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内经传本与注本

合集下载

黄帝内经历代版本介绍

黄帝内经历代版本介绍
《灵枢》
汉晋传本:不存世。但《脉经》有部分引文、别传本《甲乙经》中有载文。
南北朝传本:也不存世。但《黄帝内经太素》的底本为北朝传本,王冰次注本祖本,全元起注本为两个不同的南朝传本。
隋唐传本:现存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王冰《黄帝内经素问》。
宋金元:《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此时期《灵枢》别传本比较多,但是正本为南宋史菘校正本《灵枢》。《内经灵枢略》、
宋金元的刊本情况:北宋刊本原本目前未见、南宋原本为史菘本,目前未见。元刊本有两种,胡氏古林书堂刊本与不明具体年代的残卷本。
明传本:明英宗《正统道藏》本、明宪宗成化十年熊氏种德堂刊本、山东布政司刊本、赵府居敬堂刊本、吴悌本、历城儒学校谕田经校本、绣谷书林周曰校(周对峰)刊本、吴勉学《医统正脉》本、詹林刊本。
《黄帝内经》的版本流传与学习内经的择本问题
读书择本很重要,酒大黄师兄大哉斯问与别传本之分。
正传本简略:
《素问》
汉晋传本:不存世。但《脉经》有部分引文、别传本《甲乙经》中有载文。
南北朝传本:也不存世。但《黄帝内经太素》的底本为北朝传本,王冰次注本祖本,全元起注本为两个不同的南朝传本。
明传本:明英宗《正统道藏》本、明宪宗成化十年熊氏种德堂刊本、山东布政司刊本、赵府居敬堂刊本、吴悌本、顾从德家传宋本翻刻本、历城儒学校谕田经校本、绣谷书林周曰校(周对峰)刊本、吴勉学《医统正脉》本、潘之恒《黄海》本、詹林刊本。
清刊本:清刊本很多,而且有不少的《素问》、《灵枢》合刻本,合刻本著名的佳本有金陵本,京口文成堂本。分刻本有京口遵仁堂本。
清刊本:清刊本很多,而且有不少的《素问》、《灵枢》合刻本,合刻本著名的佳本有金陵本,京口文成堂本。分刻本有三味堂本。
《灵枢》别传本较多,一般学习原文仍然推荐使用30元那本,要考文献,那就复杂了,需要请教老师,慢慢学习。

素问不同朝代注释本

素问不同朝代注释本

素问不同朝代注释本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素问的概述
2.素问的注释本
3.不同朝代的素问注释本特点
4.素问对后世的影响
正文
《素问》是中医学经典著作之一,是《黄帝内经》的一部分,主要论述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由于其内容深奥,历史上出现了许多注释本,为后人学习研究提供了方便。

素问的注释本众多,其中最有名的当属唐代王冰的《黄帝内经素问注》。

王冰对《素问》进行了详细的注释,解释了其中的疑难词汇和句子,为后人理解《素问》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此后,宋代的林亿、明代的张介宾等医学大家也纷纷对《素问》进行了注释,进一步丰富了《素问》的研究内容。

不同朝代的素问注释本有着不同的特点。

唐代的王冰注本,注重对原文的解释,逐字逐句进行解读,对于《素问》中的医学理论和方法进行了深入的阐述。

而宋代的林亿注本,则更注重对《素问》的理论体系进行梳理和整合,对《素问》的学术思想进行了系统的总结。

明代的张介宾注本,则在保留前人注释的基础上,加入了自己的理解和心得,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和见解。

《素问》对后世的影响深远,不仅是中医学的经典著作,也是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关于生命、健康、疾病等课题的探讨,对于现代医学和人类文明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浅谈清代的尊经观及其代表.

浅谈清代的尊经观及其代表.

