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树的牧羊人》导学案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导学案统编版)

第13课 《植树的牧羊人》导学案【学习目标】1.继续练习默读,在整体感知文章、了解基本内容的基础上,提高阅读速度,并勾画关键词句。
2.精读中间叙部分,了解牧羊人这个人物形象,感受人物精神和人格魅力。
3.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思考牧羊人植树行为的意义。
【重点难点】1.继续练习默读。
2.精读中间叙部分,了解牧羊人这个人物形象,感受人物精神和人格魅力。
【学习过程】一、预习案★任务一:梳音晓义,日积跬步至千里1.请给下面加点的汉字注音。
慷慨..( ) 干涸.( ) 坍.塌( ) 缝隙..( ) 酬.劳( ) 废墟.( ) 薰.衣草( ) 滚烫.( ) 光秃.秃( ) 流淌.( ) 白桦.( ) 沉默寡.言( ) 刨根问底( )( )琢.磨 干涸.( ) ( )雕琢. 禁锢.( ) 2.根据下列意思,写出课文中相关的词语。
①干枯,没有水。
( )②建筑物或堆积物倒下来。
( )③形容人性格沉静,很少说话。
( )④散步,闲走。
( )⑤比喻追究底细。
( )⑥思考;考虑。
)⑦微小单薄;数量少。
( )★任务二:知人论世,了解背景初识文1.文体知识小 说四大文学体裁(① 、小说、② 、③ )之一琢2.作者简介让·乔诺(1895—1970),法国作家、电影编剧。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他曾当过步兵。
1921年开始创作写诗。
代表作有《植树的牧羊人》《人世之歌》《庞神三部曲》《屋顶上的轻骑兵》和《一个郁郁寡欢的国王》。
3.背景链接本文节选自绘本《》(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11年版)。
选入课本时改为现在的题目。
这篇短篇小说原是1953年让·乔诺应美国《读者文摘》“你曾见过的最非凡、难忘的人是谁”的专题约稿而写的。
这虽是一个虚构的故事,但主人公的精神鼓舞了很多人,为世界各地的森林再生做出了贡献4.默读全文。
二、探究案★任务一:整体感知,勾画圈点厘思路1.限时6 分钟,一气呵成默读全文,整体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并用一句话概括2.再次默读课文,圈画结构层面的重点语句和标志故事情节发展的语句,完成文章结构图,厘清写作思路。
人教部编版初一语文七年级上册13《植树的牧羊人》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学生每日提醒~~~~~~~~~~~~~~~~~~~~~~~~~~~~~~~~励志名言:1、泰山不是垒的,学问不是吹的。
天不言自高,地不语自厚。
2、学习如钻探石油,钻得愈深,愈能找到知识的精髓。
先学爬,然后学走。
3、星星使天空绚烂夺目;知识使人增长才干。
4、宽阔的河平静,博学的人谦虚。
秀才不怕衣衫破,就怕肚子没有货。
5、老姜辣味大,老人经验多。
请教别人不折本,舌头打个滚。
6、心专才能绣得花,心静才能织得麻。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7、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一艺之成,当尽毕生之力。
8、只有努力攀登顶峰的人,才能把顶峰踩在脚下。
困难是人的教科书。
9、学问渊博的人,懂了还要问;学问浅薄的人,不懂也不问。
10、世界上三种东西最宝贵——知识、粮食和友谊。
13 《植树的牧羊人》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课文按时间顺序,重点叙述了“我”和牧羊人三次见面的情形以及高原上的变化。
默读课文,勾画出标志故事情节发展的语句,填写下表。
二、参照示例,以“他是一个的人”的形式说说你对牧羊人的认识。
注意结合课文中描写牧羊人的相关语句(包括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
示例:他是一个极为认真的人,无论对劳作,还是对生活。
从他挑选橡子的细节可以看出,他工作起来心无旁骛,认认真真;从“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餐具洗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一点儿灰尘,猎枪也上过了油。
