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 剂 学总论(1)
第一章 方剂学总论

回答错正误确, 再你想真一棒想!!
(二)B1型题(请单击题干,可提示正确答案)
A.《五十二病方》
B.《肘后备急方》
C.《刘娟子鬼遗方》 D.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E.《伤寒明理论》
1.以简、便、廉、效为显著特点的方书是: 2.开方论之先河的方书是 :
EB
上一题 下一题
A.《普济方》 C.《刘娟子鬼遗方》 E.《医方考》
20. 下列何法不属于“十剂”的内容 :
A.宣可去壅 B.通可去滞 C.滑可去著 D.重可去怯 E. 攻可去实
上一题 下一题
回答正错确误, 你再真想棒一!想!
21.“补、和、攻、散、寒、热、固、因”的治法 归纳出自 :
A.《医学心悟》 B.《景岳全书》 C.《圣济经》 D.《伤寒明理论》
E. 《医家全书》
B.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
C.固方之制,固而泄之。 D.上之下之,摩之浴之,开之发之。
E. 甚者从之。
上一题 下一题
ABDE
2. 下列哪些方书由汪昂所著 :
A.《成方切用》 B.《成方便读》 C.《医方集解》 D.《医方考》 E. 《汤头歌诀》
CE 上一题 下一题
3. 下列哪些方剂出自《金匮要略》 :
上一题 下一题
回回答答错正错误确误,, 再你再想真想一棒一想!想!!
14.《医方集解》的作者是 :
A.汪昂 B.吴仪洛 C.张秉成 D.喻昌 E. 吴谦
上一题 下一题
回回答答错错正误误确,, 再再你想想真一一棒想想!!!
15.《汤头歌诀》的作者是 :
A.张秉成 B.陈修园 C.吴仪洛 D.汪昂 E. 柯运伯
8. 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外科专科方书是 :
考研中医综合方剂学(总论)模拟试卷1(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考研中医综合方剂学(总论)模拟试卷1(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 A1型题 2. B1型题 3. X型题1.下列哪一位不是“金元四大家”A.刘守真B.张戴人C.李明之D.张洁古正确答案:D解析:金元时期的刘完素、张从正、李杲、朱震亨等人,对中医学理论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后人尊称为“金元四大家”。
刘完素字守真,创河间学派后人尊称刘河间,倡导火热论。
他认为“六气皆从火化”,内伤病中“五志过极皆为热甚”治疗中力主以寒凉清热,后人称其为“寒凉派”。
张从正字子和,号戴人,师从刘完素,提出“邪去正自安”,治病以汗、吐、下三法攻邪为主,后人称其为“攻邪派”。
李杲字明之,号东垣老人,后人尊称李东垣,师从易水学派的创始人张元素字洁古,倡言“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善用温补脾胃之法,后人称其为“补土派”。
朱震亨字彦修,号丹溪翁,后人尊称朱丹溪,认为相火有“生生不息”功能,“人非此火不能有生”,而相火妄动,即属邪火,能煎熬真阴,从而得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结论。
治疗上倡导“滋阴降火”,后人称其为“滋阴派”。
知识模块:中医基础理论2.首先阐明温热病发生发展的规律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的温病学家是A.吴鞠通B.叶香岩C.薛雪D.吴有性正确答案:B解析:吴有性字又可着《温疫论》,创“戾气”说。
叶桂字天士,号香岩着《温热论》,阐明了温热病发生发展的规律:“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创建了温热病的卫气营血辨证理论。
薛雪字生白着《湿热条辨》。
吴瑭字鞠通着《温病条辨》,创立了温热病的三焦辨证理论,指出:“凡病温者,始于上焦,在手太阴”;“上焦病不治则传中焦,胃与脾也”;“中焦病不治,即传下焦,肝与肾也”。
知识模块:中医基础理论3.创“戾气”说的温病学家是A.吴鞠通B.叶香岩C.薛雪D.吴有性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中医基础理论4.创立了温热病的三焦辨证理论,指出:“凡病温者,始于上焦,在手太阴”的温病学家是A.吴鞠通B.叶香岩C.薛雪D.吴有性正确答案:A 涉及知识点:中医基础理论5.开中国医学伦理学之先河的著作是A.《千金方》B.《伤寒杂病论》C.《黄帝内经》D.《难经》正确答案:A解析:唐.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是我国第一部医学百科全书。
方剂学总论部分习题