浅谈清代的尊经观及其代表【摘要】尊敬观是中医学的一大特色。

尊经观的来源主要是由于儒家文化的熏陶,到了清代正式成熟。

探讨了清代各医家及钱塘医派对中医学尊经观的影响。

【关键词】尊经观;黄元御;陈修园;徐大椿;钱塘医派;张卿子;张遂辰尊经是中医学的一大特色。

在几千年的传承中,引经据典,考镜源流,一直为我们中医学所重视,从而形成了中医学的尊经观。

1 尊经来源尊经观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之间,而是从古及今一步步发展而来[1]。

明清时期,由于各种原因儒学一统天下。

“一宗朱子之学,令学者非五经孔孟之书不读,非濂洛关闽之学不讲”(陈鼎《东林列传》卷二)。

儒家文化中的尊经崇古思想非常浓烈,“文必西汉,诗必盛唐”,突出地表现为对古代圣贤的崇拜和对传统经典的迷信。

它使得人们习惯于借用经典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一定要吸收传统经典的养分,才能发表自己的观点,即所谓的言论必须“引经据典”。

这种思维方式反应在中医学上就是徐大椿所云:“儒者不能舍至圣求道,医者岂能外仲师之书以治疗?[2]及至清代乾嘉年间,尊经复古和考据之风盛行,更是将注释、阐发乃至辑佚古代经典医著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2 尊经代表人物综观清代对古典医籍的研究,名家大家辈出,学派屡现。

2.1 推尊“四圣”之黄元御黄元御(1705-1758),名玉路,字以行,又字坤载,号研农,别号玉揪子,清代山东昌邑黄家辛埠村人。

黄氏素有才华,聪明过人,尝“诸子百家书籍,过目冰消,入耳瓦解”。

不幸三十岁时患目疾,为庸医所误,左目失明。

自此“委弃试帖”,“考镜灵兰之秘,讵读仲景伤寒”,对《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经典著作,刻苦攻读,溯本求源,理论结合实践,终于成为一代名医,乾隆皇帝亲赐“妙悟岐黄”以示表彰。

黄氏尊岐伯、黄帝、秦越人、张仲景为“四圣”,称其著作“争光日月”。

常言自四圣以降,候孙思邈不失古圣之旨。

黄氏推崇四圣,认为后人著述多无一线微通,每以错简抨击后世编纂之医经著作,故其著多名之曰“悬解”。

内经B第1-9次作业

内经B第1-9次作业

内经B第1-9次作业XXX《内经B》第1次作业A型题:1.《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五志所伤的规律,过忧则C.伤肺2.现存最早的分类研究《内经》的注本是D.XXX内经太素3.《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飧泄”的含义是E.下利完谷不化4.《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chen胀”是指A.胸腹胀满5.《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五味所伤的规律,过食甘味可E.伤肉6.《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飧泄”的病机是C.清阳衰于下不能升7.现存最完整的分类研究内经的注本是A.类经8.《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热胜”的病变是B.肿9.阳胜病耐冬不耐夏的原因是B.不能适应自然气候的变化10.《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阴阳之性是C.阴静阳躁11.《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的“味伤形”主要指的是药食A.偏嗜12.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五味所伤所胜的论述,辛味对人的损伤是D.伤皮毛13.据《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述,人体阴阳平衡协调的关键是D.阳气固密于外14.《素问注证发微》的作者是A.XXX15.壮火散气,其气指的是什么。

