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榆树下的欲望_创作背后

合集下载

榆树下的欲望读后感

榆树下的欲望读后感

《榆树下的欲望》读后感《榆树下的欲望》是一部由陈忠实所著的长篇小说,以农村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富有戏剧性的故事。

这部小说通过揭示人性的弱点和欲望的冲动,以及社会环境对个体行为的影响,向读者展示了一个道德与欲望、人性与利益的较量。

小说以榆树为象征,展示了农村社会的现实困境。

榆树是农村地方的象征,它承载着人们对家园的向往和赞颂。

然而,在小说中,榆树却成为了一个欲望的象征。

故事中的主要角色王朝阳,一个村庄的平凡农民,因为对榆树的渴望而展开了一系列与欲望和道德的斗争。

从小说的开篇,便可以感受到主角王朝阳对榆树的渴望。

榆树的存在代表着权利、财富和荣耀。

而对于一个平凡的农民家庭来说,这样的事物无疑是一种诱惑和欲望。

然而,正因为对榆树的欲望,王朝阳开始了一系列的努力和冒险。

小说通过描写王朝阳的努力,展示了他对欲望的追求和犯罪倾向。

在他得知榆树的价值后,他不惜代价地去追求这个欲望。

他抛弃了家庭责任,背离了道德底线,最终陷入了罪恶的深渊。

在追求榆树的过程中,王朝阳逐渐变得疯狂和冷漠,失去了亲情和友情的触感。

与此同时,小说也通过王朝阳的经历,探索了社会和环境对人性行为的影响。

王朝阳作为一个普通农民,在现实生活中深受社会压力的影响,以及对功名利禄的渴望,使得他逐渐丧失了理智。

他在社会的冷漠和现实的无情中变得狡诈和无情。

小说通过这些方式,揭示了社会环境对人性的影响及其所产生的后果。

通过《榆树下的欲望》,陈忠实用朴素的语言和细腻的笔触,展示了农村社会中的人性与欲望的冲突。

他将现实中的欲望与农村的人文底蕴相结合,使得故事更加具有代表性。

小说中既有个人欲望的挣扎,也有社会环境的压力,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对人性深度思考的空间。

同时,《榆树下的欲望》也给予了读者不少启示。

我们从中可以看到,欲望的追求并非是一条通向成功的捷径,相反,它可能导致无尽的灾难和痛苦。

作为人,我们应该明辨是非,坚守道德底线,不被欲望所驱使。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找到内心的宁静和幸福。

《榆树下的欲望》的悲剧与人性

《榆树下的欲望》的悲剧与人性

《榆树下的欲望》的悲剧启示作用摘要:《榆树下的欲望》是美国戏剧之父尤金·奥尼尔中期作品之一,描写了普通人在物欲与情欲的纠葛下产生的悲剧故事,反映了奥尼尔对人性独到的见解。

本文试图通过抽丝剥茧,重新审视作品中的丰富世界,以图获得新的发现。

关键词:榆树下的欲望;悲剧;人性尤金·奥尼尔(1888—1953)是著名的悲剧作家,是美国戏剧的缔造者。

《榆树下的欲望》是尤金·奥尼尔的中期作品。

这部戏剧中自然地叙述了一出古希腊悲剧和现代心理分析结合的家庭伦理悲剧。

讲述农场主凯伯特一家的故事,这是一个非常态下的家庭,为了各自心中的欲望,而导致兄弟反目,父子相残,通奸乱伦等一系列悲剧发生。

这出对金钱和性赤裸裸的欲望的现实悲剧不仅单纯的展示美国物质文明发展背后的残酷性和人类精神的堕落,更展现了悲剧的净化作用。

一、悲剧的净化作用当代学者余秋雨曾说到,悲剧乃是最深沉的文学。

早在古希腊,悲剧就是诸文体中的第一宝座。

那时我们就有三大悲剧作家埃斯库累斯、索福克勒斯和欧里皮德斯,到了十七世纪莎士比亚用其动人心魄的悲剧作品成为了世界文豪,近代的伏尔泰、雨果以至现代的尤金·奥尼尔都对悲剧做出了独到的精神阐释[1]。