……他的衣服扣子缝得结结实实,补丁的针脚也很细,几乎看不出来”等细节,可以看出他在生活中也一丝不苟,不愿马马虎虎地过日子。
参考答案:他是一个十分无私、执着的人。
虽然“风吹在瓦上,发出海浪拍打沙滩的声音”,而当“我问他,这块地是你的吗?他摇摇头说,不是”。
从“他拿出一个袋子,从里面倒出了一堆橡子。
接着,一颗一颗仔细地挑选起来”,几年以后,“这些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可以看出,植树老人为了改变高原的荒漠局面而无私奉献、勤恳执着。
三、课文首尾两段是作者对牧羊人的评价,前后呼应。
13 《植树的牧羊人》课后习题参考答案[2页]
![13 《植树的牧羊人》课后习题参考答案[2页]](https://img.taocdn.com/s3/m/a248e1fabed5b9f3f80f1c49.png)
13《植树的牧羊人》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课文按时间顺序,重点叙述了“我”和牧羊人三次见面的情形以及高原上的变化。
默读课文,勾画出标志故事情节发展的语句,填写下表。
参考答案:二、参照示例,以“他是一个________的人”的形式说说你对牧羊人的认识。
注意结合课文中描写牧羊人的相关语句(包括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
示例:他是一个极为认真的人,无论对劳作,还是对生活。
从他挑选橡子的细节可以看出,他工作起来心无旁骛,认认真真;从“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餐具洗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一点儿灰尘,猎枪也上过了油。
……他的衣服扣子缝得结结实实,补丁的针脚也很细,几乎看不出来”等细节,可以看出他在生活中也一丝不苟,不愿马马虎虎地过日子。
参考答案:他是一个沉默寡言的人。
课文中说:“这个男人不太爱说话,独自生活的人往往这样。
”在高原中独自一个人生活,他处在完全的孤寂中,语言对于他已经不是必需品。
“我”与他的几次见面,他话语都不多,基本是有问才有答,关于个人的一些信息,都是在“我”的“不断地询问”下才道出。
这也说明他是个不爱说话的人。
还可以总结出:“他是一个充满自信、意志果断的人”,“他是一个有着非凡的毅力和坚定的信念的人”,“他是一个不计名利、不图回报、毫无私心的人”,“他是一个勤劳的人”,“他是一个有着心灵的伟大节操的人”,“他是一个值得敬佩的人”,“他是一个单纯的人”,等等。
注意要从课文中找到相应的语句证明观点。
三、课文首尾两段是作者对牧羊人的评价,前后呼应。
阅读这两段,参考下面的文字,谈谈你对课文主题的认识。
它的文字、它的图,都让人感动,鼓舞人们去做对我们这个地球有益的事,这个地球上神奇的人和事真是数也数不完!祝愿大家都有一颗慷慨的心,和别人分享,给自己带来幸福。
——绘本《植树的男人》绘画作者给中国读者的寄语参考答案:本文讲述了一个荒漠中的牧羊人默默无闻、坚持不懈、慷慨无私地在荒漠种树创造绿荫的故事,赞美了植树老人无私奉献的精神,抒发了作者对植树老人的无限敬佩之情。
2022年统编版语文七上《植树的牧羊人》导学案(精品)

13.植树的牧羊人学习目标1.整体感知小说的故事情节,把握牧羊人的形象特点。
2.体会环境描写和比照手法的运用。
3.培养热爱大自然,以及充满自信并持之以恒的做事精神。
重点难点重点:把握牧羊人的形象特点;体会独具特色的环境描写的作用。
难点:运用比照的写法来突出主题。
课时安排:一课时【课前预习】【助读资料】作者简介让·乔诺(1895—1970),法国作家、电影编剧。
他经历了残酷的第一次世界大战,遭受了严重的精神创伤,由此成为坚决的和平主义者。
代表作有《屋顶上的轻骑兵》《人世之歌》《庞神三部曲》和《一个郁郁寡欢的国王》等。
【预习导学】[字词积累]1.给加点字注音,并根据拼音写汉字。
戳.〔〕拣.〔〕鲜嫩.( ) 缝隙.〔〕干涸.〔〕chóu( )劳tān( )塌废xū( ) 呼xiào( ) 流tǎng ( )2. 词语解释。
〔1〕富饶:〔2〕干涸:〔3〕刨根问底:〔4〕不毛之地:[整体感知]【课堂探究】探究点一分析人物形象1.从全文内容看,牧羊人艾尔泽阿·布菲耶种了多少年的树?表现了什么?2.简要分析下面的句子分别表现了牧羊人怎样的性格特点。
〔1〕看得出,他刚刚刮过胡子。
他的衣服扣子缝得结结实实,补丁的针脚也很细,几乎看不出。
〔2〕他停了下来,用铁棍在地上戳了一个坑。
然后,他在坑里轻轻地放进一颗橡子,再仔细埋上泥土。
他是在种橡树!〔3〕我问他,这块地是你的吗?他摇摇头说,不是。
那是谁的地?是公家的,还是私人的?他说不知道。
