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途径

合集下载

什么是“中等收入陷阱”?中国该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什么是“中等收入陷阱”?中国该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什么是“中等收入陷阱”?中国该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世界银行《东亚经济发展报告(2006)》提出了“中等收入陷阱”(MiddleIncomeTrap)的概念,基本涵义是指:即鲜有中等收入的经济体成功地跻身为高收入国家,这些国家往往陷入了经济增长的停滞期,既无法在工资方面与低收入国家竞争,又无法在尖端技术研制方面与富裕国家竞争。

新兴市场国家突破人均GDP1000美元的“贫困陷阱”后,很快会奔向1000美元至3000美元的“起飞阶段”;但到人均GDP3000美元附近,快速发展中积聚的矛盾集中爆发,自身体制与机制的更新进入临界,很多发展中国家在这一阶段由于经济发展自身矛盾难以克服,发展战略失误或受外部冲击,经济增长回落或长期停滞,陷入所谓“中等收入陷阱”阶段。

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2010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400美元,已经进入中等收入偏上国家的行列。

当今世界,绝大多数国家是发展中国家,存在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问题。

像巴西、阿根廷、墨西哥、智利、马来西亚等,在20世纪70年代均进入了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但直到2007年,这些国家仍然挣扎在人均GDP3000至5000美元的发展阶段,并且见不到增长的动力和希望。

国际上公认的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和地区有日本和“亚洲四小龙”,但就比较大规模的经济体而言,仅有日本和韩国实现了由低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的转换。

日本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1972年接近3000美元,到1984年突破1万美元。

韩国1987年超过3000美元,1995年达到了11469美元。

从中等收入国家跨入高收入国家,日本花了大约12年时间,韩国则用了8年。

拉美地区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则是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典型代表。

一些国家收入水平长期停滞不前,如菲律宾 198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671美元,2006年仍停留在1123美元,考虑到通货膨胀因素,人均收入基本没有太大变化。

还有一些国家收入水平虽然在提高,但始终难以缩小与高收入国家的鸿沟,如马来西亚198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1812美元,到2008年仅达到8209美元。

中国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中国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中国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所谓”中等收入陷阱”,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均收入达到中等水平后,经济快速发展积累的矛盾集中爆发,原有的增长机制和发展模式无法有效应对由此形成的系统性风险,经济增长陷入停滞,迟迟不能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

这些矛盾包括:产业结构待升级,收入分配不合理,增长方式不可持续等。

他们往往交杂在一起,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一方面的问题解决不好,都可能制约其它问题的解决。

同时,这些矛盾又与城市化存在或多或少的关系,如:城市化进程滞后将制约第三产业和高新产业的正常发展从而影响产业结构升级的相关问题;而不同的城市化进程还会导致不同的收入分配格局,从而影响国民经济的正常健康发展,最后城市化同样可以通过内需的拉动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对国民经济产生作用。

1.城市化与产业结构升级。

1.1城市化与第三产业。

许多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一国的城市化进程与第三产业的发展具有很高的正相关性。

一般而言,农村人口人均收入水平较低,而且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属于自住型消费,不需要经过市场,所以当一个国家的城市化处于较低水平时也就是农村人口占多数情况下第三产业不会达到很高的发展水平,只有当城市化发展到较高水平亦即城市人口达到一定比例时,居民的整体消费方式和结构才会得以改善,从而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

理论上对其作用机制的解释是:以极具为特征的城镇提供一定范围内相对集中的人口和相对集中的企业群以及相对收入较高的具有旺盛购买力的人群’诱导第三产业发展->为城市提供更多就业岗位,促进城市软硬件设施的完善,吸引人口和生产要素进一步向城镇集中->促进城市化进程。

总之城市化水平是影响第三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城市化与第三产业发展相关系数为0.8.也就是城市化水平也高第三产业发展程度越高。

