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基因植物的应用

合集下载

基因工程的应用

基因工程的应用
基因工程的实际应用领域有: 农牧业、工业、环境、能源、医 学卫生等 应用生物:植物、动物、微生物
一、植物基因工程
转基因植(动)物:转入外源基因的植(动)物
转基因工程技术主要用于提高农作物的抗逆能 力(如抗除草剂,抗虫、抗病、抗干旱和抗盐碱 等),以及改良农作物的品质和利用植物生产药物 等方面。
1、抗虫转基因植物 2、抗病转基因植物 3、抗逆转基因植物 4、利用转基因改良植物的品质
1t水中只有10个病毒也能被DNA探针检测出来
⑵用于被污染环境的净化 通过基因工程方法怎样净化被污染的环境? 基因工程将能分解三种烃类的假单孢杆菌的基因都转移到 能分解另一种烃类的假单孢杆菌内,创造出了能同时分解 四种烃类的“超级细菌”。
有的还能吞食转化汞、镉等重金属,分解DDT等毒 害物质。
拓展视野
五、基因工程与环境保护
基因工程在环保方面有什么应用? ⑴用于环境监测。 ⑵用于被污染环境的净化。
通过基因工程方法怎样进行环境监测?
例如:用DNA探针可以检测饮用水中病毒的 含量。此方法的特点是快速、灵敏,1吨水中有 10个病毒也能检测出来。
3、基因工程与环境保护 ⑴ 环境监测: 基因工程做成的DNA探针能够十分灵敏地检 测环境中的病毒、细菌等污染。
• 神奇的芯片P24
1、提高生长速度 2、改善畜产品的品质 3、生产药物 4、作为器官移植的供体
1.用于提高动物生长速度
原因:外源生长激素基因的表达可以使转基因动物生长更快
转基因鲤鱼
2.用于改善畜产品的品质
优点:避免食物过敏、腹泻、恶心等不适
导入肠乳糖酶基因的转 基因牛分泌的乳汁中, 乳糖含量大大降低。
3.用转基因的动物生产药物
动物胰脏中 大肠杆菌 细胞 提取 人血液中 酵母菌

转基因技术在园艺植物育种上的应用

转基因技术在园艺植物育种上的应用

如何辨别转基因西红柿和非转基因西红柿
当我们去超市选购转基因食品时,面对商家癿广告语, 作为消费者,真癿能辨别吗? 特别是购买西红柿时,你真癿知道哪个是转基因癿,1. 看形状。一般癿西红柿形状有椭圆癿,和圆形癿。仅仅只 是从外形上丌一定准确,但是外形还是可以作为我们辨别 癿方法,正常情况下,椭圆形癿西红柿是转基因西红柿癿 概率高,而圆形癿西红柿就丌一定乳,可能是,可能丌是。
转基因技术 在园艺植物育种上的应用
园艺1102 王晓丽
第五节 培育耐储运品种 应用基因工程癿方法来控制果实成 熟软化,改善果实品质,获得耐储藏 癿品种,已成为果蔬采后处理中最活 跃癿研究领域。
一、技术原理
利用反义RNA技术阻断戒抑制翻译过程,戒 正反义RNA杂交降解,影响果实延熟相关基因癿 表达及其功能调控,是高效率改良果实耐储运性 状癿基因工程途径。 可应用反义基因技术,抑制果实癿多聚半乲 糖醛酸酶(PG)活性、果胶癿降解和乙烯癿合成, 迚而延缓果实癿后熟迚程,达到改良果实耐储运 性状癿目癿。
二、延缓果实后熟迚程癿主要基因
• 多聚半乲糖醛酸酶(PG)基因 • 乙烯生物合成前体1-氨基环丙烷-1-羧酸合成酶(ACC) 基因(ACS) • ACC氧化酶基因(ACO) • ACC脱氨酶基因
其中PG基因最先成功用于番茄癿反义调控。
三、方法及丼例
1. 美国科学家将PG酶反义基因导入番茄,使番茄果实癿 PG活性和果胶癿降解显著下降,仅为正常癿5%-55%, 果实发软癿速度明显减慢,从而延长乳果实癿储藏期,这 个番茄品种被定名为“Flaver Saver”,于1994年作为世 界上第一例商品化癿转基因作物获准上市。 随后,鞠戎等(1994)、叶志彪等(1996)均获得 乳PG反义cDNA克隆转化癿番茄植株,果实PG活性特异 性降低,其他特征无明显发化。

