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太素杨上善
黄帝内经历代版本介绍

汉晋传本:不存世。但《脉经》有部分引文、别传本《甲乙经》中有载文。
南北朝传本:也不存世。但《黄帝内经太素》的底本为北朝传本,王冰次注本祖本,全元起注本为两个不同的南朝传本。
隋唐传本:现存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王冰《黄帝内经素问》。
宋金元:《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此时期《灵枢》别传本比较多,但是正本为南宋史菘校正本《灵枢》。《内经灵枢略》、
宋金元的刊本情况:北宋刊本原本目前未见、南宋原本为史菘本,目前未见。元刊本有两种,胡氏古林书堂刊本与不明具体年代的残卷本。
明传本:明英宗《正统道藏》本、明宪宗成化十年熊氏种德堂刊本、山东布政司刊本、赵府居敬堂刊本、吴悌本、历城儒学校谕田经校本、绣谷书林周曰校(周对峰)刊本、吴勉学《医统正脉》本、詹林刊本。
《黄帝内经》的版本流传与学习内经的择本问题
读书择本很重要,酒大黄师兄大哉斯问与别传本之分。
正传本简略:
《素问》
汉晋传本:不存世。但《脉经》有部分引文、别传本《甲乙经》中有载文。
南北朝传本:也不存世。但《黄帝内经太素》的底本为北朝传本,王冰次注本祖本,全元起注本为两个不同的南朝传本。
明传本:明英宗《正统道藏》本、明宪宗成化十年熊氏种德堂刊本、山东布政司刊本、赵府居敬堂刊本、吴悌本、顾从德家传宋本翻刻本、历城儒学校谕田经校本、绣谷书林周曰校(周对峰)刊本、吴勉学《医统正脉》本、潘之恒《黄海》本、詹林刊本。
清刊本:清刊本很多,而且有不少的《素问》、《灵枢》合刻本,合刻本著名的佳本有金陵本,京口文成堂本。分刻本有京口遵仁堂本。
清刊本:清刊本很多,而且有不少的《素问》、《灵枢》合刻本,合刻本著名的佳本有金陵本,京口文成堂本。分刻本有三味堂本。
《灵枢》别传本较多,一般学习原文仍然推荐使用30元那本,要考文献,那就复杂了,需要请教老师,慢慢学习。
黄帝内经的原文与翻译

黄帝内经的原文与翻译黄帝内经的原文与翻译《黄帝内经》奠定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以及治疗的认识基础,是中国影响极大的一部医学著作,被称为医之始祖。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黄帝内经原文与翻译,欢迎阅读。
上卷素问篇上古天真论【本章要点】一、说明养生的积极意义。
不仅可以预防疾病,而且是延年益寿的有效措施。
二、具体指出养生的方法:精神上的修养;饮食起居的调节;环境气候的适应;体格的锻炼。
三、人生的生、长、衰、老过程,以及生育的功能,主要关键都决定于肾气的盛衰。
四、举出四种养生者的不同养生方法和结果,来启示人们注意养生祛病延年。
【原文】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乃问于天师①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陰陽,和于术数②,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③,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
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婬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
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帝曰:人年老而无子者,材力尽邪?将天数然也?岐伯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
