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一语文导学案植物的牧羊人

合集下载

七年级语文《植树的牧羊人》导学案

七年级语文《植树的牧羊人》导学案

13 植树的牧羊人学习过程一、展示目标,明确任务。

1.积累文学常识和生字词。

2.继续练习默读,在整体感知文章,了解基本内容的基础上,争取提高阅读速度,并勾画关键语句。

3.精读中间叙述部分,了解牧羊人这个人物形象,感受人物精神和人格魅力。

二、自主学习,交叉检查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词语在括号里填字。

干涸.()坍.塌()山毛榉.()废墟.()不()之地()根问底沉默()言慷()无私2、走进作者,掌握文学常识(2分钟)(1)走近作者让.乔诺(1895—1970),著名作家、电影编剧。

作品有《人世之歌》、《庞神三部曲》、《屋顶上的轻骑兵》(长篇小说,被改编为电影。

)(2)写作背景让.乔诺1895年生于法国南部马诺斯克(Manosque)小镇,家境贫寒,16岁辍学到当地一家小银行谋生。

20—24岁时应征入伍,经历了残酷的第一次世界大战,遭受了严重的精神创伤,由此坚定和平信念。

这篇小说原来是让.乔诺于1953年应美国《读者文摘》“你曾经见过的最非凡,难忘的人是谁”的专题约稿而写的。

1954年小说在美国《Vogue》杂志上发表。

之后被翻译成十多种文字。

故事虽是虚构的,但是主人公的精神鼓舞了很多人。

(3)文体常识小说:小说是四大文学样式(散文、小说、诗歌、戏剧)之一,它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

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情节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有的还包括序幕、尾声。

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按篇幅分为: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和微型小说(小小说)。

按语言形式分为文言小说和白话小说。

三、合作探究小组展示:1.参照示例,以“从课文的地方,看出他是一个的人”的形式说说你对牧羊人的认识。

注意结合课文中描写牧羊人的相关语句(包括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示例:他是一个认真工作的人。

相关语句:牧羊人拿出一个袋子,从里面倒出一堆橡子,散在桌上。

接着,一颗一颗仔细地挑选起来。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教案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教案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教案一. 教材分析《植树的牧羊人》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的第13课,本课主要讲述了一个牧羊人坚持不懈地植树,最终将荒凉的山区变成了绿洲的故事。

通过这个故事,让学生感受到坚持不懈、勤劳耕耘的力量,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课文语言朴实,情节感人,具有很强的感染力,适合用来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课文内容能够进行初步的理解和分析。

但他们在环保意识方面还有待提高,通过本课的学习,希望能够让他们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课文主要情节。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牧羊人坚持不懈、勤劳耕耘的精神,树立环保意识,增强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主要情节。

2.难点:分析牧羊人植树成功的原因,联系实际,提出自己的看法。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牧羊人的精神品质。

2.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探讨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问题,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课文朗读音频,以便在课堂上进行朗读训练。

2.准备相关环保资料,以便在课堂上进行拓展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荒凉山区和绿洲的对比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是什么力量让这片荒凉的山区变成了绿洲?进而引入本课《植树的牧羊人》。

2.呈现(10分钟)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发音和朗读节奏。

结束后,教师简要概括课文内容,让学生对课文有个整体的认识。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牧羊人的心情和品质。

教师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更好地投入到课文情境中。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3植树的牧羊人导学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3植树的牧羊人导学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3植树的牧羊人导学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3植树的牧羊人导学案第1篇】一、教学目标(一)单元目标1.学习默读。

2.勾画关键语句,在喜欢或有疑惑的地方做标注。

3.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学会通过划分段落层次、抓关键语句等方法,理清作者的思路。

(二)课前预习和课后练习1.概括牧羊人的精神。

2.默读课文,对课文进行圈点勾画,标出段落层次。

3.练习默读,了解课文结构,感知课文内容,弄懂大意。

4.结合具体描写理解人物形象。

5.深入理解文本的主题。

6.通过课外写作,体会故事主旨以及牧羊人精神的现实意义。

(三)目标确定1.默读课文,对课文进行圈点勾画,理清文章的段落层次。

2.感知课文内容,弄懂大意。

3.理解人物形象。

4.深入理解文本的主题,思考牧羊人精神的现实意义。

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2分钟)1.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要一同认识一个人。

这个人是——(生齐答:植树的牧羊人。

)好,那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一位植树的牧羊人做了什么事情?请默读课文,勾画出表示时间的语句、描述牧羊人的语句、描写高原情况的语句。

