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灵枢经集注

合集下载

《黄帝内经》灵枢 ● 禁服篇第四十八

《黄帝内经》灵枢 ● 禁服篇第四十八

《黄帝内经》灵枢●禁服篇第四十八*导读:【题解】禁,禁诫;服,服从。

因文中主要阐述针灸治疗疾病的高深原理,以及在具体运用中遵循和禁忌的内容,故称为"禁服"。

【原……【题解】禁,禁诫;服,服从。

因文中主要阐述针灸治疗疾病的高深原理,以及在具体运用中遵循和禁忌的内容,故称为"禁服"。

【原文】雷公问于黄帝日细子得受业,通于九针六十篇,旦暮勤服之,近者编绝,久者简垢,然尚讽诵弗置,未尽解于意矣。

"外揣"言浑束为一,未知所谓也。

夫大则无外,小则无内,大小无极,高下无度,束之奈何?士之才力,或有厚薄,智虑褊浅,不能博大深奥,自强于学若细子。

细子恐其散于后世,绝于子孙,敢问约之奈何?黄帝日善乎哉问也。

此先师之所禁,坐私传之也,割臂歃血之盟也,子若欲得之,何不斋乎。

雷公再拜而起日请闻命于是也,乃斋宿三日而请日敢问今日正阳,细子愿以受盟。

黄帝乃与俱入斋室,割臂歃血[1],黄帝亲祝日今日正阳,歃血传方,有敢背此言者,反受其殃。

雷公再拜日细子受之。

黄帝乃左握其手,右授之书日慎之慎之,吾为子言之,凡刺之理,经脉为始,营其所行,知其度量,内刺五脏,外刺六腑,审察卫气,为百病母,调其虚实,虚实乃止,写其血络,血尽不殆矣。

雷公日此皆细子之所以通,未知其所约也。

黄帝日夫约方[2]者,犹约囊也,囊满而弗约,则输泄,方成弗约,则神与弗俱。

雷公日愿为下材者,勿满而约之。

黄帝日未满而知约之以为工,不可以为天下师。

【提要】阐述了只有掌握经脉的循行规律及其与卫气的关系,方可实施针刺。

【注释】[1]歃血歃,音煞。

歃血,即盟者以血涂口旁。

[2]约方系指将诊断与治疗方法,提纲挈领地加以归纳。

【白话解】雷公向黄帝问道我接受了您所传授的九针六十篇以后,每天从早到晚孜孜不倦地学习,现在阅读的部分,竹简的皮条都断了,从前看过的竹简也已经有了尘垢,仍然不断地阅读和背诵。

尽管如此,还是不能完全明白其中的含义。

黄帝内经·灵枢·根结第五,原文译文。上工平气,中工乱脉,下工绝气危生

黄帝内经·灵枢·根结第五,原文译文。上工平气,中工乱脉,下工绝气危生

黄帝内经·灵枢·根结第五,原文译文。

上工平气,中工乱脉,下工绝气危生黄帝内经·灵枢·根结第五篇名与要点经脉自肢端走向头身的起始处为“根”,盘旋收束与终止处为“结”。

篇中主要叙述了三阳三阴经分司着表里关、阖、枢的作用,以及各经根结的部位与穴名。

文中着重论述经络的根结本末与治疗的关系,所以篇名《根结》。

《灵柩.根结》篇,主要讲了五个方面的问题:一、详述了三阴三阳经的根结部位与穴名,及其与治疗的关系。

二、指出三阴三阳经开、阂、枢的不同作用和所主的疾病。

三、列举了手足三阳经根、溜、注、入的穴位。

四、根据经气一昼夜间在人体运行五十周次的基本原理,讨论了从歇止脉次数的多少,来测定脏气亏损的情况。

五、强调运用针刺治疗时,根据患者体质的不同,针刺应有疾、徐、浅、深、多、少的区别。

原文与译文(原文)岐伯曰:天地相感,寒暖相移,阴阳之道,孰少孰多,阴道偶,阳道奇。

发于春夏,阴气少,阳气多,阴阳不调,何补何泻。

(译文)岐伯说,天地自然阴阳消长的变化,使得自然界气候时令的变化表现为寒热相互交替推移。

就阴阳的属性而言,春夏秋冬各个季节所含的是阴多还是阳多?阴阳的象数各不相同,阴的法则是偶数(二、四、六、八、十),阳的法则是奇数(一、三、五、七、九),由此构成了阴阳盛衰的各种现象。

