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负载型酞菁用于染料废水处理
可见光光催化处理染料废水的处理方法

可见光光催化处理染料废水的处理方法可见光光催化处理染料废水的处理方法1 引言自国务院《水十条》印发以来, 水污染已作为重要的环境问题受到普遍关注.负载型TiO2光催化剂除具有氧化能力强、抗光腐蚀、光化学性能好的特点外, 还解决了粉体催化剂分离难、易失活、光透过率低等难题, 因而在废水净化处理方面备受青睐.但纯TiO2对可见光无响应, 对其进行掺杂改性, 一方面可形成电成电子或空穴捕获阱, 阻碍电子和空穴的复合, 提高光量子效率; 另一方面还可以引入掺杂能级, 减小禁带宽度, 引起可见光响应.已有研究表明, 选择合适的元素和浓度进行多元素共掺杂, 能发挥元素间的协同作用, 改性效果优于单掺杂催化剂.N掺杂使TiO2价带以上产生局部能级N2p, 可扩展TiO2的可见光响应, 但其隔离的空态也容易成为电子和空穴的复合中心(Li et al., 2011); 在金属掺杂离子中, Fe3+的优势在于其离子半径(0.064 nm)与Ti4+(0.068 nm)十分相近, 可以不破坏TiO2晶格结构而进入晶格形成浅势捕获阱, 促进电子-空穴的分离.Li等结合两者的优势, 研究发现, Fe、N可分别取代晶格中的Ti4+与O2-, 元素间的协同效应使TiO2的可见光催化性能得到明显提升.然而, Fe、N共掺杂TiO2作为当前研究的热点, 相关报道多集中在粉体催化剂, 有关膜电极制备的研究不多.并且在制备条件优化上, 特别是元素掺杂比例的选取, 大都采用单因素变量法, 未考虑各影响因素间的交互作用, 其优化结果往往不够全面.此外, 高效光催化剂必须与高效反应器强强结合, 才能完美发挥其光催化性能.鉴于此, 本文选用经济无毒的氯化铁和尿素为掺杂原料, 采用溶胶-凝胶法, 正交优化制备Fe、N共掺杂TiO2膜电极, 以此为阳极与Cu阴极组装成独具特色的高效双极液膜光催化反应器, 并利用光生电子自发迁移到Cu阴极表面与液膜中的溶解氧结合生成H2O2达到双极双效的处理效果, 可见光激发光催化处理苋菜红, 考察反应条件对处理效率的影响及电极稳定性.2 实验部分2.1 试剂与仪器试剂:钛酸四丁酯(含量≥98.5 %)、氯化铁(含量≥99.0%)、尿素(含量≥99.0 %)、无水乙醇(含量≥98%)、盐酸、硫酸、硫酸钠和。
染料废水处理技术综述

染料废水处理技术综述染料废水处理技术综述染料废水是指在染料生产、印染及相关行业中使用的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废水。
由于染料废水含有大量有机物、重金属以及其他有害物质,直接排放会对环境和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的危害。
因此,染料废水的处理成为了一个迫切的问题,同时也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近年来,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许多新的染料废水处理技术被提出和应用,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下面将对染料废水处理技术进行综述。
传统的染料废水处理技术主要包括生物处理、物化处理和综合处理等方法。
其中,生物处理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方法。
它通过利用生物菌群对有机物进行降解,将有机物转化为无机物,以达到净化水体的目的。
生物处理技术分为好氧法和厌氧法两种。
好氧法是通过给废水供给充足的氧气,使细菌能够以氧化有机物的方式进行代谢,产生二氧化碳和水。
好氧法具有操作简便、处理效果好的优点,但对氧气的需求较大,能耗较高。
相反,厌氧法则是在无氧或低氧条件下进行,细菌通过发酵代谢将废水中有机物转化为甲烷和二氧化碳等。
厌氧法节约能源,但需要较长的处理时间,对操作条件有较高的要求。
物化处理包括沉淀、吸附、氧化、还原和膜分离等方法。
沉淀是利用化学反应将废水中的悬浮物和部分溶解物沉淀下来,达到净化水体的目的。
吸附则是利用一定的吸附剂吸附废水中的有机物和重金属离子,使其从溶液中转移到吸附剂表面。
吸附具有高效、易操作、适应性广的特点。
氧化与还原则是通过给废水供给氧化剂或还原剂,使有机物发生氧化和还原反应,转化为无害物质。
而膜分离则是利用不同孔径的膜使废水中的有害物质与水分离,达到净化的目的。
综合处理则是将多种处理方法进行组合,利用不同的处理技术对染料废水进行多层次、多阶段的处理。
这种处理方法可以充分发挥各种处理技术的优点,提高处理效果,并减少环境的污染。
除了传统的染料废水处理技术,还有一些新兴的技术正在被研究和应用。
例如,光催化技术利用半导体光催化剂对废水中的有机物进行降解,具有高效、无二次污染的特点。
负载型纳米光触媒处理染料废水的研究

s o e h tu ig a t a e a b n a a r r t e te t e te f c fp o o a a y tc l i ig a 5 ℃ wa o d h w d t a s n c i t d c r o s c ri . h r a m n fe to h t c t l s a c n n t 3 0 v e sg o .