A.元气16.《素问金匮真行动》所述长夏的多发病是B.洞泄寒中17.《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阴阳之征兆”是D.水火18.《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清阳出上窍”的清阳是指D.水火B.水谷化生的精微物资B.水谷化生的精微物资19.《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此段主要说明了: A.阴阳互根和升降20.明代XXX的《内经》注本是C.灵枢注证发微21.《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五味所伤的规律,过食咸味可C.伤血22.《黄帝内经》这一书名最早见于E.《汉书.艺文志》23.《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言“治病必求于本”的“本”是指E.阴阳24.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味归形,形归气”之气是指D.真元之气25.按照《素问金匮真行动》的阴阳发病学的实际,春病在A.阴26.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寒伤形,热伤气,气伤痛,形伤肿”的理论,“先痛而后肿者”是由于:A.气病及形27.《黄帝内经》书名中“XXX”实指B.伪托之词28.《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阳为气,阴为味”的“气”是指A.药食之气29.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五味所伤所胜的理论,苦味的药理特性是E.苦伤气30.《素问.金匮真言论》说“故春夏善病鼽衄”其病机是A.春气主升,阳气上升故鼽衄31.《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的“浊阴”是指C.化生的精血津液32.《素问.阴阳应象大论》“chen胀”的病机是D.浊阴滞于上而不克不及降33.《素问.金匮真行动》中将五畜,五谷归属于五时五行,说清楚明了C.XXX限制干系34.《内经》XXX的年代最可能在B.西汉35.《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血生脾”的含义是C.心生脾36.《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腹满,死”的机理是D.脾气内绝37.《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指出:“地之湿气”侵入人体最容易引起的病变是D.皮肉筋脉B型题:A.食气B.生气C.耗津D.耗血E.化精1.按照《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的内容,少火B2.按照《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的内容,壮火AA.医经原旨B.类经C.内经类解D.医经读E.XXX内经太素3.现存最早分类研究《内经》的注本是E4.现存最完全分类研讨《内经》的注本是BA.内经知要B.医经原旨C.医经读D.读素问纱E.XXX内经太素5.选择最简研究《内经》的注本是C6.选择分类研究《内经》最早的注本是EA.精血津液B.营气C.肾阴D.水谷E.糟粕7.《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浊阴出下窍”的浊阴是指E8.《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浊阴归六腑”的浊阴是指D9.《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浊阴走五脏”的浊阴是指AA.饮食物化生的精气B.呼吸之气C.XXX之气D.阳气E.宗气10.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出上窍的清阳是指A11.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实四肢的清阳是指A12.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发腠理的清阳是指CA.《甲乙经》B.《针经》C.《九灵》D.《脉经》E.《九卷》13.《灵枢》的书名,XXX称之为E14.XXX称之为B第2次作业A型题:1.《灵兰秘典论》称为“受盛之官”的脏腑是B.小肠2.根据《素问.五脏别论》以下列哪项除外均属传化之府D.胆3.根据《素问.五脏别论》胆应属于D.奇恒之府4.据《灵枢.本神》原文,下列除哪项外均是毛病的B.所以任物者谓之心5.魄门是指C.肛门6.据《灵枢.邪客》,除哪一项外均是宗气的感化B.营养四肢百骸7.《灵兰秘典论》“使道闭塞而不通”的“使道闭塞而不通”的“使道”是指E.脏腑相使之道8.《灵枢.本神》“所以任物者谓之心”是指 E.心具有接受外界事物并进行分析应答的能力9.《灵兰秘典论》称为“传导之官”的是E.大肠10.除下列哪项外,均体现了《素问.五脏别论》“魄门亦为五脏使”的含义 C.魄门的启闭,依赖胃气的下降11.《灵兰秘典论》“仓廪之官,五味出焉”的内脏是A.脾胃12.据《素问.太阴阳明论》,脾与四季的关系是C.脾不主时13.按照《素问.五脏别论》脉应属于D.奇恒之府14.《素问.六节藏象论》心的阴阳属性当是A.阳中之太阳15.根据《素问.五脏别论》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是E.藏精气而不泻16.《素问.经脉别论》“府肉体明,留于四脏”之“四脏”是指C.心肝脾肾17.《素问.六节藏象论》指出人体以五脏为本,其是肾为D.封藏之本18.《素问.六节藏象论》认为肺的主要功能是A.气之本19.下列除哪项外均体现了《素问.五脏别论》传化之府的特性B.地气所生20.根据《素问.五脏别论》“满而不实”的“满”是指B.精气充满21.《素问.六节藏象论》提出心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紧张意义是A.生命的根本22.《素问.六节藏象论》中关于肝的生理功能,下列哪项是“罢极”的最佳含义E.勇猛耐劳23.《素问.六节藏象论》肝的阴阳属性当是D.阴中之少阳24.根据《素问.五脏别论》魄门应属于XXX之府25.根据《素问.五脏别论》骨属于D.XXX之府26.据《灵枢。

