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概述PPT课件

合集下载

现代汉语语法 ppt课件

现代汉语语法  ppt课件

语,作介词时,其前面可以有
修饰语。如上例1中“跟”前不
能加状语,上例2中“和”前有
状语“要”,还可加上“一定、 真的”等词作状语。
ppt课件
42
● 作连词 时,并列的两项的事面可 以出现总括的复指词 语或副词 “都”,作介词时不行。如例1 用“两个人”复指前面的联合短
语。
ppt课件
43
● 作连词时,它不能出现在一个句
简单短语
扩展 简缩
复杂短语
美丽的图画
非常美丽的图画
一张非常美丽的图画 我的一张非常美丽的图画
ppt课件 59
短语的分析
一、进行短语分析的理论依据
一家乡村小饭店
牛背上牧童的短笛
ppt课件
60
二、复杂短语的分析方法
1、由小到大逐层组合法
旧毡帽下面是浮现着希望的酱赤面孔
定中 方位 主谓
动宾 动宾
定中
定中
ppt课件
如:热爱祖国
定中短语 如:我的书
状中短语 如:非常聪明
如:看得不清楚 如:你和我
55
连谓短语
如:下了班回家
兼语短语
如:让我十分感动
如:春秋两季 如:长江以北 如:这件、五个 如:关于国家大事
特 殊 结 构 类
同位短语 方位短语 量词短语 介词短语 助词短语 比况短语
“的”字短语 如:男的、骑车的
1、语法是语言的要素之一, 是语言结构的规则,它是词、 短语、句子等语言单位的结构 规律。
ppt课件 4
2. 语法学是探索并描写语法结构的 科学。主要包含词法和句法两部 分。词法的研究范围包括词的构 成、词形的变化和词类。句法的 研究范围是短语、句子的结构规 律和类型。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专题ppt课件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专题ppt课件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专题
1
绪论
一、关于语言 二、关于汉语 三、关于语法 四、语法和语音、语义 五、关于语法单位 六、三组重要的概念 七、语法结构中的两种结构关系
2
一、关于语言
1、语言的功用 2、语言的本体 3、语言的表现形式 4、小结
3
1、语言的功用
语言是人类重要的交际工具 语言是人类赖以思维的工具
4
2、语言的本体
A、所有语言都是有声语言,所有语言 都是用来表情达意的。人有目的的发 出的、而他人能个声音和意义 相结合的符号系统。
5
2、语言的本体
B、语言是一个有规则的结构 何大安(1988)认为,作为一个结构应该
在印欧语里,词类和句法成分基本上是一 对一的对应关系。主宾语---名词
谓语---动词 定语----形容词 状语---副词
汉语则不同:
主宾语 谓语
定语
状语
名 词 动词
形容词 副词
20
名+动 广播新闻 动+动 研究讨论 研究结束 养殖研究
广播事业
打算回家 访问回来
广播赵忠祥
挖掘出来 讽刺说
具备三种性质:整体性、可分割性和内含 规则性。 整体、成分、关系(规则)是结构的三大 要素。
6
2、语言的本体
C、语言是一个变动的结构
7
3、语言的表现形式
语言有口语、书面语、体态语三种形式, 口语是语义最根本的表现形式,书面语是 在口语基础上提炼加工而成。每一种语言 都有体态语这种表现形式。
28
1、音节数对语法的影响和制约
我送她一支玫瑰花。(玫瑰) 她很喜欢牡丹花。(牡丹) 那丁香花真醉人。(丁香) 她采了一大把菊花。(菊)* 我喜欢桂花。(桂)* 她摘了一支荷花。(荷)*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PPT课件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PPT课件

