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7-3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精选4篇)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精选4篇)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篇1(教学案+试题试卷)部分课题名称: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课本详案)教学目标:概述赫、勃、戈改革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重点难点:重点——概述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难点——探讨苏联解体的原因。
教学方法:活动法;讨论法;团队合作,综合分析。
教学过程及板书要点:新课引入:1953年斯大林逝世后,针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三人先后执政时期,苏联对传统经济和政治体制进行了一些改革的尝试,但积重难返、举步维艰、收效甚微,这使苏联的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得不到充分的发挥。
1991年,在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苏联解体了。
专题七第3课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一.摇摆不定的赫鲁晓夫改革(3)改革的结果:①好的一面:经过初步改革,苏联的农业形势有所好转,1953年起连续四年获得大丰收。
②不好的一面:来之不易的转机助长了赫鲁晓夫的冒进思想;他不顾具体气候、土壤条件的乱指挥,加上20世纪60年代初的恶劣气候的影响,苏联农业在1963年再度出现了危机。
(口诀:形势好转四年丰收;人祸天灾再现危机)3.工业管理体制改革:地方权力有所扩大,但未能使企业获得独立自主的经济地位。
4.政治体制改革的突出表现之一——反对个人崇拜和个人集权(1)赫鲁晓夫执政期间,苏联最大的政治事件当属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批判。
(2)1956年2月,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闭幕前夕作了《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
(3)赫鲁晓夫并未找到个人崇拜产生的真正根源,而仅仅将错误归结于斯大林的个人品质。
(4)赫鲁晓夫在大权在握之后,也搞起了“一言堂”,苏联重新陷入个人崇拜泥淖。
1964年赫鲁晓夫70岁生日时,苏联几乎重演了1929年斯大林50岁诞辰的那一幕。
后来苏共中央在对赫鲁晓夫的责难中说:‘苏联报刊沉湎于日益频繁的报道赫鲁晓夫的活动,并对他大加溢美,1963年全国性大报共刊登了他的120幅照片,1964年头9个月竟至140幅。
7.3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第三鲁晓夫改革 1、背景: 2、概况:
3、评价:
(一)摇摆不定的赫鲁晓夫改革 1、背景:
(1)二战后(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 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现;
(2)1953年斯大林的逝世为苏联体制 的改革提供了契机。
(一)摇摆不定的赫鲁晓夫改革
(三)莫斯科落日
1、戈尔巴乔夫改革:
(1)时间:1985--1991年。 (2)目的:改变国民经济发展衰退的趋势, 维持苏联超级大国的地位。
(3)概况:
①前期重点是经济领域的改革:制定了发展
苏联经济的“加速战略”。
(三)莫斯科落日
1、戈尔巴乔夫改革:
(3)概况:
②经济改革未能奏效后,又将改革的重点转向政
3、评价:
(1)积极作用:前期改革使苏联的国民经
济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发展,人民生活水平
逐步提高,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大为增强。
(2)消极作用:改革没有改变优先发展重 工业的基本政策,后期趋于停滞,各种社会 矛盾不断滋生,苏联陷入困境。
(三)莫斯科落日
1、戈尔巴乔夫改革:
(1)时间: (2)目的:
(3)概况: (4)评价:
3、评价:
(二)逐渐停滞的勃列日涅夫改革
1、时间:1964--1982年
2、概况:
(1)前期的改革:重点放在工业上,推行
“新经济体制”(对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有一定的
冲击作用,但没有改变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策略);
(2)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过分追求稳定,
改革步伐逐渐缓慢下来。
(二)逐渐停滞的勃列日涅夫改革
(三)莫斯科落日
2、苏联的解体:
(1)原因:
①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高中历史必修二:7.3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赫鲁晓夫(1894—1971)
尼基塔· 谢尔盖耶维奇· 赫鲁晓夫 1894年4月17日~1971年9月11日 ,原苏联领 导人。从1953年9月7日至1964年10月14日,任苏 共中央第一书记;苏联部长会议主席(1958年-1964年);美苏核对抗,冷战期间的苏联主要领导 人;第二次柏林危机,古巴导弹危机等事件的主要 策划者。在苏共二十大上,赫鲁晓夫通过秘密报 告的方式,揭露了斯大林在大清洗中的行为,引 起震惊。1971年9月11日,曾在叱咤一时,下台后郁 郁寡欢的苏联前领导人赫鲁晓夫在沉寂中病逝, 当时的俄罗斯各大报纸在报道中甚至没有明显突 出他的名字。 有人说他是“鲁莽的改革家”。
工业
政治
改革管理体制,地方权力有所扩大