1.2城市化与高新技术产业。

城市化与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是互相促进的,而且随着两者的进一步发展,两者的一致性会越来越突出,形成一个有效的良性互动。

中国经济如何规避“中等收入陷阱”

中国经济如何规避“中等收入陷阱”
我 国自1 9 7 8 年实行改革开放 以来 , 社 会 各个领域都进行 了长期努 力的改革 。尤 其 是经济和金融体制 的改革 ,并取 得了很 好 的成绩。 目前 ,我 国已经逐 步确 立了社 会 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垄 断行 业改革正逐 步 有序推进 ,市场 竞争氛 围越来 越浓厚 ; 国有企 业的市场化改革成效显著 ;民营经 济 获得快速发展 ,并成 为社会 主义市场经 济 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社会 经济发展的贡
内容摘要 :我 国正处于 中等收入 阶段 ,
为 顺 利跨 越 “ 中等 收 入 陷 阱” ,应 规 避
五 大 风 险 :一 是 规 避 “ 金 融陷阱” ,金
房地产市场涉及到钢筋、水泥 、建筑 、 家具 、 运输等几十个相关行业 , 它对于 一国 的经济发展具有非常大 的推动作用 。特 别 是在我 国, 房地产市场 已经成 为支柱产业 ,
障住房贷款按期偿还 ,同时也能保 障购房 者的生活和家庭稳定。
( 三 )地方政府债务 风险 由于我 国 1 9 9 4的税收体 制 改革严 重
巴西 、阿根 廷等进入 中等 收入 国家行列 以
后 ,由于经济发展 方式落后以及过度城 市
化导致经济 发展 长期停 滞 ,陷入了 “ 中等
收入 陷阱” ,直到现在还没有 完全走 出来 。
对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有着举足轻重 的作 用。从 2 0 0 6 年开始 ,我国房 地产市场
道路 , 使我 国从 目前的中等收入国家快速
进入 高收入 国家。本 文根 据我国 目前的发 展状况 ,以及其它国家的经验 教训 ,认为 我 国应 努力避免 以下 五大风险 :
融 改革 应慎 之 又 慎 ;二 是 规避 “ 美元 陷
遏制房价上涨势头 ,这是遏制房地产市 场

中国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中国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经济导刊112011 / 04碰 撞“中等收入陷阱”,是指一国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后,人均GDP1000美元的“贫困陷阱”被突破,奔向1000美元至3000美元的“起飞阶段”;但到人均GDP3000美元附近,自身机制及体制矛盾难以克服,不能成功过渡使发展陷于停滞,社会出现政治动荡和不稳定,无法转为高收入国家。

很多发展中国家在这一阶段由于发展战略失误或受外部冲击,经济增长出席停滞或回落,陷入所谓“中等收入陷阱”阶段。

“中等收入陷阱”的表现特征与表现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国家的基本特征有:贫富分化严重、经济停滞或增长回落、过度城市化、增长转型困局、社会冲突加剧、腐败问题突出、民主乱象、金融体系脆弱等。

国家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主要出于以下几个原因:收入差距过大;人力资本积累缓慢,增长模式转型不成功;金融体系脆弱;劳动力转移困难;民主进程缓慢与腐败。

首先是,收入差距拉大。

收入差距的扩大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就会由于私人消费不足而导致严重的需求不足,经济增长将完全失去动力。

这一因素在拉美国家尤为普遍(如智利、巴西、阿根廷和秘鲁等)。

其次,人力资本积累缓慢,增长模式转型不成功。

现代经济增长理论指出,当物资资本增长到一定程度之后,由于资本的边际【关键词】 中国,中等收入陷阱,逾越中国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文 |刘 波产量递减效应,经济增长必然放缓。

