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七言绝句《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作者苏轼)原文全文、诗意赏析及意思翻译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苏轼[宋代]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放生鱼鳖逐人来,无主荷花到处开。
水枕能令山俯仰,风船解与月裴回。
乌菱白芡不论钱,乱系青菰裹绿盘。
忽忆尝新会灵观,滞留江海得加餐。
献花游女木兰桡,细雨斜风湿翠翘。
无限芳洲生杜若,吴儿不识楚辞招。
未成小隐聊中隐,可得长闲胜暂闲。
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
标签写雨、西湖译文乌云上涌,就如墨汁泼下,却又在天边露出一段山峦,明丽清新,大雨激起的水花如白珠碎石,飞溅入船。
忽然间狂风卷地而来,吹散了满天的乌云,而那西湖的湖水碧波如镜,明媚温柔。
放生出去的鱼鳖追赶着人们来,到处都开着不知谁种的荷花。
躺在船里的枕席上可以觉得山在一俯一仰地晃动,飘荡在风里的船也知道和月亮徘徊留连不已。
湖里生长的乌菱和白芡不用论钱,水中的雕胡米就像包裹在绿盘里。
忽然回忆起在会灵观尝食新谷之事,如要滞留在江海之上需多进饮食,保重身体啊。
兰舟上的采莲女把湖上的荷花采下来送给游人,在细雨斜风里,她们头上的翠翘被打湿。
芳草丛生的小洲上长满了香草,这些采莲女又如何能一一认识?做不到隐居山林,暂时先做个闲官吧,这样尚可得到长期的悠闲胜过暂时的休闲。
我本来就没有家,不安身在这里又能到哪里去呢?何况就算是故乡,也没有像这里这样优美的湖光山色。
注释翻墨:打翻的黑墨水,形容云层很黑。
遮:遮盖,遮挡。
白雨:指夏日阵雨的特殊景观,因雨点大而猛,在湖光山色的衬托下,显得白而透明。
跳珠:跳动的水珠(珍珠),用“跳珠”形容雨点,说明雨点大,杂乱无序。
卷地风来:指狂风席地卷来。
忽:突然。
水如天:形容湖面像天空一般开阔而且平静。
放生鱼鳖:北宋时杭州的官吏曾规定西湖为放生地,不许人打鱼,替皇帝延寿添福。
水枕:等于“载在水面的枕席”。
风船:指的是“飘荡在风里的船”。
裴回:即徘徊。
乌菱:指老菱。
菱角老则壳黑,故名。
芡:大型水生植物。
青菰:俗称茭白。
生于河边、沼泽地。
可作蔬菜。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读后感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读后感
以下是关于《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的读后感: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一首七言绝句。
这首诗描绘了夏日西湖上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展现了大自然的变幻无常和诗人对自然景观的独特感受。
诗的前两句“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形象地描绘了乌云翻滚如墨,尚未完全遮住山峰,而白花花的雨点却像珍珠般乱跳入船中的景象。
这种生动的描写让人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雨前的压抑和随后暴雨的猛烈。
后两句“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则写出了风卷残云、雨过天晴的瞬间变化。
一阵风突然吹来,吹散了乌云,雨后的湖水如同天空一般明净。
这两句诗不仅展示了大自然的神奇和美妙,也让人感受到了一种豁然开朗的心境。
读完这首诗,我被诗人敏锐的观察力和卓越的语言表达能力所打动。
他用简洁而生动的文字,将一场暴雨的过程和景象描绘得如此栩栩如生,让读者能够感受到大自然的力量和变化无常。
同时,诗中的“醉书”二字也体现了诗人在欣赏美景时的陶醉之情,让我体会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
这首诗还让我联想到了自己的生活。
有时候,我们也会遇到类似的突发情况,可能是工作中的困难,也可能是生活中的挫折。
但是,就像诗中所描绘的那样,这些困难和挫折最终都会过去,我们需要学会在面对困难时保持乐观和坚定,相信雨后总会有天晴。
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_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赏析

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_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赏析导语:《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首》是宋代文学家、书法家苏轼谪居杭州期间创作的组诗。