方剂学总论部分习题一、单选题(共IOO题,每题1分,共100分)1、具有敛阴止汗.益气固表功用的方剂是:A、玉屏风散B、知柏地黄丸C、当归六黄汤D、牡蛎散E、补中益气汤正确答案:D2、茵陈蒿汤中用大黄的作用是:A、泻热攻积,导积滞下行B、清热泻火,导火热下行C、泻下攻积,清热解毒D、活血祛瘀,导蓄血下行E、泻热逐瘀,导瘀热下行正确答案:E3、橘皮竹茹汤的功用是A、降气化痰,益气清热B、降逆止呕,益气健脾C、降逆止呕,益气和胃D、降逆止呕,益气清热E、降气止咳,益气清热正确答案:D4、生脉散的药组为A、人参.白术.甘草B、人参.麦门冬.五味子C、人参.天门冬.五味子D、五味子.麦门冬・甘草E、知母.人参.甘草正确答案:B5、补中益气汤中用量最大的药物是B、升麻C、白术D、人参E、甘草正确答案:A6、君药指A、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B、配合君、臣药加强治疗作用的药物C、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作用的药物D、消除或缓解方中其它药物烈性与毒性的药物E、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正确答案:A7、参苓白术散的君药是A、人参.炙甘草.白术B、人参.陈皮.白术C、人参.干姜.茯苓D、丹参.白术.甘草E、人参.白术.茯苓正确答案:E8、大定风珠的组成中的君药是:A、阿胶.鸡子黄B、鸡子黄.白芍C、地黄.白芍D、麦冬.鸡子黄E、鸡子黄.地黄正确答案:A9、主治下元虚衰,痰浊上泛证的方剂是A、地黄饮子B、右归丸C、左归丸E、一贯煎正确答案:A10、患者产后三日,不慎受寒,次日恶露停止,小腹冷痛,治宜选用:A、失笑散B、少腹逐瘀汤C、生化汤D、温经汤E、四物汤正确答案:CIK再造散的功用是A、散寒祛湿,益气解表B、益气解表,理气和胃C、助阳益气,解表散寒D、滋阴解表E、助阳解表,理气化痰正确答案:C12、寒热虚实错杂的久泻久痢,宜选用A、白头翁汤B、芍药汤C、乌梅丸D、四神丸E、真人养脏汤正确答案:C13、苓桂术甘汤的功用是:A、益气祛风,健脾利水B、温阳利水C、温阳化饮,健脾利湿D、利水渗湿,温阳化气E、温阳健脾,行气利水正确答案:C14、桃核承气汤含有下列哪首方剂:A、大承气汤B、复方大承气汤C、小承气汤D、增液承气汤E、调胃承气汤正确答案:E15、逍遥散中健脾的药物是A、黄芭、白术B、山药、人参C、白术、茯苓D、人参、茯苓E、人参、白术正确答案:C16、朱砂安神丸的功用是A、重镇安神,清心泻火B、重镇安神,清肝泻火C、重镇安神,清胃凉血D、重镇安神,清肺泻火E、清心安神,平肝潜阳正确答案:A17、除哪项以外均为丸剂的特点A、节省药材B、可根据病情随证加减C、药力持久D、便于服用与携带E、吸收较慢正确答案:B18、凉膈散的君药是A、滑石B、金银花C、桑白皮D、连翘E、黄连.黄苓正确答案:D19、四物汤与补中益气汤共有的药物是A、地黄B、白术C、黄茂D、白芍E、当归正确答案:E20、十灰散中配伍大黄的意义是:A、清热解毒B、泻热通便C、活血祛瘀D、导热下行,折其火气上逆E、清热凉血正确答案:D21、温胆汤之功用是:A、荡涤实热,攻逐顽痰B、清热化痰,理气止咳C、理气化痰,清胆和胃D、清热化痰,宽胸散结E、润肺清热,理气化痰正确答案:C22、柴胡在逍遥散中的作用为A、发表退热B、和解少阳C、升阳举陷D、疏肝理气E、引药上行正确答案:D23、阴血阳气虚弱,心脉失养证。
中医中药方剂学总论试题

绪论一、填空题1、方剂学是研究和、、及其的一门学科。
2、方剂是在辨证审因确定之后,遵循,选择合适的,明确,酌定、而成的药物配伍组合。
第一章方剂的起源与发展一、选择题A型题1、我国古代载方量最多的方书是A.《普济方》B.《外台秘方》C.《太平惠民和剂局方》D.《千金要方》E.《千金翼方》2、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编制的成药典是A.《太平圣惠方》B.《圣济总录》C.《太平惠民和剂局方》D.《千金要方》E.《伤寒杂病论》3、初步奠定方剂学理论基础的著作是A.《黄帝内经》B.《五十二病方》C.《小品方》D.《伤寒明理论》E.《医方考》4、具有简、便、廉、效特点的方书为A.《小品方》B.《五十二病方》C.《刘涓子鬼遗方》D.《肘后备急方》E.《医方考》5、《医方集解》的作者为A.张秉成B.孙思邈C.吴崑D.吴仪洛E.汪昂二、填空题1、现存历史上最早的方书是,最早的外科方书是。
2、东汉著《伤寒杂病论》,全书收载方剂共。
3、《肘后备急方》的作者是。
4、《景岳全书》的作者是。
5、金元时期,著《》,开方论之先河。
三、改错题1、《千金翼方》的作者是孙思邈。
2、《外台秘要》是唐代的方书。
3、《五十二病方》被推崇为“方书之祖”。
4、《黄帝内经》中的方剂被称为“经方”。
四、问答题1.《黄帝内经》对方剂学形成和发展的直接贡献反映在哪些方面?第二章方剂与治法一、选择题A型题1、归纳总结出“八法”的医家是A.吴鞠通B.程钟龄C.吴崑D.吴仪洛E.汪昂2、下列何法不属于“八法”的内容A.汗法B.吐法C.和法D.消法E.固法3、下列哪项提法不是由《黄帝内经》提出的A.其在皮者,汗而发之B.其高者,因而越之C.其下者,引而竭之D.中满者,泻之于内E.在卫汗之可也4、下列称为和法的内容哪项不属于治法讨论范围()A.和解少阳B.调和肝脾C.分消上下D.调和肠胃E.峻剂小量分服二、填空题1、吐法对于、、等类人应当慎用。