这时技术进步(或者说人力资本的积累)就成为维持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

如果能够在政策层面实现技术进步,便可继续维持高经济增长率。

相反,如果经济政策不能保证这一点,就会陷入增长停滞。

这一现象在东亚国家表现得较为突出。

第三,金融体系脆弱。

东南亚金融危机就是一个非常恰当的案例。

自1997年以来,东南亚各国已建立起大量的外汇储备作为防范危机的缓冲器,与此同时也可能会产生不良影响,即造成经济过热和资产价格泡沫。

上世纪的日本社会曾经因为这个原因经历了“十年衰退”。

第四,劳动力转移困难。

在中国道路框架内解决“中等收入陷阱”问题

在中国道路框架内解决“中等收入陷阱”问题

的最广大人民群众 的消费需求是非常大的, 满 足这种需求所
但 是, 我 国实行的基本 社会 制度 , 又为解决 “ 中等收入 陷 释 放 出来 的生 产 力发 展 空 间 也是 非 常 大 的 , 它 不仅 足 以使 中 国
阱” 问题 提 供 了可 靠 保 证 。 怎 样 把 握 好 这一 点 , 是 我 们 当前必 跨 越 “ 中等 收 入 陷 阱 ” , 而 且 这 样 的 市场 进 入 到 发 达 国家 阶 段
须 专注 研 究 的 。 也不 显窄 小。

首先 , 把 握住 中国特 色 社会 主 义 的本 质 属性 。 中国特 色 社
般 来说 , 人 民群 众 的 需 求 包 括 生 存 性 需 求 、 展 性 需
会主义虽然是一种新社会主义, 但它仍然是社会主义范畴 。 过 求 、 尊 享 性 需求 等 几个 层 次 。目前 大 多 数 人得 到 满 足 的 , 大 都
场 在 经 济 发 展 中 的作 用是 基 本 的; 第二, 我 国当前 的两 极分 化 是 拓展 国 内市场 、 最终避免陷入 “ 中等 收 入 陷阱 ”的最 基 本 、 现 象 己很 严 重 , 国 内的市 场 已不 能满 足 我 国经 济发 展 的需 要 ; 第三 , 腐 败 问题 己引起 了人 民群 众 的强 烈 不 满 , 社 会不 稳定 因 素 很 多, 经济 发 展 存 在许 多 隐 患。 最 有 效手 段 。 那么, 这 样做 的效 能 性 如 何 呢 ? 实 际上 ,占中 国绝 大 多 数
小 平 说 的 社 会主 义 的本 质 是 “ 解放生产力, 发展 生 产 力 , 消 灭 觉 , 谈 何 尊严 ! 享乐性需求就更别提, 像 国外 普 通 人 的 常 态 化

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路径与对策

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路径与对策



问题 的背 景
开: 第一条主线从制度层 面解 释中等 收入 陷阱产 生的原 因与 解决机制 ; 第二条 主线从收入分 配的角度 ; 第 三条主线则 强 调跨越中等收入 陷阱的本质还是增长问题 。 制度经济学家强调为实现经济发展阶段的跨越与攀升 , 是否具 有与之 相匹配 的经济 制度是成 败 的关键 ( I m b s e t a 1 . 2 0 0 3 ) 【 1 J 。 这 即为制度约束 、 制度匹配与经济发展 的关系 , 当将
此, 解 决收入差距过 大的问题 、 形成 基本 良好 的收入分配格 局是 中国跨越 中等 收入陷阱的关 键。蔡防教授观察到 : 国际 上公 认成功地 实现 了从 中等收 入向高收入跃升 的 日本和亚 洲四小龙 , 收入分配普 遍 比较公 平 , 公 认陷入 中等收入陷 阱 的拉 丁美洲 国家 , 收入分 配高度不公。 新古 典经济学主要 从经济增长的角度解释“ 中等收入 陷
( 四川大学 经济学院 , 成都 6 1 0 0 6 5 )
摘 要 : 基于现有“ 中等收入 陷阱” 的理论文献 , 在 经济增 长理论 的框 架下 , 通过厘 清制度体 系对经济增长方式和 动力 、 经济 结构转 变和收入分配格局等方面的影响途径和作 用机理 , 建 立起一个较为 系统的对“ 中等收入 陷阱” 的理论
系列 阻 力 , 阻 碍 经 济增 长 , 使 人 均 收 入水 平 不 能 继 续 提 高 。因
否会 陷入 “ 中等收入陷阱” 更广泛的忧虑 。尽管我们有信心有 能力跨越 “ 中等收入 陷阱” , 但正确判 断中国到底离 “ 中等 收
入陷阱” 有多远 以及探索如何规避 “ 中等收入 陷阱” 风险 , 仍然 是一项 既重大又紧迫的课题 。而且由于“ 中等收入 陷阱” 问题

