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凌海市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4《植树的牧羊人》导学案新人教版
初中语文人教七年级上册(统编2023年更新)植树的牧羊人导学案

《植树的牧羊人》导学案姓名班级学习目标1.通过默读课文,把握故事内容,感知环境变化。
2.运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找出相关语句,分析牧羊人的形象。
3.通过学习牧羊人的精神品质,树立正确积极的人生观。
学习过程:一、预习检测,夯实基础1.作者介绍及写作背景。
2.读准字音,给加点字注音。
慷慨..()酬.劳()废..()干涸.()坍.塌()缝隙墟.()薰.衣草()滚烫.()光秃秃.()流淌.()硬朗..()沉默寡.言()刨.根问底()琢磨..( )3.解释下列词语。
(1)干涸(2)酬劳(3)坍塌(4)不毛之地(5)刨根问底(6)沉默寡言二、默读课文,合力闯关第一关:整体感知以较快速度默读全文,画出段落层次,说说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第二关:任务一:初识牧羊人课文按时间顺序,重点描写了“我”和牧羊人三次见面的情形以及高原上的变化。
请同学们以表格的形式来描述故事的情节发展。
默读要求:(1)在文中找出三见牧羊人的时间,据此找到三见牧羊人的相关段落,用自然段序号标示起止。
(2)默读相关段落,找到描写不同景象的句子然后小组里推选三个同学,分别朗读三次见到的不同景象,最后集体提炼一些关键词来概括。
任务二:评价牧羊人从这个表格中,我们看到了:牧羊人凭借自己一个人的力量,数十年如一日,使荒原变成沃土,创造了奇迹。
那么,读完这个故事,文中的牧羊人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重点结合“第一次见面”的内容,有选择性的跳读文段,并在书上做好批注,并以“他是一个的人,从可以看出。
”的形式说说。
在我们的身边有许许多多这样的“牧羊人”。
试为他写一段文字,记录下他的事迹,并写出你的评价和感受,为他们点赞。
搜集5句关于奉献精神的名言警句,并找出一句谈谈你的理解,整理在读书笔记上。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第四单元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导学案

14《植树的牧羊人》导学案备课:金霞审核:七年级语文组班级:小组:学生姓名:评价:学习目标1、了解牧羊人的故事,评价牧羊人的形象。
2、体会对比、第一人称叙事手法的运用。
3、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思考牧羊人植树行为的意义。
自主学习1、作者用什么顺序记述故事的?线索是什么?2、文章记叙了哪些事?哪些详写,哪些略写?二、探究学习1、阅读第③段直接描写牧羊人的内容,概括说说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2、牧羊人的形象具有怎样的象征意义?3、课文以“植树的牧羊人”为题,既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又点明了故事的主人公。
同时又让人产生一系列:牧羊人为何要植树呢?他的成果如何呢?从以上的文字中,你能说说标题的作用吗?4、在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我们应该向植树的牧羊人学些什么?三、品味语言(下面是文中两处描写环境的句子,请进行赏析。
)(1)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餐具洗得干干净净。
地板上没有一点儿灰尘,猎枪也上过了油。
炉子上,还煮着一锅热腾腾的汤。
(2)那是6月晴朗的一天,太阳快要把人烤焦了。
在毫无遮拦的高地上,风吹得人东倒西歪。
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的吼叫。
四、品味写作技巧1.牧羊人到山上种树的原因是什么?这一交代属于哪种记叙方式?这样写有什么作用?2.在文中,作者生动描绘了牧羊人给废弃的村庄带来的变化,为此作者使用了对比手法,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3.本文在叙事方面采用第一人称手法,有什么好处?拓展阅读看山老爹⑴太阳醒了。
看山老爹醒了。
⑵他从炕上爬起来,不吃不喝,头一件事是撕掉一页日历,然后揣两个冷馍,背上水壶,踏上那条山间小路。
当他经过山涧流下来的那股泉水时,猫下腰,洗几把脸,再掬几捧清凉的泉水,咕咕喝下,顿时觉得一阵透心地爽快。
⑶同一万个昨天一样,一成不变,再量一次生活的周长。
孤零的身影,叠进脚下那些松柏和杨槐的日影里,相伴山风,铺就生命的四季。
⑷并非孤身独旅,风、雨、雪,都是他形影不离的旅伴。
⑸春风如酒,扑面微寒;夏风如茶,香飘山峦;秋风如烟,落叶飞天。
