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灵枢经

合集下载

黄帝内经—灵枢(1)(中英对照超清版)

黄帝内经—灵枢(1)(中英对照超清版)

黄帝内经—灵枢(1)(中英对照超清版)本文为黄帝内经灵枢第一章的内容,提供中英对照超清版,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学习。

引言黄帝内经被认为是中医学的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医之源。

其中的灵枢是黄帝内经的重要篇章之一,主要探讨了人体的生理机能和疾病的形成。

本文将介绍灵枢第一章的内容,并提供中英对照超清版,方便读者学习。

灵枢第一章苏输穴病而死篇原文冲脉者,起於气街,循骨而上者也,贯心脉也。

手太阴经者,循臂上廉至寸口,循臑凡二百一十五节,入寸中者,贯心者也。

所输穴者,脉之会也。

至循太阳之经者,循臂上廉行天窗也,至少商冲,循臑凡一百八十一节,所输穴者谷也。

译文冲脉起于气街,沿着骨骼向上,贯穿心脏的脉搏。

手太阴经起自臂部,经过手臂上廉到达寸口,再沿臂部经过二百一十五节,进入寸中经穴,与贯穴相连。

沿太阳经起始经过臂部上廉,穿过天窗,最后到达少商冲,经过一百八十一节,在此输穴称为谷。

中英对照超清版中文英文冲脉Chong Mai气街Qi Jie骨骼Bones贯心脉Penetrating Heart Vessel手太阴经Hand Tai Yin Meridian 臂部Upper Arm廉Li寸口Cun Kou臑Zhi所输穴Shu Xue太阳经Tai Yang Meridian 天窗Tian Chuang少商冲Shao Shang Chong谷Gu结论通过对黄帝内经灵枢第一章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冲脉、太阳经、手太阴经等的起始和经过的路径。

同时,我们也知道了一些重要的穴位,如寸中穴和谷穴。

这些知识对于理解人体的经络系统和中医治疗非常重要。

本文提供了中英对照超清版,使读者更加方便地学习和理解黄帝内经灵枢第一章的内容。

希望读者通过阅读本文,对中医学和人体生理有更深入的了解,并能将这些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和临床实践中。

黄帝内经灵枢集注

黄帝内经灵枢集注

黄帝内经灵枢集注清·张志聪公元1672年《灵枢经》,又名《九卷》、《针经》,还有《九虚》、《九灵》之称。

其书共九卷,即《黄帝内经》十八卷之半,因其为《内经》之半,故取名《九卷》;又因其多以针法为论,开卷又有“先立针经”之言,故又名《针经》。

至于《九虚》、《九灵》,乃道家注本,故取此名。

《灵枢》之名,乃唐代王冰所定,与其“弱龄慕道,夙好养生”不无相干,因他实也为道家之徒,故取其名曰《灵枢》。

而《黄帝内经灵枢集注》是继马莳后有一个注本,此本在吸收马注的基础上,“集同学诸公,举《灵枢》诠释之”,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此本为康熙初年钱塘张志聪等集体创作,古谓之“集注”。