2、下法包括、、、、等法。
方剂学习题1总论复习思考题及答案

总论复习思考题及答案复习思考题【研究生考试样题】A ABC A B C1.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详析方剂理论的专著是(2005 年)A.《伤寒论》B.《圣济总录》C.《医方集解》D. 《医方考》E.《古今名医方论》2.“制方之用,大小缓急奇偶复七方是也”一语出自(2006 年)A.《黄帝内经》B. 《伤寒论》C.《伤寒明理论》D. 《医学心悟》E. 《医学源流论》3.下列关于“八阵”内容的叙述,不确切的是(2006 年)A.寒方之制,为除热也B.攻方之制,攻其不通者也C. 固方之制,固其泄也D.和方之制,和其不和者也E.用散者,散表证也4.《普济方》的作者是(2007 年)A.吴又可B.朱橚C.李东恒D.成无己5.“七方”之说源于(2009 年)A.《神农本草经》B.《内经》C.《伤寒论》D.《圣济经》6.汤剂的优点是(2009 年)A.药效持久B.药效发挥迅速C.服用量小D.节省药材7.从方证病机演变的角度分析,下列选项中关联性最大的一组方剂是(2011 年)A.桂枝汤——小建中汤——大建中汤——当归四逆汤B.麻黄汤——大青龙汤——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泻白散C.小承气汤——大承气汤——大柴胡汤——新加黄龙汤D.九味羌活汤——柴葛解肌汤——普济消毒饮——清瘟败毒饮8.黄连配吴茱萸属于药物七情中的(2013 年)A.相须B.相使C.相畏D.相恶9.最早系统论述“八法”的医籍是(2013 年)A.《黄帝内经》B. 《医学心悟》C. 《伤寒杂病论》D.《伤寒明理论》10.最早记载遣药组方和配伍宜忌的医籍是(2014 年)A.《汤液经法》B. 《黄帝内经》C. 《伤寒杂病论》D.《肘后备急方》B BC DB.药量增减的变化C.剂量更换的变化D.药味加减和药量增减变化的联合运用E.药味加减、药量增减和剂型更换变化的联合运用1.枳术汤与枳术丸的关系属于(2006 年)2.生姜泻心汤与半夏泻心汤的关系属于(2006 年)X A B C D1.下列关于“十剂”内容的叙述,错误的有(2007 年)A.通可去闭B.宣可解表C.泄可去实D.涩可固脱2.下列药物中入汤剂需要先煎的是(2007 年)A.龟甲B.滑石粉C.石决明D.生石膏3.下列选项中属于糊丸特点的有(2008 年)A.性质柔润,兼有补益作用B.作用缓和,药力持久C.对胃肠刺激性小D.不易变质,便于贮存4.“消法”的理论依据是(2009 年)A.甚者从之B.结者散之C.逸者行之D.坚者削之5.方剂配伍中佐制药的作用(2014 年)A. 防止病势拒药B.协调诸药之用C. 降低君臣药之毒性D.减缓君臣药之烈性6.下列各项中属于《景岳全书•新八方略引》原文的有(2016 年)A.补方之制,补其虚也B.和方之制,和其不和者也C. 因方之制,因其可因者也D.寒方之制,为清火也,为除热也【执业医师考试样题】A1A B C E1.由逍遥散变化为黑逍遥散,属于(2008 年)A.药物加减的变化B.药量增减的变化C.剂型更换的变化D.药物加减和药量增减变化的联合运用E.药量增加和剂型更换变化的联合运用2.下列剂型中没有固定剂型的是(2009 年)A.酒剂B.锭剂C.茶剂D.丹剂E.散剂B1B C D EA.相使B.相杀C.相畏D.相反E.相恶1.两药合用,以一种药为主,另一种药为辅,辅药能提高主药疗效的配伍关系,称作(2007 年)2.两药合用,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所抑制的配伍关系,称作(2007 年)A.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B.针对重要的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C.针对次要兼证起直接治疗作用D.消减或制约君、臣药的毒性和峻烈之性E. 防止病重邪甚时药病格拒3.上述佐助药涵义的表述,正确的是(2007 年)4.上述反佐药涵义的表述,正确的是(2007 年)【练习题】A1.现存医书中最早记载方剂的是A.《千金要方》B. 《外台秘要》C. 《伤寒杂病论》D. 《五十二病方》E. 《黄帝内经》2.历史上首次依据君臣佐使剖析组方原理之著作是A.《黄帝内经》B. 《伤寒杂病论》C.《伤寒明理药方论》D. 《医方考》E. 《医方集解》3.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编制颁行的成药药典是A.《太平圣惠方》B.《圣济总录》C.《太平惠民和剂局方》D. 《普济方》E.《肘后备急方》4.我国现存古籍中载方量最多的方书是A.《五十二病方》B.《伤寒杂病论》C. 《千金要方》D. 《普济方》E.《医方集解》5.历史上第一部详析方剂理论的专著是A.《医方集解》B. 《伤寒明理论》C.《医方考》D. 《景岳全书》E. 《和剂局方》6.被后世誉为“方书之祖”的是A.《五十二病方》B.《伤寒杂病论》C. 《黄帝内经》D. 《千金要方》E.《肘后备急方》7.载有方剂13 首的医著是A.《伤寒明理论》B.《医方考》C. 《黄帝内经》D. 