3. 请概括说说牧羊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探究点二赏析写作手法4.第②段中,作者细致描写“在无边无际的荒野中〞等环境,在文中有什么作用?⑲段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课堂小结:本文通过讲述牧羊人用双手把荒漠变成绿洲,使万人享受幸福生活的故事,赞扬了牧羊人慷慨无私、不图回报的精神品质,表达了一种人定胜天的思想。
同时告诉我们心存善念必有善报,只要心存美好的愿望并坚持不懈地努力去做,人一定可以改变恶劣的生存环境,大自然也一定会给予丰厚的回馈,人类的可悲命运也会被改变。
12《植树的牧羊人》导学案

12《植树的牧⽺⼈》导学案城关⼀中七年级语⽂第13课《植树的牧⽺⼈》导学案执笔:陈红波审核:龚利新授课⼈:授课时间:2017.11 学案编号:课型:讲读课学习⽬标(⼀)知识⽬标1.朗读课⽂,把握全⽂的结构安排和主要⼈物的性格特征;2.学会从⽂中准确地概括关键句、中⼼句,能够⼤致勾画出故事发展的情节。
(⼆)能⼒⽬标体味⽂章语⾔清新朴实、叙事清晰明了的特点,能⽤质朴的语⾔记录⾝边的平凡⼈和平凡事,并能简要地说说⾃⼰的感受和评价。
(三)情感⽬标1.感受牧⽺⼈的不⽓馁、不沮丧、坚持不懈的精神;2.懂得植树绿化、保护环境,是我们每个⼈的责任和义务,并⾃觉地投⾝于绿⾊环保的志愿⾏动中去;3.培养学⽣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活的良好品德,知晓并践⾏⼈与⾃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景。
学习重点学会从⽂中准确地概括关键句、中⼼句,能够⼤致勾画出故事发展的情节。
学习难点培养学⽣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活的良好品德,知晓并践⾏⼈与⾃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景。
学习过程(⼀)课前预习(作者简介)让·乔诺(1895—1970),⽣于法国马诺斯克市,法国社会⼩说作家、著名电影编剧。
第⼀次世界⼤战时曾当过步兵,在经历惨烈场⾯后成为坚定的和平主义者。
1932年获得法国荣誉勋章。
他以描写⼤⾃然和乡村⽣活见长,主要作品有《⼈世之歌》《庞神三部曲》《屋顶上的轻骑兵》《⼀个郁郁寡欢的国王》等。
由其作品改编的动画⽚《植树的男⼈》曾获奥斯卡最佳动画短⽚奖。
(⼆)写作背景本⽂节选⾃《植树的男⼈》(⼆⼗⼀世纪出版社2011年版)。
武娟译,崔维燕校译。
有删改。
故事的背景是20世纪初的法国普罗旺斯地区,⼀个荒芜、破落、毫⽆⽣⽓的荒漠。
只有很少的⼈在这⼉过着冷漠、愤恨、孤独的⽣活。
有⼀个牧⽺⼈,他⼀边牧⽺,⼀边每天都种100棵橡树。
由于⽓候不好,种⼗万棵树,最终只有⼀万棵长成⼤树。
尽管如此,牧⽺⼈没有⽓馁,没有沮丧,依然坚持每天种树。
森林的规模不断扩⼤,渐渐的这个地区有了雾⽓、⽔分、溪⽔、村庄、泉⽔、笑声,整个地区都活了起来。
(统编)部编新教材七年级语文上册-13 《植树的牧羊人》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13 《植树的牧羊人》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课文按时间顺序,重点叙述了“我”和牧羊人三次见面的情形以及高原上的变化。
默读课文,勾画出标志故事情节发展的语句,填写下表。
的人”的形式说说你对牧羊人的认识。
注意结合课文中描写牧羊人的相关语句(包括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
示例:他是一个极为认真的人,无论对劳作,还是对生活。
从他挑选橡子的细节可以看出,他工作起来心无旁骛,认认真真;从“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餐具洗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一点儿灰尘,猎枪也上过了油。
……他的衣服扣子缝得结结实实,补丁的针脚也很细,几乎看不出来”等细节,可以看出他在生活中也一丝不苟,不愿马马虎虎地过日子。
参考答案:他是一个十分无私、执着的人。
虽然“风吹在瓦上,发出海浪拍打沙滩的声音”,而当“我问他,这块地是你的吗?他摇摇头说,不是”。
从“他拿出一个袋子,从里面倒出了一堆橡子。
接着,一颗一颗仔细地挑选起来”,几年以后,“这些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可以看出,植树老人为了改变高原的荒漠局面而无私奉献、勤恳执着。
三、课文首尾两段是作者对牧羊人的评价,前后呼应。
阅读这两段,参考下面的文字,谈谈你对课文主题的认识。