降解染料废 水( 降解效 果比氧化铝负载型光触 媒好) , 无二 次污染, 同时解决 了分离回收和重复使 用的难 题. 活性炭负载型光触 媒【 纳米 (
T0)8 %( i2 . 对活, =6 性炭负载型光触媒质 量) ] 用量 2 L 0 , 光催化 染液( g )0 f , 5 r / 3 n 0 L n 脱色率 可达 8 % 右. a i 6左 关 键 词 : 废水处理 ;纳米技术 ;负载型光触 媒;活性炭
纳 米 TO 特 有 的光催 化 特 性 , i: 已被 广泛 应 用 于空 气 净 化 和 水 处 理 领 域 .9 6年 ,rn 17 Fa k等 人 利 用 TO i
光催 化处 理废 水 中的 污染 物 取得 了效 果 . 2 米 TO 1l l纳 _ i
8 6% u ig a t e c ron i mo iz d p o o aay t【 n n — O2= 6% ( s fc r o m mo iz d p o o a sn ci a b m v bl e h t c t ls w(a o Ti ) 8. i on ma s o a b n i bl e h t c — i t ls )w i 0 g Lo a a i ote t5 g Lo y o 0 m i ay t】 t 2 / fc p ct t ra 0 m / fd e f r3 n h y
酞菁蓝生产废水的处理

酞菁蓝生产废水的处理概述酞菁蓝是一类高级有机颜料,几乎可用于所有的色材领域。
由我院承担设计的甘谷油墨厂2000t/a酞菁蓝生产线,采用捷克先进技术—连续式无溶剂法生产工艺,以苯酐、尿素、氯化亚铜等为原料,钼酸铵为催化剂,通过原料予预混、反应合成、粗品纯化、压滤干燥等工序,生产出铜酞菁精品。
在粗品铜酞菁的纯化过程中产生的滤液和冲洗水,含有大量的有害物质。
经我院设计人员与省环保协会专家组的共同研讨,最终确定了该工艺废水的处理方案。
1 废水的来源和性质废水来自粗品铜酞菁纯化过程产生的滤液和冲洗水,水量为5.7 m3/h,污染物质量浓度见表1。
2 关键因素分析从表1数据可见,废水中的氨氮含量较高,而国家标准对于排入自然水体的废水氨氮浓度要求甚为严格,不得超过15.0 mg/L。
因此,如何去除氨氮则成为本设计要解决的一个关键环节。
由于通常的生化处理法对氨氮的降解率只有70%~80%,所以单纯采用生化法处理难以达到理想效果。
如果先以其它物理方法,诸如解吸或吹脱,先将废水中的NH3吹脱,使氨氮含量降低,再采用生化法处理,可同时去除剩余的氨氮和BOD5、COD。
这样可使废水中的主要污染物指标达到排放要求。
再者,废水中含铜,铜离子能使生物酶失去活性,对生物氧化系统有毒性效应。
而且,铜价值很高,不采用铜回收工艺,会造成资源的浪费。
3 废水处理流程简述如图1所示,将纯化废水与车间排出的冲洗水(1.5 m3/h)混合后泵入一级调节池,加硫酸搅拌调节pH为4.0,进入充满铁刨花填料的置换池,停留5~6 h,可使废水中的铜离子得以置换,质量浓度降至0.5 mg/L以下,铜的去除率达98%以上。
废水自置换池进入二级调节池,向池中投加石灰乳搅拌混合均匀,调节pH为11.0左右,使废水中的氨氮主要呈游离氨(NH3)形式逸出,此时用液下泵将澄清液送入吹脱塔并向塔内鼓入空气,同时通入蒸汽,将NH3吹脱,经排气筒送至高位吸氨器吸收。
据计算,经吹脱塔吹脱去除的NH3为7.4 g/h。
《2024年染料废水处理技术综述》范文

《染料废水处理技术综述》篇一一、引言随着染料工业的快速发展,染料废水对环境的影响和治理已成为国内外环保领域的关注焦点。
染料废水因其颜色深、成分复杂、毒性大,对水生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造成潜在威胁。
因此,本文将对染料废水处理技术进行综述,以期为染料废水治理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染料废水的来源及特性染料废水主要来源于印染、纺织、化工等行业,含有大量有机物、重金属、盐分以及染料色素等。
其特性表现为:色度高、有机物含量高、pH值波动大、有毒有害物质多等。
这些特性使得染料废水成为难处理的工业废水之一。
三、染料废水处理技术1. 物理法物理法是利用物理原理对染料废水进行分离和净化的方法。
常见的物理法包括吸附法、膜分离法、沉淀法等。
吸附法利用吸附剂(如活性炭)吸附废水中的有机物和色素;膜分离法利用膜的透过性对废水进行分离和净化;沉淀法则是通过加入混凝剂使废水中的悬浮物沉淀,从而达到净化目的。
