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坡羊·潼关怀古原文-翻译及赏析
《山坡羊·潼关怀古》翻译及注释

《山坡羊·潼关怀古》翻译及注释《山坡羊·潼关怀古》翻译及注释《元史·张养浩传》说:“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张养浩为陕西行台中丞。
登天就道,遇饥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
”张养浩在“关中大旱”之际写下了这首《山坡羊》。
下面给大家搜集整理了《山坡羊·潼关怀古》翻译及注释,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山坡羊·潼关怀古》原文: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山坡羊·潼关怀古》注释:⑴中吕:宫调名,元曲常用宫调之一。
山坡羊:曲牌名。
北曲属中吕宫,十一句九韵。
南曲属商调,十一句十一韵。
潼关:古关口名,在今陕西省渭南市潼关县,关城建在华山山腰,下临黄河,扼秦、晋、豫三省要冲,非常险要,为古代入陕门户,是历代的军事重地。
⑵峰峦如聚:形容群峰攒集,层峦叠嶂。
聚:聚拢;包围。
⑶波涛如怒:形容黄河波涛的汹涌澎湃。
怒:指波涛汹涌。
⑷山河表里:即表里山河,形容潼关一带地势险要。
具体指潼关外有大河,内踞丛山,形成险峻之势。
表里,即内外,这里有相辅相依之意。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表里山河,必无害也。
”注:“晋国外河而内山。
”⑸西都:指长安(今陕西西安)。
这是泛指秦汉以来在长安附近所建的都城。
秦、西汉建都长安,东汉建都洛阳,因此称洛阳为东都,长安为西都。
⑹踌躇:犹豫、徘徊不定,心事重重,此处形容思潮起伏,感慨万端陷入沉思,表示心里不平静。
一作“踟蹰”“踌蹰”。
⑺伤心:令人伤心的事,形容词作动词。
秦汉经行处:秦朝都城咸阳和西汉都城长安都在陕西省境内潼关的西面。
经行处,经过的地方,指秦汉故都遗址。
宫阙:宫,宫殿;阙,皇宫门前面两边的楼观。
⑻兴:指政权的统治稳固。
亡:指政权的衰乱灭亡。
《山坡羊·潼关怀古》翻译:群峰众峦连绵起伏,波涛如黄河奔腾,潼关内有华山,外有黄河,地势坚固。
山坡羊·潼关怀古原文翻译赏析

山坡羊·潼关怀古原文|翻译|赏析《潼关怀古》中对历史的概括,显指元代现实生活:怀古实乃伤今,沉重实乃责任。
这种复杂的感情要结合作家的生平经历才能理解。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山坡羊·潼关怀古原文译文及古曲赏析,希望大家喜欢。
《山坡羊·潼关怀古》原文元代:张养浩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译文及注释译文(华山的)山峰从四面八方会聚,(黄河的)波涛像发怒似的汹涌。
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山河雄伟,地势险要。
遥望古都长安,陷于思索之中。
从秦汉宫遗址经过,引发无限伤感,万间宫殿早已化作了尘土。
一朝兴盛,百姓受苦;一朝灭亡,百姓依旧受苦。
注释⑴山坡羊:曲牌名,是这首散曲的格式;“潼关怀古”是标题。
⑵峰峦如聚:形容群峰攒集,层峦叠嶂。
聚:聚拢;包围⑶波涛如怒:形容黄河波涛的汹涌澎湃。
怒:指波涛汹涌。
⑷“山河”句:外面是山,里面是河,形容潼关一带地势险要。
具体指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
表里:即内外。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表里山河,必无害也。
”注:“晋国外河而内山。
”潼关:古关口名,在今陕西省潼关县,关城建在华山山腰,下临黄河,扼秦、晋、豫三省要冲,非常险要,为古代入陕门户,是历代的军事重地。
⑸西都:指长安(今陕西西安)。
这是泛指秦汉以来在长安附近所建的都城。
秦、西汉建都长安,东汉建都洛阳,因此称洛阳为东都,长安为西都。
⑹踌躇:犹豫、徘徊不定,心事重重,此处形容思潮起伏,,感慨万端陷入沉思,表示心里不平静。
一作“踟蹰(chí chú)”。
⑺“伤心”二句:谓目睹秦汉遗迹,旧日宫殿尽成废墟,内心伤感。
伤心:令人伤心的事,形容词作动词。
秦汉经行处:秦朝(前221年~前206年)都城咸阳和西汉(前208~8)的都城长安都在陕西省境内潼关的西面。
经行处,经过的地方。