2.学生默读课文,进行圈点勾画。

(二)理清结构(10分钟)1.教师指名学生回答问题,然后归纳总结,屏显答案。

2.师:请依据PPT上的情节概括,划分课文的段落层次。

3.教师指名学生回答问题,然后归纳总结,屏显答案。

(三)分析人物形象(15分钟)1.师:作者叙述了高原的变化,是为了展示牧羊人的形象。

请以“他是一个的人”的形式说说,你觉得牧羊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2.教师指名学生回答问题,在回答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并提醒要结合具体的描写。

3.教师进行归纳总结。

4.大家齐读首尾两端,感知牧羊人的形象。

(四)理解主题(10分钟)1.教师出示资料,提问:你觉得这篇课文的主题是什么?2.教师指名学生回答问题,然后归纳总结,屏显答案。

3.女同学读课文,男同学读资料,加深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部编版)第14课《植树的牧羊人》导学案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部编版)第14课《植树的牧羊人》导学案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部编版)第14课《植树的牧羊人》导学案【课题】《植树的牧羊人》【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积累语言。

2、理解牧羊人的品格。

3、理解牧羊人奇迹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独具特色的环境描写,精妙的比喻,使文章达到了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依据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勾画并思考本节重点内容,完成预习案,联系生活实际,尝试探究案问题,组长搞好督促与检查,确保每位同学能认真、高质量预习。

2、AB层完成导学案上所有问题,C层掌握基础知识,并完成除探究案6题之外的题目。

3、将预习时有疑问或不能解决的用红色笔标记,并总结到“我的疑惑”中,以备上课交流。

【知识链接】让.乔诺(1895~1970),生于法国普罗旺斯地区马诺斯克市,法国著名作家、电影编剧。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曾当过步兵,在经历惨烈场面后成为坚定的和平主义者。

代表作《人世之歌》《庞神三部曲》《屋顶上的轻骑兵》和《一个郁郁寡欢的国王》。

预习案1、音形识记。

•戳()tān( )塌山毛榉()废xū( ) Chóu( )劳•水qú( ) 缝隙()干涸() Kāngkǎi( ) 薄荷()2、词语解释。

•坍塌:•废墟:•干涸:•刨根问底:•不毛之地:3、朗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

我的疑惑;探究案一.文题解说:课文以“植树的牧羊人”为题,既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又点明了故事的主人公。

同时又让人产生一系列:牧羊人为何要植树呢?他的成果如何呢?从以上的文字中,你能说说标题的作用吗?题目的作用: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二、读课文,感悟作者的写作情感,把握朗读情感。

作者用什么顺序记述故事,哪第 2 页第 3 页•记录他的事迹,并写出你的评价和感受。

我的收获:第 4 页。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3植树的牧羊人导学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3植树的牧羊人导学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3植树的牧羊人导学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3植树的牧羊人导学案第1篇】教学目的1、默读课文,概括主要主要内容,厘清文章思路。

2、运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找出相关的语句,分析牧羊人的形象。

3、理解作者对生活的思考,体味不同的人生。

教学重点1、运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找出相关的语句,分析牧羊人的形象。

教学难点1、理解作者对生活的思考,体味不同的人生。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几千公顷的荒山,几十年的时间,历经两次世界大战,一个人,一棵一棵,一块一块,一片一片全部种上了树,用自己的双手和坚毅将荒芜的大地变成了人们可以安居乐业的幸福家园。

这部震撼人心的作品在1987年被著名的加拿大动画大师佛烈德瑞克制作成一部动画片,并荣获第六十届(1988)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

在自然生态和精神生态逐渐恶化的今天,《植树的牧羊人》所描绘的“一个平凡的人热爱大地”的精神,给读者以更多的启示。

(PPT播放《植树的牧羊人》绘本,教师解说)二、进入文本(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要求:学生用5至7分钟时间完成全文默读,在默读的同时圈划“我“与牧羊人见面的时间。

2、学生默读结束后,教师提问: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详写了几次和牧羊人的见面?课文写了一个什么故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二)细读课文,读懂文章1、教师要求:学生再次复读课文的同时,画出描写环境的句子和描写牧羊人的句子,重点词语,课堂集体讨论品味。

备注1:教师在学生画出整段环境描写时,指导学生勾画重点词语,并进行语言概括。

如第三自然段的环境描写,指导学生勾画重点词语“荒野、坍塌、废墟、干涸,烤焦,呼啸“等词语,并指导学生用短语加以概括。

概括示例:无尽的荒地、荒废的村庄、坍塌的钟楼、干旱的土地、干涸的泉水,炙热的阳光、呼啸的狂风等等。

教师指导学生用刚才教过的方法,圈划出第二次见面和最后一次见面时的环境描写的重点词语并用短语加以概括,完成课后思考探究一表格填写。

《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精选6篇

《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精选6篇

《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精选6篇看完一部经典作品以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吧,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观后感了。