二七,而天癸④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
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
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
五七,陽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
六七,三陽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
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
《黄帝内经太素》之“太素”辨析

称, 还有太一 之意 。陕西 省西 部秦 岭 以东 有 一座 著名 的
湿燥 、 沧热 、 四时 、 阴阳 、 神 明、 天地 均从 太一变 化而来 , 也
都蕴藏着太一 的基本 属性 。可 以认 为 , 太一不仅是构成 宇
山, 山名“ 太 白山” 。《 山海经 》 称秦 岭诸 山 为 “ 南山” 。
西汉 时期 的《 易 纬 ・乾凿度 》 云: “ 太 素者 , 质 之始 也 。气
形质具 而未离 , 故 日混 沦。 ” _ 2 上述 两 书均将 太 素理解 为
记》 在此说 明了太一 为天神之最 贵 , 五方 、 五帝 为其佐使 ,
其实质是一气离 为五行。
宇 宙生成 四个过 程中的一个过程。
【 关键词 】 《 黄帝 内经太素》 ; 《 太素》
1 0 0 0 2 9 )
【 中图分类号】 R 2一 O 6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 0 0 2 — 2 6 1 9 ( 2 0 1 4 ) 0 2 — 0 2 9 1 — 0 3
杨上善 的《 黄帝 内经太素》 ( 以下简称 《 太素》 ) 一书是 白、 太乙, 太素 。因此 , 上古所 称之太 素实 为“ 太 一” 之意,
峰, 终南 山为秦 岭支脉。张衡《 西京赋》 云: “ 于前 则终南 、
太一 。 ” 据称 , 太 白山的称 呼可 能最早 于魏 晋时 期就有 。 李上善认为终南 为南 山的总称 , 太一是 其 中一 山的别名 ,
故此太 白即是太一或太 乙之意 , 也就是说太一又可称为 太
随着注家的注解 , 太素才逐渐演变为宇宙演化某个 阶段 的 代 名词 。 2 太素的科 学内涵 阐释
黄帝内经太素[附篇]
![黄帝内经太素[附篇]](https://img.taocdn.com/s3/m/786f354c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b685282.png)
黄帝内经太素[附篇]黄帝内经太素 [附篇]《黄帝内经太素》遗文《校正内经太素杨注》后序《黄帝内经太素》遗文平按:①从王注《素问》林亿等新校正及林亿等校正《甲乙经》、《脉经》与日本《医心方》所引考补,当在今本所缺七卷中。
其各书所引,仍逐条附注于下,以便稽考。
①“平按”二字为编者所加。
饮食有常节,起居有常度,不妄不作。
以理而取声色芳味,不妄视听也。
循理而动,不为分外之事。
平按:此条见《素问》卷一第一《上古天真论》。
上古圣人之教也,下皆为之。
上古圣人使人行者,身先行之,为不言之教。
不言之教,胜有言之教,故下百姓仿行者众,故曰下皆为之。
平按:此条见同上。
身肌宗一。
真人身之肌体,与太极同质,故云宗一。
平按:此条见同上。
有至人者。
积精全神,能至于德,故称至人。
平按:此条见同上。
帝曰:余闻上古圣人,论理人形,列别脏腑,端络经脉,会通六合,各从其经,气穴所发,各有处名,溪谷属骨,皆有分起,分部逆从,各有条理,四时阴阳,尽有经纪,外内之应,皆有表里,信其然乎?平按:此条见《素问》卷二第五《阴阳应象大论》。
又按:新校正云:“详‘帝曰’至‘信其然乎’,全元起本及《太素》在‘上古圣人之教也’上。
”在变动为握。
握、忧、哕、咳、栗五者,改志而有,名曰变动也。
