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案例分析

合集下载

中等收入陷阱人均gni标准

中等收入陷阱人均gni标准

中等收入陷阱:人均 GNI 标准人均 GNI(Gross National Income)是衡量一个国家居民收入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然而,人均GNI 的标准对于评估一个国家的经济福利可能存在一些局限性。

在经济学中,有一种现象被称为“中等收入陷阱”,这是指某些国家在达到中等收入水平后难以进一步实现经济发展的现象。

本文将探讨中等收入陷阱的原因以及对应的解决方案。

中等收入陷阱背景中等收入陷阱通常发生在国家经济发展的中期阶段,当国家的 GNI 达到中等收入水平时,经济增长速度开始放缓,而且在更高收入水平下无法持续增长。

这一现象在许多发展中国家中较为普遍。

原因分析中等收入陷阱的出现是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其中一些主要原因包括:1.结构性问题:一些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可能存在结构性问题,如产业结构单一、缺乏创新、技术落后等。

这些问题阻碍了经济的多元化和可持续发展,导致经济增长无法持续。

2.中等收入陷阱:某些制度和政策在经济增长到一定程度后可能会变得不利于进一步发展。

例如,国家可能面临来自更具竞争力经济体的挑战,而缺乏创新和竞争力的产业则可能难以与之竞争,从而陷入停滞。

3.人力资源问题:教育水平低、技能匮乏等人力资源问题也可能成为中等收入陷阱的原因。

缺乏高素质的劳动力将阻碍技术进步和创新,导致经济增长受限。

解决方案要克服中等收入陷阱,需要采取一系列综合的政策和措施。

以下是一些可能有效的解决方案:1.推动结构转型:加强产业结构调整,促进新兴产业的发展和多元化经济发展,以减少对传统行业的依赖。

此外,还应鼓励创新和技术进步,推动经济的升级和转型。

2.优化营商环境:改善营商环境和法治体系,降低经济运行的成本和障碍,增强竞争力,吸引外国投资并促进技术创新。

3.加强教育和人力资源培养:加大对教育和职业培训的投资,提高人力资源的素质和技能水平。

这将有助于提高劳动力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推动经济增长。

4.加强国际合作: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加强国际合作,与其他国家共享知识和技术,促进经济发展和创新。

浅谈发展中国家的中等收入陷阱

浅谈发展中国家的中等收入陷阱

浅谈发展中国家的中等收入陷阱鹿 浩◆ 摘要:“中等收入陷阱”是每个发展中国家在发展过程中必然会面临的问题,绝大多数国家的经济在发展初期进展顺利,在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后却发展缓慢甚至长期停滞,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本文介绍了“中等收入陷阱”的概念、出现“中等收入陷阱”的原因,并列举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成功与失败的日本与泰国的例子,通过分析其各自成功与失败的原因,对“中等收入陷阱”问题进一步说明。

结合我国国情对现阶段我国面临的“中等收入陷阱”问题进行分析并给出建议。

关键词:中等收入陷阱;经济增长;产业结构;科技创新一、前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完成了两次历史性的转变。

按照世界银行的划分标准,我国于1998年完成了从低收入国家到下中等收入国家起点的转变。

而到2010年,我国又一次实现了从当代下中等收入国家到上中等收入国家的转变,这是当代经济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

我国经济虽然仍保持良好增速,但不得不直面“中等收入陷阱”这一问题,只有正确处理,保证经济高质量发展,有效避免“中等收入陷阱”,才能顺利向现代化强国迈进。

二、中等收入陷阱(一)定义“中等收入陷阱”是指一个国家由于某种优势达到了一定收入水准,而停留在该经济水准的情况。

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追求GDP的发展,经过一段时期的经济快速增长,人均收入达到中等收入水平后,由于不能顺利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导致经济增长动力不足,最终导致经济停滞的一种状态。