《医学心悟》E. 以上都不是8.古医籍中系统论述“八法”的是A.《伤寒明理论》B.《黄帝内经》C.《太平惠民和剂局方》D. 《伤寒杂病论》E.《医学心悟》9.系统论述“八法”的医家是A.成无己B.张仲景C.程钟龄D.吴崑E.张景岳10.下列不属于“八法”的是A.消B.下C.吐D.涩E.和11.下列不属于“十剂”内容的是A.清下B.宣通C.燥湿D.补轻E.重滑12. 《五十二病方》对方剂的分类方法是A.治法分类B.笔画分类C.病证分类D.组成分类E. 以上都不是13.属于组成分类的著作是A.《医方集解》B. 《黄帝内经》C. 《成方切用》D. 《成方便读》E. 《备急千金要方》14.下列属于汤剂特点的是A.携带贮存方便B.随证加减C.吸收慢D. 口感佳E. 以上都不是15.下列不属于丸剂特点的是A.吸收缓慢B.切合个体病证之需C.药效持久D.便于服用E.方便携带16.下列不属于散剂特点的是A.吸收较快D.制作简便B.节约药材C.补益和矫味作用E.便于服用携带17.煎药用具哪种不适宜A.瓦罐B.砂锅C.铝制用具D.搪瓷器具E.铁制用具18.对肠胃有刺激性的方药,其服药时间宜选择A.饭前服B.饭后服C.空腹服D. 临睡服E.不拘时服19.滋补方药服药时间宜选择A.空腹服B.睡前服C.饭后服D.不拘时服E. 以上都不是20.赤石脂煎药时宜A.先煎B.后下C.包煎D.溶化E.单煎21.贝壳和矿石类药物煎药时宜A.先煎B.后下C.包煎D.单煎E.冲服22.中医临床运用最古老、最广泛、最能体现中医药独特优势的剂型是A.汤剂B.丸剂C.散剂D.丹剂E.膏剂23.引经药属于方剂组方原则中的A.君药B. 臣药C.佐药D.使药E. 以上都不是24.君药的含义是A.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B.治疗主病和兼证的药物C.治疗主证和次要症状的药物D.针对病因和兼证的药物E.直接治疗次要症状的药物25.臣药的含义,哪一项是更正确的A.针对兼病或兼证起治疗作用的药物B.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的药物及针对兼病或兼证起治疗作用的药物C.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作用D.治疗兼病、兼证和次要症状E.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作用,并治疗次要症状26.佐药含义错误的是A.针对兼病和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B.消减君臣药物的毒烈之性C.协助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D.直接治疗次要兼证的药物E.起反佐作用27.桂枝汤变为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属于A.药量的加减B.佐使药的加减C.剂型的更换D. 臣药的加减E.药量的加减与臣药的加减28.四逆汤变为通脉四逆汤属于A.药量的加减B.佐使药的加减C.剂型的更换D. 臣药的加减E. 以上都不是29.理中丸变为人参汤属于A. 臣药的加减D.药量的加减B.佐使药的加减E. 以上都不是C.剂型的更换BA.《五十二病方》D.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B. 《伤寒杂病论》E.《千金要方》C. 《黄帝内经》1.最早记载方剂的方书是2.方剂理论的奠基书是A.《伤寒杂病论》D. 《普济方》B.《太平惠民和剂局方》E.《医方集解》C. 《外台秘要》3.载有788 首方的医书是4.载有61739 首方的医书是A.《外台秘要》D. 《医方考》B.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E. 《医方集解》C. 《伤寒明理药方论》5.属于吴崑所著的方书是6.属于成无己所著的方书是A.《黄帝内经》D. 《医方考》7.最早提出七方的是8.明确提出十剂的是B. 《伤寒杂病论》E. 《备急千金要方》C.《伤寒明理药方论》A.病证分类法B.脏腑分类法C.病因分类法D.七方分类法E.十剂分类法9.《五十二病方》对方剂的分类方法是10. 《备急千金要方》对方剂的分类方法是A.消风散B.血府逐瘀汤C.杏苏散D.痛泻要方E.大承气汤11.体现消法的方剂是12.体现和法的方剂是A.一贯煎B.川芎茶调散C.清燥救肺汤D.大承气汤E.二陈汤13.体现补法的方剂是14.体现消法的方剂是A.壅B.滞C.著D. 闭E.实15.十剂中宣可去16.十剂中轻可去A.弱B.湿C.怯D.枯E. 闭17.十剂中湿可去18.十剂中燥可去A.补、和、攻、散、寒、热、固、因B.补、和、攻、散、寒、热、固、涩C.宣、通、补、泻、散、重、涩、滑、燥、湿D.宣、通、补、泻、轻、重、涩、滑、燥、湿E.宣、降、补、泻、轻、重、涩、滑、燥、湿20.十剂指A.水丸B.浓缩丸C.糊丸D.蜡丸E.蜜丸21.具有补益和矫味作用的丸剂是指22.具有崩解、溶散、吸收、作用均快的丸剂是指A.食前服B.食后服C.空腹服D.定时服E.不定时服23.急性病服药宜24.对肠胃有刺激性的方药宜A.君药B. 