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影像学总论(1)
医学影像学名词解释汇总

影像学名词解释(一)影像诊断学总论1.数字化X线成像:包括CR和DR,成像过程中,均需将透过人体的X线信息进行像素化和数字化,再经计算机系统进行各种处理,最后转换为模拟X线图像。
2.自然对比:X线检查时,基于人体组织结构固有的密度和厚度差异所形成的灰度对比,称之为自然对比。
3.人工对比:对于缺乏自然对比的组织或器官,可以人为引入密度高于或低于该组织或器官的物质,使之产生灰度对比,称之为人工对比。
4.X线造影检查:通过人工对比方法进行的X线检查即为X线造影检查。
5.CT: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是由英国工程师Hounsfield设计并于1971年应用于临床的一种现代医学成像技术。
CT的应用,明显提高了病变的检出率和诊断的准确率,显著扩大了医学影像诊断的应用领域,从而极大地促进了医学影像诊断学的发展。
6.体素:CT成像中,需将扫描层面分为若干体积相同的立方体或长方体,称之为体素。
7.像素:CT成像中,需将扫描层面的数字矩阵,依其数值的高低赋予不同的灰阶,进而转换为黑白不同灰度的方形单元,称之为像素。
8.CT平扫:指不用对比剂(不包括应用胃肠道对比剂)的扫描,常规先行平扫。
9.CT:对比增强检查:经静脉注入水溶性有机碘对比剂后再行扫描的方法,常简称为CT增强检查。
10.CT动态增强扫描:指注射对比剂后对某一选定层面或区域、在一定时间范围内进行连续多期扫描(常用三期扫描,即动脉期、静脉期和实质期),主要用于了解组织、器官或病变的血液供应状况。
11.CT灌注成像:指在静脉注射对比剂的同时对选定的层面进行连续多次动态扫描,以获得该层面内每--体素的时间-密度曲线,然后根据曲线利用不同的数学模型计算出组织血流灌注的各项参数,并通过色阶赋值形成灌注图像,以此来评价组织器官的灌注状态。
12.CT造影:指对某一器官或结构进行造影再行扫描的方法,它能更好地显示结构和发现病变。
13.CT血管造影:采用静脉团注的方式注人含碘对比剂,当对比剂流经靶区血管时,利用多层螺旋CT进行快速连续扫描,再行多平面及三维CT重组获得血管成像的一种方法。
(完整)医学影像学(自己吐血整理,知识点全面,但标注的考点可略有不同),推荐文档

医学影像学第一章总论一、X线的产生与特性X线的产生:真空管内高速行进的电子流轰击钨靶时产生的。
TX线的特性: 1穿透性:X线成像基础;2荧光效应:透视检查基础;3感光效应:X线射影基础;4电离效应:放射治疗基础。
二、X线成像的三个基本条件(1)穿透性:穿透人体组织(2)人体组织存在密度和厚度的差异,吸收量不同,穿透身体的X线量有差别(3)有差别的剩余X线是不可见的,经过显像,在荧屏或胶片上就形成了具有黑白对比、层次差异的X线影像。
三、X线图象特点1、由黑到白不同灰度的影像组成,是灰阶图像。
2、图像的白影、黑影与人体组织的厚度及组织结构密度的高低有关3、是穿透不同组织结构相互叠加的影像.自然对比:人体组织结构的密度不同,这种组织结构密度上的差别,是产生X线影像对比的基础。
人工对比:对于缺乏自然对比的组织器官,可以认为的引入一定量的在密度上高于或低于它的物质,使之产生对比。
X线造影检查中钡剂主要用于食管及胃肠造影。
五、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是运用计算机处理数字影像信息,消除骨骼和软组织,使血管清晰的成像技术。
是一种特殊专用于血管造影和介入治疗的数字化X线设备。
是诊断心血管疾病的金标准。