最新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4课《植树的牧羊人》教案1新人教部编版

14课《植树的牧羊人》教案教学目的:1.了解作者,积累语言。
2.理解牧羊人的品格。
3.理解牧羊人奇迹的意义。
教学时间:2课时第1课时教学目的1.了解作者,积累语言。
2.理解课文基本内容。
教学内容与步骤情景激趣:让.乔诺(1895~1970),生于法国普罗旺斯地区马诺斯克市,法国著名作家、电影编剧。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曾当过步兵,在经历惨烈场面后成为坚定的和平主义者。
让•乔诺的作品获奖很多,部分作品被搬上银幕,被认为是法国二十世纪最著名的作家之一。
1932年获得法国荣誉勋章,1953年以全部作品获得摩纳哥王子奖,次年,入选为龚古尔学院成员。
让•乔诺的作品多半作品都是以他的家乡和周边地区——阿尔卑斯山和普罗旺斯地区为背景。
马诺斯克的居民至今还为让•乔诺感到骄傲,当地建有纪念他的让•乔诺中心,还有一条街名叫让•乔诺街。
《植树的牧羊人》描述了一战至二战时期法国普罗旺斯地区的一个孤独牧羊人,将内心对家人的思念转化为了对大自然的关爱,将余生倾注在阿尔卑斯山上荒原的植树工作,用自己的双手和坚韧的毅力将荒芜之地变成了人们可以安居乐业的田园。
这部作品在1987年被著名的加拿大动画大师弗烈德瑞克制作成一部动画片,并荣获第六十届(1988)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
在环保逐渐恶化的今天,《植树的牧羊人》所描写的“一个平凡人热爱大地”的精神,更给人以启示。
探究生趣第一步,泛读课文,校正读音,积累词语,理解结构。
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用着重号标出表现牧羊人品格的文字,用()标出环境描写的文字,用横线标出文章的线索,用序号标出意义段,批注自己的阅读理解,列出不懂之处。
要阅读的过程校正读音,积累词语:坍(tān)塌废墟(xū)流淌(tǎng)缝隙(xì) 琢(zuó)磨沉干涸:(河道、池塘等)没有水了流淌:液体流动。
废墟:城市、村庄遭受破坏或灾害后变成的荒凉地方。
酬劳:酬谢,给出力的人的报酬。
转悠:漫步,无目的地闲逛。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 《植树的牧羊人》导学案(最新部编人教版五四制)

《植树的牧羊人》讲学稿★学习目标1.快速默读课文,勾画关键语句,复述故事,梳理文章内容和结构。
2.选读写“我”与牧羊人初遇和之后两次见面的语段,领悟牧羊人的品质精神。
3.跳读课文,找出包含“我”与“他”同时出现的语句、“我们”的语句,品读内容和情感。
4.理解作者在文章首尾对牧羊人的评价,理解“活着就为改变世界”,思考成长与世界的关系。
5.寻找生活中的默默“种树”的人,为其写一段文字,有事迹、评价与感受。
★学习重点1.选读课文写“我”与牧羊人初遇和之后两次见面的语段,领悟牧羊人的品质精神。
2. 跑读课文,找出包含“我”与“他”同时出现的语句、“我们”的语句,品读内容和情感。
★学法指导1.快速默读并勾画关键语句,整体感知;选读、跳读特定语段,理解品质,感悟情怀。
2.写生活中可贵的平凡人,学会综合运用叙述、议论和抒情表达方式。
★学习过程一、预习导学1.参考课文题注,搜集相关资料,了解“让*乔诺”其人其事,完成填空。
让*乔诺(1895-1970),是国20世纪最著名的作家之一,电影编剧,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成为坚定的和平主义者。
他的作品获奖很多,其中大多数作品是以其家乡和周边地区地区为背景。
本文是他于1953年应美国《读书文摘》杂志专题“”的约稿而写的,原题是《》,因作品内容虚构,未被采用,后在其他杂志发表,引起轰动,流传世界各国。
故事虽虚构,但文中叫的牧羊人可贵品质和精神,鼓舞了很多人,为世界各地的森林再生做出了贡献。
2.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微bó()tān()塌废xū()liū()达酬.()劳呼啸.()水渠.()琢.()磨3.给下列形近字注音并组词。
(1)栋()拣()(2)戳()戮()(3)篷()蓬()(4)慨()概()4.结合文句语境,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和加点字的意思。
不毛.之地:刨.根问底:沉默寡.言:5.默读课文,勾画段中的中心语句或重点词语,完成下面填空。
本文以的视角叙述故事,讲述了牧羊人的故事。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4课植树的牧羊人(第1课时)教案新人教版

植树的牧羊人1.掌握本文出现的生字词。
2.快速默读课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3.边读边想,理解词句意义和句段之间的内在联系。
1.在默读中学会圈点勾画的方法。
2.学会透过某一句或某一章节推断故事中心的方法。
感悟和学习牧羊老人的无私奉献的精神和甘心为人类造福的优秀品质。