这样通过变换分析就将A是和B式区别 开了。把“名词语1+送+名词语2”分化为两 类:
A、名词语1+送(给)+名词语2
B、名词语1+送(到)+名词语2。
2、变换分析的局限
变换分析可以用来分化歧义句式,但 不能用来解释造成歧义句式的原因。这就 是变换分析法的局限性。要回答这个问题 又需要寻找其他的语法分析手段。
结束
偏正 定语+中心语
A 动+补(了)+名1+的+名2
咬死了猎人的狗 打碎了张三的玻璃杯 弄丢了家里的钥匙 吓坏了小王的妈妈
C把+名1+的+名2+动+(了)
把猎人的狗咬死了 把张三的玻璃杯打碎了 把家里的钥匙弄丢了 把小王的妈妈吓坏了
B 动+补(了)+名1+的+名2
咬死了猎人的狗 打碎了玻璃杯的张三 弄丢了钥匙的亮亮 吓坏了妈妈的小王
先了解一下NP + VP :
老虎还吃鸡吗? 老虎不吃鸡了。
老虎还吃鸡吗? 老虎不吃了。 NP + VP
鸡老虎还吃吗? 鸡老虎不吃了。
鸡老虎还吃吗? 鸡不吃了。 NP + VP
鸡还吃白菜吗? 鸡不吃白菜了。
鸡还吃白菜吗? 鸡不吃了。 NP + VP
白菜鸡还吃吗? 白菜鸡不吃了。
白菜鸡还吃吗?
白菜不吃了。 NP + VP
戏台上演着京戏
C名+动+在+名[处所]
京戏演在戏台上
是什么原因造成“名[处所]+动+着+名”A式、 B式歧义的呢?变换分析法不能回答这个问题。

《现代汉语语法概述》课件

《现代汉语语法概述》课件

3 词的构词法
汉语中词的成分
介绍句子的组成部分,如主语、谓语等。
2
句子的结构与类型
各种句子的结构和类型,如陈述句、疑问句等。
3
句法关系
不同词与词之间的关系,如主谓关系、动宾关系等。
语义
词义
汉语词汇的意义和解释。
表达方式
不同语言表达思想和情感的方式。
句义
句子的意义和表达方式。
语用
1. 语言交际的基本要素。 2. 语用规律。 3. 国际语用研究的热点。
外部环境
汉语语法与文化环境的 关系
汉语语法与中国传统文化的 关系。
汉语语法与其他语言的 关系
汉语语法与其他语言的对比 和联系。
汉语语法的现代运用
汉语语法在现代科技环境中 的应用。
结论
• 汉语语法的进一步研究方向。 • 汉语语法在语言学研究中的地位和贡献。
《现代汉语语法概述》 PPT课件
欢迎来到《现代汉语语法概述》PPT课件,本课程将带您深入了解汉语语法的 基础知识和重要概念。
导言
• 什么是语法? • 为什么语法重要? •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意义。
词汇
1 词的分类
2 词的属性
汉语词汇的不同分类, 如名词、动词、形容 词等。
词的性质和特征,如 声调、词义等。

陆俭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网上课件)536页

陆俭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网上课件)536页

从语言的本体来认识
• 语言是一个声音和意义相结合的符 号系统。
• 语言还是一个有规则的结构而且是一 个变动的结构。
• 作为结构,一定具备三种性质:整体 性,可分割性和内含规则性。
从语言的表现形式来认识
• 语言有口语、书面语、体态语三种形式。 • 口语指有声语言,也就是从嘴巴说出来的
话。是语言最根本的表现形式 • 书面语是指将口语用文字记录下来的而加
• (5)同一种语法关系可以隐含较大的语义 容量和复杂的语义关系而没有任何形式标 志。例如:

吃苹果

(这锅饭可以)吃五个人

吃大碗

吃食堂

吃利息

躲高利贷

排电影票
• (6)语序固定,语序成为汉语表示语 法意义的重要手段。 例如:
• 眼睛大大的
大大的眼睛
• 吃饭了
饭吃了
• 客人来了
来客人了
• 来早了
二、汉语
• 1.语音上的特点 • 2.词汇上的特点 • 3.语法上的特点
1.语音上的特点
• (1)汉语每个音节都有声调。 • (2)汉语音节分明,构造简单而有规律。
汉语里最小的音义结合体基本上都 是单音节的。因此汉语历来看重音节的分 析。汉语任何音节都可以分为三部分:声母、 韵母、声调。
2.词汇上的特点
早来了
三、语法
• 1.语法的定义 • 2.语法单位 • 3.语法和语音、语义
1.语法的定义
• (1)以马建忠氏的说法为代表。 • “葛朗玛者,音原希腊,训曰字式,犹云
学文之程式也。” • “凡字的分类与所以配用成句之式具在” • 特点:
比较多的继承了中国古代的文化传统,目 的在于“学以致用”;注意汉语本身的语 法特征,强调词语组合中的意义联系,提 倡语法与修辞、逻辑的结合。