2. 化学法化学法是利用化学反应原理对染料废水中的有害物质进行转化或分解的方法。
常见的化学法包括氧化还原法、化学沉淀法等。
氧化还原法通过氧化剂或还原剂将废水中的有害物质转化为无害物质;化学沉淀法则是通过加入沉淀剂使废水中的重金属离子形成沉淀物,从而降低废水的污染程度。
3. 生物法生物法是利用微生物的新陈代谢作用对染料废水进行净化的方法。
常见的生物法包括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等。
活性污泥法利用活性污泥中的微生物吸附和降解废水中的有机物;生物膜法则是在载体上附着生物膜,利用生物膜的微生物对废水进行降解。
4. 综合处理法针对染料废水的特性,许多研究者提出了综合处理法,即将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结合使用,以提高废水的处理效果。
常见的综合处理法包括物化+生物法、多级串联处理等。
这种处理方法既能发挥各种处理方法的优点,又能相互弥补不足,从而达到更好的处理效果。
四、结论及展望通过对染料废水处理技术的综述,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处理方法具有各自的特点和适用范围。
印染废水的处理现状及研究方向文献综述

印染废水的处理现状及研究方向文献综述印染废水是指印染行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含有染料、添加剂、盐类和有机物等有害物质的废水。
由于印染过程中使用的染料和化学品种类繁多,废水的处理变得尤为复杂和困难。
印染废水的处理不仅关系到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还直接关系到人类健康和生活质量。
因此,如何高效地处理印染废水成为当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过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传统的化学物理方法(如絮凝、沉淀、过滤等)和生物处理方法(如生物膜反应器、生化反应器等)上。
然而,这些方法在处理染料类化合物的效率和效果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因此,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于运用先进的技术和方法对印染废水进行处理,以提高处理效率和达到更高的清洁度。
一种值得关注的新技术是高级氧化技术(AOPs),包括臭氧氧化、超声波氧化、UV光解等。
这些技术通过产生一系列的自由基和氧化剂来破坏有机物的化学键,从而降解和去除废水中的有害物质。
多项研究表明,AOPs技术具有高效、快速、无副产物等优点,逐渐成为处理印染废水的研究热点之一另一种新兴技术是纳米材料技术。
纳米材料具有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能够有效地吸附和降解有机染料和化学物质。
石墨烯、金纳米颗粒、氧化铁纳米颗粒等纳米材料被广泛应用于印染废水处理中,取得了良好的处理效果。
此外,纳米材料还可以与AOPs技术结合,共同发挥协同效应,进一步提高废水的处理效率。
此外,一些研究还尝试利用生物技术处理印染废水,如利用微生物和植物对废水中的有害物质进行降解和吸附。
生物吸附、生物降解和植物根系净化等方法在印染废水处理中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
总的来说,印染废水处理目前依然面临着挑战和难题,但是随着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和研究的深入,相信将会有更多高效、环保的处理方法被开发出来。
未来的研究方向可以包括结合多种技术和方法进行综合处理、探索新型纳米材料的应用、开发具有高效生物降解能力的微生物菌种等。
通过不懈的努力和创新,相信印染废水处理技术将不断得到提升,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2024年染料废水处理技术综述》范文