平按:此条亦见《素问》卷二第五。
脉生脾。
平按:此条见同上。
在变动为忧。
心之忧在心变动,肺之忧在肺之志,是则肺主于秋,忧为正也;心主于夏,变而生忧也。
平按:此条见《素问》同上。
又杨氏此注,亦见《甲乙经》卷一第一。
东方,风伤筋,酸伤筋。
中央,湿伤肉,甘伤肉。
南方,热伤气,苦伤气。
北方,寒伤血,咸伤血。
西方,热伤皮毛,辛伤皮毛。
平按:此条见《素问》同上。
又按《素问》新校正云:“凡此五方所伤,《太素》俱云自伤。
”袁刻云:“自伤似亦注文。
”中央生湿。
六月,四阳二阴,合蒸以生湿气也。
平按:此条见同上。
湿生土。
四阳二阴,合而为湿,蒸腐万物成土也。
平按:此条见同上。
在变动为哕。
哕,气忤也。
道医杨上善:撰注《黄帝内经太素》,为后世古典医籍考订意义重大

道医杨上善:撰注《黄帝内经太素》,为后世古典医籍考订意义重大有唐一代,道医辈出,据《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医术名流列传》载入的名道医就多达十一人,计有杨上善、孙思邈、曹元、韦慈藏、孟诜、元(玄)珠先生、王冰、沈应善、紫极宫道士、陈寨、王彦伯等。
在这个道教医学繁荣发展的重要历史阶段,自然有着许多堪称一流的医学思想和成就。
其中在中医基础理论方面,杨上善对《黄帝内经》的整理、研究,功绩卓著,《黄帝内经太素》一书具有鲜明的道教色彩。
杨上善,隋唐时期的著名医家,其里贯、生卒年代,正史无载。
关于其生平事迹,明人李濂《医史》及徐春雨的《古今医统》都云杨上善曾担任过隋大业年间的太医侍御。
按《古今医统》:杨上善,不知何郡人,大业中为太医侍御,名著当代,称神,诊疗出奇,能起沉疴笃疾,不拘局方,述《内经》为《太素》,知休咎,今世之云太素脉皆宗之,鲜有得其妙者。
按照这一记载,杨上善曾任隋朝太医侍御,不但医术精深,“能起沉疴笃疾”。
“名著当代”,而且根据《旧唐书·经籍志》的载录,其著有《黄帝内经太素》三十卷、《黄帝内经明堂类成》十三卷等医书,在《内经》研究方面独辟新径,自成一家。
另据唐代杜光庭《道德真经广圣义》的记载,“太子仪郎杨上善,高宗时人,作《道德集注真言》二十卷”,杜光庭是在追述历代注解《道德经》的情况时说了这番话,杜光庭指出杨上善在唐初曾任太子司议郎,对《道德经》进行过注释,撰有《道德集注真言》二十卷行世,杜光庭生活在唐末,上距杨上善生活年代不远,其记述当为可信。
杨上善不仅医术高明在道学方面也曾撰书立言,由此再观如今传世的《黄帝内经太素》一书从内容来分析,其对《内经》的注解也带有鲜明的道教色彩。
首先,杨上善在书中凡引老子之言,则必恭称“玄元皇帝”,足见其崇尚道教之情谊。
例如在阐释“藏德不上故不下”一文时,杨上善注曰:天设日月,列星辰,张四时,调阴阳,日以曝之,夜以息之,风以干之,雨露濡之。
《黄帝内经太素》校注

《黄帝内经太素》校注黄帝内经太素》校注在中医学术发展史上,《黄帝内经》具有不可取代的地位,中医学最基本、最重要的思想均发端于这部两千多年前的伟大经典,因此,对《黄帝内经》(《灵枢》、《素问》)的研究,历代不乏其人。
从文献学的角度,用音韵、文字、训诂、注释等方法整理《黄帝内经》,确定其内容的可靠性,是开展各种《内经》研究课题的基础。
今人熟知的唐代医家王冰对《黄帝内经素问》的注释,宋代史崧对《黄帝内经灵枢》的校订,均对《内经》的流传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但是,王冰在整理《素问》时作了不少移补添改,史崧亦在《灵枢》几近失传时才将“家藏孤本”整理问世,因此,后人往往对今本《内经》中某些内容的可靠性提出质疑。
所幸的是,尚有《黄帝内经太素》一书。
此书作者为杨上善,他于唐代初叶将《黄帝内经》(《灵枢》、《素问》)经文重新分类加注,厘为三十卷,刊刻于世,名之为《黄帝内经太素》。
该书虽然将《灵枢》、《素问》中的经文进行了分类,但是其中几乎包括了唐代所存《黄帝内经》的全部内容,而且对原书文字未加改动,因此是研究《黄帝内经》的可靠资料。
宋代著名学者林亿在校正《素问》、《甲乙经》、《脉经》等医书时,便多借重此书,对其评价甚高。