发生在春夏的疾病,因春夏属阳,夜短昼长,是阴气少而阳气多的季节,故而其病性一般也是阴气少而阳气多。

对于这类阴阳不能调和的病变,应该在哪一经用补法、在哪一经用泻法呢?(原文)发于秋冬,阳气少,阴气多;阴气盛而阳气衰,故茎叶枯槁,湿雨下归,阴阳相移,何泻何补。

(译文)生在秋冬的疾病,因秋冬属阴,昼短夜长,是阳气少而阴气多的季节,故而其病性一般也是阳气少而阴气多。

因为此时阴气旺盛而阳气偏衰,所以草木的茎叶(相对于根部而属阳)就会因得不到阳气的温煦而枯萎凋零,水湿和雨露就会下渗并滋养于它的根部(相对于茎叶而属阴)而使之更加粗壮,由此就顺应于自然界的阴阳消长而完成了阴阳相移的转化。

黄帝内经灵枢篇第经水

黄帝内经灵枢篇第经水

黄帝内经灵枢篇第十二篇经水本篇“经水”主要介绍了十二经和十二水的相互配合情况,并进而分述了手足阴阳各经最适当的进针深度和留针时间,所以篇名叫做"经水"。

本篇运用古代版图上清、渭、海、湖、汝、渑、淮、漯、江、河、济、漳十二条河流的大小、深浅、广狭、长短来比喻人体中十二经脉各自之不同的气血运行状况。

【原文】黄帝问于岐伯日经脉十二者,外合于十二经水[¨,而内属于五脏六腑。

夫十二经水者,其有大小、深浅、广狭、远近各不同,五脏六腑之高下、小大、受谷之多少亦不等,相应奈何?夫经水者,受水而行之;五脏者,合神气魂魄而藏之;六腑者,受谷而行之,受气而扬之;经脉者,受血而营之。

合而以治奈?刺之深浅,灸之壮数,可得闻乎? 。

【提要】本段介绍了十二经脉与自然界之十二条河流以及人体内之五脏六腑的对应情况。

【注释】[1]十二经水就是指古代版图上十二条较大的河流。

《管子•水地》认为水,就是大地的血气;其相对于大地的意义,就像经脉之中流通的气血相对于人体的意义一样。

十二水,在此主要是以其川流不息的样子,来比喻经脉受血而周流于人体的状态,因此称为经水。

【白话解】黄帝问岐伯说人体的十二经脉,在外与自然界的十二条河流相对应,在内则分别连属于五脏六腑。

然而,十二条河流分布于各地,其面积的大小,水位的深浅,河床的广狭,以及源头的远近等都各不相同;五脏六腑分布在体内,其位置的高低,形态的大小,受纳水谷精微之气的多少也各不相等,那么,这两者的对应关系是怎样的?同时,江河受纳地面上的水流而通行各处;五脏集合精神气血魂魄等而加以闭藏;六腑受纳饮食水谷而加以传化,吸收精微之气而布扬全身;经脉受纳血液而营灌全身。

如果想把以上这些情况结合起来,而运用到治疗上,又应该怎样去做呢?还有,在治疗时,如何才能把握住针刺的深度以及施灸的壮数呢?关于上面这些问题。

你可以都解释给我听一下吗?【原文】岐伯答日善哉问也天至高,不可度,地至广,不可量,此之谓也。

黄帝内经灵枢全文原著(2020年7月整理).pdf

黄帝内经灵枢全文原著(2020年7月整理).pdf

经筋第十三足太阳之筋,起于足小趾,上结于踝,邪上结于膝,其下循足外侧,结于踵,上循跟,结于腘;其别者,结于_外,上腘中内廉,与腘中并上结于臀,上挟脊上项;其支者,别入结于舌本;其直者,结于枕骨,上头,下颜,结于鼻;其支者,为目上网,下结于頄;其支者,从腋后外廉结于肩?;其支者,入腋下,上出缺盆,上结于完骨;其支者,出缺盆,邪上出于頄。

其病小趾支跟肿痛,腘挛,脊反折,项筋急,肩不举,腋支缺盆中纽痛,不可左右摇。

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曰仲春痹也。

足少阳之筋,起于小指次指,上结外踝,上循胫外廉,结于膝外廉;其支者,别起外辅骨,上走髀,前者结于伏兔之上,后者,结于尻;其直者,上乘沙季胁,上走腋前廉,系于膺乳,结于缺盆;直者,上出腋,贯缺盆,出太阳之前,循耳后,上额角,交巅上,下走颔,上结于頄;支者,结于目眦为外维。