《染料废水处理技术综述》篇一一、引言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染料废水已成为一种重要的工业废水来源。
染料废水的处理问题,因其高色度、高化学需氧量(COD)及高毒性等特点,已成为环境保护领域的重要课题。
本文旨在全面综述染料废水处理技术的发展现状、处理方法和研究进展,为实际污水处理提供理论支持。
二、染料废水特性和影响染料废水主要由染料制造、印染等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含有大量有机物、重金属离子和其他有毒物质。
其特性主要包括高色度、高化学需氧量、生物降解性差以及含有多种有毒物质等。
这些特性使得染料废水对环境产生严重影响,如破坏水生生态系统、影响水质等。
三、染料废水处理技术发展现状染料废水处理技术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从简单的物理化学方法到复杂的生物处理方法,再到现在的综合处理技术。
目前,常见的染料废水处理方法包括物理法、化学法、生物法和综合法等。
四、染料废水处理方法1. 物理法:主要包括吸附法、膜分离法等。
吸附法利用活性炭等吸附剂吸附废水中的有机物和重金属离子;膜分离法利用膜的特殊性质实现废水的分离和净化。
2. 化学法:主要包括混凝沉淀法、氧化还原法等。
混凝沉淀法通过加入混凝剂使废水中的胶体颗粒凝聚成大颗粒,便于沉淀去除;氧化还原法通过氧化还原反应将有毒物质转化为无毒或低毒物质。
3. 生物法:主要包括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等。
活性污泥法利用微生物的生物降解作用去除废水中的有机物;生物膜法则是通过在填料表面形成的生物膜进行废水的处理。
4. 综合法:将上述各种方法结合起来,根据废水特性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处理,以提高处理效率和降低处理成本。
五、研究进展近年来,新型的染料废水处理方法得到了广泛研究,如纳米技术、电化学法、超声波处理等。
这些技术各有优缺点,但都为染料废水的处理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此外,综合处理技术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应用,如将物理法与生物法结合,以提高处理效率和降低处理成本。
六、结论染料废水处理技术发展迅速,各种处理方法各有优缺点。
印染废水处理的文献综述

印染废水处理的研究摘要:文章系统的综述了国内外针对印染废水的技术与进展,特别是近些年出现的新技术的介绍,探讨了印染废水处理的发展趋势,结合各技术的优缺点和实用性、经济型,作者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对印染废水处理的展望。
关键词:印染废水引言:印染废水组分复杂,常含有多种染料,色度深、毒性强、难降解,PH波动大、而且浓度高,废水量大,是难处理的工业废水之一。
由于化学纤维织物的发展,,使难生化降解有机物大量进入印染废水,色度的去除是印染废水处理的一大难题,旧的生化法在脱色方面一直不能令人满意。
传统的生物处理工艺已受到严重挑战。
如何选择适宜的废水处理工艺,做到运行成本既合理,污染物去除效果又好,是工程设计中的关键。
为了对印染废水处理工艺有更深入的了解,文章简要介绍印染废水的几种典型的传统处理方式,以及新型印染废水处理工艺技术,并就其优缺点进行评析和展望。
一、传统印染废水处理工艺:1 物理处理法:吸附法和混凝法吸附法可通过吸附剂去除水中的色、臭、重金属离子和有机物。
但该方法不大适用于分散染料的去除。
混凝沉淀法是对于成分复杂的染料废水,先经均化沉淀,加入适量的酸或碱中和后,再加混凝剂絮凝沉淀。
传统混凝法对疏水性染料脱色效率很高。
缺点是需随着水质变化改变投料条件,对亲水性染料的脱色效果差,COD去除率低。
2 化学处理法:化学氧化法、焚烧法化学氧化法是通过强氧化剂的氧化作用,破坏发色基团或染料分子结构,达到脱色和去除COD的目的。
焚烧法是在高温下,利用空气深度氧化处理极高浓度有机物废水的最有效手段,是最易实现工业化的方法。
目前,国内焚烧处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热回收率低,不少焚烧装置因运转费用高而不能运行。