指秦汉故都遗址。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原文翻译与赏析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原文翻译与赏析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原文翻译与赏析《山坡羊·潼关怀古》是张养浩晚年的代表作,也是元散曲中思想性、艺术性完美结合的名作。
下面内容由小编为大家介绍《山坡羊·潼关怀古》原文翻译与赏析,供大家参考!【原文】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译文】(华山的)山峰从四面八方会聚,(黄河的)波涛像发怒似的汹涌。
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山河雄伟,地势险要。
遥望古都长安,陷于思索之中。
从秦汉宫遗址经过,引发无限伤感,万间宫殿早已化作了尘土。
一朝兴盛,百姓受苦;一朝灭亡,百姓依旧受苦。
【赏析一】怀古题材大多笔调沉稳老辣,或影射当时政局,或针贬时弊,张养浩的这首《山坡羊》也不例外。
起首两句气势磅礴,不仅交代了潼关的地理位置,且为全篇定下雄壮豪迈的基调。
“聚”和“怒”写活了秦岭诸峰和黄河的雄伟气势,为下文怀古做了情感上的铺垫。
第三句由“山河表里”的典故转入怀古。
从春秋战国时期到秦汉,潼关一直是长安的门户,乃兵家必争之地,然而纵然千秋帝业最终也都会化为尘土。
“意踟蹰”、“伤心”抒发了作者怀古时的感概,前段的山川情思此时化作历史的沧桑遗恨。
结局两句是本篇的灵魂。
无论王朝兴衰如何更替,身受战乱之苦的始终是老百姓。
作者精辟入理地揭示了历史真相,酣畅淋漓地抒发了对民生疾苦的同情,前文在写景和怀古时蓄积的情感此时达到高潮。
本篇在写法上层层深入,由写景而怀古,再而议论,字里行间充溢着历史的沧桑感和时代感,既凸现了怀古诗的'特色,又别具一格。
【赏析二】张养浩为官清廉,爱民如子。
天历二年(1329年),因关中旱灾,被任命为陕西行台中丞以赈灾民。
他隐居后,决意不再涉仕途,但听说重召他是为了赈济陕西饥民,就不顾年事已高,毅然应命。
他命驾西秦过程中,亲睹人民的深重灾难,感慨叹喟,愤愤不平、遂散尽家财,尽心尽力去救灾,终因过分操劳而殉职。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原文与译文(含鉴赏)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原文与译文(含鉴赏)山坡羊潼关怀古作者:张养浩原文: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蹰。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译文:华山的山峰好像从四面八方奔集起来,黄河的波涛汹涌澎湃好像在发怒,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山河雄伟,地势险要。
我遥望古都长安一带,内心想得很多。
(心情很不愉快)令人伤心的是经过秦汉宫殿的遗址,看到了无数间的宫殿都变成了泥土。
封建王朝建立百姓受苦;封建王朝灭亡,百姓还是受苦。
赏析:会员:qslsjlqgy 友情提供山坡羊潼关怀古(元)张养浩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chóu)躇(chù)。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
赏析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宋朝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形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且又有词的兴起。
到了元代,另一种新兴的体裁是曲。
曲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戏曲,另一种是散曲。
散曲没有动作、说白,便于清唱,包括套曲和小令。
套曲由若干曲子组成,小令以一支曲子为独立单位。
小令以一支为限,如果两三支合为一个单位,叫做带过曲。
课题的《山坡羊》都是标有题目的小令。
作者这时正行进在潼关的路上,峰峦、波涛都是亲眼见到,“如聚”“如怒”都染上了作者的感情色彩。
作者心情不愉快(意踌躇)的原因是:灾难频繁,百姓受苦。
这首小令是元文宗天历年间,关中大旱,张养浩被征召任陕西行台中丞,在他赴任途中经过潼关时触发了追念古代情怀而作的,表现了作者对民间疾苦的关心和同情。