可惜的是,《太素》一书流传不广,自南宋以后国内几乎无人睹其真面目。
到明、清之季,学术界便大都视之为佚书了。
清光绪中叶,出现了奇迹!中国驻日本大使馆官员杨守敬(字惺吾)发现日本尚存仁和寺所藏仁和三年(相当于中国唐代光启三年,即公元887年)旧抄卷子本!虽然残缺七卷,杨氏仍如获异珍,遂影写携归。
仁和寺旧抄卷子本《黄帝内经太素》的再度问世,在国内医学界立即引起了轰动,此后,国内翻刻的《太素》不断问世,流传渐广,研究之风日盛。
然而,由于当时科技水平所限,无法出版影印本,所以原来就残缺的旧抄本越传越误,数十年间终无善本问世。
晚清学者萧延平精通儒学,擅长医理,《黄帝内经》“不去手者数十年”,对这部医典十分重视。
黄帝内经太素隋.杨上善

黄帝内经太素隋.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黄帝内经太素》,古代中医学著作。
隋代杨上善撰。
原书30卷,今国内只存23卷残本。
此书是《黄帝内经》早期传本之一,包括《素问》、《针经》(即《灵枢》)两部分内容。
杨氏据其内容性质之异同,各归其属,分为摄生、阴阳、人合、脏腑、经脉、腧穴、营卫气、身度、诊候、证候、设方、九针、补泄、伤寒、邪论、风论、气论、杂病十九大类重予编次、注释。
编撰体例取法皇甫谧《甲乙经》,而无编辑害义之失。
其文先列述义较完整之篇段,而以所移迻之短章碎文附于其后,不使原文杂糅。
其相承旧本有可疑者,于注中详加训释,不轻易改动原文,不仅保存了《黄帝内经》各篇之早期文字形态,而杨氏注文在考校字义,诠释发挥以及引录古籍佚文等方面,均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现存日本天保年间写本、日本影抄卷子本、清刻本、《丛书集成》本等多种抄本、刊本。
建国后,人民卫生出版社将萧延平兰陵堂仿宋刻本予以影印出版。
作者杨上善隋唐时代医学家。
约生于575年,卒于670年,曾在隋大业年间(605年至616年)任太医侍御,精于医术,诊疗出奇,能起沉疴。
对《黄帝内经》有着较深研究,曾奉敕注《内经》,取《素问》及《灵枢》的内容,重新编次,著成《黄帝内经太素》一书,共30卷,是分类研究《内经》的第一家。
故宋代林亿等指出:“及隋杨上善纂而为《太素》,今睹其例。
取《素问》、《灵枢》之文,错综以致注解者,后世有两经分类之书,上善实为此唱首。
”另外,还著有《黄帝内经明堂类成》,今仅存钱本第一卷,名为《黄帝内经明堂》。
在学术思想方面,杨上善著《黄帝内经太素》在对《内经》分类研究的同时,保存了《内经》中一些原文的较早面貌,而且在考校字义、诠释发挥和引录古书佚文方面,均有其学术价值。
内容介绍本书是早期分类编纂、研究、注解《黄帝内经》的《黄帝内经太素》的语译本。
本书以与其成姊妹篇的《黄帝内经太素校注》中的《黄帝内经》条文为底本,保持了原书体例、分类,对缺佚之卷有所增补。
【历史著名医学家】隋唐--杨上善

【历史著名医学家】隋唐--杨上善 杨上善 ,隋代、初唐时人,享年93岁。
正史无传,官至太子文学,编有《黄帝内经太素》三十卷。
此书保存了早期的《素问》风貌,得到现代学者的重视,是研究《黄帝内经》的重要参考书。
林亿《素问补注》序云:"及隋杨上善,纂而为太素杨上善,时则有全元起者,始为之训解,阙第七一通。
"据此,传统上认为杨上善是隋代的人。
但《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都将杨上善著作列入,唐末杜光庭《道德经广圣义》序中说:"太子司议郎杨上善,高宗时人,作道德集注真言二十卷。
"《太素》标题作:"通直郎守太子文学臣杨上善奉敕撰注",因此,《太素》一书是杨接受唐高宗的敕命而做的,显见他应该是初唐时人。
据周绍良、赵超所编的《唐代墓志汇编续集》中杨上善墓志可知,杨上善生于隋代(589年),卒于初唐(681年),享年93岁。
开皇十九年(599年),11岁,出家为道士。
唐高宗显庆五年(660年)72岁之前不久,受诏入朝,除弘文馆直学士。
龙朔元年(661年)73岁,又除沛王文学,同年迁左武卫长史。