本书作者集多年研究之成果,收录多个版本的张志聪集注本,并多方考证,旨在将一部完整的康熙原本之貌展现在读者面前。

序先儒有云。

经传而经亡。

非经亡也。

亡于传经者之精而以粗求之深而以浅视之之失其旨归也。

夫灵素之为烈于天下也。

千百年于兹矣。

然余尝考汉艺文志曰。

黄帝内经一十八卷。

而灵枢居其九。

素问亦居其九。

昔人谓先灵枢而后素问者何也。

盖以素问为世人病所由生也。

病所生而弗慎之。

则无以防其流。

故篇中所载阴阳寒暑之所从。

饮食居处之所摄。

五运生制之所由胜复。

六气时序之所由逆从。

靡弗从其本而谨制之。

以示人维持。

而生人之患微矣。

若灵枢为世人病所由治也。

病既生而弗治之。

则无以通其源。

故本经所论营卫血气之道路。

经脉脏腑之贯通。

天地岁时之所由法。

音律风野之所由分。

靡弗藉其针而开导之。

以明理之本始。

而惠世之泽长矣。

是灵枢素问。

为万世所永赖。

靡有息也。

故本经曰。

人与天地相参。

日月相应。

而三才之道大备。

是以人气流行上应日。

行于二十八宿之度。

又应月之盈亏。

以合海水之消长。

且以十二经脉脏腑。

外合于百川汇集之水。

咸相符也。

故本经八十一篇。

以应九九之数。

合三才之道。

三而三之。

成九九八十一篇。

以起黄钟之数。

其理广大。

其道渊微。

传竹帛而使万世黎民不罹灾眚之患者。

孰不赖此经也哉。

乃自皇甫士安类为甲乙针经。

《黄帝内经·灵枢·本神》原文阅读及翻译

《黄帝内经·灵枢·本神》原文阅读及翻译

《黄帝内经·灵枢·本神》原⽂阅读及翻译灵枢·本神黄帝问于歧伯⽈:凡刺之法,必先本于神。

⾎脉、营⽓、精神,此五脏之所藏也。

⾄于其淫泆离脏则精失、魂魄飞扬、志⽓恍乱、智虑去⾝者,何因⽽然乎?天之罪,与⼈之过乎。

何谓德⽓⽣精神、魂魄、⼼意志思智虑?请问其故。

歧伯答⽈: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也。

德流⽓薄⽽⽣者也。

故⽣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出⼊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存变谓之思;因思⽽远慕谓之虑;因虑⽽处物谓之智。

故智者之养⽣也,必顺四时⽽适寒暑,和喜怒⽽安居处,节阴阳⽽调刚柔。

如是则僻邪不⾄,长⽣久视。

是故怵惕思虑者,则伤神,神伤则恐惧流淫⽽不⽌。

因哀悲动中者,竭绝⽽失⽣。

喜乐者,神惮散⽽不藏。

愁忧者,⽓闭塞⽽不⾏。

盛怒者,迷惑⽽不治。

恐惧者,神荡⽽不收。

⼼怵惕思虑则伤神,神伤则恐惧⾃失。

破胭脱⾁,⽑悴⾊夭死于冬。

脾忧愁⽽不解则伤意,意伤则悗乱,四肢不举,⽑悴⾊夭死于春。

肝悲哀动中则伤魂,魂伤则狂忘不精,不精则不正当⼈,阴缩⽽挛筋,两胁⾻不举,⽑悴⾊夭死于秋。

肺喜乐⽆极则伤魄,魄伤则狂,狂者意不存⼈,⽪⾰焦,⽑悴⾊夭死于夏。

肾盛怒⽽不⽌则伤志,志伤则喜忘其前⾔,腰脊不可以俛仰屈伸,⽑悴⾊夭死于季夏。

恐惧⽽不解则伤精,精伤则⾻酸痿厥,精时⾃下。

是故五脏主藏精者也,不可伤,伤则失守⽽阴虚;阴虚则⽆⽓,⽆⽓则死矣。

是故⽤针者,察观病⼈之态,以知精神魂魄之存亡,得失之意,五者以伤,针不可以治之也。

肝藏⾎,⾎舍魂,肝⽓虚则恐,实则怒。

脾藏营,营舍意,脾⽓虚则四肢不⽤,五脏不安,实则腹胀,经溲不利。

⼼藏脉,脉舍神,⼼⽓虚则悲,实则笑不休。

肺藏⽓,⽓舍魄,肺⽓虚则⿐塞不利,少⽓,实则喘喝,胸盈,仰息。

肾藏精,精舍志,肾⽓虚则厥,实则胀。

五脏不安。

必审五脏之病形,以知其⽓之虚实,谨⽽调之也。

参考翻译黄帝向岐伯问道:针刺的法则,必须先以病⼈的神⽓为依据。

《灵枢·经筋》原文译文赏析

《灵枢·经筋》原文译文赏析

《灵枢·经筋》原文|译文|赏析《灵枢·经筋》出自《黄帝内经》。

是创作于战国时期的一篇散文,作者不详。

本篇指出人体按十二正经循行部位而划分出来的十二组肌肉筋膜群,即十二正经所属的筋肉系统。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灵枢·经筋》原文作者:佚名足太阳之筋,起于足小趾,上结于踝,邪上结于膝,其下循足外侧,结于踵,上循跟,结于腘;其别者,结于□外,上腘中内廉,与腘中并上结于臀,上挟脊上项;其支者,别入结于舌本;其直者,结于枕骨,上头,下颜,结于鼻;其支者,为目上网,下结于頄;其支者,从腋后外廉结于肩□;其支者,入腋下,上出缺盆,上结于完骨;其支者,出缺盆,邪上出于頄。