我国知名学者朱光潜在他的《悲剧的理学》中提到:“悲剧向来被认为是最高的文学形式,取得杰出成就的悲剧家也是人间最伟大的天才。

”[2]“真正的悲剧是不仅能激起我们的悲伤,同情和同感,甚至还有思慎;还能给我们带来知识或启迪…激起一种升华了的意识,使我们意识到剧中人应该是怎样。

”[3]即是说预示事情应当是什么样子的是剧作者的责任之一。

因为,只因到得到希望而错失才能称之为悲剧。

悲剧作家把这样的错失呈现给观众,为的是激发观众思考。

“我们是谁,我们是什么样的人,我们必须是什么样的人——或者我们应当争取成为什么样的人。

”[4]面对他人悲剧而产生了自我的恐惧和深沉的反思,正是悲剧作家所希望的结果。

这是一种升华,也是一种净化。

《榆树下的欲望》——悲剧致因述评

《榆树下的欲望》——悲剧致因述评

最 下 来 。 三 任 妻 子 爱 碧 之 所 以愿 意 嫁 绘年 龄 上 足 以做 自己父 亲 的凯 勃 他温暖和依托 。老 卡伯特 的禁欲主义 以及对妻子 内心需 求的漠视, 第 特 , 全 是 为 了 将 田庄 据 为 己有 。故 事 主要 描 写 了伊 本 和 爱 碧 出 于 各 终 成 为 把 她 推 向 道 德 深 渊 的 黑 手 。 完 伊 本 和 爱 碧 年 龄 相 当, 方 是 缺 少男 人 爱抚 年 轻 妩 媚 的 新 婚 少 妇 , 一 自不 可 告 人 的 目的 而 互 相 利 用 , 们 从彼 此 仇 恨 到 相 互 理 解 , 至 陷入 他 直
维普资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科技信息
。高校讲坛 o
S IN E&T C N L G F R A I N CE C E H O O Y N O M TO I
20 0 8年
第9 期
《 榆树下的欲望》
悲剧 致 因述 评
吴 丹 ’ 李 晶晶 郑 州 4 1 9 ;. 州航 空工 业管 理学 院 5 1 1 2郑
尔 戏 剧 创 作 的 最 高 成 就 , 在 于 它 的 宏 伟 悲 剧 色 彩 , 及 悲 剧 色 彩折 射 就 以
婚后 他 只 把 年 轻 貌 美 儿 子 以继 承 家 业 。 第 一 任 妻 子 留下 的两 个 儿 子 西 蒙 和 彼 得 , 继 承 田 私 欲 竟 然 娶 了小 自己 四 十 岁 的漂 亮 女 人 做 妻子 , 在 为 为 他 庄 的希 望 破 灭 后 , 赴 加 利 福 尼 亚 “ 金 ”以 实 现 他 们 的发 财 梦 。/ L 的 妻 子 作 为 为 农 庄 劳 作 的 劳 动 力 , 了 农 场 , 了金 钱 , 每 日每 夜 辛 远 淘 , bJ 他 只 子 伊 本 是 第 二 任 妻 子 所 生 , 替 死 去 的母 亲 复仇 , 为 占有 田庄 而 留 了 勤 劳 作 , 甚 至 宁愿 舍 弃 妻 子 而抱 着 农 场 的奶 牛入 睡 , 有 母 牛 才 能 给 为 也

《榆树下的欲望》的悲剧根源

《榆树下的欲望》的悲剧根源

教徒 的生活 方式 多为苦行僧般 的拼 命劳作 以及 服从上帝
物的人性 剖析 , 尔揭 示 出清教 思想 、 能和欲 念是他 奥尼 本
们人性异 化 、 人格分裂 的根本 原因。 悲 剧 成 因