它的文字、它的图,都让人感动,鼓舞人们去做对我们这个地球有益的事,这个地球上神奇的人和事真是数也数不完!祝愿大家都有一颗慷慨的心,和别人分享,给自己带来幸福。
——绘本《植树的男人》绘画作者给中国读者的寄语参考答案:本文讲述了一个荒漠中的牧羊人默默无闻、坚持不懈,慷慨无私地为荒漠种树创造绿荫的故事,赞美了植树老人无私奉献的精神,抒发了作者对植树老人的无限敬佩之情。
四、我们所处的社会中也有很多默默“种树”的人,他们以非凡的毅力,辛勤耕耘,种植着希望和幸福。
你认识或听说过这样的人吗?试为他写一段文字,记录他的事迹,并写出你的评价和感受。
参考答案:我们所处的社会中也有很多默默“种树”的人,例如老师、清洁工、公益事业爱心人士等。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3植树的牧羊人导学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3植树的牧羊人导学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3植树的牧羊人导学案第【1】篇〗[教材简解]《植树的牧羊人》是统编教材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单元导入语写到:本单元课文,从不同方面诠释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这篇文章就表达了对人物美好品质的赞美。
文章写了一个孤独的牧羊人用几十年的时间凭借一己之力将一片荒原变成沃土的故事,赞美了牧羊人坚持不懈、无私奉献的精神,号召人们保护自然,热爱自然。
[学习目标预设]1.能理清故事情节及环境变化。
2.能批注关键语句,分析牧羊人的人物形象。
[提升目标]能结合生活体验,思考并写出“牧羊人的精神和魅力。
[设计理念]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从文章改编的视频动画入手,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乐学想学。
新课标指出:7-9年级学生要养成默读习惯,因此将学生学会默读、勾画关键语句能力的培养放在首要位置,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体会人物形象,把握作者表达的主旨。
[设计思路]新课标指出:1.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
2.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从而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因此在学习这篇课文时,主要让学生默读勾画出关键词语,紧紧扣住“我”与牧羊人的三次相遇,从中体会牧羊人的精神。
[学习流程]环节预设:导入5分钟读研3+9分钟展学19分钟巩固4分钟一、播放动画,激趣导入导演弗雷德·里克先生1987年出品的一部动画作品《种树的牧羊人》曾经获得“第60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动画短片”奖,“第40届戛纳电影节竞赛单元金棕榈奖”提名等。
这部动画改编自法国作家让·乔诺的作品《植树的牧羊人》,究竟这部作品写了怎样的故事,故事又有哪些动人的地方让他获得了如此多的嘉奖呢?今天就化身为奥斯卡的评委一起走进作品,品味文章的动人之处——获奖理由。
知识链接学法指导:认真阅读以下内容并用双色笔勾画重点,快速记忆。
1.作者简介让乔诺(1895~1970),法国著名作家、电影编剧,他的作品获奖很多,部分作品被搬上银幕,被认为是法国二十世纪非常著名的作家之一。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4 植树的牧羊人导学案3 新人教版(2021-2022学年)

14。
《植树的牧羊人》导学案新课导入学习活动一:品味语言1.下面是文中两处描写环境的句子,请进行赏析。
(1)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餐具洗得干干净净。
地板上没有一点儿灰尘,猎枪也上过了油。
炉子上,还煮着一锅热腾腾的汤.赏析:写室内的环境,突出其洁净,侧面衬托牧羊人勤劳能干、做事认真仔细、干净利落的性格特征。
(2)那是6月晴朗的一天,太阳快要把人烤焦了.在毫无遮拦的高地上,风吹得人东倒西歪。
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的吼叫。
