夸新生代的优势。
了解古地层研究的一般方法
越 年 轻
地层
化石
越 古 老
实践探究
南部山区研学实景
地质年代:寒武纪 蝙蝠虫
沉积层厚且范围广
寒 武 纪 时 期 的 原 始 海 洋 原始海洋
明显的波浪沉积地貌
科学家的推测:寒武纪的生存环境
海洋无脊椎动物时代
地 质 年 代 表
三、地球的演化史
1. 穿越太古代和元古代
新知探求
一、原始大气、海洋和陆地
思考:
原始大气、原始海洋和原始陆地是如何形成的?
你能将A、B、C三个图片排顺序吗?
A
B
C
二、地层和化石
地层:是具有时间顺序的层状岩石,是一部地 球几十亿年演变发展留下的“石头大书” 。 化石:“大书里的象形文字”。生物总是从低级向高级、从简单向复杂进化的,因此, 越古老的地层含有越低级、越简单的生物化石。
青岛二中2020-2021学年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测试题(含答案)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测试题一、单选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969年7月16日世界时13时32分,肯尼迪从天中心土星五号运载火箭托举阿波罗11号飞船奔向苍穹。
7月20日,飞船着陆器抵达月球。
1970年4月24日,中国成功发射首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映红了世界航天地图的东方。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阿波罗11号飞般发射时,北京时间为A.5:32 B.1:32 C.2:32 D.21:322.阿波罗11号飞船发射时,北京(1160E)的地方时为A.21:16 B.1:32 C.9:16 D.5:323.下列关于地月系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地月距离约为38.4万km B.火星是距离地球最近的自然天体C.空间轨道上运行的东方红一号卫星为天体D.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4.关于下图的说法正确的是( )A.P点地方时是早晨6点B.此时地球公转角速度较小C.北京昼长夜短D.南极点太阳高度为0°图12为地球局部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5.甲乙丙丁四点,自转线速度由大到小的正确顺序是A.丁丙乙甲B.甲乙丙丁C.丙乙甲丁D.大小一样6.一只气流从乙点向北运动,会向什么方向偏移?A.东B.南C.西D.北7.若选择甲地为卫星发射基地,其主要的优势条件是A.赤道地区热量充足B.充分利用地球自转线速度大的优势,节省燃料C.赤道地区地转偏向力为0,能使火箭准确把卫星送入轨道D.赤道地区经济发达,技术水平高8.读某日昏线图,ac为昏线的顶点,b为昏线的中点,昏线在地球上为西北——东南走向。
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b点太阳高度大于a、c点B.c点物体影子始终朝向正北方C.a、b、c三点可能在同一个经线圈上D.a、c两点间的最短距离不可能经过b点2017年2月10日,敦煌研究院再次提及了敦煌壁画中现存的六幅《玄奘取经图》。
右图是壁画中的一幅,身披袈裟的玄奘、人相似猴的孙悟空手牵白马……敦煌壁画以其现存规模大,保存完好的砂砾岩壁画和塑像闻名于世。
2021年高中地理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三节地球的演化过程课件中图版必修一.pptx

必备知识
自主检测
(四)中生代 1.时间:距今2.521 7亿~0.66亿年。 2.海陆演变:环太平洋地带发生燕山运动,形成了中国的地质构造轮 廓和地貌基础;出现古大西洋和古印度洋。 3.矿产:地层中含有多种矿产,煤、石油、天然气、石膏、岩盐等非 金属矿产和铁、钨、锡等金属矿产。 4.生物进化:蕨类植物逐渐衰退;裸子植物迅速发展,代表植物主要 有松柏、苏铁、银杏等,侏罗纪是重要的造煤时代;爬行动物极度 繁盛,最占优势的一类是恐龙,中生代也被称为“爬行动物时代”。
4.掌握地球的演化史,了解
并识记不同地质年代的地
壳运动、生物进化特点。
(综合思维)
必备知识
自主检测
一、原始大气、海洋和陆地 1.陆地的形成:地球诞生之初不断受到陨石撞击,使地球表面的温度 不断增加,地球上大部分的岩石处于熔融状态。随着陨石撞击的不 断减少,地球表层冷却形成原始的地壳。 2.原始大气圈的形成:地球内部的气体溢出形成了原始的大气圈;火 山喷发时释放出大量水蒸气、二氧化碳、氮、氢等气体,形成云层。 3.海洋的形成:云层凝结致雨,降落到地表的雨水汇聚到低洼地带, 形成原始海洋。
提示:死亡后遗体迅速被堆积物掩埋,后来经石化而形成。
必备知识
自主检测