麟德二年(665年)77岁,迁左卫长史。
上元二年(675年)87岁,迁太子文学。
仪风元年至调露元年(676-679年)间90岁前后,先后迁太子司议郎、太子洗马。
调露二年(680年)92岁,归老于家。
永隆二年(681年)93岁,卒于里第。
《太素》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全文类编注释《内经》之作,为杨上善奉敕编撰。
近年来,有学者对《太素》一书是否为杨上善所类分编撰,提出了异议。
但是,从注文中的有本、一本非指《太素》的别本;注文援引《素问》、《九卷》并非用于校勘《太素》;对杨上善撰与注的分析;对《太素*水论》注文"太素经论"的分析等4个方面,对《太素》的经文与注文进行研究,可以得出结论:《太素》的类编,确系出自杨上善之手。
《太素》一书在北宋后失传,但在十九世纪时,日本学者在日本仁和寺发现《太素》残卷23卷,引起日本学界的重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帝内经》全书分为《素问》和 《灵枢》两部分,各九卷,81篇,共计十 八卷,162篇。
浙江中医药大学
黄帝内经书名
• • 黄帝为托名 源于古时托名之风:《淮南子· 修务训》:“世俗 之人多尊古而贱今,故为道者,必托之于神农、 黄帝而后能入说。”
浙江中医药大学
本书称“黄帝”缘由有三:
第一,显示自已学有根本使人信服。 第二,是当时一种时尚和风气。 第三,受阴阳家和道家影响。
《内经》将阴阳说和五行说引用于医学来分 析研究人体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整个《内经》 处处都运用阴阳五行理论,体现了《内经》朴 素的辩证法思想。使医巫从此分开。
浙江中医药大学
(二)“四时五脏阴阳”的整体恒动观
1、整体观:
《内经》“四时五脏阴阳”的理论是以人体五脏 功能活动系统外应五时五气的方法,把人与自然统 一起来,形成了《内经》理论体系的结构系统,反 映出《内经》“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
浙江中医药大学
2、恒动观: 恒动观,也是《内经》理论体系重要学术思想 之一。认为天地日月、自然万物都是在不断地发生 发展运动变化着的,人体生理病理也是在阴阳二气 的作用下不断地运动,发生发展变化着的,自然事 物都是处在动态的变化当中的。
浙江中医药大学
六、《内经》古今研究概况
(一)古代研究概况 1、梁· 全元起《素问全元起注》 最早注释《内经》的是梁(502-557)•全元 起《黄帝内经》八卷后称《素问训解》。宋朝这 本书还存在以后便散失,现从林亿《新校正》中 还可以见到。
浙江中医药大学
黄帝内经书名
• “内”之诠解: • 医籍考》:“犹《易》内外卦及《春秋》内外传, 《庄子》内外篇,《韩非子》内外储说,以次第 名焉者,不必有深意。” • 吴昆:“五内阴阳谓之内,万世宗法谓之经。” 张介宾:“内者性命之道,经者载道之书,平素 所讲问,故谓《素问》。”
浙江中医中医药大学
绪
论
浙江中医药大学
一、《内经》简介
《内经》,全称为《黄帝内经》,是我国现 存最早的一部经典著作,它集中反映了我国古 代的医学成就,创立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奠 定了中医学的发展基础,是中国医学发展史上 影响最大的医学典籍。被后世医学家尊称为 “医家之宗”。
浙江中医药大学
浙江中医药大学
灵 枢:
原名《针经》《九卷》。是唐代医家王冰据 道家《神枢》《玉枢》所改。
浙江中医药大学
二、《内经》的成书年代及作者
•
•
分歧多多:黄帝说、先秦说(战国、秦汉)、汉 代说(西汉、东汉)、跨代说。 原因种种:内经所列人名(黄帝、歧伯、少俞、 雷公等)皆为托名,真正作者无传;内经与今存 《素问》、《灵枢》关系存在异议;《素问》 《九卷》〈针经〉经传抄整理与今存〈素问〉、 《灵枢》存在差异;内经内容广大学科多种断代 不易。
•
浙江中医药大学
内经作者