《现代汉语语法概述》PPT课件

《现代汉语语法概述》PPT课件

• 也称“规范语法”或“学校语法”,
产生的时间最早,起源于希腊、拉丁
语法。
• (1)把语法分成词法和句法两大部分, 作用,句法简单,为词法服务。
精选PPT
26
• (2)划分词类以形态变化为标准,辅 之以句法功能或意义标准。析句方法 采用的是中心词分析法,对于把握句 子的基本格局很有用,但难以看出句 子的层次。
精选PPT
35
• (3)语言结构分为“深层结构”和 “表层结构”两部分,深层结构转换 为表层结构是有规则和条件的。
精选PPT
36
• (4)强调建立适用于世界各种语言的 “普遍语法”,各种语言的差异在于 “参数”的不同。在此基础上建立起 “语法规则系统”:基础部分的规则 是“重写规则”,包括“范畴部分”、 “次范畴部分”以及“词库”。从深 层结构到表层结构用的是“转换规 则”,对深层结构进行解释的是“语 义规则”,对表层精选结PPT 构进行解释的是 37
• TG理论从问世至今,不断地修正和补 充,大致经历了五个阶段,现在是最 简方案(Minimalist Program)时期。
精选PPT
34
• (1)人脑具有一种人类普遍而又特有 的能力,可以识别和加工出语言规则, 然后用这套规则创造出无数合法的句 子来。
• (2)语法研究就是对这种语言生成能 力进行描写,既有静态的描写,也有 动态的描写,目的是探索语言是如何 产生的。
• (1)区分语言和言语,重视语言而不 研究言语。语言是言语活动中同一社 会群体功能掌握的,有规律可循而又 成系统的那一部分,即语言是一个抽 象的实体,是从言语活动中抽象出来 的全社会约定俗成的一个均质的系统, 在抽象的过程中把所有的个人因素或 杂质全部排除。言语是言语活动中具 有个人特色的非约定俗成的部分。

现代汉语语法简介PPT课件

现代汉语语法简介PPT课件
现代汉语语法与古代汉语语法存在较大差异,主要表现在词语的用法、句子的结 构等方面。
详细描述
古代汉语语法较为复杂,词语的词性、时态等变化较多,句子结构也较为多样; 而现代汉语语法相对较为简单,词语的用法和句子结构也更加规范和统一。此外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语言的演变,现代汉语语法也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
02
现代汉语的词类
名词
总结词
表示事物名称的词
详细描述
名词用来表示人、事物、地点、抽象概念等名称的词,如“人”、“书”、“学校”、“思想”等。名词可以根 据其性质和特点进一步分类,如专有名词、普通名词、抽象名词等。
动词
总结词
表示动作或状态的词
详细描述
动词用来表示动作或状态,如“吃”、“跑”、“是”、“有”等。动词可以分为及物动词和不及物 动词,还可以根据其功能分为谓语动词和非谓语动词。
形容词
总结词
表示事物性质或状态的词
详细描述
形容词用来描述名词的பைடு நூலகம்质或状态,如“美丽的”、“高大 的”、“有趣的”等。形容词可以分为性质形容词和状态形 容词,还可以根据其功能分为定语形容词和谓语形容词。
副词
总结词
表示动作或状态的程度、时间、方式等的词
详细描述
副词用来修饰动词、形容词或其他副词,表示动作或状态的程度、时间、方式等,如“ 非常”、“刚刚”、“慢慢地”等。副词可以分为程度副词、时间副词、方式副词等。
现代汉语语法与地域文化的联系
地域文化对现代汉语语法的影响
不同地区的方言和语言习惯对现代汉语语法产生了影响,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语言风格。例如,南方地区的语 言较为婉转、细腻,北方地区的语言则更加直白、简洁。
现代汉语语法对地域文化的传播