【重点】1.快速默读课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边读边想,理解词句意义和句段之间的内在联系。
【难点】学会透过某一句或某一章节推断故事中心的方法。
第课时1.掌握本文出现的生字词。
2.快速默读课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3.初步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了解牧羊人的形象。
1.快速默读课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初步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了解牧羊人的大致形象。
新课导入⇒检查预习⇒整体感知⇒初识人物⇒拓展延伸导入一:设疑型[设计意图] 通过介绍主人公的事迹,让学生提高注意力,以便带着问题和悬念阅读课文。
一片几千公顷的荒山,几十年的时间被一个人一点一点全部栽上了树,荒山变得有了生机,大家相信这是事实吗?【生自由回答】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位这样的人物,他或许就是中国的“愚公”。
导入二:视频型[设计意图] 通过视频,给学生以直观感觉。
播放《植树的男人》动画片片段,动画片中的主人公不光存在于影视动画中,还存在于文学作品中。
今天就让我们随同作家让·乔诺一同走进——《植树的牧羊人》。
一、检查预习,了解背景[设计意图] 检查字词预习情况,并补充作者和背景的相关资料,让学生扫清文字障碍和阅读障碍。
【课件显示,生独立完成,组内互阅,矫正巩固。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干涸.( ) 坍.塌( )戳.( ) 酬.劳( )山毛榉.( ) 白桦.树( )薰.衣草( ) 废墟.( )2.解释下列词语。
(1)干涸:(2)酬劳:(3)坍塌:(4)不毛之地:(5)刨根问底:(6)沉默寡言:(7)连锁反应:〔答案〕 1.hétān chuōchóu jǔhuàxūn xū 2. (1)干枯,没有水。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3植树的牧羊人导学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3植树的牧羊人导学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3植树的牧羊人导学案第【1】篇〗[教材简解]《植树的牧羊人》是统编教材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单元导入语写到:本单元课文,从不同方面诠释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这篇文章就表达了对人物美好品质的赞美。
文章写了一个孤独的牧羊人用几十年的时间凭借一己之力将一片荒原变成沃土的故事,赞美了牧羊人坚持不懈、无私奉献的精神,号召人们保护自然,热爱自然。
[学习目标预设]1.能理清故事情节及环境变化。
2.能批注关键语句,分析牧羊人的人物形象。
[提升目标]能结合生活体验,思考并写出“牧羊人的精神和魅力。
[设计理念]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从文章改编的视频动画入手,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乐学想学。
新课标指出:7-9年级学生要养成默读习惯,因此将学生学会默读、勾画关键语句能力的培养放在首要位置,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体会人物形象,把握作者表达的主旨。
[设计思路]新课标指出:1.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
2.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从而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因此在学习这篇课文时,主要让学生默读勾画出关键词语,紧紧扣住“我”与牧羊人的三次相遇,从中体会牧羊人的精神。
[学习流程]环节预设:导入5分钟读研3+9分钟展学19分钟巩固4分钟一、播放动画,激趣导入导演弗雷德·里克先生1987年出品的一部动画作品《种树的牧羊人》曾经获得“第60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动画短片”奖,“第40届戛纳电影节竞赛单元金棕榈奖”提名等。
这部动画改编自法国作家让·乔诺的作品《植树的牧羊人》,究竟这部作品写了怎样的故事,故事又有哪些动人的地方让他获得了如此多的嘉奖呢?今天就化身为奥斯卡的评委一起走进作品,品味文章的动人之处——获奖理由。
知识链接学法指导:认真阅读以下内容并用双色笔勾画重点,快速记忆。