转基因技术在园艺植物育种上的应用

转基因技术在园艺植物育种上的应用
可应用反义基因技术,抑制果实的多聚半乳 糖醛酸酶(PG)活性、果胶的降解和乙烯的合成, 进而延缓果实的后熟进程,达到改良果实耐储运 性状的目的。
二、延缓果实后熟进程的主要基因
• 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G)基因 • 乙烯生物合成前体1-氨基环丙烷-1-羧酸合成酶(ACC)
基因(ACS) • ACC氧化酶基因(ACO) • ACC脱氨酶基因
4. 除果实外,反义调控还可用于花卉的保鲜。
通过导入反义ACC合成酶基因及反义ACC氧化酶基因 可阻止乙烯合成,延长花期和鲜切花寿命。Aanhane等 (1995)应用此技术培育成的转基因香石竹比正常香石 竹的观赏寿命延长了2倍。
目前,该基因已在香石竹、矮牵牛等植物中转化成功, 并且在月季、百合、天竺葵、龙胆等花卉园艺植物上成功 建立了与耐储性有关的转化体系。
6. 通过共抑制及RNAi转基因沉默创造植物雄性不育
共抑制是指外源基因的导入引起相应内源序列及其自身 表达的基因沉默现象。首先发现于矮牵牛中的CHS基因因 同源序列的共抑制而导致花色的改变。目前,共抑制导致 雄性不育和干扰花的发育过程已有不少研究。
二、基因工程雄性不育系的恢复与保持
以营养器官作为产品的作物如白菜、甘蓝,可 与正常植株(保持系)杂交获得杂交种子,直接 用于生产,而以种子或果实为产品的作物,如辣 椒,番茄等,则还需要一个恢复系。
转基因技术 在园艺植物育种上的应用
园艺1102 王晓丽
第五节 培育耐储运品种
应用基因工程的方法来控制果实成 熟软化,改善果实品质,获得耐储藏 的品种,已成为果蔬采后处理中最活 跃的研究领域。
一、技术原理
利用反义RNA技术阻断或抑制翻译过程,或 正反义RNA杂交降解,影响果实延熟相关基因的 表达及其功能调控,是高效率改良果实耐储运性 状的基因工程途径。

植物转基因的方法及在医药上的应用

植物转基因的方法及在医药上的应用

在 授 粉 后 向子 房 注 射 含 目的 基 因 的 D A溶 液 , N
利用 植物 在 开 花 、受 精过 程 中形 成 的花 粉 管通 道 , 将
外 源 D A 导入 受精 卵 细胞 ,并 进一 步地 被 整合 到受 N
体细 胞 的基 因组 中 , 来自受 精 卵 的发 育 而成 为带 转基 随
体 , 须 具 备原 生质 制备 、 养 和再 生系 统 。 但 培
() 4 花粉 管 通道 法
趋化性 地感染 大 多数 双子 叶植 物 的 受 伤部 位 , 诱 导 并
产生冠 瘿瘤或 发状根 。 癌 农杆 菌 和 发根 农杆 菌 中细 根 胞 中分 别 含 有 T 质 粒 和 彤 质 粒 ,其 上 有 一 段 T i — D A, N 农杆菌 通过 侵染 植 物 伤 口进 入 细 胞后 , 可将 T — D A插入 到植物基 因组 中 。因此 , 杆 菌 是一 种天 然 N 农 的植物 遗传转 化体系 。 人们 将 目的基 因插 入到 经过 改 造的 T D A 区 ,借助 农 杆 菌 的感 染 实 现外 源基 因 向 —N
1 几种常用 的植物 转基 因方法【 1 】
( ) 杆菌介 导法 1农 农 杆菌 介导 法是 目前 应用 最 多 且 结果 较 为理 想 、
P G是 一 种 高分 子 多 聚物 ,高 浓度 的 P G具 有 E E 极 强 的亲水 性 , 够 吸 附溶 液 中 的 自由水 分 子 , 细 能 使 胞膜 之 间 或 D A与 细胞 膜 之 间形 成 分子 桥 ,促使 相 N
源 D A被 细胞 内酶 降解 , 小 部 分 D A整 合 到核基 N 一 N 因组 中 , 可稳 定 遗传 。该 法 的主 要优 点是 利用 原 生 并 质 体本 身 具 有 摄 取 外 来 物 质 的 特异 性 导 入 外 源 目的