其病小指次指支转筋,引膝外转筋,膝不可屈伸,腘筋急,前引髀,后引尻,即上乘_季胁痛,上引缺盆、膺乳、颈维筋急。

从左之右,右目不开,上过右角,并蹻脉而行,左络于右,故伤左角,右足不用,命曰维筋相交。

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曰孟春痹也。

足阳明之筋,起于中三指,结于跗上,邪外上加于辅骨,上结于膝外廉,直上结于髀枢,上循胁属脊;其直者,上循_,结于膝;其支者,结于外辅骨,合少阳;其直者,上循伏兔,上结于髀,聚于阴器,上腹而布,至缺盆而结,上颈,上挟口,合于頄,下结于鼻,上合于太阳。

太阳为目上网,阳明为目下网;其支者,从颊结于耳前。

其病足中指支胫转筋,脚跳坚,伏兔转筋,髀前踵,_疝,腹筋急,引缺盆及颊,卒口僻;急者,目不合,热则筋纵,目不开,颊筋有寒,则急,引颊移口,有热则筋弛纵,缓不胜收,故僻。

治之以马膏,膏其急者;以白酒和桂,以涂其缓者,以桑钩钩之,即以生桑炭置之坎中,高下以坐等。

以膏熨急颊,且饮美酒,敢美炙肉,不饮酒者,自强也,为之三拊而已。

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曰季春痹也。

灵枢·岁露论..._《黄帝内经》_原文_内容

灵枢·岁露论..._《黄帝内经》_原文_内容

灵枢·岁露论【原文】灵枢·岁露论【内容】黄帝问于岐伯曰:《经》言:“夏日伤暑,秋病疟”。

疟之发以时,其故何也?岐伯对曰:邪客于风府,病循膂而下,卫气一日一夜,常大会于风府,其明日,日下一节,故其日作晏,此其先客于脊背也。

故每至于风府则腠理开,腠理开则邪气入,邪气入则病作,此所以日作尚晏也。

卫气之行风府,日下一节,二十一日下至尾底,二十二日入脊内,注于伏冲之脉,其行九日,出于缺盆之中,其气上行,故其病稍益至。

其内搏于五脏,横连募原,其道远,其气深,其行迟,不能日作,故次日乃蓄积而作焉。

黄帝曰:卫气每至于风府,腠理乃发,发则邪入焉。

其卫气日下一节,则不当风府,奈何?岐伯曰:风府无常,卫气之所应,必开其腠理,气之所舍节,则其府也。

黄帝曰:善。

夫风之与疟也,相与同类,而风常在,而疟特以时休,何也?岐伯曰:风气留其处,疟气随经络,沉以内搏,故卫气应乃作也。

帝曰:善。

黄帝问于少师曰:余闻四时八风之中人也,故有寒暑,寒则皮肤急而腠理闭;暑则皮肤缓而腠理开。

贼风邪气因得以入乎?将必须八正虚邪,乃能伤人乎?少师答曰:不然。

贼风邪气之中人也,不得以时,然必因其开也,其入深,其内极病,其病人也卒暴。

因其闭也,其入浅以留,其病也,徐以迟。

黄帝曰:有寒温和适,腠理不开,然有卒病者,其故何也?少师答曰:帝弗知邪入乎?虽平居,其腠理开闭缓急,其故常有时也。

黄帝曰:可得闻乎?少师曰: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

故月满则海水西盛,人血气积,肌肉充,皮肤致,毛发坚,腠理郗,烟垢着,当是之时,虽遇贼风,其入浅不深。

至其月郭空,则海水东盛,人气血虚,其卫气去,形独居,肌肉减,皮肤纵,腠理开,毛发残,膲理薄,烟垢落,当是之时,遇贼风则其入深,其病人也卒暴。

黄帝曰:其有卒然暴死暴病者,何也?少师答曰:(得)三虚者,其死暴疾也;得三实者,邪不能伤人也。

黄帝曰:愿闻三虚。

少师曰:乘年之衰,逢月之空,失时之和,因为贼风所伤,是谓三虚。