并企求得到灵魂 的解脱 。这 些背景 因素是 导致 《 剧悲 榆》 剧 的社会历 史根 源 。
2 1年 9月 01
滁 州 I职 业 技 术 学 院 学 报
JU N L F E O R A U H UV C T A OC O E H IA O L G
S p2 1 e .0 1
第十卷第 3 期
Vo.0 No3 1 . 1
动所得 的成 果理解为上 帝对 自己的恩惠和挑选 。 因此 , 清
案深 恶痛 绝 , 是 , 但 他对 现代社 会 的犀 利解 剖 , 对现 代人 类精 神领域 的深入探索 ,对现代 悲剧产 生 的根源 及其表 现形式 的敏锐洞 察 . 疑会给 我们 以巨大 的启迪 。 无 在奥尼
尔 的中期 作 品中 ,榆 树 下 的欲 望》 以下简称 “榆 》 ” 《 ( 《 剧 ) 可谓 是探 索现代 人类精神 悲剧根源 的杰 作 。 《 剧给我们 展现 了一 场极致 的人性 悲剧 。剧 中悲 榆》
作者简介: 刘礼佑 (95 )男, 16- , 安徽太湖中学高级教师, 究方向: 美文 学, 研 英 英语教学法。 马可云 (95 )男, 16一 , 绍兴文理 学院外国语 学院副教授 , 士, 硕 研究方 向: 文学翻译, 英美文学, 文体 学。
・ 9・ 3
文学 与报刊研 究
《 榆树下的欲 望》 的悲剧根源
( ) 人 原 因 二 个

( ) 会 原 因 一 社

欲望的背后——浅析戏剧《榆树下的欲望》

欲望的背后——浅析戏剧《榆树下的欲望》
制 的欲 望 。
关键词 :欲 望;悲剧 ;人 性复 归;希望
中 图分 类 号 :I 0 . 63 1 文 献 标 志码 :A 文 章 编 号 :17 -49 2 1 ) 5 0 10 6 25 0 ( 0 0 0 - 8 -2 0
尤金 ・ 尼尔 是美 国现代 著名 的剧作 家 。他 曾 奥 四次 获得普 利 策 奖 ,并 于 13 9 6年 荣 获 诺 贝尔 文学 奖 ,在 美 国戏剧 史上 享有 崇高 的地 位 。他使 美 国有 了真正 属 于 自己 的戏 剧 ,并 使美 国戏剧 成 为世 界戏 剧舞 台的 重要组 成部 分 。《 榆树 下 的欲 望 》 是 作 者 早 期 的 现 实 主 义 杰 作 ,是 一 部 三 幕 的 悲 剧 。 于 12 9 4年 1 1月 1 1日在 格 林 威 治 村 剧 院首 演 。尤 金
收 稿 日期 :2 0 .20 09 1- 4
在 对农 庄 的争 夺 中 ,人 物 的物质 欲望 与情 感 欲 望又都 交织 在一 起 ,纠缠不 清 。每个 人物 都对 农庄 表现 了极其 贪婪 的 占有 欲 。农场 主老 卡波 特极 度 的 自私 和吝啬 ,剧 作 家奥 尼尔 在原 始 的构思 中对 他是 这样进 行描 述 的— — 爱 土地 ,竞 至心 如铁 石 。他认 为农庄 是 自己一 砖 一瓦 在乱 石 中建起来 的 ,所 以他 拥 有绝对 的 占有 权 。他对 农 庄有 着深厚 的感 情 ,这 种感 情胜 过 了他 其 他 一 切 的感 情 ,包 括 父 子 之 情 , 夫 妻之情 。这种 强烈 的 占有 欲驱使 他想 长久 的霸 占 农庄 ,至 死 也 不 想 留 给任 何 人 ,而 是 想 “ 我 临 在 死 的时候 ,我 会放 一 把火 ,看着 它烧掉 —— 这 幢房 子 ,这儿 的每一个 麦 穗儿 ,每一棵 树 ,直 到最后 一 根草 …… ” 这 种 自私铸 成 了卡 波 特 虽 然 有 三 任 妻 子 和三个 儿子 却也 依 然孤 独终 身 。而对 卡波 特 的新 婚妻 子艾 比来 说 ,嫁 给 大 自己 4 0岁 的卡 波 特 的 目 的也 很 明确 ,一方 面是 要 继 承农庄 这笔 财产 ,另 一 方 面也是 为 了拥有 一个 属 于 自己的家 。艾 比的早 年 生活艰 辛 ,她 曾不 无 真诚 的 向伊本述 说 她 的不幸 身 世 ,“ 直是 在 给别人 干 活 ,从来 没有 给 自己 的家 一 干活 ” ,她 对 家 有 着 强 烈 的 欲 望 ,希 望 得 到 归 属 感 。所 以 在 她 一 开 始 来 到 农 庄 的 时 候 ,就 表 示 “ !真美— — 美极 了 !我 不 相 信 这 是 我 的 …… 一 家 个女人 是得 要 个 家 ” ,她 还 一 再 强 调 “ 的 农 庄 , 我 我的床 ” 。在 她 的声 音 中有 一 种 主 宰一 切 的 力 量 , 而艾 比人生 幸福 和 痛苦 的根 源都 恰 恰来 自 “ 的” 我 这 两个 字 。她 的这 种 占有 欲 望是 赤裸 裸 的 ,不 加掩 饰 的 ,在她 开 始几 次与伊 本 的对话 中毫不 避讳 地 承 认 了要 与伊 本争 夺农 庄 的继 承权 。而 卡波 特 的小儿 子伊 本对 农 庄 的态度 是矛 盾 的 ,有恨更 有 爱 。他想 逃 避农 庄 的苦活 、束 缚 和艰辛 。但更 是从 始至 终都 在 觊觎 着父 亲 的农庄 。可 以说伊 本对 父亲 卡波 特 的