臣药C.佐助药D.佐制药E.反佐药25.与君药性味或作用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是26.直接治疗次要兼证的药物是A.君药B. 臣药C.佐药D.使药E. 以上都不是27.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的药物是28.针对兼病或兼证起治疗作用的药物是A.佐使药的加减B. 臣药的加减C.药量增减变化D.剂型更换变化E. 以上都不是29.麻黄汤与三拗汤的变化属于方剂变化中的30.人参汤与理中丸的变化属于方剂变化中的X1.下列属于清代的著作是A.《成方便读》B. 《医方集解》C. 《古今名医方论》D. 《温病条辨》2.下列属于明代的著作是A.《黄帝素问宣明方论》B. 《景岳全书》C. 《普济方》D.《医方考》3.下列属于宋代的著作是A.《圣济总录》B.《太平圣惠方》C.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D.《小品方》4.下列属于《五十二病方》的是A.载方数量283 方B.按照病证分类方剂C.被誉为方书之祖D.成书时间早于《黄帝内经》5.下列属于《黄帝内经》的是A.成书于东汉时期B.最早提出方剂的七方分类法C.载方数量13 首D.被称之为方剂理论的奠基书6.下列属于《伤寒杂病论》的是A.成书于春秋战国B.载方数量61739 方C.作者张仲景D.被称之为“方书之祖”7.下列属于《普济方》的是A.成书于明代B.载方数量16834 首C.作者李时珍D.我国现存古籍中载方量最多的方书8.治法与方剂的关系是A.方从法出B.治法是组方的依据C.方即是法D.方剂体现治法A.辛温解表B.温经散寒C.温中散寒D. 回阳救逆10.消法消散下列哪些邪结成的有形之邪A.气血B.痰食C.水虫D.燥屎11.和法包括A.和解少阳B.表里双解C.调和肝脾D.调和寒热12.七方包括A.大方B.急方C.复方D.补方13.十剂包括A.补、泄B.滑、涩C.温、清D.燥、湿14.八阵包括A.寒、热B.攻、散C.补、和D.燥、湿15.汤剂的特点是A.吸收快B. 易于发挥疗效C.贮存方便D.便于加减应用16.丸剂的特点是A.便于服用B.便于贮存携带C.节省药材D.吸收缓慢17.散剂的特点是A.制作简便B.便于服用携带C.吸收较快D.节省药材18.具有固定剂型的常用中药剂型是A.丸剂B.散剂C.丹剂D.膏剂19.方剂配伍的目的是A.增强或改变药物自身功用B.发挥药物间相辅相成作用C.调其偏性,制其毒性D.发挥药物相反相成作用20.佐药的作用包括A.与君药性味或作用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B.直接治疗次要兼证的药物C.制约君、臣药的峻烈之性和毒性D.协助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21.方剂的变化与下列哪些因素有关A.年龄的大小B.体质的强弱C.季节与气候的变化D.地域的差异复习思考题答案【研究生考试样题】1.D2.C3.B4.B5.B6.B7.B8.B9.B 10.B1.E2.DX1.ABC2.ACD3.BC4.BCD5.CD6.ABCD【执业医师考试样题】A11.D2.DB11.A2.C3.C4.E【练习题】A1.D2.C3.C4.D5.C6.B7.C8.E9.C 10.D 11.A 12.C 13.B 14.B 15.B 16.C 17.E 18.B 19.A 20.C 21.A 22.A 23.D 24.A 25.B 26.A 27.B 28.A 29.CB1.A2.C3.B4.D5.D6.C7.A8.C9.A 10.B 11.B 12.D 13.A 14.E 15.A 16.E 17.D 18.B 19.A 20.D 21.E 22.A 23.E 24.B 25.E 26.C 27.B 28.B 29.B 30.DX1.ABCD2.BCD3.ABC4.ABD5.BCD6.CD7.AD8.ABCD9.BCD 10.ABC 11.ABCD 12.ABC 13.ABD 14.ABC 15.ABD 16.ABCD 17.ABCD 18.ABD 19.ABCD 20.ABCD 21.ABCD。
光中大中医方剂讲义01总论-1方剂与临床应用

上篇总论第一章方剂与临床应用一、方剂与理法药的关系二、治疗大法第二章方剂的配伍组合第三章剂型的种类第四章方剂的用法一、煎法二、服法〔附〕古方药量考证下篇各论第一章解表剂桂枝汤《伤寒论》麻黄汤《伤寒论》小青龙汤《伤寒论》荆防败毒散《摄生众妙方》清暑益气汤《温热经纬》银翘散《温病条辨》桑菊饮《温病条辨》升降散《寒瘟条辨》第二章和解剂小柴胡汤《伤寒论》逍遥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藿香正气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第三章攻里剂大承气汤《伤寒论》大陷胸汤《伤寒论》第四章清热剂白虎汤《伤寒论》清营汤《温病条辨》犀角地黄汤《备急千金要方》黄连解毒汤《外台秘要》引崔氏方普济消毒饮《医方集解》导赤散《小儿药证直诀》泻白散《小儿药证直决》清胃散《兰室秘藏》玉女煎《景岳全书》龙胆泻肝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芍药汤《医学六书》滋肾通关丸《兰室秘藏》青蒿鳖甲汤《温病条辨》秦艽鳖甲散《卫生宝鉴》新加香薷饮《温病条辨》六一散《河间六书·伤寒标本心法类萃》第五章温阳剂理中丸《伤寒论》大建中汤《金匮要略》四逆汤《伤寒论》第六章消导剂保和丸《丹溪心法》木香槟榔丸《儒门事亲》第七章补益剂四君子汤《和剂局方》补中益气汤《脾胃论》四物汤《和剂局方》归脾汤《济生方》六味地黄丸原名地黄丸。