摆脱中等收入陷阱的方法

摆脱中等收入陷阱的方法

摆脱中等收入陷阱的方法摆脱中等收入陷阱是许多人都希望实现的目标。

中等收入陷阱指的是一个国家在一段时间内的经济增长速度出现减缓,导致人均收入增长缓慢的状态。

此时,人们的生活水平无法得到实质性提升,很难跨越到高收入阶层。

以下是一些方法,帮助你摆脱中等收入陷阱。

1. 提高教育水平教育是人力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教育水平可以增强自身的竞争力,拥有更多的技能和知识,有更多的机会得到高薪工作。

另外,高等教育也可以帮助人们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源和人脉,有利于职业发展和提升收入水平。

2. 科技创新科技创新可以带来经济增长和生产力提升,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同时,科技创新也可以改善生产方式和产品质量,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利润,从而提高员工的薪资水平。

3. 拓宽视野拓宽视野可以让人们更好地适应经济和社会的变化,抓住机遇。

可以通过学习外语、了解国际市场和行业发展趋势等方式拓宽视野。

这样可以更好地把握商业机会,提高自身的职业竞争力。

4. 个人发展规划制定个人发展规划可以帮助个人更好地规划职业发展,从而实现收入的提高。

规划包括了解自己的优势和劣势,设定目标和计划,了解自己所处的行业和市场环境等。

5. 创业创业是提高收入的一种重要途径。

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专业技能,创办自己的企业或参与风险投资。

创业可以带来更多的机会和潜在收益,但同时也要承担更大的风险。

6. 学习理财知识理财知识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管理自己的财务,实现财富增值。

可以学习投资、理财规划、税收等方面的知识,以便更好地管理自己的财务和实现财务自由。

7. 稳定就业稳定的就业可以保证收入的稳定。

可以选择稳定的行业和企业,提高自己的职业技能和绩效,争取更好的薪资待遇。

同时,也要保持积极的工作态度和良好的职业操守,获得更多的职业机会和发展空间。

要摆脱中等收入陷阱,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抓住机遇,不断拓展视野和发展空间。

只有在不断努力和积累的基础上,才能实现财务自由和个人价值的最大化。

摆脱中等收入陷阱的方法

摆脱中等收入陷阱的方法

摆脱中等收入陷阱的方法一、什么是中等收入陷阱?中等收入陷阱指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达到一定程度的经济发展后,经济增长速度开始放缓,进而难以跨越中等收入水平的一种状态。

此时,该国或地区的经济增长率逐渐下降,失去了继续向高收入水平发展的动力。

二、如何摆脱中等收入陷阱?1. 产业升级产业升级是摆脱中等收入陷阱最重要的途径之一。

通过技术创新、企业转型升级、加强人才培养等手段,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高附加值领域转型升级,发展新兴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高经济总体效益。

2. 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劳动生产率是摆脱中等收入陷阱的另一个重要途径。

通过加强教育培训、推广科技创新、优化就业结构和提高劳动力素质等手段,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竞争力。

3. 扩大内需扩大内需也是摆脱中等收入陷阱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加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扩大消费市场、提高消费者信心等手段,增加居民收入,促进消费升级和内需扩大。