这支流传的小令,以深邃的历史眼光揭示出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即不管封建王朝如何更迭,在他们的争城夺地的战争中蒙受灾难的,还是那些无辜的老百姓。
它像一支高烧的红烛,照亮了人们的眼睛,使之认识到象征封建政权的宫阙,它的兴建是无数老百姓的白骨垒起来的;它的倒塌也有无数老百姓的白骨做了它的殉葬品。
《山坡羊·潼关怀古》原文及赏析

《山坡羊·潼关怀古》原文及赏析《山坡羊·潼关怀古》是张养浩晚年的代表作,下面小编整理了《山坡羊·潼关怀古》原文及赏析,欢迎阅读!元代:张养浩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译文(华山的)山峰从四面八方会聚,(黄河的)波涛像发怒似的汹涌。
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山河雄伟,地势险要。
遥望古都长安,陷于思索之中。
从秦汉宫遗址经过,引发无限伤感,万间宫殿早已化作了尘土。
一朝兴盛,百姓受苦;一朝灭亡,百姓依旧受苦。
赏析此曲是张养浩晚年的代表作,也是元散曲中思想性、艺术性完美结合的名作。
在他的散曲集《云庄乐府》中,以“山坡羊”曲牌写下的怀古之作有七题九首,其中尤以《潼关怀古》韵味最为沉郁,色彩最为浓重。
全曲分三层:第一层(头三句),写潼关雄伟险要的形势。
张养浩途经潼关,看到的是“峰峦如聚,波涛如怒”的景象。
这层描写潼关壮景,生动形象。
第一句写重重叠叠的峰峦,潼关在重重山峦包围之中,一“聚”字让读者眼前呈现出华山飞奔而来之势、群山攒立之状;因地势险要,为古来兵家必争之地。
山本是静止的,“如聚”化静为动,一个“聚”字表现了峰峦的众多和动感。
第二句写怒涛汹涌的黄河,潼关外黄河之水奔腾澎湃,一“怒”字让读者耳边回响千古不绝的滔滔水声。
黄河水是无生命的,而“如怒”则赋予河水以人的情感和意志,一个“怒”字,写出了波涛的汹涌澎湃。
“怒”字还把河水人格化,“怒”字注入了诗人吊古伤今而产生的满腔悲愤之情。
为此景所动,第三句写渲关位于群山重重包围、黄河寒流其间那除隘之处。
“山河表里潼关路”之感便油然而生,至此潼关之气势雄伟窥见一斑,如此险要之地,暗示潼关的险峻,乃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也由此引发了下文的感慨。
第二层(四一七句),写作者途径潼关时的所见之感,主要写从关中长安万间宫阙化为废墟而产生的深沉的感慨。
第四、五句点出作者遥望古都长安,凭吊古迹,思绪万千,激愤难平。
张养浩《【中吕】山坡羊-潼关怀古》原文、注释及译文

张养浩《【中吕】山坡羊-潼关怀古》原文、注释及译文
【原文】
《【中吕】山坡羊·潼关怀古》
元·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
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踟躇,伤心秦汉经行处。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
【注释】
峰峦:山峰和山峦。
聚:聚集。
山河表里:即河为表,山为里。
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形成一天然屏障。
潼关:地名,在今陕西境内,历来为军事要地。
西都:指长安。
东汉建都洛阳,称为东都,于是就以长安为西都,也叫西京。
踟躇(chíchú):犹豫不定。
经行处:经过的地方。
这里的“经行处”,借指帝王经过、起居、逍遥玩乐之地,亦即辛苦经营的地方。
经行,本为佛家用语,指佛教徒修行布道往返于一定之地。
这里的“处”,指的是“西都”。
宫阙(què):泛指宫殿。
阙,皇宫前面的楼台。
兴、亡:表示封建社会的改朝换代。
【大意】
大大小小的山峰好像都在这里集聚,黄河的汹涌波涛好像在发怒。
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山河雄伟,地势险要。
远望西都长安,内心思绪起伏,一路上看到不少秦汉时代的遗迹,引起无限的感伤。
那成千上万间的宫殿,如今都化作了泥土。
无论哪个朝代的兴起,受苦的仍是百姓;无论哪个朝代的灭亡,受苦的还是百姓。
《山坡羊·潼关怀古》原文及赏析