浅析美国“戏剧之父”尤金·奥尼尔的《榆树下的欲望》

浅析美国“戏剧之父”尤金·奥尼尔的《榆树下的欲望》

格中的悲剧 色彩可 以带给人 一种崇高 感,可 以净化人 的
心灵 ,让读 者和观众 更深刻地 感受 当时历史背景 下人物
内 心 的苦 如 ,
家庭 内部矛 盾 ,反 映了在金钱 占统治地 位 的资本主义 社 会 中 人 与 人 的 真 实情 感 和 人 性 被 压 抑 的 现 状 , 人 们 在 物
欲 横 流 的社 会 中 ,心 灵 被 扭 曲变 异 , 而 内心 的 欲 望 使 得

爱蓓为 了向伊本证 明 自己的爱,宁可 自己杀死 儿子 ,以
表 明 真 心 , 在 面 对 法 律 的 制 裁 时 ,其 依 然 毫 无 后 悔 之 意 , 而 伊 本 也 在 最 后 选 择 与 爱 蓓 一 起 承 担 罪 责 。当 他 们 面 对 毁灭时 ,一 度沉沦 的人性却被 作者彰显 出 了崇 高、悲壮 的色 彩 。 除 此 之 外 , 尤 金 ・ 奥 尼 尔 在 其 创 作 中还 继 承 了古
发生 了变化 ,人们不 再愿意恪 守清教徒式 的严格 的生活 信条 ,加之 ,该 时期 的加利福 尼亚州淘金 热使得越 来越
多 的 人 试 图 冲 击 传 统 、守 旧的 家 庭 宗 教 理 念 ,追 求 自由 、 理想 的生活 。尤 金 ・ 奥 尼 尔 曾 指 出 , 人 们 大 都 没 有 理 解
尤金・ 奥尼尔 被誉为美 国的 “ 戏剧之 父 ” ,作为美 国 现 代戏 剧 的奠 基人 ,其 曾多次 获得 美 国普利策 戏剧 奖 , 并成为美国历史上至今唯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剧作家 。 在 其创作 的作品 中,都 包含 了浓 厚的悲剧 思想和哲理 内 涵 ,其注重 对艺术 的不 断创新 ,形成 了独 具 自身特色 的
子 ,伊本在看 到 自己孩 子时 ,一方 面心 中感 到高兴 ,另