那么观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本文是勤劳的编辑为大家收集整理的《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精选6篇,仅供借鉴,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植树的牧羊人》教案设计篇一各位评委老师好,我是初中语文组考生,接下来,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方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六个方面对《植树的牧羊人》进行解读。

【板书题目】一、说教材《植树的牧羊人》是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小说。

本文讲述了一个牧羊人在荒漠中默默无闻地种树的故事,他用自己的双手和坚韧的毅力将荒芜之地变成了人们可以安居乐业的田园。

文章咱们了牧羊人慷慨无私、不图回报的精神品质以及勤劳执着、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学好这篇文章,对于培养学生乐观坚强、勤劳坚韧的生活作风,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有积极的意义。

二、说学情本文的教学对象为七年级学生,这时的他们已经拥有一定的生活阅历,对于人生意义和人格品质有自己的思考。

因此在学习本课时,学生可以结合自己已有的生活经历和阅读体验进行,这样对文本会有一个更加丰富的感受。

此外,这是初中阶段学生一次接触到小说,教师在教学中应当简要补充小说的基本知识,以引导学生形成对于小说这类文体的整体印象。

三、说教学目标按照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在小说教学的建议,紧扣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度目标要求,本课的教学目标将做如下设计:1.抓住作者对牧羊人的细致描写与高原情况的变化,把握文章线索;(是本课的重点)2.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学习运用评论深化主旨的写法,分析理解人物性格;3.感悟主人公朴实真挚的善念及执着的精神。

(人物性格分析和主旨感悟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四、说教学方法(一)说教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当我们向学生传授知识时,应该考虑到学生在学习本课时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学习心理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的重难点和教法学法。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部编版)第14课《植树的牧羊人》导学案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部编版)第14课《植树的牧羊人》导学案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部编版)第14课《植树的牧羊人》导学案第 2 页第 3 页些详写,哪些略写?作者运用以时间先后为序的顺叙方法。

作者与牧羊人第一次见面的情形,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再次见面所看到的巨大变化,最后一次见面的感受写得详细。

1920年后我几乎每年都去看望他,寥寥两句写得简略之极。

五、阅读第③段直接描写牧羊人的内容,概括说说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从正面直接的刻画牧羊人的性格,从中可看出他是一个积极生活、态度认真、勤劳不懈、坚韧执着的人。

六.学习写作手法1.用字的精妙。

第三段中“原来是一个牧羊人,他周围有三十来只羊,懒懒地卧在滚烫的山地上。

”“卧”字生动地写出了羊群懒散、毫无生气的样子,侧面突出了环境的恶劣。

2.第19段中的最后一句运用了什么写法,有什么作用?对比的写法,突出种树带来巨大的环境变化,侧面赞美了牧羊人改变环境的高贵品质和精神。

牧羊人的情况高原的情况初遇牧羊人孤身住在石屋,放牧羊群,生活简单充实,沉默寡言,干净整洁,种橡树。

一片荒凉,村庄废弃,狂风肆虐,没有水源。

再见牧羊人身体硬朗,不放羊,改养蜜蜂,坚持种各种树木。

成片的树林,有了溪流,各种树木生长得旺盛。

最后一次相见老人87岁,仍然坚持种树,双手创造幸福。

到处都是绿色,充满生气富饶,人们生活幸福。

3.“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这句话有怎样的寓意?这句话是“我”第一次见到牧羊人时的印象,作者用“不毛之地的神秘泉水”比喻牧羊人,寓意他将给这个荒凉的地方带来灌溉滋润和富饶丰美。

4.文中哪些地方表达了对牧羊人的赞叹,用直线画出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2)作者说“是我见过的最了不起的奇迹”,你认为第几段中的描述最能印证“最了不起的奇迹”,请在原文中画出来。

(1)这些热情洋溢的赞美表现了作者的无比敬佩之情。

(2)第⑨段中“树林留住了雨水和雪水,干涸已久的泉水又冒了出来,河水汩汩地流入池塘,池塘边还种了菩提树。

原先的废墟上已修复成崭新的房舍,周围的菜圃与花园,井然混栽着各式各样的白菜、玫瑰、韭葱、金鱼草和秋牡丹。

吉林省通化市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4《植树的牧羊人》导学案新人教版

吉林省通化市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4《植树的牧羊人》导学案新人教版

第14课《植树的牧羊人》导学案导学目标1.了解作者,积累语言。

2.理解牧羊人的品格。

3.理解牧羊人奇迹的意义.教学重点理解牧羊人的品格。

教学难点理解牧羊人奇迹的意义。

课型教读课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环节教学内容教学任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预见性问题及对策备习备习内容:1朗读课文作者简介:让。