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平反冤假错案
3.结果: 收效甚微(失败) 4、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具有 探索性和开创性,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对斯大林模式缺乏科学认识,未能从 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加之赫鲁晓夫本人 喜欢浮夸冒进,自己也搞个人崇拜,最终 导致改革失败。
三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zxxkw 学 科网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 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分析苏联解体的原因。
接替他的是:
1953年斯大林逝世 留下了世界一流的军事强国 和政治大国的辉煌,也留下 了制约苏联进一步发展的政 治经济桎梏。
(苏联)农、轻工业的发展和重工业相比,差距十分悬殊。 从工业化开始的1926年到战前的1940年,重工业年平均增长速
度21.9%,轻工业只有14.1%,农业则为1.5%。
国民经济比例失调,莫斯科市民排队购买日用品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02 03
十月革命
1917年,十月革命爆发,苏联成立。苏联成立后,列宁领导人民进行 社会主义建设,实行新经济政策,但在斯大林时期逐渐取消了这一政 策。
斯大林模式
斯大林模式是一种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其特点是强调国家计划 、公有制和集体化。这种模式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促进了苏联的工业化 和现代化,但也带来了严重的弊端。
社会主义改革必须推动政治体制创新,加强 民主监督,提高政府效能和服务质量。
经济体制改革
民族问题处理
社会主义改革必须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激发企业活力,优化资源配置,推动经济 发展。
社会主义改革必须重视民族问题,加强民族 团结,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维护国家统一 和稳定。
THANK YOU.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成就与问 题
改革的成就
实现农业集体化
苏联通过强制集体化政策,使大部分农民加入集体农庄,实现了农业集体化。这一举措提高了农业生产力,为国家工业化提 供了有力保障。
建立现代工业体系
苏联在20世纪30年代开始大规模工业化,通过五年计划等措施,迅速建立了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为日后卫国战争和国际 地位的提升奠定了基础。
经济体制改革失败
苏联经济体制改革未能建立有效的 市场经济机制,企业活力不足,资 源配置不合理,经济发展停滞。
民族问题处理不当
苏联在民族问题上处理不善,导致 民族矛盾激化,对国家统一和稳定 造成威胁。
对改革的启示
坚持马克思主义原则
政治体制创新
社会主义改革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原则,以 人民为中心,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2023-10-27
目 录
•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背景 •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历程 •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成就与问题 •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反思与启示
人民版必修2+专题七第三课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共26张PPT)

败在了丧失民心上!!
今朝反思
对话二
历史与现实的对话
——多个视角论成败
视角二:改革为了谁? 1988年,苏联资金的 90﹪给了重工业,食品工 业只占6.3﹪,消费品工 业仅占3.7﹪。据统计, 1990年头10个月,苏联在 1200种基本消费品中,有 1150种经常断档缺货;在 要处理好农重轻的比例关系;要始终关注民 苏联的败亡败在了体制弊端长期得不到解决 211种食品中,有188种不 生,不断提升人民的幸福指数。 排长队购买食品的苏联居民 能自由购买。 上,败在了改革者的决策失误上,败在了忽
斯大林经济模式特点(1)所有制:单一的公有制 仍然忽视市场 (2)经济体制: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 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 年) 对经济的调节 (3)产业结构:片面发展重工业 (4)分配方式:平均分配
尝试一
小 修 农业 重点 小 补 工业 成效 局限
措 施 结 果
①取消义务交售制,实行农产品收购制; ②鼓励发展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和国有 农场自主权 ③开荒扩产,种植玉米运动。 ①央企管权下放给加盟共和国②物质利益
一定程度上冲击了 继续推行农业集体化 有一定成效 斯大林模式
“蛮干家”的 未从根本上突破
称号
最终失败
思考: 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
(1)改革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旧体制 (2)改革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
(3)改革没有结合国情
1964年,赫鲁 晓夫在混乱中黯 然下台,继任的 勃列日涅夫又将 何去何从呢„„
今朝反思
对话二
历史与现实的对话
——多个视角论成败
视角三:社会主义失败了吗?