转基因植物的应用

转基因植物的应用

转基因植物的应用转基因植物是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将外源基因导入植物细胞中,从而改变植物的遗传性状。

转基因植物的应用范围广泛,涵盖了农业、工业、医疗和环保等多个领域。

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通过转基因技术,可以将某些有益的基因导入植物中,使其具有更高的生长速度、更大的产量或更好的品质。

例如,科学家将某种具有高产量的基因导入大豆、玉米等农作物中,使其产量大幅度提高。

抗虫、抗病和抗除草剂转基因技术还可以使植物具有抗虫、抗病和抗除草剂等特性。

例如,科学家将某种抗虫基因导入棉花中,使其能够抵抗棉铃虫的侵害,减少农药的使用量。

适应不同环境通过转基因技术,可以使植物适应不同的环境条件,如干旱、高温、盐碱等。

例如,科学家将某种耐旱基因导入小麦中,使其能够在干旱条件下正常生长。

改良植物性状转基因技术可以用来改良植物的性状,如花色、香味、口感等。

例如,科学家将某种基因导入玫瑰中,使其花朵颜色更加鲜艳。

用于生物能源转基因植物还可以用于生物能源的生产。

例如,科学家将某种能够产生生物柴油的基因导入油菜中,使其成为一种新的生物能源作物。

基因治疗研究转基因技术还可以用于基因治疗的研究。

例如,科学家将某种能够治疗某种疾病的基因导入人体细胞中,以治疗遗传性疾病或某些癌症。

医疗和工业用途转基因植物还可以用于医疗和工业用途。

例如,科学家将某种具有药用价值的基因导入植物中,从而生产出新的药物或工业原料。

环保和生态保护转基因技术还可以用于环保和生态保护。

例如,科学家将某种能够降解污染物的基因导入微生物中,使其能够净化环境中的污染物。

此外,转基因技术还可以用于生态修复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

总之,转基因植物的应用前景广阔,对于农业、工业、医疗和环保等领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在应用转基因技术时,也需要注意其潜在的风险和安全性问题,以确保其应用不会对人类和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基因工程的应用

基因工程的应用
举例 ⑴β—珠蛋白的DNA探针 → 镰刀状细胞贫血症 ⑵苯丙氨酸羧化酶基因探针 → 苯丙酮尿症
⑶白血病患者细胞中分离出的癌基因制备的DNA 探针 → 白血病
四、基因治疗曙光初照
1、基因治疗概念:
把正常基因导入病人体内,使该基因的表达 产物发挥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是治 疗遗传病的最有效的手段。 (把特定的外源基因导入有基因缺陷的细胞中, 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1.用于提高动物生长速度
原因:外源生长激素基因的表达可以使转基因动物 生长更快
转基因鲤鱼
2.用于改善畜产品的品质
将肠乳糖酶基因导入奶牛基因组,转基 因牛分泌的乳汁中乳糖的含量大大减低。
优点:
避免食物过敏、 腹泻、恶心等不适
3.用转基因的动物生产药物(重点)
(1)方法:乳腺生物反应器
注意:雌性个体才能生产药物 (2)产物: 抗凝血酶、血清白蛋白、生长激素、α-抗胰蛋白酶
思考:膀胱生物反应器和乳腺生物反应器 相比较,最大的优点是什么?
设问:为什么乳腺能成为基因药物最理想的表达场所呢?
(1)乳腺是一个外分泌器官,乳汁不进入体内循环,不会影响 转基因动物本身的生理代谢反应。 (2)从乳汁中获取目的基因产物,产量高,易提纯,表达的蛋 白质已经过充分的修饰加工,具有稳定的生物活性。 (3)从乳汁中源源不断获得目的基因的产物的同时,转基因动 物又可无限繁殖。
A、 胰岛素 C 、维生素 B、生长激素 D、红细胞生成素
2、人的糖蛋白必须经过内质网和高尔机体加工合成。通过
转基因技术,可以使人的糖蛋白基因 得以表达的受体细
胞是(
B)
B、 酵母菌 D、质粒
A、大肠杆菌 C、T4噬菌体
3.继哺乳动物乳腺发生器研发成功后,膀胱生物发生器的研究

基因工程举例

基因工程举例

基因工程举例基因工程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涉及生物学、化学、计算机科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通过对生物体的基因进行改造和调控,以实现对生物体性状的改变和优化。

基因工程在农业、医学、生物工程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下面将就基因工程的相关应用举例进行介绍。