奥尼尔《榆树下的欲望》

奥尼尔《榆树下的欲望》
权力斗争的表现
剧中通过家庭成员之间的明争暗斗,展现了权力斗争的各种表现形式,如权力的争夺、 权力的滥用、权力的制衡等。
家庭关系与权力斗争的影响
这种斗争不仅影响了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也影响了整个家庭的命运和走向,使得剧情 更加扣人心弦。
04
艺术手法赏析
心理描写的深度
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
奥尼尔在《榆树下的欲望》中深入挖掘了人物内心的矛盾和挣扎, 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多面。
对后世戏剧的影响
01
02
03
推动心理剧的发展
奥尼尔在《榆树下的欲望》 中深入探索了人物的心理 世界,为后来的心理剧创 作提供了启示和借鉴。
对悲剧的革新
该剧将悲剧元素与日常生 活场景相结合,打破了传 统悲剧的界限,为悲剧创 作带来了新的表现手法。
对美国戏剧的贡献
奥尼尔的作品对美国戏剧 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为美国戏剧在国际舞台上 赢得了声誉。
02
欲望与道德的冲突
剧中人物在追求个人欲望时,面临着 道德底线的挑战和挣扎,这种冲突使 剧情更加紧张和扣人心弦。
03
自然与社会的冲突
奥尼尔在剧中还隐含了自然与社会之 间的冲突,通过榆树这一象征物,暗 示着自然力量对人类情感的牵引和影 响。
语言的运用与风格
生动而富有表现力的对话
奥尼尔在《榆树下的欲望》中运用生动而富有表现力的对话,成功塑造了人物性格和内心世界,使观众能够更深刻地 理解人物。
1 2
高度赞誉
学术界和批评界对该剧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它 是奥尼尔的代表作之一,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深入剖析
该剧被多次深入研究和分析,从不同角度挖掘其 主题、人物塑造和艺术手法等方面的价值。

《榆树下的欲望》之原型解读

《榆树下的欲望》之原型解读

An Archetypical Interpretation of Desire under the Elms《榆树下的欲望》之原型解读摘要宗教和古代希腊神话对西方的文学领域有着深远的影响。

许多宗教和神话的原型出现在西方的文学作品中,特别是在《榆树下的欲望》这部作品中有着更多的体现。

这部戏剧是由一位伟大的美国剧作家---尤金·奥尼尔所创作的。

他是美国民族戏剧的奠基人,一生共四次获得普利策奖,并在1936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本篇通过诺若普·弗莱的原型理论,研究了此理论在剧中的应用。