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代替封建 主义,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 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 但道路是曲折的。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的几百 年间,发生过多少次王朝复辟?所以,从一定意 社会主义改革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必然充 义上说,某种暂时复辟也是难以完全避免的规律 满着艰辛、复杂和曲折! 性现象。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 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取教训,将 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不是唯一的! 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邓小平1992年南方谈话 苏联改革的失败是斯大林模式的失败!
高一历史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1、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 益暴露 2、1953年,斯大林逝世 为苏联改革提供了契机 和可能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一、赫 鲁 晓 夫 改 革(1953-1964)
突破口正确(农业的改革) 正确: 工业体制的改革(扩大地方权力) 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批判
摇 摆 不 定
冒进、瞎指挥、不深入……
2、后期逐渐停滞
3、评价:
(1)积极:
前期的改革有一定积极作用,使苏联的国民经济在一定 程度上获得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使苏联的军事和 综合国力大为增强,一跃成为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
(2)消极:
没有改变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因此人民生活改善 不多;后期国家陷入困境,勃烈日涅夫执政后期,个人专断 作风滋长,政治生活僵化,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活力衰 退;社会矛盾丛生,再加上对外扩张的加强,到20世纪80年 代国家陷入了困境。
4、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背离社会 主义方向的改革
如果历史可以重头再来, 苏联人一定不会选择摇摆不 定的赫鲁晓夫改革、停滞不 前的勃列日涅夫改革、釜底 抽薪的戈尔巴乔夫改革。他 们一定会进行一场力挽狂澜 的改革。
苏联解体的警示?
1、国家统一是最高原则 2、进行经济改革,解放和发 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 3、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健全 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 4、坚持民族平等团结
1、赫鲁晓夫改革选择的突破口是 A A.农业 B.工业 C.商业 D.政治 2、苏联一跃成为与美国相匹敌的超级大国是 在 B A.赫鲁晓夫时期 B.勃烈日涅夫时期 C.安德罗波夫时期 D.戈尔巴乔夫时期 3、下列关于戈尔巴乔夫上台之初进行的经济改 C 革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力图改变国民经济发展衰退的趋势 B.制定了发展社会经济的“加速战略” C.克服重重困难而取得了重大的成效 D.促使了他将改革重心转向政治领域
三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四,苏联解体
⒈过程
⑴《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的公布 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 ⑵八一九 事件 起因 影响 改变苏联国内政治力量对比 国家政权发生 发生根本变化 国家政权发生根本变化 各共和国分离势力急剧增长 ⑶完全解体标志: 完全解体标志: 标志 1991年 《阿拉木图宣言》的发表(1991年) 阿拉木图宣言》
勃列日涅夫执政前期:
工农业有了很大发展, 工农业有了很大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据苏联官方统计, 据苏联官方统计,1950年苏联的国民收入只 年苏联的国民收入只 及美国的31%,1975年上升到 年上升到67%,工业生 及美国的 , 年上升到 , 产从30%上升到 上升到80%以上,农业生产从 以上, 产从 上升到 以上 农业生产从55% 上升到85%. 上升到 . 苏联人均住房面积由1965年的 年的10m2,提 苏联人均住房面积由 年的 高到1981年的 年的16m2 . 高到 年的 ——李振城《苏联兴亡的沉思》 李振城《苏联兴亡的沉思》 李振城
