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经济特区:中国对外经济政策的窗口(一)

合集下载

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后附答案解析)-2023-2024学年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单元速记巧练

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后附答案解析)-2023-2024学年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单元速记巧练

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B卷·提升卷)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选择题(本大题共9小题,每小题3分,共27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1978年以来,我们先后冲破了思想僵化、计划经济和固步自封的樊篱。

冲破“思想僵化”的樊篱要归功于()A.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B.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C.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D.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1978年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伟大转折意义的会议。

“伟大转折”体现在()A.从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向新民主主义革命B.从“阶级斗争为纲”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C.党的工作重心从城市转向农村D.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3.1978年12月,邓小平再一次成为《时代》周刊的年度风云人物,该刊认为邓小平“给饱受极端主义之苦的中国带来了稳定与安宁”。

这是因为他()A.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B.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国家C.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D.开启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4.“春联”可以折射出社会的风貌。

1974年的一副春联:过年只有两斤米,压岁并无一分钱。

20世纪80年代的一副春联:过年储米十余担,压岁存款上千元。

中国农民生活发生如此大的变化,主要得益于()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B.“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D.经济特区的建立5.1984年到1988年,我国乡镇企业的数量平均每年增长52.8%,从业人数平均每年增长20.8%,总收入平均每年增长58.4%。

这一时期乡镇企业迅猛发展的主要原因是()A.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B.农村完善自治的实现C.人民公社体制的废除D.农村改革的日益深化6.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到中共十二大,党提出“计划为主,市场为辅”的战略;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9课《对外开放》课后作业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9课《对外开放》课后作业

八年级下册历史第9课《对外开放》课后作业一、知识点填空经济特区的建立:1、背景:中共以后,中国迈出了________的步伐。

2、建立:_______年,中央决定在广东、两省兴办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4个经济特区。

深圳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和对外开放的“”。

3、政策:①实行特殊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 ;②允许外国企业或个人以及华侨、港澳同胞进行投资活动,并在进出口、减免税等方面提供优惠条件。

4、作用:对、和管理经验,推动国内的进一步改革,扩大对外经济交流,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对外开放领域的扩大:1、扩大:①1984年,进一步开放大连、天津、青岛、上海等14个。

②1985年,又把长江三角洲、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随后又把经济开放区扩展到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及其他沿海地区的一些市县。

③1988年,_________建立;1990年,建立。

④1992年,对外开放又向纵深推进,陆续开放了内地的城市。

2、对外开放格局:形成了_________——沿海开放城市——沿海___________——内地,这样一个_______、多层次、_______的对外开放格局。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1、背景:对外开放加速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和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

2、时间:_______年12月3、作用:为我国参与开辟了新途径,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开拓了新空间。

二、知识点应用1.1980年我国最早开放的四个经济特区是:()①深圳②上海③广州④汕头⑤珠海⑥厦门A. ①②③④B. ②①③④C. ①④⑤⑥D. ④③②①2.我国对外开放的窗口是()A.珠海B.汕头C.深圳D.厦门3.深圳从只有“一条街道、一盏红绿灯、一个小公园”的小镇,迅速崛起成为一座现代化大都市,这得益于()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B.一五计划C.邓小平的南方谈话D.改革开放4.歌曲《春天的故事》歌词中所说:“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指的是()A.实行国有企业改革 B.实施“一国两制”政策C.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D.在沿海建立经济特区5.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化,我国对外开放的地区逐渐扩大,已经发展成为国际经济、金融和贸易中心之一的是()A.环渤海地区B.长江三角洲地区C.上海浦东开发区D.海南经济特区6.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层次是:①沿海开放城市②经济特区③沿海经济开发区④内地()①②③④ B. ②①③④ C. ③④①② D. ④③②①7.下图为20世纪80年代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增长数据表。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9课《对外开放》知识点总结+练习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9课《对外开放》知识点总结+练习