乔诺(1895~1970),生于法国普罗旺斯地区马诺斯克市,法国著名作家、电影编剧.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曾当过步兵,在经历惨烈场面后成为坚定的和平主义者.让•问题:平翘舌,忱、粹音调易错字:拈、薄、隘2辨明字音并抄写课后的词语一遍.3阅读书下注释里的词语解释。

4了解作者。

乔诺的作品获奖很多,部分作品被搬上银幕,被认为是法国二十世纪最著名的作家之一。

1932年获得法国荣誉勋章,1953年以全部作品获得摩纳哥王子奖,次年,入选为龚古尔学院成员。

让•乔诺的作品多半作品都是以他的家乡和周边地区—-阿尔卑斯山和普罗旺斯地区为背景。

马诺斯克的居民至今还为让•乔诺感到骄傲,当地建有纪念他的让•乔诺中心,还有一条街名叫让•乔诺街.作品介绍:《植树的牧羊人》描述了一战至二战时期法国普罗旺斯地区的一个孤独牧羊人,将内心对家人的思念转化为了对大自然的关爱,将余生倾注在阿尔卑斯山上荒原的植树工作,用自己的双手和坚韧的毅力将荒芜之地变成了人们可以安居乐业的田园。

这部作品在1987年被著名的加拿大动画大师弗烈德瑞克制作成一部动画片,并荣获第六十届(1988)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

在环保逐渐恶化的今天,《植树的牧羊人》所描写的“一个平凡人热爱大地"的精神,更给人以启示。

字音:坍(tān)塌废墟(xū)流淌(tǎng) 缝隙(xì) 琢(zuó)磨沉词语:干涸:(河道、池塘等)没有水了流淌:液体流动.废墟:城市、村庄遭受破坏或灾害后变成的荒凉地方。

酬劳:酬谢,给出力的人的报酬.转悠:漫步,无目的地闲逛。

富饶:物产多,财富多.对策:辨析和强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单元导学案
14植物的牧羊人
学习目标:
1.学习运用对比来突出主题的写法。
2.体会运用第一人称,增加故事的真实性的好处。
3.培养自己热爱大自然,以及充满自信并持之以恒的做事精神。
重点:学习运用对比来突出主题的写法。不会读的在单词下打“Δ”。
难点:培养自己热爱大自然,以及充满自信并持之以恒的做事精神。掌握好的句子在下面打“Δ”。
【自主预习案】
【知识链接】走进作者
让.乔诺(1895~1970),生于法国普罗旺斯地区,法国著名作家、电影编剧。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曾当过步兵。让•乔诺的作品获奖很多,部分作品被搬上银幕,被认为是法国二十世纪最著名的作家之一。
让•乔诺的作品多半以他的家乡和周边地区为背景。家乡的居民至今还为让•乔诺感到骄傲,当地建有纪念他的让•乔诺中心,还有一条街名叫让•乔诺街。
课后反思:
【训练案】
一、基础知识
1、本文作者(),()国著名作家、电影编剧。代表作《人世之歌》《庞神三部曲》《屋顶上的轻骑兵》和《一个郁郁寡欢的国王》。
2、第②段中,作者细致描写“在无边无际的荒野中”等环境,这对表现主题有一个什么样的人
4、第④段作者主要采用什么手法刻画人物?
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理由批注在课本上)
【探究案】
1.“想真正了解一个人,要长期观察他所做的事。”牧羊人所做的事儿是什么呢?坚持了多少年?
2.本文用第几人称叙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遇上牧羊人之前,作者为什么要描写荒原的毫无生气?这样有什么作用?
4.作者最后为什么还要写来到这里的居民的精神境界?
课堂小结:
5、第19段中的最后一句运用了什么写法,有什么作用?完成下列表格。
牧羊人的情况
高原的情况
初遇牧羊人
再遇牧羊人
最后一次相见
6、知识点(六)结尾一段有什么作用?
课堂小结:
课后反思:
1.给下列拼音写汉字。(每个0.5分,共12分)
戳()tān( )塌山毛榉()废xū()
Chóu( )劳水qú( )缝隙()干涸()
hǒu( )叫白桦()树薄荷()()
2、词语解释。
(1)坍塌:(2)废墟:
(3)干涸:(4)刨根问底:
(5)不毛之地:
3、请以“通过……句子,看出他是一个……的人”的句式,说说牧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