一、农业领域1. 抗病虫害转基因作物: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将抗病虫害的基因导入到作物中,提高作物的抗病虫害能力,减少农药的使用,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2. 转基因植物的抗逆性增强: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将耐旱、耐盐等逆境相关基因导入植物中,提高植物的抗逆性,增加植物在恶劣环境下的生存能力。

3. 营养增强转基因作物: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对作物进行营养增强,例如将富含维生素A的基因导入到水稻中,生产出富含维生素A的金黄色稻米,解决了部分地区维生素A缺乏的问题。

二、医学领域1. 基因治疗:基因工程技术可以用于治疗一些遗传性疾病,例如囊性纤维化、血友病等。

通过将正常基因导入患者的细胞中,修复或替代缺陷基因,达到治疗的效果。

2. 肿瘤基因治疗:基因工程技术可以将抗肿瘤基因导入肿瘤细胞中,使肿瘤细胞失去增殖能力,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

3. 个性化医学:基因工程技术可以通过对个体基因组的分析,提供个体化的医疗方案。

例如,通过分析个体基因组中与药物代谢相关的基因,可以预测个体对某种药物的反应,从而调整药物的剂量和种类,提高治疗效果。

三、生物工程领域1. 重组蛋白的生产:基因工程技术可以将人类、动物或植物的基因导入到微生物中,使其表达出特定的蛋白质,用于医药和工业上的生产。

2. 工业菌株的改造:通过基因工程技术,改造微生物的代谢途径,使其能够高效地合成目标产物,例如生物柴油、生物塑料等。

3. 生物传感器的构建: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将特定的基因导入微生物中,使其能够对环境中的特定物质产生反应,构建具有检测功能的生物传感器,用于环境监测和生物安全等领域。

四、环境保护领域1. 生物降解材料的制备:通过基因工程技术,改造微生物的代谢途径,使其能够降解一些难以降解的有机物,用于环境污染的治理。

植物转基因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植物转基因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1 植 物 转基 因 的 方 法 . 2
转基 因增 强 植 物 抗 逆 性 : 植物 在 自然 界生 长 过 程 中易 受
植物转基 因方 法可分为生物 学、 学和物理学方法三大 外界环境 影响, 化 如旱涝、 盐碱、 强光、 寒冷 、 高温、 低温等作用于
会 表 类 。生物 学方 法有农杆 菌介导转化法 、 花粉管通道法 、 病毒 植 物 , 引起 植 物 体 内发 生 一 系 列 的 生 理 代 谢 反应 , 现 为 代 介 导 法 等 : 理 学 方 法 包 括 基 因枪 法 、显 微 注射 法 和 电激 穿 谢和 生长 的可逆性抑制,严重 时甚至 引发不可逆伤害导致整 物
因。
量研究者的重视 。例如一种转基因玉米 ,可 以通过释放一种
另 外 , 成 基 因转 化 还 需进 行 选 择 和 一 系列 的 鉴定 工 作 , 吸 引 线 虫 的化 学信 号 从 而 抵 抗 破 坏 性 的 根虫 虫 害 ,因 为 线 虫 完
有时外源 转化基因和植物中同源 的内源基 因的表达均被抑制 是 甲虫幼虫的天敌 。 e T rn s 其同事把一种来 自牛至的 T d ul g 及 i 即所谓的共抑制现象,有时外源基 因在受体原生质中的表达 ()3 E一. 1石竹烯(I 一种能吸引线虫 的化学物质) E3 C, 合成基因插入 瞬时不稳定 , 只有经过筛选和鉴定后, 能最终获得转化植物。 到 了玉 米 中 , 玉 米 有 了 自我 保 护 能 力 。 才 使
益。随着 研究的深入, 转基 因植物 的应用被不断拓 宽, 在农业 的关 系 。
上取得 巨大经济效益的 同时 , 其在医疗 、 资源 、 环境污染处理
等 方 面 的 研 究 也 吸 引 了越 来 越 多 的研 究者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转基因植物的应用
发表时间:2018-12-06T16:04:38.320Z 来源:《科技新时代》2018年10期作者:方源媛
[导读] 转基因技术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随着转基因技术的成熟,更多农业方面的问题将得到较好地解决。

昆明市第一中学云南省昆明市 650031
摘要: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作物的产量与经济命脉息息相关。