【初中历史】八年级历史下册第9课《对外开放》知识点+练习经济特区的建立※ 1980年中央决定在广东、福建两省兴办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

※ 深圳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和对外开放的“窗口”。

特区为什么“特”: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允许外国企业和个人以及华侨和港澳侨胞进行投资活动,并在进出口、减免税等方面提供优惠条件。

对外开放领域的扩大沿海开放城市:1984年,进一步开放大连、天津、青岛、上海、福州、广州等14个沿海开放城市。

※沿海经济开放区:1985年,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随后与延伸到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和其他一些沿海市县。

※1988年,建立海南岛经济特区。

※1990年,建立上海浦东开放区。

内地:1992年,对外开放纵向推进,开放了重庆、武汉等沿江城市。

满洲里等陆地边境城市。

昆明、乌鲁木齐等内地省会城市。

随后又开放内地的一些市县。

※对外开放的格局: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001年12月,我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加入WTO的影响: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开辟了新途径,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开拓了新空间。

1、经济特区的创办使一个苦日的边陲小镇,在短短的几年内发展成为一座现代化的城市,成为我国经济特区的代表和对外开放的"窗口"。

它是A.深圳B.厦门C.汕头D.珠海2、我国的对外开放开始于A.经济特区的创办B.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C.沿海开放城市的设立D.内地的开放3、2009年10月举办的"奋进的江苏一一庆祝建国60周年"图片展,全面展示了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江苏取得的辉煌成就。

国家最早批准江苏对外开放的是A.经济特区B.沿海经济开放区C.沿海开放城市D.经济技术开放区4、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步骤是A.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B.沿海开放城市-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C.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经济特区-内地D.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海开放城市-内地5.实行对外开放的最终目的是A.引进外国资金B.引进外国技术C.学习外国管理经验D.发展民族经济6.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对外开放格局。

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三合一特色教案】

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三合一特色教案】

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三合一”特色教案】1984年,邓小平考察深圳特区时,指出:“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

从特区可以引进技术,获得知识,学到管理,管理也是知识。

特区成为开放的基地,不仅在经济方面、培养人才方面使我们得到好处,而且会扩大我国的对外影响。

经济特区就像一个伟大的支点,借助它,撬动中国旧体制的巨石,打开对外开放的大门,实现了中国在20世纪最后20年间的历史大跨越。

圳、珠海、汕头、厦门成为我国第一批经济特区。

年,中国设立海南省,划出海南岛设置海南经济特区。

学思之窗1979年春,邓小平在与广东省领导谈话时,提出在那里“可以划出一地方来,叫特区。

陕甘宁就是特区嘛,中央没有钱,要你们自己搞,杀出一条血路来”。

几个月后的一份中央文件中指出:“广东、福建两省靠近港澳,华侨多,资源比较丰富,具有加快经济发展的许多有利条件。

中央确定,对两省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给地方以更多的主动权,使之发挥优越条件……把经济尽快搞上去。

这个重大的决策,对加速我国的四个现代化建设,有重要意义。

”思考◎国家为什么决定首先在广东,福建两省实行对外开放?这个举措有什么战略意义?【答:a.水陆交通方便,与港澳台邻近,便于连接国际市场;b.工业基础雄厚,科学技术进步,农业条件好,乡镇企业发达;C.这一地区具有发展海外贸易的传统;d 许多海外华侨、外籍华人的祖籍在这里,可以发扬他们建设家乡的热情;e.有广阔的腹地作为依托。

】①“经济特区”是指国家划出一定范围,在这里实行与其他地方不同的经济政策,如在吸引外资、减免税收等方面,给予特殊待遇,以此引进外资、外国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国家经济的发展。

所以“特”在经济管理权限大;国家给予特殊优惠政策予以扶持;所有制结构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导的多元化经济。