其病小趾支跟肿痛,腘挛,脊反折,项筋急,肩不举,腋支缺盆中纽痛,不可左右摇″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曰仲春痹也。

足少阳之筋,起于小指次指,上结外踝,上循胫外廉,结于膝外廉;其支者别起外辅骨,上走髀,前者结于伏兔之上,后者,结于尻;其直者,上乘□季胁,上走腋前廉,系于膺乳,结于缺盆;直者,上出腋,贯缺盆,出太阳之前,循耳后,上额角,交巅上,下走颔,上结于頄;支者,结于目眦为外维。

具病小指次指支转筋,引膝外转筋,膝不可屈伸,腘筋急前引髀,后引尻,即上乘□季胁痛,上引缺盆、膺乳、颈维筋急。

从左之右,右目不开,上过右角,并跷脉而行,左络于右,故伤左角,右足不用,命曰维筋相交。

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曰孟春痹也。

足阳明之筋,起于中三指,结于跗上,邪外上加于辅骨,上结于膝外廉,直上结于髀枢,上循胁属脊;其直者,上循骭,结于缺盆;其支者,结于外辅骨,合少阳;其直者,上循伏兔,上结于髀,聚于阴器,上腹而布,至缺盆而结,上颈,上挟口,合于頄,下结于鼻,上合于太阳。

太阳为目上网,阳明为目下网;其支者,从颊结于耳前。

其病足中指支胫转筋,脚跳坚,伏兔转筋,髀前踵,溃疝,腹筋急,引缺盆及颊,卒口僻;急者,目不合,热则筋纵,目不开颊筋有寒,则急,引颊移口,有热则筋弛纵,缓不胜收,故僻。

黄帝内经灵枢经脉原文及译文

黄帝内经灵枢经脉原文及译文

皇帝内经灵柩经脉原文及译文
《黄帝内经・灵枢・经脉》
原文:
“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译文:
肺的手太阴经脉,起始于中焦,向下联络大肠,回过来沿着胃的上口,穿过膈肌,属于肺脏。

从肺系(气管、喉咙)横行出于腋窝下面,沿着上臂内侧下行,行于手少阴心经和手厥阴心包经的前面,下至肘窝中,沿着前臂内侧桡骨边缘下行,进入寸口,经过鱼际,沿着鱼际的边缘,出拇指内侧端(少商穴)。

它的支脉,从手腕后方(列缺穴)直行,走向食指内侧端(商阳穴),与手阳明大肠经相接。

“大肠手阳明之脉” 原文:
“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

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


译文:
大肠的手阳明经脉,起始于食指末端(商阳穴),沿着食指桡侧向上,通过合谷穴(第一、二掌骨之间),向上进入两筋(拇长伸肌肌腱、拇短伸肌肌腱)之间的凹陷处,沿着前臂外侧前缘,进入肘外侧,再沿上臂外侧前缘,上走肩端,沿肩峰前缘,向上出于颈椎(大椎穴),再向下进入缺盆(锁骨上窝),联络肺脏,通过膈肌,属于大肠。

它的支脉,从缺盆向上,经过颈部,贯穿面颊,进入下齿龈,回过来环绕口唇,交叉于人中,左边的经脉向右,右边的经脉向左,向上挟于鼻孔两侧(迎香穴),与足阳明胃经相接。

《黄帝内经·灵枢》经脉篇

《黄帝内经·灵枢》经脉篇

《黄帝内经·灵枢》经脉篇
《黄帝内经》是我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其中的《灵枢》部分则涉及了人体生命之本质,为后世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本文将具体介绍《灵枢·经脉篇》的内容。