《小儿药证真诀》一贯煎《柳州医话》补肺阿胶汤(原名阿胶散,又名补肺散)《小儿药证直诀》沙参麦冬汤《温病条辨》生脉散又名生脉饮。
《内外伤辨惑论》金匮肾气丸《金匮要略》天王补心丹《摄生秘剖》玉屏风散《丹溪心法》第八章理气剂越鞠丸《丹溪心法》四磨汤《济生方》天台乌药散《医学发明》旋复代赭汤《伤寒论》橘核丸《济生方》第九章理血剂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补阳还五汤《医林改错》复元活血汤《医学发明》活络效灵丹《医学衷中参西录》小蓟饮子《济生方》黄土汤《金匮要略》第十章祛湿剂平胃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茵陈蒿汤《伤寒论》三仁汤《温病条辨》甘露消毒丹一名普济消毒丹。
录自《温热经纬》八正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五苓散《伤寒论》猪苓汤《伤寒论》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伤寒论》实脾散《重订严氏济生方》萆薢分清饮《丹溪心法》独活寄生汤《备急千金要方》第十一章润燥剂清燥救肺汤《医门法律》杏苏散《温病条辨》养阴清肺汤《重楼玉钥》百合固金汤《医方集解》麦门冬汤《金匮要略》第十二章除痰剂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止嗽散《医学心悟》三子养亲汤《韩氏医通》定喘汤《摄生众妙方》礞石滚痰丸《丹溪心法附余》引王隐君方第十三章固涩剂真人养脏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四神丸《证治准绳》桑螵蛸散《本草衍义》第十四章杀虫剂乌梅丸《伤寒论》肥儿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第十五章涌吐剂瓜蒂散《伤寒论》第十六章治风剂大秦艽汤《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方》玉真散《外科正宗》小活络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羚角钩藤汤《通俗伤寒论》镇肝熄风汤《医学衷中参西录》天麻钩藤饮《杂病证治新义》大定风珠《温病条辨》地黄饮子《宣明论方》小续命汤《备急千金要方》第十七章疮疡剂仙方活命饮《校注妇人良方》阳和汤《外科证治全生集》犀黄丸《外科证治全生集》苇茎汤《备急千金要方》大黄牡丹汤《金匮要略》第十八章经产剂温经汤《金匮要略》固经丸《医学入门》完带汤《傅青主女科》泰山磐石散《景岳全书》生化汤《傅青主女科》《景岳全书》第十九章开窍剂安宫牛黄丸《温病条辨》至宝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苏合香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上篇总论第一章方剂与临床应用第一章方剂与临床应用〔自学时数〕1学时〔面授时数〕〔目的要求〕1.熟悉治法与方剂的关系。
方剂学名词解释、简答、问答

名词解释总论1.十剂:“十剂”说始于唐代陈藏器《本草拾遗·条例》,原是针对药物按功用分类的一种方法。
宋·赵佶《圣济经》于每种之后加一“剂”字,金·成无己《伤寒明理论》中说:“制方之体,宣、通、补、泄、轻、重、滑、涩、燥、湿十剂是也。
”用为方剂分类法。
2.八阵:“八阵”出于明·张景岳《景岳全书》,即补、和、攻、散、寒、热、固、因,用为方剂分类法。
是对原有功用(治法)分类方法的发展。
各论第一章解表剂2. 辛甘化阳:按中药的性味配伍的用药法或治法,指辛味药与甘味药配伍同用,有助于人体阳气的化生或化生阳气以助散寒。
如桂枝汤中辛味的桂枝与甘味的炙甘草配伍同用,可以化生卫阳。
3. 酸甘化阴:按中药的性味配伍的用药法或治法,指酸味药与甘味药同用,有益于滋化人体阴液的生长。
如桂枝汤中酸味的芍药与甘味的炙甘草配伍合用,可以化生营阴。
4. 逆流挽舟:是一种治疗外邪陷里痢疾的治法。
外邪陷里而成的痢疾,可以用解表剂疏散外邪,使表气疏通,里滞亦除,其痢自止;这种治法称为“逆流挽舟”法。
方如败毒散,原方治疗气虚外感证,清代医家喻嘉言用本方治疗外邪陷里而成的痢疾。
并认为本方能使陷里之邪,还从表出,痢疾得愈,并称其为“逆流挽舟”法。
第二章泻下剂5. 釜底抽薪:指用寒下通便法泻去热结里实的治法。
如用大承气汤治疗实热内结积滞肠胃,症见“痞”、“满”“燥”、“实”以及谵语、潮热,脉实等热盛伤津的里热实证,通过泻下,邪热积滞随大便泻下而解,使里热得清。
此治法犹如抽去锅下燃烧着的柴草,以降低锅内温度一样,喻为“釜底抽薪”法。