《山坡羊·潼关怀古》原文及赏析《山坡羊·潼关怀古》原文及赏析《山坡羊·潼关怀古》是张养浩晚年的代表作,也是元散曲中思想性、艺术性完美结合的名作。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山坡羊·潼关怀古》原文及赏析,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山坡羊·潼关怀古元代:张养浩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山坡羊·潼关怀古》赏析此曲是张养浩晚年的代表作,也是元散曲中思想性、艺术性完美结合的名作。
在他的散曲集《云庄乐府》中,以“山坡羊”曲牌写下的怀古之作有七题九首,其中尤以《潼关怀古》韵味最为沉郁,色彩最为浓重。
全曲分三层:第一层(头三句),写潼关雄伟险要的形势。
张养浩途经潼关,看到的是“峰峦如聚,波涛如怒”的景象。
这层描写潼关壮景,生动形象。
第一句写重重叠叠的峰峦,潼关在重重山峦包围之中,一“聚”字让读者眼前呈现出华山飞奔而来之势、群山攒立之状;因地势险要,为古来兵家必争之地。
山本是静止的,“如聚”化静为动,一个“聚”字表现了峰峦的众多和动感。
第二句写怒涛汹涌的黄河,潼关外黄河之水奔腾澎湃,一“怒”字让读者耳边回响千古不绝的滔滔水声。
黄河水是无生命的,而“如怒”则赋予河水以人的情感和意志,一个“怒”字,写出了波涛的汹涌澎湃。
“怒”字还把河水人格化,“怒”字注入了诗人吊古伤今而产生的满腔悲愤之情。
为此景所动,第三句写渲关位于群山重重包围、黄河寒流其间那除隘之处。
“山河表里潼关路”之感便油然而生,至此潼关之气势雄伟窥见一斑,如此险要之地,暗示潼关的险峻,乃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也由此引发了下文的感慨。
第二层(四一七句),写作者途径潼关时的所见之感,主要写从关中长安万间宫阙化为废墟而产生的深沉的感慨。
第四、五句点出作者遥望古都长安,凭吊古迹,思绪万千,激愤难平。
“望西都,意踌躇”,写作者驻马远望、感慨横生的样子。
山坡羊·潼关怀古的修辞

山坡羊潼关怀古的修辞一、原文: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蹰。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二、翻译:(华山的)山峰从四面八方会聚,(黄河的)波涛像发怒似的汹涌。
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山河雄伟,地势险要。
遥望古都长安,内心想得很多(心情很不愉快)。
令人伤心的是经过秦汉宫殿的遗址,看到了无数间的宫殿都变成了泥土。
一朝兴盛,百姓受苦;一朝灭亡,百姓还是受苦。
三、详细解析:“峰峦如聚”:形容群峰攒集,层峦叠嶂,华山周围的山峰仿佛都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
“波涛如怒”:形容黄河波涛的汹涌澎湃,波涛汹涌就像发怒一样。
“山河表里潼关路”:具体指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山河雄伟,地势险要,是通往潼关的交通要道。
“望西都,意踌蹰”:遥望古都长安(今西安),心中思绪万千,感到十分迷茫和不安。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经过秦汉时代的宫殿遗址,看到那些曾经辉煌壮丽的宫殿如今已经变成了尘土,令人感到十分伤心和感慨。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无论是封建王朝的兴盛还是灭亡,最终受苦的都是普通百姓。
这句话揭示了封建社会的残酷现实和百姓的悲惨命运。
三、多种修辞手法1.拟人:“峰峦如聚,波涛如怒”一句中,“聚”字赋予群山以守卫潼关的生命和意志,形象地写出了潼关被群山包围的险要地势,化静为动,表现了峰峦的众多和动感;“怒”字则赋予黄河水以人的情感,写出了黄河水奔腾汹涌的气势,从听觉上写出了潼关处于黄河边的险要地势。
2.对偶:“峰峦如聚,波涛如怒”一句中,一句写山,一句写河,形成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增强了作品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3.借景抒情:全曲通过描写潼关的雄伟地势和秦汉宫殿的遗址,借景抒情,表达了作者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和对百姓命运的深切同情。
4.对比:在“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一句中,作者通过对比封建王朝的兴盛和灭亡,揭示了无论社会如何变迁,普通百姓始终受苦的现实,表达了作者对百姓疾苦的深切同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坡羊·潼关怀古原文|翻译及赏析