《灵枢·邪客》原文译文赏析

《灵枢·邪客》原文译文赏析

《灵枢·邪客》原文|译文|赏析《灵枢·邪客》出自《黄帝内经·灵枢篇》。

本篇阐述了治疗疾病要“补其不足,泻其有余,调其虚实,以通其道,而去其邪”,使“阴阳和得”的道理,故以“邪客”名篇。

《灵枢·邪客》原文作者:佚名黄帝问于伯高曰:夫邪气之客人也,或令人目不瞑,不卧出者,何气使然?伯高曰:五谷入于胃也,糟粕、津液、宗气,分为三隧。

故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

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荣四末,内注五脏六腑,以应刻数焉。

卫气者,出其悍气之剽疾,而先行于四末,分肉皮肤之间,而不休者也。

昼日行于阳,夜行于阴,常从足少阴之分间,行于五脏六腑。

今厥气客于五脏六腑,则卫气独卫其外,行于阳不得入于阴。

行于阳则阳气盛,阳气盛则阳跷陷,不得入于阴,阴虚,故目不瞑。

黄帝曰:善。

治之奈何?伯高曰:补其不足,泻其有余,调其虚实,以通其道,而去其邪。

饮以半夏汤一剂,阴阳已通,其卧立至。

黄帝曰:善。

此所谓决渎壅塞,经络大通,阴阳和得者也。

愿闻其方。

伯高曰:其汤方,以流水千里以外者八升,扬之万遍,取其清五升,煮之,炊以苇薪火,沸置秫米一升,治半夏五合,徐炊,令竭为一升半,去其滓,饮汁一小杯,日三稍益,以知为度,故其病新发者,复杯则卧,汗出则已矣。

久者,三饮而已也。

黄帝问于伯高曰:愿闻人之肢节以应天地奈何?伯高答曰:天圆地方,人头圆足方以应之。

天有日月,人有两目;地有九州,人有九窍;天有风雨,人有喜怒;天有雷电,人有声音;天有四时,人有四肢;天有五音,人有五脏;天有六律,人有六腑;天有冬夏,人有寒热;天有十日,人有手十指;辰有十二,人有足十指,茎垂以应之,女子不足二节,以抱人形;天有阴阳,人有夫妻;岁有三百六十五日,人有三百六十五节;地有高山,人有肩膝;地有深谷,人有腋腘;地有十二经水,人有十二经脉;地有泉脉,人有卫气;地有草蓂,人有毫毛;天有昼夜,人有卧起;天有列星,人有牙齿;地有小山,人有小节;地有山石,人有高骨;地有林木,人有募筋;地有聚邑,人有□肉;岁有十二月,人有十二节;地有四时不生草,人有无子。

《黄帝内经》灵枢 ● 大惑论篇第八十

《黄帝内经》灵枢 ● 大惑论篇第八十

《黄帝内经》灵枢●大惑论篇第八十*导读:【题解】惑,迷乱眩晕的意思;大,形容其严重。

文中主要论述了登高时发生精神迷惑、头目眩晕的道理,故篇名为"大惑论"。

【原文……【题解】惑,迷乱眩晕的意思;大,形容其严重。

文中主要论述了登高时发生精神迷惑、头目眩晕的道理,故篇名为"大惑论"。

【原文】黄帝问于岐伯日余尝上于清冷之台,中阶而顾,匍匐而前则惑。

余私异之,窃内怪之,独瞑独视,安心定气,久而不解。

独博[1]独眩,披发长跪,俯而视之,后久之不已也。

卒然自上,何气使然?岐伯对日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

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其窠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裹撷[2]筋骨血气之精而与脉并为系,上属于脑,后出于项中。