作用和影响:设立特区后,国家给予特区较大的经济管理权限。

特区建设以吸收和利用外资为主,实行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导的多元化经济所有制形式,经济活动以市场调节为主,对外商投资给予优惠和方便。

三大改造——精选推荐

三大改造——精选推荐

三⼤改造1.三⼤改造1、改造的内容:个体农业、⼿⼯业、资本主义⼯商业。

2、改造的⽅式:建⽴合作社,赎买。

3、改造的⽬的:实现把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

4、改造的意义:标志着我国初步建⽴社会主义制度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2.重返联合国和中美建交⼀、近代史上美国的侵华步骤:1.追随英法、协同侵略。

从⼗九世纪中期开始,美国追随英法加⼊侵略中国的⾏列。

向中国⾛私鸦⽚,强迫清政府签订中美《望厦条约》、中美《天津条约》等,以攫取侵华特权。

19世纪60年代觊觎我国领⼟台湾。

2.独⽴的“门户开放”政策的提出。

19世纪末美国⼯业产值跃居世界第⼀,但在帝国主义⽠分中国时,因忙于美西战争⽽错失时机。

为加深和扩⼤美国在华侵略权益,1899年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即在承认列强在华侵略权益的前提下,要求“利益均沾”。

这⼀政策的提出,标志着美国有了独⽴的侵华政策。

3.⼀战期间和20年代,与⽇本争夺对中国的控制权。

⼀战间美国扶植黎元洪,20年代后期积极扶植蒋介⽯政权。

4.“扶蒋反共”政策。

⼆战结束后,美国经济实⼒、军事实⼒⼤为增强,凭借强⼤的实⼒,美国⼒图称霸世界。

为达到控制中国的⽬的,美国实⾏扶蒋反共政策,出钱出枪援助蒋介⽯发动反共反⼈民的内战。

⼆、现代史上中美两国关系1.1949年~1972年的全⾯对抗阶段(1949年新中国成⽴,以美国为⾸的西⽅世界拒绝承认,并对新⽣的中华⼈民共和国实⾏军事包围,外交孤⽴,经济封锁,致使中美关系⾛向全⾯对抗)。

2.1972年中美关系⾛向和解、建交和正常化(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问中国,中美签订上海公报,结束了20多年的对抗,两国关系开始⾛向正常化。

1978年美国同意在台湾问题上的“断交、撤军、废约”三原则,中美发表建交联合公报。

1979年中美建⽴起正式外交关系)。

3.发展到今天的合作与⽃争相交织(中美正式建交后,双⽅在⼴泛的领域开始了合作关系,对中美经济、⽂化的发展起了积极作⽤。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9课 对外开放 同步练习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9课 对外开放 同步练习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9课对外开放一、选择题1.德国财经网称“雄安新区”是“中国新区3.0”,同时,深圳与浦东的崛起之路反复被说起。

据此推断合理的是A.浦东新区迈出我国对外开放的第一步B.深圳特区是我国90年代对外开放的重点C.深圳和浦东的崛起,是我国改革开放取得成果的体现D.深圳和浦东的崛起,标志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2.“边陲小镇,首批特区,一夜崛起,开放窗口”所描述的城市是A.厦门B.汕头C.深圳D.珠海3.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对外开放呈现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相结合的特点。

“全方位”主要是指是A.全国范围内的对外开放B.全行业对外开放C.对世界所有国家开放D.对所有周边国家开放4.改革开放后,逐渐形成了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对这个格局表述正确的是()A.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B.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三角洲—沿海经济开放区C.沿海开放城市—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D.经济三角洲—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5.揭示历史的因果联系,是历史学习的重要且标。

下列史事与结果之间的因果对应关系不正确的是A.《辛丑条约》的签订——清政府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B.九一八事变的爆发——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C.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D.1988年国家决定建立海南岛经济特区——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正式形成6.2019年4月,智利总统皮涅拉在中国访问期间,考察了被称为对外开放“窗口”的城市,他不禁发出了这样的感叹:“还有什么是这个城市制造不出来的!”这个城市是A.深圳B.珠海C.厦门D.上海7.依靠国家优惠的政策,引进先进的科技和管理经验,使深圳等地成为一个伟大的支点。