据俄罗斯学者的估计, 据俄罗斯学者的估计,当时这个阶层大约 万人, 有50—70万人,加上他们的家属,共有 万人 加上他们的家属,共有300万人 万人 之多,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5%.这个阶层的成员 之多,约占全国总人口的 . 凭特殊的优待证件可以买到莫斯科市场上紧缺的 食品,汽车,进口电器等产品. 食品,汽车,进口电器等产品.莫斯科格拉诺夫 斯基大街2号楼的入口处有一间不太引人注目的 斯基大街 号楼的入口处有一间不太引人注目的 房子,上面挂着牌子: 房子,上面挂着牌子:1919年,列宁曾在这里发 年 表过演说,看起来像是一个纪念馆,但实际上它 表过演说,看起来像是一个纪念馆, 是苏联中央委员和政府高级官员们的特供商 ——《俄国史》 店. 《俄国史》
7.3_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经济
2
、 内 容
政治
工业: 改革工业管理体制,扩大地
方权力。但没有使企业获得 独立自主的经济地位
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批评
(苏共二十大 秘密报告)
平反冤假错案
3、结果: 收效甚微
4、评价:
积极:冲击了“神圣不可侵犯”的斯大林模 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 探索性和开创性。
有人评论赫鲁晓夫是:“徘徊在新旧时 消极:未能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 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他的一只脚 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 赫鲁晓夫既是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 原因,仍然深的旧时代的泥淖中而不能自 但最终还是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 拔。”
全盘西化
削弱、放弃党领导
调整生产关系,发展生 产力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逐步推进,比较稳妥
成就辉煌
经济改革失败,过早 政治改革 失败、解体
本课小结:
基础达标
1.下图中的场景是在哪位领导人改革时出现的 (
B)
欢送出发垦荒的苏联青年 A.斯大林 B.赫鲁晓夫C.勃列日涅夫 D.戈尔巴乔夫
2、就其实质而言,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经济改革失败的相 同原因是:( ) A、缺乏明确的指导思想 B、重点放在农业 C、重点放在重工业 D、没有改变中央集权的经济体制
5、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原因
①改革没有结合国情
②改革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思想上急于求成 ③改革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理论上准备不足 ④改革没有突破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根本)
1964年赫在无奈中被迫下台
赫鲁晓 夫的墓碑用 7块黑白大 理石相向衔 接堆砌而成, 代表了他毁 誉参半的一 生。
二、逐渐停滞的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57年10月4日, 世界上第一个人 造地球卫星已经 制成由苏联发射 成功 。
1954年6月27日,苏 联科学家建成世界上 第一座原子能发电站。 (邮票)
加加林
苏联拜科努尔航天中心
加加林在苏联“东方一号”宇宙飞船内
(苏联)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速度和重工业相 苏联) 差距十分悬殊。从工业化开始的1926年到战 比,差距十分悬殊。从工业化开始的 年到战 前的1940年,重工业年平均增长速度为 前的 年 重工业年平均增长速度为21.9%, %, 轻工业只有14.1%,农业则为 %。农业轻工业 %,农业则为 %。农业轻工业 轻工业只有 %,农业则为1.5%。 的缓慢发展严重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的缓慢发展严重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高 度发展重工业使人民为之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度发展重工业使人民为之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1949年,当苏联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成为世界 年 当苏联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第二核大国, 第二核大国,其钢铁和电力发展水平也跃居世界 前列之时,而皮鞋产量仅163.6(百万)双,全 前列之时,而皮鞋产量仅 (百万) 国一亿七千万人口平均每人不到一双皮鞋。 国一亿七千万人口平均每人不到一双皮鞋。 ——《苏联国民经济》第87页 《苏联国民经济》 页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 1.原因 原因: 原因 2.内容 内容: 内容 3.成效 成效: 成效