第三章和解剂第四章清热剂2.以泻代清:用泻下药治疗里热证的一种治法。
针对里热病证,可用清热药和泻下药配合同用,配合泻下药的目的是为了清泄里热,这种治法称为“以泻代清”。
方如凉膈散用大黄、芒硝、甘草泻火通便,清泄中上二焦实火。
第五章祛暑剂第六章温里剂第七章补益剂2.培土生金:即补脾以益肺,属于“虚者补其母”的间接补益方法。
2021方剂学-总论-单元测试(带答案) (1)

2021方剂学-总论-单元测试(带答案)姓名分数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30分)1、下列不属于浓缩丸的特点的是()A 口味甜美B 体积小C 有效成分高D 服用剂量小E 吸收较缓慢答案:A2、下列不属于“清”法范畴的是()A 清气分热B 清营凉血C 清热解毒D 清脏腑热E 分消上下答案: E3、下列哪项不属于组方原则()A 君B 臣C 复D 佐E 使答案:C4、理中丸与理中汤的变化属于方剂组成变化的哪种形式()A 配伍形式的变化B 药量加减的变化 C剂型更换的变化D数方相合的变化 E药味加减的变化答案:C5、下列药物配伍能产生协同作用的是()A 桃仁、红花B 生姜、半夏C 砂仁、熟地D 附子、干姜E 甘遂、大枣答案:D6、将药物粉碎,混合均匀,制成粉末状制剂,属于哪种剂型()A 汤剂B 丸剂C 膏剂D 散剂E 酒剂答案:D7、首次明确提出“七方”名称的医家是()A 张仲景B 成无己C 吴昆 D徐之才 E陈藏器答案: B8、桂枝汤变为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属于方剂的哪种变化形式()A 药味加减的变化B 剂型更换的变化C 药量加减的变化D数方相合的变化 E 配伍形式的变化答案:A9、明确提出“十剂”名称的医书是()A 《本草拾遗》B 《圣济经》C 《伤寒明理论》D 《本草衍义》E 《医家全书》答案: C10、将治法概括为“八法”的医家是()A孙思邈 B程钟龄 C张景岳 D朱橚 E徐之才答案:B11、“八阵”的分类法是哪位医家提出的()A 张仲景B 徐思鹤C 赵佶D 成无己E 张景岳答案:E12、“七方说”始于哪部医学著作()A 《五十二病方》B 《伤寒杂病论》C 《黄帝内经》D 《伤寒明理论》E 《千金要方》答案: C13、按病证分类的方书首推()A 《黄帝内经》B 《五十二病方》C 《伤寒杂病论》D 《兰台轨范》E 《张氏医通》答案:B14、下列不属于“八法”内容的是()A 汗B 下C 攻D 和E 温答案: C15、提出“八法”的医学著作是()A 《景岳全书》B 《医学心悟》C 《医方集解》D 《医方考》E 《瘟病条辨》答案: B二、多选题(每题4分,共20分)1、呕吐者的服药方法宜( )( )( )( )( )A先服少许姜汁 B冷服 C热服 D小量频服 E多量顿服答案:ABD2、“以法统方”的全部内容包括( )( )( )( )( )A以法组方 B以法遣方 C以法释方 D以法类方 E以法煎方答案:ABCD3、丸剂的特点有( )( )( )( )( )A吸收较快 B药效持久 C节省药材 D便于携带 E体积小答案:BCD4、方剂与治法的关系是( A)( B )(C )( D )( )A方从法立 B以法统方 C方剂是治法的体现 D治法是方剂的依据 E以上都不是答案:ABCD5、下列属于药量加减变化的是( )( )( )( )( )A 麻黄汤与三拗汤B 小承气汤与厚朴三物汤C 理中丸与人参汤D 抵当汤与抵当丸E 四逆汤与通脉四逆汤答案:BE 答案分析:小承气汤与厚朴三物汤均由大黄、枳实、厚朴三味药物组成,但两方中药量不同,小承气汤中枳实三枚、厚朴二两,而厚朴三物汤中枳实五枚、厚朴八两;四逆汤与通脉四逆汤均由干姜、附子、甘草组成,四逆汤中干姜一两半、附子一枚,而通脉四逆汤中干姜三两、附子大者一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 方剂的起源与发展
· 要点:在方剂学发展过程中的代表性著作及其意义。
*《五十二病方》:战国时期,载方283首 (能够辨认的 197首),是现存最古老的一部方剂著作。
*《黄帝内经》:战国时期,托名黄帝、 歧伯编著;载方13首。是现存最早的 医 学典籍;也是中医学理论的经典著作。 书中有关辨证立法、组方结构、配伍 方 法、用药宜忌等理论,精为品课方件 剂学的形
* 方剂学具有基础与临床的双重属性; * 方剂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的中药运用的重要形式; * 衔接传统中医与现代生命科学的综合学科。
第四节 方剂学的学习方法及要求
*学科的基础知识 *学科的特点 *方剂学的内容 — 纲目联系 *掌握重点内容与基本功的训练 *举一反三
精品课件
第五节 方剂学的研究范围
1.阐明方剂与病证、治法之间的关系; 2.制方原理(方解,揭示组方的要素与功效的关系。)
法, 具体将方剂分为:补养、发表、涌吐、攻里、表里、 和解、理气、理血、祛风、祛寒、 清暑、利湿、润燥、泄火、除痰、 消导、收涩、杀虫、明目、痈疡、 经产和急救良方共22剂。
精品课件
第四章 方剂的组成与变 化
一、配伍的概念: * 指根据病情的需要和药物的性能,有选择的将药 物与药物配伍在一起使用。 二、组成方剂的目的: * 增强原药效:指将功效相同的药物配合应用,起到 协同作用,使作用增强,收效更快。