国外先进的焚烧系统都配备废热回收和废气污染控制装置,有利于降低能耗和消除二次污染。
3 生物处理法废水生化处理是利用微生物的代谢作用分解废水中有机物的处理方法。
生化法操作简单, 运行费用低, 无二次污染的优点, 在印染废水的处理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负载型酞菁用于染料废水处理
1.引言
染料废水是指生产生活中用苯、甲苯及萘等为原料经硝化、碘化生产中间体,然后再进行重氮化、偶合及硫化反应制造染料、颜料生产过程中排出的废水。
由于生产的染料、颜料及其中间体种类复杂繁多,废水的性质各有不同。
主要包括:预处理阶段排放的退浆、煮炼、漂白、丝光废水;染色阶段排放的染色废水;印花阶段排放的印花废水和皂洗废水;整理阶段排放的整理废水。
2.染料废水的特点
染料企业生产的产品各种各样,除了织造方法不同外纤维成分也发生了较大变化,特别是近年来化学纤维的快速发展,各类天然纤维与化学纤维混纺产品不断增加,即使同一企业其产品成分变化也比较大,因而其生产过程中排放的废水水质也经常处于变化之中。
一般来说,天然纤维产品染料过程中排放的废水水质可生物降解性较好,天然纤维与化学纤维混纺产品排放的废水水质可生物降解性稍差,而纯化学纤维产品排放的废水水质可生物降解性则最差。
主要是生产加工过程中使用的浆料和染料不同以及对纤维的不同前处理工艺导致。
总而言之,染料废水具有色度大、有机物含量高,水质变化大,pH值变化大,水温水量变化大等特点。
3.染料废水的危害
染料废水排入天然水体后,废水的水温就会升高,通常为30~40℃,有时可达50℃以上,且水中大量有机物会迅速消耗水体中的溶解氧,使河流因缺氧产生厌氧型分解,释放出的硫化氢又进一步消耗水体中的溶解氧,使水体中溶解氧大幅度下降。
废水中总磷、总氮含量增高,排放后使水体富营养化。
漂白废水中的游离氯可能破坏或降低河流的自净能力。
重金属一般会形成污泥,危害水中动植物的生长。
染色废水使河水变色,严重破坏水体的生态链,同时也大大降低了水体的经济价值。
在染料生产过程中,每生产1吨染料,要随废水损失2%的产品。
而在印染过程中损失量更大,为所用染料的只有10%左右。
染料废水中含有的苯环基、偶氮基等基团的染料很容易导致人体得患膀胱癌。
废水中残存的染料组分,即使浓度很低,排入水体亦会造成水体透光率的降低,而最终将导致水体生态系统的破坏。
全世界每年以废物形式排入环境的染料约6万吨,特别是含有机染料污水具有水量大、分布面广、水质变化大、有机毒物含量高、成分复杂以及难降解等特点,对水生生态系统及其边界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如果染料废水不经过处理,任意排放,废水直接流入河流
湖泊等,其毒性会导致大量水生生物死亡甚至灭绝。
如果周边居民使用被污染的地表水作为生活用水,会危害身体健康,重者死亡。
废水中的有毒有害物质会被动植物的摄食和吸收作用残留在体内,而后通过食物链到达人体内,对人体造成危害。
4.染料废水的处理方法
染料废水是成分比较复杂的有机废水,处理的主要对象有易降解的有机物、不易生物降解的有机物、碱度、染料色素以及少量的有毒物质。
染料废水的方法也有很多种,包括吸附法、电解法、化学混凝法、生物处理法、Fenton法、膜分离法、氧化法等等。
吸附法可以有效的去除废水中含有的各种剧毒和难降解的污染物,经过处理的水质比较稳定,不会出现二次污染,所以吸附法在废水处理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是物理处理染料废水法中应用最多的一种;生物处理法在染料废水的处理工艺中也较为常见,一般采用投菌法、厌氧及好氧工艺;混凝法的主要优点是工艺流程比较简单、操作管理方便、设备投资低廉、占地面积少、对染料脱色效率比较高;缺点是运费比较高,泥渣多而且脱水困难;电解法作为废水处理的一种有效手段,早就得到实际应用。
本文是以4-硝基邻苯二甲酸、尿素、氯化锌为原料,以钼酸铵为催化剂,生成四硝基锌酞菁,通过实验制得四氨基锌酞菁。
将金属锌酞菁负载到纤维素表面上,制备得到了金属锌酞菁纤维素膜,考察了其在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及染料初始浓度不同时对染料废水的催化氧化处理效果。
参考文献
[1] 殷焕顺, 邓建成, 周燕. 金属酞菁的固相法合成[J]. 染料与染色, 2004, 41(3): 150-152.