鉴赏
作者:佚名
全曲分三层:第一层(头三句):写潼关雄伟险要的形势。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河表里潼关路,峰峦如聚:形容重岩叠嶂,群山密集,绵亘不断。
「山河」句:言潼关外有,内有华山,形势十分险要。
潼关:在今陕西潼关县北,历代皆为军事要地。
张养浩于天历二年(公元1329年),因关中旱灾,任陕西行台中丞以赈灾民。
途经潼关,看到的是峰峦如聚,波涛如怒的象。
本层描写潼关壮景,生动形象。
第一句写重重叠叠的峰峦,潼关在重重山峦包围之中,一聚字让读者眼前呈现出华山飞奔而来之势、群山攒立之状;因地势险要,为古来兵家必争之地。
山本是静止的,如聚化静为动,一个聚字表现了峰峦的众多和动感。
第二句写怒涛汹涌的黄河,潼关外黄河之水奔腾澎湃,一怒字让读者耳边回响千古不绝的滔滔水声。
黄河水是无生命的,而如怒则赋予河水以人的情感和意志,一个怒字,写出了波涛的汹涌澎湃。
怒字还把河水人格化,怒字注入了吊古伤今而产生的满腔悲愤之情。
为此景所动,第三句写渲关位于群山重重包围、黄河寒流其间那除隘之处。
山河表里潼关路之感便油然而生,至此潼关之气势雄伟窥见一斑,如此险要之地,暗示潼关的险峻,乃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也由此引发了
下文的感慨。
第二层(四一七句):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西都:指关中一带,周、秦、汉、北朝、隋、唐等朝均在这里建都。
踌躇:原指犹豫不决,徘徊不前。
这里形容思潮起伏,陷入沉思。
「伤心」句:言经过秦汉的故都,想起那「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兴亡往事,引起无穷的。
「宫阙」句:言在无数的战乱中,过去的宫殿已经化为了一片焦土。
宫,宫殿。
阙,王宫前的望楼。
写从关中长安万间宫阙化为废墟而产生的深沉的感慨。
第四、五句点出作者遥望古都长安,凭吊古迹,思绪万千,激愤难平。
望西都,意踌躇,写作者驻马远望、感慨横生的样子。
作家身处潼关,西望旧朝故都长安,西都即长安,长安不仅是秦汉都城,魏、晋、隋、唐都建都长安。
作为六朝古都,当年是何等的繁华、昌盛。
昔日的奢华早已灰飞烟灭不复存,只剩下一片残垣断壁的衰败景象,怎能不令人踌蹰伤心呢?曾经是好几个朝代的都城,它的繁荣昌盛的景象在古籍中也曾有过记载,可如今眼前只剩下一片荒凉,万千滋味涌上心头,遥想当年,秦之阿房,汉之未央,规模宏大,弥山纵谷,可如今崇丽之宫阙,寸瓦尺专皆荡然无存,想到今番前去的任务,他不禁感慨万千。
第六、七句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点出无限伤感的原因。
宫阙万间都作了土,便是这由盛到衰的过程的真实写照,是何等令人伤心啊!这一层看起来只是回顾历史,而没有直接提到战争,然而历代改朝换代的战争的惨烈图景读者很容易想象。
在这里概括了历代帝业盛衰兴亡的沧桑变化。
这里作者面对繁华
过后的废墟所发出的伤心实乃悲凉。
为秦汉旧朝统治者悲凉,恐怕宫阙万间都做了土(《三辅黄图》:阿房宫,亦曰阿城。
惠文王造宫未成而亡,始皇广其宫,规恢三百余里。
离宫别馆,弥山跨谷,辇道相属,阁道通骊山八百余里。
后来项羽引兵西屠咸阳,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
见《项羽本纪》。
故曰:阿房一炬。
)这种局面是他们不曾想到的吧!同时亦为百姓悲凉,秦汉的一宫一阙都凝聚了天下无数百姓的血和汗,像秦汉王朝为彰显一个时代的辉煌,集国之全力塑起阿房、未央之建筑,但它却随着秦汉王朝的灭亡而化为焦土。
辉煌过去,随即而来是朝代的变换.百姓在战争中苦不堪言。
此情此景,让作家沉重的说出第三层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句千古流传的语句。
第三层(末四句):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写作者沉痛的感慨:历史上无论哪一个朝代,它们兴盛也罢,败亡也罢,老百姓总是遭殃受苦。
一个朝代兴起了,必定大兴土木,修建奢华的宫殿,从而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一个朝代灭亡了,在战争中遭殃的也是人民。
他指出历代王朝的或兴或亡,带给百姓的都是灾祸和苦难。