(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赏析:运用了夸张和比喻的修辞,写出了阿尔卑斯山地恶劣的环境,为“我”继续向前走,寻找水源做铺垫,同时从侧面说明牧羊人植树是一项伟大的工程,衬托了牧羊人慷慨无私、坚持不懈的形象.2.根据要求,赏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
(1)他停了下来,用铁棍在地上戳了一个坑。
然后,他在坑里轻轻地放进一颗橡子,再仔细埋上泥土。
(句子中的加点词可不可以删去?说说你的看法.)赏析:不可以删去,“轻轻”一词写出了牧羊人对橡子的爱惜,“仔细”一词写出了牧羊人埋泥土的认真劲;如果删掉,就不能表明牧羊人一心一意地把一百颗橡子都种了下去。
(2)在这十万颗橡子中,有两万颗发了芽。
而这两万颗树苗中,有将近一半,可能会被动物咬坏,或是因为什么想不到的原因死掉。
剩下的一万棵树苗,会在这光秃秃的土地上扎根,长成大树。
(下面句子中加点的数词,有什么作用?)赏析:通过数字的对比,具体地说明树苗成活不易,从侧面衬托了牧羊人植树的艰辛历程。
3。
理解下面句子的含义。
当我想到,眼前的一切,不是靠什么先进的技术,而是靠一个人的双手和毅力造就的,我才明白,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帝一样创造。
明确:这句话告诉我们,只要心存美好的愿望,并长期不懈的努力去做,就一定可以改变恶劣的生存环境,人类的可悲命运会被最终改变。
学习活动二:品味写作技巧1.牧羊人到山上种树的原因是什么?这一交代属于哪种记叙方式?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明确:种树的原因:他先后失去了儿子和妻子,他与羊群和狗做伴,平静地看着日子一天天地流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植树的牧羊人》师生共用导学案
备课学习时间: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1.学习运用对比来突出主题的写法。
(重点)
2.体会运用第一人称,增加故事的真实性的好处。
3.培养自己热爱大自然,以及充满自信并持之以恒的做事精神。
(难点)
【知识链接】走进作者
让.乔诺(1895~1970),生于法国普罗旺斯地区,法国著名作家、电影编剧。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曾当过步兵。
让•乔诺的作品获奖很多,部分作品被搬上银幕,被认为是法国二十世纪最著名的作家之一。
让•乔诺的作品多半以他的家乡和周边地区为背景。
家乡的居民至今还为让•乔诺感到骄傲,当地建有纪念他的让•乔诺中心,还有一条街名叫让•乔诺街。
(3)废墟:
(4)不毛之地:
3.请以“通过……句子,看出他是一个……的人”的句式,说说牧羊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理由批注在课本上)
【合作探究】
1.“想真正了解一个人,要长期观察他所做的事。
”牧羊人所做的事儿是什么呢?坚持了多少年?
2.本文用第几人称叙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遇上牧羊人之前,作者为什么要描写荒原的毫无生气?这样有什么作用?
4.作者最后为什么还要写来到这里的居民的精神境界?
【拓展延伸】
1.这样的一个人有没有带给你一些感悟呢?对你的学习、生活有什么启示吗?
2.牧羊人用坚持和善良实现了他的人生价值,如果他感动了你,请你为他写一段颁奖词。
【课堂小结】
本文通过讲述牧羊人用双手把荒漠变成绿洲,使万人享受幸福生活的故事,赞扬了牧羊人慷慨无私、不图回报的精神品质,表达了一种人定胜天的思想。
同时告诉我们心存善念必有善报,只要心存美好的愿望并坚持不懈地努力去做,人一定可以改变恶劣的生存环境,大自然也一定会给予丰厚的回馈,人类的可悲命运也会被改变。
【检测达标】见练习册
【教(学)反思】
答案【合作探究】
1.使荒原变成绿洲的事,32年。
2.运用第一人称叙事;采用第一人称“我”来讲述种树人的故事,通过“我”的耳闻目睹,所思所想,对种树人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做出了高度的评价。
使种树人的故事显得真实可信,产生了打动人心的力量。
3.与后文荒漠变成了绿洲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牧羊人的贡献之巨大。
4.通过写居民的精神境界的变化,从侧面衬托牧羊人的贡献之巨大,他不仅改变了荒漠,还改变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