这个“伟大的支点”是A.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B.开放沿海城市C.设立经济特区D.开发上海浦东开发区8.1992年及以后的几年,我国基本形成了对外开放的新格局其特点是()A.全方位、多层次、深领域B.宽方位、多层次、全领城C.全方位、深层次、宽领域D.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9.关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原因,以下分析不正确的是A.有助于中国目前的经济体制转型B.进一步促进中国的对外开放,实现“走出去”战略C.可以更好地阻挡外国经济势力的进入D.符合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潮流,是中国更加融入世界经济10.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中国对外开放领域逐步扩大,下列城市按照开放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A.厦门---浦东---海南岛---重庆;B.厦门---海南岛----浦东---重庆C.浦东---海南岛---厦门---重庆D.厦门---重庆---海南岛---浦东11.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我国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欠、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第9课 对外开放期末试题选编 2021-2022学年下学期福建省八年级历史(含解析)

第9课 对外开放期末试题选编 2021-2022学年下学期福建省八年级历史(含解析)

3.9对外开放一、选择题1.(2022春·福建福州·八年级统考期末)我国对外开放的“窗口”是()A.厦门B.深圳C.珠海D.广州2.(2022春·福建龙岩·八年级统考期末)1984年,邓小平视察了深圳、珠海、厦门经济特区后说:“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

”这句话概括了我国设立经济特区的A.背景B.条件C.作用D.格局3.(2022春·福建龙岩·八年级统考期末)1984年,邓小平同志说:“从特区可以引进技术,获得知识,学到管理,管理也是知识。

特区成为开放的基地,不仅在经济方面、培养人才方面使我们得到好处,而且会扩大我国的对外影响。

” 邓小平对设置特区论述旨在强调特区能A.解决就业问题B.扩大对外开放C.解决原料问题D.推动农村发展4.(2022春·福建厦门·八年级统考期末)如图是一本传记的章节目录节选。

该传记介绍的人物应该是()A.黄继光B.雷锋C.周恩来D.邓小平5.(2022春·福建泉州·八年级统考期末)1978年邓小平呼吁“独立自主不是闭关自守,自力更生不是盲目排外”“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需要学习别的民族、别的国家的长处。

”下列能印证这一思想的是()A.国有企业实行改革B.实行分田包产到户C.提出“一国两制”构想D.设立海南经济特区6.(2022春·福建南平·八年级统考期末)右图是2004年CCTV中国最具经济活力城市颁奖词。

该城市成为()A.中国革命的摇篮B.军旗升起的地方C.中国改革第一村D.对外开放的窗口7.(2022春·福建福州·八年级统考期末)1979年7月,中共中央同意福建省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在这一背景下,福建省决定()A.设立厦门经济特区B.开放福州作为沿海开放城市C.设立浦东开发区D.开放闽东南经济开放区8.(2022春·福建龙岩·八年级校考期末)在英国《经济学人》杂志2012年“全球最具经济竞争力城市”榜单上,深圳位居第二。

初中中国现代史知识点梳理:改革开放

初中中国现代史知识点梳理:改革开放
初中中国现代史知识点梳理: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
1.农村改革
(1)时间: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2)地点:我国首先从农村开始改革。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首先实
行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
(3)改革方式: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
(4)乡镇企业:改革中,乡镇企业迅速发展,为农村致富和实现现
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2)开放14个沿海城市
(3)开放3个沿海经济开放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厦漳泉
三角区)
(4)开放内地(省会城市和边境城市)
(5)对外开放格局: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3.国有企业的改革(城市改革的重点)
(1)我国城市改革开始的时间:1985年
2.对外开放
(1)经济特区的建立:
①1980年,我国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福建的厦门建立四个
经济特区。后来又增设了海南经济特区。深(经济特区对于引进外资、国外先进技术和现代化管理经验,促进
我国现代化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②经济特区特在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社会制度相同)
(2)城市改革的重点:国有企业改革
(3)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体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深圳经济特区:中国对外经济政策的窗口(一)摘要:邓小平关于经济特区是中国“对外政策的窗口”的著名论断,其完整的内涵表现在:经济特区是中国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窗口;经济特区是中国维护世界和平的窗口;经济特区是加强中国同第三世界的团结和合作的窗口。