注家与注本

注家与注本

• 2《黄帝内经太素》 • 三十卷,隋· 杨上善撰注。 • 杨上善,为隋唐间著名医家。因正史无载,故他的 字号、籍贯都无法考证,生卒年月末详。《黄帝内经太 素》是杨氏主要著作之一,新旧《唐书》均载三十卷, 大约在南宋· 金元年间逐渐散佚,故《宋史》称《黄帝 内经太素》仅存三卷。此后连三卷亦复不见。直至 清· 光绪年间(公元1875- 1908年)年杨惺(xīng) 吾 访书于日本,始得二十三卷,另有残卷一册,共十 三纸, 1924年肖延平予以校注,即现在通行本《黄 帝内经太素》。1979年 11月王雪苔等赴日考察时,日 本友人小川晴赠送由日本仁和寺新发现的《黄帝内经太 素》第十六、第二十一、第二十二卷等三卷,1980年加 以影印成册,所以现在可以见到的《黄帝内经太素》实 为二十六卷。
四《内经》的注家与注本
自晋迄隋,皇甫谧、全元起、杨上善等 分别为之整理、重编、阐解、注释。直至唐 王冰次注《素问》,复经宋林亿新校正,后 又有史崧刊家藏《灵枢经》,《内经》始有 定本。 明清之际,《内经》注本蜂出叠呈,为 其作全部注释者,有马莳、张志聪等;为其 《素问》作注释者,有吴崑、高士宗;为其 全部分类重编并注者,有张介宾、黄元御等。
• 6.《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黄帝内经灵枢 注证发微》 • 各九卷,明· 马莳注。 • 马莳,字仲化,号玄台子,浙江会稽人。本 书系《素问》《灵枢》合刊的全注本。因作者认 为王冰旧注“章节不分,前后混淆”,滑伯仁 《读素问抄》亦沿王误,且其卷数又与《汉 书· 艺文志》所载不合,遂取黄钟九九之数,分 为九卷,重予注释。书中原文依照王冰注本次序 排列,篇首作“篇释”,然后逐篇逐节对原文的 医理、词义予以辨注。(黄钟:我国古代音律十 二律中六种阳律的第一律。大吕:六种阴律的第 四律。)

谙熟教材,精益求精——《内经》教学的一些体会

谙熟教材,精益求精——《内经》教学的一些体会
第 1卷 第 8 6 期
Vo . 6 I1
No .8
中 莲 药 导般
Gudn o r a fT a io a i ee M e ii e a d P ama y i ig J un l o r dt n l Chn s dcn n h r c i
21 0 0年 8 月
3 注 家 之 说 。 可 曲解 不
而成下焦 , 渗而俱下 , 济泌别汁” “ ,济泌 ” 一词 , 注家虽众说纷 纭, 然而其解释 总不令人满意 。 《 查 甲乙经》 本句作 “ 泄别 , 渗
汁” 其义 自明。 , 同篇“ 中焦亦并 胃中 , 出上焦之后 ” 对照前面 ,
“ 焦 出 于 胃上 口 ” 句 ,中 焦 亦 并 ” “ ” 足 可 表 明 “ 上 一 “ 的 亦 字 胃
Aug s .01 u t2 0
谙 熟 教 材 益 求 精 ,精
内经 学的一些体 会 教
谷 峰 , 鹏举 , 朱 陈士 玉 沈 阳 10 4 1 8 7) ( 宁 中医药 大 学 , 宁 辽 辽
[ 摘要】 从 考辨传本 、 敲经义 、 推 不可曲解、 前后 一致、 必据原文5 个方 面总结 了《 内经》 教学 的个人体 会 , 内经》 学的 为《 教
同行 提供 了参 考 。 【 键 词 ] 《 经》 教 学 关 内 ; 【 图 分类 号 】 G 4 . 【 献标 识 码 】 B 【 章 编 号 】 17 — 5 X 2 1 O— 17 0 中 6 20 文 文 6 2 9 1 ( 00)8 0 4 — 2
对《 内经》 的理解 , 多有见仁见智之处 。 不但历代注家 观 点不一 , 就是 当今通行 的各种《 内经》 教材 , 对许多字 、 的注 句
作 , “ 行 相 生 ” 即 是 单 向之 促 生 。 句 也 应 按 此 理 解 。 如 五 , 本 释

《黄帝内经》的主要注家与注本有哪些?

《黄帝内经》的主要注家与注本有哪些?

《黄帝内经》的主要注家与注本有哪些?南朝·全元起《内经素问训解》是《内经》最早的注本。

注释《素问》当时已存的八卷。

本书已亡佚,但其目录收录于《素问识》中,《新校正》中保留其部分篇目及全元起注解。

隋·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该书将《内经》的《素问》、《灵枢》合在一起进行分类编排,共分十九大类,每类分若干篇目,并加以注释。