“中等收入”与“陷阱”之间没有内在联系。

因为人均收入达到中等水平而进入“陷阱”只是一个错误的想法,其本质是由于国家原有的经济增长方式不可持续或增长迟缓,引发一系列问题,造成一定的社会后果。

(二)产生原因“中等收入陷阱”的产生并不单由某一方面的缺陷导致,而是该国经济体系中的产业结构、技术要素、收入分配等多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共同引起。

首先,在产业结构方面,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为完成工业化转型,追求较快的经济增长,都会选择通过引进外资、外购技术从而实现转型升级。

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国际经验教训

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国际经验教训

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国际经验教训作者:郑之杰来源:《决策探索·下旬刊》 2014年第10期文/郑之杰20世纪60年代初期,有100多个国家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但至今进入高收入国家的只有寥寥十几个,且大多数是小国。

中国已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有人认为中国跌入“中等收入陷阱”可能性很大。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分析跨越陷阱国家的成功经验和跌入陷阱国家的教训,对中国未来发展非常重要。

一、韩国和日本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主要经验韩国和日本是通过增长动力机制转换和经济发展体制改革,成功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进而顺利成为高收入国家的典型,对中国的借鉴意义较大。

总体而言,从日本、韩国的经验看,跨越陷阱实际上是竞争力的阶段性提升和跨越问题,日韩持续增长能力的核心是培育出内生增长动力,最关键的是实现了从“模仿”到自主创新的方式转换,其主要经验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调整经济发展方式从20世纪50年代初到80年代,日本实现了轻工业—重工业—第三产业的适时转换升级,完成了由“贸易立国”到“技术立国”再到“文化立国”的转变。

20世纪80年代以后,西方国家奉行贸易保护主义,极大地冲击了韩国出口导向型经济。

韩国提出“产业结构高级化”的政策目标,加速从依托增加资金投入、维持廉价劳动力的粗放型发展战略,转为主要依靠增加研发投资和提高产业科技含量提升竞争力。

韩国大力发展以电子工业为核心的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整顿轻纺、纤维、染色等低附加值产业;将汽车、造船、机械等产业的制造工程逐步转移出去,国内主要抓研发、设计等前端工程及营销、售后服务等后端高附加值工程。

这为韩国在全球产业调整过程中抢占先机,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二)依靠技术创新立国高收入经济体在中等收入阶段,均采取各种战略和措施来提高本国的技术创新能力,以此在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1982 年,韩国正式提出“科技立国”战略,并明确其主要目标是利用先进技术改造原有产业。

浅谈我国经济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浅谈我国经济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浅谈我国经济如何跨越“中等收⼊陷阱”2019-06-26所谓的“中等收⼊陷阱”是指当⼀个国家的⼈均收⼊达到中等⽔平后,由于不能顺利实现经济发展⽅式的转变,导致经济增长动⼒不⾜,经济快速发展中积聚的⽭盾集中爆发,⾃⾝体制与机制的更新进⼊临界,既不能重复⼜难以摆脱以往由低收⼊进⼊中等收⼊的发展模式,很容易出现经济增长的停滞和徘徊,⼈均国民收⼊难以突破1万美元。

进⼊这个时期,原有的增长机制和发展模式⽆法有效应对由此形成的系统性风险,经济增长容易出现⼤幅波动或陷⼊停滞。

⼤部分国家则长期在中等收⼊阶段徘徊,陷⼊所谓“中等收⼊陷阱”阶段。

⼀、“中等收⼊陷阱”的表现形式(⼀)经济增长不稳定陷⼊“中等收⼊陷阱”的国家,经济增长往往出现较⼤的起伏,即便在短期内取得⾼增长,也难以持续。

这⼀特征在拉美国家尤其突出。

在963年⾄2008年的45年间,阿根廷有6年⼈均国内⽣产总值负增长,马来西亚有5年负增长,⽽韩国仅有2年负增长。

在这45年中,阿根廷⼈均国内⽣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仅为1.4%,马来西亚为4.0%,⽽韩国为6.3%。