经脉是中医学中重要的概念之一。

经脉不仅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通道,还是中医学诊断和治疗的重要途径。

《灵枢·经脉篇》通过对经脉的阐述,深入探讨了人体内部的运作机制。

在《经脉篇》中,黄帝提出“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认为心是人体生命的掌控中枢。

另一方面,黄帝还讲述了经脉分布的路径和阴阳五行的奥秘。

在经脉中,有三阴三阳、任脉冲脉等十四个主要脉络,它们分布在人体内部,连接着全身的组织器官。

此外,《经脉篇》还强调了经脉对于人体健康的重要性。

如果经脉通畅,气血畅通,则人体会保持健康状态。

而一旦经脉阻塞,则会产生疾病等症状。

因此,中医学中常常强调要通过调理身体,保证经脉畅通。

不过,黄帝也认为,经脉的运作还需要充分考虑时间、精力等因素。

在《经脉篇》中,黄帝详细讲述了“阳气初生”的概念。

所谓“阳气初生”,就是指每天清晨人体内部生命活动的“起点”。

在这个时刻,养分、精气最为旺盛,身体各个部位开始运动,此时进行锻炼、保健等活动效果最好。

总之,《灵枢·经脉篇》通过对经脉的探讨和阐述,揭示了人体内部的奥秘和运作机制,为中国古代医学乃至世界医学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掌握中医学知识、学习中医养生保健知识,是一件非常有益的事情。

黄帝内经灵枢全文原著

黄帝内经灵枢全文原著

经筋第十三足太阳之筋,起于足小趾,上结于踝,邪上结于膝,其下循足外侧,结于踵,上循跟,结于腘;其别者,结于_外,上腘中廉,与腘中并上结于臀,上挟脊上项;其支者,别入结于舌本;其直者,结于枕骨,上头,下颜,结于鼻;其支者,为目上网,下结于頄;其支者,从腋后外廉结于肩?;其支者,入腋下,上出缺盆,上结于完骨;其支者,出缺盆,邪上出于頄。

其病小趾支跟肿痛,腘挛,脊反折,项筋急,肩不举,腋支缺盆中纽痛,不可左右摇。

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曰仲春痹也。

足少阳之筋,起于小指次指,上结外踝,上循胫外廉,结于膝外廉;其支者,别起外辅骨,上走髀,前者结于伏兔之上,后者,结于尻;其直者,上乘沙季胁,上走腋前廉,系于膺乳,结于缺盆;直者,上出腋,贯缺盆,出太阳之前,循耳后,上额角,交巅上,下走颔,上结于頄;支者,结于目眦为外维。

其病小指次指支转筋,引膝外转筋,膝不可屈伸,腘筋急,前引髀,后引尻,即上乘_季胁痛,上引缺盆、膺乳、颈维筋急。

从左之右,右目不开,上过右角,并蹻脉而行,左络于右,故伤左角,右足不用,命曰维筋相交。

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曰孟春痹也。

足阳明之筋,起于中三指,结于跗上,邪外上加于辅骨,上结于膝外廉,直上结于髀枢,上循胁属脊;其直者,上循_,结于膝;其支者,结于外辅骨,合少阳;其直者,上循伏兔,上结于髀,聚于阴器,上腹而布,至缺盆而结,上颈,上挟口,合于頄,下结于鼻,上合于太阳。

太阳为目上网,阳明为目下网;其支者,从颊结于耳前。

其病足中指支胫转筋,脚跳坚,伏兔转筋,髀前踵,_疝,腹筋急,引缺盆及颊,卒口僻;急者,目不合,热则筋纵,目不开,颊筋有寒,则急,引颊移口,有热则筋弛纵,缓不胜收,故僻。

治之以马膏,膏其急者;以白酒和桂,以涂其缓者,以桑钩钩之,即以生桑炭置之坎中,高下以坐等。

以膏熨急颊,且饮美酒,敢美炙肉,不饮酒者,自强也,为之三拊而已。

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曰季春痹也。

《黄帝内经·灵枢·五味》原文阅读及翻译

《黄帝内经·灵枢·五味》原文阅读及翻译

《黄帝内经·灵枢·五味》原文阅读及翻译灵枢·五味黄帝曰:愿闻谷气有五味,其入五脏,分别奈何?伯高曰:胃者,五脏六腑之海也,水谷皆入于胃,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

