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化运动教学案_1

合集下载

人教版八上第9课《新文化运动》教案

人教版八上第9课《新文化运动》教案

人教版八上第9课《新文化运动》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方面: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主要标志、新文化运动的旗帜、主要阵地、主要内容、历史意义;理解新文化运动新的含义。

能力方面: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指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与影响,从而提高其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指导学生阅读书中有关白话文的材料,培养学生对于历史新事物的鉴别和理解能力。

德育方面: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一次思想大解放运动,“民主”和“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两面旗帜,从而增强在新时代条件下民主与科学的意识;通过学习本课,感受新文化运动中主要代表人物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激发学生建设有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

新文化运动倡导的思想,在今天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仍具有现实的意义,学生应重点掌握。

难点: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锋芒指向孔教。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机地引导学生认识孔子的思想,分析儒家的“纲常伦理”以及封建统治阶级利用儒家维护其统治的本质,从而使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分析方法。

三、教学方法1.联系讲解法。

这一节课的内容是近代化探索的最高阶段。

因此,必须联系前三节课的内容讲解,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深刻理解近代化探索的历程。

2.讲述法。

对于新文化运动中主要代表人物的生平可以采用此法。

3.举例分析法。

对于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必须通过对典型例子的分析,才能加深学生的理解。

4.整合教材。

指导学生对“新文化运动”进行有机的整合,以提高梳理知识、驾驭知识的能力。

5.切入评价法。

可以找一个适当的切入点,引导学生对新文化运动作出评价。

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当历史的车轮驶入20世纪20年代中期的时候,勤劳勇敢的人面临的仍然是破败的山河、颓败的经济、失败的革命、衰败的文化……西学东渐过程,由器物而及于制度。

然而,桔逾淮为枳,在西方卓有成效的东西,到了却是全然不成模样。

《新文化运动》教案

《新文化运动》教案

《新文化运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时间、地点和主要内容。

2. 使学生掌握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3. 培养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影响的正确认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时间、地点、主要内容、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2. 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时间、地点、主要内容、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2. 讨论法:引导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影响进行思考和讨论。

四、教学准备1. 教材:《新文化运动》相关章节。

2. 参考资料:新文化运动相关的历史图片、文献。

3. 教学工具:投影仪、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新文化运动的时间、地点、主要内容、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3. 分析:分析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影响,引导学生对其进行思考。

4. 讨论:组织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影响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5. 总结:总结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强调其在中国现代史上的重要地位。

六、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研究,深入了解新文化运动中的重要事件、人物和思想。

2. 引导学生探讨新文化运动对当代社会的影响,以及如何继承和发扬新文化运动的优良传统。

七、教学评价1. 课后收集学生的作业,评估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 在课堂上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评价学生的参与度和思考能力。

八、教学反馈与调整1. 根据学生的表现和作业情况,了解学生在学习新文化运动过程中的难点和问题。

2. 针对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九、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新文化运动相关的历史遗址,加深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了解。

2. 推荐学生阅读新文化运动相关的书籍和文献,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十、教学总结1. 在课程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课程总结,回顾学习新文化运动的过程和收获。

《新文化运动》教案

《新文化运动》教案

《新文化运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时间、地点和主要内容。

2. 使学生掌握新文化运动中代表性的思想、人物和作品。

3. 引导学生认识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1. 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2. 新文化运动中的代表性人物和作品。

3. 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 新文化运动中涉及的复杂思想和理论。

2. 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的深远影响。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和影响。

2. 案例分析法:分析新文化运动中的代表性人物和作品。

3.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五、教学准备:1. 教材:《新文化运动》相关章节。

2. 参考资料:关于新文化运动的论文、书籍、图片等。

3.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幅描绘新文化运动场景的图片,引发学生对课题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时间、地点和主要内容,引导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的来龙去脉。

3. 分析:分析新文化运动中代表性的思想、人物和作品,如民主、科学、鲁迅的《狂人日记》等。

4. 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评估其对新文化运动的了解和思考能力。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完成的关于新文化运动的人物、作品分析作业的质量。

3. 知识测试:通过测试了解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知识的掌握程度。

八、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或纪念馆,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和实物资料。

2. 邀请历史学者或相关领域专家进行讲座,加深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理解。

3. 学生可以进行新文化运动主题的研究项目,深入探讨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九、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以确保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初中历史新文化运动教案范文

初中历史新文化运动教案范文

作为一门重要的人文学科,历史教育担负着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促进文明进步的重任。