(1)前期: )前期: 问题: 问题: (2)后期: )后期:
4.安德罗波夫鱼契尔 安德罗波夫鱼契尔 年科执政时期: 年科执政时期:
没能遏制住苏联的衰 败趋势
勃列日涅夫 (1906—1982) )
2006年12月19日, 年 月 日 《环球时报》以《勃 环球时报》 列日涅夫让苏联盛极 而衰》为题, 而衰》为题,对其进 行了全面评解, 行了全面评解,文章 民意调查显示, 说,民意调查显示, 39%的民众对这位曾 的民众对这位曾 经执掌苏联大权18年 经执掌苏联大权 年 的苏共总书记表示欣 有好感或尊重, 赏、有好感或尊重, -----而在很多历史学 而在很多历史学 家眼中,这位执掌苏 家眼中, 联大权18年之久 年之久、 联大权 年之久、坚 持与美国进行军备竞 赛的苏共总书记是苏 联最终走向瓦解的罪 魁祸首。 魁祸首。
赫鲁晓夫大力 提倡种植玉米
赫鲁 晓夫 在农 场视 察
由于开垦前对那里的土壤和气候 条件未进行科学的分析, 条件未进行科学的分析,大规模的开 垦破坏了广阔草原上的植被, 垦破坏了广阔草原上的植被,从1955 年到1960年,已有几十万公顷土地被 年到 年 风沙侵蚀。 年夏季东部干旱, 风沙侵蚀。1962年夏季东部干旱,风 年夏季东部干旱 化侵蚀波及了几百万公顷。 化侵蚀波及了几百万公顷。仅在巴夫 洛达州一地就有150万公顷土地被风 洛达州一地就有 万公顷土地被风 刮走了” “刮走了”。 ——1964年莫斯科版《处女地地区 年莫斯科版《 年莫斯科版 国营农场和集体农庄》 国营农场和集体农庄》
一、赫鲁晓夫改革 赫鲁晓夫改革 1、背景: 、背景: 2、内容 、
(1)农业(突破口) )农业(突破口) 措施: 措施: 成绩: 成绩: 问题: 问题: (2)工业: )工业: 措施: 措施: 问题: 问题: (3)政治 ) 措施: 措施: 问题: 问题:
3、评价 、
进步性 局限性
赫鲁晓夫(1894—1971)莫斯科红场来自斯大林的巨幅雕像被推倒
“赫鲁晓夫上台不久, 赫鲁晓夫上台不久, 苏联的党政大权又集中到 他一人身上,对赫鲁晓夫 他一人身上, 的个人崇拜也开始了, 的个人崇拜也开始了,例 1964年赫鲁晓夫70岁 年赫鲁晓夫70 如:1964年赫鲁晓夫70岁 生日时, 生日时,苏联几乎重演了 1929年斯大林50岁诞辰的 1929年斯大林50岁诞辰的 年斯大林50 那一幕。 那一幕。后来苏共中央在 对赫鲁晓夫的责难中说: 对赫鲁晓夫的责难中说: ‘苏联报刊沉湎于日益频 繁的报道赫鲁晓夫的活动, 繁的报道赫鲁晓夫的活动, 并对他大加溢美,1963年 并对他大加溢美,1963年 全国性大报共刊登了他的 120幅照片 1964年头 幅照片, 年头9 120幅照片,1964年头9个 月竟至140 140幅 相形之下, 月竟至140幅。相形之下, 当年斯大林巨照载之极端 也不过一年只有10 15次 10也不过一年只有10-15次。”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 1.原因 纠正赫鲁晓夫时期的混乱 原因: 原因 2.内容 工业(重点):推行新经济体制 内容: ):推行新经济体制 内容 工业(重点):
改进工业管理,完善计划工作,加强工业生产的经济刺激。 改进工业管理,完善计划工作,加强工业生产的经济刺激。
3.成效 (1)前期:对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产生了一定的冲级作 成效: 成效 )前期:
2、内容 、
措施: 措施: 成绩: 成绩: 问题: 问题: (2)工业: )工业: 措施: 措施: 问题: 问题: (3)政治 ) 措施: 措施: 问题: 问题:
3、评价: 、评价:
(1)进步性 ) (2)局限性 )
一、赫鲁晓夫改革 赫鲁晓夫改革 1、背景:(1)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 农业、工业、政治(必要性) 农业、 、背景: )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农业 工业、政治(必要性)
年斯大林逝世( (2)1953年斯大林逝世(可能性) ) 年斯大林逝世 可能性)
2、内容(1)农业(突破口) 、 )农业(突破口)
措施:改变过分集中的管理体制,扩大农庄农场的自主权; 措施:改变过分集中的管理体制,扩大农庄农场的自主权; 削减农业税,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 削减农业税,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 开垦荒地,开展玉米种植运动。 开垦荒地,开展玉米种植运动。 成绩: 成绩:农业形势有所好转 问题:冒进思想, 问题:冒进思想,农业再度出现危机 (2)工业: )工业: 措施:管理体制改革, 措施:管理体制改革,地方权力有所扩大 问题: 问题:未能使企业获得独立自主的经济地位 (3)政治 ) 措施: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批判---苏共二十大 秘密批判; 苏共二十大, 措施: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批判 苏共二十大,秘密批判;平凡冤假错案 问题: 问题:重新陷入对赫鲁晓夫的个人崇拜