五味各走其所喜,谷味酸,先走肝,谷味苦,先走心,谷味甘,先走脾,谷味辛,先走肺,谷味咸,先走肾。

谷气津液已行,营卫大通,乃化糟粕,以次传下。

黄帝日:营卫之行奈何?伯高曰:谷始入于胃,其精微者,先出于胃之两焦,以溉五脏,别出两行,营卫之道。

其大气之搏而不行者,积于胸中,命曰气海,出于肺,循咽喉,故呼则出,吸则入。

天地之精,其大数常出三入一,故谷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

黄帝曰:谷之五味,可得闻乎?伯高曰:请尽言之。

五榖:杭米甘,麻酸,大豆咸,麦苦,黄黍辛。

五果:枣甘,李酸,栗咸,杏苦,桃辛。

五畜:牛甘,犬酸,猪咸,羊苦,鸡辛。

五菜:葵甘,韭酸,藿咸,薤苦,葱辛。

五色:黄色宜甘,青色宜酸,黑色宜咸,赤色宜苦,白色宜辛。

凡此五者,各有所宜。

五宜:所言五色者,脾病者,宜食杭米饭,牛肉枣葵;心病者,宜食麦羊肉杏薤;肾病者,宜食大豆黄卷猪肉粟藿;肝病者,宜食麻犬肉李韭;肺病者,宜食黄黍鸡肉桃葱。

五禁:肝病禁辛,心病禁咸,脾病禁酸,肾病禁甘,肺病禁苦。

肝色青,宜食甘,杭米饭、牛肉、枣、葵皆甘。

心色赤,宜食酸,犬肉、麻、李、韭皆酸。

脾黄色,宜食咸,大豆、猪肉、粟、藿皆咸。

肺白色,宜食苦,麦、羊肉、杏、薤皆苦。

肾色黑,宜食辛,黄黍、鸡肉、桃、葱皆辛。

参考翻译黄帝说:我想听听,谷气有五味,它们进入五脏的情况各是怎样的呢?伯高说:胃是五脏六腑所需营养汇聚于其中的大海,水谷俱都进入胃中,五脏六腑都从它那里接受水谷所化的精微之气。

饮食物中所含的五味,分别趋走于各自喜欢的一脏:酸味先趋走入肝,苦味先趋走入心,甘味先趋走入脾,辛味先趋走入肺,咸味先趋走入肾。

谷气津液已在体内运行,营卫之气也就大为通畅,于是废物化为糟粕,以次传下而排出体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解】九针,是指古代针刺治疗所用的九种不同形状的针具;十二原,是指脏腑真气输注于体表的处所,也是治疗脏腑疾患的十二个要穴。

本篇详细明确地介绍了九针的名称、形状以及不同的用途;介绍了十二原穴的名称及其各自所应对的脏腑,并说明了五脏六腑有病,可以分别取用相应的十二原穴来进行治疗的道理。

所以本篇名为“九针十二原”。

【原文】皇帝问于岐伯曰:余子万民,养百姓而收其租税。

余哀其不给,而属有疾病。

余欲勿使被毒药《1》,无用砭石,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营其逆顺出入之会。

令可传于后世,必明为之法。

令终而不灭,久而不绝,易用难忘,为之经纪。

异其章,别为表里,为之终始。

令各有形,先立针经。

愿闻其情。

【提要】本段讲撰写针经的目的。

【注释】《1》毒药:古人将一般可以治疗疾病的药石通称为毒药。

【白话解】皇帝对岐伯说;我将百姓视为自己的子女,养育他们,并征收他们的钱粮赋税。

我怜悯他们时常不能生产自给,还接连不断地生病。

对于疾病的治疗,我想使他们避免遭受药物、砭石的伤害,而仅用微小的针,刺入肌肤,就可以疏通经脉,调和气血,使气血在经脉中逆顺运行、出入离合循行无阻。

从而治愈疾病。

同时,为了把这种疗法传到后世去,就必须明确地制定出使用法则,而使它永远不会湮没,历久而不失传;并且这个法则还应该是容易运用而不容易忘记的。

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使其有纲有纪,清楚地分出章节,辨明表里关系,确定气血终而复始的循行规律。