故邪中于项,因逢其身之虚,其入深,则随眼系以入于脑,入于脑则脑转,脑转则引目系急,目系急则目眩以转矣。

邪其精[3],其精所中不相比也则精散,精散则视歧,视歧见两物。

目者,五脏六腑之精也,营卫魂魄之所常营也,神气之乒厅生也。

故神劳则魂魄散,志意乱。

是故瞳子黑眼法于阴,白眼赤脉法于阳也,故阴阳合传[4]而精明也。

目者,心使也,心者,神之舍也,故神精乱而不转,卒然见非常处,精神魂魄,散不相得,故日惑也。

黄帝日余疑其然。

余每之东苑[5],未曾不惑,去之则复,余唯独为东苑劳神乎?何其异也?岐伯日不然也。

心有所喜,神有所恶,卒然相惑[6],则精气乱,视误故惑,神移乃复。

是故间者为迷,甚者为惑。

【提要】本段论述了人的眼睛是由五脏之精气所充养,眼睛的各部分分属于五脏,眼睛由目系连属于脑的理论。

【注释】[1]博当作"转",即头晕的意思。

[2]撷包裹的意思。

[3]邪其精"邪"后当有"中"字。

[4]传通搏,搏聚的意思。

[5]东苑养禽兽,植林木之处叫"苑"。

东苑,指清冷之台在东苑。

《黄帝内经》灵枢 ● 血络论篇第三十九

《黄帝内经》灵枢 ● 血络论篇第三十九

《黄帝内经》灵枢●血络论篇第三十九*导读:【题解】"血络"指瘀血的络脉。

本篇主要论述了针刺瘀血的脉络时所出现的各种情况,并对这些情况产生的原因作了分析,故以"血络……【题解】"血络"指瘀血的络脉。

本篇主要论述了针刺瘀血的脉络时所出现的各种情况,并对这些情况产生的原因作了分析,故以"血络论"名篇。

【原文】黄帝日愿闻其奇邪[1]而不在经者。

岐伯日血络[2]是也。

黄帝日刺血络而仆者,何也?血出而射者,何也?血少黑而浊者,何也?血出清而半为汁者,何也?发针而肿者,何也?血出若多若少而面色苍苍者,何也?发针而面色不变而烦挽者,何也?多出血而不动摇者,何也?愿闻其故。

岐伯日脉气盛而血虚者,刺之则脱气,脱气则仆。

血气俱盛而阴气多者,其血滑,刺之则射;阳气畜积,久留而不写者,其血黑以浊,故不能射。

新饮而液渗于络,而未合和于血也,故血出而汁别焉;其不新饮者,身中有水,久则为肿。

阴气积于阳,其气因于络,故刺之血未出而气先行,故肿。

阴阳之气,其新相得而未和合,因而写之,则阴阳俱脱,表里相离,故脱色而苍苍然。

刺之血出多,色不变而烦挽者,刺络而虚经,虚经之属于阴者阴脱,故烦挽。

阴阳相得而合为痹者,此为内溢于经,外注于络。

如是者,阴阳俱有余,虽多出血而弗能虚也。

黄帝日相[3]之奈何?岐伯日血脉者,盛坚横以赤,上下无常处,小者如针,大者如筋,则[4]而写之万全也,故无失数矣。

失数而反,各如其度。

黄帝日针入而肉著者,何也?岐伯日热气因于针则针热,热则肉着于针,故坚焉。

【提要】本篇主要阐述了奇邪在络及针刺瘀血脉络时所出现的各种情况及其原因。

【注释】[1]奇邪此处指因络脉闭塞不通,外邪壅滞,不能深入经脉,而发生异常的病变,因此称引起此种奇病的外邪成为奇邪。

[2]血络此处泛指皮肤表面的络脉和孙脉而言。

[3]相观察的意思。

[4]则《甲乙经》作"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篇名>黄帝内经灵枢集注书名:黄帝内经灵枢集注作者:张志聪朝代:清年份:公元1672年<目录><篇名>序属性:先儒有云。