1.作者简介让乔诺(1895~1970),法国著名作家、电影编剧,他的作品获奖很多,部分作品被搬上银幕,被认为是法国二十世纪非常著名的作家之一。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植树的牧羊人导学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植树的牧羊人导学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植树的牧羊人导学案第1篇】《植树的牧羊人》优秀教案导入新课一个孤独的农夫,数十年如一日,在荒原上种植着树木,靠自己的体力和毅力,把荒凉的土地,变成了流着奶和蜜的田园,今天,让我们走进《植树的牧羊人》,看看是什么精神在支撑他。
教学目的:1.了解作者,积累语言。
2.理解牧羊人的品格。
3.理解牧羊人奇迹的意义。
教学时间:2课时第1课时教学目的1.了解作者,积累语言。
2.理解课文基本内容。
教学内容与步骤情景激趣:让.乔诺(1895~1970),生于法国普罗旺斯地区马诺斯克市,法国著名作家、电影编剧。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曾当过步兵,在经历惨烈场面后成为坚定的和平主义者。
让乔诺的作品获奖很多,部分作品被搬上银幕,被认为是法国二十世纪最著名的作家之一。
1932年获得法国荣誉勋章,1953年以全部作品获得摩纳哥王子奖,次年,入选为龚古尔学院成员。
探究生趣第一步,泛读课文,校正读音,积累词语,理解结构。
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用着重号标出表现牧羊人品格的文字,用()标出环境描写的文字,用横线标出文章的线索,用序号标出意义段,批注自己的阅读理解,列出不懂之处。
要阅读的过程校正读音,积累词语。
理解结构1.为课文划分段落,概括大意2.本文的结构有什么特点?明确:以时间为顺序,以荒原到绿洲的变化为线索,将人物的活动放在一二次世界大战的背景之下以突出人物的品质,以及生命的价值。
3.本文的结构对你的作文有何启示?总结固趣:本文以时间为顺序,以荒原到绿洲的变化为线索,条理清晰。
行文中注意前后对比、照应;用第一人称叙事,“我”作为一个见证人,使故事才显得真实可信,又通过我的所想所感,对植树人的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做出了高度的评价。
布置作业深入阅读课文,并对课文作个性理解。
第2课时教学目的1.深入理解课文。
2.理解牧羊人的品格。
3.理解牧羊人奇迹的意义。
教学内容与步聚情景激趣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了解了《植树的牧羊人》的基本内容,也深深为主公的精神所震撼,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作者所写的是真实人和事吗?并请说出理由:《植树的牧羊人》是作于1953年应美国一本杂志专题“你曾经见过的最非凡,难忘的人是谁?”的约稿而写的。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4 植树的牧羊人导学案3 新人教版(2021-2022学年)

14。
《植树的牧羊人》导学案新课导入学习活动一:品味语言1.下面是文中两处描写环境的句子,请进行赏析。
(1)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餐具洗得干干净净。
地板上没有一点儿灰尘,猎枪也上过了油。
炉子上,还煮着一锅热腾腾的汤.赏析:写室内的环境,突出其洁净,侧面衬托牧羊人勤劳能干、做事认真仔细、干净利落的性格特征。
(2)那是6月晴朗的一天,太阳快要把人烤焦了.在毫无遮拦的高地上,风吹得人东倒西歪。
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的吼叫。
(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赏析:运用了夸张和比喻的修辞,写出了阿尔卑斯山地恶劣的环境,为“我”继续向前走,寻找水源做铺垫,同时从侧面说明牧羊人植树是一项伟大的工程,衬托了牧羊人慷慨无私、坚持不懈的形象.2.根据要求,赏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
(1)他停了下来,用铁棍在地上戳了一个坑。
然后,他在坑里轻轻地放进一颗橡子,再仔细埋上泥土。
(句子中的加点词可不可以删去?说说你的看法.)赏析:不可以删去,“轻轻”一词写出了牧羊人对橡子的爱惜,“仔细”一词写出了牧羊人埋泥土的认真劲;如果删掉,就不能表明牧羊人一心一意地把一百颗橡子都种了下去。
(2)在这十万颗橡子中,有两万颗发了芽。
而这两万颗树苗中,有将近一半,可能会被动物咬坏,或是因为什么想不到的原因死掉。
剩下的一万棵树苗,会在这光秃秃的土地上扎根,长成大树。
(下面句子中加点的数词,有什么作用?)赏析:通过数字的对比,具体地说明树苗成活不易,从侧面衬托了牧羊人植树的艰辛历程。
3。
理解下面句子的含义。
当我想到,眼前的一切,不是靠什么先进的技术,而是靠一个人的双手和毅力造就的,我才明白,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帝一样创造。