其中,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新文化运动是一个重要的内容。

它不仅具有历史价值,同时也与当今社会中的文化现象息息相关。

本文将从教案设计的角度出发,探讨初中历史新文化运动教学的优秀范例。

一、教学目标1、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特点。

2、掌握新文化运动的起源、发展和成果。

3、了解新文化运动对中国近代文化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1、新文化运动背景:介绍晚清政治、经济、文化的落后状态,以及外敌入侵、运动失败所带来的挫败感。

2、新文化运动特点:强调民主、科学、文化进步、反对封建主义和传统文化。

3、新文化运动的起源和发展:介绍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和机构,如翻译馆、新青年杂志等,并阐述各阶段的重要事件及对运动的推动作用。

4、新文化运动的成果:阐述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及文化的转型与变革,具体包括思想启蒙、文化创新、文艺复兴等方面。

5、新文化运动的意义:阐述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化、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和影响,并分析其在当今社会中的现实意义。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让学生快速知晓新文化运动的背景、特点、起源及发展。

2、案例法:通过生动的案例引导学生感知新文化运动带来的转型和变革,深化对文化创新的理解。

3、探究法:通过提出问题,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反思传统文化的优缺点,从而认识到新文化运动对于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必要性。

四、教学手段1、图片法:使用图片资料,让学生从视觉上对新文化运动有更直观的认知。

2、PPT法:借助PPT,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起源、发展及其重要人物。

3、小组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和认识,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扩展知识面。

五、教学评价1、考试:通过考试,测试学生学习新文化运动的能力和水平。

2、课堂表现: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评价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3、作业评定:通过作业评定,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自主学习能力。

《新文化运动》参考教案

《新文化运动》参考教案

《新文化运动》参考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及其意义;(2)掌握新文化运动期间的重要人物、代表性思想和著作;(3)分析新文化运动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对新文化运动的相关知识进行深入研究;(2)运用比较、分析等方法,探讨新文化运动中各种思想观念的异同;(3)运用史料实证,培养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新文化运动是我国近现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思想解放运动;(2)理解新文化运动对民主、科学、民族自信等价值观的倡导;(3)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和文化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及其意义;(2)新文化运动期间的重要人物、代表性思想和著作;(3)新文化运动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2. 教学难点:(1)新文化运动中各种思想观念的内涵及其联系;(2)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与继承;(3)新文化运动在近现代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三、教学准备1. 教材: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2. 参考资料:相关论文、书籍、历史文献等;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回顾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脉络,引导学生关注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2)展示新文化运动的相关图片、文献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2)引导学生关注新文化运动期间的重要人物及其代表性思想和著作。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新文化运动中各种思想观念的异同;(2)组织学生分享讨论成果,进行班级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及其意义;(2)分析新文化运动期间的重要人物、代表性思想和著作;(3)阐述新文化运动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5. 史料实证:(1)让学生阅读相关史料,培养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2)组织学生进行史料分析,深入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学案

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学案

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学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识记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主要阵地、代表人物、旗帜、活动基地。

2.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究新文化运动在近代中国思想解放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指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与影响,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和解读得出结论,做到论从史出,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是中国资产阶级为打破封建束缚而在思想文化上开展的启蒙运动,是反封建旧文化的斗争。

它动摇了封建制统治地位,在社会上掀起一股思想潮流,弘扬民主和科学,为五四运动爆发作了思想准备,在国内外产生巨大的影响。

2.通过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事迹的介绍与分析,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以及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不断追求真理的精神。

【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展示图片:《讲坛上的教授》胡适、陈独秀、鲁迅、李大钊、蔡元培、辜鸿铭。

你认识图片中人物吗?这场由众多学者参加的运动究竟是一场怎样的运动,对中国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呢?胡适,陈独秀,鲁迅,李大钊,蔡元培,辜鸿铭自主学习梳理知识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1.新生的中华民国很快陷入政局混乱的局面之中。

一部分先进知识分子经过痛苦的反思认识到:仅有政治制度的革新不足以救中国,必须进行一场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运动。

2.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并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正式吹响新文化运动的号角。

1917年初,陈独秀出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新青年》杂志社也迁往北京。

3.《新青年》的主要撰稿人有胡适、李大钊、鲁迅等,大多任教于北京大学。

他们热情宣传西方的民主与科学思想,猛烈抨击中国传统的旧道德和旧文化。

新文化运动的教案

新文化运动的教案

新文化运动的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时间、地点和主要内容。

2. 使学生掌握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

3. 培养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影响的正确认识。

二、教学重点1. 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2. 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