正常X线不能显示:滋养管、骺板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C T)1.CT图像特点CT值即代表CT图像象素内组织结构线性衰减系数相对值的数值单位:亨氏单位Hu.【考】骨=1000 软组织=20-50 水=0 脂肪-90——-70 空气=-1000【名解】窗宽:是指荧屏图像上包括16个灰阶的CT值范围.在此CT值范围内的组织均以不同的模拟灰度显示,CT值高于此范围的组织均显示为白色,而CT值低于此范围的组织均显示为黑色。
【名解】窗位:又称窗中心,是指观察某一组织结构细节时,以该组织CT值为中心观察.窗位的高低影响图像的亮度,提高窗位图像变黑,降低则变白。
加大窗宽,图像层次增多,组织对比降低;。
2.CT成像的主要优势与局限性【考】(1)密度分辨率高:能够清晰的显示密度差别小的软组织和器官(例如脑、纵隔、腹盆部器官),能敏感地发现病灶并显示其特征(例如脑出血),这是X线成像所不能比拟的。
医学影像学---总论

CT图像的特点(6)
第一节
在荧光屏上,为了使CT图像上欲观察的组织结构和病
变达到最佳显示,需使用窗技术,其包括窗位和窗宽
提高窗位,荧光屏上所显示的图像变黑
降低窗位则图像变白 增大窗宽,图像上的层次增多,组织间对比度下降 缩小窗宽,图像上的层次减少,组织间对比度增加
CT图像的特点(7)
第一节
CT图像的特点(1)
第一节
CT 图像是数字化图像,是重建图像,是由
一定数目从黑到白不同灰度的像素按固有矩
阵排列而成。这些像素的灰度反映的是相应
体素的X线吸收系数
CT图像的特点(2)
第一节
如同普通 X 线图像, CT 图像亦是用灰度反
映器官和组织对X线的吸收程度
与 普 通 X 线 图 像 不 同 , CT 的 密 度 分 辨 力
医学影像学的重要作用
纵观医学影像诊断学的发展,其应用领域
在不断地扩大,诊断水平亦在不断地提高, 已成为临床医学中的重要学科之一,放射课 是医院中作用特殊,任务重大,不可或缺的 重要临床科室
对医学影像学医师的要求
作为一名即将走向医学影像学工作岗位的影 像专业医学生,除了要求了解专业发展的最 新动态和努力学习影像诊专业的基本理论、 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外 ,尚需熟悉临床各相关 学科的一些专业知识,掌握医学影像诊断的 基本原则和步骤及正确书写诊断报告书,才 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医学影像学医师
部、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消化管除外)、 泌尿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病变的检出和诊断都
具有突出的优越性
CT检查的限度
第一节
CT检查使用X线,具有辐射性损伤,这就限制
了CT在妇产科领域中的应用 CT检查虽能发现绝大多数疾病,准确地显示病 灶的部位和范围,然而如同其它影像学检查, CT对疾病的定性诊断仍然存在一定的限度
医学影像学期末重点总结(整理版)

医学影像学总论影像诊断学:X线、CT、DSA、MRI、介入放射学:DSA、超声、CT、MR第一章医学影像学总论一.(概述、优缺点、适用范围)一. X线成像X线成像1.X线产生原理: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①自由活动的电子群②电子群在高压电场和真空条件下高速进行③电子群在高速运行时突然受阻通过人体后的衰减的X线作用于胶片或采集板上使胶片上的化学物质(溴化银)产生化学反应而形成图像2.X线特点①X线是波长极短的电磁波,诊断用X线波长为0.008~0.031nm,比可见光短得多,肉眼不可见②主要特征:(1)穿透作用,能穿透一般可见光不能穿透的物质波长越短,穿透力越强。
X线管电压越高,产生的X线波长越短(2)荧光作用,能激发荧光物质(如铂氰化钡、钨酸钙等)产生肉眼可见的荧光,X线透视的基础(3)感光作用,可使涂有卤化银的胶片感光,X线摄影的基础物质的密度高,比重大,吸收的X线量多,在图像上呈白影。