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宋代:苏轼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译文乌云上涌,就如墨汁泼下,却又在天边露出一段山峦,明丽清新,大雨激起的水花如白珠碎石,飞溅入船。
忽然间狂风卷地而来,吹散了满天的乌云,而那西湖的湖水碧波如镜,明媚温柔。
注释1、望湖楼:古建筑名,又叫看经楼。
位于杭州西湖畔,五代时吴越王钱弘俶所建。
2、翻墨:打翻的黑墨水,比喻云层很黑。
3、醉书:饮酒醉时写下的作品。
4、遮:遮盖,遮挡。
5、白雨:指的是夏日阵雨的特殊景观,因雨点大而猛,在湖光山色的衬托下,显得白而透明。
6、忽:突然。
7、水如天:比喻湖面像天空一般开阔而且平静。
8、跳珠:跳动的珍珠,比喻雨大势急。
9、卷地风来:指的是狂风席地卷来。
又如,韩退之《双鸟》诗:“春风卷地起,百鸟皆飘浮。
”10、六月二十七日:指的是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六月二十七日。
鉴赏第一句写云:黑云像打翻了的黑墨水,还未来得及把山遮住。
诗中把乌云比作“翻墨”,形象逼真。
第二句写雨:白亮亮的雨点落在湖面溅起无数水花,乱纷纷地跳进船舱。
用“跳珠”比喻雨点,有声有色。
一个“未”字,突出了天气变化之快;一个“跳”字,一个“乱”字,写出了暴雨之大,雨点之急。
第三句写风:猛然间,狂风席卷大地,吹得湖面上刹时雨散云飞。
“忽”字用得十分轻巧,却突出天色变化之快,显示了风的巨大威力。
最后一句写天和水:雨过天晴,风平浪息,诗人舍船登楼,凭栏而望,只见湖面上无入水,水映天,水色和天光一样的明净,一色的蔚蓝。
风呢?云呢?统统不知哪儿去了,方才的一切好像全都不曾发生似的。
诗人先在船中,后在楼头,迅速捕捉住湖上急剧变化的自然景物:云翻、雨泻、风卷、天晴,写得有远有近,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景有情。
高中语文 课外古诗文 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原文、译文、赏析不分版本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原文、译文、赏析不分版本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原文、译文、赏析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宋苏轼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熙宁四年〔1071年〕任杭州通判。
元佑四年〔1089年〕任杭州知州。
曾整治西湖。
深爱湖山,说是“故山归无家,欲买西湖邻〞,自命为“杭人〞。
追谥文忠。
他学识渊博,能勉励后进。
政见上虽和王安石不合,却有改革弊政的要求,注意水利赈灾等工作。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有创新,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作诗清新自然,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填词开豪放一派,气势雄浑,豪迈不羁,摆脱了绮艳柔靡的风气,对后来很有影响。
擅长行、楷书,曾遍阅晋、唐诸家法书,得力于王僧虔、李邕、颜真卿、杨凝式,而能自成一家。
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自在之趣。
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
善画竹,学文同,亦作枯木怪石。
论画有卓见,主张神似,有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的诗句。
诗文有《东坡七集》等。
存世书迹有《答谢民师论文贴》、《祭黄畿道文》、《赤壁赋》、《黄州寒食诗帖》等。
画迹《古木坚石图》、《竹石图》。
[注释]六月二十七日:指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六月二十七日。
望湖楼:在杭州西湖边。
醉书:喝醉酒时所写。
翻墨:像墨汁一样的黑云在天上翻卷。
遮:遮盖,掩盖。
白雨:雨很大,看过去白花花的。
<跳珠:形容雨点像珍珠一样在船中跳动。
卷地风:风从地面卷起。
水如天:远远望去,水天一色,连成一片。
[译诗]乌云翻滚像泼洒的墨汁尚未遮住山,白花花雨点似珍珠乱蹦乱跳窜上船。
卷地而来一阵大风突然间把雨吹散,风雨后望湖楼下波光粼粼水天一片。
[赏析]这首诗歌,作者描写了自己在望湖楼上饮酒时所见到的西湖山雨欲来和雨过天晴后的景色。