论文的第一章介绍了戏剧《榆树下的欲望》的内容、评价、意义及其作者---尤金·奥尼尔的生平和文学成就。

第二部分为理论支持,即诺若普·弗莱的文学批判及其原型理论的内容。

论文在第三、第四章着重分析了《榆树下的欲望》一剧中的希腊神话原型,如俄狄浦斯、美狄亚、阿波罗和圣经原型,如伊甸园、上帝和圣经中的有关欲望和贪婪的内容。

第五部分,文章评述了此剧作的伟大意义和深远影响。

第六部分,也就是文章的结论部分总结全文,并提出原型理论及应用对中国的文学创作提供借鉴。

关键词:宗教;神话;原型理论;借鉴AbstractReligions and ancient Greek myths have a profound influence over the filed of literature in the western world. Many religious and mythological archetypes can be found in western literatures, especially in the play Desire under the Elms written by Eugene O’Neill, a great playwright in America. He was the founder of American national plays and won Pulitzer Prize for Drama four times and won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in 1936.Using the Northrop Frye’s theory of archetype, this thesis has an archetypical interpretation of Desire under the Elms. The first chapter of the thesis shows a brief introduction, literature review and the influence of the play Desire under the Elms, and also the basic information about the playwright Eugene O’Neill and his literary achievements. The second part is the theoretical perspective—Northrop Frye’s literary criticism and the main idea of the archetype theory. The third and forth chapter interpret the archetypes in Greek mythology, such as Oedipus, Medea and Apollo and in the Bible, for instance, Eden, God and the desire and greedy deep in human’s hearts. In the fifth chapter, the thesis discusses the significance and the profound influence of the drama. The sixth chapter, namely the conclusion of the thesis, summarizes the whole idea of the thesis and proposes that the archetypes of religions and myths can be used as a reference for the literary creation in China.Keywords: religions; myths; the theory of archetype; referenceContentsChapter 1 Introduction (1)1.1 Eugene O’Neill and His Literary Achievements (1)1.2 A Brief Intruduction to Desire under the Elms (1)1.3 Literature Review (2)1.4 The Significance of This Thesis (3)Chapter 2 Theoretical Perspective-Northrop Frye’s Theory of Archetype4 2.1 Northrop Frye’s Literary Criticism (4)2.2 The Thoery of Archrtype (4)Chapter 3 The Archetypes in Greek Mythology (6)3.1 Oedipus and Eben’s Oedipus Complex (6)3.2 Medea and Abbie’s Revenge (6)3.3 Apollo---Cabot in the Drama (7)Chapter 4 The Archetypes in the Bible (8)4.1 Eden---The Scene of the Farm (8)4.2 God--- Cabot’s Creation And the Supreme Power (8)4.3 David and Eben’s Desire and Greedy (9)Chapter 5 Influence of the Drama (10)Chapter 6 Conclusion (11)References (1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70-
《榆树下的欲望》创作背后
赵华
(哈尔滨师范大学英语系,黑龙江哈尔滨150000)
尤金・奥尼尔是美国最杰出的戏剧家。


他漫长的艺术生涯中,他起到了国家档案保管人、社会评论家和道德导师的作用。

他的作品反映了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美国社会,但作为代表人类良心的诗人,奥尼尔对每个时代的人都具有启示。