该书《素问》的经文保存了王冰改动前的原貌,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

唐·王冰《黄帝内经素问》王冰将《素问》重新整理编次,刊正谬误,补入运气七篇,并加以注释。

以二十四卷本行世。

明·马莳《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是通注《内经》的全书。

其所注《灵枢》颇为人称道。

明·吴昆《吴注内经素问》以王冰的二十四卷本为底本加以注释,注文阐发医理深入而不流于空泛。

该书有直改经文或增减经文现象。

明·张介宾《类经》将《内经》分类并注释,共分十二大类,三百九十目,是现存全部类分《素问》、《灵枢》最完整的一部书。

其注释义理周详,明白晓畅。

清·张志聪《黄帝内经素问集注》、《黄帝内经灵枢集注》是张志聪及其门人集体注释《内经》的一部书。

对前人之注,做到了取其精华,厘正误说,且有新意。

清·高士宗《黄帝素问直解》其注释简洁明白,要言不繁。

元·滑寿《读素问钞》是《素问》的摘要选注本。

明·李中梓《内经知要》系摘《素问》、《灵枢》之要文、要义编纂而成,是医学入门读物。

日·丹波元简《素问识》、《灵枢识》;日?丹波元坚《素问绍识》三部书精选诸家注解,并提出个人看法。

持论公允,注重考据。

编辑:安健环。

《内经笔记之马莳吴崑注本》

《内经笔记之马莳吴崑注本》

《内经笔记之马莳吴崑注本》
马莳的《素问注证发微》、《灵枢注证发微》。

马莳,字仲化,号“玄台子”,明代会稽人。

所著《素问注证发微》与《灵枢注证发微》变唐-王冰的《黄帝内经素问》二十四卷复为九卷,每卷九篇,以合九九八十一篇之旧;并将其分成若干章节,然后分章节予以注证,不同于以前注家的随句注解之模式。

马莳所注《素问》部分之《素问注证发微》并不为他人所称许,但在某些地方亦颇能传承经旨。

马莳所注《灵枢》部分之《灵枢注证发微》多论经脉、腧穴和针刺,以前也很少被人重视。

然而马莳之注可称为专门研究《灵枢》之启端!由于马莳素娴熟经脉、腧穴、针灸之术,其注证又认真负责因而马莳所注《灵枢》之《灵枢注证发微》深得后人称许。

正如汪昂所说:“《灵枢》以前无注,其文字古奥,名数繁多,观者蹙额颦眉,医家率废而不读。

至明始有马玄台之注,其疏经络穴道,颇为详明,可谓有功后学。

虽其中间有出入,然以从来谓书之难,而能力开坛站,以视《素问》注,则过之远矣。


吴崑的《素问吴注》。

吴崑,字山甫,号鹤皋,又号“参黄子”,明代安徽歙县人。

出身书香门第,医药世家。

吴崑继承了王冰、林亿等人的成果,以王冰二十四卷本为基础,删繁就简,引申发挥。

吴崑的工作包括注释与删节补正两方面。

他临床经验丰富,很多观点来自临床实践其注释及删节补正有不少医理发挥,发前人之未发;
他删节经文不遵古籍校勘法度,甚至将一己之见混入正文,为此受到后世的批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清传本:
(一)明英宗正统《正统道藏》本
《正统道藏》一书,为明成祖命道教第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以宋《郑和道藏》为蓝本进纂较,未果而亡。

至英宗正统九年始刻,诏通妙真人邵以正督校,重加订正,增所未备,次年付印告竣。

共五千三百零五卷,成梵夹装。

该书“太玄部”收《素问》《灵枢》《灵枢略》及《素问遗篇》等。

1.《素问》
2.《灵枢经》
3.《素问遗篇》及《灵枢略》
(二)明宪宗成化十年熊氏种德堂刊本
1.《素问》
2.《灵枢》
(三)明嘉靖四年乙酉年山东布政使司刻本
此本并附《素问入式运气论奥》三卷,《素问运气图括定局立成》。

此本仅刻《素问》十二卷,与元胡氏古林书堂刊本为同一系统,有仿以明熊氏种德堂刊本。

(四)明赵府居敬堂刊本
此本为明赵王朱厚火煜刊。

厚煜,明永乐帝朱棣第三子朱高燧五世孙,正德中袭封赵王,嘉靖中卒。

故此本亦当刻于嘉靖年间。

1.《素问》
2.《灵枢》
(五)明吴悌刊本
吴氏刊本,亦当在嘉靖年间,其退居之时。

1.《素问》
2.《灵枢》
(六)明嘉靖二十九年顾从德翻刻《素问》本
该本原以顾从德之父家藏宋刻本,经其父予以校雠,由顾从德与嘉靖二十九年,翻刻出世。

(七)明嘉靖历城儒教学教谕田经校刊本
此本早已散亡,现存仅有残本及重刊本。

1.《素问》
2.《灵枢》
(八)明万历绣谷书林周曰校刊本
1.《素问》
2.《灵枢》
(九)明万历吴勉学校刊《医统正脉本》
据歙县卫生局等编《新安医学史略》记:“吴勉学,字有遇,号师古。