经传而经亡。

非经亡也。

亡于传经者之精而以粗求之深而以浅视之之失其旨归也。

夫灵素之为烈于天下也。

千百年于兹矣。

然余尝考汉艺文志曰。

黄帝内经一十八卷。

而灵枢居其九。

素问亦居其九。

昔人谓先灵枢而后素问者何也。

盖以素问为世人病所由生也。

病所生而弗慎之。

则无以防其流。

故篇中所载阴阳寒暑之所从。

饮食居处之所摄。

五运生制之所由胜复。

六气时序之所由逆从。

靡弗从其本而谨制之。

以示人维持。

而生人之患微矣。

若灵枢为世人病所由治也。

病既生而弗治之。

则无以通其源。

故本经所论营卫血气之道路。

经脉脏腑之贯通。

天地岁时之所由法。

音律风野之所由分。

靡弗藉其针而开导之。

以明理之本始。

而惠世之泽长矣。

是灵枢素问。

为万世所永赖。

靡有息也。

故本经曰。

人与天地相参。

日月相应。

而三才之道大备。

是以人气流行上应日。

行于二十八宿之度。

又应月之盈亏。

以合海水之消长。

且以十二经脉脏腑。

外合于百川汇集之水。

咸相符也。

故本经八十一篇。

以应九九之数。

合三才之道。

三而三之。

成九九八十一篇。

以起黄钟之数。

其理广大。

其道渊微。

传竹帛而使万世黎民不罹灾眚之患者。

孰不赖此经也哉。

乃自皇甫士安类为甲乙针经。

而玄台马氏又专言针而昧理。

俾后世遂指是经为针传而忽之。

而是经几为赘旒矣。

余悯圣经之失传。

惧后学之沿习。

遂忘愚昧。

素问注疏告竣。

复藉同学诸公。

举灵枢而诠释之。

因知经意深微。

旨趣层折。

一字一理。

确有指归。

以理会针。

因针悟证。

殚心研虑。

鸡鸣风雨。

未敢少休。

庶几藉是可告无罪乎。

俾后之人读素问而严病之所以起。

读灵枢而识病之所以瘳。

则脏腑可以贯通。

经脉可以出入。

三才可以合道。

九针可以同法。

察形气可以知生死寿夭之源。

观容色可以辨邪正美恶之类。

且也因九针而悟洛书之妙理。

分小针而并识河图之微情。

则前民用而范围不过者。

大易之道统乎是矣。

则利民生而裁成不遗者。

坟典之传亦统乎是矣。

敢以质之天下后世之同学人。

亦或有以谅余之濯灌也夫。

\x康熙壬子葵夏钱塘张隐庵书于西泠怡堂\x<目录>卷一<篇名>九针十二原第一属性:黄帝问于岐伯曰。

余子万民。

养百姓。

而收其租税。

余哀其不给而属有疾病。

余欲勿使被毒药。

无用砭石。

欲以微针通其经脉。

调其血气。

荣其逆顺。

出入之会。

令可传于后世。

必明为之法。

令终而不灭。

久而不绝。

易用难忘。

为之经纪。

异其章。

别其表里。

为之终始。

令各有形。

先立针经。

愿闻其情。

岐伯答曰。

臣请推而次之。

令有纲纪。

始于一。

终于九焉。

按、本纪。

帝经土设井。

立步制亩。

艺五谷。

养万民。

而收其租税。

设有疾病。

则不能力田以供余食矣。

故帝欲立九针微针之法。

传于后世。

令终而不灭焉。

毒药。

所以攻疾也。

砭石。

所以泄邪也。

二者皆攻泻之法。

微针。

能通调血气者也。

逆顺出入者。

皮肤经脉之血气。

有逆顺之行。

有出入之会。

盖人秉天地之气所生。

阴阳血气。

参合天地之道。

营运无息。

少有留滞。

则为疾病。

故帝以天地人之道而立九针。

用九针之法。

以顺人之阴阳血气。

而合于天道焉。

明其理则易用。

持于心则难忘。

经、径。

纪、维也。

按、篇名九针。

而帝曰微针。

伯曰小针。

是九针之外。

又立小针也。

九针者。

圣人起天地之数。

始于一而终于九。

九而九之。

九九八十一以起黄钟之数。

用九针而合小针者。

以阳数五。

阴数五。

五位相得而各有合。

以应河图之数也。

帝继伏羲神农氏而作。

即以两仪四象河图奇偶之数。

用法于针。

所以修身治国平天下。

盖国以民为本也。

请言其道。

小针之要。

易陈而难入。

粗守形。

上守神。

神乎神。

客在门。

未观其疾。

恶知其原。

刺之微在迟速。

粗守关。

上守机。

机之动不离其空。

空中之机。

清静而微。

其来不可逢。

其往不可追。

知机之道者。

不可挂以发。

不知机道。

扣之不发。

知其往来。

要与之期。

粗之暗乎。

妙哉工独有之。