《黄帝内经》并非出自一人之手,也非一时之 作。黄帝为托名,作者已佚名。
浙江中医药大学
三、《内经》的沿革
1、最早提到《黄帝内经》书名的是《七略》。
2、现存文献中最早记载《内经》的是东汉班固的 《汉书·艺文志》。 3、南朝齐梁年间全元起最早注释整理了《素问》。
4、隋·杨上善注释整理,撰《太素》。
浙江中医药大学
五、《内经》理论体系的基本学术思想
(一)唯物辩证法思想 1、唯物思想(精气说的运用) 古代哲学中的精气说渗透于医学反映于《内 经》。进一步认为气是物质的本源,气有运动的 本领,形和气相互转化,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天体 演化和宇宙构成及生命起源。
浙江中医药大学
2、辩证法思想(阴阳五行学说的运用)
浙江中医药大学
5、唐·王冰对《素问》进行了整理、注释。 6、宋·林亿奉召整理《内经》以降医籍以王冰本 为主要底本。
7 、明代翻刻古医书盛行。明 ·顾从德刻印的宋本 《素问》,刻印错误少、精确。 8、1956年人卫影印了顾本《素问》并出版。
9、1963年人卫将顾本影印本铅字排印出版。
浙江中医药大学
• 《灵枢》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已亡佚不传。 • 现通行本是南宋年间史崧献“校正家藏旧本 《灵枢》九卷,共八十一篇。” • 明·赵府居敬堂刻宋本《灵枢》,错误少,质 量较高。 • 1956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出版。 • 1963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将此影印本铅字横排排 印并出版。
浙江中医药大学
2、隋唐•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 杨上善,太医侍御(专为帝王和宫 中官员等上层看病的医生) 《太素》是《素问》、《灵枢》合刊本, 是分类编写的。共分十九类,三十卷。本书早 已亡佚,现行本是日本珍藏的仁安三年的抄本。 清•光绪年间杨惺吾从日本影抄回国,经肖延平 于1924年校注刊印。
• “经”之涵义: • 《文史通义》:“至于术数诸家,均出圣门 制作……而习是术者奉为依归,则亦不得不 尊以为经言者也。”
浙江中医药大学
素 问:
“问”:是一种写作体例。一问一答的形式 “素”:太素之义。在道家哲学中代表天地开辟前 出现原始物质的宇宙状态,与太易、太初、太始, 太素、太极并为先天五太,是无极过渡到天地诞生 前的五个阶段之一。 《列子》将太素定义为质之始。张善渊认为: 太素者,太始变而成形,形而有质,而未成体,是 曰太素。太素,质之始而未成体者也。
浙江中医药大学
四、《内经》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
医学之外,还论及了上至天文,下至地理, 中至人事等问题,内容极为丰富。 医学内容来看,《素问》《灵枢》在学术思 想、医学内容上是浑然一体的,但各部分又略有 侧重。
浙江中医药大学
《素问》侧重论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阴阳、 五行、藏象、病因、病机、病证、诊法、治则、 养生学说和运气学说等。 《灵枢》侧重论述了经络、俞穴、针灸理论 及其临床应用,刺治禁忌等。
浙江中医药大学
内经成书年代
• 推断依据:(1)、依据古籍并人物:《史记》书成于前 99年(司马迁前145、135?~前90、87?),书中传仓公 (前2世纪)扁鹊,载阳庆传书,未及《内经》可为上限; 《七略》成书于前32年(?)可为下限。(2)依据历史 背景:天文历法、文字、阴阳五行精气学说、依托之风、 校书背景。 研究成果:今存《素问》、《灵枢》成书年代为取材先秦, 成编西汉、补亡东汉、增补魏晋南北朝,补遗唐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