4. 加强国际合作加强国际合作也是摆脱中等收入陷阱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深化对外开放、推动国际贸易、吸引外资和技术引进等手段,拓展市场空间,提高国际竞争力。

三、如何实施上述措施?1. 产业升级(1)推动技术创新: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开展合作研究。

(2)推进企业转型升级:制定相关政策支持传统产业向高端、高附加值领域转型升级;鼓励企业进行品牌建设和营销创新。

(3)加强人才培养:制定相关政策支持人才培养和引进;鼓励企业开展内部培训和技能提升。

2. 提高劳动生产率(1)加强教育培训:加大对职业技能培训的投入,提高劳动者技能水平和就业机会。

(2)推广科技创新: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开展合作研究。

(3)优化就业结构:制定相关政策支持新兴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鼓励人们从事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工作。

3. 扩大内需(1)加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信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GDP接近40万亿元,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人均GDP约4400美元——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中国已跻身中等收入国家行列。

国际经验表明,人均GDP在3000美元—10000美元的阶段,既是中等收入国家向中等发达国家迈进的机遇期,又是矛盾增多、爬坡过坎的敏感期。

这一阶段,经济容易失调,社会容易失序,心理容易失衡,发展容易掉进“中等收入陷阱”。

经济风险——
要素成本迅速上升,投入边际效益不断递减,比较优势正在弱化,传统发展模式难以为继
——制造业大而不强,缺少核心竞争力。

——劳动力成本上升,人口红利逐渐减弱。

——过于倚重投资驱动,环境压力增大。

——需求结构不平衡,居民消费率长期偏低。

社会风险——
社会事业与经济建设不匹配,居民收入增长赶不上GDP增长,民生改善明显滞后.
——收入分配失衡,贫富差距拉大。

——城市发展贵族化,形成城乡“新二元结构”。

——阶层固化苗头显现,向上流动的路变窄。

正视风险——
我国发展中的失衡风险仍然可防可控,但由“中”到“高”比由“低”到“中”难度更大。

“中等收入陷阱”是经济、社会等多种风险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

那么,该怎样看待我国面临的相关风险?
长期以来,在“加快发展”大思路下,我国沿袭“过度工业化、过度重工业化、过度出口依赖、过度投资驱动、过度粗放增长”模式,映射到社会、政治和生态领域,就产生收入分配不公、城乡分化、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腐败滋生等种种问题,一定程度上与有些国家落入“陷阱”前的状况相似,这是中国跨越“陷阱”不得不面对的难关。

但是,也应看到,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我国综合国力大大增强,抗风险能力不断提高,发展中的失衡风险仍然可防、可控——
与拉美等一些掉进“陷阱”的国家不同,我国政治安定、金融稳定,国际地位显著提升,具有较强的抵御外部冲击能力,作为一个幅员辽阔、发展不平衡、市场潜力大的发展中大国,中国仍具备持续增长的基础和条件。

从居民收入看,虽然当前收入分配差距扩大,但各社会群体的收入水平绝对值普遍增加。

从产业结构看,传统工业的产业集中、改造升级、并购重组都在加快,生物工程、新
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前景看好,现代服务业有很大拓展空间。

特别是目前中国企业研发投入增速明显提高,一批重大项目在技术上“从跟跑到领跑”,自主创新能力有所加强,为经济增长注入新动力。

从城市化看,“十二五”期间,我国城市化率将以每年增加0.8个百分点的速度加快推进,一系列建设会带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市人口规模增加带来新的消费需求。

人力资源素质提升较快,劳动者素质走高可以抵消劳动力数量增速放缓对经济的不利影响。

从社会建设看,盖保障房、扩大就业、推动医改、扶贫开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改善民生被摆在更突出的位置,更多的真金白银投向普通居民包括困难群众,社会事业的“短腿”正在变长。

成为中等收入国家后,中国有落入“陷阱”的风险,但“十二五”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若能抓住机遇,发挥优势,统筹应对,是可以有所作为并避开“陷阱”的。