反之,物质的密度低,比重小,吸收的X线量少,在图像上呈黑影电离作用,可使物质的分子分解为正、负离子。
空气的电离程度(正负离子量)与空气吸收的X线量成正比,放射剂量学的基础生物效应,可使机体和细胞结构受到损害甚至坏死,损害程度与吸收X线量的大小有关,放射治疗学的基础和放射防护必要性的依2.优缺点分类:X线检查方法包括:普通X线检查(荧光透视和摄影)、特殊检查(体层摄影、软线摄影等)、造影检查。
1 透视:①透视的主要优点是可转动患者体位,改变方向进行观察;了解器官的动态变化。
②透视的主要缺点是荧屏亮度较低,影像对比度及清晰度较差,难于观察密度与厚度差别较小的器官以及密度与厚度较大的部位。
2 摄影:①摄影的主要优点是成像清晰,对比度及清晰度均较好;对于较厚部位以及厚度和密度较小的病变比透视容易显示;照片可作永久记录,长期保存,便于复查时对照和会诊。
②摄影的主要缺点是每张照片仅是一个方位和一瞬间的X线影像,为建立立体概念,常需作互相垂直的两个方位摄影;费用比透视稍高,但相较其它影像学检查如CT、MRI则相对低廉。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总论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总论一、引言医学影像检查是现代医学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其通过使用各种影像设备,如X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CT)、核磁共振(MRI)等,对人体进行无创性检查,以获取内部结构和器官的详细图像信息。
这些图像可以帮助医生诊断疾病、评估治疗效果以及监测疾病的进展。
二、X射线检查技术X射线是医学影像检查中最早且最常用的技术之一。
通过将人体暴露在X射线下,通过不同组织对X射线的吸收程度不同,来获得影像图像。
X射线检查适用于诊断:骨折、肺炎、肿瘤等疾病。
虽然X射线能够提供较高的分辨率,但由于其辐射性,因此在使用过程中要注意防护措施。
三、计算机断层扫描(CT)技术计算机断层扫描(CT)是一种三维影像重建技术,通过将身体部位按层面扫描来获得更加详细和全面的影像。
CT对于检测器官和组织的密度差别非常敏感,因此在对脑部、腹部、胸部等区域的病变进行评估时非常有用。
CT扫描的优点是速度快、准确度高,但其缺点是对辐射的暴露较高。
四、核磁共振(MRI)技术核磁共振(MRI)是一种基于磁共振原理的成像技术。
它通过利用磁场和无线电脉冲来产生人体组织的信号,进而生成具有高分辨率的图像。
MRI适用于检测肌肉、关节、器官、血管等组织,对于软组织的分辨能力更好。
与X射线和CT相比,MRI没有辐射,因此更加安全。
然而,MRI设备昂贵且复杂,扫描时间较长,不适用于急诊情况。
五、超声波检查技术超声波是一种利用高频声波波束来获得人体内部器官和组织的图像。
它是一种无辐射的检查方法,适用于妇科、胃肠道、心脏和血管等区域的评估。
超声波检查的优点是安全、非侵入性和可重复性强,但由于其分辨率相对较低,对于某些细微结构的评估可能不够准确。
六、放射性同位素检查技术放射性同位素检查是通过内部摄取或注射放射性同位素,通过检测它们在人体内部的分布来获得图像信息。
放射性同位素检查适用于检测心脏、骨骼、器官功能等方面。
该技术的优点是敏感度高,能够提供代谢和功能信息,但也存在辐射暴露的风险。
2013年医学系影像总论(一)

我院从1990年开始,开展介入放射学,发展 迅速,肿瘤及周围血管介入位居全省第一, 去年介入手术达2000多台。
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介入手术室
肝癌肝动脉化疗栓塞
医学影像学的临床应用价值