不能简单地把经济特区定义和解释为“对外开放的窗口”,在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国际大背景下,改革开放以来的深圳经济特区,一直发挥着中国对外政策尤其是对外经济政策窗口的作用。

关键词:经济特区;对外政策窗口;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曾经深动和形象地把经济特区描述“对外政策的窗口”。

在中国改革开放的条件下和在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主流的国际背景下,经济特区始终发挥着中国外交战略格局前沿阵地作用,尤其是广东经历了SARS的考验之后,使我们深刻地感到邓小平这一判断的高度科学性、深刻性和战略性,而决不仅仅是“对外开放”或者是仅仅只是通过这个窗口了解中国的对外政策。

经济特区的发展,归根到底是为中国整体发展发挥前沿支撑和样板作用,进而带动全国的发展,发展起来的中国,必将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

一、政治上,深圳经济特区发挥了中国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加强同第三世界团结和合作的窗口作用(一)深圳经济特区发挥了中国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窗口作用中国是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重要力量,而经济特区是这个重要力量的窗口。

在和平与发展为当今世界主题的条件下,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对华政策逻辑仍然是“遏制+牵制+分化+推销其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其核心内涵就是最终达到和平演变中国的目的。

中国经济特区都设置在东部沿海地区,他们的榜样力量不只是表现在经济发展能力和财富积累手段方面,还表现在生活方式、思维方式、政治立场的辐射能力和吸引力,对全国都会产生直接的或潜移默化的影响,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对这样如此关键的地方进行渗透的力度和重视程度是很容易推测到的。

针对和平演变,国内有这样几种消极的情况:一种是出发点善意者,他们认为经济特区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中国的颜色,使之演变为西方反华势力的桥头堡,持这种想法的人既不代表“左”,也不代表“右”,他们只是表达了一种本能的担心,没有明显的政治倾向;第二种则是“左”,就是邓小平批判的“把改革开放说成是引进和发展资本主义,认为和平演变的主要危险来自经济领域”者;第三种则是“右”,这些人虽然不多,但是非常危险,他们“非常希望中国被和平演变,只要中国领导人坚持改革开放政策,这就正中了和平演变的下怀”。

在国际上,西方国家都希望中国被全盘西化,首先是要把中国变为西方国家的精神奴隶,进而政治上让中国成为西方的附庸,其方式主要是加强思想渗透、利用经济科技杠杆、培植亲西方势力、争取下一代亲西方派、进行宗教渗透等等;从战略上,正如邓小平早就告诫我们的,“帝国主义搞和平演变,把希望寄托在我们以后的几代人身上”,西方有足够的“耐心”和“毅力”作长期谋划和打算;从地缘选择上,西方国家主要把目光集中在中国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关键区域——特别是深圳这样的经济特区。

他们的基本假设是,中国东部沿海相对于内陆,由于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方面最先受到西方的感染,所以最容易被西化,因为在他们看来,“十九世纪以来,中国对西方和日本的感情复杂。

诸如殖民地占领、反共产主义活动、和平演变都来自沿海方向和被分割的中国沿海地区”。

但是深圳发展的事实和结果正好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愿望完全相反,经济特区反其帝国主义之“道”而行之,不但经济科技蓬勃发展起来,政治上也成长为社会主义优越性的突出代表,这令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者大为迷惑不解,他们认为中国的这种表现实属西方政治文化和政治思维所不能解释。