三、教学难点1. 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和代表人物。

2.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五、教学准备1. 教材:相关历史教材或教辅材料。

2. 课件: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代表人物的图片和资料。

3. 黑板:用于板书关键词和重点内容。

教案内容: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引发学生对课题的兴趣。

二、自主学习(10分钟)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新文化运动的时间、地点和主要内容。

三、课堂讲解(20分钟)1. 教师详细讲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包括“四提倡四反对”。

2. 介绍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如陈独秀、鲁迅、胡适等,并讲解他们的思想主张。

四、课堂讨论(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探讨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2.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共同交流。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二、课堂讲解(20分钟)1. 教师讲解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2. 引导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作用。

三、课后作业(10分钟)1. 学生总结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代表人物。

2. 思考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四、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第三课时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

1. 教师讲解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的文化、思想和政治领域的影响。

2. 引导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化的推动作用。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教案 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教案 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

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主要阵地、代表人物、旗帜、活动基地;掌握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容;认识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学习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与影响的方法,从而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和解读,做到论从史出,以培养阅读、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新文化运动“民主”“科学”两面旗帜的学习,增强在新时代条件下的民主与科学意识;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事迹的介绍与分析,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以及为建设国家、改造社会不断追求真理的精神。

1.立足史料实证,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识记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主要阵地、代表人物、口号。

(史料实证)2.立足唯物史观,掌握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究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意义,学会正确评价新文化运动。

(史料实证、唯物史观)3.立足家国情怀,理解陈独秀、鲁迅等人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增强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历史使命感,增强民主与科学意识。

(家国情怀)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影响。

难点: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原因。

三、教学方法小组合作学习、图表法、讲授法、读书指导法、预习法、材料分析法四、教学过程导入:教师:复习:1、说出我们学过的四次近代反侵略战争,结果如何?2、列举学过的近代对外探索活动,并说明结果。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建立起完整的时间线,便于学生认识到近代化的探索历程是循序渐进的)生:举手回答师:回答的非常好,这节课我们将会顺着历史的车辙继续了解先进的知识分子对中国近代的探索。

我们先通过两则材料来,了解一下当时中国的社会状态。

通过阅读材料你能总结出什么现象?新授:环节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教师出示材料:材料一:民国二年,某地农村百姓家的春联是:“帝德乾坤大,皇恩雨露深。

”材料二:1914年9月25日,袁世凯颁发《祭孔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文化运动教学案
【本节重点知识】
、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标志、代表人物、前期指导思想、主要阵地和活动基地;2、前期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及其主要表现;3、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后期)的内容、主要代表;4、第一个在中国举起社会主义大旗的代表人物及其;、新文化运动的历史作用(影响)。

【知识结构】
一、背景
、政治上:
失败后,
支持袁世凯复辟,加紧侵略中国。

2、经济上:一战期间,中国
有了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实行。

3、思想上:①随着
的建立和
风气日盛,
进一步介绍到中国;
②辛亥革命使
思想深入人心;
③袁世凯在文化领域掀起
逆流。

二、兴起
、标
志:


创办《
》(后来迁到

2、代表人物:《新青年》的主要撰稿人、



3、前期指导思想:

4、主要阵地:《

、活动基地:
任校长的。

三、内容
、提倡

,反对


——

是新文化运动的口号,由提出。

2、提倡
,反对
∶①旧道德是指以
为代表的。

②新文化运动提出了“”的口号。


的《狂人日记》揭示了的吃人本质。

3、提倡
,反对
——新文化运动又是一场

发表《文学
刍议》,提倡


发表《文学
论》,主张建设新鲜、平易、通俗的新文学——由此开始。

四、发展(后期)
、背
景:俄国
的胜利。

2、新内容:宣传
和。

3、代表人物:
——1918年发表《
》,在中国第一次举起了
大旗。

五、影响
、动摇了
的统治地位。

人们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是近代第
次思想解放潮流)
2、

思想得到弘扬,推动了中国
的发展;
3、对
的爆发起了
作用;
4、后期传播的
思想,为中国先进的
所接受,成为

的思想武器。

【重点难点问题解析】
、激进民主主义
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指导思想本质上是激进的民主主义。

它有三个突出特点:①全面批判中国传统的封建文化。

集中表现为对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的彻底否定。

②主张以文化作为革新社会的主要手段,认为政治革命并不能解决中国的民主化问题。

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但它并未
给中国带来民主、自由,根本原因在于制度是新的,而民众观念是旧的。