作者先从暴雨临前写起,其景象是天上黑云翻滚,就像浓浓的墨汁在天边翻转,远处的山巅在翻腾的乌云中依稀可辨,这个时候,如注的骤雨就已经来到。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原文+注释+赏析+教案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原文+注释+赏析+教案篇一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 苏轼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古诗今译】夏季的天气瞬息万变,刹那间乌云翻滚,像泼墨一样迅速扩散开来。
远处还没有遮盖整个山顶,眼前却已经是大雨倾盆,又密又大的雨点像无数颗白色的珍珠在船上欢蹦乱跳。
忽然,一阵大风吹过,把黑云吹散了。
雨过天晴,从望湖楼上向下望去,湖水像晴朗的天空一样清澈明净。
【赏析】苏轼(1037-1101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
与其父苏洵、弟苏辙被后人合称为“三苏”。
苏轼二十岁进士,官至翰林侍读学士,但曾在官场上几经沉浮。
他在散文、诗、词、赋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是著名的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
他的词感情奔放,是豪放派的代表作家。
作品抓住云黑、雨亮、风猛等夏天特有的景象,绘声绘色地描写了杭州西湖夏天雨前雨后的变化情景,流露了诗人对望湖楼下西湖景色的喜悦之情怀。
“黑云翻墨未遮山”。
诗人起笔先从云写起。
“黑云翻墨”,写出了乌云的浓厚,像泼洒的浓墨一样,奔腾,翻滚,迅速地四散开来,头上骤然黑云密布,令人战栗,令人恐慌,大雨就要来了。
“未遮山”,写乌云的范围,是在告诉读者乌云乍起,尚且没有完全遮盖住整个山头。
作品抓住乌云浓黑、蔓延迅速的特点,以泼洒翻腾的墨汁作比,形象,贴切。
“白雨跳珠乱入船”。
“白雨跳珠”,突出了雨点之大,色泽之晶亮,有如千万颗晶莹闪亮的珍珠从天上倾泻下来;“乱入船”,没有规律,也没有次序,天空中落下的,湖水中溅起的,一股脑的窜上船舱,欢蹦乱跳,四处飞溅。
“白雨跳珠”这一形象的比喻,有力地烘托了诗人望湖楼中赏雨的喜悦心情。
“卷地风来忽吹散”。
“卷地”,突出了风来的突然,来得猛烈,风势又特别的大,呼天扯地地不知从何处席卷而来;“忽吹散”,猛然间,湖面上雨消云散了。
“忽”字用得十分轻巧,内涵也十分丰富,既突出了风的威力之大,也突出了天气变化之快。
望湖楼醉书全诗的意思

望湖楼醉书全诗的意思《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苏轼谪居杭州期间创作的一组七言绝句。
其一•原文: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注释:•翻墨:打翻的黑墨水,形容云层很黑。
•遮:遮盖,遮挡。
•白雨:指夏日阵雨的特殊景观,因雨点大而猛,在湖光山色的衬托下,显得白而透明。
•跳珠:跳动的水珠(珍珠),用“跳珠” 形容雨点,说明雨点大,杂乱无序。
•卷地风来:指狂风席地卷来。
•意思:乌云上涌,就如墨汁泼下,却又在天边露出一段山峦,明丽清新;大雨激起的水花如白珠碎石,飞溅入船。
忽然间狂风卷地而来,吹散了满天的乌云,而那西湖的湖水碧波如镜,明媚温柔。
其二•原文:放生鱼鳖逐人来,无主荷花到处开。
水枕能令山俯仰,风船解与月徘徊。
•注释:•放生鱼鳖:北宋时杭州的官吏曾规定西湖为放生地,不许人打鱼,替皇帝延寿添福。
•水枕:等于“载在水面的枕席”,此处指躺在船里。
•风船:指飘荡在风里的船。
•裴回:即徘徊。
•意思:放生的鱼鳖跟随人来,池塘里荷花到处开放。
从水中看山如倒了过来,开船随风在月下徘徊。
其三•原文:乌菱白芡不论钱,乱系青菰裹绿盘。
忽忆尝新会灵观,滞留江海得加餐。
•注释:•乌菱:指老菱,菱角老则壳黑,故名。
•芡:大型水生植物。
•青菰:俗称茭白,生于河边、沼泽地,可作蔬菜,其实如米,称雕胡米,可作饭。
•尝新:古代于孟秋以新收获的五谷祭祀祖先,然后尝食新谷。
•会灵观:据《汴京遗迹志》记载,会灵观在南薰门外,宋祥符五年建,初名五岳观,观成,赐名会灵,南有奉灵园,东有凝祥池。
•意思:黑黑的菱角,白色的芡实,这里十分常见,青色的茭白,叶子凌乱,那雕胡米就像裹进绿盘。
突然想起来上次在京城一个道观里尝鲜,看来我现在滞留在乡野之中,应该保重身体加个餐。
其四•原文:献花游女木兰桡,细雨斜风湿翠翘。
无限芳洲生杜若,吴儿不识楚辞招。
•注释:•游女:出游的女子,这里指采莲女。
•木兰桡:用木兰树造的船,后常用为船的美称,并非实指木兰木所制。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古诗意思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古诗意思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苏轼的一首诗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苏轼的一首诗。
这句话出自宋代大文学家苏轼(苏东坡),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曾经做过徐州太守,故称为“苏徐州”,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精通诗词散文,而且在政治上也有很高的成就。