在他第一部真正的美国历史剧《榆树下的
欲望》中,奥尼尔在新英格兰家族——
—卡伯特家族身上,展示了物质上的富裕的清教主义那种生活上的刻苦所造成的灾难性后果。

奥尼尔经
常不断重写这“现代的浮士德戏剧”
,这是他在1927年就具有的一个剧作构想,描写出卖自己的灵魂,换取物质上的富裕的美国人。

他说:“我们想方设法占有灵魂以外的东西,虚掷了灵魂。

”贪婪本身并非美国的一种现象;只有在清教徒的狂热分子出于精神上的原因为之辩护
时,它才成为美国的一种现象了。

而正是根深蒂固的清教徒思想、对古希腊戏剧和神话的着迷和尼采的悲剧艺术观给奥尼尔的创作施加了影响。

戏剧开始时,七十五岁的父亲,伊弗雷姆・卡伯特,两个妻子都已去世,正热烈追求三十五岁分阿比・普特南,想娶她为第三个太太。

伊弗雷姆身材又高又瘦。

“他的脸容生硬,象石头凿成的,可是也有一项弱点,对本身有限的精力还
有一种微不足道的自豪。

”他“眼睛十分近视”
,这个特征在后面用来象征他是睁眼瞎,看不出阿比背着他和他小儿子埃本偷情。

埃本二十五
岁,是伊弗雷姆和第二个妻子生的儿子。

埃本脸蛋俊秀。

他长着黑发、黑胡子。

“他那双大胆的黑眼睛令人想起被生擒活捉的野兽的眼睛。

天天都如坐囚笼,他在里面感到深入囹圄,但内心未被征服。

他身上有一股受到强烈抑制的活力。

”他是父母双方的结晶,既秉承母亲的那种敏感、对美的希冀和对爱的渴望,也继承了父亲那份残忍、贪婪和好色。

他两个哥哥西米恩和彼得是
第一个妻子所生的,他们比埃本胖些,
“长相格外鲁钝、丑陋,为人也比较精明,比较实际”。

卡伯特一家人生活中最强大的势力就是清教徒思想。

这布景不仅仅是一个农场;这地貌特指清教徒的新英格兰。

奥尼尔在这部戏里展示了清教徒思想破坏精神,毁灭生命,以此抨击清教徒思想。

奥尼尔通过他的爱尔兰天主教的传统,吸收了一点腐败的清教徒思想,在北美佬的新英格兰环境里又亲眼看到了种种不同的现
象,所以能够根据亲身经历描写其影响。


《榆树下的欲望》中,奥尼尔刻画了一群物质上满足、但道德上放荡的清教徒的形象。

卡伯特一家充满着强烈的着魔似的贪婪和肉欲正是使这些清教徒道德沦丧并最终导致他们垮台的罪恶。

伊弗雷姆对残酷无情的上帝倍加赞美,自己反而受了害。

他受到清教徒那套教养的制约。

他的感情早就给粉碎了,他对别人的需要无法
作出反应,也无法表达自己的需要。

剧中每一个角色都是他自己的遗传和环境的受害者,这一点说明了该剧中最显著的自然主义成分。

三个儿子个个显示了父母的性格特征。

到头来埃本毁于反映在他父亲身上的自大、肉欲和贪婪上面,同样也毁于他母亲留给他的特征--对爱情的温柔的需要上面。

阿比象埃本那样,也被写成为她的生活环境所困陷。

这部戏的另一个自然主义成分是从家庭情境中演化出来的剧情:不同的家庭成员各自反对一种抑制他们的清教徒生活方式--第一部分中,两个哥哥反对自己的环境,第二部分中,一对情人反对一无生气的道德禁令。