他们简单地认为,中国肯定会因抵御和平演变而必然采取“收”的政策,中国必然会回到计划经济的老路上去。

实际上,中国抵御和平演变,正是为了更好更健康地开放。

中国在坚定地反和平演变的情况下而成为全球最有吸引力的投资场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在健康发展,中国不是“收”,而是更加“放”了,这些都是西方学者感到非常“困惑不已”之所在。

实践充分证明,经济特区不但充当了中国经济起飞的领头羊和试验田,而且也实实在在地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方面发挥模范堡垒和示范作用。

(二)深圳经济特区发挥了中国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窗口作用在传统安全领域,深圳特区等沿海经济重镇,正如日本陆上自卫队的一位中校所描述到的: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使“沿海地区作为生产基地、经济市场和战略防御目标变得日趋重要”。

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如果冒然发动对华军事冒险行动,这些地方必然首先成为攻击目标。

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讲,维护国家安全,其实主要是维护中国关键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重镇的安全。

深圳这样战略地位如此重要的经济重镇,它在中国总体外交政策中的地缘前沿地位,也由此可见一斑,因此,深圳人参与外交的意义自然非同小可。

在非传统外交领域,我们决不可掉以轻心,盲目乐观。

中国既然是国际反恐联盟主要成员,恐怖主义针对中国经济特区密集沿海地区发难,并非完全空穴来风,关键是要早作好防范的各项准备,将之消灭于萌芽状态。

再比如严重流行病问题,在广东曾经肆虐一时的SARS对中国内政外交的考验和影响,值得认真地加以总结和探讨。

中国应对SARS的动员能力、运用手段、国际合作都达到或接近发达国家所能达到的水平。

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形象普遍受到世界公认。

但也不可否认,就在SARS肆虐过程中,除了世界一些媒体对中国作了与SARS 有关的诸多善意和客观报道外,也有相当一部分主要是西方的媒体借SARS进行煽动性宣传,制造的舆论恐慌和紧张可以说空前绝后、前所未有。

如“SARS已经演变为一场削弱中国经济和动摇共产党统治基础的信任危机”啦!,声称“细菌所导致的威胁远超过恐怖主义”,还无不幸灾乐祸地说,“防止全球性SAILS流行为时已晚”,恶毒中伤中国政府,说“中国喜欢埋葬坏消息以政治目的操纵有关数据的倾向造成了人类苦难(humansuffering)”,“从一开始,中国似乎害怕信息远远甚于肺炎本身”,“中国常常把卫生健康数据,特别是那些尴尬的部分看作是官方秘密,北京要求绝对守口如瓶”,“中国的政治结构和其在世界舞台上迅速发展的经济地位不能并驾齐驱。

毫无疑问,中国仍然是孤立的,亚洲和西方国家的人认为中国共产党视民主价值为敌人”,更有煞有介事,故弄玄虚者:“SARS可能起源于一次小事故,它是非常不寻常的爆发,说不清楚是否它是有意而为还是非人为的”,断定中国封锁SARS信息的行为破坏了五年来中国外交意欲改变“头上长角,身上长刺”的地区大国形象(asapricklyregionalpower)和改善和邻国关系的努力”。

(三)深圳经济特区发挥了中国加强同第三世界的团结和合作的窗口作用中国经济特区发展的成功,曾经对苏联解体前的社会主义国家产生过很大吸引力,他们先后来中国的经济特区进行考察、访问,都对中国经济特区的经验给予很高的评价,冷战后广大发展中国家和朝鲜、越南等社会主义国家,印度、俄罗斯等国家对中国经济特区的成功也十分地感兴趣,纷纷到中国来“取经”,印度准备参考“广东模式”,俄罗斯在建设经济特区时将主要借鉴中国经验,朝鲜也准备如深圳和珠海一样,在它和南朝鲜接壤的沿海地区建立经济特区。