农作物生长过程中会受到各种各样的影响,目前国内农作物受到的影响主要有自然灾害、病害、虫害等时刻在威胁着它们的健康生长,减产会造成损失。

转基因技术孕育而生,高效地解决了这类问题,成为发展必然。

本文通过比较传统防治方法和转基因技术在防治的效果,运用文献阅读、资料分析等方法,从抗病、抗虫、抗除草剂三个方面对比二者,得出转基因技术相对传统防止方法优势明显的结论。

转基因技术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随着转基因技术的成熟,更多农业方面的问题将得到较好地解决。

关键词:转基因植物、抗病、抗虫、抗除草剂
1. 农作物受灾现状
农业是我国的第一产业,是生存之本。

而我国又是一个人口大国,农业则显得更为重要。

目前农业生产面临着人口不断增长和资源短缺的双重挑战。

农作物在生长过程中会受到各种自然灾害及胁迫,容易导致生产上的损失。

首先是自然灾害,由于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自然灾害也逐渐增多。

旱涝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平繁发生,别说植物,就连其他生物的生活都会遭到很大的影响。

这将成为农作物减产的一个重要因素。

往年因旱灾造成的粮食损失约200亿至250亿千克,直接经济损失约150亿至200亿元。

低温影响也不可忽视,如大气环流异常以及拉尼娜现象的出现,引发了2008年一月下旬我国南方地区的极端气候灾害,给社会经济造成了极大的损失。

[1]
其次,是病害、虫灾、某些灭生性除草剂等恶劣的环境等胁迫。

它们更加直接地对植物的生长发育造成影响。

面对这种情况,我们目前采取的措施如喷洒化学农药、喷洒除草剂等,其弊端不言而喻。

因此我们急需寻找一种高效的防治方法。

在不断寻找和探索新方法后,转基因技术——一项高效且可持续发展的新技术,其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2. 转基因植物的优势
2.1 转基因植物抗病
植物的病害种类繁多,同人类一样,在植物生长的整个阶段,都有可能遭受到病原物不同程度的侵害。

每年植物病给我国的经济、粮食作物造成的损失很大,仅番茄和烟草两种农作物的损失就超过亿元。

同样以西瓜和甜瓜为例,它们是常见的、且经济价值很高的水果,但同样遭受到病害的威胁,真菌病害尤为明显。

[2]传统的防治方法缺陷较多,无法较好地解决病害,提升农作物产量、品质。

而目前通过将病毒蛋白基因转入植物体体内,来提高农作物对病害的抵抗能力成为了一种直接有效的方法,在一些重要的农作物改良中取得了一些进展。

其次就是将病毒的外壳蛋白基因导入植物体细胞中,这能有效降低病毒的繁殖速率,达到减轻症状的目的。

中国农业科学以及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等单位合作,成功修饰和克隆了几丁质酶基因和葡萄糖氧化酶基因,将它们导入棉花,就获得了抗枯萎病和黄萎病的转基因棉花新品种。

它们的生长状况与野生型相比更加良好。

除了棉花之外,近期我国已获得马铃薯、番茄、烟草、黄瓜等作物的抗病毒转基因品种。

除此之外,抗细菌、真菌的转基因科研工作也在积极进行着。

[3]
2.2 转基因植物抗虫
虫害问题是一直困扰农业生产的重大问题。

许多植物都遭遇着虫害的威胁。

目前主要采用的是大面积喷洒农药。

这样不仅对植物、环境造成危害,而且会使害虫产生抗药性。

转基因植物也可以很好地解决这样的问题。

植物自身防治害虫,不需要化学药剂的大量喷洒,同时也避免了传统防治方法的负面影响。

说到转基因抗虫,那还得从大名鼎鼎的Bt基因说起。

在20世纪初,它首先在受病害的蚕蛾中发现,但未保存下来。

20世纪20年代起,Bt作物被大量生产来防治欧洲玉米螟。

之后人们才发现,它的杀虫活性是由形成芽孢是产生的杀虫晶体蛋决定。

这种蛋白能破坏昆虫的膜腔离子平衡,导致其停止进食而死亡。

近年来,国内外科研工作者致力于抗虫性植物的研究,在抗虫转基因育种方面取得了重大的成就。

除了刚才提到的Bt基因之外,蛋白酶抑制剂基因、昆虫毒性基因、植物凝集素基因等抗冲击因也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它们大大解决了虫害对植物的侵袭。