明万历时,歙县丰南(西溪南)人。

博学藏书,留心医学。

家设木刻园,拥有十万两银子的资本,以毕生精力从事出版事业,校刊经史子集及医书数百种,校勘甚为精审,为明代新安最大的出版家。

他与万历二十九年(1601)校刊王肯堂的《古今医统正脉全书》四十四种,二百一十五卷,发行新安及全国各地。

”按:《素问》及《灵枢》即其中之二种也。

1.《素问》
2.《灵枢》
(十)明万历潘之恒《黄海》本《素问》
(十一)明书林詹林所刊本
1.《素问》
2.《灵枢》
(十二)清代版本
1、刊本清刊本有《素问》和《灵枢》合刻本,如道光二十九年金陵宋仁甫及光绪十年京口文成堂刻《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二十四卷本与《黄帝内经灵枢》十二卷本。

有《素问》、《灵枢》分刻者本。

如道光二十九年京口遵仁堂刻《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二十四本,三味堂刻《黄帝内经灵枢》十二卷本等
2 校刊本曾据别本对原文有所校勘者。

如咸丰三年钱熙祚守山阁校刻之《重广补注黄帝
内经素问》二十四卷本及《黄帝内经灵枢》二十四卷本
3 写本写本如《四库全书》所收《黄帝内经素问》二十四卷本,《灵枢经》十二卷本。

另有个别抄本,亦系据前朝刊本而加以重抄本。

《内经》注家与注本
1、明·马莳所注《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
马莳通注《内经》,改变了唐以来《素问》和《灵枢》的各二十四卷,而复为每部九卷,每卷九篇,以合八十一篇之旧目。

然后分章节予以注证。

他注释《灵枢》的方法是”愚注释此书,并一本经为照应,而《素问》有相同者,则援引之。

至于后世医籍有讹者,则以经旨正之与分注之下。

然后之学者,当明病在何经,用针合行补泻,则引而伸之,用药亦犹是矣。

切勿泥为用针之书,而与彼《素问》有所轩轾与其中也”
2、明·吴菎注《内经素问吴注》仍以王冰的二十四卷为底本。

阐发医理深入而不流于空泛。

他对上、中、下焦水道分治的解释,不仅使《内经》理论得以发展,而且为水肿从肺、脾、肾三脏论治奠定了理论基础。

虽然吴菎对原文错简讹误之处作了一些改动,使之文理比较通顺。

但这种擅改经文的做法,“亦较嫌于轻擅”,是其不足之处。

3、明·张介宾着《类经》将《内经》的内容,分为摄生、阴阳、藏象、脉色、经络、标本、气味、论治、疾病、针刺、运气、会通,共十二大类、三百九十目,是现存全部类分《素问》、《灵枢》最完整的的一部书。

虽因分类而经文颠倒,但张氏仍一一注明出处篇名,以便查核,且有详尽的注释。

4、明·李中梓着《内经知要》全书分为上下两卷,分为道生、阴阳、色诊、脉诊、藏象、经络、治则、病能八篇。

5、清·张志聪着《黄帝内经素问集注》、《黄帝内经灵枢集注》该书为张志聪集其门人高世栻、子张兆璜等集体注释《内经》的著作。

注释《素问》时,对经文发挥甚多,有深入的领悟,主要反映出阴阳、脏腑、气血等气化学说的特点,为后人所重视。

他注的《灵枢》,着重于机理探求,“以理会针,因针悟证”是其注述的特点。

6、清·高世栻着《黄帝素问直解》他的注释不落窠臼,直书经旨。

本书除了注释明晓畅达,要言不繁外,还在每篇中,分为数节,眉目清楚,注释寥寥数语,便能大畅经旨,使人一目了然。

7、清·姚止庵着《素问经注节解》全书分为内、外两篇,内篇分为三卷四十八篇;外卷分为五卷三十一篇。

8、清·张琦着《素问释义》主要对《素问》中重要原文,用精炼之语言加以阐释,对于林亿《新校正》的校语基本上都采用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