当然,迈过“陷阱”殊为不易。

从全世界看,一国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后,是转型的关键期。

在这一阶段,经济、社会结构深刻变化,利益格局深刻调整,经济增长要由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社会发展要由追求效率转向追求公平。

一些国家就是因为没有完成好增长动力的转换,加上对社会公平性重视不够,导致经济增长停滞,引发社会动荡,最终掉进了“陷阱”。

拥有13亿多人口的中国由“中”到“高”比先前的由“低”到“中”难度更大、挑战更多。

我们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

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关键在于主动彻底地转变发展方式。

能否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在于能否主动、彻底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低水平、低质量、不可持续的发展转向高水平、高质量、可持续的发展。

转方式调结构是世界上许多中等收入国家面临的共同难题,也是我国避开“陷阱”、再上台阶的现实选择。

要从中等收入国家变为中等发达国家,关键就看今后十年尤其“十二五”是否真正转变了发展方式,而非短期内经济是否保持超高速增长。

——跨越“陷阱”,必须实现经济增长动力的转换。

在跨越“贫困陷阱”过程中,我国经济发展主要依赖劳动力、资本、能源等要素驱动,并由此形成过度粗放的发展模式。

而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从经济大国变为经济强国,要靠效率驱动、创新驱动、内生增长驱动。

避免直落“陷阱”,就要在经济层面坚持内需为主,把扩大消费作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同时,一方面提升传统产业,提升劳动力素质,一方面在新兴产业领域抢占先机,增加在全球价值链高端环节的比重,改变经济增长对传统比较优势的依赖,培育以科技创新为基石的新竞争优势,并力挺民营经济,激发创业、创新、创富的微观动力。

——跨越“陷阱”,必须不断缩小贫富差距。

做大蛋糕,也要分好蛋糕;鼓励“先富”,更须实现“共富”。

应以工资改革为核心,
提高劳动所得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让再分配环节更趋公平,进一步降低基尼系数,藏富于民,着力提高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

政府要在社会保障、财政转移支付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在此基础上,壮大中间阶层,多创造低层社会成员向上流动的机会,让弱势群体不被边缘化,提升全民的幸福指数。

在城镇化进程中,积极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进城农民“市民化”。

——跨越“陷阱”,必须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

消解“中等收入陷阱”的复杂诱因,归根结底靠体制机制改革。

一些国家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后,体制变革受到利益集团羁绊,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造成寻租、投机和腐败现象蔓延,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被大大扭曲,以致在“陷阱”里越陷越深。

越是深化改革的攻坚期,越要用好政府和市场这两只‘手’,在利益格局日益复杂多变的情况下,推动市场化改革的深层次破冰,在经济转型中注重政府转型,最大限度地释放发展活力,拓宽发展空间,为跨越‘陷阱’助跑。

深化改革不仅需要更大决心和勇气,更需要新思维、新路径。

要走出‘GDP情结’,以‘民富优先’为导向来改革。

老百姓腰包鼓了,消费旺了,生活质量升级了,各种负面情绪和冲突就会明显减少。

——跨越“陷阱”,必须构建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

我国在转型中积累的不少问题,比如国企减员增效、税费负担、土地征用和拆迁以及就业、教育、医疗、住房等,都引发了一些社会矛盾。

未来几年应立足国情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完善社会服务体系,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诉求,让全社会共享发展成果,并将之转化为对国家经济发展的强大支持,从而不断化解“中等收入陷阱”的社会成因和潜在风险。

这也是“包容性增长”的题中之义。

尽管面对前所未有的、可以预见或难以预见的、中国特有的各种风险挑战和陷阱诱因,但是,“中等偏上收入”发展阶段无疑是中国仍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对此,我们要抓住机遇,并未雨绸缪做好各种准备来应对挑战。

但我们有信心打破“中等收入陷阱”的魔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