3.地层单位:根据地层顺序和古生物遗体或遗迹,把地层划分为若干 大小不同的单位。各个地层单位所代表的时间称为地质时代单位。 4.地质年代表:按时代早晚顺序把地质年代进行编年,形成地质年代 表。
必备知识
自主检测
三、地球的演化史 (一)太古代 1.时间:距今25亿年以前。 2.海陆演变:岩浆喷溢活动频繁,构造运动剧烈,火山活动强烈;地表 水体分布广泛,陆地面积不大;太古代晚期形成小规模陆地。 3.矿产:太古代水体中普遍沉积了铁矿。太古代是地质历史上形成 铁矿的重要时期。 4.生物进化:早期没有生命现象;大约经过十几亿年出现了原始的生 命,主要是原始细菌;大约31亿年前蓝绿藻类已开始繁殖。太古代 地层中化石极为贫乏。
2020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三节地球的演化过程课件中图版必修第一册

A.甲
B.乙
C.丙
D.丁
01预习准备区
02主题探究区
03综合活动区
04课后检测区
科学思维 古地理环境研究的方法
研究古地理环境的主要依据是地层和化石。不同的地层含有的化石不同, 根据化石的差异可以判断古地理环境特征。相同的地层往往含有相同的化石。
[答案] (1)D (2)C
01预习准备区
02主题探究区
在地球的演化历史上,不同时期都有代表性的地质事件。据此完成 1~2
题。
1.地球上重要的成煤期有( )
①早古生代 ②晚古生代 ③中生代 ④新生代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答案 B
D.②④
解析 晚古生代和中生代都是重要的成煤时期。
、氮、氢
等气体,形成厚厚的云层。
(5)原始海洋:降落到地表的雨水汇聚到 □09 低洼 地带,原始海洋开始
形成。
01预习准备区
02主题探究区
03综合活动区
04课后检测区
1.判断正误。 (1)早期地球因陨石撞击而破碎。( × ) (2)地球诞生之初,表面全是海洋。(× )
01预习准备区
02主题探究区
03综合活动区
01预习准备区
02主题探究区
03综合活动区
04课后检测区
2.地球形成距今的地质年代,共划分为( ) A.四个代 B.12 个纪 C.五个代 D.五个代和 12 个纪 答案 C 解析 地球形成以来的地质年代共划分为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 生代和新生代,共五个代。
01预习准备区
02主题探究区
03综合活动区
01预习准备区
02主题探究区
03综合活动区
04课后检测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第三节地球的演化过程
课后篇巩固提升
基础巩固
1.裸子植物大发展时代是( )
A.太古宙
B.古生代
C.中生代
D.新生代
2.始祖鸟在进化上可能处于哪两种动物之间的过渡类型?( )
A.鸟类和哺乳动物
B.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
C.鱼类和两栖类
D.爬行动物和鸟类
,后来出现了鸟类。
3.下列有关地球演化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
A.古生代时,环太平洋沿海地区形成高大山系
B.中生代是重要的造煤时代
C.植物界经历了由海生藻类植物→陆上孢子植物→被子植物→裸子植物的演化
D.动物界经历了由爬行动物→鱼类→两栖类→哺乳动物的演化
,其成为当时重要的造煤植物。
中生代特别是侏罗纪是石炭—二叠纪之后又一个重要的造煤时代。
读下图,完成第4~5题。
4.图示中的植物是( )
A.珊瑚
B.蕨类植物
C.裸子植物
D.被子植物
5.关于图示时代地壳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南方形成劳亚古陆
B.北方有冈瓦纳古陆
C.泥盆—二叠纪发生海西运动
D.出现古大西洋和古印度洋
4题,图示中的植物是蕨类植物。
第5题,蕨类植物繁盛的时代是古生代。
古生代时,经过泥盆—二叠纪的海西运动,北方形成劳亚古陆,南方有冈瓦纳古陆。
中生代出现古大西洋和古印度洋。
5.C
6.关于生命起源与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原始大气成分中不含氧气
B.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的重要证据
C.越晚形成的地层中,成为化石的生物越低级
D.原始生命诞生的摇篮是原始海洋
,成为化石的生物越高级。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中生代(距今约2.521 7亿~0.66亿年)是显生宙第二个代,晚于古生代,早于新生代。
中生代可分为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三个纪。
由于这段时期的优势动物是爬行动物,尤其是恐龙,因此又称为“爬行动物时代”。
(1)中生代发生了哪些地壳运动?