而所用的针具也都要交代出具体的形状。

为此,我想综合以上的问题先著一部针经。

现在,我想听听你对于这个问题的看法。

【原文】岐伯答曰:臣请推而次之,令有纲纪,始于一,终于九焉。

请言其道。

小针《1》之要,易陈而难入。

粗守形,上守神。

神乎神,客在门,未睹其疾,恶知其原。

刺之微,在速迟,粗守关,上守机,不离其空《2》,空中之机,清净而微,其来不客逢,其往不可追。

知机之道者,不可挂以发,不知机道,叩之不发,知其往来,要与之期,粗之暗乎,妙哉工独有之。

往者为逆,来者为顺,明知逆
顺,正行无问。

逆而夺之,恶得无虚,追而济之,恶得无实,迎之随之,以意和之,针道毕矣。

【提要】本段叙述诊察气机运行变化的重要性及相应的运用。

【注释】(1)小针:亦称微针,即现代所用的毫针。

(2)空:即孔穴,也就是穴位。

【白话解】岐伯回答说:“让我尽我所能依次陈述,使它条理清楚,就像万物起于一而终于九的规律一样清楚明白。

现在让我首先来谈一谈关于用针治病的一般道理。

运用小针治病的要领,说起来比较容易,可是要达到精妙的境界即不容易了。

一般技术粗浅的医生,只是拘泥于观察病人的形体,单从外表上辨别病情;而技术高明的医生则更注重病人的精神活动以及气血盛衰的情况。

高明的医生可以辨别神气的盛衰,并且还能了解客居在人体内的外邪往来出入的门户所在。

要知道,没有看出疾病的性质,怎么能知道疾病的来源,而给以适当的治疗呢?
至于针刺的微妙作用,关键在于正确使用疾徐的不同手法。

在这方面,粗率的医生,仅仅会依据症状而取用关节附近的若干与症状相对的穴位来进行治疗;惟有高明的医生,才会根据病人经络中气机的变化,而选取相应的穴位来进行治疗。

人体经络气机的变化是离不开穴位空窍的。

在这些空窍中,所反映出的气血虚实盛衰的变化,是至清至静而微妙的。

当邪势正盛的时候,切不可迎其势而用补法;而当邪气已去时,则不宜再用泻法去追泻邪气。

知道气机变化之理的医工,谨守着气的往来之际,及时运用补泻之法,不能差之毫发;不懂得气机运行之理
的人,到了应该补泻的时候而不能及时地运用手法,就好像是箭扣在弦上,应当发射而不发射一样。

用针的人必须知道气机的往来运行变化,并相应地严格由气机运行来把握针刺的时间,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疗效。

粗率的医生对这一点,闇然不能明了;惟有高明的医生,才能体察到其中的妙用。

至于气的逆顺,气已去的,脉气虚而小,为逆;气已来的,脉气平而和,为顺。

清楚地了解气的往来逆顺变化,就可以毫无疑问地及时施行针法。

根据经气的循行方向,朝着经气来的方向进针,和它的来势相逆,用泻法夺其有余,邪气怎么会不由实而虚呢?相应的,随着经气的去路进针,和它的去势顺,用补法济其不足,正气怎么会不由虚转实呢?然而,迎而夺之的泻法,或是随而济之的补法,都应当在用心体察气机变化后,再灵活运用才能和虚实。

掌握了这个关键,针法的主要道理,就尽在其中了。

【原文】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泻之,宛陈《1》则除之,邪胜则虚之。

《大要》曰: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

言实与虚,若有若无,察先与后,若存若亡,为虚与实,若得若失。

【提要】本段讲用针补泻的一般原则
【注释】(1)宛陈:宛,同“郁”。

宛陈,即血郁积日久的意思。

【白话解】一般针法的运用原则失:属于虚证的,当用补法,使正气充实;属于满实证侯的,当用泻法,以疏泄病邪;对于因血郁积日久而引起的症状的,应当采用泻血法,以排除壅滞的病邪;对于病邪亢进,邪胜于正的,也应当采用泻法,以使邪气外泻,由实转虚。

古经中的《大要》篇曾说:徐缓进针而疾速出针,则能使正气充实,不致外泄,这属于补法;疾速进针而徐缓出针,则能使邪气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