同样这些国家收⼊⽔平虽然在提⾼,但始终难以缩⼩与⾼收⼊国家的鸿沟,如马来西亚980年⼈均国内⽣产总值为82美元,到2008年仅达到8209美元。

阿根廷则在964年时⼈均国内⽣产总值就超过000美元,在上世纪90年代末上升到了8000多美元,但2002年⼜下降到2000多美元。

拉美地区还有许多类似的国家,虽然经过了⼆三⼗年的努⼒,⼏经反复,但⼀直没能跨过1万美元的门槛。

(⼆)⾦融体系脆弱表现为⾦融体系出现问题,拖累整个实体经济。

东南亚⾦融危机为这⼀原因提供了⼀个⾮常恰当的案例。

⾃997年以来,东南亚各国已建⽴起⼤量的外汇储备作为防范危机的缓冲器,但这可能会产⽣不良副作⽤,即造成经济过热和资产价格泡沫。

就连上世纪的⽇本也因为这个原因经历了“⼗年”衰退。

(三)收⼊差距过⼤从基尼系数上看,阿根廷和马来西亚基尼系数较⾼,两国到990年代末上升到接近0.50,2007年阿根廷达到0.51,马来西亚始终保持在接近0.5的⽔平上。

中等收入陷阱的实证性分析及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启示

中等收入陷阱的实证性分析及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启示

3 一
年及 中国 l 8 8 2 —2 O 1 3年人均 G D P ( 现价美元 ) 、 居 民最终消 费支 出( 现价美元 ) 、 资本形成总额( 现 价美元 ) 与货物和服务 出 口总额 ( 现价 美元 ) 。数据来 源 为世界 银行 数据 库 ( d a t a .
wo ld f b a n k . o r g) 。
我 国一些 著名学者 至今仍对 “ 中等收入 陷阱” 这一命题 存在质疑 。刘福垣一直指“ 中等收入陷阱” 是一 个伪命 题 , 认 为这 只是人们 在 G D P崇拜 下的一 种错觉 , 任 何 国家经济质 的进步都需要相 当长 的时间聚集 能量 , 且任何一个社会平均 收入水平都必然经历 一个或长或短 的中等收入阶段 。 樊纲认 为, 如果企业生产力增速快于工资增速就不会 出现所谓 的陷 阱, 如果 不符合该要求 , 任何 阶段都有可能掉入 “ 陷阱” 。江时
学认 为 , 世 界银 行对于 “ 中等 收入陷 阱” 的概 念模糊 , 并认 为 当前 学术界并没有 界定一 国是 否跌入 “ 中等收入陷 阱” 的标 准, 仅 以人均 G D P为是否跳 出“ 中等收 入陷阱 ” 的衡量指 标 是荒谬可笑 的。
左右 。韩国 C U I 指数起点相对较低仅为 0 . 0 5 。在这五十余年
本文 以追赶指数( C U I ) 这一相对指标作 为一 国是 否陷入
“ 中等收入 陷 阱” 的衡 量标 准 。如将 美 国的人 均 G D P作 为
收 稿 日期 : 2 0 1 5 - 0 6 — 1 9
作者简介 : 邓攀 宇( 1 9 9 4 一 ) , 男, 广西柳 州人 , 本科 , 从事金融研究。
每单位消费与投资对 于人均 G D P 增长 的贡献率较为接近。