医学影像学是医学战场侦察兵
眼睛:通过检查发现病变 双手:介入治疗可以部分替代外
科大夫的双手。
1.影像诊断学的临床应用价值
(2)某些不愿意接受手术治疗的病人(如主 动脉夹层、腹主动脉瘤、子宫肌瘤等);
(3)暂时不适合手术治疗的疾病或病人(如 中晚期肝癌等),经介入治疗后为二期手 术创造条件;
2.介入放射学的临床应用价值
(4)临床应用证实,介入治疗优于或等同于 其它治疗方法,(如布加氏综合征、动脉 硬化闭塞症);
(5)某些急性疾病,如深静脉血栓形成合并 肺栓塞、支气管扩张咯血、化脓性胆管炎 等,介入治疗已经成为首选的治疗手段;
1.如何学习和运用影像诊断学
(3)熟悉各种成像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检查方 法所获取图像的正常所见和异常表现,这 是进行影像诊断的主要依据;
(4)掌握常见病和多发病的诊断要点,有利 于理解诊断报告,评估疾病的程度和预后
1.如何学习和运用影像诊断学
申请影像学检查时,选择合适的成像技术 和检查方法,是临床医师获得正确诊断的 首要环节。
X线成像的三个基本条件
1. X线具有一定的穿透能力,能够穿透人体的 组织结构;
2. 被穿透的组织结构,存在着密度和厚度的差 异,穿透人体后,剩余的X线量有差别;
3. 这个有差别的剩余X线,是不可见的,经过 显像过程,就能获得具有黑白对比、层次差 异的X线影像。
人体组织结构的自然 对比
人体组织结构自然存在的密度上的差异叫做自 然对比。人体组织结构的密度可归纳为三类:高密 度的骨组织和钙化灶等;中等密度的软骨、肌肉、 神经、实质器官、结缔组织以及体液等;低密度的 有脂肪组织以及存在于呼吸道、胃肠道、鼻窦和乳 突内的气体。
医学影像学第一章 总 论 练习题

第一篇总论练习题一、单项选择题(共13题,每题3分,共39分。
)1.下述X线特性中,不属于物理效应的是()A.穿透性B.荧光作用C.生物效应D.热作用E.电离作用2.孕妇需尽量避免X线检查,是因为()A.X线的光化学效应B.X线的荧光作用C.X线的生物作用D.X线的感光效应E.以上都不是3.X线球管中的阴极产生大量的自由电子是通过()A.高电压、小电流B.低电压、大电流C.只需电流D.低电压、小电流E.高电压、大电流4.标准后前位立位胸片,焦片距应为()A.0~0.5mB.0.5~1.0mC.1.0~1.5mD.1.5~2.0mE.1.8~2.0m5.有关副鼻窦摄影的常规位置的描述中正确的是()A.柯氏位、瓦氏位B.斯氏位C.劳氏位D.瑞氏位E.汤氏位6.关节前后位摄片,中心线应对准()A.髌骨中心B.髌骨下缘C.髌骨上缘D.髌骨下缘并向头侧倾斜15度E.髌骨下三分之一处7.软X线摄影的管电压值应是()A.20KV以下B.40KV以下C.60KV以下D.80KV以下E.120KV以上8.下列哪一种物质可用作阴性造影剂()A.泛影葡胺B.空气C.40%碘化油D.5%碘化钠溶液E.钡剂9.静脉肾盂造影的禁忌证不包括()A.碘过敏B.严重的甲状腺机能亢进C.腹部巨大肿块D.严重肝肾功能衰竭E.急性泌尿系炎症及严重血尿、肾绞痛10.下列成像方法,哪一种较少用于胸部()A.平片B.支气管分层C.CTD.MRIE.超声11.胸片常规摄片位指的是()A.立位前后位B.立位后前位C.卧位前后位D.卧位后前位E.右侧位12.下列哪一项措施不能减少医患人员接受的X线照射剂量()A.隔室操作B.用高速增感屏C.用滤线栅D.使用遮光器E.穿戴个人防护服13.与普通血管造影相比,下述哪一项不是DSA 的优点()A.密度分辨率高B.空间分辨率高C.有利于靶血管的实时观察D.可后处理图像E.可反复动态观察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10分。
医学影像学总论

医学影像学
何为“医学影像学”? What is Medical Imaging?