他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三苏。
因此他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也写得极好,全诗如下: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苏轼的一首诗。
这句话出自宋代大文学家苏轼(苏东坡),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曾经做过徐州太守,故称为“苏徐州”,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精通诗词散文,而且在政治上也有很高的成就。
他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三苏。
因此他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也写得极好,全诗如下:《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苏轼的一首诗。
这句话出自宋代大文学家苏轼(苏东坡),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曾经做过徐州太守,故称为“苏徐州”,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精通诗词散文,而且在政治上也有很高的成就。
他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三苏。
- 1 -。
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文《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原文+注释+翻译+赏析+试题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体裁:诗题文: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作者:名字:苏轼年代:宋代描述: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
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
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翻译:原文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译文:乌云翻滚像泼洒的墨汁尚未遮住山,一颗颗雨点就像跳动的珍珠一样,杂乱地落入船中。
原文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译文:从地面上忽然刮起一阵大风,把乌云吹散。
望湖楼下,水面平静得像青天一样,水像蓝天一样开阔明净。
赏析:赏析一:创作背景1072年(熙宁五年),苏轼在杭州任通判。
这年六月二十七日,他游览西湖,在船上看到奇妙的湖光山色,再到望湖楼上喝酒,写下五首绝句。
这是其中的第一首。
赏析二:思想内容这首诗写坐船时所见,描绘了西湖的美丽雨景。
赏析三:艺术特色作者抓住几个要点,把一场忽然而来又忽然而去的骤雨,写得非常鲜明,富于情趣,颇见功夫。
诗用“翻墨”写出云的来势,用“跳珠”描绘雨的特点,说明是骤雨而不是久雨。
“未遮山”是骤雨才有的景象。
“卷地风”说明雨过得快的原因,都是如实描写,却分插在第一、第三句中,彼此呼应,烘托得好。
最后用“水如天”写一场骤雨的结束,又有悠然不尽的情致。
句中又用“白雨”和“黑云”映衬,用“水如天”和“卷地风”对照,用“乱入船“与“未遮山”比较,都显出作者构思时的用心。
赏析四:语言赏析这首词一如既往得延续了苏轼汪洋恣肆,明白畅达的行文风格构思巧妙又不着痕迹,作者随笔挥洒,信手拈来,显示出深厚的艺术功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轼的七言绝句《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导读:本文苏轼的七言绝句《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来源互联网,仅供读者阅读参考.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赏析】
诗的前两句描写的是诗人行船所见雨景,将风雨的变幻写得十分生动。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天边涌来一片黑云,好像被打翻了的墨汁,氤氲而开,半边天空瞬间都昏暗了起来。
这片黑云,直向湖上奔来,正酝酿着一场大雨。
果然,很快就下了倾盘大雨,只见湖面上溅起无数水珠,雨珠纷纷落到船上,就像千万颗珍珠一样跳跃着,还发出乒乒乓乓的声音。
诗人把一场忽然而来的骤雨,写得如此鲜明,富于情趣。