“中等收入陷阱”的中国式规避

“中等收入陷阱”的中国式规避

是能不能拿出收入的至少三分之一进行自由支配消费。
三、关键:金字塔到橄榄球
三、关键:金字塔到橄榄球
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不等于居民消费能 力的提高,更不等于中等收入阶层规模的扩大。
三、关键:金字塔到橄榄球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 在2011年8月3日发布的《中国城市发展报告No. 4———聚焦民生》报告中称:到2009年我国城市 中等收入阶层规模已达2.3亿人,占城市人口的37 %左右。中国城市中低收入阶层比重仍然偏大,所 期望的“橄榄型”结构并未出现。
二、迷途:中等收入陷阱
韩国:“三大法宝”增加经济活力
法宝一:彻底调整经济结构。 法宝二:大力发展知识经济。 法宝三:重视普及义务教育。
二、迷途:中等收入陷阱
新加坡:政府主导推动转型改革
措施一:政府主动进行经济调整。
措施二:两项制度提供社会保障。 一个是组屋政策,另一个是中央公积金。
关键:金字塔到橄榄球
点,
当时的经济增长率是6.6%。 随后中国经济增长速度连续十个季度出现 趋势 性回落,而与此同时通胀却是呈上升趋势。
从2012年第三季度开始,中国经济增长速
度逐 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进入中速增长。 步回升,但是回升缓慢。
一、背景:十字路口的中国
中国经济向何处去?
中国发展前景的两种“可能性”:
一种可能性是顺利实现工业化、现代化,进 入发达国家的行列; 另一种可能性就是落入“中等收入陷阱”, 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徘徊不前,甚至出现社会动荡和倒 退。


居民收入增速的现状。
四、规避:转型与突破方向
(二)对策二:调整产业结构
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变化情况
% 44.6 43.4

拉美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教训、经验及启示

拉美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教训、经验及启示

2012.7CONTEMPORARY WORLD57当代世界经济社会发展问题探讨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拉美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教训、经验及启示■ 王友明/文拉美是较早进入中等收入水平的地区,但由于奉行新自由主义发展模式,经济社会发展失衡,成为世界上两极分化最为严重的地区,不但影响社会稳定,而且制约经济发展,是陷入“中等收入陷阱”最典型的地区。

拉美跌入“陷阱”的教训值得谨记和汲取,其应对措施对中国构建和谐社会也有诸多启示。

什么是“中等收入陷阱”?“中等收入陷阱”(middle income trap)一词最早出现在《时代周刊》记者米切尔·斯库曼撰写的《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一文中,[1]作者指出,当一个国家经济发展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后,一种“陷阱”现象经常发生,即社会矛盾凸现,经济发展徘徊不前,犹如跌入陷阱,难以自拔。

近年来,这一概念逐渐被熟知和应用,成为学术界论述一个国家发展进程的常用语汇。

通过对具体实例的分析和总结及对概念的解读和诠释,“中等收入陷阱”的内涵与外延日益完善和丰富。

目前,该概念较为完整的意义是指,“一国经济跨越人均GDP1000美元的‘贫困门槛’后,经济增长在较短时间内很快实现翻番。

但进入人均GDP3000—5000美元的中等收入阶段后,受到发展模式、经济社会体制等因素的制约,经济增长开始迟缓甚至长期停滞,社会分化趋势加快,社会风险随之积聚,社会运动频发,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制约,难以进入人均10000美元的高等收入阶段,整个国家跌落经济停滞、社会失衡的陷阱。

”[2]“中等收入陷阱”的具体特征通常表现为:一是经济高速增长与社会裂痕扩大并行。

发展目标偏重于经济增长,忽视社会进步目标,导致两级分化,产生“有增长而无进步”的现象。

二是区域发展失衡,城市化与边缘化并行。

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差距并未随着经济的发展而缩小,反而呈现扩大趋势,出现“一个国家,两个世界”的现象。

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案例分析

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案例分析

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案例分析
一、背景介绍
二、案例分析
为了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中国一些国家,地区和个人都在采取相应措施,以实现更高收入水平。

综述以下典型案例分析:
1、江苏省
江苏省是中国最富有的省之一,也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一个典型案例。

江苏省把政策导向高地区发展,加大对这两大经济支柱,江苏科技创新实验室(JSIST)和上海自贸区的投入,利用自然、科技、资本等优势,建设智能制造等新产业。

另外,江苏省也建立了一个草创型企业生态链,以支持有创造力和创新的创业者。

2、上海市
上海市近年来也把政策导向高地区发展,加大对上海自贸试验区的投入,以促进经济发展和经济转型。

上海市也推出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加大对科技、文化、教育等领域的投资,促进高技术、创新和创新产业的发展,以及政府部门与社会企业之间的合作。