这是作者从历代帝王的兴亡史中概括出来的一个结论。
三层意思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思想越来越显豁,感情越来越强烈,浑然形成一体。
全曲景中藏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怎样理解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这句话?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是全曲之眼,是全曲主题的开拓和深化。
如果这首曲子的曲意仅仅停留在宫阙万间都做了土上,那么
它仅仅宣扬了佛家一切皆空的思想,它与其它怀古诗(与《洛阳怀古》功,也不久长!名,也不久长!陈草庵《山坡羊叹世》兴,也任他;亡,也任他。
《骊山怀古》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赵庆善《长安怀古》山,空自愁;河,空自流。
杨慎《》是非成败转头空)的主题并无多大区别。
在否定历史的同时,也否定了积极有为的人生态度。
正因为最后两句就使得这首曲的境界大大高出同题材的其它作品。
这首曲可贵之处在于它有深切的人文关怀,有对老百姓疾苦深切同情与关怀。
亡,百姓苦好理解。
王朝灭亡之际战乱频仍,民不聊生。
兴,怎么也百姓苦呢?王朝之兴必大兴土木,搜刮民脂民膏,百姓不堪其苦。
像秦王朝兴起时,筑长城,开驰道,造官室,劳役繁重,百姓受尽了苦。
兴,百姓苦一句,发人所未发,深刻而警策。
兴则大兴土木,亡则兵祸连结,不论兴、亡受苦的都是百姓。
归纳总结:这首小令语言精练,形象鲜明且富有人民性,是整个元散曲中的优秀作品。
《潼关怀古》中对历史的概括,显指元代现实生活:怀古实乃伤今,沉重实乃责任。
这种复杂的感情要结合作家的生平经历才能理解。
张养浩自幼才学过人,曾向平章不忽木献书,被提拔,后任堂邑县尹、监察御史等职,因评时政,得罪当权者被罢官,为避祸不得不隐姓埋名;后被召起,官至礼部。
50岁时辞官归隐于济南云庄,关中旱灾时被重新任命,赶赴陕西救赈灾民。
多年的宦海沉浮,让他把功名富贵都参破,不再在意统治者对自己的评判;济南云庄的归隐生
活,不仅让他欣赏礼赞自然的光,更让他体察民生只艰辛;尊奉民本之思想,让他深深懂得民生之重要;刚正不阿、仗义执言的性格,让他有勇气面对现实说出心中真实的想法。
元代百姓生活之苦被作家以怀古的形式表现出来。
这种忧民之心使他到官四月,倾囊以赈灾民,每抚膺痛哭,遂得病不起。
这是一个有良知的读书人真实的本性和真实的生活,也是当时社会所难得一见的。
张养浩特殊的仕途经历,决定了他的怀古散曲中有一种参破功名富贵的思想,《骊山怀古》中写到赢,都做了土;输,都做了土。
《洛阳怀古》中写到功,也不长;名,也不长。
《北邙山怀古》中写到便是君,也唤不应;便是臣,也唤不应。
这些曲中张养浩把胜负之数、功名之分、生死之际,看成了毫无差别的,只是借古人古事述说富贵无常、人生如梦。
只有《潼关怀古》以难得的沉重,以深邃的目光,揭示了封建社会里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元代的统治者对读书人实行民族歧视政策,直到元仁宗延祐二年(公元1315年)才正式实行科举取士制度,况且这种制度也是不公平的,这就造成下层读书人在很大程度上对元统治者失去信心,对社会缺少责任感,所以同时期其他作家怀古作品都深刻地打上时代地烙印:他们或感伤古王朝之覆,发一通思古之幽情;或感叹古今之巨变,流露对世事人生把握不定之惶恐;或有感于岁月流逝,抒发个人沉沦不遇之忧情。
惟有《潼关怀古》洋溢着沉重的沧桑感和时代感。
从作品内容、作家其他怀古作品、同时期其他作家怀古作品三
个层面上看,《山坡羊潼关怀古》都表现为一份难得的沉重。
创作背景
作者:佚名
《潼关怀古》是张养浩晚年的代表作,也是元散曲中思想性、艺术性完美结合的名作。
在他的散曲集《云庄乐府》中,以[山坡羊]曲牌写下的怀古之作有七题九首,其中尤以《潼关怀古》韵味最为沉郁,色彩最为浓重。
张养浩,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今属山东)人元代散曲作家。
他为官清廉,爱民如子。
他隐居后,决意不再涉仕途,但听说重召他是为了赈济陕西饥民,就不顾年事已高,毅然应命。
他命驾西秦过程中,亲睹人民的深重灾难,感慨叹喟,愤愤不平、遂散尽家财,尽心尽力去救灾,终因过分操劳而殉职。
他死后,关中之人,哀之如先父母(《元史张养浩传》)。
《潼关怀古》便写于应召养关中的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