用“翻墨”喻黑云,写出云的来势;用“跳珠”来描绘雨的动态,有声有色,十分形象;“黑云翻墨”与“白雨跳珠”形成强烈的色彩对比,给人以很强的质感。
一个“未”字,突出了天气变化之快;一个“跳”字、一个“乱”字,写出了暴雨之大,雨势之急。
说明这是一场过路的阵雨,一刹那来,瞬间而去。
可不是吗,不一会就是“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的景象了。
在这首诗中,诗人敏锐地捕捉到西子湖这一番别具风味的“即兴表演”,绘成一幅“西湖骤雨图”,给人以十分美好的精神享受。
扩展阅读:苏轼的主要作品
古文
《荀卿论》、《范增论》、《留侯论》、《贾谊论》、《晁错论》、《东坡志林》、《随记集》、《刑赏忠厚之至论》、《石钟山记》、《记承天寺夜游》、《重巽以申命论》、《进策》、《天石砚铭(并序)》、《策别课百官》六篇、《策别安万民》六篇、《策别厚货财》二篇、《策别训兵旅》三篇、《策断》四篇、《黠鼠赋》、《记游定惠院》(一作《记游定慧院》
诗歌
《赤壁赋》《后赤壁赋》《东栏梨花》《出颍口初见淮山是日至寿州》《春宵》《海棠》《和子由渑池怀旧》《和子由踏青》《花影》《惠崇春江晚景》《腊日游孤山访惠勤惠思二僧》《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三月二十九日二首》《上元侍宴》《石苍舒醉墨堂》《书李世南所画秋景》《游金山寺》《题西林壁》《望海楼晚景》《雪后北台书壁》《饮湖上初晴后雨》《有美堂暴雨》《赠刘景文》《章钱二君见和复次韵答之》
词作
《少年游·去年相送》《江城子·湖上与张先同赋》《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南乡子·送述古》《永遇乐·长忆别时》《减字木兰花·空床响琢》《蝶恋花·密州上元》《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望江南·春未老》《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洞仙歌·江南腊尽》《阳关曲·中秋作》《浣溪沙·照日深红暖见鱼》《浣溪沙·旋抹红妆看使君》《浣溪沙·麻叶层层苘叶光》《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浣溪沙·软草平莎过雨新》《永遇乐·明月如霜》《南歌子·雨暗初疑夜》《浣溪沙·覆块青青麦未苏》《浣溪沙·醉梦昏昏晓未苏》《水龙吟·小舟横截春江》《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浣溪沙·山
下兰芽短浸溪》《哨遍·为米折腰》《洞仙歌·冰肌玉骨》《念奴娇·赤壁怀古》《南乡子·霜降水痕收》《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满庭芳·三十三年》《水调歌头·落日绣帘卷》《定风波·常羡人间琢玉郎》《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浣溪沙·细雨斜风作小寒》《水调歌头·昵昵儿女语》《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八声甘州·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木兰花令·次欧公西湖韵》《青玉案·三年枕上吴中路》《贺新郎·乳燕飞华屋》《浣溪沙·门外东风雪洒裾》《行香子·过七里滩》《点绛唇·不用悲秋》《满江红·寄鄂州朱使君寿昌》《念奴娇·中秋》《水龙吟·雁》《醉翁操·琅然》
扩展阅读:苏轼诗词的影响
苏轼在当时文坛上享有巨大的声誉,他继承了欧阳修的精神,十分重视发现和培养文学人才。
当时就有许多青年作家众星拱月似的围绕在他周围,其中成就较大的有黄庭坚、张耒、晁错之、秦观四人,合称“苏门四学士”。
再加上陈师道和李廌,又合称“苏门六君子”。
此外,李格非、李之仪、唐庚、张舜民、孔平仲、贺铸等人,也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苏轼影响。
由于苏轼的成就包括各种文学样式,他本人的创作又没有固定不变的规范可循,所以苏门的作家在创作上各具面目。
黄庭坚、陈师道长于诗,秦观长于词,李廌以古文名世,张、晁则诗文并擅。
同时,他们的艺术风貌也各具个性,例如黄诗生新,陈诗朴拙,风格都不类苏轼,后来黄、陈还另外开宗立派。
苏轼的作品在当时就驰名遐迩,在辽国、高丽等地都广受欢迎。
北宋末年,朝廷一度禁止苏轼作品的流传,但是禁愈严而传愈广。
到了南宋党禁解弛,苏轼的集子又以多种版本广为流传,以后历代翻刻不绝。
在后代文人的心目中,苏轼是一位天才的文学巨匠,人们争相从苏轼的作品中汲取营养。
在金国和南宋对峙的时代,苏轼在南北两方都发生了深远的影响。
苏轼不但影响有宋一代的诗歌,而且对明代的公安派诗人和清初的宋诗派诗人有重要的启迪。
苏轼的词体解放精神直接为南宋辛派词人所继承,形成了与婉约词平分秋色的豪放词派,其影响一直波及清代陈维崧等人。
苏轼的散文,尤其是他的小品文,是明代标举独抒性灵的公安派散文的艺术渊源,直到清代袁枚、郑燮的散文中仍可时见苏文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