3、广东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的案例分析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P1:国际上公认的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和地区有日本和“亚洲四小龙”,但就比较大规模的经济体而言,仅有日本和韩国实现了由低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的转换。

如图所示,日本人均GDP在1972年接近3000美元,到1984年突破1万美元。

韩国1987年超过3000美元,1995年达到了11469美元。

从中等收入国家跨入高收入国家,日本花了大约 12年时间,韩国则用了8年。

P2:以日本为例:
(1)战后五十年代,日本先确立了以重工业为主导的经济结构,但随着汽车制造业的崛起,电子计算机、宇航设备等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新能源的开发以及产业环保的结构调整,通过“技术立国”的方针,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日本成功地转型到以文化和服务为主的第三产业,实现了经济发展模式的成功转型。

(2)1960年,日本池田内阁推出了“国民收入倍增计划”,计划10年内将实际国民收入增加一倍,而仅仅经过7年的努力,就实现了国民收入翻番。

二战后,日本还进行了农地改革,建立工会组织,很好地控制了收入差距的扩大。

日本还十分注重社保,在80年代的泡沫经济尚未到来前,日本就基本完成了福利制度的建设,对稳定社会起到了重要作用。

(3)日本还十分注重反腐,推行了财产公示制度,制定了完备的防治腐败的法律和制度,有效的提高了政府公信力。

P3:以韩国为例:
(1)破除经济垄断强力打压财阀
韩国在1950之后的30多年间,政府曾重点扶持三星、乐喜、东洋、金星等较大的垄断集团。

但是,在这一过程中,财阀逐渐形成了与政府、银行之间的三角关系,大多举债经营。

进入上世纪90年代,韩国政府逐渐意识到“财阀经济模式”不利于市场化竞争、容易催生腐败等弊端,开始减少对财阀支持。

1998年初,韩国前总统金大中上台伊始,强力打压财阀,整改财团财务结构,实行企业重组,规范金融秩序和投融资体制,加强税务监管等措施。

(2)重视增加民众收入和社保
进入70年代,韩国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新村运动”,以政府支援、农民自主和项目开发为基本动力和纽带,带动农民自发进行家乡建设。

日本和韩国的上述改革,增加了农民和工人的收入,避免了随着经济发展出现过度的贫富差距。

(3)重视反腐推行财产公示制度
在处理腐败问题上,韩国由总统带头进行财产公示,铁腕反腐。

期间,有一件值得一提的事情,韩国上世纪70年代“汉江奇迹”主要依靠出口导向战略,但此后将发展方向从扶持和保护产业转向鼓励竞争和创新。

汉江奇迹:1948年8月15日大韩民国宣告成立。

韩国位于亚洲东部朝鲜半岛南端,面积小、人口多,自然资源贫乏。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由于长期处在日本统治下,国民经济带有严重的殖民地性质,国家贫困,市场狭小,资本
主义刚刚兴起。

自60年代以来,韩国政府实行了“出口主导型”开发经济战略,提出改造工业结构,扩大产业基础;发展综合化学、造船和机械工业,引进最新技术,建设大型工厂。

推动了本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在短短20多年的时间里,由世界上最贫穷落后的国家之一,一跃成为中上等发达国家、“亚洲四小龙”之一。

韩国的发展被称为“汉江奇迹”。

1986年制定《面向21世纪的科学技术发展长期计划》,颁布《提高产业技术五年计划(1989—1993年)》,明确提出技术开发的主体由政府转向企业,使产业竞争力持续提升。

P4:综上,我们看出,能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他们都存在一些共同点,经济(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特别是注重技术发展,实现从“模仿”到自主创新的转换),社会(控制收入差距扩大,重视社保福利,维持社会稳定),政府(反腐,提高公信力,正确的方针政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