经济特区集人、财、物的优势于一身,此外还有一定的制度优势,加大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合作力度,既是经济目的,也是营造和谐世界的政治目的。

中国西部地区周边国家的一些消极因素严重阻碍西部大开发顺利发展,在阿富汗、缅甸等西部地区的邻国,由这些国家的黑恶势力造成的贩毒问题成为中国和其相邻的省份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威胁,而且也严重地威胁着东部改革开放的所取得的成果。

已经发展起来的东部沿海,特别是深圳经济特区,在中央权威的大力支持之下,可以有针对性地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和这些国家的政府、非政府组织,联合国的相关机构等合作,推动从根本上消灭毒品的战略性的、从外向内推进的工作,这一方面支持了周边国家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也为西部大开发的健康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也使自身的发展环境变得更加优越。

深圳不但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样板,也是邓小平所说的“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和“技术的窗口”,一方面它发挥了从发达国家引进技术的窗口作用,另外一方面它又是中国支持广大发展中国家提高科技水平的重要平台。

正如学者指出,“经济特区作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前哨,自成立以来已经引进了大量的外国先进技术和成功经验”。

慷慨无私地把先进科学和技术传递给广大发展中国家,深圳在其中发挥骨干和战略支撑作用,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这都是中国对外政治经济政策的题中应有之意,能不能做到“慷慨无私”,可以说是用事实来检验中国的发展是不是和平发展,是不是谋求为建立一个持久和平的和谐世界主张真实性的核心检验指标,是中国区别于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核心检验指标,当然也是深圳能不能抓住推动自身发展的新机遇和新使命,从而真正发挥中国对外政策窗口作用的核心检验指标。

二、经济上,深圳经济特区发挥中国对外经济政策的窗口和示范作用在邓小平的对外政策思想中,不但反映的是政治问题,而且也高度关注经济问题,他在1990年3月3日同几位中央负责人时指出,“我们的对外政策还是两条,第一条是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第二条是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和经济新秩序”。

国际经济秩序是指在一定世界格局基础上形成的国际经济运行规则和相应的贸易机制,通常包括国际分工、国际协议及惯例和贸易规则等。

(一)中国必须和国际经济运行规则真正接轨,经济特区则是中国按照国际规则办事的前沿阵地深圳从改革开放前的边陲渔村发展成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这确实是邓小平高瞻远瞩谋划的结果,它和广州一起,共同成为中国华南经济圈的领头羊之一,而由于它政治上拥有经济特区政策优势,使它总是处于时代弄潮儿的特殊地位。

中国如何与国际接轨?如何按照国际惯例和规范办事实现双赢——即满足中国的经济政治利益的同时,又很好地遵守了国际规范?深圳在如何按照国际规范办事的经验与教训,对全国毫无疑问具有巨大的启发价值。

国际规则有3个明显的特性:即“外部性”、“约束性”、“非中性”。

“外部性”指规则运用越频繁,使用者获得的潜在收入就越大,在深圳这个窗口,可以说规则运用的频繁程度,是任何内陆地区所无法比拟的,所以深圳成为中国面向世界的窗口,各个省和地区,为了本地区利益的最大化,也纷纷借助深圳这个窗口;就“约束性”而言,单个国家将无权对国际经济规则的合法性提出质疑,当然无权要求豁免。

从这个意义上讲,深圳这样的经济前沿如何实施国际惯例和规则,如何应用之,在无权豁免的情况下如何适时地对这些国际规范在未来的修改和变通提出中国自己的主张,提供了实践的基础和条件;“非中性”即同一项规则会对不同国家产生不同的影响,这个概念对深圳来说也很重要,既然中国是以“平等互利”为对外经济政策的宗旨,那么从深圳这个窗口所发生的对外经济活动和具体的经济贸易业务,就自然应该充分体现“平等互利”这一基本精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