③主张引进西方的思想文化来改变中国民众的精神状态。

激进民主主义思想以西方资产阶级的天赋人权说、进化论等作为思想武器,其进步意义在于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击破了封建复辟势力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反扑,是资产阶级文化对封建文化的一次激烈斗争。

2、前期新文化运动的实质和局限性
①实质:新文化运动是在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情况下,受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由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掀起的一场思想文化运动,它既是一次思想革命,同时也是一场文学革命;其直接目的是反对袁世凯的尊孔复古逆流和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它以“民主”和“科学”为口号,以白话文为主要形式,对封建伦理道德发动了猛烈地攻击,反映了资产阶级要求民主政治的强烈愿望。

所以说初期的新文化运动仍是资产阶级的新文化反对封建统治阶级的旧文化的斗争。

②局限性:没有同群众运动相结合;对东西方的文化看法也存在着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

3、新文化运动与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的比较
前期的新文化运动与维新变法、辛亥革命都属于资产阶级性质的反封建斗争;其根本目的都是要求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在方法上都是向西方学习。

但其主张各有侧重:维新变法运动主要是学习西方的君主立
宪政体,挽救民族危亡;辛亥革命则主要是学习西方的民主共和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无论是维新变法还是辛亥革命都没能彻底批判封建正统思想文化。

新文化运动则主要侧重于思想领域,强调人的个性解放,用西方的民主、平等思想对中国的封建传统思想进行了猛烈抨击,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后来宣传俄国十月革命和社会主义,成为了无产阶级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五四运动以后,宣传马克思主义成为了新文化运动的主流。

4、近代前期中国思想界向西方学习的历程、特点及其认识
①第一阶段:A、时间——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B、主要内容——主要学习以船坚炮利为中心的西方物质文明,即“器物”变革;、代表——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派(“中体西用”);D、指导思想——“中体西用”;
E、特点——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封建统治,挽救民族危机,停留在“器物”的表层阶段,对封建制度和旧文化的根基并未有任何触动。

②第二阶段:A、时间——从甲午中日战争到辛亥革命;
B、主要内容——主要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变革旧的封建体制;、代表——康有为、梁启超(君主立宪政体方案)、孙中山(民主共和方案);D、指导思想——由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发展为“三民主义”;E、特点——不仅要学习西方技术,
还要学习政治制度,通过发展资本主义挽救民族危机,已发展到学习西方的“制度”的深层阶段,但对封建文化没有进行全面彻底的批判。

③第三阶段:A、时间——新文化运动时期;B、主要内容——前期主要宣传民主、科学思想,后期宣传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代表——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D、指导思想——前期是民权、平等思想和达尔文的进化论,后期是马克思主义;E、特点——前期彻底否定封建传统,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

在向西方学习的道路上已深入到“思想”的核心阶段,但存在绝对肯定和否定的偏向,前期也没有与工农群众运动相结合。

④说明:A、向西方学习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这一过程同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步步扩大,民族危机逐步加深和中国资本主义逐渐发展的历程相适应。

梁启超概括为“先从器物上感觉出,再从制度上感觉出,再从文化上感觉出”。

陈独秀概括为“学术觉悟”、“政治觉悟”、“理论觉悟”三个阶段。

B、向西方学习的道路没有走通,历史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道路。

马克思主义是先进的中国人经过长期斗争实践后,从西方找到的解决中国问题的惟一正确的武器。

、近代进步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①林则徐等地主阶级抵抗派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但它既未付诸实践,也未触及中国封建专制制度。

②洋务派继承了林、魏等人“师夷长技”的主张并将它付诸实践,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方针。

③早期维新派大多来自洋务派,在办洋务的过程中,接触到西方资本主义进步的政治制度和文化,他们继承了洋务派“师夷长技”的思想,侧重于学习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和政治制度。

④以康、梁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和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结合起来,比较全面、系统地发展了早期维新派的思想,并使这种思想的影响从一种社会思潮演变成为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⑤维新变法运动失败,使资产阶级中的一部分有识之士放弃君主立宪的主张;资产阶级革命派将西方资产阶级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等民主革命思想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形成三民主义,并以此指导辛亥革命。

⑥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激进的民主主义者用民权、平等和进化论为思想武器,向封建正统思想──儒家传统道德展开猛烈的批判,形成一股新的思想解放潮流——新文化运动。

⑦新文化运动后期,受十月革命的影响,一批先进分子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汲取前期新文化运动未能同群众运动相结合的教训,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并将其作为改造中国的有力武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