3、评价:(1) 、评价: )
(2) )
一、赫鲁晓夫改革 赫鲁晓夫改革 1、背景: 、背景: 2、内容 、
(1)农业(突破口) )农业(突破口) (2)工业: )工业: (3)政治 )
3、评价: 、评价:
(1)进步性: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打开了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 )进步性: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打开了改革的闸门, (2)局限性: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没有进行总体的归还和科学的实验,未 )局限性: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没有进行总体的归还和科学的实验, 能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 能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 赫鲁晓夫既是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但最终还是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 赫鲁晓夫既是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但最终还是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 ——《俄国史》 《俄国史》
苏共“二十大” 苏共“二十大”现场
在联合国大会用皮鞋敲桌子
一、赫鲁晓夫改革 赫鲁晓夫改革 1、背景:(1)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 农业、工业、政治(必要性) 农业、 、背景: )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农业 工业、政治(必要性)
年斯大林逝世( (2)1953年斯大林逝世(可能性) ) 年斯大林逝世 可能性)
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三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摇摆不定的赫鲁晓夫改革 摇摆不定的赫鲁晓夫改革 ■逐渐停滞的勃列日涅夫改革 逐渐停滞的勃列日涅夫改革 ■莫斯科落日--戈尔巴乔夫改革 莫斯科落日 戈尔巴乔夫改革
导入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苏联的经济改革从赫鲁晓夫开始,经历了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三位领导人时期。 斯大林逝世翻开了苏联历史新的一页。在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 乔夫执政时期,苏联先后几次进行经济改革,但是由于积重难返,改革步履艰 难,效果不大。如何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这些问题 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赫鲁晓夫在从事国际活动时, 赫鲁晓夫在从事国际活动时,往往 随意发挥,口不择言,鲁莽行事, 随意发挥,口不择言,鲁莽行事,给世 界落下许多笑柄。 界落下许多笑柄。其中最有名的是三件 事情。一是他起先脑子发热,信口开河, 事情。一是他起先脑子发热,信口开河, 面对西方说要“埋葬资本主义” 面对西方说要“埋葬资本主义”,后来 则不断地进行辩解, 则不断地进行辩解,到1963年11月6日, 年 月 日 他又在接见美国资本家时承认: 他又在接见美国资本家时承认:“我做 不到这一点,资本主义太大了” 不到这一点,资本主义太大了”。二是 赫鲁晓夫亲自率领苏联代表团出席1960 赫鲁晓夫亲自率领苏联代表团出席 年联合国大会, 年联合国大会,有一天他在辩论中情绪 失控,竟不顾礼仪,脱下皮鞋猛敲桌子, 失控,竟不顾礼仪,脱下皮鞋猛敲桌子, 同西班牙代表大吵起来, 同西班牙代表大吵起来,导致警卫人员 干预。三是在1962年10月的古巴导弹 干预。三是在 年 月的古巴导弹 危机中,赫鲁晓夫先是心存侥幸, 危机中,赫鲁晓夫先是心存侥幸,投机 取巧,冒险地把苏联导弹偷偷运进古巴, 取巧,冒险地把苏联导弹偷偷运进古巴, 企图威胁美国, 企图威胁美国,后来又在美国的压力下 节节败退,灰溜溜地从古巴撤走导弹。 节节败退,灰溜溜地从古巴撤走导弹。
赫鲁晓 夫的墓碑用 7块黑白大 块黑白大 理石相向衔 接堆砌而成, 接堆砌而成, 代表了赫氏 毁誉参半的 一生。 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