往者为逆。

来者为顺。

明知逆顺。

正行无间。

迎而夺之。

恶得无虚。

追而济之。

恶得无实。

迎之随之。

以意和之。

针道毕矣。

易陈难入者。

易言而难着于人也。

粗守形者。

守皮脉肉筋骨之刺。

上守神者。

守血气之虚实而行补泻也。

神乎神。

甚赞其得神之妙。

门者。

正气出入之门。

客在门者。

邪循正气出入之所也。

未睹其何经之疾。

恶知其受病之原。

言当先察其邪之所在而取之也。

迟速。

用针出入之疾徐也。

粗守关者。

守四肢之关节。

上守机者。

守其空而当刺之时。

如发弩机之速也。

不离其空者。

乘空而发也。

夫邪正之气。

各有盛衰之时。

宜补宜泻。

当静守其空中之微。

不可差之毫发。

如其气方来。

乃邪气正盛。

邪气盛则正气大虚。

不可乘其气来。

即迎而补之。

当避其邪气之来锐。

其气已往。

则邪气已衰。

而正气将复。

不可乘其气往。

追而泻之。

恐伤其正气。

在于方来方去之微。

而发其机也。

离合真邪论曰。

俟邪不审。

大气已过。

泻之则真气脱。

脱则不复。

邪气复至而病益蓄。

故曰。

其往不可追。

此之谓也。

是以其来不可逢。

其往不可追。

静守于来往之间而补泻之。

少差毫发之间则失矣。

粗工不知机道。

叩之不发。

补泻失时。

则血气尽伤。

而邪气不下。

知其往来者。

知邪正之盛衰。

要与之可取之期而取之也。

粗工之暗。

而良工独知之。

是故工之所以异也。

若气往则邪正之气虚小。

而补泻之为逆。

气来则形气邪气相平。

而行补泻为顺。

是以明知顺逆。

正行无间。

知往来所处之时而取之也。

迎而夺之者。

泻也。

故恶得无虚。

追而济之者。

补也。

故恶得无实。

迎之随之。

以意和之。

针道毕矣。

凡用针者。

虚则实之。

满则泄之。

宛陈则除之。

邪胜则虚之。

大要曰。

徐而疾则实。

疾而徐则虚。

言实与虚。

若有若无。

察后与先。

若存若亡。

为虚为实。

若得若失。

所谓虚则实之者。

气口虚而当补之也。

满则泄之者。

气口盛而当泻之也。

宛陈则除之者。

去脉中之蓄血也。

邪胜则虚之者。

言诸经有盛者。

皆泻其邪也。

徐而疾则实者。

徐内而疾出也。

疾而徐则虚者。

疾内而徐出也。

言实与虚。

若有若无者。

实者有气。

虚者无气也。

察后与先。

若亡若存者。

言气之虚实。

补泻之先后也。

察其气之以下与常存也。

为虚为实。

若得若失者。

言补者然若有得也。

泻则恍然若有失也。

此以上论小针之法。

虚实之要。

九针最妙。

补泻之时。

以针为之。

泻曰必持内之。

放而出之。

排阳得针。

邪气得泄。

按而引针。

是谓内温。

血不得散。

气不得出也。

补曰随之。

随之意。

若妄之。

若行若按。

如蚊虻止。

如留而还。

去如弦绝。

令左属右。

其气故止。

外门已闭。

中气乃实。

必无留血。

急取诛之。

持针之道。

坚者为宝。

正指直刺。

无针左右。

神在秋毫。

嘱意病者。

审视血脉。

刺之无殆。

方刺之时。

必在悬阳。

及与两卫。

神属勿去。

知病存亡。

血脉者。

在横居。

视之独澄。

切之独坚。

九针之名。

各不同形。

一曰针。

长一寸六分。

二曰员针。

长一寸六分。

三曰针。

长三寸半。

四曰锋针。

长一寸六分。

五曰铍针。

长四寸。

广二分半。

六曰圆利针。

长一寸六分。

七曰毫针。

长三寸六分。

八曰长针。

长七寸。

九曰大针。

长四寸。

针者。

头大末锐。

去泻阳气。

员针者。

形如卵形。

揩摩分间。

不得伤肌肉。

以泻分气。

针者。

锋如黍粟之锐。

主按脉勿陷。

以致其气。

锋针者。

刃三隅以发锢疾。

铍针者。

末如剑锋。

以取大脓。

圆利针者。

大如。

且圆且锐。

中身微大。

以取暴气。

毫针者。

尖如蚊虻喙。

静以徐往。

微以久留之。

而养以取痛痹。

长针者。

锋利身薄。

可以取远痹。

大针者。

尖如挺。

其锋微圆。

以泻机关之水也。

九针毕矣。

此节论九针之法。

盖首篇统论小针及九针之道。

是以前后论小针。

而详释于小针解中。

此节论九针。