明确:这句话告诉我们,只要心存美好的愿望,并长期不懈的努力去做,就一定可以改变恶劣的生存环境,人类的可悲命运会被最终改变。
学习活动二:品味写作技巧1.牧羊人到山上种树的原因是什么?这一交代属于哪种记叙方式?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明确:种树的原因:他先后失去了儿子和妻子,他与羊群和狗做伴,平静地看着日子一天天地流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4.植树的牧羊人
一、预习案
1、预习目标
(1)了解作者,积累语言。
(2)理解牧羊人的品格。
(3)理解牧羊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所创造奇迹的意义。
2、预习要点
(1)预习重点生词并做好标记。
(2)阅读课文,能够简要概括文章各段段意。
3、达标练习
(1)根据下列意思写出相关的词语。
①建筑物或堆积物的东西倒下来。
( )
②不声不响,很少说话。
比喻人性格内向 ( )
③追究底细,寻根究底。
( )
④不长庄稼的地方,泛指贫瘠、荒凉的土地,或地带
(2)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组是( )
A. 干涸:(河道、池塘等)没有水了流淌:液体流动。
B. 废墟:城市、村庄遭受破坏或灾害后变成的荒凉地方。
酬劳:酬谢,给出力的人的报酬。
转悠:漫步,无目的地闲逛。
C. 溜达:散步,闲走乍看:刚刚开始看
D. 富饶:物产多,财富多。
(3)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到句子的横线上。
①对机长司各比来说,危险从来就是一位________的伙伴。
()
A.熟悉 B.熟知 C.经常 D.亲密
②今天,我们向迪克?司各比和他的伙伴们保证,他们的________决没有破灭,他们努力为之奋斗的理想一定会成为现实。
()
A.幻想 B.想象 C.梦想 D.愿望
二、探究案
1、要点回顾
阿尔卑斯山地荒芜
初遇:牧羊人种橡树
山地有了溪水心存善念,幸福他人
再逢:绿树成片,养蜜蜂
最后:荒地变绿洲
2、问题展示
①本文是按照什么顺序进行描写的?有什么好处?
②阅读原文,概括文章大意。
③文中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了屋间的环境的?从这些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牧羊人”怎样的性格
特点?
④“他拿出一个袋子,从里面倒出了一堆橡,接着,一颗一颗地仔细地挑选起来。
”这个句子
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试分析有什么作用?
⑤我抽着烟,想帮他挑。
但他说不用我帮。
“牧羊人”为什么不让我帮他呢?
⑥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下列句子的含义“我才明白,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创造”。
3、方法总结
小组间讨论预习的收获,选一名同学课上做总结汇报。
4、拓展交流
据英国《每日邮报》网站1月27日报道,德国男子维尔纳日前因一组“与狼共食”的照片红遍
网络。
现年79岁的维尔纳曾是一名伞兵,退役后在德国西南部城市梅尔齐希与狼群生活了40余年,其间养了29只狼。
维尔纳不仅与狼群一同进食生肉,更是化身为“头狼”,威严地统领着这些在世人
眼中充满野性、凶狠残暴的狼。
一到进餐时间,维尔纳会先吃第一口,绝不允许饥饿的狼群先接触食物。
他说,这是建立自己绝
对权威的最好方式。
阅读上面的新闻,用一句话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
(不超过20个字)
参考答案
达标练习
(1)①坍塌②沉默寡言③刨根问底④不毛之地
(2)D“乍看”是突然看到或猛然看到。
(3)①A ② C
问题展示
①本文以时间为顺序,以荒原到绿洲的变化为线索,条理清晰。
②《植树的牧羊人》描述了一战至二战时期法国普罗旺斯地区的一个孤独牧羊人,将内心对家人的思念转化为了对大自然的关爱,将余生倾注在阿尔卑斯山上荒原的植树工作,用自己的双手和坚韧的毅力将荒芜之地变成了人们可以安居乐业的田园。
③餐具、地板、猎枪、炉子,热汤。
生活井井有条,做事认真。
④动作描写(细节描写),写出“牧羊人”选橡子时一丝不苟的态度,生怕有一棵发不了芽,
与下文种橡子时的“轻轻地放”“仔细地埋”相照应,也为下文橡树长大成林作了铺垫。
⑤不让我帮他挑选橡子,一是因为我是借宿的客人,是对我的关照,更主要的是怕我挑选的橡子不够好,担心种下后不能发芽生长。
⑥“毁灭”指一战二战给人们和环境带来的灾难,“创造”指“牧羊人”植使生态环境发生了
巨大变化含蓄着作者对战争的批判,对牧羊人植树深切地赞美之情。
拓展交流
示例:德国男子维尔纳化身头狼与狼群同居共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