(2)简述中生代的生物进化过程。
(3)推断中生代的气候特点。
,形成了中国的地质构造轮廓和地貌基础;蕨类植物逐渐衰退,裸子植物迅速发展起来;爬行动物极度繁盛,恐龙最占优势。
当时气候温暖湿润。
中生代环太平洋地带发生燕山运动,形成了中国的地质构造轮廓和地貌基础。
(2)蕨类植物逐渐衰退,裸子植物迅速发展起来;爬行动物极度繁盛,恐龙最占优势。
(3)由于恐龙繁盛,植物茂盛,所以当时的气候温暖湿润。
素养提升
读图,完成第1~2题。
1.图示发生的时代是( )
A.太古代
B.元古代
C.新生代
D.中生代
2.这个地质时代哪种生物曾经繁盛?( )
A.两栖类
B.蕨类植物
C.裸子植物
D.被子植物
1题,恐龙繁盛的时代出现在中生代。
第2题,中生代裸子植物繁盛。
2.C
读图,完成第3~4题。
3.如果将一本4 600页的书比作地质年代,那么地球演化历史中,占有页数最多的是( )
A.太古代
B.元古代
C.古生代
D.中生代
4.对比图甲、图乙,图乙中的序号所表示的地理事物正确的是( )
A.②时期生物以藻类为主
B.③时期恐龙灭绝
C.④时期无脊椎动物大量出现
D.⑤时期鱼类和两栖类动物出现
3题,元古代地质时代是距今25亿年到5.41亿年之间,时间跨度最大,则占有页数最多。
第4题,图乙中②时期是元古代,为藻类繁盛的时代。
4.A
5.读甲、乙两地出露地表的地层剖面图(下图),关于甲、乙两地地质作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地在1、2、3、4地质年代乃至现在地壳都一直在下沉并接受沉积
B.乙地在1、3、4地质年代乃至现在地壳都一直在下沉并接受沉积
C.甲地在1、2、3、4地质年代地壳都一直在下沉并接受沉积形成了相应的地层
D.乙地在2地质年代地壳上升并接受沉积,没能形成相应的地层
,甲、乙两地现在高出周边地区,不断被侵蚀,不会接受沉积,A、B错误;甲地出露的地层部分1、2、3、4地层完整,说明1、2、3、4地质年代地壳都一直在下沉并接受沉积,形成了相应的地层,C正确;乙地缺失2地层,可以推断乙地在2地质年代地壳上升并接受侵蚀,没能形成相应的地层,D错误。
下图为距今2万~1.5万年前(属新生代)亚洲东部海岸线位置示意图。
据此完成第6~7题。
6.图示时期,全球气候正处于( )
A.地质时期的冰期
B.历史时期的温暖期
C.地质时期的间冰期
D.历史时期的寒冷期
7.该时期为( )
A.哺乳动物时代
B.海洋藻类时代
C.爬行动物时代
D.裸子植物时代
6题,图示海岸线向东远离当前海岸,说明当时海平面较低,应当处于冰期或寒冷期。
由材料可知,图示时期属于中生代,故全球气候正处于地质时期的冰期。
第7题,新生代是哺乳动物繁盛的时代。
7.A
8.(拓展探究)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地处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交会地带的和政县是远古时代各种古脊椎动物繁衍生息的乐园,孕育了今天弥足珍贵的古脊椎动物化石群。
不同的化石群埋藏在不同的地层中。
据了解,1
000万年前的古脊椎动物化石,是研究青藏高原隆升历史及古环境、古气候的重要物质依据和信息源。
”看到这个消息,上海某中学地理小组的同学决定利用暑假前往实地考察研究一番。
在地理老师的指导下,他们给这次考察命了名,并做了大量物质上、知识上的准备工作。
(1)考察名称:与地质年代、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
(2)结合相关材料,他们绘制了一幅古生物化石地表分布示意图,并对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
①按成因分类,该区域的地下岩层多属于岩;按地质年代,该区域最老的岩层形成于代。
②三叶虫生活时期该地应为环境;恐龙繁盛时期,该地应为环境,气候、植被特点为。
(3)考察结论:根据实地考察及材料分析,他们认为迄今为止青藏高原地区地理环境经历了
环境向环境的演变;由不同化石的相对位置关系可知,地壳经历了(填“抬升”“下降”或“水平”)运动。
生物化石(2)①沉积古生②海洋陆地气候温暖湿润,植被茂密(3)海洋陆地抬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