《现代汉语语法精讲资料PPT课件

《现代汉语语法精讲资料PPT课件
又如: 万紫千红、理直气壮、丰功伟绩、是非黑白等。
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语法专题)
②偏正短语,词和词按修饰限制关系构成的短语,由
定语或状语加中心词组成。
A、 定语+中心语(名、代)
如:我的老师(代+名)
一个顾客(数量+名)
伟大的人民(形+名) 昨天的事(名+名)
前进的步伐(动+名)
B、状语+中心语(动、形)
水平,四个现代化就是一句空话。 (3)啊,多么使人心醉的绚丽灿烂的秋色! (4)砰,砰,一阵枪声传来…… (5)大师傅,白天的事你千万不要见怪。
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语法专题)
第一步可先从中分出主语部分与谓语部分; 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得比较早。 第二步再找出主语部分的中心词——主语与谓语部分 的中心词——谓语; 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得比较早。 第三步分析有沒有宾语、定语、状语、补语等成分。 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得〈比较早〉
• (3)他生〈于1918年。

• (4)他坐〈在桌子旁。

• (5)颜色是那么浓,浓得〈好像要流下来似的。〉
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语法专题)
独立语:在句子中不与其他成分(主、谓、宾、
定、状、补)产生结构关系,但意义上又是全句所必 需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一种成分,用来表示称谓呼 叫,对事物推测、估计、注释、补充、感叹、摹拟语 气等。例如: (1)据说,最美的城市应该在山与湖之间。 (2)十分明显,不大大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
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语法专题)
谓语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
名词、名词性短语不能无条件地单独做谓 语。 1名词做谓语限于说明日期、天气等等、 简短的口语句子,例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
传统语法理论在指导描写汉语的实际、 建立汉语语法学方面有不可磨灭的功绩, 但也有局限性,主要是过分重视意义而 忽视形式。
6
50年代的两次语法专题的大讨论,实际上 是对传统语法理论过分偏重意义的检讨。
1953一1955年间的词类问题的讨论,否定了单凭意 义(概念)标准来划分词类,引进了结构语法的分 布理论;
14
什么样的话能说,什么样的话不能说的语 感,就是这种语言的语法规则。
通过老师讲课或该语法书来掌握该语言的 语法规则,其实说到底这无非还是通过某 种辅助手段来培养语感。与其说他是学会 了这种外语的语法规则,不如说是得到了 这种外语的语感。很多外语教师常说,只 有不需要想语法规则就能说外语了,那才 算达到了一定的水平。
所谓“递归”指的是相同的规则可以 在一个结构里重复使用。
语言中句子格式和长度各种各样,即 便抽象也不可能不断增加新的规则,这时 就还需要让一种规则多次起作用。
语法规则实际上就是一种有限手段可 以反复使用的规则。
17
“主语十谓语”和“动词十宾语”结构的套 叠。例如:
小李来过学校了。 小王知道小李来过学校了。 小张认为小王知道小李来过学校了。 我觉得小张认为小王知道小李来过学校了。
15
1. 语法规则具有高度的抽象性。 所谓“抽象”指的是对具体东西进行
类的概括。 语法规则实际上就是对人们说的话中
的单位、结构和关系的某种类的概括。 比如建立“名词”这个类:这就是从
词的用法对语法单位类别的抽象。 再如“动宾结构”:这是从结构形式
对语法关系类别的抽象。
16
2. 语法规则具有强大的递归性。
事我也从来没见过。这事我从来也没 见过。)
*③现在我也跟大家想一样了。
13
语法规则本质上是说本族语的人头脑中 潜在的一种直觉知识,也可以说是人们说 话时的一种约定习惯。
这种过程通常称作“语言获得”,它无形中 就在特定人群中形成了一种共同的“语感”。 即强制性地要求说本族语的人都按照某种标 准去说话;你如果不这样说,别人就不能接 受;别人如果不这样说,你也马上就会感到 别扭。