定义:
以医学影像设备为工具,以医学影 像为依据,对疾病进行分析诊断和 治疗的医学科学。
Plane film 平片
Cerebral Angiography 脑血管造影
Ultrasound
发展史
1、从小到大 从单一的X线作为工具的放射学 (RADIOLOGY),到应用多种工具(X线、CT、 超声、MRI、核医学)的医学影像学 (MEDICAL IMAGING)。 2、由弱到强 由简单分析X线照片的辅助科室,到集诊断治疗 于一身,下设若干分支的临床一级科室。
伦琴与X线的发现
Wilhelm Conrad Rö ntgen
CT 计算机X线体层
超声
MRI
磁共振成像
THE FAMILY OF MEDICAL IMAGING 医学影像学大家族
影像诊断学: 常规X线、CT、超声、MRI、DSA、核医学 介入诊断学: 常规X线、CT、超声、MRI、DSA 介入治疗学: 常规X线、CT、超声、MRI、DSA 放射治疗学: X线 伽玛射线
INTERVENTIONAL THERAPEUTICS
介入治疗学
以影像设备为工具,用介入手段进行治疗的医 学学科分支 包括: 血管内:栓塞、药物灌注、放置支架或 其他治疗器具、激光等 血管外腔内:支架、药物灌注、消炎等 其他 :抽吸、药物灌注、放疗、消融、 激光、超声等
RADIOTHERAPEUTICS 放射治疗学
PACS
X线成像
第一节 X线成像基本原理与设备
一、X线的产生和特性 二、X线成像基本原理 三、X线成像设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5T MRI
医学PPT
24
1.5T HDx MRI
医学PPT
25
五 DSA
动脉DSA(IADSA)
静脉DSA(IVDSA) 旋转DSA 通过减影技术更清楚显示血管,可做血管 成型、栓塞、置入支架等各种介入手术。
医学PPT
26
DSA
医学PPT
27
平板DSA
医学PPT
28
X线成像
一 、X线产生条件
医学PPT
2
7、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
8、介入放射学 外周、心脏、神经介入 CT介入 超声介入
9、数字化成像(CR、DR、DDR…) 图像存档与传输(PACS)
信息放射学(PACS、 RIS)
医学PPT
3
医学影像学科发展史
• 放射诊断学(diagnostic radiology) 1895—W.C.rontgen 1901—第一位nobel物理奖
医学PPT
37
六 对成像大小与失真的影响 ▪ X线阳极靶与人体距离对X线投影的影响
距离越近,晕影越多 ▪ 胶片与人体距离对投影的影响
距离愈远,图像愈放大,晕影愈多 ▪ 斜射投照对图像的影响
倾斜投照使投影变形失真
9
介入放射学
• 定义:影像诊断学为基础,影像设备导 引下,穿刺针、导管、其他介入器材, 对疾病诊断或治疗。
·自由活动的电子群 电子群在高电压作用下形成高速运行电 子流 电子流受靶面阻拦突然停止、同时发生 能量转换
医学PPT
29
X线成像设备
发生装置主要是X线管、变压器 和操作台。 ·X线是真空的球管内高速行进的电子流轰击 钨靶时产生的,决定X线质和量的因素是: 1 管电压(kv):决定x线穿透力 2 灯丝电流(mA)和时间(s)毫安秒 (mAs)决定x线量
医学影像学
(Medical Imaging)
民航总医院
医学PPT
1
总论
医学影像包含内容
1、放射诊断学(diagnostic radiology) 2、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x-ray CT) 3、磁共振成像(MRI) 4、发射体层成像(ECT、SPECT、PET) 5、超声成像(USG) 6、γ闪烁成像( γ -scintingraphy)
医学PPT
30
医学PPT
31
二、 X线特性(波长很短电磁波)
1、穿透性:是X线成像的基础 2、荧光效应:是X线透视基础 3、感光效应:是X线摄影基础 4、电离效应:是X线剂量及防护 基础
5、生物作用:是X线放疗基础