方剂的起源与发展(续)
* 《伤寒杂病论》:东汉末期,张仲景 著;载方314首。既是中医学辨证论治 的经典著作;又首创融理、法、方、药 于一体; 誉称之为“方书之祖”。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宋代,由陈师文等 编著,载方788首。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 政府编修的“成药典”
*《伤寒明理论·药方论》:金代医家成无己编著。旨 在分析20首伤寒经方,是中医药学史上第一部专门 剖析方剂论理的著作,开创“方论”研究的方法。
精品课件
条叶龙胆
第二章 方剂与辨证论治
第一节 方剂与病证
* 方剂是临床辨证论治的产物; * 方剂的产生都是以辨证为依据的; * 方剂是针对具体病证作出的针对性治疗的方案。
金 银 化
精品课件
第二节 方剂与治法
一、治法的概念: * 治法:即治疗方法。指临床辨证审因之后,在治疗原 则的指导下,针对病证的病因病机所拟定的治疗方
·证机分析 ·药物配伍关系的分析(君、臣、佐、使药) 3.现代研究
花番 红
精品课件Biblioteka 第六节 方剂学的研究方法1.以中医学术为基础,以科学方法为指导,以方剂为方 剂为对象,旨在揭示方剂学科的规律;
2.研究方法: · 以临床观察为基础的临床试验方法 · 以实验为主的实验研究方法 · 以文献为主的文献整理方法 · 以理论探索为目标的逻辑思维方法
21世纪课程教材教学课件
方剂学
广州中医药大学方剂学教研室 精品课程课件
精品课件
上篇
21世纪课程教材--中医学专业本科教学课件
总论
方剂学 —
广州中医药大学方剂学教研室
精品课件
第一章 绪 论 第一节 方剂与方剂学的概念
一、方剂学的概念: * 是中医药学的基础课程之一,是以中医基本理论为
指导,以中药学为基础的一门学科;
·通可去滞 -- 指以通利的药物组合成方,功能利水渗湿, 化浊通淋,以治疗水湿痰癖等邪气壅滞机体之证。如湿 热下注,方用八正散。 ……
3.八阵:见于明代,张介宾《景岳全 书》,其将方剂“类为八阵,曰补、 和、攻、散、寒、热、固、因”。
薄 荷
精品课件
4.综合分类法(二十二类分类法):见于清代汪昂之 《医方集解》。其开创了方剂新的治法(功效)分类
* “八法”的内容:
汗法
吐法
下法
法
清法
温法
精品课件
补法
和 消法
第三节 方剂与中 药
* 中药的发现是方剂产生的基础; * “方以药成”;
· 方剂的配伍运用促进了对中药 功用的进一步确定和新的发展。
精品课件
第三章 方剂的分类
一、方剂分类的依据— 治法
二、代表性的方剂分类法:古有“七方”说、病证分类、 主方分类、治法分类等。
1.七方:源于《内经》,始见于成无己《伤寒明理论· 药方论》序中指出:“制方之用,大、小、缓、急、 奇、偶、复七方是也。”
2.十剂:源于北齐徐之才之《药对》,始见于成无己 《伤寒明理·药方论》序中指出:“制方之体,宣、 通、补、泄、轻、重、滑、涩、燥、湿十剂是也”。
精品课件
·轻可去实 -- 即以轻扬、升浮的解表药组成方剂,功能 发散外邪,用治表证的一种治法。如:麻黄汤。
* 综合多药效:指将功效不同(或作用相反)的药物配 • 合应用,起到综合作用,增加方剂的多种功效,扩大 • 治疗范围。
精品课件
* 产生新药效:指将功效不同的药物配合运用,起到 特殊作用,产生新的药效,以适应病情的需要。
* 制约烈毒性:通过药物的不同配伍,使某药能消除或 减缓另一药物的毒性或烈性,以免伤耗机体正气或 导致中毒。
白 扁 豆
精品课件
* 药物配伍的形式:
· 同类相须; · 异类相使; · 相反相成:寒热并用、补泻同施、
法。 二、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 从医学发展上看,治法来源与方剂; * 治法是指导方剂应用的依据; * 方剂是治法的具体体现。 花 红
精品课件
三、“八法”:
* “八法”的概念:“八法”为清代医家程钟龄在《医学心悟》 中所归纳出来的八种治疗大法。其谓:“论治病之方,则 有以汗、和、下、消、吐、清、温、补,八法尽之”。
精品课件
方剂的起源与发展 ---续
*《普济方》:明代,朱木肃等编著,共载方61739 首。是方剂学史上载方
最多的著作。 *《医方集解》:清代,汪昂编著。开创了新的治法
(功效)分类法(22类 综合分类法)。
*《中医方剂大辞典》:南京中医药大学 载方96592首。
精品课件
第三节 方剂学与其他学科的关 系
* 是研究和阐明方剂学的基本理论(治法、制方原理 等)、方剂的配伍规律及其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
* 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运用中药防治疾病的经验总结; 是中医理、法、方、药在辨证论治中的综合运用。
精品课件
二、方剂的概念:
* 是中医根据临床病证的特点,在 辨证审因,确定治法的基础上,
按照组方原则,选择适当的药物 加以组合,并酌定剂量、规定适 宜的剂型及用法而成的处方,是 为方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