还有一种自然主义色彩,就是对白的语言。

奥尼尔想方设法忠实照搬十九世纪新英格兰北美佬的那种做作、简短的说话方式。

他们的语言索然乏味,平淡无奇;他们的思想模式讲求实际,毫无想象力,反映出感情受到节制的本性。

剧的第二部分充分体现了奥尼尔对古希腊戏剧和神话的着迷。

在勾搭成奸一场戏里,他运用了恋母情结的动机,在这场戏里,埃本摆脱不了对母亲形象的强烈欲望。

奥尼尔在本剧的最初札记中,把恋母情结的冲动写得更加露骨。

“阿比摆出一副非常富有母性的姿态,这不是装出来,而是真正相信自己就是他母亲。

她不断亲吻他,弄得他糊里糊涂,搞不清她的和自己的身份。

”埃本“感到通过她,他重新找到了母亲”。

他在这场戏里的动机符合古希腊悲剧中的主导思想,即有冤必伸,血债必报。

第二部分第一场中显然带有菲德拉神话的色彩,在这场戏中,埃本拒绝了阿比的求爱,她出于报复之心,竟向伊弗雷姆告状,反咬一口。

菲德拉嫁给忒修斯之后,竟爱上了英俊而纯洁的继子希波吕托斯。

遭到他拒绝后,她反诬他强奸她。

忒修斯祈求他父亲海神波塞冬惩罚他儿子,海神就吓唬这年轻人的马,马受了惊把他顺着海岸拖,送了他的命。

在最后一幕中,阿比有几分象杀害儿女的美狄亚,但这种类似仅限于杀婴一事。

美狄亚的动机是惩罚贾森,因为他抛弃她去爱上克瑞翁的女儿;而阿比此举是为了讨好情人,并不是惩罚。

奥尼尔跟古希腊人一样,把人看成悲剧人物,他的垮台不仅是外部力量造成的,而且也是自己的悲剧性缺陷、荒诞的本身的一种弱点所造成的。

如果人仅仅遭到外界力量的摧残,那他只不过是个受害的傀儡而已。

另一方面,光是随心所欲并不足以把人拔高到神人的高度;他的命运也得受一种外部因素的支配。

自然主义用遗传和环境来代替通过众神来显示命运的古希腊思想。

而奥尼尔在《榆树下的欲望》中,恰恰是在作为悲剧形象的人物方面超越了自然主义的范围。

从这戏一开头到勾搭成奸那场戏,阿比和埃本都能被看作自然主义的人物;而此后,他们
就逐步演变,剧终时竟成为悲剧形象,有意识地选择并走上自我毁灭的道路。

尼采对奥尼尔起了强有力的影响,他和这位哲学家同样认为人的身上同时存在着阿波罗的力量和狄俄尼索斯的力量。

这种看法后来又出现在弗洛伊德对人类精神的概念里。

人有两面性,每一面都力争支配他。

一面,以希腊神阿
波罗,太阳神为化身,体现人的理性:逻辑性、
条理性、纪律性———这是奥尼尔赋予他笔下的实利主义商人的美德。

在规定行为准则的法律中,在道德准则中,在强调遵纪守法中,社会带有阿波罗神的品性。

狄俄尼索斯是酒神,多产之神,表示人的无礼性和富有感情的天性,创作力,思想无拘无束、行为放荡不羁的冲动,即尼采所谓的“黑暗的、令人痛苦的暗流”。

奥尼尔把这些特征赋予他的理想主义的诗人,反对社会叛逆们。

尼采认为当阿波罗精神战胜人的狄俄尼
索斯精神时,悲剧就产生了。

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伊弗雷姆,他完全是阿波罗精神的体现,虽然在第二部分中,他受了阿比令人心软的影响,一时隐隐出现了感情勃发。

感情丰富的阿比几乎完全是狄俄尼索斯精神的体现,虽然当她计划霸占农场时,理智占了上风。

剧中这些人物所代表的一股股本能要求之间的斗争,在某些方面,都同埃本有关。

正如他哥哥彼得所说,他跟爸
“活象一个人”
,他一定要把农场弄到手的决心、同哥哥们争夺农场所有权的推理和最初对以色
相迷人的阿比的抗拒,都体现了阿波罗精神。

等到在客厅一场戏中,他的抗拒终于破产时,他继承他母亲的那份狄俄尼索斯精神就脱缰而出。

一旦完全不受约束,他那股新发现的热情也就压倒了他。

在剧中最后一场,这股感情变化为最高形式的爱情。

该剧的剧名还可作另一种解释。

榆树在全剧中代表着一种强大的超自然力量。

亡母的幽灵渗透在树间。

伊弗雷姆感到“榆树上掉下”几滴无形的露珠。

卡伯特一家人的欲望分明只有在“榆树下”才能实现。

最后一场戏里多次提到上帝,而卡伯特家个个都重新顺从上帝,这表明他们渴望的正是上帝。

奥尼尔有一首最喜爱的诗是弗朗西斯・汤普森写的《天堂猎狗》,读者只要想起这首诗的诗句,就能理解剧中最后一场戏的内在含义了。

诗句为“从白天到黑夜,从黑
夜到白天,我都在逃避他
(上帝)”。

这里展示的是奥尼尔普遍应用的拯救循环:诱惑(犯罪)、背叛(通常是被母亲这个人物背叛,或是背叛母亲)、复仇、惩罚、受苦(死亡)、赎罪。

参考文献
[1]尤金・奥尼尔剧作集.3卷[M].纽约:蓝登书屋,1951.
[2]弗洛伊德,弗吉尼亚.尤金・奥尼尔在工作[M].纽约:哈佛大学出版社,1981.
摘要:《榆树下的欲望》是美国戏剧家尤金・奥尼尔的代表作之一。

这部备受争议的作品充分体现了作者身上根深蒂固的清教徒思想和古希腊
戏剧神话及尼采的悲剧艺术观对他创作的影响。

关键词:《榆树下的欲望》;尤金・奥尼尔;清教徒思想;古希腊戏剧神话;尼采文化教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