医学PPT
32
三、X线成像基本原理
三个基本条件
1、X线穿透力大小、 X线量的多少 2、被照组织结构密度和厚度不同,吸收X 线不同 3、穿过人体后剩余 X线不同,到达X光片 的x线量也就不同从而获得黑白对比、层次 差异的X线影像
• 双源CT(二代、三代双源)SEIMENS
• 能谱(宝石)CT--GE
医学PPT
8
MRI(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 永磁型MRI 优点:开放型 缺点:成像慢 • 电磁型MRI 缺点:耗电多 • 超导型 MRI 优点:场强高 消耗液氦 • 低场强MRI ≤0.5T • 中场强MRI 0.5-1.0T • 高场强MRI ﹥1.0T • 超高场强MRI >1.5T
医学PPT
13
二 、X线检查技术 包括:·透视 ·全身摄影 ·全景牙片摄影 ·乳腺钼靶X线摄影 ·断层 ·造影:消化系造影 泌尿系造影 子宫输卵管造影 胆囊造影 支气管造影
医学PPT
14
透视机
医学PPT
15
照相机
医学PPT
16
口腔曲面断层
医学PPT
17
乳腺机
医学PPT
18
医学PPT
19
三、 CT检查技术 CT平扫(plain CTscan) CT增强扫描(CE) CT血管造影(CTA) 高分辨率CT(HRCT) CT三维立体重建 CT仿真内镜(CTVE) CT透视(CT fluoroscopy)
医学PPT
9
0.35T开放式 MRI
1.5T MRI
医学PPT
10
3.0、7.0T MRI
• 光纤MRI • 全数字MRI • 3.0、7.0T MRI
医学PPT
11
CT及MRI临床应用,开创影像 诊断新纪元
医学PPT
12
介入放射学interventional radiology
• 使单纯影像诊断向影像治疗发展。
医学PPT
4
超声成像
• 1942 奥地利Dussik 使用A超探测颅脑 • 50-60年代M型、B型、dopule超声 • --简便、实用、有效 • --增强超声
医学PPT
5
核医学
• 1924 Rodt核素用于肝脏显像
• 50年代r闪烁成像(r-schintigraphy)
• 70年代SPECT(single 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 PET(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解剖形态进行功 能、代谢成像
医学PPT
40
介入技术
• 一、按操作方法分类 • 1、经皮穿刺/引流术 • 1)血管穿刺 • 2)囊肿、脓肿、血肿、积液的穿刺 • 3)实质脏器肿瘤穿刺(消融术) • 4)经皮穿刺活检
医学PPT
20
螺旋CT机
医学PPT
21
MSCT
医学PPT
22
四 MR技术 磁共振成像(MRI)T1WI T2WI TaWI MR血管造影(MRA) MR对比增强 MR水成像:MRCP
MRV
MRM MR功能性成像(fMRI)
功能性成像(DI) 灌注成像(PI) MR脂肪抑制成像
医学PPT
23
0.35T开放式 MRI
• 图像融合:PET-CT PET-MRI
医学PPT
6
CT(computed tomography)
• 1971 英国用于第一例病人 • 单排CT • 螺旋CT • MSCT(multi-slice spiral CT)4、8排 • 16排、64排MSCT
医学PPT
7
后64排CT
• 128、256、320排CT—东芝、飞 利浦
医学PPT
33
医学PPT
34
四 密度
照片上呈白影,说明吸收X线多,示高密度 照片上呈黑影,说明吸收X线少,示低密度
人体组织结构可归纳为三类 1、骨、钙化:高密度 2、软骨、肌肉、实质器官、液体: 中等密度 3、脂肪、气体:低密度
医学PPT
35
医学PPT
36
五 穿透的X线
达荧光屏即透视; 达胶片即照相; 达接受器即CT; 达IP板即CR成像, 达探测板即D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