目前,已经批准或即将批准的转Bt基因作物在21种以上,在我国,只有转Bt基因的抗棉品种得到了商品化生产。

这样看来,转基因抗虫方法取缔了喷洒农药对人类及各种生物生存环境的破坏的不良之处。

但与此同时昆虫也在不断进化,为此,寻找新的抗虫基因成为了之后研究的重点。

[4] 2.3 转基因植物抗除草剂
近几年,杂草对农作物的影响非常巨大。

实验表明,杂草品种多,数量大,农作物因此损失严重。

如山药损失8.9%,大豆39.6%,棉花64.2%,玉米16.4%,花生80%。

[5]目前,绝大多数防治方法就是通过喷洒化学药剂除草剂是现代农业体系的重要一环,同时也是最有效、最可靠的手段。

开发抗除草剂植物是近几来的最活跃的生物技术,带来了显著的经济以及环境的效益。

最具代表性的是棉花转基因抗草甘膦作物的出现与推广。

棉田常用除草剂的机理是通过抑制植物体内的不同生理功能来导致植物体死亡。

不同的除草剂基因对植物有着不同的效果。

如:氨基酸合成抑制性除草剂是通过抑制植物体内氨基酸生成物的关键酶的分泌;光合作用抑制型除草剂是通过影响光合作用,干扰CO2的固定而抑制光合作用,与此同时产生有害分子对植物造成多重伤害等等。

但是,部分的除草剂在除去杂草的同时,对非目标植物也会造成不可挽回的影响。

于是,改良植物的基因,使它们不受抗除草剂的影响,这就是植物抗除草剂基因的重要性。

转基因抗除草剂的引入可以使事情变得简单而高效。

它们的作用机理如下:1.变化除草剂的结合位,使除草剂对它不发挥作用;2.促进除草剂分解酶的过量表达,使除草剂被迅速降解而发挥不了作用;3.区域化隔离除草剂。

目前已研究的除草剂基因有bar(PAT)、抗磺酰脲类除草剂、psbA突变基因等近20种,可以说有很大成果。

抗除草剂目前被应用到玉米、大豆、棉花、油菜、甜菜等作物中;[6]而目前已经商业化生产的转基因抗除草剂棉花有:抗草甘膦棉花、抗磺酰脲类棉花、抗草铵膦棉花等。

[7]
转基因抗除草剂有其优势所在,但也不是毫无缺点。

例如:抗除草剂转基因的安全性;抗除草剂作物本身因提高生长能力而变成超级杂草,打破生态平衡;因转基因产生的新型蛋白质对于食用其的生物,包括人在内可能含有毒素,对生物多样性造成破坏,引起食品安全
问题等等,这都需要我们去发现并进一步解决。

3.结论与展望
转基因技术前景广阔,相对传统技术有诸多优势,既能自然、直接、高效地解决各种问题,又防止了理化物质造成的大面积生态环境破坏,是一项新颖、高效的技术。

我们在农作物抗病抗虫抗倒伏方面等发现巨大,但也存在转基因过程的困难或是难以组培再生。

实验室转基因烟草易得,但应用在玉米、水稻等农作物中相对困难,组培苗成活率不高。

因其不可控性,存在食品安全问题等,还不被大众所接受。

以及转基因植物的大面积推广可能会产生超级杂草,再次消灭杂草会变得更加困难等诸如此类的问题,且目前还没有研究成果,这些都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改善。

尽管转基因工程的应用令人担忧,但总得说来,是利大于弊的。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些问题都能得到解决。

每项新技术的产生,发展路程无疑都是曲折的。

尽管其问题众多,但是随着人们的认知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如果因噎废食,无疑是最大的损失。

由此看来,转基因的发展前景是十分可观的。

参考文献
[1]俏山农.自然灾害对农作物的影响及对策.搜狐科技
[2]肖守华.西瓜、甜瓜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及转基因植株的抗病性分析[D].山东农业大学,2006.
[3]李淼,檀根甲,承何元,吴芳芳,韩翔,张成林.植物抗病性研究现状与前景展望[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2002,5:731-735
[4]宋相杰.Bt转基因抗虫植物的研究进展[J].青海畜牧兽医杂志,2017,2:55-59
[5]兰茹,桂芳.杂草对农作物产量的影响[J].河北农业科技,1981,03:33
[6]王宜林,李宏.抗除草剂转基因植物的研究现状[J].生物学通报,2005,40(4):15-17
[7]郭书巧,倪万潮,王庆南,沈新莲,束红梅,张香桂,徐鹏,巩元勇.转基因抗除草剂棉花的创制及产业化前景[J].江苏农业学报,2012,5:943-94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