[2] 佘远斌, 杨锦宗. 酞菁类催化剂的研究进展[J].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1998, 4(2): 115-120.
[3] 付蕾, 袁新强, 陈立贵. 固相法合成铜酞菁及热稳定性分析[J]. 化工新型材料, 2008, 35(5): 53-54.
[4] 殷焕顺, 邓建成, 向能军, 刘黎, 金属酞菁羧酸衍生物的固相法合成[J]. 染料与染色, 2006, 43(3):
17-19.
[5] 黄应平. 金属酞菁化合物的合成及其在分析中的应用[J]. 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 23(2):
181-185.
[6] 黄金陵, 彭亦如, 陈耐生. 金属酞菁配合物结构研究的一些谱学方法[J].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01, 21(1): 1-6.
[7] 潘恩盈, 肖佳民, 梁福沛. 四羧酸酞菁钴及铁配合物的合成[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3, 11(1): 57-60.
[8] 张英菊, 潘玉珍, 孟凡民. 四叔丁基金属酞菁化合物的合成[J]. 染料工业, 2001, 38(5): 34-36.
[9] 桃李, 史成武, 胡惠蓉, 赵靖华, 李兵. 酞菁钴的合成、性能及应用研究[J].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
然科学版), 2009, 32(6): 829-832.
[10] 朱建国, 朱晓红, 焦锐, 王英. 金属酞菁钴的合成及其表征[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 32(2): 238-240.
[11] Y. Imanishi, S. Hattori, and A. Kakuta et al. [J]. Phys. Rev. Lett, 1993, 71(13): 2098-2101.
[12] 陈发普等. 水溶性酞菁化合物的合成[J]. 有机化学, 1990(10): 550-553.
[13] 赵红磊, 徐宝财. 酞菁类化合物的开发及应用[J]. 化学教育, 2000(1): 1-3.
[14] 桃李, 史成武, 胡惠蓉, 赵靖华, 李兵. 酞菁钴的合成、性能及应用研究[J].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9, 32(6): 829-832.
[15] B. N. Achar, K. S. Lokesh. Studies on tetra-amine phthalocyanines[J]. Journal of organometallic
chemistry , 2004, 45(7): 3358-3361.
[16] 刘向宏, 韩笑非. 铜酞著的生产工艺及进展[J]. 沈阳化工, 1996(2): 35-38.
[17] LucasMS, AmaralC, SampaioA, etal. Biodegradation of the diazo dye Reacvtive Black 5 by a wild
isolate of Candida oleophila[J]. Enzyme and Microbial Technology, 2006(39): 51-55.
[18] 王俊东, 黄金陵, 陈耐生. 取代酞菁金属配合物的结构研究进展[J]. 结构化学, 2004, 23(9):
1035-1043.
[19] 潘恩盈, 肖佳民, 梁福沛. 四梭酸酞著钻及铁配合物的合成[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3, 11(1): 57-60.
[20] LEZNOFFEC, LEVER AB. [J]. Phthalocyanine Properties. NYVCH, 1989, 80: 129.
[21] Mittal A, Mittal J,Kurup l. Batch and bulk removal of hazardous dye, indigo carmine from wastewater
through adsorption[J]. Hazardous Materials, 2006, 137(1): 591-602.
[22] 彭会清, 许开. 印染废水处理方法进展与述评[J]. 南方冶金学院学报, 2003. 7(4): 57-61.
[23] 王斌, 管玉江, 杨卫身. 电氧化还原法处理染料废水的研究进展[J]. 电氧化还原法处理染料废
水的研究进展, 2005. 11(11): 4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