故详释于九针论内。

而小针解中不与也。

虚实之要。

九针最妙。

为其各有所宜也。

补泻之时。

以针为之者。

与气开合相得也。

排阳得针者。

排针而得阳气也。

得其正气。

则邪气去矣。

内温者。

针下热也。

谓邪气去而正气不出也。

此论泻邪而养其正也。

随之者。

追而济之也。

之、往也。

若妄之者。

虽追之而若无有所往。

若行若按。

如蚊虻止。

如留而还也。

去如弦绝者。

疾出其针也。

令左手按。

右手出针。

其正气故得止于内。

而外门已闭。

中气乃实矣。

此补正运邪之法。

故必无留血。

设有留血。

急取而诛之。

坚者。

手如握虎也。

正指直刺者。

义无邪下。

欲端以正也。

神在秋毫。

审视病者。

静志观病患。

无左右视也。

悬阳。

心也。

心藏神。

方刺之时。

得之于心。

则神属于病者。

而知病之存亡矣。

经云。

取血于荣。

取气于卫。

卫气行阳行阴者也。

故于两卫间以取阴阳之气。

卫气行篇曰。

是故谨候气之所在而刺之。

是谓逢时。

在于三阳。

必候其气在阳分而刺之。

病在于三阴。

必候其气在阴分而刺之。

、经也。

刺节真邪篇曰。

六经调者。

谓之不病。

一经上实下虚而不通者。

此必有横络盛加于大经。

令之不通。

视而泻之。

此所谓解结也。

故有血络横在于经者。

当视之独清。

切之独确而去之也。

九针者。

有九者之名。

有九者之形。

各随其所宜而用之。

九针之论毕矣。

夫气之在脉也。

邪气在上。

浊气在中。

清气在下。

故针陷脉则邪气出。

针中脉则浊气出。

针太深则邪气反沉。

病益。

故曰皮肉筋脉。

各有所处。

病各有所宜。

各不同形。

各以任其所宜。

无实无虚。

损不足而益有余。

是谓甚病。

病益甚。

取五脉者死。

取三脉者。

夺阴者死。

夺阳者狂。

针害毕矣。

此复论小针刺邪之法。

而并论其要害焉。

风雨寒暑之中人也高。

故邪气在上也。

水谷入胃。

其精气上注于肺。

浊溜于肠胃。

寒温不适。

饮食不节。

病生于肠胃。

故浊气在中也。

清湿地气之中人也。

必从足始。

故清气在下也。

陷脉。

额颅之脉。

显陷于骨中。

故针陷脉。

则阳之表邪去矣。

中脉。

足阳明之合。

三里穴也。

针太深则邪气反沉者。

言浮浅之病。

不欲深刺也。

深则邪气从之入。

故曰反沉也。

皮肉筋骨。

各有所处者。

言经络各有所主也。

故病各有浅深之所宜。

形有皮肉筋脉之不同。

各随任其所宜而刺之。

无实实。

无虚虚。

若损不足而益有余。

则病益甚矣。

五脉。

五脏诸阴之脉也。

如中气不足。

则血脉之生原已虚。

再大泻其诸阴之脉。

是虚于中而脱于外也。

三脉。

三阳之脉。

怯也。

言尽泻三阳之气。

令病患怯然不复也。

夺阴者死。

言取人之五里五往者也。

玉版篇曰。

迎之五里。

中道而止。

五至而已。

五往而脏之气尽矣。

夺阳者狂。

正言取之五里而或夺其阳也。

此论针之为害毕矣。

张开之曰。

取尺之五里。

取皮肤阳分之气血也。

而曰夺阴者。

谓阳分之气血。

生于五脏之阴也。

病在中气不足。

而大泻诸阴之脉者死。

谓诸阴之脉。

生于中焦之阳明。

阳生于阴。

而阴生于阳也。

刺之而气不至。

无问其数。

刺之而气至。

乃去之。

勿复针。

针各有所宜。

各不同形。

各任其所为。

刺之要。

气至而有效。

效之信。

若风之吹云。

明乎若见苍天。

刺之道毕矣。

此言刺之效。

以得气为要也。

上文言病各有所宜。

此言针各有宜。

而有大小长短之形不同。

各任其所宜而用之也。

若风之吹云。

明乎若见青天。

邪散而正气光明也。

黄帝曰。

愿闻五脏六腑所出之处。

岐伯曰。

五脏五输。

五五二十五输。

六腑六输。

六六三十六输。

经脉十二。

络脉十五。

凡二十七气以上下。

所出为井。

所溜为荥。

所注为输。

所行为经。

所入为合。

二十七气所行。

皆在五输也。

此言用针者。

当知脏腑经脉之血气生始出入。

夫荣卫气血。

皆生于胃腑水谷之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