1955—1956年间的主宾语问题的讨论,肯定了形式 和意义相结合的原则,这些都是很大的收获。这两 场讨论都在客观上扩大了形式分析法的影响。
7
3、探求期(20世纪7O年代末期—现在), 已有30多年。
基本倾向是接受国外理论的启示,注重通 过对汉语语法事实的发掘探索研究的路子, 追求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思路和研究 方法。
“汉语语法研究,始终指向一个目标,这 就是:汉语语法事实的客观规律性。”
1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第一讲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概述
2
一、对汉语语法研究的回顾
汉语语法研究已有很久的历史。古代学 者,为了读懂古书,对书中的虚字和一些语法 现象进行了分析,这种研究是文献学的。
把汉语语法当作一个体系进行全面系统研 究的,始于1898年问世的《马氏文通》,此后 这类著作渐渐多了起来。
现代汉语语法方面的重要著作: 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1979) 朱德熙《现代汉语语法研究》(1980)和
《语法讲义》(1982)。
8
第一、关于区分静态单位和动态单位的观点。
吕叔湘在他的《汉语语法分析问题》中主张 把语言单位分为静态和动态两大单位,在此 基础上提倡“在静态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动态 的研究”。这一思想的实质就是不把语言看 作一个严密的、封闭的、自足的系统,而把 它看作一个变化着的,开放的、相互制约的 系统。尽管对动态单位的具体划分还可以讨 论,但强调动态的研究则是一种观念上的更 新。遗憾的是,汉语语法关于语言单位动态 方面的研究成果还很薄弱。静态的研究还是 主流。
9
第二.关于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相结合的观点。
朱德熙在《语法答问》中指出:“真正的 结合是要使形式和意义互相渗透。讲形式 的时候能够得到语义方面的验证,讲意义 的时候能得到形式方面的验证。”这种具 有辩证观念的观点比起传统滥用意义和某 些结构主义者片面追求形式似乎高明一些。 只是人们多在描写、分析语言的静态单位 时使用它,还很少有意识地分析动态单位 的形式和意义。
18
3. 语法规则具有严密的系统性。 所谓“系统”指的是语法规则具有推
导性和解释性。比较∶
我洗干净了衣服。 / 我把衣服洗干净了。 他摔碎了花瓶。 / 他把花瓶摔碎了。
他喝醉了酒 / 他把酒喝醉了。# 我听烦了说教 / 我把说教听烦了。#
10
1982年的折句方法大讨论之后,结构主义 的层次分析法基本上取代了传统语法的成分分析 法。但层次分析法的局限也是明显的,它只能揭 示句法结构内部的构造层次和句法关系,不能揭 示和句法结构相关的语义结构及其成分间的关系, 不能用来分化歧义结构。于是有人提出了变换分 析法。变换分析是语法研究中一种有潜力的方法, 它可以有效地分化歧义句式,但不能解释造成歧 义的原因。因此,语义特征分析作为一种方法得 到了广泛的研究和运用。
11
现在,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二求”: 一求创建理论和方法,二求把事实弄清楚。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至今尚未成熟,自成体 系的理论和方法尚未创立起来,最根本的 原因还是对事实的了解基本上仍然处于朦 胧的状态。
12
二、对语法的性质和特点的认识
先看例子: *①昨天我见面了老师和同学。 *②这事我也以前不十分清楚。(这
基本倾向是引进国外语法理论,用 以观察和描写汉语语法事实,生发 出比较注重汉语语法事实的语法学 系统。
代表著作: 王力《中国现代语法》和《中国语法理论》(1946) 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1942-1944) 丁声树等《现代汉语语法讲话》(1961) 张志公主编《汉语课本》三、四、五册(1956-1957)
一百多年来,汉语语法研究大体经历了三 个时期:
3
1、套用期(19世纪末期——20世纪30年代 末期),大约40年。
基本倾向是套用国外语法学体系,略加 减修补,形成汉语语法学体系。
代表著作: 马建忠的《马氏文通》 (1898) 黎锦熙的《新著国语文法》(1924).
4
2、引发期(20世纪30年代末期——70年 代末期),大约40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